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形成性评价.docx
- 文档编号:9715173
- 上传时间:2023-02-06
- 格式:DOCX
- 页数:32
- 大小:50.76KB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形成性评价.docx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形成性评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形成性评价.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形成性评价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形成性评价
赵文娟
导入:
评价=考试吗?
评价≠考试
考试多为纸笔测验,一般用于水平性评估和选拔,且由于纸笔测验形式的限制,其内容多集中在知识、技能和抽象的思维和推理方面。
评价包括多种形式和方法,考试只是评价的一种形式。
评价涉及的内容和领域非常广泛,考试的内容只能涉及其中的一部分。
评价涉及发展过程与发展结果,考试通常只涉及发展结果,且只为发展结果的一部分.
总体而言,评价非常重视反馈及其促进功能,而考试较少涉及该环节,考试重视的是甄别和选拔。
然而,大家的认识是一回事,多年的习惯以及现行的考核机制,致使我们评价学生的学习仍然只是一张试卷,至多改头换面,美其名曰“素质考核”。
我们谈论的是评价,但到了实际的教学中,课堂教学却依然围绕考试“涛声依旧”,你考故我教,评价已成为制约课程改革成败的瓶颈。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评价改革成为教育工作者公认的重点和难点,与课程改革以来课堂教学的巨大变化相比,评价似乎始终是压在人们心头的一块坚冰,让人望而却步。
中学语文教学评价现状:
1.评价功能失调,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拔的功能,忽视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本质功能。
2.评价内容片面,强调知识和技能,忽视综合素养;注重结果,忽视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3.评价方法单一:
过分注重量化评价,忽视质性评价;过分注重测试,忽视了访谈、观察、成长记录袋等评价手段的运用。
4.评价的主体错位,教师是评价的唯一主体,教师与学生是主宰与服从的关系等等。
在评价的主体上,教师是单一的主体,教师是评价的权威。
师生之间的关系是评价和被评价的关系。
在评价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纠错”“挑毛病”,教师的“批改”“评分”都是一锤定音,教师是至高无上的主宰者,学生始终处于“被考”“被查”“被评”的地位,凡涉及评价,尤其是终结性评价、评等级,学生基本上是无权参与的。
学生是接受评价的被判者。
这种单一主体的教师评价,其弊端在于:
一是评价的结果容易出现片面、主观,使评价失去全面和客观,被评价者对评价的结果难以认同,因而评价的实效性不强。
二是扭曲了正常的师生关系。
在评价过程中,由于教师总是要千方百计地找学生的“茬儿”,学生因而不得不通过弄虚作假的办法来应付教师的“挑战”,久而久之,师生之间自然会产生对立的情绪。
三是使学生的持续发展失去了原动力。
因为学生在评价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得不到应有的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就会受到很大限制。
而且,学生对这种评价往往持有一种应付、对抗、惧怕、逃避的态度,试想,这样的评价,怎能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呢?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鉴于此,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部分列举了若干评价原则,使其在评价的目的、评价的价值取向、评价的具体方式及评价的主体等方面与传统的评价方式有了明显的区别。
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不应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
——为什么评价
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
——评价什么
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
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还应让学生家长积极参与评价活动。
——谁来评价
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都是必要的,但应加强形成性评价。
提倡采用成长记录的方式,收集能够反映学生语文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如关于学生平时表现和兴趣潜能的记录、学生的自我反思和小结、教师和同学的评价、来自家长的信息等。
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因而量化和客观化不能成为语文课程评价的主要手段。
应避免语文评价的繁琐化。
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更应重视定性评价。
学校和教师要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档案资料和考试结果进行分析,客观描述学生语文学习的进步和不足,并提出建议。
用最有代表性的事实来评价学生。
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评价为主,要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
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要综合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考试只是评价的方式之一。
——怎样评价
“怎样评价”包含了几层含义:
一是评价的功能是多元的,而不能够像过去那样,只强调它的甄别和选拔功能。
二是评价的诊断、激励和发展功能的发挥,主要用于教学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所以必须充分注重和加强平时的形成性评价。
三是重视和发挥课程评价的不同功能,要区别不同的情况,根据不同的教学需要进行;只有正确的评价才能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同时也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
这些内容集中体现着一个重要的评价原则:
“立足过程,促进发展。
”蕴含着本次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成长即学会生存-----学会获取信息,学会实施行动,学会研究和解决问题,学会更新自己,学会体验感情,学会合作,学会审美。
《课标》提出的形成性评价,对我国中学语文教学已经产生和即将产生重大的影响。
但从学习、掌握并得到理解、支持最后能贯彻到教学实践之中还需要一个努力过程,本专题我们将在对形成性评价进行详细介绍的基础上,研讨形成性评价的运用形式,以及形成性评价对教学的促进作用。
一、形成性评价的含义
最早从概念分析人手对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加以区别的是美国的斯克瑞文(M.Scriven)教授在其1967年所著的《评价方法论》(MethodologyofEvaluation)一书中提出来的。
他认为,形成性评价是通过诊断教育方案或计划、教育过程与教育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为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提供反馈信息,以提高实践中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质量的评价。
形成性评价不以区分评价对象的优良程度为目的,不重视对被评价对象进行分等鉴定。
”由此我们看出,这一概念首先被应用于开发课程的评价,就是在一个新的教育方案、计划、课程等的编制过程中和试验期间,为了获得修改、完善教育方案、计划、课程等所需的反馈信息而进行的系统性评价,即为了促进教育方案、计划、课程等的形成所进行的评价。
并且最先区分了评价具有“形成性”与“终结性”两种不同的作用。
1971年,布鲁姆(B.S.Bloom)等学者进一步将这一区分扩展到课堂评价研究中,“形成性评价就是在课程编制、教学和学习过程中使用系统性评价,以便对这三个过程中的任何一个过程加以改进。
”“形成性评价的主要目的不是给学习者评定成绩或作证明,而是既帮助学习者也帮助教师把注意力集中在达到掌握程度所必须具备的特定知识上。
”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形成性评价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出现了许多种定义。
从国外的研究文献中,形成性评价是指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和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评价时所进行的活动,这些活动为教学活动的改进提供信息。
当评价确实被用来调整教学、满足教学要求时就称为“形成性评价”(Black&William,1998);在教学过程中,它是为了促进学习,教师和学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判断、评价的过程(Cowie&Bell,1999)。
国内的研究人员认为:
形成性评价又称过程评价,它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评价,是为指导教学过程顺利进行、面对学生的学习结果和教师的教学效果的评价(吴冠恩,2003);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院长陈玉琨教授认为,形成性评价指在教与学活动进行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去判断学生的学习状态,对教学目标的达成程度。
西南大学心理学院院长、教授张庆林、杨东认为形成性评价是对学生学习进展的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为改进教与学而进行的评价……形成性评价注重对学习过程的指导和改进,强调评价信息的及时反馈,旨在通过经常性的测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并改进教师的教学。
形成性评价是通过多种评价手段和方法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的评价,旨在确认学生的潜力,改进和发展学生的学习。
其任务是“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做出评价”。
其目的是“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周伟,谢昌莲)。
尽管不同的研究者对形成性评价所给出的定义不完全一样,但却表现出相同的含义和功能,即:
形成性评价能使教师及时向学生反馈信息,使他们能更好地学习或进行自我反思。
评估的目的是提高学习质量。
二、形成性评价的功能
形成性评价以自我评价为主,学生互评和老师、家长评价为辅。
其功能如下:
1.诊断反思的功能
学生通过学习活动,明确自己在学习中的收获,不断深化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发现自己在学习中的问题,找出自己的不足。
研究表明:
课堂上成功的、有效的学习发生于学生对其学习具有自主感之时,发生于学生理解他们努力的目标之时,发生于他们的内在的学习动机被激发起来的时候还发生于他们懂得如何学习并且具备学习能力和方法的时候。
2.校正的功能
通过自我诊断,针对存在的问题改进学习活动,并不断对学习的预期做出调整,以求学习效益的最优化。
形成性测评能使学生明确是否已达到了阶段目标、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努力方向,从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增强其自信心,以起到强化学习活动的作用。
3.展示激励的功能
形成性评价的目的不是对于学生学习结果给予一个评说,而是在学习过程中给予一个“路标”,指明前进的方向。
这个“路标”应该要起到激励学生继续努力的作用。
无论是肯定还是否定,无论是表扬还是批评,都是要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形成发展、形成结果。
要形成,激励是不可缺少的。
形成性评价的优势在于“激励”两字,终结性评价难以完全发挥这个作用。
学生在形成性评价中享受获取知识,发现并解决问题的愉悦,在互评及家长、教师的评价过程中得到鼓励,明确了下一步自己的学习行为,并主动去调整,监控自己学习过程。
4.教学反馈调节的功能
形成性评价是一种双向活动,一方面可为学生个人提供有益的反馈,另一方面可为教师教学提供有用的资料,有利于学校、教师和家长的合作,帮助学生进步。
评价之所以具有教育意义,一个原因就是学生是在多种强化中发展的。
怎样强化、引导和反馈,是评价的艺术所在,也是教育的艺术所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备课、上课、课后批改作业)通过形成性评价帮助自己调整教学计划,有针对性地去指导每一个学生,落实促进自己更好、更有效地教学的目标,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提高其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水平和能力,更好、更有效地学习的目标。
三、形成性评价的特征
1.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主体”是针对“客体”而言的,语文教学评价的对象是学习者的语文能力,从这个角度而言,评价主体除了教师外,“还可以包括专职的评价机构、教育决策机构、学校管理人员、学生家长、学生群体和个体以及学校内外的其他有关人员。
”不同的评价主体可以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做出不同的价值判断,共同达成语文教学的真正目的——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
因此,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可以避免“一家之词”所造成的评价结果片面化、绝对化的弊端,体现评价的客观公正,提高评价的实效性。
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评价达到总结、反思、改进的目的,确立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评价主体地位,为他们的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提供可靠的保证。
这也是提倡民主意识的时代趋势。
如在课堂回答问题时,让后面的学生对前面学生的回答尝试做评价,哪些地方好,哪些地方不好,并与自己的回答进行比较,从中相互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也可以小组的方式进行互评。
还可以让学生通过比较进行自评。
通过这种多元立体、360度的教学评价,教师可以获得有关学生学习的反馈,不断改进教学。
例1:
在《海燕戒》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创设了“改写构思寓言故事,写出构思框架”环节,让学生从下面两个从下面两个角度任选其一进行构思:
虚构有关小海燕的新故事,揭示新寓意;虚构其他动物的故事,也来警戒贪图享受。
每一组找出一篇优秀的寓言构思,小组成员共同修改完善这篇寓言构思。
为了使学生“有法可依”,教师根据前测中学生存在的问题从寓言故事涉及的形象、情节脉络、揭示的道理三个方面设计了学生工作单,并且展示了评价的标准:
运用想象,构思新奇;情节具体、完整、合理;故事内容紧扣寓意。
学生先自己构思,然后小组根据评价标准推荐优秀的寓言构思。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评价主体的一员,生生之间,组群之间的多向立体互动评价就变成了学生主动参与、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过程,学生真正地成为了研究者、探索者、发现者。
这种立体互动的评价关系不仅能够有效的促进课堂教学,还能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思辩能力和价值取向;这样的评价标准来源于学生,又回归到课堂,充分发挥了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符合了学生发展的需要,也有助于评价者在评价过程中有效地对被评价者进行监控和指导,帮助被评价者接纳和认同评价结果,使其获得全面发展。
2.评价内容的多元化
评价内容的多元化体现为评价的全面性、整体性和综合性。
从语文课程内容来看,全面性的评价应该包括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包括写话、习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
不是单从某一方面、某一角度测量的,而是多维取向,评价涵盖了语言技能的方方面面。
从评价的价值倾向来看,形成性评价要求评价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纬度进行,不仅限于知识与能力,即认知领域目标进行评价,还要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目标的评价。
也就是说,语文课程的目标评价,既要对学生学习的结果进行描述和判断,还要对产生这一结果的多种因素和动态过程进行描述和判断。
既要看到学生知识的掌握和智力发展的一面,也要看到他们在动机、兴趣、情感、态度、意志、人格等非智力因素发展的一面。
也就是说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既要重视对学生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掌握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评价,又要重视其在学习过程中的行为参与、情感参与和思维参与,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
例如对学生作文的评价,我们既要关注学生是否表达了真情实感,对学生有创意的表达要给予激励、鼓励;要求对写作材料预备过程加以评价:
挖掘了什么材料,是怎样挖掘的。
此外,我们要考虑到个体差异发展的全面性。
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发展是存在个体差异的,对学生个体来说,“全面发展”并不等于“全优发展”,而是允许并鼓励学生在基本素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发展个性特长。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告诉我们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智力强项和独特价值,对所有的学生都采用同样的评价内容是不合理的。
因此,我们在确定评价内容时,应充分考虑个体差异发展的全面性,关注学生个体智力的强项,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个体价值的实现。
3.评价形式与方法的多样化。
评价主体和内容的多元化决定了评价形式和方法的多样化,也惟有多样化的评价方法才能做出全面、科学而准确的判断,从而避免评价结果的偶然性和片面性。
因此强调要运用多种方法,从多个角度、多个侧面充分地了解评价对象的特点。
在评价的标准上,形成性既有以课程目标为参照的统一标准,又有以学生的纵向发展水平为参照的个人标准。
二者相互结合、相互补充,共同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评价。
尽量淡化、量化和客观化评价,强化能充分反映学生语文学习本质的定性评价。
因为量化和客观化的评价,容易使情意性和感悟性很强的语文课程变得简单化和肤浅化,这样的评价,不仅难以从本质上保证语文评价的科学性,而且往往会丢失语文教学中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内容。
反之,定性评价虽然带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的因素,但是,这种评价可以从本质上保证语文评价的科学性,可以保留语文教学中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内容。
这种定性评价对指导当今的语文教学改革将会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
值得指出的是,我们强调注重定性评价,并不是意味着要放弃量化评价。
事实上,每一种评价方法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同时也存在其不足之处,关键要看所要评价的内容。
四、形成性评价遵循的十大原则
1.形成性评价应当是有效的教与学准备的组成部分,即是有效备课的一部分
教师备课应当为师生提供获得和运用达到学习目标的信息的机会。
备课也必须是灵活的,使其适应(教学中)最初出现的观念和技能。
备课应当包括一些策略以保证学生理解他们所追求的学习目标和用于评价他们学业的标准。
学生如何接受反馈、他们如何参与对学习的评价,以及教师如何帮助他们取得更大的进步,都应当在备课中加以考虑。
这也是与以往的终结性评价不同的一个方面。
2.形成性评价应当关注学生如何学习
在策划评价和解释评价结果时,学生和教师的心里必须考虑学习的过程。
学生应该不但要意识到学习的结果,还要意识到学习的方式。
3.形成性评价应当被看作是课堂(教学)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师生在教室里的许多活动即提示学生展示其知识、理解力或技能的任务、问题等,都可被认为是评价。
学生的回答或行为被观察和解释,并得到关于如何改进学习的意见。
这些评价是日常教室活动的基本部分,而且包括师生的反思、对话和判断。
4.形成性评价应当看成是教师的一种重要的专业技能
教师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来规划评价、观察学习行为、分析和解释学习结果、向学生反馈信息、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通过初始教师教育和持续的专业发展,教师在发展这些技能时应当得到支持。
5.形成性评价应当具有敏感性和建设性,因为任何评价都会对被评价者产生情感影响
教师应当意识到,评语、分数和等级都可能对学生的信心和热情产生影响,因此,在给予学生反馈时应当尽可能地具有建设性。
评语针对学业而不是针对人,对学习和动机都更具有建设性。
案例分析:
一位教师在讲《我的老师》一课时,安排了语言训练的内容。
其中的一个问题是,本课第二自然段“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一句话中“狡猾”一词应如何理解。
这时一位同学抢着回答道:
“狡猾,就是‘鬼灵精’的意思。
”这个回答似乎并不“规范”,却很通俗、很生动,用的是孩子们自己的话,说出了很多人可意会却不好言传的理解。
他不仅解释清楚了“狡猾”在文中的含义,而且从骨子里揭示了作品里符合“我”的年龄和心理特征的人物性格。
这正是解读作品时不容易做到的。
但是老师似乎觉得这个答案并不圆满,继续让其他同学回答,于是又有两位同学答道,“狡猾”就是机灵、顽皮、调皮。
老师很满意他们的答案,称赞答得好。
后面这个答案就一般要求而言的确无可挑剔,但稍加推敲,就能比较出前后两个答案的高下。
一个通俗、精练、传神;一个规范却并不生动。
老师的评价就是一种导向,我们不禁想到,下一次那位回答“鬼灵精”的孩子还会那么自信地把这样的答案抢着说出来吗?
教师的否定的评价给学生传递出的是这样的信息:
教师的答案只有一个,他们面临的挑战就是说出正确的答案;其次,如果他们还不能确信自己的答案正确,就举起手,那将使自己陷入危险的境地,会让自己显得很愚蠢,教师对学生的否定传递的信息是——他们思考问题的方式并不值得推崇,学生思考并探索问题的热望将因此被扼制,于是他们变得心不在焉甚至是心事重重,满脑子都在琢磨教师到底想要什么样的答案,而这样的行为显然没有什么价值,即使是学生答对了老师的问题。
对于教师而言,不准确的回答是错误的,对学生而言,不准确的回答常常反映了他们当时对于问题的思考状态。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还需要教师运用教学智慧,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评价,评价一定要有深度,要到位,要有针对性。
这样才能通过反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有更明确的方向,及时起到激励和导向的作用;帮助学生更进一步的开发他们的潜力,真正让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得。
案例:
《海燕戒》一课,学生推荐优秀的寓言构思在课堂上展示,大部分学生是虚构了一个动物世界的例子,而一个学生却突发奇想,构思了一个和自己的生活勾连的故事:
企鹅妈妈和企鹅爸爸沉溺于打麻将,日渐肥胖失去了捕鱼的本领最后导致饿死,从而表达了人不能过于贪图享受的道理。
但是在评价学生时,教师没有注意到这样一个亮点,一个比较有价值的学生资源就浪费了。
《木偶探海记》一课中教师(刚入职两个月的青年教师)设置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观看企鹅视频,变换寓意,想象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心理,补充情节。
”学生在补充情节的时候,一名学生说“企鹅弟弟被淹死了”而教师对学生的指导是“这个情节是否太残酷了?
我们可以换个好一点的情节吧”。
另一名学生马上接着说,“企鹅弟弟感冒了”,教师对学生进行了肯定。
《海燕戒》一课,学生的表现是非常出色的,他注意到了寓言来源于生活的道理,把生活中的细节编织到自己的作文中,如果教师在评价时,利用这个契机,引导学生把构思寓言故事与联系自己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那将会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也必将对学生以后的习作起到积极的作用。
《木偶探海记》学生的主要问题是对企鹅的生活习性不了解:
企鹅不怕冷、企鹅淹不死;而教师对学生的点拨失效,教师对学生的点拨必须注意科学性,表述要严谨,要点出问题,点出提高,指导学生在构思寓言故事情节的时候,必须考虑动物的生活习性与特点,符合事理逻辑。
围绕这些问题进一步加以解答,学生的思路就打开了,学生的思维就活跃了。
利用评价,把握住稍纵即逝的学生资源,并且加以激活,才能体现学生资源的价值,才能通过评价环节真正把“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落到实处。
6.形成性评价应当考虑到学习者动机的重要性
通过强调进步和成绩而非失败、鼓励学习的评价能培养学习动机。
把学生与其他取得更好成绩的学生进行对比不太可能会激发学习动机,这种对比会导致学生产生畏难情绪,认为自己“不是学习那方面知识的料”。
可以通过采取保护学生自主性、提供选择性、提供建设性反馈、创造自我指导的机会等评价方法来维持或提高动机水平。
7.形成性评价应当促进学生努力实现学习目标,并使其理解评价他们的标准
要进行有效的学习,学生需要理解他们试图达到的目标——并且愿意达到这一目标。
当学生参与到确立学习目标和确定评价(学业)进步的标准时,理解和(学习的)积极性就会产生。
给学生讲评价标准时要用他们能够理解的话与他们讨论这些标准,提供这些标准如何能够达到的事例,并使学生投入到同伴评价和自我评价当中。
8.学生应当接受如何改进(学习)的建设性指导建议
学生为了准备下一步的学习活动需要信息和指导。
教师应当具体指出学生的长处并对如何发展这些长处提出建议,对于他们的不足及如何纠正要明确并具有建设性,要为学生改进其学业提供机会。
案例:
《背影》一课,老师设置了这样一个环节,这是一个的背影,请大家在横线上填入一个合适的词语。
很多学生谈到了这是一个令我流泪的背影,这是一个难以忘怀的背影,这是一个蹒跚的背影,但是有的学生这样填写的,这是一个伟大的背影,这是一个高大的背影,这是一个伟岸的背影,应该说伟大的背影之类的回答太宽泛,而高大的背影、伟岸的背影就值得商榷了,文中的父亲的形象并不是高大的、伟岸的、坚毅的,学生的回答是一种套板反应,而教师对学生所有的答案都给予了肯定。
如何加强这种即时评价的导向性,也是我们需要深入研究的。
9.形成性评价发展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开发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以利他们具备反思和自我管理能力
有独立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学语文 教学 中的 形成 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