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产业发展战略总论初稿.docx
- 文档编号:9725167
- 上传时间:2023-02-06
- 格式:DOCX
- 页数:99
- 大小:123.60KB
工业产业发展战略总论初稿.docx
《工业产业发展战略总论初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业产业发展战略总论初稿.docx(9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工业产业发展战略总论初稿
第一章中长期产业发展战略导论
第一节产业发展战略的含义和基本特征
一、产业发展战略的含义
从理论和实践中都可以看到,目前各国的产业发展并不是一个完全自然演化的过程,产业本身的生命周期、产业之间的关联等因素,加之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等,都会使一国产业的总体发展水平、产业组织的合理化程度、产业竞争力等方面处于落后或低效的状态。
为了有效地改变这种情况,在现代经济中产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国家的干预,并由此导致了产业发展战略的产生。
在明确以上前提的条件下,产业发展战略(strategyofindustrydevelopment)可以简单地表述为,一国政府为了促进国内产业、或某些特定产业的结构调整和升级,全面提高国内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以技术创新、组织结构合理化、优化产业区域布局为主要手段,从全局出发制定的一个较长时间内产业发展所要达到的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方法。
也就是说,产业发展战略实际上是要解决产业发展要达到什么目标,以及怎样实现产业发展的目标。
一般来说,产业发展战略的基本内容,包括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实施步骤等内容。
由于产业发展战略的实施一般是通过产业政策实现的,由此战略实施步骤也就是通常认为的中长期的产业政策。
产业发展战略的具体措施包括产业选择和产业调整两个部分。
产业选择是指,识别和确定优先发展、重点扶植或调整、限制发展的产业的经济活动。
一般来说,产业选择就是要从现有产业中挑选出需要优先发展,重点扶植的产业和需要调整和限制的产业。
只有正确判定各种不同性质和特征的产业类型,才能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才能实施分类管理和区别对待的政策,从而促进产业合理化和高度化。
衡量一国产业的发展战略是否正确合理,主要看它是否适合本国的国情,符合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能否充分利用国内外能够利用的资源和条件,发挥本国的比较优势,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产业布局和产业组织的合理化,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产业发展战略的基本特征
产业发展战略具有长期性、阶段性、差别性的基本特征。
首先是长期性,产业发展战略是一项中长期的战略,力图在长期内对产业结构、产业组织、产业布局等产生作用。
例如,日本、韩国产业发展战略之所以比较成功,与这两个国家制定并严格实施了较长期的产业发展战略有密切的关系。
其次是阶段性,产业发展战略只是对某些时期和某些领域产生作用,特别是与一国经济发展阶段相关联。
当一国经济发展阶段发生变化之后,产业发展战略也要随之进行调整。
例如在各国工业化发展初期,政府一般会对拟定优先发展的产业制定必要的保护或扶持政策,期望这些产业快速成长,但当产业发展进入到成熟阶段之后,政府对有关产业的保护就逐渐削弱,而一般会利用市场竞争机制来促进产业绩效的提高和产业的发展。
第三是差别性,对不同产业而言,产业发展战略有很大的差别,在一定的时期和范围内,产业发展战略针对的产业重点是不同的,例如美国的航空工业、日本的机械工业和韩国的汽车工业都先后是政府产业政策支持的重点。
针对我国产业发展战略而言,还具备赶超性的特征。
产业发展战略的赶超性是指,发展战略要根据后进国家动态比较优势变化趋势的要求,扶持本国劣势或空白产业,以达到甚至赶超国际先进水平。
我国产业发展战略必须具有赶超性,其原因在于,一是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如果不采取跨越式的经济和产业发展战略,则只能永远处于依附地位;二是经过改革开放以来近30年的经济发展,可以发现我国凭借后发优势取得了巨大成就,在相当多的产业中获得了动态比较优势,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日益缩小;三是赶超作为发展战略的基本特征,有助于主要产业在产业结构、产业组织、产业技术等方面具有进一步加快改革和提高的激励。
第二节我国产业发展战略的目标
一、确定我国中长期产业发展战略的基本原则
1.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原则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即“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
我国确定中长期的产业发展战略必须坚持这个原则。
总体来看,目前我国经济和产业发展仍是以土地、自然资源等枯竭性资源的大量消耗为基础的,产业结构仍处于低级阶段,产业技术水平低,企业规模普遍偏小,生产污染严重、生产的环境成本较高。
未来确定产业发展战略时,应该从我国国情出发,产业发展战略目标应该通过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技术进步、对产业组织进行必要的干预引导等手段实现,以促进产业的经济效益与环境、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
2.市场导向原则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发展战略目标的确定和实施手段必须以市场机为基础。
产业发展战略要取得预期效果,在产业结构方面,必须符合产业升级的要求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在产业组织方面,产业规模经济效益的形成和企业规模结构的调整也要与市场的发育程度、供求关系相适应,而不能片面地追求产业规模效益和提升企业经济规模。
同时,市场导向原则也要求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边界,特别是明确政府投资的边界。
在市场经济中,政府应该对市场失灵的领域起到补充作用,在投资方面,政府投资主要集中于那些投资规模大、风险高、投资回收期长、近期收益较低、有关公共安全的基础产业、基础设施以及某些公共物品。
确保产业发展战略实施的产业政策也应该更多地采取市场化手段。
3.开放经济原则
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扩大,未来我国将发展成为一个开放型经济体。
以我国加入WTO为标志,确定产业发展战略的空间已经发生很大变化,传统的通过保护国内市场发展产业的政策已经基本不能使用。
因此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必须探索符合WTO要求的保护国内产业发展的新方式。
另一方面,在开放型经济中,国际贸易、国际资本流动以及以此为基础建立的国际经济合作,对国内产业发展也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4.有限目标原则
有限目标原则是指产业发展战略目标应该分层次,突出战略重点。
从过去我国产业发展战略的教训看,一个主要问题就是战略覆盖面过宽,产业政策强调支持的行业过多。
如果每个行业、每个部门都成为战略发展的重点,必然会降低产业发展战略的重要性。
未来我国产业发展战略应该调整发展重点,减少战略支持的行业和领域,根据产业升级和工业化、信息化发展要求明确提出战略重点,并依此确定相应的产业政策,同时产业政策应该由重点鼓励特定行业扩大规模,转向努力提高产业素质和竞争能力,以达到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质量提高的目的。
5.重视技术原则
我国过去的经济和产业发展较多地依靠初级技术和适用技术,目前看来,这类技术具有生产成本高、效率低等缺陷,不但不能支持我国产品产业结构升级、应对国际竞争,而且也不利于环境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总体来看,我国产业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差距很大。
因此在未来确定产业发展战略过程中,应该更加重视技术在推动产业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鼓励技术进步,在重要的基础产业中尽快完成由初级技术、适用技术向先进技术的转换,同时用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加以改造。
二、我国中长期产业发展战略的目标
我国中长期产业发展战略分为总体目标和分层目标。
分层次目标,包括产业技术战略、产业组织战略和产业布局战略等,在本研究下面各章具有论述,以此在这里我们仅提出总体目标。
我国中长期产业发展战略总体目标包括:
第一,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我国向开放型经济转变过程中,产业发展战略必须同时考虑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从国外获得新的、国内短缺的产业发展资源,通过开放条件下的要素创造来促进我国产业发展,在更大范围内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竞争和国际分工,不断提高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同时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增强我国产业抵御国内外各种干扰、破坏和冲击的能力,确保国家产业安全。
第二,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尽快改善三次产业结构关系不协调、产业结构层次低、产业内产品结构不合理等情况。
按照开放经济条件下的静态和动态比较优势,重点培育我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有事产业和支柱产业,进一步开拓新兴市场,扩大国内外市场需求。
第三,提高我国科技自主开发能力,加快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步伐,使大部分企业成为我国科技创新的主体。
强调自主研发,重点支持一批对国民经济有重大影响的、尤其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领域的关键项目和技术进行自主研究和开发,使科技进步成为支撑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巨大动力。
第四,加快我国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步伐,加快农业内部的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的机械化水平,增加农业科技投入,实现农业生产效率和农民收入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保障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地位国家稳固。
第三节中长期产业发展战略的组成
目前理论界对产业发展战略内涵的看法存在很大的差异。
例如有学者将产业发展战略从产业发展平衡的角度考察,分为轻工业优先发展战略、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产业平衡发展战略、产业非平衡发展战略等,也有学者将开放经济的产业发展战略分为初级产品出口战略、进口替代战略、出口导向战略、进口替代与出口导向相结合战略等几类。
我们认为以上这些产业发展战略的划分并不准确,这些战略应该属于一国的经济发展战略而非产业发展战略,即便是将其看成经济发展战略,也仅是一国工业化阶段的发展战略。
因此我们在本篇研究中没有采取类似的分类方法。
我们在本篇研究中,是按照产业发展的要素,即机构、技术、组织、布局等进行分类,分别讨论其发展战略的。
据此,本篇的章节安排如下。
本章是“中长期产业发展战略”部分的导言。
本篇其余部分分别从中长期工业发展战略和服务业发展战略两个部分加以分析论述,没有对农业发展战略进行专门的分析论述。
其中第三章到第四章论述的是工业发展战略,分别从技术战略、组织战略和区域布局角度进行论述。
在这里,我们没有对在产业发展战略中处于最重要地位的产业结构战略加以论述,其原因是本项研究的第二篇通篇论述的是产业结构,有关中长期产业发展战略的问题在那里已经充分讨论过了。
第五章和第六章分析论述的是中长期服务业发展战略,其中第五章分析的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战略,第六章分析的是消费性服务业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1、李贤沛、胡立君等,《21世纪初中国的产业政策》,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年3月第一版。
2、芮明杰,《产业经济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第一版。
第二章中国产业技术发展战略
第一节中国产业技术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
本世纪头20年,中国产业技术进步将处于一个新的发展环境中。
全球化和新技术革命作为当代世界发展的两股强大力量,从基本层面上开始重塑产业发展的形态和结构,改变着产业技术进步的方式。
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正孕育着新的重大突破,将深刻地改变经济和社会的面貌。
信息科学和技术发展方兴未艾,依然是经济持续增长的主导力量;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迅猛发展,将为改善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发挥关键作用;能源科学和技术重新升温,为解决世界性的能源与环境问题开辟新的途径;纳米科学和技术新突破接踵而至,将带来深刻的技术革命。
基础研究的重大突破,为技术和经济发展展现了新的前景。
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原有的生产结构和技术结构形成了直接冲击。
拥有领先的产业技术和持续的创新能力,成为一个国家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的关键因素。
各国为取得更有利的国际分工地位,竞相调整产业结构与技术结构,在高新技术领域加大开发投入、扩大应用领域,并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步伐,以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
在新的国际竞争中,发达国家在国际竞争中仍处于有利地位。
市场扩张的冲动,使发达国家在控制核心技术保持领先优势的同时,也以多种方式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成熟技术和过剩生产能力。
发展中国家一方面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另一方面也存在着通过参与国际分工加快产业技术升级,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机遇。
参与国际竞争是以产业技术实力为支撑的,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加大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力度,发展有竞争优势的产业技术,是我国提高国际分工地位,全方位参与国际竞争的迫切要求。
进入21世纪,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加快产业技术发展、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还需要较长时期的艰苦努力,同时也有着诸多有利条件。
一是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社会进步,对科技发展提出巨大需求,也为科技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是我国已经建立起比较完备的学科体系,拥有丰富的人才资源,部分重要领域的研究开发能力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具备产业技术发展的基础和能力。
三是坚持对外开放,日趋活跃的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使我们能分享新科技革命成果。
四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能够把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和发挥市场机制有效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结合起来,为科技事业的繁荣发展提供重要的制度保证。
第二节我国产业技术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有了长足发展。
无论是产业总体规模还是产业技术水平都有很大提高。
产业规模扩大,越来越多的产品产量进入世界前列;出口结构由初级产品向工业制成品为主转变;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产业组织的集中化程度不断提高,产业聚集效应增强。
特别重要的是,在改革和发展的实践中,中国产业又在竞争、组织、技术、市场营销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积蓄了进一步发展和迎接国际市场竞争的实力。
但也应清楚地认识到,与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相比,产业技术进步却进展不大,或者说与日益加快的国际产业技术进步的步伐相比,中国产业技术进步的步伐还不大。
主要表现为:
一、研发投入总量少
2004年,我国研发经费占GDP比重为1.35%,而美国、日本(2001年)和德国研发经费占GDP比重分别达到2.82%、3.09%和2.50%。
我国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平均为0.5%,而在发达国家,研发经费支出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一般是3%—5%,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0%,有些企业甚至达到20%。
产业技术投资不足的状况很可能使中国产业发展与技术进步陷入一种恶性循环:
产业越是落后,技术投入越低;技术投入越低,产业越是落后。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现代技术创新及产业化的资金量迅速提高,一个新产品的研制开发(如软件、新车型的开发)动辄数亿、数十亿美元。
有资料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项科学技术成果商业化所需要的支出相当于以前的100多倍数以上。
以制药行业为例,我国化学药品研发水平落后世界先进水平50年,即使发源于中国的天然药研发水平,也落后20年。
在国外,每研制出一种新药,平均需要10年时间和10亿美元的投入。
因此制药是一个“先行者”行业,先行者技术、市场等方面取得的优势,后来者是很难超越的。
在中国企业投资能力非常有限地情况下,企业技术投入实际处于一种非常尴尬的局面:
企业即使倾尽全力,也只能拿出“小钱”,与大跨国公司的大规模投资根本无法相比。
如果这种情况不能明显转变,特别是技术投资增长没有一个更大的加速度,提高中国产业技术竞争实力,将是非常困难的。
二、研发人才严重不足
研发人才,特别是那些具有高科技知识和独立开发产品能力的研发人员,是企业目前最紧缺的高级人才。
从我国目前情况看,首先,从事研发的技术人员人数较少。
我国研究人员占总人口的比例为2%左右,远远低于美国7.6%和日本7.5%的水平。
2001年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中,从事科技活动的有136.8万人,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79.1万人,平均每家企业仅有3.5人左右。
另据统计,2000年我国每万名从业人员中从事研发活动的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数量仅为10人,远远低于加拿大的61人、法国的71人、德国的67人、日本的97人、韩国的52人、英国的55人、美国的86人和俄罗斯的78人。
其次,研究偏重于日常生产性技术。
我国企业的大部分工程技术人员都忙于日常生产性技术或传统学科的研究,而真正参加高技术开发和应用等科研的人员极少。
三、自主创新能力薄弱
面对全球科技迅速发展的态势,面对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求,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现实情况还不能令人满意。
据有关资料分析,在原始性创新能力方面,我国在科学知识生产方面占世界总量的比重还较小,国际科学论文产出仅占世界的4.38%;特别是从衡量科学知识生产质量的论文被引用数来看,我国仅排在世界第20位。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薄弱的问题更为突出。
据统计,2003年全国大中型企业中进行研究开发活动的仅占30%,有技术开发机构的企业仅占25%。
目前,全世界90%以上的发明专利都是掌握在发达国家手里。
发达国家及其跨国公司凭借科技优势和建立在科技优势基础上的国际规则,形成了对世界市场特别是高技术市场的高度垄断,牢牢把持着国际产业分工的高端,获取超额利润。
我国许多产业尽管在规模上不断扩大,但由于缺乏核心技术,失去了许多应得的利益。
在我国的发明专利中,外国企业和外资企业占绝对多数,其中国外企业的专利主要分布在高科技领域。
1998年到2003年,国内专利申请中,我国企业的申请量不到总数的30%,且大部分是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发明专利申请不足总数的20%。
据2005年统计,我国发明专利申请量已超过17万件。
而在这17万件中,有一半来自外国公司,主要是跨国公司。
美国在中国申请专利,每年的增长量都超过20%,2005年申请量已超过2万件。
我国个人和企业申请的每100件专利中,发明专利只占18件。
而国外的申请,每100件有86件是发明专利。
我国个人和企业申请的发明专利中,最集中的领域是中药、非酒饮料、食品,第四位是中文输入法,这四类专利共占79%,而国外的专利申请主要集中于高科技领域。
作为一个后发展国家,充分利用当今相对开放的国际环境,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本来应当是我们赶超先进的一条捷径。
但我国企业用于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的投入之比是1:
0.078,日本和韩国的这一比例则为1:
5-8。
国际经验表明,技术的消化吸收和模仿创新是后进国家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经济和技术赶超、创建品牌的关键所在,没有对转移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在此基础上的模仿创新,就难以实现自主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更谈不上创立自主品牌。
我们同日本和韩国技术创新能力差距的拉大,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这里。
四、产业发展存在着对国际技术装备的较高依赖
多年来,引进外国先进技术装备对促进中国产业生产能力的扩大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发挥了巨大作用,但对引进技术的再创新(即消化、吸收)却一直是薄弱环节。
许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产业及主导产品的生产,往往不是建立在自主知识产权的基础上,而是依靠外国技术和装备进行生产。
一些已经形成一定国际竞争力的产业或产品,实际上仍存在着对国际技术很强的依赖性,特别是产业的核心技术和领先技术一般仍由国外公司控制。
机械工业中的加工机械、大型装备主要依赖外国,电子信息产业“缺芯”等,就是典型的例子。
据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统计,目前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中设备投资的三分之二依赖进口,装备制造业产品每年的外贸逆差高达数百亿美元。
2003年,我国光纤制造设备和60万千瓦发电机的控制设备几乎百分之百依靠进口;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装备的85%、石油化工设备的80%、轿车制造业装备、数控机床和其他数字化机械的70%以上依赖进口。
结果是有了世界一流的生产设备,但却只能在跨国资本安排的技术轨道上生产产品,不可能进行自主创新。
此外,有些“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产业,不仅消耗了大量宝贵的不可再生资源,对我国极为脆弱的生态环境构成了巨大压力,而且在全球价值链中处于较低位置。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寻找新的突破口。
第三节中国产业技术发展战略目标
一、总体目标
建立内生性增长机制,在开放竞争中提升我国产业技术水平
内生性增长机制有几个特点:
一是以自主知识积累、创新和技术进步为主要支撑;二是以充分利用全球化开放契机分享全球知识积累、创新和技术进步为主要动力;三是以人力资源有效开发利用为基础;四是在我国现有的低成本优势、后发优势和大市场规模优势的基础上,逐步形成新的技术优势和差异化优势的新增长方式。
首先,要立足于比较优势产业发展的同时,大力推动以创新科技为基础的新兴产业和产品的发展。
目前,中国在继续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发达国家已出现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结构转换,导致中国经济在旧二元经济尚未完全转换的情况下,又出现了新二元经济结构,即以成熟技术为基础的传统工业、农业和以创新科技为基础的新兴产业(包括高新技术制造业和高知识存量的服务业)并存的格局。
在这种情况下,新型工业化战略是针对新二元结构提出的新发展战略。
产业技术战略如何适应新型工业化战略的发展需要,培养具有自主品牌和知识产权的产品,培养具有自主开发能力的龙头企业和产业群,培养具有专业化分工和差别创新能力的企业,形成从低端向高端结构转换的新增长动力。
其次,在要素禀赋形成比较优势的基础上,重视“要素创造”功能,也就是通过“软”因素,包括开放引进的外部竞争压力,改革带来的要素重新组合效应,模仿和引进等技术扩散效应带来的管理和组织效率提高,“干中学”带来经验积累效应,以及国际合作,变比较劣势部门为竞争优势部门,形成新的贸易部门和出口结构。
再次,是要素创造和要素重新组合,与政府的政策和激励机制密切相关。
创造一个“开放竞争”的环境。
之所以称一个“开放竞争”的环境,就是说通过鼓励开放和激励竞争的机制,而不是政策优惠和差别性待遇,扶持新兴贸易产业的发展,其效应主要包括:
1)通过开放竞争,打破国内垄断,消除国内普遍存在的地区和部门保护壁垒,加大国内竞争强度和范围;2)通过开放竞争,加大国内跨国公司之间的竞争态势,打破跨国公司在中国可能形成的技术和产业垄断、压制和控制;3)通过开放竞争,迫使跨国公司引进关键技术、人才和管理方式,形成技术扩散和模仿的良好条件。
一个开放竞争的环境可以带来产出效率的提高在东亚奇迹的实践中也得到了验证。
二、具体目标
到2020年,我国产业技术发展的总体目标是:
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能力显著增强,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取得一批在世界具有重大影响的科学技术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为在本世纪中叶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基础。
经过15年的努力,在我国科学技术的若干重要方面实现以下目标:
一是掌握一批事关国家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业和信息产业核心技术,制造业和信息产业技术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二是农业科技整体实力进入世界前列,促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有效保障国家食物安全。
三是能源开发、节能技术和清洁能源技术取得突破,促进能源结构优化,主要工业产品单位能耗指标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四是在重点行业和重点城市建立循环经济的技术发展模式,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科技支持。
五是在科学发展的主流方向上取得一批具有重大影响的创新成果,信息、生物、材料和航天等领域的前沿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六是建成若干世界一流的科研院所和大学以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研究开发机构,形成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
第四节中国产业技术发展的战略重点
一、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产业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主要通过大规模的技术引进以及引进外国直接投资“以市场换技术”等方式,促进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和结构调整,取得了很大成绩。
但是,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一些新的问题和矛盾开始凸显:
随着劳动力成本的逐步提高,传统的比较优势也将逐步丧失,我国越来越难以从单纯的劳动力比较优势中获得应有的利益。
由于缺乏核心技术,我国企业不得不将每部国产手机售价的20%、计算机售价的30%、数控机床售价的20%—40%支付给国外专利持有者。
由于我们产品的利润率过低,广大劳动者的工资水平也很难得到提高,从而使得扩大内需、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难以顺利实现。
另外,一些产业领域正在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对外技术依赖,大到飞机、汽车、制造装备,小到服装、日化用品,国外品牌和技术主导的格局日益显现。
在WTO规则下,知识产权、技术贸易壁垒和反倾销已成为我国众多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所面临的重大障碍。
实践证明,技术创新能力是内生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工业 产业 发展战略 总论 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