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案.docx
- 文档编号:9692406
- 上传时间:2023-02-05
- 格式:DOCX
- 页数:42
- 大小:40.52KB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案.docx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案.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案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体系概论》教案
张承秋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出的历史过程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
正面案例:
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站起来了,邓小平领导中国人民富起来了;反面案例:
王明、博古的教条主义,大跃进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重要意义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第二节毛泽东思想
1、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1)、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
(2)、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2、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2)、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3)、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
(4)、政策和策略的理论
(5)、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
(6)、党的建设理论
(7)、一个活的灵魂: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3、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2)、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3)、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第三节邓小平理论
1、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1)、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的时代背景、历史根据和现实依据
(2)、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2、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3)、改革开放理论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3、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科学认识
(2)、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
(3)、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第四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和现实依据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1)、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2)、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3)、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
(3)、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第五节科学发展观
1、科学发展观的形成
(1)、我国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基本依据。
(2)、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现实基础。
(3)、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借鉴。
2、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1)、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2)、开展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3)、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4)、开展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3、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
(1)、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即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2)、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3)、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如何看待目前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
分析案例1:
传统文化兴起,比如奥运会开幕式展示可见一斑,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如何结合?
分析案例2:
目前社会主义建设过程出现了各种问题,如贫富差距拉大、腐败问题、环境污染问题等,如何看待并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案。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第一节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
1、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确立
(1)、思想路线的涵义
(2)、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确立
1941年,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
“‘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
”
2、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发展
(1)、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
(2)、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不断丰富和发展。
第二节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容和意义
1、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
(1)、一切从实际出发
(2)、理论联系实际
(3)、实事求是
(4)、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2、实事求是的基本要求:
(1)、尊重客观事实,对实际采取老老实实的科学态度;
(2)、应用马列主义的理论方法作系统周密的调查研究,做到“有的放矢”;
(3)、反对教条主义,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
3、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
(1)、它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过程中的运用、丰富和发展。
(2)、它是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
(3)、它是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和提高领导能力的重要内容。
第三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1、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第一、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形成和发展的起点,是构筑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基石。
第二、实事求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中,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
第三、实事求是是新时期伟大实践的基本特点。
2、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具体的说,所谓解放思想就是“使我们的思想从那些被实践证明为不合乎中国实际、不合乎时代进步、不合乎经济和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条条框框中解放出来”。
3、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辨证关系
第一、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和基础。
第二、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和方向。
4、不断推进理论创新。
5、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与经验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
1、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1)、近代中国的国情:
近代中国社会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是近代中国最基本的国情。
(2)、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十月革命前:
属于旧的世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范畴,属于旧的世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一部分。
具体分析辛亥革命成败得失,说明为什么要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
十月革命后:
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
2、中国革命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红军长征过草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
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其中工人和农民是主要的力量,是根本动力。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
无产阶级
(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
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前途是社会主义。
2、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
(1)、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
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2)、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
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3)、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
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是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第三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1)、对中国革命道路的艰难探索
(2)、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依据及其内容
井冈山斗争,延安时期的斗争以及解放战争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
(1)、统一战线
(2)、武装斗争
(3)、党的建设
3、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
(一)该理论解决了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如何进行革命的一系列理论问题,揭示了近代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
(二)该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道路。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指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指导思想。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1、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1)、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2)、新民主主义社会存在五种经济成分。
(3)、新民主主义社会的阶级构成。
主要表现为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
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2、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1)、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和内容。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
(3)、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实现的可能性。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1、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1)、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互助组、合作社、生产队等
(2)、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
(3)、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案例:
荣毅仁家族在社会主义改造的范例。
2、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1)、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
(2)、对社会主义改造的评价。
(3)、如何正确认识当今的社会主义改革同当年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
第三节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1、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初步确立。
(1)、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的确立。
1956年底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历史上长达数千年的阶级剥削制度的结束,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的初步确立。
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从这时开始的。
(2)、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已经被消灭。
(3)、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已经初步奠定。
2、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意义
(1)、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我国几千年来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2)、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全面确立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重大的事件。
(3)、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辟了道路。
(4)、对科学社会主义的伟大贡献。
第五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第一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向学生详细介绍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就是年代初,苏联东欧剧变的情况,从苏东剧变进入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等问题。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1)、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2、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曲折发展。
(1)、党对社会主义认识曲折发展的原因。
(2)、党对社会主义认识曲折发展的过程。
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等
第二节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
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
(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
1992年,邓小平在南巡讲话中对社会主义的本质进行了完整表述: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
(2)、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
第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本质
第二、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共同富裕
(3)、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是一个过程
2、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
(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
(2)、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对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第三节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1、发展才是硬道理
(1)、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深圳和东莞的发展说明发展生产力的必要性。
(2)、发展才是硬道理
(一)发展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一项基本原则
(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三)发展生产力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要求
(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
(五)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为进入共产主义创造物质基础。
2、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1)、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一)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的使命的要求;
(二)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三)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对执政党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作出的科学总结;
(四)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体现。
(2)、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3、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4、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科教兴国战略
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学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
(3)、人才强国战略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要把人才作为推进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把我国由人口大国转化为人才资源强国。
第六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第一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实际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1)、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的历史探索
(2)、建国以来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认识上的主要教训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和确立
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报告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作为报告立论的基础,比较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指出中国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正处在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作了科学的概括。
2001年,在建党80周年之际,江泽民指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整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很长历史过程中的初始阶段。
”首次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放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这个历史过程中来定位。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主要特征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
一是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
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二是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3)、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意义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中国西部地区,农村地区,生产力仍然比较落后,充分说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性的原因
(2)、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性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就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使生产力达到比较发达、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达到比较完善和成熟的水平和程度。
实现这样的历史任务,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进程,这个进程至少需要一百年。
至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则需要更长的时间,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
我们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和充分的思想准备。
第二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内容: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提出及其主要内容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提出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3)、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坚持和完善改革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
坚持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发展民主、健全法治、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实现政府廉洁高效、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是有机统一的。
它们共同构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2)、正确认识和处理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辨证统一关系
第三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
1、“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1)、“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
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0年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2)、“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特点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1)、我国目前总体上实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3)、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第一节改革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1、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1)、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改革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提出了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一)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改革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二)改革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三)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2)、为什么说改革的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第一,改革的对象不是社会根本制度,而是阻碍生产力发展和社会主义优越性发挥的各种体制和观念;这不是对人的革命,而是对体制的革命。
第二,关于改革的目的。
是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
第三,关于改革的原则。
邓小平认为,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必须坚持两个重要的原则:
一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二是共同富裕。
第四,关于改革方法。
邓小平认为,
(1)改革要有秩序、有步骤、有领导地进行。
所谓秩序,就是既大胆又慎重,要及时总结经验,稳步前进。
(2)改革要在各方面的相互协调中进行。
“不搞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难于贯彻”(《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77页。
),其他方面的改革要配套进行。
(3)理论应当走在实践的前面。
先有一个改革的蓝图,然后再着手进行改革。
从社会主义改革的对象、目的、原则和方法来看,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2、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1)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2)、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1、判断一种生产关系与生产力是否适应,主要看它是否适应当时当地生产力的要求,能否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2、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
3、把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
4、提出了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改革。
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第二节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改革
1、改革是全面的改革。
由于要大幅度改变落后的生产力,根本改变我国经济技术落后面貌这一任务决定的。
改革的全面体现在:
包括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关系的部分。
全面改革中,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政治体制改革与之配合是全面改革的核心;辐射渗透到各个领域。
改革是基本国策,将不断推进改革。
2、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1)、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
(2)、我国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方面应遵循的主要原则。
3、改革的利弊,组织学生对改革的利弊进行辩论
4、总结
(1)、大学生应善于抓住改革中的机遇,勇对挑战
(2)、我国应不断深化改革,加强法制建设,缓解社会矛盾
第三届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
1、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1)、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这是对世界经济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是生产社会化和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2)、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这是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刻总结。
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
(3)、实行对外开放也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需要。
2、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
(1).建立对外开放的基地
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第一步就是建立对外开放的基地。
在对外开放之初,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做出了一个非常有远见也非常有策略性的决定:
我国的对外开放先从兴办经济特区开始,逐步扩大对外开放的范围。
1979年,党中央国务院同意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试办出口特区。
1980年,正式批准这四个特区为经济特区,把它们作为我国新时期改革开放的窗口。
1984年,邓小平在总结兴办经济特区的经验时指出:
“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
”“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
这四个窗口准确而形象地概括了经济特区在我国对外开放中的作用。
(2).全方位是指对所有的国家开放。
(3)、多层次是指我国开放的步骤和顺序。
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基础上,有重点、有层次,由点到面、逐步推进、全面展开的过程。
(4)、宽领域
指我国的各行业、各种市场的扩展开放的领域。
如经济、科技、教育、文化等。
3、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1)、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对外贸易效率。
(2)、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
(3)、切实维护国家安全。
4、总结
(1)、大学生应该树立经济全球化的意识
(2)、我国应不断扩大开放,真正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中
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第一节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
(1)、建国后实行计划经济的主客观条件
(2)、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优缺点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1)、社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毛泽东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体系 概论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