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导学案.docx
- 文档编号:9750368
- 上传时间:2023-02-06
- 格式:DOCX
- 页数:24
- 大小:23.22KB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导学案.docx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导学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导学案
导学案加法交换率加法结合律
学习内容
P28/例1(加法交换律)P29/例2(加法结合律)
三维目标
学
习
目
标
1、知道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2、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重难点
探究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学
习
流
程
设
疑
导
入
情景图导入
出示27页情景图,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1)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2)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生活情境,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预
习
提
纲
1、如何列式。
2、为什么列的式子不同?
它们的结果是怎样。
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3、试着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
4、通过这几组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
能不能用一句话说出来。
5、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加法交换律吗?
6、例2的式子能用什么方法来计算。
有几种方法。
7、不同的方法计算结果怎样。
8、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
通过这几组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
能不能用一句话说出来。
9、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结合律。
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加法的交换律,培养学生的发现意识与创造能力。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表示出加法的交换律与结合律,并在小组中交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学
习
流
程
展示互动
学生展示的方式、内容等
教师预设需补充、分析、强调的地方
1、将讨论的式子的关系向各组同学展示。
2、各小组展示自己小组记定律的方法。
3、分别说说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运算定律的。
4、讨论为什么要学习运算定律。
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这叫做叫法结合律。
探究提升
(△+☆)+○=△+(☆+○)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小结反思
学生小结本节课学习的加法的运算定律。
今天这节课你们都有什么收获?
你能把这些运用于以后的学习中吗?
作业与练习
(69+172)+○69+(+28)
300+=600+
A+B=+
+36=25+
P28/做一做P31/4、1
导学案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
学习内容
教材第30页例3
三维目标
学
习
目
标
1、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重、难点
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
习
流
程
设
疑
导
入
复习旧知导入
回忆上节课学习的关于加法的运算定律。
能不能使用加法的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
预
习
提
纲
1、出示:
例5
下面是李叔叔后四天的行程计划。
第四天城市A→BA→B115千米
第五天城市B→CB→C132千米
第六天城市C→D118千米
第七天城市D→E85千米
根据上面的条件,能提出什么问题?
2、根据提出的问题列式,想一想,这个式子能够怎样计算,各种计算的结果是不是一样的。
3、上面的计算方法,哪一种简单些,用了加法的什么运算定律。
为什么要先交换位置后使用结合律。
4、讨论,在一些计算题中,为什么要使用运算定律。
创设情境,尝试自学。
通过生活情境,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
通过反复练习,巩固学生对运算定律的理解。
学
习
流
程
展示互动
学生展示的方式、内容等
教师预设需补充、分析、强调的地方
1、学生对我们的条件分别提出不同的问题。
2、对运算顺序及计算方法进行讨论。
3、各小组分别发表自己的见解,其他小组实时提出问题让他们解决。
选出一个有意义的题目让学生列式解答。
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通常是同时使用的,单一使用的时候很少。
探究提升
想想在现实生活中,加法的运算定律是不是经常使用,在平时的计算中怎样来合理灵活的利用加法的运算定律,从而使计算简便。
245+174+15+155+11在这个题中怎样来使用加法的运算定律。
小结反思
汇报学习的内容,以及自己的收获.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与练习
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425+14+18675+168+2567+25+33+75
135+39+65+115+137+45+63+50
P32/5—7
导学案乘法交换率乘法结合律
学习内容
P34/例1(乘法交换律)例2(乘法结合律)
三维目标
学
习
目
标
1、知道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重难点
探究和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学
习
流
程
设疑导入
主题图引入(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
(1)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2)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提出问题,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
预
习
提
纲
1、针对上面的问题1列出算式,有几种列法。
2、为什么列的式子不同,它们的计算结果是怎样的。
3、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
你还能举出其他这样的例子吗?
4、能给乘法的这种规律起个名字吗?
能试着用字母表示吗?
5、乘法交换律有什么作用。
6、根据前面的加法结合律的方法,你们能试着自己学习乘法中的另一个规律吗?
7、1这组算式发现了什么?
2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
3用语言表述规律,并起名字。
4字母表示。
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探究过程,体验探索发现知识的乐趣,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口语表达的能力。
学
习
流
程
展示互动
学生展示的方式、内容等
教师预设需补充、分析、强调的地方
1、小组讨论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用字母怎样表示。
2、各小组展示自己小组记定律的方法。
3、分别说说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运算定律的。
4、讨论为什么要学习运算定律。
在验算乘法时,可以用交换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的方法进行验算,就是用了乘法交换律。
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
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探究提升
在什么时候使用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
使用这两个运算定律的结果是什么。
使用它们的优点是什么。
怎样用乘法的结合律计算25×32×125
小结反思
学生小结本节课学习的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
今天这节课你们都有什么收获?
你能把这些运用于以后的学习中吗?
作业与练习
下面的算式用了什么定律
(60×25)×8=60×(25×8)
15×16=16×15
P37/2—4
P35/做一做1、2
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30×6×7=30×(□×□)125×8×40=(□×□)×□
导学案乘法分配率
学习内容
P36/例3(乘法分配律)
三维目标
学
习
目
标
1、知道乘法分配律。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重难点
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和应用。
乘法分配律的反应用。
学
习
流
程
设
疑
导
入
思考问题导入
在学习乘法的运算定律时,我们观察了一幅主题图,有的同学还提出了一个问题:
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预
习
提
纲
1、小组讨论,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2、小组合作:
(1)两组算式有什么相同点?
(2)两组算式有什么不同点?
(3)两组算式有什么联系?
3、你还能举出像这样的几组算式吗?
4、我们举的例子是不是符合这样的规律呢?
5通过这些算式我们发现了一个什么规律?
6、你有什么好方法帮助我们大家记住乘法分配律?
7、用什么方法表示这个规律。
学生通过探究,初步感知乘法分配率的计算规律,再让学生自己列算式,进一步进行验证,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探究的规律表达出来,体验发现知识的快乐,使他们获得学习的成功感。
学
习
流
程
展示互动
学生展示的方式、内容等
教师预设需补充、分析、强调的地方
1、汇报自己的解法。
引导说明不同算法的理由。
2、验证我们举的例子是不是符合这样的规律。
3、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发现的规律。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
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a+b)×c=a×c+b×c
a×(b+c)=a×b+a×c
简记为:
和与一个数相乘=积相加
探究提升
(□+33)×70=6×70+33×□在这个题里我们在□里应填什么数字?
这个式子用了什么定律。
小结反思
汇报自己的收获。
什么是乘法的分配律。
如果用字母来表示怎样表示。
还有什么疑问。
作业与练习
计算
23×12+23×88(35+45)×12
(11×25)×425×(4+40)
P36/做一做P38/5
导学案乘法分配率的应用
学习内容
教材第38页练习六5-9题
三维目标
学习目标
1、能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重难点
合理运用乘法分配律
学
习
流
程
设
疑
导
入
复习旧知导入
302=300+□(300+2)×43=300×□+2×□
2003=2000+□(2000+3)×14=2000×□+□×□
什么是乘法的分配律。
回顾旧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预
习
提
纲
1、怎样应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
2、比较(100+2)×43102×(40+3)观察题目的特点,以及怎样应用乘法分配律。
3、出示(80+8)×2532×(200+3)35×37+65×3738×29+38
讨论:
这个题目符合乘法分配律的结构形式吗?
你能把它转化成乘法分配律的形式吗?
怎样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
4、我们运用刚才学过的知识对出题,你出一个乘法算式,我出一个乘法算式,但这两个算式合起来要能应用乘法分配律简算。
学生通过比较、交流,进一步明确乘法分配率的意义。
学
习
流
程
展示互动
学生展示的方式、内容等
教师预设需补充、分析、强调的地方
1、102×()学生任意填上一个两位数。
本组学生完成或者其他组一口说出答案。
2、乘法的分配律特殊形式怎样来运用。
3、分组展示怎样运用运算定律简算的。
两个数相乘,把其中一个比较接近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与一个数的和,再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这类题目的结构形式的特点是算式的运算符号一般是×、+、×的形式,也就是两个积的和。
在两个乘法算式中,有一个相同的因数,也就是两个数的和要乘那个数。
另外两个不同的因数,一般是两个能凑成整十、整百、整千的数。
探究提升
(1)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2)计算102×24
3001×84=□×84+□×849×37+9×63
92×203=92×(200+□)
=92×200+92×□
归纳反思
我们运用乘法分配律间算时,一定要认真审题,观察算式的特点,有的不能直接简算,只要将题型稍加改变,就能进行简算。
作业与练习
计算
25×12+25×88(35+45)×12(11+25)×4
25×(4+40)102×439×37+9×63
9×37+9×6338×29+38
作业:
P38/6—8
导学案连减、连除算式中的简算
学习内容
教材第39页例1例2教材43页例3
三维目标
学习目标
1、知道了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或除以两个数,可以改为减去两个数的和或除以两个数的积。
2、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探索、研究数学的意识。
重难点
一个数连续减去或除以两个数,可以减去两个数的和或除以两个数的积的方法。
学
习
流
程
设
疑
导
入
导入:
我们在前面学习了加法的运算定律和乘法的运算定律,它们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分别有什么规律。
在减法和除法中是不是也有这样的规律。
引出探究减法运算中的规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预
习
提
纲
1、出示:
小明在看一本故事书,昨天看到第66页,今天又看了34页,这本书一共234页,还剩多少页没看?
讨论怎样解答,有几种方法。
2、234-66-34234-34-66234-(66+34)观察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你还能举出这样的几组算式吗?
3、观察这几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4、发现的这个规律在减法的算式(连减)里是不是都能用。
运用这个规律计算有什么好处。
5、这个规律用字母怎样表示。
6、在减法算式里有这样的规律,在除法的算式里是不是也有这样的规律。
7、3000÷4÷253000÷(4×25)这两个式子的结果怎样。
8、通过这两个式子发现了什么规律。
9、用字母怎样表示这个规律。
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究。
在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分类整理,渗透分类思想的同时,指导学生探究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学习能力。
根据分类整理的结果,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发现计算中的规律,并在小组中相互交流、汇报,体验发现知识规律的快乐,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学
习
流
程
展示互动
学生展示的方式、内容等
教师预设需补充、分析、强调的地方
1、各小组派代表汇报本组的讨论成果,各组成员互相交流,相互检查,总结比较出最佳的计算方式。
2、其他组学生提出适应的问题,来对问题精心全面的剖析。
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减去两个数的和。
a-b-c=a-(b+c)
从一个数里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除以这两个数的积。
a÷b÷c=a÷(b×c)
探究提升
(1)填空:
判断
480-(268+132)=480〇268〇132638-(438+57=638-438+57
1000-159-□=1000〇(□+441)901-109-91=901-(109+91)
16÷2÷4=16÷(□〇□)3456-(481+519)=3456-481-519
210÷(7×6)=210〇(7〇6)35÷14=350÷2÷7
□÷(25×7)=350〇(□〇□)3000÷4÷25=3000÷(4+25)
小结反思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减法及除法的运算性质在计算中怎样来灵活的运用。
作业与练习
简算:
(1)1245-(245+673)
(2)1275-(164+36)
(3)480-82-18(4)673-84-71-45
(5)81÷3÷3(6)210÷(7×6)
教材P412—4、
导学案两个数相乘的乘法中的简便计算
学习内容
教材第44页例4
三维目标
学习目标
1、会把一个数乘两位数,改成连续乘两个一位数的简便算法。
2、培养学生分析、判断、推理的能力,增强使用简便算法的择优意识。
重难点
把一个两位数改成两个合适的一位数相乘的方法。
学
习
流
程
设疑导入
谈话导入
在前面我们学习了乘法的运算定律,但是在一些题中我们不能直接的使用乘法的运算定律,要把因数变通后才能用运算定律来进行简算。
预习提纲
1、出示例4主题图什么是“一打”?
2、25×12有多少种方法来计算这个题。
3、在这几种方法中,你喜欢哪种方法?
4、为什么要把12写成100÷4的形式或3×4的形式或10+2的形式。
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5、为什么这一道题有这几种解题方法。
并且方法还不同。
6、在以后的解题中,你能应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吗?
创设问题情境,把数学学习与生活实际密切结合。
学生应用规律进行简便计算,体验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鼓励学生算法的多样化,同时注重算法优化,使学生正确掌握计算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优化思维。
学
习
流
程
展示互动
学生展示的方式、内容等
教师预设需补充、分析、强调的地方
1、一道简单的题目,却有了几种不同的解法,并且用了我们以前学习的乘法的运算定律。
2、小组合作分工完成黑板上的题目。
小组内交流。
全班交流。
在计算中遇到这样的题目的时候,我们要学会合理的将几个因数改写成几个因数相乘或相加的形式。
探究提升
25×32×125102×36我们能不能灵活的运用乘法的运算定律来进行简算。
小结反思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在以后的计算中会不会灵活化解因数。
作业与练习
计算
25×3625×32×12526×9934×103
P47/4、5
导学案乘加运算中的简便计算
学习内容
教材第45页例5
三维目标
学习目标
1、灵活运用合适的方法进行简便计算。
2、能运用简便方法解决实际中的问题。
3、培养学生探索、研究数学的意识与能力。
重难点
乘加运算中的简便计算的方法
学
习
流
程
设疑导入
导入:
我们在前面学习了乘法的运算定律和加法的运算定律,那么如果在一道算式里,含有乘法又含有加法我们能不能用简便方法来进行计算。
在这里关键要用到哪个定律。
预
习
提
纲
1、出示例5.观察主题图。
找出条件与问题,进行小组讨论,看看这个问题如何解决。
2、讨论解决的方法,看看有几种方法来解决。
3、31×2+30×2+267×21+1这两个式子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可以怎样来进行解答。
4、在按月计算的过程中,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5、在按周计算的过程中,是怎样进行数的。
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究。
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分类整理,渗透分类思想的同时,知道学生探究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学习能力。
加强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学
习
流
程
展示互动
学生展示的方式、内容等
教师预设需补充、分析、强调的地方
1、
解答后小组互相交流。
说说自己完成的是哪个问题,怎样解决的?
有没有用到运算定律,怎样运用的?
探究提升
根据主题图的数据你们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根据条件问题提问。
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独立解答。
)
小结反思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在以后遇到乘、加的题中我们能不能灵活运用定律来进行计算。
作业与练习
巩固练习P46—47/1、3、7、8
作业:
准备实践活动《营养午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四年级 数学 下册 第三 单元 导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