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安庆市高三模拟考试三模语文试题.docx
- 文档编号:9748745
- 上传时间:2023-02-06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29.30KB
湖北省安庆市高三模拟考试三模语文试题.docx
《湖北省安庆市高三模拟考试三模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安庆市高三模拟考试三模语文试题.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湖北省安庆市高三模拟考试三模语文试题
2011年湖北省安庆市高三模拟考试(三模)语文试题
试题精粹
05-081616
:
湖北安庆市2011年高三模拟考试(三模)
语文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共66分)
一、(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教育家办学需要最高力量推动
一个人就是一部传奇,一个人就是一座丰碑,一个人就是一个时代,这是民国诸多教育家共有的特点。
没有这样的真教育家,教育就是失败的教育。
于此不难理解,为什么温家宝总理会反复呼吁,必须敢于冲破传统观念束缚,倡导教育家办学。
教育家是什么模样?
想想陶行知、蔡元培、张伯苓,梅贻琦、刘文典,我们就不难发现,教育家脸上都有光。
那爰自信之光、荣耀之光、尊严之光。
而那种光,无一例外地,都来自他们对教育的信仰。
这正是他们之为教育家,之为真教育家的最重要的品质,或者说条件。
对教育的信仰,必然激发他们对教育的无限忠诚和热爱,这就注定他们投身教育不是为了钻营,不是为了往上爬,不是为了个人功利。
他们是圣徒,他们脸上的光,是圣徒之光。
教育不是他们的俸禄与道具,他们不会拿教育做敲门砖。
有信仰的人因投身教育而宁静,而满足,他们做教育,既是入世,即为了救国救民,更是出世,即为了超越,为了自己的灵魂,为了诗意的栖居。
教育是他们的宗教和生命,甚至高于他们个人的生命。
时任安徽大学校长的刘文典,为保护卷入学潮的学生,不惜与蒋介石当面顶撞。
他们爱教育不是抽象的,具体表现为爱学校,爱教授,爱学生,像刘文典那样,爱到了不要命的地步。
这方面最惊心动魄的,最感人的,是抗战时期的大学校长。
中国大学西迁的千里流亡途中,他们像老鹰一样护佑着自己的学校和学生。
正因为这种对教育的大爱,抗战时期最艰难困苦中的中国大学,其成就却达到了中国历史的最高峰。
百年中国之所以不倒,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有一代一代真教育家打造出来的真教育,真大学,真殿堂。
一代一代真教育家用自己伟大的人格,不仅为自己、为教育争得了尊严,而且为我们民族争得了尊严。
我们这个文明古国,本不缺教育家。
改革开放前后,有匡亚明、刘道玉及至当下朱清时等教育家。
但他们惨淡经营,难于突围,中国教育亟待拨乱反正,教育家办学则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口。
但正是在这点上,恰恰太多误区,太大阻力。
种种误区和阻力,既有认识上的糊涂,更多的,还是既得利益使然,这就需要政治的强势推动。
教育改革本质上是为教育的尊严而战,而且是背水一战。
能否像当年小平挂帅教育改革那样,以最高力量推动,以铁腕斩断既得利益的包围和纠缠,让朱清时那样的教育家脱颖而出,像他们的前辈那样,成就自己的新传奇、新丰碑、新时代,这是能否挽回教育尊严之关键所系,更是能否为我们民族开创未来之关键所系。
新年以来,温家宝主持召开的教育改革座谈会即达五次之多,强调教育家办学为其重要议题,从这里,或不难读到教育改革的希望。
(笑蜀,选自《南方周末》,有删节)
1.对文中“真教育家”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真教育家最重要的品质与条件就是自信、荣耀与尊严,他们对教育有着深刻信仰。
B.百年中国之所以不倒,关键在于我们真教育家打造出的真教育、真大学、真殿堂。
C.真教育家办教育,既要入世,为了诗意的栖居;更要出世,为了救国救民。
D.真教育家视教育高于个人生命,最经典与感人的当属时任安大校长刘文典。
2.从当前我国教育发展现状来看,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改革开放后,我们涌现了匡亚明等一大批真教育家,他们办教育给我们的教育改革带来了活力。
B.中国教育目前的困境,最主要的是观念和认识上的误区,教育者没有开阔的胸襟和远大的理想。
C.中国教育发展到了需要拨乱反正的地步,最重要的突破口在于增加中央和地方教育经费的投入。
D.虽然教育改革难度巨大,但事关教育的尊严和民族的未来,我们必须从本质上对教育进行改革。
3.下列对原文中观点的概括错误的一项是(3分)
A.我国教育改革不应生搬硬套外国经验,也不应以行政长官意志去限制和约束生动、多元、鲜活的教育实践。
B.时代与形势的发展,需要我们的校长尽可能从管理上的繁文缛节中抽出身来,尽可能有更多时间走进课堂。
C.我们要以最高力量推动教育家办学,打破既得利益的包围与纠缠,让朱清时那样的教育家成就自己的传奇。
D.我国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我们坚信,在很短时间内中国教育会有一个质的飞跃,会有一大批教育家来办学。
二、(3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王建及,许州人也。
少事李罕之,从罕之奔晋,为匡卫指挥使。
粱、晋战柏乡,相距鄗邑野河上,镇、定兵扼河桥,梁兵急击之。
庄宗登高台望见镇、定兵将败,顾建及曰:
“桥为梁夺,则吾军危矣,奈何?
”建及选二百人驰击梁兵,梁兵败,解去。
从战莘县、故元城,皆先登陷阵,以功累拜辽州刺史,将银枪效节军。
晋攻杨刘,建及躬自负葭苇堙堑,先登拔之。
从战胡柳,晋兵已败,与梁争土山,梁兵先至,登山而阵。
庄宗至山下望梁阵坚而整,呼其军曰:
“今日之战,得山者胜。
”因驰骑犯之,建及以银枪军继进,梁兵下走,阵山西,晋兵遂得土山。
诸将皆言:
“溃吴未集,日暮不可战。
”阎宝曰:
“彼阵山上,吾在其下,尚能击之,况以高而击下,不可失也。
”建及以为然,因白庄宗曰:
“请登高望臣破敌!
”即呼众曰:
“今日所失辎重皆在山西,盍往取之!
”即驰犯梁阵,梁兵大败。
晋遂军德胜,为南北城于河上。
梁将贺瑰攻其南城,以竹笮维战舰于河,晋兵不得渡,南城危甚。
庄宗积金帛于军门,募能破梁战舰者,至于吐火禁咒莫不皆有。
建及重铠执槊呼曰:
“梁、晋一水间尔,何必巧为!
吾今破之矣。
”即以大甕积薪,自上流纵火焚梁战舰,建及以二舟载甲士随之,斧其竹笮,梁兵皆走。
晋军乃得渡。
救南城,瑰围解去。
自庄宗得魏博,建及将银枪效节军。
建及为将,喜以家赀散士卒。
庄宗遣宦官韦令图监其军,令图言:
“建及得士心,惧有异志,不可令典牙兵。
”即以为代州刺史。
建及快快而卒,年五十七。
(选自《新五代史·王建及传》)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为匡卫指挥使 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B.梁兵先至,登山而阵 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C.建及以二舟载甲士随之 以勇气闻于诸侯
D.庄宗遣宦官韦令图监其军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5.下列各句分别编为四组,能表现王建及有胆识的一组是(3分)
①选二百人驰击梁兵,梁兵败 ②今日之战,得山者胜
⑨彼阵山上,吾在其下,尚能击之 ④今日所失辎重皆在山西,盍往取之
⑤以大甕积薪,自上流纵火焚梁战舰 ⑥自庄宗得魏博,建及将银枪效节军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⑥ D.①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柏乡之战,梁国士兵控制着桥梁并发动猛烈攻击,王建及临危不惧,率领晋国两百士兵打退了梁国的进攻。
B.王建及在梁国士兵登上土山并己布阵的情况下,仍能从容应对,完全得益予他在阵前果敢决断、雷厉风行。
C.王建及对部将说军需物资在土山的西边,应尽快去取回,意在激励士兵奋勇杀敌。
D.王建及对晋庄宗忠心耿耿,晋庄宗对他也是充分信任,委以银枪效节军统帅重任。
7.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梁兵下走,阵山西,晋兵遂得土山。
译文:
(2)建及以为然,因白庄宗日。
译文:
(3)建及得士心,惧有异志,不可令典牙兵。
译文: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晚 泊
【清】洪舁
空江烟雨晚模糊,越峤吴峰定有无?
宿鹭连拳①鱼泼剌②,败芦深处一灯孤。
【注】连拳:
蜷曲的样予。
②泼剌:
鱼跃动时的水声。
8.请从景物描写的角度对这首诗的表达技巧进行赏析。
(4分)
答:
9.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联系诗句进行分析。
(4分)
答: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铋部分。
(任意选做五小题)(5分)
(1)天下云集响应, ____。
(贾谊《过秦论》)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____。
(王羲之《兰亭集》序)
(3)岩扉松径长寂寥, ____。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
(4) ,粟深林兮惊层巅。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5))或师焉,或不焉, ,吾未见其明也。
(韩愈《师说》)
(6)浊酒一杯家万里, 。
(范仲淹《渔家傲》)
(7)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
(苏轼《定风波》)
(8)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李清照《声声慢》)
三、(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天气好的时候,楼房的南墙根下,常坐着一位老人。
老人实在是太老了,已属耄耋的那个层次,头上捂顶帽子,看不出头发已稀疏花白到了什么程度,一张核桃样的脸,皱纹深刻地密布,嘴巴瘪瘪的,连鼻子都抽缩在一起了。
尤其苍老的是那双眼睛,总是空茫地大睁着,迎着风,迎着太阳,不怕那阳光多么强烈刺眼,看来已经失明。
老人是钟点工扶出来的,来了就坐在那张不知谁家丢弃在这里的一张木椅上。
钟点工安顿好他,就身走了,听说她在照料着好几位老人。
晒太阳好,可以补钙,老年人太需要补钙了。
引人注目处,是老人身前几步远的地方,有一稞树,桃树。
桃树不高,却还粗壮,树干足有饭碗粗。
春天的时候,桃树会有几天的繁闹,盛开的花朵会引来蝶舞蜂唱。
可那样的日子毕竟短暂,花谢了,叶绿了,叶子也终要飘零。
北方的冬季太漫长。
在枝干枯枯的日子,树杈上便搭挂起一些大葱。
大葱伴老人,倒也贴切——虽是叶枯皮焦,心却仍活着。
老人一天天地越发老迈,那葱也一日日地越发枯缩。
不时有人从老人身边走过,问,老爷子,有几个儿女呀?
老人答,两个,都在南方呢。
我去过,那地方又热又闷,受不了,空调吹,又得病。
南方的嚼谷也不行,甜了吧叽的。
不如回咱北方老家来。
老人常常这般问一答十。
有小猫小狗跑过来,偎在老人的膝旁。
老人从衣袋里摸出吃食,小猫小狗吃过,便伸出舌头在老人的手掌上舔,让老人脸上闪现出片刻的惬意。
遛狗人说,老爷子,也养只小东西吧,正好给你做伴。
老人说,老喽,腿脚不行了,哪还追得上。
以前也养过……
搭话人不白问,离去时,时不时地顺手从树杈上扯下大葱,或一棵,或两棵,带回家去做葱花。
好在老人看不见,从不过问。
有时,小孩子跑过来,大声喊,老爷爷,我拿棵葱行吗?
我妈妈让我去买,可我还要写作业呢。
老人脸上的核桃纹立刻绽放成九月的菊花,高兴地答,拿吧拿吧,挑那长的,硬实的,扶着点树干,别摔了。
你学习好不好啊?
我那孙子去年还得了奖状呢……
有一天,一位中年人窜到了树下,蹑手蹑脚的,一下抓进手里好几棵葱,身欲去时,身后的老人说话了,冷冷地,颇为不悦:
不管拿多拿少,总不差两句话吧!
中年人怔了怔,尴尬一笑说,哟,我以为老爷子睡着了呢。
老人用手背往外挥了挥,说走吧走吧,怎么还不如个孩子呢?
这一幕,被当时在附近唠闲嗑的几个女人看到了,于是,人们便知道,老人的眼睛看不见,耳朵却好使,那脚步声和大葱离树的窸窣,是躲不过老人的耳朵的。
几天后的星期天,一位女士提着马扎,坐在了老人身旁,两人说了好长时间的话,直到太阳偏西,钟点工来接老人回去。
老人说,树上有葱,是我备下的,随便拿。
女士眼圈红了,说以后有时间,我还来陪大伯说话,把我没来得及说给我爸我妈的话都说给你老人家听。
(孙春平,选自《羊城晚报》)
11.请为这篇小小说拟一个恰当的标题,并说明理由。
(5分)
答
12.请概括文中老人的形象特点。
(分条回答)(6分)
答:
13,请对文中画线句的语言特点作简要赏析。
(6分)
答:
14.有人说,好的小小说善于“轻轻地放下”,即能在寻常琐事中蕴含丰富的意蕴。
你觉得本文具备这一特点吗?
请结合这篇小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8分)
答:
第Ⅱ卷(表达题84分)
四、(24分)
15.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3分)
A.为违法者制定高成本的处罚措施,是督促人们诚实申报的有效手段之一。
改革者能否克服技术障碍,堵塞监管漏洞,成为人们翘首以待的事情。
B.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专利受权量、产学研合作项目数等主要指标均超全省总量的55%,成为全国三大示范区之一。
C.身在异国他乡、身陷动荡危难、身处无助无援之际,本国公民最希望祖国动用“国家力量”接他们回家。
这是每一个国家的公民在特殊时刻的一种共同心里。
D.和而不同,相印生辉。
中国与欧洲,作为东西方文明的发源地,对人类文明进步都做出了杰出贡献。
中欧青年之间的交流,将为中欧对话架起一座新的桥梁。
1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首次步入大联考时代的自主招生人气火爆。
一方面名校竞相结盟争生源,另一方面考生对名校趋之若鹜,自主招生培训市场迅速升温、火爆。
B.查阅近年胡总书记、温总理的春节行程表,我们一以贯之地领略着亲民书记、亲民总理关心群众疾苦、惦记百姓冷暖的爱民情怀和领导风范。
C.4月18日,六安“战国双墓”如期起吊内棺。
天过正午,艳阳高照,四乡八里的村民纷纷赶到起吊现场看稀奇,熙熙攘攘站满了北墓边的山头。
D.站在“十二五”开局之年新起点上,每一个党员干部都应不负群众期待,把百姓真正放在心上,耿耿于怀,用更加扎实的答卷向党和人民汇报。
17.下列各旬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近几年原本一枝独秀的央视春晚口碑日趋下滑,有的观众边看边骂、边骂还边看的现象屡见不鲜,但是,依然不错的收视率与可观的经济、品牌效益,令春晚成为诱人的蛋糕。
B.皖江城市带开发园总体区规划要求,按照规划引导、优化布局,产业集聚、特色突出,节约集约、环境友好和先行先试、合作共建,大力推动皖江示范区开发园区的快速发展。
C.定期对国民基本阅读数据进行调查统计,不仅关系到出版行业自身的发展,而且对在全社会范围更加有效地开展阅读活动,推动社会发展,建设书香社会,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D.汉语出版物中,禁止出现随意夹带使用英文单词或字母缩写等外国语言文字;禁止生造非中非外、含义不清的词语;禁止出现任意增减外文字母、颠倒词序等违反规范的现象。
18.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填空。
(5分)
所有经典都无可避免地有其局限性,甲不加选择地将经典灌输给学生,那么确实缺乏教育责任。
乙理解经典显然不能靠删节版,因为教育的真正责任并不在于删节,而在于给出真相,告诉学生哪些是糟粕哪些是精华,给学生以全面的知识。
丙,虽然“吸取精华”丁,戊;而“去其糟粕”同样是学习的过程,更能提高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
请在甲、乙、丙三处各填入一个关联词:
在丁、戊两处各填入一个短句,使其与前后语意衔接一致。
19.自从当年明月创作的《明朝那些事儿》迅速走红以来,各种各样的“那些事儿”也频频亮相。
比如书籍《唐朝的那些事儿》《才子佳人那些事儿》《汽车那些事儿》;电视剧《婚姻那些事儿》;新闻“英前首相夫人欲写回忆录,曝庸宁街‘那些事儿”’。
试从语言角度分析“那些事儿”这一词语蹿红的原因。
(5分)
答:
20.下面是《红楼梦》中的一段描写。
请从表达特点及其效果的角度予以点评。
要求:
语言表达准确、简明、连贯,不超过60字。
(5分)
当时黛玉气绝,正是宝玉娶宝钗的这个时辰。
紫鹃等都大哭起来。
李纨、探春想他素日的可疼,今日更加可怜,便也伤心痛哭。
因潇湘馆离新房子甚远,所以那边并没听见。
一时,大家痛哭了一阵,只听得远远一阵音乐之声,侧耳一听,却又没有了。
探春、李纨走出院外再听时,惟有竹梢风动,月影移墙,好不凄凉冷淡。
答:
五、(60分)
21.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60分)
翁方纲与刘墉同为清代著名书法家。
翁方纲学书强调笔笔有来历。
一次,有人问翁方纲:
“刘墉的书法如何?
”翁方纲答:
“他哪一笔像古人?
”刘墉听后反唇相讥:
“他又有哪一笔是自己的?
”
这则轶事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或联想?
请以“他人的与自己的”为题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注意】①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②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③不得透漏个人相关信息。
④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2011年安庆市三模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3分)A(B.改“关键”为“一个重要的原因”;C.“入世”与“出世”表述恰恰相反;D.“最经典、最感人的”应当是“抗战时期的大学校长”。
)
2.(3分)D(A.原文是“改革开放前后”。
B.“中国教育目前的困境,最主要的是观念和认识上的误区”有误,“更多的,还是既得利益使然”。
C.原文是“教育家办学则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口”。
)
3.(3分)C(A项和B项在原文中无依据。
D.“很短”、“一大批”表述不够准确。
)
4.(3分)B(B.连词,均表示承接关系。
A.动词,担任/介词,给,替;C.介词,用/介词,凭借;D.代词,他的/代词,自己。
)
5.(3分)D(②是晋庄宗说的话;③是阎宝的主意;⑥陈述的是事实,不能表现出有胆识。
)
6.(3分)C(A.镇州、定州属晋国;B.“完全得益于他在阵前的果敢决断、雷厉风行”说法过于绝对,还有晋庄宗的主意;D.“晋庄宗对他也是充分信任”错,最后一段看出晋庄宗对王建及还是信不过的。
)
7.(3分)
(1)梁国部队撤下土山败走,在土山的西边布阵,晋兵于是抢到了土山。
(3分)
(2)王建及认为他说得对,就对庄宗说。
(4分)(3)王建及很得军心,恐怕会有别的企图,不能让他带重兵了。
8.(4分)
(1)远景、近景结合。
(2)摹形、摹色、摹声结合(视觉、听觉结合。
)(3)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4)融情于景,借景抒情。
(每点2分,要有阐述。
答出其中两点即可,其它分析只要言之成理亦可得分。
)
9.(4分)本诗抒发了迷茫、寂寞、孤苦之情。
写烟雨迷蒙、远峰模糊在于写心中的迷茫之感,写“宿鹭”、“鱼泼剌”在于写心中的寂寞难遣,写孤灯更显出了诗人的孤苦伶仃。
(感情2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分析2分。
)
10.(5分)
(1)赢粮而景从
(2)齐彭殇为妄作(3)惟有幽人夜来去(4)熊咆龙吟殷岩泉(5)小学而大遗(6)燕然未勒归无计(7)一蓑烟雨任平生(8)满地黄花堆积
11.(5分)
(1)老人与葱 理由:
概括了小说情节,具有象征意味。
(2)孤独(寂寞) 理由:
揭示了主人公的心理状况。
(3)空巢老人; 理由:
揭示了主人公的生活状况。
(4)陪老人说说话吧 理由:
揭示了小说主旨,亲切,有感染力。
(标题2分,理由3分。
答“老人”、“葱”可酌情给分。
)
12.(6分)
(1)年事已高,双目失明,耳朵却好使。
(2)热爱故土,孤身生活,需护工照顾。
(3)内心寂寞,渴望与别人交流。
(4)为人热心,性格耿直。
(每点2分,答3点即可得满分。
)
13.(6分)运用了比喻、拟人、对比、排比修辞;多短句,言简意赅;含象征意味,说的是树,也可理解为人。
(每点2分)
14.(8分)可从老人、社会、子女角度回答。
回答时要结合文本,可有所侧重。
[示例]
老人是社会的财富,他们年轻时为国家、家庭做出了很多贡献,年老了,理应得到尊重。
这种尊重,不仅有物质的供给,更有精神的抚慰。
在我国逐渐走向老年化的今天,养老问题应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如今,空巢老人越来越多,社会要为他们创造舒适的生活环境,使他们老有所乐。
作为子女,应该恪守孝道。
孔子说过: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孝顺父母,要体现在物质上,更应体现在心理、精神层面。
15.(3分)A(B.“受”应为“授”;C.“里”应为“理”;D.“印”应为“映”。
)
16.(3分)B(一以贯之:
用一种道理或理论贯穿各种事物之中。
A.趋之若鹜:
像鸭子一样成群地跑过去,多比喻许多人争着去追逐[不好的事物]。
这里感情色彩不恰当。
C.熙熙攘攘:
人来人往,非常热闹。
不能修饰动词“站”。
D.耿耿于怀:
事情[多为令人牵挂或不愉快的]在心里,难以排解。
这里应为“孜孜以求”。
)
17.(3分)D(属于非主谓句。
A.“口碑”与“下滑”搭配不当。
“有的观众边看边骂,边骂也看的现象”杂糅。
B.减分残缺。
“按照”的宾语残缺,在“共建”后加“的原则”。
C.语序不当。
“推动社会发展”与“建设书香社会”位置互换。
)
18.(5分)甲:
如果。
乙:
然而。
丙:
所以。
丁:
是学习的过程。
戊:
能够起到陶冶学生心灵的作用。
(每处1分,要注意与“同样”“更能”的连贯。
词句基本类似就可得分。
)
19.(5分)[示例]①“那些”暗含所写内容比较随意,比较轻松,符合大众口味。
②在“那些事”后加了“儿”字,口语色彩鲜明,对读者有亲和力。
③和读者的从众和模仿心理共同推动。
(答对两点即可得满分,意思相近亦可得分。
)
20.(5分)
[示例1]本段运用对比反衬和景物渲染的方法,写出了林黛玉气绝时的景象,写得悲凉、凄婉,让人肝肠寸断、不忍卒读。
[示例2]本段采用侧面烘托的手法,从人、事、景的角度烘托出林黛玉气绝时的凄惨景象,读来好不悲凉,真可谓“字字是血,句句是泪”。
(表现手法2分,表达内容1分,表达效果2分。
)
21.(60分)参照2010年安徽卷作文评分标准。
这是供材料关系型命题作文,以写思辨性议论文为宜。
“他人的与自己的”亦即“继承与创新”。
继承固不可少,创新更为重要。
在说理过程中,可以有所侧重。
在全社会倡导创新的过程中,我们有必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创新是难的,必须以继承为前提,忽视继承,妄谈创新,只会使自己两手空空,一无所有。
许多人看到了创新的艰难,于是墨守成规,不敢越雷池半步,这只是在重复别人的成就,难以推动社会进步。
因此,寻找继承与创新的结合点与平衡点,显得尤为重要。
如果学生作文完全撇开材料,只就标题“他人的与自己的”写作,应视为不切题。
最佳立意:
(1)继承是为了创新,创新必须借鉴(集众家之长,创个性之体)。
(2)要重视学习、借鉴中外文化遗产。
(3)作品贵在有个性,贵在独创。
(4)文人相轻会妨碍相互取长补短,妨碍推陈出新。
基本切题立意:
(1)创新不是空中楼阁,文化不是无根之木。
(2)不能因循守旧,墨守成规。
(3)博学约取,厚积薄发。
附:
文言文参考译文
王建及,许州人。
少年时代侍奉李罕之,跟随李罕之投奔到晋国,担任匡卫指挥使。
梁国、晋国在柏乡交战,在鄗邑野外的河边相持不下,晋国镇州、定州的士兵控制着河面上的桥梁,梁兵猛烈地攻打。
晋庄宗登上高台望见镇州、定州的兵即将被打败,回头对王建及说:
“桥梁如果被梁国夺取,我们的部队就危险了,怎么办呢?
”王建之挑选了二百人快速偷袭梁兵,梁兵被打败,撤退了。
王建之又跟随晋庄宗在莘县、故元城打仗,都是率先抢占城池冲锋陷阵,因为军功多次升官直到被任命为辽州刺史,统领“银枪效节”部队。
晋国攻打杨刘,王建及亲自背芦苇去填城下的壕沟,率先登上城墙攻并攻克下来。
后跟随晋王在胡柳打仗,晋兵先被打败,和梁国部队抢夺一座土山,梁兵先到达,登上土山布好阵势。
晋庄宗来到山下望见梁国部队阵列坚定整齐,大声对自己的军队说:
“今天的战争,能占领这座山的部队取胜。
”趁机快速指挥骑兵攻击,王建及指挥“银枪军”挺进,梁国部队撤下土山败走,在土山的西边布阵,晋兵于是抢到了土山。
将领们都说:
“我们走散的士兵还没有集结,傍晚就不可以再出战了。
”阎宝说:
“他们在山上,我们在山下的时候,还能击败他们,何况现在我们从高处向下攻打他们,这个机会不能错失啊。
”王建及认为他说得对,就对庄宗说:
“请您站在高处看我如何打败敌人!
”随即对众人大声说:
“今天所损失的军需物资都在山的西边,何不去取回来!
”当即率领骑兵攻击梁国部队,梁兵大败。
晋国部队于是驻扎在德胜,在河上建设了南北两座城。
梁国将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湖北省 安庆市 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