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学复习重点.docx
- 文档编号:9740552
- 上传时间:2023-02-06
- 格式:DOCX
- 页数:20
- 大小:561.21KB
儿科学复习重点.docx
《儿科学复习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儿科学复习重点.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儿科学复习重点
儿科学
一、绪论
小儿年龄分期(P3):
胎儿期(受精卵形成到出生前):
机体器官分化的关键时期,组织器官迅速生长与功能渐成熟。
新生儿期(出生后到满28天):
占婴儿死亡率的1/2-2/3;需要保暖、合理喂养、消毒隔离。
婴儿期(出生后到满一周岁):
生长发育最快,能量营养需要大。
(第一个生长高峰)
幼儿期(1-3):
智能与语言能力发育迅速。
学龄前期(3-6、7):
智能发育快;易发生意外伤害、免疫性疾病。
学龄期(6-7):
接受教育的重要时期。
青春期(11-20):
第二性征逐渐明显。
(第二次生长高峰)
二、新生儿黄疸(P114)
1.定义:
由于血清中胆红素升高致使皮肤、粘膜和巩膜发黄的表现。
又叫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血中胆红素>85~120umol/L可出现肉眼可见的黄疸。
)
2.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两高:
胆红素生成↑肠肝循环↑;两低:
血浆白蛋白连接胆红素能力↓肝细胞处理胆红素能力↓。
3.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的区别(重点):
4.病理性黄疸的特点:
①出现时间早;②程度重;③黄疸上升速度快;④持续时间长;⑤有结合胆红素升高;⑥有退而复现;⑦有以上一条即可诊断(onlyone)。
5.病理性黄疸常见病因(重点,选择题):
感染性(新生儿肝炎、新生儿败血症);
非感染性(新生儿溶血病、新生儿胆道闭锁、母乳性黄疸、G-6-PD缺陷症(即“胡豆病”、“蚕豆病”))。
6.新生儿黄疸的实验室检查(重点):
A.血常规:
Hb、RBC、网织RBC、有核红细胞WBC及其分类;
B.血清胆红素:
未结合胆红素增高?
溶血病?
G-6-PD?
结合胆红素增高?
C.新生儿溶血病特殊检查:
①母婴血型测定——ABO、Rh血型测定(ABO溶血病儿的外周血涂片:
有核红细胞(>10/100)、球形红细胞、嗜多色性红细胞);
②溶血检查:
血常规、胆红素;
③致敏红细胞(确诊实验):
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Coombs’test)、抗体释放试验(antibodyreleasetest);
④血型抗体检查:
游离抗体试验(freeantibodytest)。
7.新生儿黄疸的治疗(治疗原则):
光照疗法、药物治疗、换血疗法。
三、新生儿溶血病(P118)
1.定义(重点):
因母子血型不合引起的同种免疫溶血。
仅发生胎儿、新生儿期。
2.ABO溶血和Rh溶血的比较:
(Rh溶血的血型抗原性强弱依次为D>E>C>c>e)
3.新生儿溶血病的临床表现(重点):
①黄疸:
出现早,进展快,程度重;②贫血:
轻重不一,Rh溶血病出现早、重;
③肝脾肿大(髓外造血);④胎儿水肿;⑤胆红素脑病Bilirubinencephalopathy。
四、新生儿败血症(P123)
1.定义:
是指病原体(细菌、真菌、原虫、病毒等)侵入新生儿的血液循环,引起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2.辅助检查(重点):
(1)细菌学检查:
细菌培养(2ml血培养、脑脊液培养、尿培养);病原菌抗原检测;鲎(hóu)试验。
(2)非特异性检查(重点):
①白细胞(WBC)计数:
WBC增多(≤3天者WBC>25×109/L;>3天者WBC>20×109/L,或WBC减少(<5×109/L)更有诊断价值。
②白细胞分类:
杆状核细胞/中性粒细胞(immature/totalneutrophils,I/T)≥0.16有诊断价值。
③C反应蛋白(CRP):
炎症发生6-8小时后即可升高,≥8μg/ml(末梢血方法)
④血小板≤100×109/L。
⑤微量血沉≥15mm/小时。
(非特异性检查标准≥2项即可确诊。
)
3.治疗(重点):
抗生素治疗(原则:
早用药、静脉联合给药、疗程足、注意药物毒副作用);处理严重并发症;支持疗法;免疫疗法。
五、肺炎(P272)
1.定义:
是指不同病原体或其他因素所引起的肺部炎症。
(小儿四病防治:
肺炎、腹泻、贫血、佝偻病)
2.临床表现(重点):
发热、咳嗽、气促、呼吸困难、紫绀、中细湿啰音。
3.分类:
按病理——支气管肺炎(最常见)、大叶性肺炎、间质性肺炎;
按病因——感染性肺炎(细菌性肺炎(肺炎链球菌最常见)、病毒性肺炎(呼吸道合胞病毒
最常见)、支原体肺炎、衣原体肺炎、真菌性肺炎)、非感染性肺炎;
按病程——急性肺炎(最多,占95%)、迁延性肺炎、慢性肺炎;
按病情——轻症肺炎、重症肺炎;
按临床症状——典型肺炎、非典型肺炎;
按发生肺炎的地方——社区获得性肺炎CAP、院内获得性肺炎HAP。
4.支气管肺炎:
5.病理生理(重点):
①低氧血症(换气障碍,最基本的改变):
炎症时呼吸膜增厚,导致气体弥散障碍;
有效进行气体交换的肺泡数下降,通气/血流比值<0.8;管腔狭窄,使进出交换的气体量↓。
②高碳酸血症:
气道阻塞→CO2排出↓→血中CO2↑→高碳酸血症。
③毒血症:
病原体毒素入血→毒血症→表现出感染中毒症状。
6.临床表现(重点):
①典型表现——发热;咳嗽;气促;紫绀;肺部固定中细湿啰音;精神萎靡,食欲不振,消化道症状。
②重症肺炎临床表现——呼吸系统:
呼吸衰竭(I型呼衰:
PaO2<6.67KPa,II型呼衰:
PaO2<6.67KPa、PaCO2>6.67KPa);循环系统:
中毒性心肌炎,心力衰竭;消化系统:
中毒性肠麻痹,消化道出血;神经系统:
中毒性脑病。
X线检查:
双肺中内带中下野有大小不等的斑片状或片絮状阴影,或融合成片状阴影。
7.诊断(重点):
典型的肺炎:
五大临床表现(发热;咳嗽;气促;紫绀;肺部固定中细湿啰音);不典型的肺炎:
根据X线表现,注意新生儿、早产儿的表现。
8.鉴别诊断(重点):
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异物、肺结核、支气管哮喘。
9.治疗(重点):
治疗原则——采取综合疗法,积极控制炎症,改善肺通气功能,防止并发症。
对症治疗:
保持呼吸道通畅;氧疗;退热、止咳、镇静、止惊、通鼻;液体疗法;支持治疗;加强护理。
糖皮质激素应用指征:
严重喘憋或呼吸衰竭;全身中毒症状明显;伴有脑水肿,中毒性脑病;合并感染中毒性休克;胸膜渗出。
10.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特点(重点):
①年龄(2岁以下);②季节(冬春季节);③下呼吸道阻塞的表现(第一或第二次呼吸性呼气困难);④肺部体征:
发作时哮鸣音;⑤全身中毒症状轻;
⑥胸部X线及病原学检查(X片难判断、病原学检查为RSV);⑦病程为1周左右。
六、小儿惊厥(P400)
1.定义:
是指因大脑皮层运动区神经元异常同步性放电引起的躯体骨骼肌不自主收缩,使受累肌群表现为暂时性强直或阵挛性抽动。
大多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丧失。
2.特征(重点):
发生率高、频繁而严重、可表现不典型、病因复杂。
3.惊厥持续状态(重点):
凡一次惊厥发作30分钟,或反复发作中间无意识好转超过30分钟者称惊厥持续状态。
(持续状态将明显增加惊厥性脑损伤的发生率)
4.按病因分类:
5.热性惊厥:
颅外感染性疾病的发热初期所致惊厥发作,除外颅内感染、各种颅脑疾病。
6.热性惊厥的临床特点(重点):
①多见于婴幼儿期,少数可至5岁(年龄依赖性);(儿童期患病率为5%—6%)
②常有热性惊厥(FS)家族史;
③发生在热性疾病初期,体温骤然升高时(大多体温≥39℃),常发生于上呼吸道感染(>70%);
④除外颅内感染、各种颅脑病变及代谢性疾病所致惊厥;
⑤大多为单纯性(80%),少数为复杂性(20%);⑥大多数预后良好。
7.单纯性热性惊厥和复杂性热性惊厥的临床特征(重点):
(注:
单纯性惊厥必须同时具备上表中的每一条特征,而复杂性惊厥只要有一条即是。
)
8.复发的危险因素(重点):
首次发病年龄≤15个月;一级亲属中热性惊厥史或癫痫病史;复杂性热性惊厥;
9.发生癫痫的危险因素(重点):
复杂性热性惊厥;一级亲属中癫痫病史;首次发作前已有神经系统发育延迟或异常体征。
10.治疗原则:
控制惊厥发作(先用安定,再用鲁米那);维持生命功能;针对病因治疗;预防惊厥复发。
七、化脓性脑膜炎(化脑,P402)
1.主要致病菌:
脑膜炎球菌、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
2.脑膜三层组织:
硬脑膜、软脑膜、蛛网膜。
3.共同的临床表现:
①感染中毒及急性脑功能障碍症状(发热、烦躁);②颅内压增高表现(头疼、呕吐);③脑膜刺激征(Kering征、Brudzinski征阳性);④脑脊液化脓性改变。
4.临床表现的年龄特征:
5.化脑与结脑:
6.治疗原则:
尽早、足量、足疗程、敏感、高渗透、静脉。
(首选抗生素:
头孢三代类药物)
7.并发症治疗:
脑膜炎下积液(最常见)、脑室管膜炎(最严重)、脑积水。
八、急性肾小球肾炎(P319)
1.典型表现:
血尿、蛋白尿、水肿、高血压、少尿。
2.按病因分类:
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占95%)、非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
3.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APSGN):
(1)定义:
A组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引起的免疫复合物性肾小球肾炎。
(2)病理:
特点:
肾小球弥漫性、渗出性、增生性病变。
光镜:
弥漫性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炎。
电镜检查:
电子致密物“驼峰”样沉积于上皮细胞下。
荧光检查:
肾小球毛细血管袢和/或系膜区弥漫性颗粒状IgG、C3沉积。
(3)病理生理:
(4)临床表现(重点):
水肿;血尿;蛋白尿;高血压;尿量减少。
(补:
儿童高血压标准:
学龄前期>120/80mmHg;学龄期>130/90mmHg。
)
(5)治疗原则:
对症治疗及重症处理;保护肾功能;促进自然恢复;防治并发症。
(6)高血压脑病的处理:
止惊剂——安定;降压剂——硝普钠(首选)、心痛定(硝苯地平)、卡托普利、速尿(呋塞米)。
九、肾病综合征(NS,P323)
1.四大临床特点:
大量蛋白尿(必备条件);低蛋白血症(必备条件);高脂血症;水肿。
2.病因分类:
原发性、继发性肾病综合征。
3.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
(1)分型:
单纯型NS、肾炎型NS
(2)病理生理:
大量蛋白尿(≥50mg/Kg/d,最基本)、低蛋白血症(血浆白蛋白<30g/L)、高脂血症(血胆固醇>5.7mmol/L)、水肿(临床最常见)。
(3)并发症(重点):
感染(最常见)、电解质紊乱和低血容量、高凝状态及血栓形成、急性肾功能衰竭、肾小管功能障碍。
十、小儿血液(P347)
(一)造血与血象特点
1.骨髓外造血:
小儿生后(尤其是婴儿期)骨髓造血储备能力甚低,当机体需要增加造血时肝、脾、淋巴结等胎儿期造血器官可恢复到胎儿期造血状态。
(因此,肝、脾、淋巴结会肿大。
)
2.生理性贫血:
生后2~3个月的婴儿,RBC降至3.0×1012/L,HB降至100g/L左右,出现轻度贫血(自限性)。
(原因:
生长需求迅速,大于了生产速度。
)(出生时,红细胞为(5-7)×10͆12/L,血红蛋白为150-220g/L。
)
3.小儿的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的比例变化:
时间
中性粒细胞
淋巴细胞
出生时
0.65
0.30
4—6天
相等
相等
1—2岁
0.35
0.60
4—6岁
相等
相等
4.从胎儿期到成人,血红蛋白的变化:
HbF减少、HbA增加、HbA2增加。
(二)小儿贫血
1.贫血的标准(重点):
2.按形态分类(重点):
(记住分类和容积MCV、血红蛋白MCH、血红蛋白浓度MCHC的正常值)
3.缺铁性贫血(IDA):
(1)定义:
由于体内铁的缺乏导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所致的贫血性疾病。
(2)病因(重点):
铁摄入量不足、先天储铁不足、生长发育因素、铁的吸收障碍、铁的丢失过多。
(3)小细胞低色素贫血:
缺铁对细胞的分裂、增殖影响较小,故红细胞数量减少程度不如血红蛋白减少明显,从而形成小细胞低色素贫血。
(4)临床表现:
一般表现——面色苍白,疲乏,头晕,耳鸣,髓外造血表现。
(5)治疗(重点):
治疗原则——去除病因,补铁治疗。
铁剂治疗:
口服铁剂,剂量为元素铁4—6mg/kg/日;两餐之间口服为宜;同时服用维生素C,可增加铁的吸收;服用铁剂6—8周。
十一、麻疹(P188)
1.定义:
是一种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2.主要表现:
发热、上呼吸道炎、眼结合膜炎,皮疹。
3.主要特殊体征:
麻疹粘膜斑疹、退后脱屑、色素沉着。
4.流行病学:
传染源(患者是唯一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呼吸道飞沫);易感人群(普遍易感,6月—5岁好发);流行特征(2~3年大流行一次,98%的<10岁,以冬春季为主)。
5.典型麻疹的临床表现(重点):
①潜伏期:
10—14天。
②前驱期:
3—5天。
表现:
发热;呼吸道卡它症状;麻疹粘膜斑(柯氏斑,koplik’sspots);其它(神萎、纳差,呕吐、腹泻等)。
③出疹期:
3—5天。
表现:
皮疹自上而下蔓延,先出现在耳后、发际,后至躯干、四肢,最后到手掌、脚掌;呼吸道卡它症状加重;发热;其他(神萎、纳差加重、肝脏、脾脏、淋巴结轻度肿大)。
④恢复期:
3—5天。
表现:
按出疹顺序消退;疹退后,有细小脱屑、棕色色素沉着斑。
(回顾性诊断价值)
十二、水痘(P195)
1.流行病学:
①传染源:
水痘患者是唯一传染源。
②传染期:
出疹前1-2天至疱疹全部结痂
③传播途径:
呼吸道传播为主;孕妇可传给胎儿,致先天性水痘。
④易感人群:
普遍易感,以2—6岁为高峰。
2.典型水痘的临床表现:
①潜伏期:
平均14—16天,10—21天。
②前驱期:
0—1天。
③出疹期:
典型水痘皮疹特点(重点):
分批分期出现;三种皮疹同时存在;向心性分布;粘膜同时受累。
十三、小儿腹泻(P246)
1.定义:
大便性状改变、大便次数比平时增多。
2.病因:
(1)内因(易感因素):
婴幼儿的消化系统发育不成熟、机体防御功能较差、人工喂养。
(2)外因:
感染性因素(感染性腹泻)、非感染性因素(非感染性腹泻)。
①感染性因素:
病毒(80%):
轮状病毒(Rotavirus)最常见;细菌(20%):
肠毒素性细菌(产毒性大肠杆菌)、肠侵袭性细菌(志贺氏菌)。
②非感染性因素:
饮食因素(食饵性腹泻)、症状性腹泻、过敏性腹泻。
3.机理:
渗透性腹泻、分泌性腹泻、渗出性腹泻、渗透性腹泻。
(1)渗透性腹泻:
病毒性肠炎。
临床特征——水样泻;大便镜检正常;容易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中毒症状不重;容易出现继发乳糖不耐受。
(2)分泌性腹泻:
肠毒素性肠炎。
临床特征——水样泻;大便镜检正常;容易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中毒症状不重。
(3)渗出性腹泻:
肠侵袭性肠炎。
临床特征——痢疾样泻;大便镜检不正常;脱水、电解质紊乱较少而中毒症状可重。
(4)渗透性腹泻、动力性腹泻:
食饵性腹泻。
临床特征——稀糊便或蛋花便,有酸味,有不消化食物残渣;一般无脱水和电解质紊乱,无发热等中毒症状;大便镜检正常,可见大量脂肪滴。
4.临床表现(重点):
共同表现:
胃肠道症状(呕吐、腹泻、腹痛、里急后重);全身中毒症状(发热、精神食欲差);脱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
5.按病程分类:
急性腹泻:
<2周;迁延性腹泻:
2周—2月;慢性腹泻:
>2月。
(1)急性腹泻:
①表现:
脱水;低钾血症;低钙血症、低镁血症;代谢性酸中毒。
②轮状病毒肠炎的临床特点:
起病急;腹泻特征;伴随症状(脱水、电解质紊乱、代谢性酸中毒);自然病程(3—8天);肠道外表现(心肌炎、脑炎、皮疹)。
(2)迁延性和慢性腹泻:
病因复杂;发病机理不清;治疗棘手;对儿童危害大。
6.诊断过程(重点):
①判断是否为腹泻(次数、形状);②感染还是非感染(轻则为非感染,重则为感染);③明确病因(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大便常规、培养、抗原检查(确诊依据))。
7.治疗原则(重点):
调整饮食、合理用药、预防和治疗脱水。
十四、小儿腹泻的液体疗法(P36)
1.脱水:
指水分摄入不足或丢失过多所引起的体液总量,尤其是细胞外液量的减少。
2.脱水程度:
(轻度与中度的比较在于皮肤,中度和重度的比较在于指端循环。
)
脱水程度轻度中度重度
体液丢失占体重%<5%5-10%>10%
失水量(ml/kg)5050-100100-120
精神稍差萎靡或烦躁昏睡、昏迷
前囟、眼眶稍凹明显凹陷深凹
眼泪有减少无
口唇、口腔粘膜稍干干燥极干
皮肤弹性好差极差
尿量稍减少明显减少无尿
肢端循环暖和稍凉凉、湿(厥冷)
3.脱水性质:
脱水性质低渗性等渗性高渗性
水与钠丢失的比例钠>水钠=水钠<水
血钠(mmol/L)<130130-150>150
临床表现易休克一般脱水表现高热、烦渴、烦躁、惊厥
4.钾钙镁代谢异常:
(1)低钾血症:
血清钾低于3.5mmol/L(原因:
钾摄入不足、钾丢失过多、钾向细胞内转移)
(2)低钙血症:
血离子钙<1.0mmol/L;低镁血症:
血镁<0.74mmol/L(原因:
进食少,吸收下降;大量从粪便中排出;输入液体后血钙被稀释及酸中毒纠正后,离子钙下降;原有佝偻病或营养不良者。
)
代谢性酸中毒:
临床表现——精神萎靡、嗜睡,呼吸加深、加快,口唇樱红,呼出气体可有酮味。
5.补液:
(1)ORS配方:
预防脱水;轻、中度脱水,无呕吐者。
(2)静脉补液:
①第一天补液(重点):
②第二天补液:
补充继续损失量+生理需要量
十五、儿童体格生长与评价(P7)
1.评价结果表示:
三分法、五分法、均值离差法、百分位数法(相互之间完全对应)。
2.案例:
小儿,女,1岁9月。
体重:
10.6kg,身长:
83.1cm,顶臀长:
48.0cm,胸围:
46.0cm,头围:
46.2cm。
请对她进行体格生长评价。
(附加:
9月时身长71.5cm,体重:
8.7kg。
)
答:
(1)生长评价(计算结果不要求写出来,结果的得出要依赖于题目中给出的几个表格,如P472。
)
①体重W(P25~P50)(中等)(X—1SD~X)(中等)
②身长L(P25~P50)(中等)(X—1SD~X)(中等)
③头围HC(P25~P50)(中等)(X—1SD~X)(中等)
④胸围(P25~P50)(中等)(X—1SD~X)(中等)
(2)生长速度(计算结果不要求写出来,大家如果不懂就问一下听了课的,文字表达困难)
①体重:
△W/9月—12月:
1.9kg<2.6kg(不足)
②身长:
△L/9月—12月:
11.9cm<13.6cm(不足)
(3)匀称度
①身材匀称度(顶臀长/身长)(P25~P50)(匀称)
②体型匀称度(体重/身长)(正常)
3.行为发育:
大运动和精细运动的发育、语言发育、个人—社会能力发育。
(1)大运动发育口诀:
“2抬、4翻、6坐、10爬、1岁走、2岁跑、3岁单腿跳”。
(2)精细运动发育口诀:
“3握、5伸、7换手、1岁乱画、2岁折纸、3岁搭桥”。
(3)语言发育口诀:
“0—6个月发音、7—12个月学语、1—3岁单词单句、4—6岁复合句”。
(4)个人—社会能力口诀:
“2逗笑、6认生、9再见、1岁示需要、2岁游戏、3岁穿衣”。
十六、儿童营养及喂养(P48)
1.儿童营养基础:
(1)能量(儿童每日能量需要量:
100Kcal/Kg/d);
(2)宏量营养素(蛋白质—供能8-15%、脂类—35%-40%、碳水化合物—50%-60%);
(3)重要维生素每日摄入量(RNI):
VA(μgRE0:
400;VD(μg):
10;VC(mg):
40-50;VB1(mg):
0.2-0.3。
2.婴儿喂养
(1)母乳喂养的优点:
①营养丰富:
宏量营养素(供能比适宜);蛋白质(乳清蛋白占80%,酪蛋白占20%);脂类(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乙型乳糖(利于脑发育);②肾脏负荷小(Ca、Zn、Fe吸收率高);③有生物作用;④其他:
适温、方便;经济;有利于建立母子情感的建立;可促进母亲子宫复原,有避孕作用,减少发生乳腺癌及卵巢肿瘤机会。
(2)第一个引入的食物:
配方奶。
第一个引入过渡期的食物:
米粉。
(3)过渡期食物引入顺序及进食技能培养:
病例分析(猜测)
1.麻疹:
病例一:
男孩八个月,因发烧咳嗽4天,加重伴皮疹一天与2012年2月12日入院,入院查体,体温39。
8度,神志精神差,口唇微绀,呼吸急促头面及劲皮肤有红色斑丘疹眼结膜充血,口腔黏膜充血,有针头大小的黄白色小点,有少量中细湿罗音,心音有,肝脾未扪及。
①该患儿最有可能的诊断是:
麻疹。
②诊断依据:
麻疹黏膜斑、红色斑丘疹、发热、呼吸道炎、眼结膜炎。
③为明确诊断可做检查:
血清特异性抗体IgM、多核巨细胞。
④需鉴别的疾病:
幼儿急疹、风疹、猩红热、水痘。
2.腹泻:
病例二:
八个月男孩因发热,呕吐,腹泻水样便二天,入院查体体温38.5度,面色可。
精神稍差,哭时少泪,眼眶凹陷,嘴唇干,皮肤弹性差,心肺无异常,肢端循环好,大便常规WBC(-)、RBC(-)。
①该患儿最可能诊断是:
轮状病毒肠炎。
②明确诊断进一步检查:
大便轮状病毒抗原检查。
③与该病鉴别诊断腹泻病有:
其他病毒性肠炎、产毒性大肠杆菌肠炎、霍乱。
④患儿脱水程度是:
中度(原因:
皮肤弹性差、但肢端循环好),脱水性质是:
等渗性脱水。
⑤纠正脱水需静脉补充的液体量为:
50-100ml/kg,液体张力为:
1/2张。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儿科学 复习 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