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市区域经济概况分析.docx
- 文档编号:9695760
- 上传时间:2023-02-05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19.90KB
荆州市区域经济概况分析.docx
《荆州市区域经济概况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荆州市区域经济概况分析.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荆州市区域经济概况分析
荆州市区域经济概况分析
引言:
荆州具有优越的区位优势,是川、渝、湘、鄂区位经济发展的纽带,长江中游重要的港口城市,中南地区中心城市,江汉平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同时,又是历史文化名城,具有较强的旅游资源优势;适宜的气候、肥沃的土地也造就了荆州丰富的农业资源优势。
荆州市在几代人努力下,国民经济综合实力得到提升,但荆州经济发展仍处于较低水平,在湖北省17个地市州中处于最低阶段。
因此,怎样提升荆州的综合实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就是目前首要的问题。
荆州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但荆州工业基础薄弱,矿产资源相对匮乏不具备发展工业的条件。
荆州优势资源在于土地、水和文化,从而荆州优势产业就是生态农业和人文生态旅游。
因此,以荆州城区为辐射中心,建设生态市是使荆州得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本文借鉴国内外经验,提出了荆州优势资源利用与产业化可持续发展模式,并建立了实施这些战略的保障体系。
摘要:
促进社会经济全面发展已成共识,而各地区经济发不平衡,使区域经济发展问题越来越来受到人们的关注。
本文以湖北省荆州区域为主体,分析经济发展现状和区位条件,提出并论证相应的建议和对策,以促进区域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关键词:
荆州,区域经济,定位,产业,对策
一、荆州区域经济现状分析
从国民经济主要指标上分析,经初步核算,2006年~2008年度,荆州全市生产总值分别为438.06、519.63、62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分别增长11.45%、12.4%、12.6%;其中第一产业生产总值分别为126.73、154.20、187.91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7.0%、7.8%、8.4%;第二产业生产总值分别为141.78、174.15、211.12亿元,第三产业生产总值分别为169.56、191.28、224.95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12.9%、10.1%、12.0%。
随着经济发展,全市工业化程度继续提高,三次产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二、三产业继续成为全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与2007年相比,2008年在经济总量上虽然增量较大,但从总体上看,产业发展仍不成熟,存在很多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业人口多、比重大,“三农”问题集中突出,作为江汉平原上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面临着发展基础条件薄弱、地方种粮积极性不高和地方政府财政负担过重、负债过大的问题。
(二)工业化进程滞后,非国有经济发展水平面偏低,农村劳动力转移量偏少,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三)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偏低,旅游资源丰富,但开发力度不够,经济效益低,受制于第一、二产业的发展水平,地区产业结构不合理甚至失衡。
二、荆州区域经济发展的区位
区位是一种地理位置和地缘格局禀赋,但只有通过人们的充分认
识,并加以开发利用,才可能转变为经济发展优势。
(一)荆州在经济发展战略格局中的区位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1、地形优势。
荆州以平原地区为主体,河流交错,大小河流近百条,均属长江水系;湖泊密布,千亩以上湖泊30多个,总面积8万公顷。
2、气候优势。
荆州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雨热同期,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发育。
3、交通节点地位优势。
荆州从地理上讲是两湖平原中心,从地缘上讲是两湖平原的结合部。
从古到今,荆州一直是中国东部向西南过渡的重要节点,随着“四纵四横”之一的沪汉蓉高速干线铁路即将贯通荆州,联合汉宜、汉光等高速公路,荆州成为鄂西交通枢纽城市的优势十分明显。
(二)荆州在经济发展战略格局中的区位劣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1、荆州市处于湖北省乃至中部经济发展的边缘地区,以武汉为中心的“1+8城市经济圈”(指武汉以及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仙桃、天门、潜江9个城市)对荆州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同时也减少了很多的发展机会。
2、公共基础设施不完善,交通弱势长期存在,信息不通畅,人
员流动受阻,直接影响到各行各业的发展成长,制约着城市经济的发展速度。
3、远离行政中心,区域行政壁垒长期存在,并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会在根本上改善,对荆州享受政策优惠和发挥区位优势产生不利影响。
三、促进荆州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
(一)明确产业定位,调整产业结构。
1、充分利用地处江汉平原的优势及良好的气候条件大力发展农业。
重视商品粮基地的建设以及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推进农村农业体制改革,发展大农业和现代化机械化农业;以江汉平原为经济腹地,促进江汉平原水稻产业带、水产品产业带的进一步发展壮大,保持其在粮食生产上的优势地位;培植一批有较强市场开拓能力的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依靠国家税费改革、免除农业税、粮食补贴等惠民政策,节约农业成本,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生活水平,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精神落到实处。
2、将工业发展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
结合实际,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加强科技创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经济的集约式增长,减少因污染等导致的环境治理成本,促进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存。
3、将开发第三产业放在战略性地位,推进旅游、餐饮、休闲、物流等行业的快速发展。
荆州是一个有着两千多年悠久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的城市,因此要充分利用其丰富的资源,加大资源保护和开
发方面的资金投入,与农业优势相结合,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吸引城市内外人员的流动,促进外来消费,带动第三产业发展,增加第三产业在经济贡献中的比重,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
(二)合理规划城市布局
1、明确城市性质和方向,确定有关城市总体规划的各项技术经济指标。
荆州由于产业定位不明确,导致经济发展缺乏方向性。
因此充分了解荆州市的发展状况,明确城市的发展能力,确定荆州市的城市性质和今后的发展方向,结合实际设计总体规划,并制定相关配套的评价指标体系,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导向的形成显得尤为重要。
2、选定城市用地,确定规划范围,划分城市用地功能分区,综合安排工业、农业、第三产业、对外交通、仓库、生活居住区、各级院校、科研单位绿化等用地,改善市容市貌,消除低矮房、防止用地分散、重复建设、功能分区不明确等问题,促进标准化,打造生态型、环保型城市。
3、合理布置城市道路、交通运输系统的位置,构建以公路、河运、铁路为主的综合运输体系,有效促进信息流、人员流、商流、物流、资金流的畅通。
4、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和建设力度,如供水、排水、防洪、抗旱、电力、通讯、煤气、公共交通等,优化居民的生活生存环境,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稳定有力的保障,吸引投资和消费,增强城市发展活力。
(三)保留和吸引人才
1、保留本地人才。
荆州市教育事业发展较为成熟,有较强的比较优势。
人才不仅要培养得出来,也要留得住。
这就要求充分整合教育资源,制定相关政策引导高校毕业生就业,如大学生下基层、校企合作定向培养、区域就业优惠等政策,将人才资源转化为生产力和区域经济效益。
2、吸引外部人才。
湖北省是教育大省,也是人才大省,荆州应当利用这种优势条件,提高城市开放程度,打破地方保护主义的坚冰,降低外部人才准入门槛,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四)提高地方政府的博弈能力
1、转变政府职能。
政府部门要正确处理好社会、市场、企业、公民之间的关系,在“职依法定、依法行政、有效监督、高效便民”的原则下,对经济放宽、放活,遵循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性,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
加大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力度,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偷税骗税、逃汇骗汇、走私等违法犯罪活动,整顿规范市场经营行为、整顿土地市场和建筑市场,大力清收金融资产、整顿金融秩序。
切实维护投资者的合法利益,努力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投资环境。
营造“凭劳动赢得尊重,让知识成为财富,为人才搭建舞台,以创造带来辉煌”的浓厚氛围。
调动各方
面创新业、创大业的积极性,让人们在荆州想干事、能干成事。
努力形成一切生产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的良好局面。
推进依法治市,优化法治环境坚持依法行政,规范行政行为特别是行政执法活动,提高依法管理经济、社会事务的整体功能。
努力减轻企业税费负担,全面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严厉打击经济领域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切实保障投资者和群众的合法权益。
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及时排查和化解各种不稳定因素,打造“平安荆州”。
2、提高与其他政府部门的博弈能力。
区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上级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以及与其他地方政府的合作,地方政府博弈过程中,要综合考察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加快制度创新,强化监管力度,加强预期研究,打造诚信政府,保持理性,使博弈积极效应最大化、消极效应最小化,选择最优的策略组合,为区域经济的发展争取更多的利益和机会。
(五)运用经济手段,建立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投入机制
1、加强对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投入。
投入的重点是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示范项目以及实施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建设项目。
2、运用激励性政策措施和金融财政措施,鼓励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的试点,引导企业发展可持续工业项目和生产可持续产品,减少资源消耗和能源消耗,提高产品质量。
3、加大可持续发展项目的招商引资的力度,鼓励外资金企业投资可持续发展项目。
总之,荆州区域经济的发展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粮食生产基地的重要地位,推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着力促进工业的快速稳定发展,积极开发第三产业生产力,引导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充分利用和整合矿产、能源、人才、科技、信息等各种资源,集约化生产,快速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深刻认识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和制约因素,合理规划,扬长补短,争取资金、信息、人才支持和跨区域合作,改变“经济孤独”的困境,最终实现经济的快速、健康、协调、长远发展,确保在中部经济发展中应有的地位,提高广大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我国农业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荆州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但荆州工业基础薄弱,矿产资源相对匮乏不具备发展工业的条件。
荆州优势资源在于土地、水和文化,从而荆州优势产业就是农业产业和旅游产业。
因此,以荆州城区为幅射中心,建设生态市是使荆州得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南昌大学中国中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中部经济发展报告(2006).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12
[2]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中部崛起战略与对策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04
[3]胡宝清,严志强,廖赤眉.区域生态经济学理论、方法与实践.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12
[4]左峰.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宏观调控领域的博弈分析.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7.07
[5]荆州市人民政府研究室.实施“工业兴市”战略加快荆州经济发展.决策与信息,2005.03
[1]马子清主编.山西省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报告[M].科学出版社,2004
[2]胡长顺著.中国经济发展战略与政策探索[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
[3]孔繁德等著.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4
[4]朱厚伦著.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5]虞孝感主编.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研究[M].科学出版社,2003
[6]毛如柏,冯之浚主编,上海大学循环经济研究院协编.论循环经济[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7]陈传友,齐亚彬主编,中国自然资源学会,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
[编].中国自然资源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3
[8]李兴山主编.宏观经济运行与调控[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
[9]范金著.可持续发展下的最优经济增长[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10]刘江主编.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注:
可编辑下载,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谢谢!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荆州市 区域经济 概况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