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信息化建设的实践与探索.docx
- 文档编号:9736176
- 上传时间:2023-02-06
- 格式:DOCX
- 页数:8
- 大小:21.36KB
校园信息化建设的实践与探索.docx
《校园信息化建设的实践与探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校园信息化建设的实践与探索.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校园信息化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校园信息化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摘要: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已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工作与生活方式,同时也引起了教育的巨大变革,使传统的教育理念、体制、模式、方法、手段等发生了变化,以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成为各国教育改革的重要战略,我国教育部制定的2010年教育发展目标中就明确提出“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努力实现基础教育跨越式的发展。
”
关键词:
信息化;校园网;教育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
g63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1-0568(2012)12-0094-04
校园的信息化,就是在一个开放式信息平台基础上,实现教育资源优化与共享,进行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活动的现代教育环境,使得整个学校的事务和活动建立在数字化的基础上,实现资源共享、管理高效,达到整个教育过程全面信息化的目的。
这不只是信息技术在校园中的应用,还要全面建立起信息时代的教育理念、教育体制和教学模式。
在互联网上,建立起虚拟校园,实现现实校园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扩展与延伸,扩大办学规模,增强办学效益。
校园信息化建设是一项涉及学校各方面工作的系统工程,是一个需要长期建设、不断完善的过程。
下面将广东省深圳市观澜中学(简称我校,下文同)在信息化建设的应用与管理中的做法和体会归纳如下,借此与同行交流。
一、领导重视,理念先进,着眼未来,科学规划
我校的信息化建设起点低,起步晚。
2002年,全校才一间电脑室,每个年级两台教师电脑,正是在这种几乎一穷二白的条件下,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学校成立了信息化建设小组,明确分工,责任到人。
多次邀请区信息部领导、专家来我校指导工作,并组织教师到信息化建设走在前列的学校去参观、学习,经常召开行政会进行专题研究讨论,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排除一切困难,做出科学规划。
短短两年时间,我校的信息化建设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千兆主干,百兆到点”的高速校园网,方便快捷的网上办公系统;每个功能室、教室都配有“三机一幕”多媒体教学平台,教师人手一台办公电脑,新增了电脑室、电子阅览室……教师们积极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在国家、省、市、区等各级论文、课件、说课比赛中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学生信息技术活动形式多样,成效显著。
2004年,我校被评为深圳宝安区信息化示范学校,广东省一级学校,广东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
“创建学习型学校,致力内涵式发展。
立足教学工作,大力推进校园信息化建设”,我校的五年发展规划为我校信息技术教育工作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工程,如果不注重规划、管理与应用,再先进的设备也只是一堆摆设,我们必须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设备和资源,最大限度的发挥人和物的作用,将信息技术有效的应用到教学管理中去,进一步提高教育信息化的效益和效能,真正实现教育的信息化。
正是有了学校和领导的把舵导航,我校的信息化建设工作才能在先进理念的指导下,着眼未来,科学规划,稳步开展。
二、校园信息化平台的构建
校园的信息化平台,就是在一个稳定高效运行的基础物理平台上,将多个校园应用系统(包括各种管理信息系统、办公系统、教学系统、视频点播、闭路电视、家校互联等),用一个门户系统(我们通常是以校园网站平台为门户),将这些应用系统集中起来,根据对用户身份的认证,为用户提供一个统一的界面来获取相应的各种应用系统的服务。
下面用一个表来描述我校信息化建设的构架:
校园网信息管理平台是校园网络的灵魂,直接影响着校园网应用水准及网络运行速率。
因此,必须构建合理高效的校园网信息平台,才能够更加合理有效地利用学校现有的各种教学资源进行教学、管理,为学校教学活动提供更全面的教学手段,促进学校管理信息化,提高工作效率。
三、校园信息文化的建设
环境的影响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校园的信息化建设也应包含校园信息文化氛围的营建,让老师、学生一走进这个校园,就能感受到一种信息时代的气息,一种对信息知识的渴求。
1.走进校门,远远地可以看到悬挂在教学楼墙壁上的大屏幕lcd电子公告牌,上面滚动显示着当天的一些活动通知、欢迎字幕、失物招领等信息,使人顿然感觉到电子信息技术在学校的广泛应用。
2.走进办公楼或教学楼,大堂陈设着一台极具现代气息的液晶触摸屏一体机,轻按手指,就可查看到我校的校园网站的内容、学校的历史文化介绍、漂亮的平面规划图等,使来访者有一种置身于现代化信息世界的感觉。
3.漫步在校园里,学校的文化长廊、学科墙报、教室墙壁、过道都有着信息技术的知识、图片介绍,上面展示着师生的电子作品,每期的墙报上还开辟了专门的师生信息技术讨论栏目,有着师生们自己关注的内容,使人感受到一种浓厚的信息技术文化氛围。
4.漂亮的电脑室、语音室、现代化的信息综合大厅,各个教室,功能室里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便利的上网环境,老师们熟练的操作,同学们聚精会神、兴趣盎然的表情足以说明教育信息化带来的神奇魅力。
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给现代教育不断注入了新的活力。
5.校园一卡通系统的启用,使得漂亮的校园卡既是学生的学生证,又可以作为考勤、借书和饭堂消费的证件,并结合互联网技术和手机短信技术开发了家校互联平台,家长们可以通过订阅手机短信服务或浏览学校网站方式随时了解自己孩子在校的情况。
6.常规化的学生信息技术兴趣小组活动丰富多彩,有网页设计、动画制作、电子报刊、程序设计、机器人设计等,每天下午自由活动时间,电脑室、电子阅览室便成了学生们的乐园,一年一度的校园信息节更是全校师生的重大盛事。
7.网络是校园文化的最佳载体,校园网站的建设是校园信息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能起到对学校形象的宣传作用,也是师生们进行思想沟通、学习交流的空间。
我们需要为老师、为学生提供最为人性化的服务环境,最优秀的学习资源,最有利于师生身心健康的各种知识,要让师生们从不断创新变化的学校网站上感受到学校的蓬勃发展的青春活力,感受到信息技术为我们带来的快乐与便利,从而激起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达到提升信息素养的目的。
在学校论坛里,按照学校行政部门,各学科组设立论坛版块,通过这一措施,既可以把课堂延伸到校外,也可以让教师、学生、家长乃至全社会都能方便地参与到学校各项工作中来,为学校的发展出谋划策,使学校的工作更加透明、公开,每个人每个部门的工作均处于大家的监督之下,这也充分体现了我校的民主精神。
在学校网站里,“学生天地”、“师生心语”、“德育之窗”、“心理健康”等栏目的开辟,为我校德育工作的开展找到了新的途径。
四、加强校本培训,内强素质,以研促教,共同发展
我们认为,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中,教师是根本,缺少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和较高信息素养的教师,一个再好、再漂亮、规模再大、技术再先进的校园网没有人去积极使用,也只不过是一件摆设,而决不会有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
因此,培养一支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和现代教育技术的高素质教育队伍,是教育信息化建设成功的关键。
我们十分重视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除了按教育局要求组织的培训学习外,学校还专门组织了各种有针对性的培训,如多次邀请北京、上海等地的专家学者和教研培训中心的领导、教研员来我校讲学、指导工作;鼓励老师外出学习、交流,积极参加各类比赛,在活动中促进自身发展、提高专业水平;组织老师学习新课标,开展“优质一堂课”教学活动,通过互评互学达到共同发展;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都以课题的形式立项研究,通过研究来促进教学的进步等,这样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教研活动,大大提高了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同时我校也十分重视对教师信息技术及技能的培训,每个学期都开办计算机培训班,98%以上的老师都通过了中级计算机等级考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如今老师们不仅能自行开发教学课件,而且还涌现出一大批课件制作高手和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育能手,各个科组都建有本学科的学科网站。
近一年来,在教育信息化方面,我们的教师获奖近70项,正在开展的立项科研课题有50%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
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努力,一定能实现我校教育信息化水平的快速提高。
五、科学的管理、高效的维护为信息化应用保架护航
我们认为,校园信息化建设不仅要重视应用,管理与维护也是相当重要的。
很多安全隐患和在实际应用中出现的问题就是因为没有科学的管理造成的,因此,我校成立了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校长亲自任组长,副校长任副组长,制定了学校信息化工作的各项管理制度、条例、措施和登记表等,包括《校园网管理条例》、《电教设备使用管理制度》、《多媒体教学平台管理使用制度》等,并将这些制度整理成一本《校园网及电教设备管理使用制度汇编》;同时与每位教师签订相应的责任协议书,做到层层落实,责任到人。
在各种制度的规范下,设备的安全有了保障,教学设备被更换、丢失的现象不再发生,每学期的各种设备交接工作有条不紊。
电教设备的维护历来是各校信息技术老师一个最为头疼的问题,繁重的维护工作使得信息技术老师如同“消防员”,四处“救火”,例如:
一会儿这里说不能上网了,那里说电脑死机了;这儿叫鼠标不见了,那儿说键盘被人换了;今天教室里主机被人偷了,明天办公室里的电脑开不了机了……一天到晚,信息技术老师累得直不起腰,根本没有精力去顾及教学教研活动,不但教学工作没做好,还弄得老师们直抱怨。
为此,我们总结经验,积极采取了一系列对策:
1.设备整理。
对所有设备登记入册,并在设备上印上学校标记、编号;每学期教师领取和退还时要对设备配置进行核对。
2.完善制度。
在管理上,我们首先根据实际补充制定了各种制度、合约、条例、表格等。
3.技术改进。
为做到维修工作响应及时,服务到位,最大限度地降低故障发生率,提高维修工作效率,我们改进了以往的工作方式,把各种类型的电脑操作系统都备份出来,刻成光盘,一旦出现故障进行克隆还原,大大缩短了维修时间。
4.对教师进行电脑的安全使用和常见故障处理的培训,对一些常见故障能够自己快速解决,这样既减少了电教设备故障的发生率,也减轻了维修人员的工作强度。
5.经过分析实践发现,故障率最高的是教室电脑,我们把教室和功能室电脑装上硬盘保护卡,制定并严格执行教室电教设备的管理制度,大大降低了故障率。
6.对电脑室的维护,我们采用无盘教学网和有盘双系统,这样就可以保证当学生机硬盘出故障时,仍可以用无盘系统进行教学,课后再利用网络克隆技术进行快速恢复系统,避免了以往在上课时还要四处修机子的情况,不再影响正常的教学工作。
六、完善配套设施,开发校本资源
校园信息化建设是一项涉及学校各方面工作的系统工程,是一个需要长期建设、不断完善的过程。
只有在实际应用中去探索、完善符合我们需要的软、硬件设施,才能推动全校的应用。
例如,我们发现平时对学生的考勤管理,图书借阅等方面都需要人工登记,不仅操作麻烦,而且容易出错,因此我们引进了“校园一卡通系统”,实实在在地解决了这些问题,并且在些基础上又推出了基于互联网技术和手机短信技术的家校互联平台,让家长们可以通过订阅手机短信服务或浏览学校网站方式随时了解自己孩子的在校情况和离校时间,这一工程得到了家长和老师的一致好评。
再如,为满足学校德育宣传、安全教育工作及相关学科视频教学的需要,我们开发了校园视频点播系统;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我们也正在申请建设电脑室、校园演播室、信息化综合大厅等,以满足学校发展的需要。
教学资源的建设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校本资源的建设,购置了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如k12教学资源库、科利华、中国美术图库、国外地理杂志全集等共计140g,自制素材近70g,为老师们备课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素材,为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提供满意的服务;给同学们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资源,为开展研究性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资源建设上,一方面靠购买,一方面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另一方面我们把老师们自己撰写和制作的论文、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源都收集起来,全部分门别类地上传到学校资源库里。
在教学资源上强调共建、共享、共生,依靠师生群体的智慧与力量不断丰富资源库。
七、坚持常规教学活动
1.以人为本,定期培训。
每学期定期对教师进行一到两次信息技术培训,要求所有任课教师必须做到三个熟练:
熟练使用多媒体教学平台;熟练使用电脑制作多媒体课件;熟练使用校园网络平台。
2.学校日常管理全部实现无纸化办公。
3.将学生信息技术兴趣小组活动常规化,最大程度地为学生提供学习机会。
4.每学期举行一次学校信息节,全校师生积极参与,通过各种活动来激发和促进学习的热情。
5.在网上建立学校各部门和各学科论坛,既是一个学生、家长、教师和学校自由沟通的空间,也是一个学科知识交流的课堂。
由各部门和学科负责人进行审核和收集意见、使之成为一个可以公平对话的窗口。
6.充分利用微格教室,将老师们的上课实时拍摄下来,比较好的可以作为学校的一个视频教学资源,放在学校的视频点播系统里,方便学生在线学习和教师们的观摩交流;不太满意的,老师可以反复揣摩找出不足加以改进。
既丰富了学校的资源库,也有利于老师们提高教学水平。
7.通过网络和短信平台开展家校互联活动,共同关注孩子的生活和学习。
8.大力开展研究性学习,自校园网建立以后,为师生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9.利用网络平台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八、展望未来
近几年来,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校的信息化建设成效显著。
在新一届领导班子的正确引领和科学规划下,我们将继续加强对信息化各项工作的调研和管理,逐步完善硬件设施,为教育信息化的实施提供一个安全、稳定、先进的平台;加强对信息技术教研、科研方面的培训交流,大力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探究;加大对教学资源和应用软件建设及师资培训的投入。
促进在教育信息化环境下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的改进,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搭建平台,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空间。
校园的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工程,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做得如何完美,我们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积极地进行学习交流,为师生们创建一个最优的工作学习环境,促进学校办学效益的全面提高。
作为宝安区信息化示范学校,我们将再接再厉,努力把观澜中学创建成一所现代化的学习型学校,为教育的信息化建设与发展再作新的贡献。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校园 信息化 建设 实践 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