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上全册古诗词赏析及同步习题.docx
- 文档编号:9699001
- 上传时间:2023-02-05
- 格式:DOCX
- 页数:58
- 大小:55.97KB
部编版七上全册古诗词赏析及同步习题.docx
《部编版七上全册古诗词赏析及同步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七上全册古诗词赏析及同步习题.docx(5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七上全册古诗词赏析及同步习题
部编版七年级上全册古诗词赏析习题及答案
资料内容:
【原文】【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习题】
题型:
【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
古诗词目录:
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
一、观沧海/曹操
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三、次北固山下/王湾
四、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期中课外古诗词:
五、峨眉山月歌/李白
六、江南逢李龟年/杜甫
七、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
八、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
期末课外古诗词:
九、秋词(其一)/刘禹锡
十、夜雨寄北/李商隐
十一、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陆游
十二、潼关/谭嗣同
一、《观沧海》曹操
【原诗】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感悟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一丛一丛的,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翻腾着巨大的波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庆幸得很哪,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作者】
曹操(155年-220年正月庚子),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汉族。
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
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
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这样评论《三国演义》中一位赫赫有名的人物:
此人一生,政治上最得意的一笔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军事上最成功的一战是官渡之战,后果最严重的一次疏忽是放走刘备,失败得最惨的一战是赤壁之战,最受肯定的是他的才略,最受指责的是他的人品,最有争议的是他的历史功过,最没有争议的是他的文学成就。
【背景】
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
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的话,他就可以一统天下了!
【主题思想】
《观沧海》描摹了大海气吞山河、笼涵宇宙的雄伟景象,抒发诗人雄浑博大的胸襟和建功立业、统一祖国的愿望。
【赏析】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
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
“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前四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与“水何澹澹”写的是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与“山岛竦峙”写的是静景。
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这是乐府诗《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粗线条。
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
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
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诗意盎然之感。
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
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
这儿,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
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
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
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前面的描写,是从海的平面去观察的,这四句则联系廓落无垠的宇宙,纵意宕开大笔,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
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
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大有“五岳起方寸”的势态。
这种“笼盖吞吐气象”是诗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
也指出这是乐府唱过的。
【习题】
一、理解性默写:
1、《观沧海》中,描写诗人想象中的景象,表达作者博大胸襟的句子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2、《观沧海》一诗中,描写草木景色的句子是:
树木从生,百草丰茂。
3、《观沧海》一诗中写大海水波动荡,山岛高耸突兀的句子是: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二、赏析选择题: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D)
A.这首诗通过写作者在远征途中登上碣石山俯瞰大海所看见的壮观景象,展现了诗人宽广的胸襟。
B.诗歌前四联写诗人登上碣石山看见山岛耸立,树木茂盛,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
C.第五、六联通过丰富的想像,写出沧海之大,吞吐日月,含盈群星的气派。
D.最后一句,如一曲雄壮的乐曲,在最激越处戛然而止,悲从中来,发出感慨。
【解析】D“悲从中来”是错误的,应该是“幸运极了,我唱这首歌来表达
我的志愿”。
2、下列对《观沧海》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C)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交代了观海的地点,起得平稳而质朴。
“临”字统领全篇,以下几句皆由此展开,具体写登山之所见所思。
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从俯视的角度总写看到的景象,接下来四句则由远及近动静结合地描绘了山岛的蓬勃生机和大海的苍茫辽阔。
C.诗中的两个“若”字,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以奇特的想象,表现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表达了诗人阔大的胸怀。
D.全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登临碣石山,诗人心潮澎湃,把眼前的景色、自己的想象同历史兴衰之感、忧国忧民之情巧妙地融会在一起。
【解析】A.有误,应是“观”字统领全篇;B.有误,不是“由远及近”应是“由近及远”;D.有误,全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登临碣石山,诗人心潮澎湃,抒发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而不是抒发历史兴衰之感、忧国忧民之情。
3、选出对诗句赏析有误的一项是(B)
A.“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写出了林密草丰的特点。
B.“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借助想象表现了波涛汹涌的壮阔动态。
C.“日月之行……若出其里”显示大海包容一切的博大胸怀。
D.“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和诗歌的内容没有联系。
【解析】B此处是实写。
4、选出对诗句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
A.诗歌首句点明了诗人观沧海的时间和地点。
B.诗歌以“观”字总领全篇,诗人登上碣石,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
C.“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总写大海全景。
D.“日月之行”四句体现了诗人旷达的胸襟和气度。
【解析】A未点明时间。
5、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C)
A.“东临碣石”两句点明了观沧海的地点,以“观”字总领全篇。
B.“水何澹澹”六句生动细腻地描绘了山岛和海水的真实景象。
C.“日月之行”四句具体描写了大海吞吐日月星汉的真实景象。
D.全诗借登山望海所见,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的积极进取精神。
【解析】C错在“真实景象”,这是诗人的想象。
6、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
A.“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从动静结合的角度描写大海及周边景物的壮观景象。
B.“秋风萧瑟”点明了诗人登山观海的时间,也暗示了他对未来前程的担忧。
C.“日月”和“星汉”两句运用想象和夸张表现诗人博大胸怀和远大理想。
D.“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诗歌套语,但从中也能读出诗人所抒发的豪情壮志。
【解析】B错在“也暗示了他对未来前程的担忧”。
7、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
A. 开头点明了观沧海的地点,并以“观”字总领全篇。
B.“水何澹澹”两句总写了大海辽阔壮观的全景。
C.“日月之行”四句描绘出眼前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景象。
D. 诗人触景生情,以乐府旧题抒发了自己的豪情壮志。
【解析】C错在“眼前”,应是“想象中”。
8、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点明了观沧海地点居高临海。
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写出了沧海壮阔宁静的景象。
C.“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两句写出了岛上春天盎然的生机。
D.“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两句抒发了作者难以抑制的豪情。
【解析】B错在“宁静”;C错在“春天盎然的生机”;D错在“抒发了作者难以抑制的豪情”。
9、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
A.“东临碣石”两句交代观海地点,也营造出全诗开阔雄浑的意境。
B.“水何澹澹”六句所写的秋景由盛转衰,诗人的内心也由喜转哀。
C.“日月之行”四句体现了诗人吞吐宇宙、包孕群星的博大胸怀。
D.“幸甚至哉”两句虽为套语,但在此诗中也能借以表达诗人豪情。
【解析】B错在“由盛转衰”、“由喜转哀”。
10、以下对这首诗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B)
A.首句写诗人登临碣石山,登高观海。
B.二三四句写出秋风萧瑟、万物凋敝的景象。
C.五六句描绘出大海吞吐日月、包蕴星汉的宏伟气魄。
D.全诗体现了诗人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
【解析】B错在“万物凋敝”。
11、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C)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交代了诗人特意去碣石山观海。
B.“水何澹澹,山岛耸峙”显现大海宁静,山岛耸立的景象。
C.“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描写萧瑟的秋风呼啸,波涛滚滚。
D.“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表现了眼前大海吞吐日月的情景。
【解析】A错在“特意”;B错在“大海宁静”;D错在“眼前”。
2.得胜归来的壮志豪情。
12、下列对诗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A.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统领全篇写景的一个字是“观”。
B.从诗中描绘的树、草、风可看出所写的是夏秋两季的景物。
C.“日月”“星汉”两句写出了沧海有气吞山河的气势。
D.文末两句用歌声表达作者内心的豪迈之情。
【解析】B错在“夏秋两季”;C错在“气吞山河”;D错在“用歌声表达……豪迈之情”。
13、对两首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B)
A.“临”与“凌”的意思完全相同。
B.沧海、树木、星汉均属于“造化”。
C.两首诗的观景都是由近观到远望。
D.都描绘了秋天大自然的壮美景象。
【解析】A项“临”本义“来到”,这里引申为“登上”;“凌”指“登上(峰顶)”,两者含义有差别。
C项《观沧海》是总览,《望岳》是由远望——近观。
D项《望岳》未点明季节。
14、下列与本诗所描述的季节相同的一项是(B)
A.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B.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C.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D.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解析】本诗描写秋景;A句季节不明;B句为秋景;C句为初春之景;D句为春末夏初之景。
15、下列对“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诗句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孕群星的壮观景象,气象恢宏博大。
B.“若”字表明作者写的是虚景,即诗句表达的是诗人的主观感受。
C.诗人运用了借景抒情、动静结合等手法使意境瑰丽开阔。
D.诗句较之“树木百草”“秋风洪波”的描绘,更能表现作者博大胸怀。
【解析】C错在这句并无“动静结合”。
16、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及观察的对象,“观”字统领全篇。
B.“水何澹澹”描写了大海的近景,使人感到海边景色的壮丽多姿。
C.“洪波涌起”中的“涌”字,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大海波涌连天的形态,而且仿佛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
D.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解析】B.有误,“水何澹澹”描写了大海的远景,全景。
三、赏析简答题:
1、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答:
诗人通过丰富的想像,运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
2、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答:
(树木凋零)秋风阵阵,呼呼作响,诗人站在辽阔的在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
3、“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使用什么修辞手法?
诗句中的“若”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答:
修辞是互文。
表明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是作者的想象之景,体现诗人的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
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要有此寄》李白
【原诗】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翻译】
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要经过五溪。
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随着风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
【作者】
李白,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人。
他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还有“诗仙”之称。
著有《李太白全集》。
【背景】
王昌龄是盛唐诗坛上一位以写边塞题材为主的著名诗人。
他特别擅长写七绝。
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便有密切的交往。
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之处。
据说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到扬州时,听到王昌龄被贬龙标尉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
【主题思想】
借月抒怀,表达对友人被贬谪的惊讶、悲愤、同情、关切、安慰之情。
【赏析】
首句写景兼点时令。
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
因首句已于景中见情,所以次句便直叙其事。
“闻道”,表示惊惜。
“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
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
后两句抒情。
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风飘到夜郎。
细加分析,两句之中,又有三层意思,一是说自己心中充满了愁思,无可告诉,无人理解,只有将这种愁心托之于明月;二是说惟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见她;三是说,因此,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将愁心寄与,别无它法。
诗人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用男女情爱的方式以抒写志同道合的友情,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风逐月到夜郎西。
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
这种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
【习题】
一、理解性默写:
1、正面写诗人的愁绪,表达对友人深切同情,并且把对友人的怀念之情托付给明月诗句是: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融情人景,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的句子是: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二、赏析选择题:
1、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D)
A.题目中的“左迁”指降职,李白听说好友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县尉,于是写了这首诗。
B.首句写“杨花落尽”和“子规啼”,点明时令,融情于景,为后面的抒情作了铺垫。
C.第二句中“过五溪”三字看似平淡,其实是写出了龙标的荒远和李白对友人的同情。
D.后两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方法,表达了诗人的忧愁、无奈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解析】D后两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
2、下面是对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首句中,“杨花”且“落尽”是先点时令,这样的“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候,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
B.次句直叙其事。
“闻道”,表示惊惜。
“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
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
C.后两句诗作者大胆想象,直接袒露自己听到朋友远谪后的内心情感:
对好友身遭贬谪的同情,是对好友长途跋涉的担忧;是陪伴友人一路前行的一片深情,是告慰友人并不孤单的一种情怀……
D.“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通过丰富的想象,运用比喻手法,将“愁心”比“明月”,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以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解析】D.“我寄愁心与明月”,注意“寄……与……”搭配,并不是“运用比喻手法,将‘愁心’比‘明月’”,而是运用拟人手法,将“愁心”托付给普照寰宇的“明月”,带给远隔数千里的天涯沦落人。
3、对“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C)
A.作者将“愁心”形象地寄给“明月”,随朋友直到僻远之地。
B.朋友被贬僻远之地,诗人用夜郎之名,使人联想古夜郎国,以见其边远。
C.诗人同情友人的不幸遭遇,把“愁心与明月”一起寄给身处夜郎的友人。
D.这是一种艺术想象,最能体现诗人内心同情的深切和真挚。
【解析】C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随着风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
4、下列对诗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品读有误的一项是(D)
A.“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龙标”指王昌龄,“闻道”表示惊诧,“龙标过五溪”,可见王昌龄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
B.“左迁”是贬官的意思,古时以右为尊,所以把贬官叫“左迁”。
C.“杨花落尽子规啼”,杜鹃啼血,抒发悲苦哀怨之情。
D.“随风直到夜郎西”,王昌龄迁往古夜郎国,可见是个浪漫的好地方,作者也心驰神往。
【解析】D作者被贬谪的夜郎国是僻远的地方,不是想去的地方。
5、对《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该诗理解有误的一项(A)
A.诗歌写景旷远,想象丰富,体现了诗人旷达豪放的胸怀。
B.“闻道”一句既写出了诗人乍听朋友遭贬消息后的震惊与惋惜,也写出了友人长途跋涉的艰辛和诗人对友人的关心。
C.诗人寄愁心与明月,是将自己对友人的同情怀念带给友人,以慰藉朋友破碎的心。
D.三四两句中诗人展开想象,并运用了比拟与夸张的手法。
【解析】A表达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之意。
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花落尽子规啼”情景交融,借杨花飘落和子规啼叫表达飘零之感、离别之恨。
B.“闻道龙标过五溪”表现诗人听说友人被贬之地荒远、道路艰难,跨五溪才能到达,从中可见诗人对友人的关怀之情。
C.后两句用议论的表达方式,寄托诗人对友人不幸遭遇的关怀之情,暗含对官场不重用人才的不满。
D.“夜郎”古地名,与成语“夜郎自大”中的夜郎国不是同一个地方。
这里用以表现友人被贬之远和诗人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解析】C错误原因:
后二句没有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
三、赏析简答题:
1、作者为何要写杨花与子规?
答:
写“杨花”且“落尽”是先点时令,这样的“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节,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
“杨花”漂泊无定,暗写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子规”即杜鹃,传说它是蜀国国王杜宇魂化而成,叫声凄凉哀婉。
因此,可以说,诗中开头一句的写景,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现。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这一名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请简要分析。
(赏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
答:
修辞及表达情感角度:
拟人。
将月亮人格化,赋予了明月以人的情感色彩。
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把明月当作使善解人意的知心人,把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夜郎西。
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以及对友人的关心与牵挂。
三、《次北固山下》王湾
【原诗】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翻译】
郁郁葱葱的山外是旅客的道路,碧波荡漾的江上正好行船。
潮水涨满,两岸之间水面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
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还在旧年时分,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
寄出去的家信不知何时才能到达,希望北归的大雁捎到洛阳去。
【作者】
王湾(693~751)唐代诗人。
字号不详。
洛阳(今属河南)人。
作为唐朝开元初年的北方诗人,往来于吴楚间,为江南清丽山水所倾倒,并受到当时吴中诗人清秀诗风的影响,写下了一些歌咏江南山水的作品,《次北固山下》就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篇。
【背景】
次北固山下,意思是停留于北固山下。
北固山三面临江,形势险要,号称“天下第一江山”。
作者家住洛阳,旅于江南,在这座山下停泊,被这里开阔秀丽的景色所吸引,写下了这首诗。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这首诗是写乡愁的。
【主题思想】
诗中诗人即景抒情,细致地描绘了长江中下游开阔秀丽的早春景色,抒发了旅途中的思乡之情。
【赏析】
诗以对偶句发端,既工丽,又跳脱。
“客路”,指作者要去的路。
“青山”点题中“北固山”。
作者乘舟,正朝着展现在眼前的“绿水”前进,驶向“青山”,驶向“青山”之外遥远的“客路”。
这一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小景是难得出现的。
“潮平两岸阔”中“阔”,是表现“潮平”的结果。
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
读到第三联,就知道作者是于岁暮腊残,连夜行舟的。
这一联历来脍炙人口,说: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诗人已来少有此句。
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
“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
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而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
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
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
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此句与“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有异曲同工之妙。
海日东升,春意萌动,诗人放舟于绿水之上,继续向青山之外的客路驶去。
这时候,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
雁儿正要经过洛阳的啊!
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的故事,还是托雁捎个信吧:
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人。
这两句紧承三联而来,遥应首联,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王湾是洛阳人,一生中,“尝往来吴楚间”。
“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以北,三面临江。
上引《江南意》中首二句为“南国多新意,东行伺早天。
”其“东行”,当是经镇江到江南一带去。
诗人一路行来,当舟次北固山下的时候,潮平岸阔,残夜归雁,触发了心中的情思,吟成了这一千古名篇。
诗以对偶句发端,既工丽,又跳脱。
“客路”,指作者要去的路。
“青山”点题中“北固山”。
作者乘舟,正朝着展现在眼前的“绿水”前进,驶向“青山”,驶向“青山”之外遥远的“客路”。
这一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与末联的“乡书”、“归雁”,遥相照应。
【习题】
一、理解性默写:
1、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描绘涨潮时水面宽阔,帆船顺风而行的句子是: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2、《次北固山下》一诗中,表现时序变迁,新旧交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部编版七上全册 古诗词 赏析 同步 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