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师范大学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纲要XX.docx
- 文档编号:973914
- 上传时间:2022-10-14
- 格式:DOCX
- 页数:19
- 大小:36.52KB
江苏师范大学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纲要XX.docx
《江苏师范大学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纲要XX.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师范大学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纲要XX.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苏师范大学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纲要XX
师大学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纲要
(2013—2020年)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大繁荣大发展,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深入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大繁荣大发展更是国家和省各级政府部门的战略要求。
为深入推进我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重要作用,根据《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意见》(中办发〔2011〕31号)、《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2011—2020年)〉的通知》、《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加快推进社科强省建设实施意见〉的通知》(办发〔2012〕60号)、省教育厅省财政厅《关于深入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实施意见(2012—2020年)》(教社政〔2012〕9号)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师大学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纲要(2013—2020年)》。
一、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地位与特点
我校地处“千古飞龙地、一代帝王乡”的古城,经过60年建设,学校已经成为一所深受两汉文化浸润、以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见长、文理工不断融合的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
60年人才群星灿烂,我校曾以汉语言学家廖序东,著名诗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专家吴奔星,戏剧家、中国古代文学史家王进珊,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专家吴汝煜,教育家百川,心理学家焕庭,历史学家臧云浦,人文地理学家罗其湘等一批全国知名人文社会科学学者享誉学界。
60年发展弦歌不辍,一大批中青年社科学者紧跟改革开放的时代步伐,抓住社会转型的重大机遇,乘势而上,茁壮成长,在履行立德树人、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神圣使命过程中,巩固和加强了马克思主义在学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承接了国家和地方一批重大重点项目,产生了一大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形成了若干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和高水平研究团队,构筑了一批高水平研究平台,创新了体制机制,直接推动了学校整体教育质量的提高,极拓宽了学校的发展空间,全面提高了学校的办学声誉。
经过60年的耕耘和发展,我校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已经形成了以下特点:
(一)巩固和加强了马克思主义在学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大力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和宣传工作,1人为“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首批专家,多人为省市十七大、十八大精神宣讲团成员。
学校与中央编译局合作建立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研究基地”,建立了省情调研基地2个、“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式中心”1个,承接完成国家和省多项相关重大政治理论研究课题。
增列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一级学科硕士点,优化了教师队伍。
为更好发挥“两课”在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我校建立了马克思主义学院,按照中央要求,为研究生和本科生全面开设规定的政治课程,同时深入开展相关课程改革,以帮助大学生正确树立“世界观、人生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宗旨,通过师生共建各种“读书会”和研究小组,增拨经费,建立调研实践基地,安排广大学生深入社会调研和基层实践等活动形式,促使师生了解国情、深度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近年来,师生出版相关学术专著30余部,发表论文100多篇,调研报告200多份。
许多成果得到了国家和省市领导的高度重视。
(二)哲学社会科学教研力量在学校学科专业建设布局中居有十分突出的重要地位。
经过60年建设,尤其是近三年的跨越发展,我校已经成为省一流国知名的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性教学研究型大学。
其中,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特色鲜明、学科地位卓著。
目前,在学校设有的3个试点学部、22个专业学院以及教师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国际学院和独立学院科文学院中,文科学部(院)占60%。
在全校本科80个专业中,文科有45个,占56%;在26个一级学科硕士点中,文科硕士点17个,占65.4%;在9个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中,文科有6个,占66.7%。
2011年,我校“语言认知科学与文化艺术学科群”被列为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一期项目,成为我校4大省优势学科之一。
我校获得教育部“教师教育”协同创新中心,成为全国六大基地之一。
教育部教师队伍建设示项目6个,全部为文科;在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中,文科有3个,占75%;“十二五”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项,其中文科2项,占100%;国家级精品开放课程5门,其中文科3门,占60%;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其中文科1个,占100%;国家级精品教材1种,其中文科1种,占100%;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2项,其中文科2项,占100%;一等奖9项,其中文科6项,占67%;二等奖26项,其中文科11项,占42%;省级品牌、特色专业20个,其中文科11个,占55%;省级重点专业类11个,其中文科5个,占45%;省级精品教材10种,其中文科6种,占60%;省级优秀精品课程47门,其中文科24种,占51%;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1个,其中文科1个,占100%。
上述数据表明:
我校哲学社会科学教研力量已经占有学校学科专业建设的突出地位,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专业建设已经成为学校发展的鲜明优势特色。
(三)哲学社会科学教研力量在立德树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中发挥着突出的重要作用。
截止2012-2013学年初,我校共有在校研究生2784人,其中文科研究生1866人,占在校研究生比例67%;年获得省优秀硕士论文5-6篇,其中50%为文科硕士生;国家奖学金获得者、学校各类奖学金获得硕士生、校优秀研究生中60%以上为文科研究生。
考入国际排名100强著名大学、国一流大学博士生中,文科研究生约占45%。
在全日制本科在校生16616人中,文科专业学生9440人,占56.8%。
卓越培养部本科学生387人,文科学生266人,占68%;2012年近500名应届本科毕业生考取各类研究生,其中文科生占60%左右。
中俄学院国际班370名本科生均为文科专业学生;科文学院在校生8168人,其中文科类在校生3971人,占48.62%,科文学院还有艺术类在校生769人,占9.41%。
各类留学生100多人,90%以上为文科学生。
哲学社会科学教研力量为学校高水平人才培养发挥了非常突出的优势作用,成为学校人才培养的主要力量之一。
(四)哲学社会科学师资队伍建设有了长足进展。
多年来,尤其是近三年来,我校以“人才强校”战略为抓手,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师资队伍建设,先后实施“153工程”、“331工程”,按照“大师+团队”的建设目标要求,大力培养和引进了一大批高层次的优秀人才,形成了一支力量比较雄厚、结构较为合理、素养较高的师资队伍。
在高层次哲学社会科学人才中,现有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2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16人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3人获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3人为省“六大人才高峰”培养对象,2人获得“省高校教学名师”称号;3人为省政府“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20人为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19人为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29人为优秀青年骨干教师。
有省“青蓝工程”优秀学科梯队和科技创新团队各1个,省高校优秀社科创新团队1个。
全校共有专任教师1274人,其中文科教师786人,占全校教师总数61.2%;共有正高职教师189人,其中文科教师110人,占正高职教师总数58.2%;共有副高职教师414人,其中文科教师261人,占副高职教师总数63%;共有中级和助教职称教师671人,其中文科教师416人,占中级和助教职称教师总数61.8%。
现有博士436人,其中文科博士216人,占49.5%。
通过“153工程”、“331工程”,引进了优秀博士106人,其中文科优秀博士40人,海外文科博士5人。
全校已经形成了职称、年龄、学历结构相对合理、水平较高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队伍。
(五)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形成了一系列水平较高和富有特色的方向和研究领域。
坚持以世界学科前沿和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我校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神经语言学、古代文学、留学生与近代中国、两汉文化、区域经济学与区域协调发展、文艺美学、台港澳文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华侨华人等研究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形成了富有特色的研究方向,产生了一批处于国领先地位的社科研究领域。
在神经语言学方面,长江学者亦鸣教授的《语言的神经机制与语言理论研究》,获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和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其团队成员多次获教育部和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二、三等奖,该团队正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重点项目2项,是我校哲学社科研究领域标志性旗帜。
以昌集教授负责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诗词曲源流史”为重点,以古代文学方向8项在研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青年)项目为基础,以一系列省、教育部优秀成果奖为支撑,展示了我校古代文学学科在全国的重要地位,在全省的先进地位。
任平教授负责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学术史研究》和国家社科重点项目《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式创新研究》,产生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代表了我校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领域的新高度。
周棉教授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民国时期留学史料整理与研究》代表了我校在留学生与近代中国研究领域长期的学术执着和坚守,我校留学生研究成为国外知名研究领域。
正平教授带领的区域经济学创新团队以省社科基地淮海发展研究院和省决策咨询研究基地为依托,为加快北发展积极献计献策,得到了省委罗志军书记的充分肯定,成为我校社科领域校地合作、服务地方的典型,该团队也是我省首批高校社科优秀创新团队。
汉文化研究已经成为学校发展的一大特色。
以汉文化研究院为力量依托,《汉学大系》200卷、《通史》8卷等重大文化工程已经启动,并得到了省、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在整理精研汉代古乐文献资料基础上成立的汉乐舞团,正在推出大型汉舞剧目《大风歌》。
脱胎于汉代“五禽戏”的“五禽操”成为教育部体卫艺司的重点研发项目,初步研制成功,正向全国推广。
汉画像石电子资料库建设已经初步完成并向全国读者开放。
着汉服行汉礼的研究生毕业典礼已成为我校享誉全国的品牌特色。
我校文艺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世界史、教育学、政治学、应用经济学等学科承担数十项国家和部省级社科项目,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正形成富有特色的研究方向。
(六)高水平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和获奖成果大幅增长,总量位于全省高校前列。
2010年以来,共获国家社科基金67项,其中重大项目4项,重点项目5项。
2013年,全校已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7项,数量位列全省第三,全国师大学第十。
获省部级社科项目178项、厅级社科项目136项,数量均跻身于全省高校前列。
三年来,共获省部级社科奖项44项。
2010年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1项(三年成果评审),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8项;2012年获17项(两年成果评审),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7项。
两次省政府评奖,我校获奖数均为全省第四位。
2011年获第四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2项;2012年获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4项,其中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位列全省高校前5位。
2010—2012年,全校发表人文社科论文2437篇,其中在SSCI、以及包括《中国社会科学》在的CSSCI源期刊上发表论文541篇;出版学术著作73部。
(七)建立了一批省级、省部共建、校部共建科研平台,为国家发展战略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一批具有较大影响的建言咨政成果,思想智库正在形成。
2010年以来,我校加强了省部、校部共建基地的建设,与国务院侨务办公室、省侨务办公室共建了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侨务理论研究基地,与中央编译局共建了中共中央编译局师大学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研究中心,与国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江苏 师范大学 繁荣 发展 哲学社会科学 规划 纲要 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