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大众传媒与社会.docx
- 文档编号:9718857
- 上传时间:2023-02-06
- 格式:DOCX
- 页数:25
- 大小:45.60KB
第八章 大众传媒与社会.docx
《第八章 大众传媒与社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八章 大众传媒与社会.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八章大众传媒与社会
第八章大众传媒与社会
第一节大众传媒与社会系统
人类社会发展导致社会结构的复杂和社会分工的加剧,社会曰益分化成功能各异的不同部分,但各个部分之间并不是互相分离的,他们彼此间相互依赖,再通过协调、整合组成社会系统。
因此,从社会系统论的角度来看,分析和研究任何一种社会现象,都应该结合特定社会条件,从总体的社会关系中去把握、理解它。
一、媒介生态环境对媒介发展的意义
媒介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也是一种社会子系统,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的存在与发展与其他子系统(诸如政治、经济、文化等)也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这种关系的总和即是媒介的生态环境。
以社会系统论来看,如果离开与其他社会系统的互动,就不可能对媒介有完整而透彻的理解。
因此,从媒介的生态环境出发,媒介研究才能更加丰富和深化。
从新闻媒介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来看,媒介生态环境对媒介发展的意义主要在于三个方面。
1.决定媒介制度
当今世界,健全的媒介体系已成为一个国家文明的标志。
但各个国家的媒介制度却不尽相同,甚至是大相径庭的。
这主要与一个国家的社会条件相关。
比如,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多为私有制,而社会主义国家则较多采用公有制。
在许多发展中国家,虽然社会制度不同,但媒介中有许多是国家所有的,政府对媒介有较强的调控能力,这又是与它们的经济水平与文化传统密切相关的。
因此,尽管媒介发展冇自身的内在规律,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媒介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媒介所处的社会环境。
2.决定媒介发展水平
媒介是一种特殊的社会事业,它的发展依赖许多综合因素。
如在观念方面,大众具有民主、自由与平等的思想,是媒介规范运作的前提保证;而在物质方面,经济发展水平莨接制约了媒介的整体规模与媒介产品的质量,尤其是电子媒介,技术手段有时可以起到最为关键的作用。
综观世界,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媒介整体水平都是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几乎无一例外。
文明程度高、民主制度健全、经济发达、综合国力强的国家和地区,媒介的整体发展水平必然较髙。
3.决定媒介的行业规范、职业理念和运作方式
媒介作为大众传播工具,它的理念与规范具有相当程度的共通性,如真实性原则与客观性原则。
但处在不同社会环境中的媒介,在基本的规范、理念及运作方面也存在相当大的差异。
比如对新闻价值的认知.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就存在很大差别。
发展中国家的媒介多以维护社会秩序、促进国家发展为己任,因此认为“好新闻”具有较大的新闻价值,报道多以正面肯定为主;而发达国家认为舆论监督是媒介重要职能,由此报道多反映社会冲突与变化,“坏新闻”的新闻价值就被凸现出来了。
当然,媒介并非总是被动地受制于环境,它同时对环境产生巨大的反作用力。
二、媒介系统在社会系统中的作用
媒介作为新闻传播工具,属于社会信息系统,这是媒介系统在总系统中的基本定位。
它的主要资源是信息,主要功能是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传播信息。
以此为出发点,媒介系统在社会系统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开发和利用社会信息资源
这是媒介在社会总系统中的基本作用,作为新闻媒介它的主要功能就是新闻信息的开发和利用。
主要体现在三个环节:
第一步,收集信息。
媒介从业者通过采访将信息汇总至新闻机构。
收集信息的基本要旨是全面和准确、尤其不能遗漏社会重大信息。
第二步,制作信息。
媒介从业者对收集来的信息进行加工和处理,生产出信息制成品,供媒介传播使用。
第三步,发布信息。
媒介从业者通过媒介将制作好的信息传播出去。
前两个环节是新闻产品的生产环节,这一环节则是新闻产品的流通环节。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品的流通对最终实现产品价值也是非常重要的。
这一环节的要旨是迅速和有效。
总的来说,媒介对信息开发和利用的宗旨是:
充分满足社会的信息需求。
媒介的一切运作都应该以此为出发点。
因此,传播信息是媒介最基本的职能。
媒介的其他功能都是在此基础上派生的。
这是媒介系统在总系统中的立足之本,也决定了与其他子系统互动的关系与方式。
2,实现社会系统总目标
社会总目标是由不同方面的目标集合而成的,其中包括:
群体目标、组织目标、个人目标、社会其他系统的目标等。
媒介系统作为社会子系统,必须为社会总目标服务:
媒介系统是现存社会制度的一部分,它是维护既有社会秩序的。
这实际上是媒介系统存在的一个前提条件。
任何一种社会制度都会有意识地、采用各种方式将媒介系统纳入自身的体系之中。
媒介可能对社会制度的局部形成冲击或提出质疑,但不可能公开对抗整个社会制度。
在社会处于相对稳定时期尤其如此。
当然,在某些非常时期,媒介可能包含反抗现存社会制度的因素。
媒介系统维护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并通过自身的活动将其传播给大众。
当然,并非媒介的每一次新闻报道都直接体现主流意识形态,但从整体而言,媒介的观念及活动,不可能脱离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与制约。
虽然媒介奉行客观中立的原则,但实际上不可能对所有意识形态都给予同等的传播机会。
从总体上说,大众传媒是一种主流传媒,在其中起主导作用的必然是主流意识形态。
以媒介与现代化的关系而言,大众媒介又是促进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促进现代化的必要工具之一。
大众传媒在国家发展中的主要作用包括以下三项:
媒介可以提供有关国家发展的信息;媒介的报道和反馈功能,使大众有机会参与国家决策;媒介能传授国家发展所必需的技能。
尽管这些功能不能完全转化成效果,但媒介是促进现代化的因素之一,是没有疑问的。
因此,在充分认识媒介系统是维持既有社会秩序的同时,也应看到媒介也是促成社会变迁的力量。
实际上,社会秩序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在不断的变化中,媒介在其中既有保守的一面,有时也体现出革命性。
3丨实现个人的社会化
每个人从生物个体成长为一个社会成员,参与社会生活,必须学习、了解以往社会积累中的经验、知识、技能、规范等,适应不问时期社会的变化,发展自己的社会性,即实现个人的社会化。
媒介在个人社会化的作用方面主要体现在:
理解。
理解自我:
媒介提供信息帮助个人认识和理解自身。
在现代社会,媒介是个人社会化的重要机构之一。
理解社会:
媒介通过传播将社会的真实境况告知个人,井帮助个人处理外界信息以加深对社会的理解。
导向。
行动导向:
媒介不仅能帮助个人了解社会,还能帮助个人作出行动的决策。
媒介是个人行动的导向之一。
媒介导向有时是直接的,媒介传播的观念直接告诉受众如何行动;有时又是间接的,个人依据媒介传播的信息决定采取某种行动。
互动导向:
媒介传播帮助个人协调与他人的互动,个人可能依赖媒介的内容处理人际关系。
娱乐。
单独娱乐:
个人单独接触媒介以获得娱乐。
如单独读报纸、听广播、看电视等。
单独娱乐方式的效果基本是单一的,主要是为了个人的消遣。
社交娱乐:
即多人一起接触媒介以获得娱乐。
这样的方式除娱乐外,还有一种重要效果一社交。
在媒介发达的现代社会,媒介已成为人们进行社交的重要工具。
4,促进社会整合
根据社会有机论的观点,社会机体各个组成部分是相互关联的,在其保持平衡状态时,社会呈现出一种平衡状态,社会秩序得以维持。
但社会并不是总能保持这种状态,各个部分之间可能会出现冲突。
最为常见的就是社会各个利益集团的冲突。
无论是何种状态,社会整合都是必需的。
社会必须通过某些中介机构将社会各个部分联系在一起,协调它们之间的利益关系,使得它们在同一社会系统之中共处,以维持社会系统的现行模式。
社会分工是现代社会整合机制的关键,而从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来看,社会分工是越来越细致了,自资本主义工业化以来,社会分工的精细与专门程度都达到了一种极致。
在工业社会甚至是后工业社会,极端细致的分工,一方面使得社会各个部分彼此依赖加剧,另一方面又导致了社会离心力的增强。
传统的中介机构正日趋衰微,而大众媒介正在成为强有力的中介机构,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整合作用。
现代社会结构的复杂性,使得社会需要一种在全社会范围之内交流与沟通的整合工具,大众媒介无疑是非常恰当的一种中介机构。
它与传统的人际传播和群体传播相比,传播的速度、质量和数量都有极大的提高,这无疑契合了现代社会的整合需求。
社会出现了不同的利益组合,并经常会出现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冲突。
在实行代议制民主制度的社会中,大众媒介成为一种必要的工具。
大众媒介传播的大众化特征,使得它成为社会整合的最佳工具之一,它能最有效地进行政府与民众以及民众之间的沟通。
一方面,政府可利用媒介传播主流价值观念,制造有利于自身的舆论,协调各个利益集团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公民可利用媒介间接地参与国家事务与政府决策。
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整合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提供全社会共享的价值观念。
一个社会的维持,仅靠武力是不可能的,必须有统一的价值观念。
社会许多中介机构都或多或少地发挥着此种作用。
大众传媒的优势在于传播的广泛性和无所不在的渗透力。
大众媒介不仅可以传播主流价值观念,使之达到全社会的共享,还可以利用媒介运作,制造出某些价值观念,并将其纳人主流价值观念的范畤。
二是协调社会各个利益集团以求平衡。
从这个意义上说,大众媒介是“社会公器”,各个利益集团都有权使用媒介为自身的利益服务,包括知晓权、表达权等。
总的来看,一方面媒介的产生和发展受制于整个社会系统,另一方面,作为社会总系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与社会各系统的互动中,又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
而当代社会已进人信息社会,从某种意义上说,信息已成为推进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社会各行各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信息的开发和使用。
媒介作为社会主要信息系统,对社会各个方面的滲透也更加深人了。
第二节大众传媒与政治
政治对大众媒介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集中体现于政冶制度对新闻体制的影响。
新闻体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媒介的所有制。
如前所述,迄今为止,在世界范围内,媒介所有制主要有三种形式,即国有制、私有制、公有制。
新闻体制的焦点问题之一是媒介、政府以及公众三者之间的关系。
而这一关系的基本面貌是由政治体制决定的,新闻体制只是将其明确地体现出来。
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社会中,媒介大多实行私有制,媒介相对独立于政府,并通过市场为公众服务。
公众有合法权力接近并使用媒介。
媒介的主要社会责任是为公众提供信息服务以及对社会权力进行监督,这通常是媒介代表公众舆论监督政府。
这完全体现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所赖以存在的基础一一自由与民主理念,以及权力制衡、个人至上的原则,这也是与由此派生的政冶制度相吻合的。
而在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社会中,媒介大多实行国有制,大众媒介运作基本前提是维护社会的稳定,因此多与政府保持一致,力图在政府与公众之间建立沟通的桥梁与纽带。
如果说政治体制对新闻体制的制约与规定是相对宏观的,那么,政治活动则是以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具体而微的方式渗透在新闻传播中。
大众媒介是整个社会的信息系统,社会各个领域都有利用媒介谋求自身利益的需求,政治也不例外。
从历史上看,政治活动与大众媒介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
在当前,尽管政治活动影响媒介方式有所变化,伹其实质依然没有变化。
这种影响表现在政治利用媒介进行宣传。
无论在何种社会背景中,政治活动都必须将大众媒介作为最重要的宣传工具。
在当代社会,政治活动借助人际传播和群体传播的机会相对减少了,而更多地采用大众传播。
在大多数情况下,政治家不再直接向民众诉求,而是利用媒介间接接触民众,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
由于政治系统是社会权力的主要掌握者,政治对媒介的利用比其他的个人、团体或行业处于更加有利的位置。
在当今世界上的各个国家,政治活动对媒介的渗透都是异常强大的(尽管方式不尽相同〗,能与之比肩的唯有经济。
政府的政治活动对大众媒介的利用主要包括:
发布政治信息。
政治一直是媒介报道的主要内容之一,无论是严肃的媒介还是通俗的媒介,都对政治人物和政治事件绐予极大的关注,这既是受众需求所至,也是政治影响力的强大表现。
政府成为现代新闻业最主要的消息来源。
政府将大众媒介视为发布信息的主要手段。
宣传政治主张。
政府要经常就政府立场和政治决策向公众作出解释和说明,以取得公众的理解、支持与信任。
这不但能保证政策的顺利贯彻、实施,更有维持政权稳定的意义。
进行舆论导向〕在现代社会,大众媒介是强大的舆论丄具,不仅可以反映舆论,还有可能左右舆论。
政府会尽可能地利用媒介将舆论引导至有利于自身的方向上,甚至不惜制造舆论以配合政府的重大决策。
这在当代社会已司空见惯。
除此之外,一些非制度化的、非常规性的政治活动也可能对媒介产生重大影响。
比如政府官员个人与媒介的交往。
政府要人与新闻媒介的关系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媒介。
比如历届美国总统对媒介的个人态度大不相同,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对媒介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罗斯福总统虽然有精明能干的新闻发言人,伹他更愿意亲自向媒介发布新闻,在任期间举行过一千多次记者招待会,颇得媒介好感,在民众中威信较高,而卡特则标榜“民意总统”,企图摆脱华盛顿政治圏和新闻媒介的束缚,直接同民众接触,致使政府同媒介的关系跌人低谷,以至于影响了政事。
演员出身的里根有良好的表演天才和幽默感,“媒介形象”颇佳,尽管备受“伊朗门”事件的困扰,但由于掌握了宣传舆论上的主动,从而避免了致命的伤害。
政界要人与媒介从业者的私交也会对媒介产生影响。
美国著名报刊专栏作家李普曼一生与政界交往密切,他撰写的玫论对许多重大国家事务产生影响,同时,美国政府包括总统个人也通过他间接地宣传政治主张。
综上所述,政治活动对新闻传播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政界〖主要是政府部门)通过持续不断的新闻发布活动,使自己成为媒介最重要的新闻来源之一;政府将媒介作为向公众传达自身观念和主张的工具;政府通过操纵媒介弓丨导和控制社会舆论。
与一切社会系统的互动关系一样,大众传媒既受到社会政治的影响和制约,从另一个层面上说,它又以自己的功能和特性影响社会政治的发展过程,井发挥着一定的社会政治作用。
在现代民主政治屮,新闻媒介已成为重要的中介机构,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维护政治权力的合法性
一个政治制度建立起来以后,政治权力必须取得它的社会合法性才能够稳固。
亚里士多德因此说,“权威”或“统治”就是人们承认的能力(有时是违背他人意愿的》,那么,权威就是合法的权力。
而权威的反面是非法的权力一强制。
非法的权力不可能长期维持一个政府的稳定,在现代社会尤其如此,它必须依靠合法的权力——即权威。
权威的存在对任何一个社会而言都是有必要的。
它既具有分配权力的实际领导作用,更具有统一人们的观念、凝聚社会精神的作用。
在现代社会,诉诸暴力的、强制性的手段日渐失效,权威的精神功用愈发显得有效。
大众媒介维护政治权力合法性的主要手段是,传播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
从古到今,任何一个社会里,统治的思想始终是统治阶级的思想,掌握着生产资料的阶级必须以控制社会的思想来保证自己对社会的统治。
任何一个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身统治,除依靠暴力镇压一切反抗,用法律手段、行政手段制裁一切有害于他们统治的行为外,还必须把自己的思想推广到全社会去,被其他阶级的人所接受。
如果统治阶级不能在思想上战胜敌对阶级的思想,那么就始终不能稳定,统治也就岌岌可危了。
思想上的混乱必然导致社会的动荡,思想上的尖锐对立必然导致社会冲突。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
资产阶级不同于先前的统治阶级,他们不再诉诸传统方面(如暴力)获取合法性,而是更加注重意识形态的灌输。
西方法兰克福学派经过长期研究发现,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历经数百年得以不衰,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资产阶级统治集团利用大众传媒把一整套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诸如自由、民主、博爱、私有财产不可侵犯、个人主义等,普及到了全社会,成为整个资本主义制度的主流意识。
毫无疑问,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必须以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深入人心来保证。
2.参与政治决策
政治参与就是公民或公民团体影响政府活动的行为。
政治参与的息凸现出来,改变了客观世界的本来面貌,从而影响了人们对时事的判断,进而改变丫政治决策。
大众媒介还能够通过舆论来影响政治决策。
因为大众媒介对舆论有引导作用,所以公民个人或团体都可以利用媒介鼓吹自己的政治主张,阐明自身的利益,并努力使政治决策符合自己的意图。
比如,社会各种利益集团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维护本集团的利益,他们进行政治参与的主要目的就是为实现自身特殊的利益,他们通常采用直接和间接两种方式对政治施加压力和影响。
其中影响公众舆论是间接参与的主要方式,这主要是利用大众媒介来完成的。
利益集团在社会公众中的声望,决定了他们干预政府决策的作用大小。
利益集团借助媒介持续不断地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以唤起公众的关注和认同,为他们的主张进入政治程序做舆论准备,进而对政府决策施加影响。
3丨进行舆论监督
自从直接民主为间接民主所取代,代议制成为现代政治的主要方式,权力的监督就显得格外重要。
由于人民并不直接掌握权力,而是将权力委托给他们选举出来的代表,所以监督就十分必要,闲而间接民主便要求有一整套的监督机制。
对权力的监督应包括:
权力的产生过程、权力的运行状况和权力运用的结果。
其中,权力执掌者是监督的中心环节,因为权力是由这些人来执行的。
在大众媒介产生的初期阶段,媒介常常是以公众舆论代表的身份出现的。
媒介的监督之所以对政府有强大的压力,并不是媒介本身力量,而是凭借公众的影响。
也就是说,大众媒介在实施舆论监督时扮演了一个中介的角色。
它将公众的监督传达给政府,同时也将政府的所作所为呈现给公众,以使政府接受公众的监督。
如果失去公众的支持,大众媒介的监督作用就不再有效。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媒介在其中无所作为,只是充当被动的传声筒。
大众媒介具有相当大的能动性。
它不只能反映舆论,还能影响、引导甚至制造輿论。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随着大众媒介力量的日益强大,这一中介机构的地位越来越显赫了。
在某些时候,媒介本身就是一种不可忽视的舆论力量。
第三节大众传媒与经济
―、现代经济对大众传媒的决定性影晌
政治体制、经济体制以及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传统是决定大众传媒的体制、规模和运作方式的三个决定因素。
在这三个决定因素中,经济是其中最活跃、也最具活力的。
我们在第四章“新闻事业的产生”中讲述过资本主义的商品经济催生了新闻事业。
在第五章“新闻事业的发展及其基本规律”里讲述过政治、经济体制决定了新闻体制,生产力水平决定新闻事业的发展水平’都说明了经济对大众传媒的决定性影响。
现在,我们再来看看20年来中国大众传媒的状况,可以更加清楚地明了现代经济对大众传媒的影晌力。
从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开始了改革幵放,同时,新闻改革也拉开了帷幕。
短短的20年时间,中国的大众传媒获得了举世公认的惊人变化。
中国新闻改革的直接推动力就是经济体制的改革和经济的快速发展。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中国稳定地推动了经济体制的改革,从计划经济逐步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党的十四大确定中国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由此进一步拉动了中国经济,也进一步拉动了新闻改革。
20年的新闻改革,每一步都和经济息息相关。
从这20年的新闻改革历程看,现代经济对于大众传媒的决定性影响主要体现在四方面。
1、经济体制制约着大众传媒功能的发挥
尽管大众传媒有五大功能,但在计划经济的年代里,中国的大众传媒基本只发挥单一的宣传功能。
这倒并非因为从业人员认识不到大众传媒有传播信息等多种功能,而是社会缺乏对信息的有效需求。
因为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对企事业的产供销、人财物都采取大包大揽的政策,即:
国家对企事业下达生产计划,并按计划调拨生产要素资料;企事业按计划生产,然后由国家全部收购,再按计划分配到各商品供应点。
在这样的体制内,信息对企事业基本没有作用。
因为他们没有决策权,不可能依据信息作出任何反应。
大众传媒所起的作用就鼓动劳动者的生产热情,保质保量地完成或超额完成国家的计划指标。
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情况发生了根本变化。
企事业,不管是国有经济还是三资企业、私营企业、股份合作制企业,都是独立法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在市场经济的大浪中,优胜劣汰,他们必须收集各种各样的信息來自主决策。
信息,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一个企事业的存亡兴衰。
决策主体的多元化使社会对信息的有益需求大大增强。
1994年的一项全国报纸读者调查表明,读者对新闻题材最感兴趣的前三位是:
国内突发性事件;国㈨重大人事变动;国家政策和法令、这说明,信息性内容已经超越宣传内容成为人们首选读报目的。
正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的大众传媒逐步进行功能转换,到90年代初期,“传播信息是大众传媒的第一功能”在中国新闻界达成共识。
快速传递信息、扩大偵息量成为各新闻媒介孜孜以求的0标,并以此从机构设置、栏目更动到新闻业务实行一系列改革。
同时,信息及时、信息量大也成为各个新闻媒介争夺受众、扩大市场份额的最主要手段之一。
2’经济体制决定着大众传媒的运作方式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大众传媒的基本运行方式是以传者为中心,即从宣传者的需要出发来选择新闻、安排版面(节目〉。
其背景就因为当时的大众传媒基本以依靠公费(政府财政拨款)办报(台〗,依靠公费订报,无需操心生存问题,只需按要求做好宣传3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大众传媒走向市场,必须争取到足够的受众才能生存下去。
为争取受众从而为争取广告,新闻媒介展幵了激烈的竞争。
为争取受众,新闻媒介就必须满足受众需要。
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中国的新闻媒介当然不可能一切从受众需要出发,但目前中国新闻媒介已经从以传者为中心逐步向受者为中心的过渡已是不啻的现实。
3丨经济发展推动了大众传媒快速扩张
20年间,巾国大众传媒增长速度惊人。
报纸:
从1978年的186种发展到1997年2200种左右,期发量从1978年的4280力―份到1997年的18258万份;广播电台从1978年的99座增长到1997的1204座;电视台
①喻国明:
《中国报业:
面对结构性转换〗‘载《中国报刊月报》丨劣8年第9期:
从1978年的38座增长到1997年的3280座、这几乎是几何级数的增长。
这当然也表明中国大众传媒数量增长过快,存在“散、乱”的状况,但中国大众传媒在规模上的快速扩张是无可争辩的事实,大众传媒的快速扩张是依靠经济增长来支撑的。
这种支撑作用最直接表现在两方面。
第一是为大众传媒提供大量的广告,使得大众传媒得以维持曰常运转和不断发展。
第二是为大众传媒提供大群消费者。
经济发展极大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这为媒介消费提供了广阔空间。
报纸的自费订阅率大幅提高,20年间,报纸期发量从4280万份增长到18258万份,与此同时,公费订阅锐减609^左右@,这说明,报纸发行量的增长主要依靠居民的自费订阅。
与此同时,到1997年底,中国居民拥有的电视机达到1-8亿台,收音机达到5亿台左右。
4丨经济发展为大众传媒的发展提供雄厚的物质力量
这包括:
通讯的发达为媒介提供快速传送信息的便利;交通的四通八达极大方便记者采访新闻和报刊的发送;科技发明以及制造业发达为大众传媒提供最先进的釆访、编辑、传送设备,尤其是卫星通讯的发展町以使全国从中央到地方的电视台联成网络,使得全国各地的观众可以接收几十个频道的电视节目。
这一切都是显而易见的,这里待别需要值得一提的是,经济的发展加速了中国城市化的进程。
城市化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的标志之一。
从一定意义上讲,大众传媒是依赖城镇而生,依赖城镇而长,尤其是报纸,必须依托城镇的读者群。
短短20年的时间,中国县级以上的城市从100多座增加到目前的668座,城市人口达到3.76亿③。
这为中国大众传媒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大众传媒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八章 大众传媒与社会 第八 大众传媒 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