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外经贸企业发展.docx
- 文档编号:9731969
- 上传时间:2023-02-06
- 格式:DOCX
- 页数:54
- 大小:65.19KB
服务外经贸企业发展.docx
《服务外经贸企业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服务外经贸企业发展.docx(5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服务外经贸企业发展
服务外经贸企业发展
工作措施汇编
苏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二○○九年二月
编者按:
2月1日,春节后上班第一天,我市即召开市级机关作风效能建设大会。
会上,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荣,市委副书记、市长阎立发表重要讲话,明确将服务企业、服务发展定为检验2009年机关作风效能建设成效的重要标准,要求全市所有部门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考验,以提升服务水平、创新服务措施作为加强作风效能建设的落脚点,帮助企业抢先机,度难关,求发展。
会后,各单位、各部门迅速贯彻落实大会精神,结合各自实际,出台了一系列服务措施。
现将各单位、各部门的服务措施摘录汇编成册,印发全市。
望全市上下结合市政府办公室今年一月汇编的《扶持外经贸企业发展政策摘编》等,认真执行各项服务措施,帮助企业积极应对金融危机,促进苏州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台办:
一是及时跟踪从中央到省市的各项政策的推进和落实情况,协调相关部门,确保各项政策惠及到每个台商。
二是认真规划苏州与新竹的各项交流活动,增进了解和友谊,加深信任,促进两地经贸、人文及由市向县级地方交流等领域的务实合作。
三是在对台招商引资上,依借双方已有良好关系,重点加大对台高端制造行业、新型农业、现代服务等领域的招商引资力度,促进和辅助苏州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规划。
启动苏州各市、区,以及相关部门、相关单位赴台招商引资的步伐,充分发挥行业优势和区域特点,有针对性的选择对台招商项目和领域,力争在新一轮对台招商引资中抢抓机遇。
四是充分吸收利用台湾在现代农业、休闲和观光农业的经验,以及在农产品加工方面的优势,鼓励和推动在转型过程中有意将部分资金转移到现代农业、休闲观光农业或农产品加工项目的部分工业制造业的转投步伐。
五是借苏州大学与台湾多所大学合作经验,努力为企业发展提供高素质的人才、提供新产品信息和学习培训的机会;借苏州大学与全市各个台商协会的交流平台,增强人才交流、科研成果应用。
六是全力办好第八届电博会。
想方设法确保第八届电博会的圆满顺利举办,为广大的台资企业提供展示、交流、信息、采购、销售和合作的平台。
七是拓宽交流渠道和领域。
扩大我市与台湾在经济、科技、文化、教育、宗教等各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分行业、分区域、分人群地做好争取台湾民心工作。
充分发挥苏州台资企业多、常住台商多和来苏参访上层人士多的特点,进一步挖掘对台联络工作资源,形成自身工作优势。
发改委:
(一)政策服务。
一是及时全面领会并下达上级政策。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出台的新政策、新规定非常多,对这些政策规定以及后续的政策规定认真学习,吃透精神,并以最快的速度、在第一时间内告之基层和企业,自觉运用上级政策规定指导服务基层和企业。
二是深入调查研究。
深入基层和企业积极开展调研,对全局性、战略性问题进行研究,认真分析原因,为面上的指导提供依据。
三是及时制订对策。
及时提出克服金融危机影响、加快企业发展的,既符合国家和省精神、又对我市针对性更强的政策措施意见,供市委、市政府决策时参考,主动当好参谋,全力推进各项政策的贯彻落实。
(二)项目服务。
一是在轨道交通建设项目上做好服务。
在全力推进轨道交通一号线建设的同时,加强与国家发改委汇报与沟通,全力以赴做好轨道交通二号线项目的报批工作,争取上半年取得国家发改委立项批准,完成初步设计审查与批复,保证年内实施建设。
二是在推进在建重要项目上做好服务。
在加快推进火车站地区综合改造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百世得太阳能等重大产业项目、东太湖整治等重大环保和民生项目建设等方面,要全力做好各项服务和协调工作,全面加快重点项目建设速度。
三是在设立新的重大项目上有所作为。
继续跟踪中央、省2009年的项目资金投向,主动衔接已上报国家和省的项目,全力争取尽可能多的重大基础设施、东太湖综合治理和社会事业项目列入资金安排计划,确保工作有新的成效。
(三)协调服务。
一是做好2009年18项实事项目实施的协调服务。
在进行实事项目目标分解的基础上,建立健全科学的管理制度,及时跟踪和了解项目的进展情况,及时关注民意反映,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进行协调解决。
二是搞好金融协调服务。
设立市级5亿元创投引导基金,尽早出台《苏州市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管理办法》,全面推进我市创业投资发展。
要在已有3家农村小额贷款公司的基础上,力争全年达到18家。
三是加强重点建设工程和政府投资项目协调服务。
按照全市重点建设工程项目目标任务,千方百计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步伐,不断增加有效投入。
继续完善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加大力度对在建工程项目的科学管理,全面提升项目的保障服务水平。
四是加强改革的协调服务。
切实履行好改革的总体指导和协调服务职能,围绕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机构改革、议事协调机构改革、行业协会改革、市属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优化整合等,抓紧制定重大改革政策,研究具体实施方案,注重加强重点领域改革的协调服务。
(四)对上争取。
一是要做好改革政策的争取。
加大工作力度,做好我市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争取工作,力争有新的进展。
二是做好重要农产品进口配额的争取。
在企业申报的基础上,积极为企业争取到需要的棉花、粮食等进口配额。
三是做好国家、省高新技术产业化专项和其他各类专项项目和扶持资金的争取。
及时掌握国家、省的政策规定,全面了解、掌握我市高技术企业的情况,把握工作先机,为我市更多的项目入选、并争取到国家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做好服务工作。
四是做好农村龙头企业扶持资金的争取。
通过积极努力,为我市的国家级、省级农村龙头企业争取更多的扶持资金。
五是企业债券的争取。
在企业有需求的情况下,尽可能的为企业争取到企业债券指标,并积极协助其顺利办成。
经贸委:
一是坚持重点企业全程跟踪制度。
对占全市规模经济总量52%的前250家企业实行领导直接挂钩联系制度,进行全程跟踪服务,做好要素协调配置,集中优质资源保重点、帮调整、促发展。
二是坚持“条块”挂钩联系制度。
在全市主要行业选择100家代表性企业,建立一套覆盖主要工业行业和地区、以重点企业为样本的监测体系。
做好市四套班子领导挂钩联系企业办公室工作,深入基层企业调研,准确把握全市工业企业发展趋势。
三是坚持健全中小企业动态分析网络。
加强中小企业统计分析和分类指导,及时传递和落实国家、省和市有关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及时发现和解决中小企业普遍性问题。
四是坚持经济形势分析制度。
通过科学设置专题调研课题和组织各种形式的座谈活动,及时跟踪分析经济运行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提出对策措施,提高经济分析质量,进一步提高服务企业的预见性、科学性。
五是坚持应对经营风险研究。
高度重视企业生产经营风险防范应对工作,加强对高风险企业负债、欠薪、集资等情况的动态跟踪,及时制订应急预案,做到早发现、早处置,有效防范企业因停产关闭、劳资纠纷等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
六是加强开拓国内外市场。
组织企业参加各类展销活动,引导推进市场营销创新,破解国际市场低迷制约,抓住国家调整和振兴产业机遇,扩大外销市场,抢占内需市场。
七是加强投资项目导向服务。
积极引导,放宽准入,政策扶持,扩大企业投资领域。
尽快审批和开工一批投资项目,加大服务力度,加快项目进度,加快培育一批成长性强的工业项目,为保持工业经济持续增长打好基础。
八是加强产品配套协作。
组织全市重大项目的产品配套协作活动,突出抓好轨道交通和大飞机项目等重点工程项目所需仪器设备的本地化配套,支持有能力的本地生产企业进行技术攻关,尽快形成配套产业链。
九是突出重点强化激励。
继续实施招商选资策略,主攻中央企业和上市公司,努力引进一批优势内资项目。
集中资源,优先配置,协调土地、能源等要素向高新技术项目倾斜。
针对重点领域、行业和企业,在兼并重组、扩张发展等方面落实减税让利政策,鼓励优势企业做强做大,今年新增百亿元企业2~3家。
十是突出优化能源保供方案。
优化能源保供应急预案和电力供应方案,保障能源供应并向优势企业、重点行业倾斜;推动建成(7万KW)能效电厂建设工程。
在电力资源紧张、供需不平衡时,优先保障人民生活等重点用电需求,确保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十一是突出推动产业结构调整。
在应对挑战中把握机遇,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确立以精密机械装备、光电通讯及集成电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和新材料等产业为重点发展方向。
十二是突出限制淘汰落后产能。
启动能源合同管理,排出100项重点节能技改项目,整合政策、资金、技术要素进行重点扶持、动态监测。
严格按照《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和相关法律法规
十三是突出实施太湖流域五大行业整治。
按照三年完成的工作目标,对化工、印染、造纸、电镀、食品五大重点整治行业建档立册,进行拉网式排查,列出太湖流域一级、二级保护区范围内需关闭、搬迁和改造的工业企业名单,加快实施整治改造。
十四是注重做优做强,推进地标型企业培育。
着力把地标型企业培育工作放在营造政策环境、提供特需服务、解决实际困难上。
主动帮助培育企业用足用好做大做强、结构调整、自主创新政策,切实保障生产要素供给,积极实施扩大品牌效应,真正为培育企业成为“城市名片”创造良好氛围。
十五是注重高新技术产业两倍增计划。
支持企业争创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帮助企业落实省级以上科技创新扶持政策,培育一批重大科技创新产业化项目。
十六是注重实施名牌带动战略。
强化激励措施,鼓励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争创一批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竞争能力强的名品,新增国家级品牌25只、省级品牌64个。
十七是注重推进企业人才培养。
以“教育热线、清华研修、企业沙龙”为抓手,创新培训手段,改进培训方法,提高培训效果,推动企业家快速集聚、创新创业。
举办高端讲座6期、苏州企业系列大讲堂10期和总裁高级研修班100名。
十八是构建银企合作平台建设。
继续组织开展金融创新周、金融服务企业行等活动,深入企业、特色产业基地进行现场对接,主动向银行推荐重点项目,及时向企业推介金融新品。
与人民银行联合推行民营企业金融顾问制度,通过金融顾问这种直接服务方式,为处在不同成长阶段的民营企业提供各种有效融资解决方案。
十九是构建融资担保平台建设。
支持担保公司通过增资做大做强,通过优质服务培育担保品牌。
鼓励担保公司扩大对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创新型企业的担保服务。
加大上上市培育服务力度,选择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具有高成长性和上市意愿的中小企业进行重点培育和政策激励。
探索开展发行苏州市中小企业集合债券试点工作。
二十是构建技术创新平台建设。
加快行业技术中心建设步伐,为企业技术创新搭建技术服务平台。
建立全市技术研发信息网络,开放50个研究实验室,实施研发装备共享。
深化产学研合作,充分利用高校科研资源,积极推广共性技术运用。
二十一是构建循环经济平台建设。
继续与清华、苏大等高校开展循环经济项目合作,建立完善循环经济信息和再生资源交易平台,为企业提供最新的交易信息、行业趋势和政策资讯。
继续举办节能技术和产品交易会,力争成为全国最有影响力循环经济论坛和产品交易博览会。
二十二是构建新型物流平台建设。
加快新型业态发展,积极拓宽物流运作模式,建立网上实时交易系统,联结生产和用户两个环节,为制造业发展提供配套和服务,做大做强我市现代物流产业。
二十三是切实推进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
实行政务公开制度,提高政务活动透明度,做到公开政策规定、公开服务内容、公开审批事项、公开办事程序。
进一步深化政务公开,积极做好进入市行政服务中心的行政审批(管理)服务项目工作,促进行政权力运行和监督的公开化、透明化。
各种面向企业的政策性资金项目,一律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实行向社会公示制度。
凡公开事项通过本委网站、新闻媒体、文件、公告、会议等多种形式向社会及时公开。
教育局:
一是发挥职业教育优势,根据用人单位需求来确定职业学校专业设置和招生计划,培养更多企业急需的技术应用性人才,为企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二是依托职业院校,开展短期职业训练、在职在岗训练、业务函授学习等,为企业职工更新知识、强化技能训练提供教育资源。
三是建立和完善弹性学习制度,积极推行半工半读、工学交替,积极推进继续教育,方便企业职工、群众学习知识,掌握技能。
四是积极实施“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工程”、“农村转移劳动力培训工程”,开展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广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
五是鼓励和支持高校积极参与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大力加强产学研合作,大力推进科技自主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加强先进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为企业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六是深入开展创业教育。
每个职业学校结合专业,建设学生创业基地,为学生创业提供实践的场所。
举办全市创业教育论坛,强化创业氛围,交流创业经验,促进创业教育的开展。
七是为外地来苏创业,投资开办企业人员及企业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子女就学享受与本地市民的同等待遇;办好国际学校,为外商子女就学提供便利、优质的教育环境。
民政局:
一是积极调整慈善募集方式,主动为企业释疑解惑。
不组织大规模的企业劝募活动,不下达指导性捐款标准,募集重点由劝募转为在捐赠优惠政策方面为企业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
上门走访募捐大户,了解企业经营情况,主动提供政策咨询,帮助企业释疑解惑,暂停收取2008年度“百家协议认捐企业”认捐款7000多万元。
二是积极为福利企业减负,促进福利企业稳健发展。
深入各市、区福利企业调研,与企业家座谈,了解经营情况,并及时取消了福利企业3~5%的管理费、1%免税金和工本费等,将减免税由一年一退调整为一月一退,以减少企业资金运作成本。
三是积极抓好社会组织的监管,重视发挥社会组织作用。
指导各类行业协会充分发挥行业精英人士的智慧,通过组织召开合作交流洽谈会,交流信息、开拓市场,同时为会员提供实用的致富技术。
四是积极探索养老事业新机制,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
积极推行“公办民营”、“民办公助”等模式,采取规费减免、贷款贴息、床位补贴、以奖代补、购买服务等方式,吸引和鼓励社会资本及民间力量投入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以扩大内需。
五是积极做好区划地名工作,优质高效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结合地名申报和现场勘察,加强地名法规、地名知识宣传,提高咨询服务质量。
对镇以上建制规划建设的道路名称,对建筑规模超过5000户的居民住宅区名称,对在当地具有重大影响的建筑物名称进行现场会办,与申报单位充分协商酝酿,努力提升新生地名的科学性和文化内涵。
加强对镇村行政区划调整指导,及时办理行政区划调整方案审核、报批工作。
财政局:
一是保障重点项目建设。
充分发挥政府性投资的引导作用,在优化结构的前提下积极扩大有效投入,加快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节能减排和生态工程建设,加快企业自主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
优先安排已有规划的项目,加大保障力度,加快资金拨付进度。
同时抢抓机遇,积极做好重大项目的报批工作,抓紧启动开工一批新的建设项目。
积极向上争取更多的转贷地方国债资金,用大规模财政投入刺激经济增长。
二是积极培育消费热点。
认真落实房地产交易的契税等政策,鼓励居民购买自住性、改善性住房,促进房地产健康发展。
支持扩大农村消费,积极组织开展家电下乡工程,鼓励发展农村连锁、配送、专卖等现代流通业态。
落实旅游专项资金,开发乡村游等特色旅游活动,繁荣旅游市场。
三是支持开放型经济稳定增长。
完善开放型经济发展扶持机制,综合运用出口退税、专项资金、财政补贴等政策措施,保持外贸出口稳定增长。
尽快出台(已有初步方案)开放型经济转型升级、推动外贸出口的工作措施。
四是落实减负政策。
全面落实增值税转型改革、燃油税费改革,以及出口退税、支持中小企业发展、高新企业发展、房地产交易相关税费优惠政策。
严格执行取消和停征140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和基金的规定,进一步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行为。
坚决查处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行为,减轻企业负担。
五是强化财政资金扶持。
凡是符合要求的各类资金,要加快拨付,做到早拨付、早见效。
有效运用财政杠杆,促进信贷投放向中小企业、“三农”、外贸出口等领域倾斜,通过财政金融有效配合增强经济发展支撑力。
安排3000万元金融改革发展专项资金,吸引金融机构和金融人才来苏。
尽快出台《苏州市地产优质品牌产品推荐目录》,对重点企业、重点品牌予以重点扶持。
发展农村金融,扶持农村小额贷款组织。
六是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在为企业整个层面做好服务的同时,要借这个机会,着眼于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
集中力量支持发展装备制造、光电及集成电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材料等新兴产业。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突出抓好软件产业、服务外包、商务、金融业和物流业。
激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支持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规模型企业。
推行结构节能、技术节能、管理节能,支持实施节能改造重点项目。
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支持重点企业、重点污染源的治理。
七是支持促进就业增长。
抓好配套政策的制定和完善,推动建立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努力营造平等就业、素质就业、充分就业、稳定就业的环境。
落实好《市政府关于积极应对当前经济形势稳定就业促进就业的意见》,确保就业再就业资金及时拨付到位。
切实帮助困难群体实现就业,解决好双失业职工、零就业家庭、被征地农民等困难人员就业问题。
设立创业引导资金,引导、帮助、扶持市民实现创业富民。
八是健全农业企业生产保障机制。
加快推进农业保险,巩固政策性保险险种,开展高效农业、农机具保险。
完善农业担保网络体系,在县级市设立分支机构或办事处,加快建立全市农业担保公司的联保体系。
加大支农投入,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扶持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九是提升服务企业水平。
严格执行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和行政问责制,改进工作流程,提高行政效能。
加强财政门户网站建设,为企业提供公开、透明、高效的公共服务。
设立“企业之窗”专栏,归集财政服务企业的政策措施。
维护好外商投资企业专区,增强政策文件的透明度和时效性。
推进行政事业性收费网上运行平台建设,将涉及企业的收费项目、收费标准、收费依据全部对外公开。
十是加强督促检查工作。
各处室、直属单位要全面落实各项工作措施,并把为企业服务工作列入年度目标责任制,年度考核时将把为企业服务工作情况列为工作业绩的重要内容。
人事局:
(一)建立50家企业人力资源服务联系点。
一是在各行业中挑选有代表性并有人才人事服务需求的企业建立人力资源服务联系点,确定主要联系人和联系部门,建立重点联系制度。
每年走访联系企业不少于两次,深入掌握企业的用人需求、人才使用状况以及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帮助企业解决难题,努力为企业提供良好的人才环境和优质的人才人事服务。
二是每年组织1~2次专题研讨沙龙或联谊会等服务联系点的公关活动,并组织好企业人力资源服务联系点的年会活动,搭建沟通交流和信息互通平台。
三是及时、准确掌握服务联系点的规模、业务发展、联系人等基本信息,完善重点联系企业的信息资料和数据更新。
通过苏州人事网、苏州人才网、会员邮件、信函等形式及时宣传国家、省、市人才人事政策和重要活动信息,并做好政策咨询和指导工作。
四是采取政策宣传、疏导思想、化解矛盾等多种方式,积极稳定企业军转干部思想,凡政策明确能办之事,坚决落实到位;重点解决重病、长期患病企业军转干部特困补助,健全完善走访慰问制度;加强自主择业转业军官的适应性培训,切实帮助提高创业、就业技能,继续开展创业示范基地评选活动。
五是每年免费为企业举办两次讲座,为企业发展出谋划策;主动送教上门,为企业精心设计培训课程;对参加培训的企业,相关费用可以予以优惠。
六是积极宣传政策,办理好在企业工作满三十年且成绩显著的高级专家提高5%退休费比例的工作。
七是因地制宜,为企业提供相关人事考试的集体报名和集体领证服务;积极探索人才测评技术,努力配合企业选拔聘用人才,为企业选拔人才提供优质服务;加快推进“一村一社区一名大学生”规划。
(二)建立50个领军人才服务联系点。
一是以在苏工作院士、苏州市杰出人才、“333”优秀专家、姑苏领军人才、江苏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为服务对象。
二是建立高层次人才服务专线,及时将国家、省、市有关人才政策和重大人才活动告知联系对象。
三是定期走访联系对象和召开高层次人才座谈会,了解掌握领军人才在工作、生活方面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并积极协调加以解决。
四是对联系对象反映的涉及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反馈给领导和相关部门,并在规定时间内予以答复。
(三)建立50家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服务联系点。
一是主动征集了解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对进站博士和项目的需求,并组织相关联系点赴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聘博士后人才,努力消除“空壳运转”现象。
二是积极帮助企业申请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立健全吸纳高层次人才的载体建设,力争年内新增省级以上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0家左右,全面促进我市的企业博士后工作。
三是主动关心,积极服务进站博士后,定期组织交流活动,全面了解项目进展情况,组织专家评估拟出站博士后的科研成果,推动企业产、学、研结合,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四)建立50个企业留学回国人员服务联系点。
一是积极完善海外留学人才引进政策机制,以政策推动和保障海外留学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整合优势资源,构筑创新、创业、创优的新机制,积极改善留学回国人员创业环境。
二是围绕留学人才创业载体建设,搭建留学人才创业发展平台,积极协助留学回国人员来苏自主创办各类高新技术企业和研发中心;为联系企业提供高层次人才培训以及工商、税务等方面的培训,积极提升留学人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整体竞争力。
三是充分利用江苏省留学生回国创业信息平台,实现信息资源的整合、共享和互通;积极主动获取企业对人才和项目的供需信息,为企业引进国外技术和管理人才项目做好服务,推动引智工作发展。
(五)建立50个毕业生就业援助点。
一是在市区原有就业援助体系的基础上,面向社会公开招募和补充就业援助单位,并对就业援助单位进行授牌,确保建立由50家以上用人单位组成的就业援助网络。
二是定期走访就业援助单位,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需求,帮助用人单位解决在毕业生人才引进方面的实际困难,宣传我市毕业生接收政策和优惠措施,引导和鼓励用人单位多接收苏州市区毕业生特别是特困家庭毕业生。
三是优先推荐市区特困家庭毕业生,用好市政府实事项目资金,对接收苏州市区特困家庭毕业生的用人单位给予奖励,按照每接收1名特困家庭毕业生给予1万元的一次性补贴,并通过本地媒体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表彰。
四是给予就业援助单位关于见习基地方面的政策倾斜,优先将就业援助单位列入市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
(六)建立50家企业职称评审服务联系点。
一是走访50家企业和相关行业协会、学会,上门宣传职称文件政策,召开企业座谈会,积极听取职称申报和评审方面的意见建议。
二是运用网络、媒体等多种现代手段广泛宣传职称评审政策,及时告知申报人评审进度,规范公示评审结果,切实提高职称评审的透明度和公正度。
三是在不影响国家职称评审计划的前提下,积极开展地方职称评审,为企业晋升资质提供保证;与相关协会组织联系,组织开展不具备规定学历人员晋升职称的理论提高班;探索在专业单一、人数集中、企业急需的专业开展专场评审,有效满足企业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的需要。
(七)建立50家人才中介服务和培训服务联系点。
一是在全市50余家人才中介机构及200余家社会培训机构中选择专业性强、业绩较好、社会诚信度较高的单位建立联系点。
二是及时发布年度人才发展报告、人才需求专业目录、紧缺人才引进资助目录等系列人才开发目录,提供专业准确的信息服务。
三是按照《关于鼓励人才中介机构大力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的意见》和相关政策,加大对人才中介、培训机构的扶持力度,全力帮助其做大做强。
四是以紧缺人才培养工程为抓手,整合社会优质教育资源,鼓励和扶持社会培训机构积极参与紧缺人才培养工作;规范市场,引导人才中介、培训机构合理布局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服务 外经 企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