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实验之酸和碱含答案.docx
- 文档编号:9747501
- 上传时间:2023-02-06
- 格式:DOCX
- 页数:20
- 大小:180.59KB
初中化学实验之酸和碱含答案.docx
《初中化学实验之酸和碱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化学实验之酸和碱含答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化学实验之酸和碱含答案
酸与碱
1.(13陕西)许多化学反应都伴随着明显的现象。
但也有一些观察不到明显现象。
请回答下列问题:
(2)CO2与NaOH溶液的反应无明显现象。
为证明二者发生了反应,小红同学设计了如右图所示的实验。
向一盛满CO2气体的锥形瓶中注入一定量的NaOH溶液,迅速塞紧橡皮塞(胶塞中插有一下端系小气球的玻璃管)。
然后振荡锥形瓶,会观察到小气球逐渐胀大,其主要原因是。
(3)盐酸与NaOH溶液的中和反应也无明显现象,为证明二者确实发生了化学反应,在向NaOH溶液中滴加盐酸前,应先向NaOH溶液中滴入少许。
答案:
(2)CO2与NaOH溶液反应,锥形瓶内压强变小,大气压把空气压入小气球。
(有关压强变化的实验还有探究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这类实验在描述实验原理或反应现象的原因时,有三个共同点。
一:
反应,二:
压强变小,三:
大气压把xxx压入xxx。
探究空气中氧气含量时还有一个要点,是进入集气瓶内水的体积等于原集气瓶内氧气的体积。
)(例,探究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原理:
红磷燃烧,耗尽集气瓶内氧气,集气瓶内压强变小,大气压把水压入集气瓶,进入集气瓶内水的体积等于原集气瓶内氧气的体积)(在简答时如果仪器名称不能确定,就写反应装置,或反应容器)
(3)无色酚酞试液(也可以写紫色石蕊试液)。
(注意写上颜色)(一般简答从酸到碱或从碱到酸的变化过程时,所用的试液最好为无色酚酞试液,尤其是让写实验现象时,因为石蕊试液变色时有三种变化,比较麻烦。
若检测酸性溶液则用紫色石蕊试液,因为无色酚酞遇酸后颜色不变)
2.(13北京)化学小组的同学探究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的反应,实验方案如下:
(1)步骤①中气球鼓起的原因可能是
。
(2)步骤②中的操作是拉注射器3,其目的是。
(3)步骤④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本实验的结论是。
答案:
(1)CO2与NaOH溶液反应,瓶内压强变小,大气压把空气压入小气球。
(2)确保瓶中二氧化碳完全反应
(3)CO2+Ca(OH)2===CaCO3↓+H2O(酸性氧化物与碱反应生成物是盐和水)
(4)CO2能和NaOH反应。
(简答题有时在题目中能找到相应的答案。
尤其是结论。
结论往往与猜想或探究目的关系密切,把猜想或探究目的适当变形就能写出结论。
)
3.(13内江)某化学实验活动小组的同学为了探究实验室中久置的氢氧化钠固体的成分,进行了有关实验。
请你参与他们进行的探究活动:
【提出问题】久置氢氧化钠固体的成分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
猜想Ⅰ:
全部是NaOH;猜想Ⅱ:
全部是Na2CO3;
猜想Ⅲ:
。
【实验与探究】
(1)实验如下:
实验操作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及解释
步骤一:
取少量固体样品于试管中,加蒸馏水完全溶解,然后加入足量的稀盐酸。
实验过程中始终没有气泡产生。
则证明猜想成立。
步骤二:
另取少量固体样品于试管中,加蒸馏水完全溶解,然后滴加氯化钡溶液。
实验过程中
产生。
则证明猜想Ⅱ或Ⅲ成立。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为进一步验证猜想结果,小明同学提出如下实验方案:
继续步骤二的实验,过滤,然后向滤液中加无色酚酞试液,若酚酞变红,则猜想Ⅲ成立;若酚酞不变红,则猜想Ⅱ成立。
小华同学立即对小明同学的方案提出了质疑,通过查阅资料知道,氯化钡溶液呈中性,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但碳酸钠溶液呈性(填“酸”或“碱”),能使酚酞变红,因此他认为该方案的操作步骤中应该改进的是。
(3)实验小组的同学展开讨论,又提出了一个定量实验方案,通过测定产生沉淀的质量来证明猜想Ⅱ或Ⅲ成立。
实验如下:
准确称取m克固体样品于试管中,加蒸馏水完全溶解,然后滴加足量氯化钡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洗涤、干燥称得沉淀的质量为n克,若猜想Ⅱ成立,则m与n的关系式为(用含m和n的等式或不等式表示,下同);若猜想Ⅲ成立,则m与n的关系式又为。
【反思与交流】久置的氢氧化钠变质的原因(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答案:
猜想Ⅲ:
NaOH和Na2CO3(这还是根据CO2的量不同分的情况。
空气中的CO2作为酸性氧化物与NaOH反应,生成物为NaCO3和水。
根据NaOH是否密封以及,不密封的话在空气中放置时间的长短,有三种可能)
(1)Ⅰ;白色沉淀【初中需要记住的五种白色沉淀分别为AgCl,BaSO4,CaCO3,BaCO3,Mg(OH)2】NaCO3+BaCl2===BaCO3↓+2NaCl
(2)碱;步骤二滴加过量的BaCl2溶液。
(鉴别题目中三种不同的情况,通过加稀盐酸能确定是否有NaCO3,直接加无色酚酞试液不能确定是否有NaOH。
因为Na2CO3也显碱性。
能不能先把碳酸钠除掉,然后再检测有没有NaOH?
通过反应方程式,发现,除Na2CO3时生成的NaCl为中性。
而BaCl2也是中性,不亦乐乎。
)(这道题可以不用步骤一:
“取一定量固体于试管中,加蒸馏水完全溶解,加入过量的BaCl2溶液,若没沉淀,则原固体为NaOH,若有沉淀,再加入无色酚酞试液,若试溶液变红,则原固体为NaOH和Na2CO3,否则为NaCO3”)(还可用CuCl2代替无色酚酞试液,不要用CuSO4,因CaSO4微溶,BaSO4不溶)
(3)n=197m/106(或n=1.86m或m=106n/197或m=0.54n);0 反思与交流: CO2+2NaOH===Na2CO3+H2O 4.(13金华改编)工业烧碱具有较好的杀菌消毒作用且廉价易得,但工业烧碱中常含有杂质碳酸钠。 某科学学习小组同学围绕工业烧碱样品纯度测定问题,展开了讨论与探究。 【原理思路】利用Na2CO3与稀H2SO4反应产生CO2,通过 CO2质量的测定,确定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从而计算 样品纯度。 【实验方案】小科同学根据以上思路,设计了如图甲的 实验方案 【交流讨论】小明认为图甲实验方案的设计有缺陷,若按该方案进行测定会导致难以避免的误差。 你认为下列哪些因素会导致难以避免的误差 (填序号)。 ①加入的稀硫酸量不足②装置内空气中的CO2没有排出 ③干燥管与空气直接相通 【方案改进】为减少误差,使CO2质量的测定更准确,该小组同学根据以上讨论,对图甲方案进行改进,设计了如图乙的实验方案(固定装置省略)。 图乙B装置中样品在与稀硫酸反应前和停止反应后,都要通过量的空气,反应前通空气时a、b、c三个弹簧夹的控制方法是_。 【数据分析】若撤去图乙中的C装置,则测得工业烧碱的纯度将_(填“偏高”、“偏低”或“无影响”)。 【拓展提高】已知Na2CO3溶液与稀硫酸反应先生成NaHCO3,当Na2CO3全部转化为NaHCO3后,生成的NaHCO3能继续与稀硫酸反应生成CO2。 现向样品中加一定量的稀硫酸,反应后产生无色气体并得到X溶液。 请分析推断反应后所得X溶液的溶质,其所有的可能组成。 答案: 难以避免的错误: ②③(当装置本身有问题时,误差就难以避免。 在装置改造前,装碱石灰的干燥管也有点小,不过不仔细看可能看不出来,而且如果选它的话可能有争议。 原题答案中有它。 ) 控制方法是: 打开a,b关闭c。 (反应前把各容器中所含有的CO2都赶走) 可能的组成: 因为有气体产生,所以反应顺序是: 硫酸先与Na2CO3反应生成NaHCO3(和硫酸钠)。 硫酸还有剩余,继续与NaHCO3反应生成Na2SO4和水。 这时溶质有三种可能。 首先一定有Na2SO4。 若硫酸不足,则除Na2SO4外还会有NaHCO3;若硫酸恰好与NaHCO3反应,则只有Na2SO4;若硫酸过量,则除Na2SO4外还会有H2SO4。 答: Na2SO4和NaHCO3;Na2SO4;Na2SO4和H2SO4 注意: 本题所说的“硫酸与碳酸钠反应,先完全生成碳酸氢钠”,是有条件的。 需要慢慢加硫酸,并不断搅拌。 否则,局部溶液先与硫酸生成了NaHCO3,再加硫酸时就生成了CO2。 而溶液中其它地方,比如周边的地方,可能还是Na2CO3。 因此做题时要注意具体题目信息。 如果题目没有给出这个信息。 那么可能的情况就比较多。 5.(13咸宁)某实验小组的同学用氢氧化钙溶液和盐酸进行酸碱中和反应实验时,向烧杯中的氢氧化钙溶液加入稀盐酸一会后,发现忘记了滴加指示剂。 因此,他们停止滴加稀盐酸,并对烧杯内溶液中的溶质成分进行探究。 Ⅰ、写出该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Ⅱ、探究烧杯内溶液中溶质的成分。 【提出问题】该烧杯内溶液中的溶质是什么? 【猜想】猜想一: 可能是CaCl2和Ca(OH)2;猜想二: 可能只有CaCl2; 猜想三: 。 【查阅资料】氯化钙溶液呈中性。 【进行实验】 实验步骤: 取少量烧杯内溶液于试管中,滴入几滴酚酞溶液,振荡 实验现象: 结论: 猜想一不正确 实验步骤: 实验步骤取少量烧杯内溶液于另一支试管中,逐滴加入碳酸钠溶液至过量 实验现象: 结论: 猜想二不正确,猜想三正确【反思与拓展】 (1)在分析化学反应后所得物质成分时,除考虑生成物外还需考虑。 (2)根据所学化学知识,验证烧杯内溶液中的溶质含有HCl,除以上方案外,下列哪些物质单独使用也能完成该实验? (填序号) a.pH试纸b.铜c.紫色石蕊溶液d.硝酸银溶液 (3)烧杯中的溶液未经处理直接倒入下水道,可能造成的危害是(写一条)。 要处理烧杯内溶液,使其溶质只含有CaCl2,应向烧杯中加入过量的。 答案: 化学方程式: Ca(OH)2+2HCl===CaCl2+2H2O(酸碱中和生成盐和水。 酸碱中和反应实质是酸中的H+与碱中的OH-结合生成了水分子。 一个H+与一个OH-就会生成一个水分子。 配平方程式时只要看碱中有几个OH-以及酸中有几个H+就能配出它们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以及生成水分子的个数) 猜想三: 可能是CaCl2和HCl。 (这还是一道“反应物用量不同组成不同”的题目,盐酸用量分为不足、恰好与过量三种情况。 溶质一定有CaCl2,不足时还会有Ca(OH)2,恰好时只有CaCl2;过量时还会有HCl) 实验现象: 溶液无明显变化。 实验现象: 溶液先产生气泡,后产生白色沉淀。 反思与拓展: (1)反应物的用量 (2)a,c(鉴别有没有酸,可以从酸在水中解离出来的离子来考虑。 可以鉴别酸的H+也可以鉴别酸的酸根离子。 例如检验CaCl2溶液中有没有HCl,应当看溶液中有没有H+,因为溶液中真正存在的是各种离子,而不是CaCl2或HCl。 氯化钙的Cl-与氯化氢的Cl-是完全一样的。 这样鉴别物质就变成了鉴别物质的离子了。 鉴别H+要看H+都能与哪些物质或哪些离子反应并且有明显现象。 H+可以与酸碱指示剂、活动性较强的金属、CO32-等反应,若H+浓度较小则一般采用酸碱指示剂,或pH试纸,除非题目要求用其他方法。 因为如果H+浓度太小,与金属或碳酸根离子反应时可能现象不是很明显。 以上是检验酸中的H+。 如果鉴别溶质是盐酸还是硫酸,那么需要用BaCl2或Ba(NO3)2。 因为硫酸与盐酸在溶液中不同之处在于酸根离子不同。 要利用它们的酸根离子发生化学反应时的现象不同。 应利用SO42-与Ba2+反应生成沉淀这一现象。 因为Cl-只能生成AgCl沉淀,用Ag+与Cl-反应生成AgCl沉淀这一现象来鉴别时,会有干扰,因为Ag2SO4微溶于水) (3)污染水源(或腐蚀铁质下水管) 6.(河北)乙炔(C2H2)气体和氧气反应能产生高温火焰,常用氧炔焰切割或焊接金属。 乙炔由碳化钙(块状固体,化学式为CaC2)与水反应生成,同时生成一种白色固体。 【提出问题】白色固体是什么物质? 【做出猜想】小明经过思考认为有以下几种可能: 猜想一: CaO;猜想二: ;猜想三: Ca(OH)2。 他的依据是。 【交流反思】经过同学们交流讨论,认为猜想一不成立。 否定猜想一的理由是: 。 【进行实验】 (一)取少量白色固体放入试管中,滴加稀盐酸,没有观察到,证明猜想二不成立。 (二)取少量白色固体加入到水中,取上层清液,,有白色沉淀出现,证明猜想三成立。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结论: 白色固体是Ca(OH)2。 【拓展应用】已知碳化钙与水反应非常剧烈,乙炔的密度比空气略小。 实验室欲制取并收集纯净的乙炔,要求做到节约、安全、随时发生、随时停止,你选择的装置是(选填下中装置序号)。 ABCDEF 答案: 猜想二: CaCO3;依据: 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 交流反思: CaO与水反应生成Ca(OH)2(猜想物质时注意: 物质能不能在题目环境下存在;猜想一组物质时应考虑,组内物质会不会反应) (一)气泡产生; (二)加入Na2CO3溶液(常见的能生成沉淀的金属离子有六种,其中三种能与OH-沉淀,分别为铜(Cu2+)铁(Fe3+、Fe2+)镁(Mg2+),另外三种能与酸根沉淀,分别为Ag+(AgCl),Ba2+(BaSO4,BaCO3),Ca2+(CaCO3)。 记忆时可以联系记忆,“银被盖,铜铁美”“运动会上有金、银、铜、铁四枚金牌,当银牌得主被盖过以后,铜牌和铁牌得主就会高兴,因为他们名次提前了”。 做人不能这样变态,仅仅帮助记忆。 )Na2CO3+Ca(OH)2===CaCO3↓+NaOH(这个反应是生成氢氧化钠常用方法之一,碱与盐、酸或酸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的盐有个特点,就是盐中的金属离子来自于碱。 这在推断题中有用,比如碱和一个物质反应生成了碳酸钠,那么碱应当是氢氧化钠;生成了碳酸钙,那么碱应当是氢氧化钙) 拓展应用: C、D(收集比较纯的气体一般采用排水法收集,要控制反应随时发生随时停止,可以用分液漏斗;如果是块状固体,还可以用带孔的塑料片,把固体放在塑料片上面) 7.(13黄石)KOH溶液中含有H2O、K+、OH-、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成红色。 某化学兴趣小组想探究KOH溶液使无色酚酞试液变成红色的原因。 【提出问题】KOH溶液中的什么成分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 【猜想】猜想1: KOH溶液中的H2O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 猜想2: KOH溶液中的K+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 猜想3: KOH溶液中的_______________(填化学符号)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 【实验探究】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①用试管取少量蒸馏水,滴入1-2滴无色酚酞试液 试管内溶液不变色 猜想1不成立 ②用试管取少量KCl溶液,滴入1-2滴无色酚酞试液 猜想2不成立 ③________________,滴入1-2滴无色酚酞试液 试管内溶液变红 【讨论反思】有同学认为猜想①不需实验就可排除,该同学理由是______。 【拓展】①向Ba(OH)2溶液中滴入无色酚酞试液,观察到的现象是。 答案: 猜想3: OH-; 实验探究: 试管内溶液不变色;用试管取少量KOH溶液;猜想3成立(这类简答往往参照题中类似的描述) 讨论反思: 酚酞试液本身含有水分子(注意这里的措辞,水分子是与K+,OH-相对应的,猜想1中H2O指的是水分子) 拓展: Ba(OH)2变红。 8.(13黄冈)小东、小林和小雨同学对氢氧化钠溶液使酚酞溶液变红的现象很感兴趣,决定做实验进行探究: 氢氧化钠溶液中到底是哪一种粒子使酚酞溶液变红? 实验中可供使用的用品有盐酸、氯化钠溶液、氯化钙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碳酸钠溶液、酚酞溶液及若干支试管。 【提出假设】假设 (1): 使酚酞溶液变红的是H2O。 假设 (2): 使酚酞溶液变红的是Na+。 假设(3): 使酚酞溶液变红的是________。 小东认为不做实验即可说明假设 (1)不成立,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验证】(完成下列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及实验结论) 实验步骤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1) 向装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加酚酞溶液 溶液变为红色 (2) 小雨认为向实验步骤 (1)后的试管中加入盐酸也可得出正确结论,你同意她的观点吗? _________(填“同意”或“不同意”)。 【实验拓展】 小林将酚酞溶液滴入碳酸钠溶液中,发现溶液也变红。 他们经过分析、讨论、归纳,得出的结论是。 答案: 假设(3): OH-;酚酞溶液本身含有水分子。 实验验证: 向装有NaCl溶液的试管中滴加酚酞溶液;溶液无明显变化(或溶液不变色);假设 (2)不成立,假设(3)成立 实验拓展: 碳酸钠溶液显碱性(或某些盐溶液也能使酚酞溶液变红)(或碳酸钠溶液中存在OH-)(只要合理) 9.(13庆阳)某化学兴趣小组在做完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后(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对反应后反应器内的剩余溶液的溶质成分产生了兴趣,他们继续进行了以下实验探究。 【分析推断】根据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可以确定剩余溶液中一定含有氯化钙。 但其中是否含有氯化氢需要通过实验来证明。 若剩余溶液显酸性(含有H+),说明含有氯化氢。 【查阅资料】碳酸钙不溶于水,氢氧化钙微溶于水,氯化钙溶液呈中性。 【实验过程】将剩余的溶液倒入烧杯中,微热后冷却到室温。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甲同学 取烧杯中溶液少许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____________ 现象: 溶液变为红色 溶液显酸性(含有H+);溶质中有氯化氢。 乙同学 取烧杯中溶液少许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少量锌粒 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丙同学 取烧杯中溶液少许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少量石灰石 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提高】若要从剩余溶液中得到尽可能多的纯净的氯化钙固体,同学们认为可以向剩余溶液中加入稍过量的____________(填化学式),经____________、蒸发等操作后即可完成。 答案: 实验过程: 有气泡产生,锌粒逐渐溶解;Zn+2HCl===ZnCl2+H2↑;有气泡产生,石灰石逐渐溶解 拓展提高: CaCO3;过滤 10.(13泸州)甲同学为了区别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溶液,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四组实验方案。 (1)其中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2)在C组实验中发生的化学方程式为 (3)实验结束后,甲同学将A、C组四支试管中的溶液倒入同一容器中,看到溶液变浑浊,该现象说明有物质生成(填化学式),滴入酚酞后溶液呈红色。 (4)滴入酚酞后溶液呈红色,说明溶液呈碱性。 使溶液呈碱性的物质是什么呢? 甲同学进一步推测: 溶液中呈碱性的物质可能是碳酸钠、氢氧化钙和三种物质中的一种,或是三种物质两两混合组成的混合物。 (5)为了验证推测,甲同学查阅资料,获悉氯化钡溶液呈中性,并设计如下实验加以验证。 请根据要求完成下列空白: 实验内容 预测现象 结论 取少量容器中的上层溶液于试管中,加入过量的氯化钡溶液,静置 ①若有白色沉淀,溶液呈无色 物质是碳酸钠 ②若无沉淀生成,溶液呈红色 物质是氢氧化钙 ③若有白色沉淀,溶液呈红色 (6)乙同学认为甲同学第②部验证的结论不严密,原因是。 答案: (1)C、D【加试剂鉴别物质有两个要点,一: 加试剂后至少应当有一种被鉴别的物质有变化(可以是物理变化也可以是化学变化。 比如是否溶解、溶解后吸热或放热;再比如有沉淀、气体生成,或有颜色变化),并且有明显现象。 二: 如果被鉴别的物质都有变化,那么现象应当不同】(A虽然都反应,但是,或没有明显现象,或都有放热,因此不好区分;B颜色都会变红,因此无法区分;C、DCa(OH)2会与Na2CO3或CO2反应有沉淀生成,NaOH则不与Na2CO3反应。 与CO2反应,但无明显现象) (2)Ca(OH)2+Na2CO3===CaCO3↓+2NaOH (3)CaCO3 (4)NaOH(推断可能的组成,注意题目要求,让写呈碱性的物质。 首先看试管中的物质,A试管: HCl,NaOH,Ca(OH)2;C试管: Na2CO3,NaOH,Ca(OH)2,然后看反应后呈碱性的物质。 如果从药品用量来分析各种可能,会很麻烦。 要分析A组,要分析C组,还要分析A、C混合后。 这时有两策: 策略一,让填呈碱性的物质,有三个空,两组试管中,反应后能呈碱性的只有NaOH、Ca(OH)2、Na2CO3三种物质,第三空不填NaOH填谁? 策略二,考虑用量,如果A中HCl用量很小,小到没有,这时四支试管混一起就相当于把NaOH、Ca(OH)2、Na2CO3三种物质放一起反应。 只有Ca(OH)2与Na2CO3反应生成NaOH与CaCO3沉淀。 呈碱性的物质也不难找出。 看完题目可以发现,本题意图不在于让分析“因反应物用量不同而生成物不同”,而在于让分析“用Na2CO3、Ca(OH)2、NaOH三种物质,组成呈碱性的溶液,有几种可能”。 这和前面的实验以及实验现象根本没有关系。 只是简单的排列。 若一种物质: 有三种情况Na2CO3、Ca(OH)2、NaOH;若有两种物质: 有两种情况Na2CO3、NaOH或Ca(OH)2、NaOH,不可能Na2CO3、Ca(OH)2也不可能有三种物质) (5)物质是Na2CO3、NaOH的混合物 (6)也可能是NaOH或NaOH与Ca(OH)2的混合物。 这两种组合都和预测现象②中的现象相同。 (参考(4)中的各种可能,当物质是NaOH或NaOH与Ca(OH)2的混合物时现象也如此) 11.(13宜宾)已知NaOH容易与空气中的CO2作用而变质。 小军同学在实验室发现一瓶敞口放置的NaOH固体后,设计方案,对这瓶NaOH固体变质情况进行了如下实验探究: 回答下列问题: ⑴上述实验操作的名称分别是: 操作①,操作④。 ⑵根据上述实验,可以确定该固体变质(选填“已”或“未”) ⑶步骤③中加过量氯化钙溶液的目的是。 ⑷若测得E的PH=7,则A的成分,若测得E的PH>7,则A的成分。 答案: (1)溶解;过滤(初中阶段,把固体加入水中的操作是溶解,把混合物中的固体和液体分离的操作是过滤,直接把溶液中的溶质拿出来的操作是蒸发。 当然了,把固体加入水中还可能是固体与水反应) (2)已(操作②有气体产生说明固体A中有NaCO3) (3)完全除去Na2CO3(注意简答形式的不同,本单元第2题是“确保CO2与NaOH完全反应”或“看CO2是否与NaOH完全反应”。 在鉴别成分时,为防止某物质干扰而常用的方法是除掉该物质;再看下一单元实验第14题,也有加入过量CaCl2的操作。 但是目的不是除去Na2CO3,而是“使样品中Na2CO3完全反应”。 ) (4)Na2CO3;NaCO3与NaOH的混合物 山西近十年实验 (05)化学实验小组在实验室制备氢气时,发现没有锌粒或铁屑,仅有一些碎铝片。 根据有关资料提示,他们将铝片放入烧碱溶液中,除去表面的氧化膜(Al2O3),洗净后用于制取氢气。 回答下列问题: (1)已知氧化铝与烧碱溶液反应时,会生成偏铝酸钠(NaAlO2)和水,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是实验小组组装的制取氢气的发生装置,检验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用金属铝和稀盐酸反应制取氢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 (4)收集氢气的常用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初中化学 实验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