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教学设计15篇.docx
- 文档编号:9697839
- 上传时间:2023-02-05
- 格式:DOCX
- 页数:50
- 大小:49.57KB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15篇.docx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1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题西林壁》教学设计15篇.docx(5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15篇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15篇)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适宜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方案。
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
下面是为大家收集的《》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1.知识能力目标:
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和默写;了解的意思;联系生活体会诗中所蕴涵的哲理。
2.过程方法目标:
学习如何让学生解读。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热爱古诗文,学会全面看待问题。
通过理解诗意,体会诗中蕴含的深刻的人生道理。
体会诗中描绘的景象。
一、导入
我国地大物博,山河壮丽,有许多名山大川,比方黄山(简介)。
而我国江西省的庐山,就是个风景名胜。
还记得诗人所写的一首有关庐山的诗吗?
齐背《》。
景色秀丽的庐山,有顶峰,有幽谷,有瀑布,有溪流,美丽迷人。
有一个著名诗人,叫苏轼,也到过庐山,并把所见所感,写成了一首诗,题目叫《题西林壁》(板书:
题西林壁)
二、知作者,解诗题
1、作者简介:
师:
大家对苏轼了解吗?
生:
苏轼北宋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他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书法,造诣很高。
2、解诗题:
(结合注释)
题:
书写。
即书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的诗。
《题西林壁》是苏轼游览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题壁诗在唐宋时期很盛行,那时侯印刷术不先进,诗人就把自己的作品写在墙壁上,就叫题壁诗。
三、初读古诗
1、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yuan)
2、同桌互读,检查预习情况,互相指正。
3、指导朗读。
指名生读。
师评价。
师:
同学们读得不错,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顿就更好了。
可别小看停顿,在古诗中是很有讲究的。
就这首诗来说,一句诗中每两个字一停顿,最后三个字连着读。
现在请同学们在每句诗的停顿处用“/”作上标记。
大家愿意听老师朗诵一遍吗?
师配乐范读古诗指导朗读。
师:
读得怎么样?
生:
美
师:
你们能不能也读得这么美,和我来比一比。
学生练习。
师:
谁愿意来试一试
师:
谁来评价一下他读得怎么样?
生:
很响亮
师:
是啊,真的是很响亮。
那么你能不能也响亮的读一读呢?
师:
谁能再来评价一下这位同学的朗读?
生:
很有感情。
师:
非常好,我看也可以录成磁带卖了。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在音乐中反复读,感悟古诗的画面
师:
诗写得美同学们读得更美。
其实,一首古诗往往就是一幅古朴典雅的画卷,只要你用心的去读,去感受,你就能看到这幅画。
下面就请同学们再读古诗,看谁能不它读成一幅画。
生在音乐声中反复读。
四、学习一、二句
1、接下来让我们随着苏轼来游览一下美丽的庐山吧!
(视频)
2、诗人从哪几个角度来观察庐山,请大家在书上画出来。
3、“横看成岭”是?
(从正面看)“岭”是怎样的呢?
你能画一画吗?
(课件显示连绵起伏的山岭)
4、“侧成峰”又会是怎样的山峰呢?
(课件显示陡峭、高耸的山峰)指导读第一句。
并选择你喜欢的角度试着画一画。
(简笔画)
5、那么,诗人从另外的角度看庐山又有什么不同呢?
(课件显示远近上下的图片)
师:
庐山只有一座,怎么会呈现出这么多种形态呢?
师:
你们真是爱思考的好孩子。
对,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
假设你现在就面对着庐山,想象:
横着看,庐山是山峦起伏连绵不断;从侧面看,庐山是奇峰陡峭;从远处看庐山,遮天蔽日;从近处看庐山,危崖险石;从高处(山顶)看庐山,深沟幽壑;从低处(山脚)看庐山,重峦叠嶂……(引导学生进行想象,描述自己的所见所想。
)从不同的角度看,所见的形状、姿态各不相同,让人目不暇接、美不胜收。
看看你能把庐山的美读出来吗?
(个别读,集体读)真是百看不厌,越看越美呀!
师:
作者是按不同的方位顺序去看庐山,看到的景色各不相同。
同学们还可以按什么去看庐山呢?
生:
可以不同的时间去,如早中晚;可以不同的季节去,如春夏秋冬;还可以不同的天气去,如晴阴雨等。
师:
同学们真善于思考,是啊,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天气怀着不同的心情站在不同的地方,看到的庐山都不一样,真是……
生接: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上下各不同。
师:
由此可见,同一事物观察的角度不同,观察的结果也不相同。
最后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可回忆课文《画杨桃》。
6、指导朗读:
师:
谁能用你的朗读把这句诗的意思表现出来。
(你的朗读让我感受到那形态不一的庐山美景。
听了你读,我仿佛看到了那千姿百态的庐山美景。
)
庐山因为它的起伏变化而迷人,读古诗同样如此,抑扬顿挫才好听。
咱们再来感受一遍,把两行连起己读读,请生来读。
庐山真雄伟啊,真秀美啊,我听出了它的形态不一。
五、学习三、四句
1、诗人游了风景秀丽的庐山,却留下了一个遗憾,是什么呢?
(不识庐山真面目)
2、但从诗中,我们能明显地感觉到诗人是很认真地欣赏了庐山的,诗人从多个角度来看庐山,感受到了庐山的美,难道还没看清楚它的面目吗?
还说“不识”(不清楚)?
生:
他的观察点不同,看到的形状就不同。
师:
我知道了。
看一处,就只有一处的形状,看多处就有多处的形状。
况且,同一处,从不同的角度看也有不同的形状。
所以他就弄不清庐山的真面目究竟是什么。
而且因为诗人身在庐山中,只看到庐山的局部,而不能看到庐山的全貌了。
这也就是我们俗话所说的: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了。
3、那么要弄清楚庐山的真面目呢?
你能给苏轼提个建议吗?
生:
从庐山的整体上来看,才能了解他的整体形状;应该从远处看,了解庐山的走向、山势等。
4、其实在我们生活中,也有很多“不识庐山真面目”的时候,不管是看景,还是看物,或是看人,都有自己片面的一面。
我们来举几个简单的生活中的例子:
我们每天都生活在地球上,但我们是时时都能看到地球的全貌吗?
要看清地球的全貌应站在哪儿去看?
(太空)多美丽的星球啊!
套用古诗的话说:
真是……生接:
不识地球真面目,只缘身在地球中。
再比方说:
我们评价一个同学时,应该怎样看?
手工制作要从不同解度看。
同样的就像下象棋,围观的人总比下棋的人看的清楚,这就是“旁观者清,当局者迷”。
六、小结
今天,老师很快乐与大家一起游览庐山、在欣赏美景中还懂得了一些道理。
最后,相信同学们已经可以背诵了吧!
让我们再一次共同吟咏这首古诗。
(配乐齐诵)
七、拓展:
用你喜欢的方式将这首诗介结给家人或朋友。
诗配画;编小;配上音乐,吟唱;书法;
1、理解诗意,想象诗中所描述的景象。
2、感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理解诗意,体会诗中蕴含的哲理。
我们以往学过唐代大诗人李白描述庐山的诗,《望庐山瀑布》谁愿意给大家背一背,师指名背诵。
这节课我们一齐来学习另一首描述庐山的诗《题西林壁》师板书课题
谁来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题:
书写,壁:
墙壁(石壁)
谁介绍一下庐山的资料,课件出示
诗简单介绍作者苏轼
1、师范读
2、学生练读
3、诗纠正读音
4、借助工具书理解重点
横看:
从正面看
不识:
看不清
真面目:
全貌
缘:
因为
5、逐句理解诗意学生分组自学
6、师指名学生说诗意,(全班交流)
启发讨论1、不识庐山真面目呢?
2、看到庐山的全貌呢?
3、从这首诗中,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全班讨论交流汇报
1、练习背诵古诗
2、默写古诗
读诗句——说诗意——悟意境——吟诵诗
背诵古诗和诗句的意思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岭侧——岭
远近上下——各不一样
不识——真面目
只缘——此山中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同学们去过庐山吗?
谁能简单地介绍一下庐山的风景或是景点的名称。
1.庐山的瀑布气势磅礴。
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写过一首【课件出示】《望庐山瀑布》唐·李白,这首诗中有一句特别有名的经典:
【课件出示】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指导朗读
2.庐山不仅瀑布有名,山也特别有名气。
李白以庐山的山为背景还写过一首另一首诗【课件出示】《望庐山五老峰》:
其中有一句是:
【课件出示】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
唐·李白指导朗读
这首诗让你感觉到庐山的山在李白的眼中又是怎么样的呢?
(削出——耸立金芙蓉——金莲)庐山的五老峰就像是漂浮在云层里的芙蓉。
3.庐山的景美呀!
远在1600多年的东晋,庐山便成为山水诗的讴歌对象,受到文人骚客的青睐。
首先关注庐山的是山水诗的先驱人物——谢灵运。
喜欢游山玩水的谢灵运来到庐山,登上绝顶,放眼四顾,灵感飞来,题写了【课件出示】《登庐山绝顶望诸峤》。
他在诗中写道:
【课件出示】昼夜蔽日月,冬夏共霜雪。
”指导朗读
在谢灵运的眼中,庐山又有着怎样的魅力?
4.同样是庐山的景观,不同的景色就有不同的美感。
同样以庐山为背景,不同的诗人,就会有不同的感受。
在我们古代,还有很多著名的诗人,如我们熟悉的张九龄、杜牧、苏轼、、、元稹等也曾经游览庐山,写下了很多赞美庐山壮美景观的诗篇。
其中苏轼就曾经写下了五首庐山记游诗。
还将最后一首题于西林寺的墙壁之上。
这首诗就是【课件出示】题西林壁《题西林壁》是一首题壁诗。
当时题壁诗盛行,因为雕版印刷能力有限,大量诗歌不能刻印出来,于是题壁就成了诗人“发表”作品的途径之一。
因为题壁简单易行,只要把作品写在墙壁上,天南海北的过往行人过而读之,就可以传播开来。
5.结合老师刚刚的介绍有谁知道“题西林壁”是什么意思?
1.仔仔细细读上4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读准字音,尤其注意哪些字是前鼻音,哪些字是后鼻音,要把诗念得字正腔圆;读后两遍的时候,要注意把它念通顺,注意诗的停顿。
2.指名读《题西林壁》,其余同学注意听,听他诗中的前鼻音和后鼻音有没有读准确。
3.评价,齐读。
4.读古诗,不仅要的的准确,还要读得有节奏,要读得有板有眼。
师生合作读:
生读前四字,师读后三字。
交换角儿色再度。
5.齐读。
6.读古代的诗词,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
老师示范,学生评价怎样读才是读出味道来了。
7.学生试着读一读,争取读出自己的味道和感觉来。
8.指名读,其余学生注意听,看看听出了什么味道来。
9.齐读。
1.读了这么多遍,这首诗到底写了什么?
你们能不能自己读懂呢?
这首诗一共只有28个字,请你轻轻地读一读,认真地想一想,然后和同桌交流一下,听听你的同桌对这首诗是怎么理解的。
你说给他听,他说给你听。
2.这首诗的大体意思懂了吗?
老师提三个问题,如果都能答出来,就说明你读懂了。
(1)这首诗中藏着几个方位词,谁能找出来。
板:
横侧远近上下
(2)作者欣赏庐山是不是就真的就是横着看了看,侧着看了看,远处看了看,近处看了看,高处看了看,低处看了看呢?
这些方位词在诗中起什么作用?
板:
角度不同
角度不同,景色就怎么样呢?
从诗中找证据。
(远近上下各不同)
板:
景色不同
结合开始读的古诗,谁能用下面的句式说明这个道理?
【课件出示】站在看到的是
站在壶口瀑布前,看到的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站在五老峰,看到的是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
站在庐山绝顶,看到的是昼夜蔽日月,冬夏共霜雪。
结合你对庐山的了解,谁还能用事实说明这个道理?
这一句是概括的写,还有一句具体的写出了角度不同,景色就不一样。
赏析:
横看成岭侧成峰
大文豪到底是大文豪啊!
寥寥几句,区区14字,既有概括地写,又有具体地写。
这样就让我们深切地体会到看的角度不同,看到的景物就完全不一样。
请你结合你对庐山的了解,结合前面几个大诗人的描写,想象一下,假设你来到了庐山,你站在庐山的某一个角度,你看到了什么样的景物?
【课件出示】图片欣赏(老师也到庐山去过,而且还从不同的角度拍下了一些照片,大家想不想看一看?
)
(3)看完以后想一想:
作者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课件出示】我不认识庐山真面目,只因为我身在庐山中,视野太狭窄,只能看到局部,不能看到全面。
3.有一个人一天晚上下班,在等车时无聊向自己上班的工厂望去,突然觉察那是另一番的美景,白色的楼房在绿绿的大树的衬托下,加上夕阳的映衬显得十分壮观。
他就想,我来到这二年有余,一直没有这样远望过,更没有如此欣赏过。
也就从来没有觉得电厂这么壮观、漂亮过。
于是,他轻轻地吟诵了一句诗,这句诗是什么,你们知道吗?
这中间的两个山是不是指的是真正的庐山?
这个庐山可以是指一样东西,也可以是指一件事情,更可以是指一个人。
譬如说: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碰到过“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情况呢?
举个例子说一说。
小结:
这首诗不仅仅感受到了庐山景观的奇丽,还告诉了我们一个人生的哲理。
4.齐读古诗。
(1)我们再回过头来读一读,写庐山的几句诗,看看这几句诗和《题西林壁》在内容上有些什么不同?
(2)小结:
别的诗人写庐山,都从不同的角度来赞美庐山的美景,作者却另辟蹊径,由自己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看到的景象完全不一样得出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人身哲理。
这就是作者的巧妙之处,是这句诗之所以成为千古绝唱的妙招。
让我们一起来背诵诗的最后一句: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背诵《题西林壁》
2.抄写《题西林壁》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横侧远近上下
角度(不同)景观(不同)
1、会正确书写“缘”,理解“题、横看、缘”等词语在诗中的意思。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
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以及正确看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诗句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以及审美情操。
学习古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所描写的情景。
感悟品味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1、师:
同学们,我们以前见过面吗?
(生:
没有)
师:
自我介绍。
初次见面,要是以后同学们在街上碰到我,你们能认出我吗?
?
师:
为了防止大家忘记我,请同学们认认真真、含情脉脉地看我一分钟。
(师从正面、侧面、反面各转一圈)
师:
现在不会认错了吧?
刚刚,同学们已经认识了老师,现在让我也来认识认识你们吧!
(生自我介绍)
2、同学们喜欢爬山吗?
你爬过哪些山?
它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用一个词语概括一下。
3、(课件出示描写山的词语)现在我们来一个记忆力大考验,老师这里有一些描写山的词语,看谁在最短的时间内记住最多的词?
(指名读、齐读一遍)
4、交流学生记词情况。
1、你对庐山有哪些了解?
生介绍课前搜集的庐山的资料。
2、想不想亲眼目睹庐山的风采,让我们跟随摄像机的镜头一起走进美丽的庐山。
(课件播放庐山图片)刚刚我们的庐山之行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庐山是历史文化名胜,以其美丽壮观的景色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为庐山留下了一首首壮美的诗篇。
900多年前宋朝大诗人苏轼花了十多天的时间游览了庐山,但对庐山的认识还不够全面,他感受颇深,在庐山西林寺的墙壁上写下了这样一首诗。
请看大屏幕。
(出示课件:
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3、哪位细心的同学知道了这首诗的名字?
师指导学生朗读题目。
(生跟老师一起朗读课题)
4、理解题目的意思:
题:
书写(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带着你对题目的理解再读古诗题目。
5、这首诗的作者是——苏轼,关于苏轼你了解多少?
(课件出示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
他的诗、文、书、画都很专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大的成就,对词的开展作出了奉献,著有《东坡全集》。
6、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诗。
7、课件出示古诗范读
师:
读得怎么样?
老师相信同学们一定也能读得这么美。
(1)生自由读。
请同学们仔仔细细读上4遍,前两遍读的时候,注意读准字音,要把诗念得字正腔圆;读后两遍的时候,要注意把它念通顺,注意诗的停顿。
(2)指名读,其他同学认真倾听,一会你们来评价评价。
(3)师生合作读。
读古诗不仅要读的准确,还要读的有节奏,要读的有板有眼。
生读前四个字,师读后三个字。
师:
诗写得美同学们读得更美。
但是仅仅会读还不行,还要会理解。
同学们平时是怎样理解古诗的?
生:
交流理解方法。
(、结合诗后注释、查工具书、上网查资料等)
师: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自读古诗,请同学们用你平时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学古诗。
生自学,师巡回指导
师:
学好了吗?
谁能说一说,通过自学古诗的前两句,你都知道了什么?
师:
(出示岭峰的图片)岭和峰有什么不同?
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一下。
(岭:
连绵不断;峰:
高耸入云、高高挺立)
(生:
作者还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看到的景色都不一样。
从“各”字看出都不一样。
)
师:
你能想象一下作者从不同的角度会看到庐山怎样的景色?
(师创设情境)
(远:
重峦叠嶂近:
危崖险岩从高处俯瞰:
深沟幽壑从山下仰望:
遮天蔽日)
师:
怎样读出不一样的感觉?
读出气势,有强弱比照,如远近上下都是重音,要读出起伏,远强一些,近弱一些,高强一些,低弱一些。
自由练读(指名读前两句诗)
师:
看到的庐山的景色不一样?
答案就在诗中,快读读吧!
谁知道原因了?
生:
只缘身在此山中。
出示诗的后两句,指名读。
在这一句里有一个字很难写,谁知道是哪个字?
(缘)
指导书写,理解“缘、不识”的意思。
(因为)
谁读懂了这两句诗的意思?
你能用上什么关联词吗?
(生:
我们之所以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是因为自己身在这庐山之中)
师:
谁能反过来说一说?
(生:
因为我人在这座山中,所以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
)
师:
诗人身在此山中反而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生:
因为诗人站在庐山之中,视野受到限制,只能看到庐山的局部,而非庐山的全貌;作者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结果就不同)
师:
谁能举一个类似的例子?
(生举例)盲人摸象、下棋等。
教师可结合具体的物品,如橘子、苹果等让学生理解从不同的角度看,结果不同。
师:
结合我们今天学得这首古诗让我们知道,要了解一个事物必须怎样做?
生答:
客观全面的了解事物。
师:
明白了这一道理后,想一想,我们应该怎样正确的评价我们周围的同学呢?
是看他的优点呢还是看缺点呢?
生答:
优缺点全面看。
师:
看待别人是这样,评价自己也是如此,谁愿意试着客观全面地评价一下自己?
学生自由发言。
让别的`同学去评价他。
这就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师:
只有客观全面的看待自己和别人,才能取长补短,使自己变得越来越优秀。
《题西林壁》这首诗,前两句让我们感受到了庐山的雄奇壮观、千姿百态,后两句告诉我们“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
作者要描写庐山呢?
(喜爱)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感情读呢?
(喜爱、赞美)下面我们就再一次齐声朗诵这首古诗
师生齐诵。
师:
描写庐山美景的古诗很多,我从网上查阅到自东晋以来,歌咏庐山的诗词歌赋就有4000多首,除了这首诗之外,你还知道哪些诗人写过庐山?
生:
我知道李白写过《望庐山瀑布》
今天老师也带来了几首描写庐山的古诗请大家一起欣赏。
出示课件《望庐山五老峰》、《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
望庐山五老峰
李白
庐山东南五老峰,
青天削出金芙蓉。
九江秀色可揽结,
吾将此地巢云松。
《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
暮色苍茫看劲松,
乱云飞渡仍沉着。
天生一个仙人洞,
无限风光在险峰。
明代诗人王世懋冒雪上庐山写下了一首咏雪诗《庐山雪》:
朝日照积雪,庐山白如云。
始知灵境杳,不与众山群。
树色空中断,泉声天半闻。
千崖冰玉里,何处着匡君
教学目标:
1、通过或有关资料,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能够大致理解诗句中描述的情景。
2、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引导学生理解“身在最高层”和“身在次山中”看峰、认识事物的不同,理解诗句蕴含的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诗,并背诵、默写。
教学过程:
登飞来峰
(宋)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一、读诗题,老师作简要提示,理解诗题,简介作者。
(飞来峰:
杭州西湖灵隐寺附近。
)
二、初读古诗,自学检查。
思考:
1、这是一首写什么的诗?
2、诗人看到的是一幅怎样的景象?
三、深入理解诗句。
1、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理解“寻”、“闻说”。
理解诗意:
“我”登上飞来峰顶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黎明鸡叫的时候,在这儿可以看见太阳升起。
2、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理解“缘”。
诗人“不畏浮云遮望眼”?
3、读古诗,说说诗人写这首古诗有什么用意?
四、用自己的话说古诗的大意。
五、指导朗读。
六、练习背诵。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上下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次山中。
一、介绍诗人“苏轼”,回忆学过的苏轼的诗,导入新课。
二、解题:
西林壁,即西林寺的墙壁,西林寺在庐山北麓。
三、理解诗意。
1、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上下各不同。
诗意:
从正面横着看庐山,是连绵起伏的雄伟山岭;从侧面看庐山,是峭拔高峻的山峰。
2、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次山中。
诗意:
看不清,认不准庐山真实的雄伟山势。
只因为自己在庐山之中,看来看去,只能看见庐山的一局部,不可能一眼看到庐山的全貌。
3、齐读古诗,指导朗读,评议。
四、思考:
1、哪些诗句写景?
哪些诗句说理?
2、“只缘身在此山中”诗人所指的只是庐山一座山吗?
你对此还有什么理解?
一、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大意,体会诗人写诗的用意。
六、练习背诵。
七、拓展延伸:
1、补充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的《》,比照地读一读,增加积累。
说说自己登山观景的体会。
教学设计思路
1)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精神,在数学教学中发挥网络环境下的交互特征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2)按照网络教学模式图和教学流程图:
情景导入→自主探索→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题西林壁 西林 教学 设计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