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教案.docx
- 文档编号:968997
- 上传时间:2022-10-14
- 格式:DOCX
- 页数:18
- 大小:37.84KB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教案.docx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教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教案
虎山学区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本册教学目标
1.数与代数
第一单元“加与减”。
在这一单元的学习中,学生通过加减法的计算,能通过摆竖式正确计算100以内数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
在计算过程中初步养成认真、细心、耐心检查的良好学习习惯。
第三单元“数一数与乘法”。
在这一单元的学习中,学生通过“数一数”等活动,经历从具体情景中抽象出乘法算式的过程,体会乘法的意义,从生活情景中发现并提出可以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初步感受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第五单元“2——5的乘法口诀”,第八单元“2——5的乘法口诀”。
在这两个单的学习中,学生经历2——5和6——9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形成有条理的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初步的推理能力,能正确运用口诀计算表内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第七单元“分一分与除法”,第九单元“除法”。
学生通过大量的“分一分”活动,经历从具体情景中抽象出除法算式的过程,体会除法的意义,从生活情景中发现并提出可以用除法解决的问题,体会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体会乘法与除法的互逆关系。
第二单元“购物”。
学生通过购物,进一步人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在实际情景中,通过购物,认识元、角、分,并进一步学会实际的应用。
2.图形与几何
第四单元“图形的变化”。
在这个单元学习中,学生将经历观察的过程,在活动中积累图形运动的活动经验;在欣赏与设计中,体验到图形的美和设计的乐趣。
通过观察活动,初步发展空间概念。
第六单元“测量”。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认识了厘米和米,认识到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通过测量活动,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测量生活中的物体的长度。
3.综合与实践:
本册教材安排了“班级旧物市场”和“寻找身体上的数学‘秘密’”两个实践活动。
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到了数学的无处不在,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第六单元《测量》教学目标
1、在测量活动中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厘米和米,体会厘米和米的实际意义,掌握1米=100厘米,并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3、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长度(限整厘米),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能选择恰当的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
4、在实际活动中体会测量长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激发学习兴趣,发展观察、操作的能力。
虎山学区二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测量》教案1
课题:
教室有多长(教材第49、50页)
课型:
新授课
主备教师:
储肖燕
审核教师:
王强富
一.教学目标:
1.会选用一定的物品标准进行测量。
2.通过观察与测量,体会测量长度需要一定的长度单位。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
学会用不同物体表示物体长度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
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四.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小朋友们,我们每天都在教师里学习,你们知道教室有多长吗?
你们能帮老师想想办法测量吗?
(二)探究学习
1.你有什么好办法?
生1:
用尺子量,看有几把尺子长。
生2:
用手比划一下。
生3:
可以用脚掌,看看有几个脚掌长。
生4:
可以用书,看看有几本书长。
……
2.组织活动,动手操作
(1)用不同的物品做标准量同一长度。
a.选择工具,明确测量方法。
四人小组从自己拥有的物体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测量工具,四人分工合作测量教室的长度。
b.动手测量。
(师巡视指导测量方法)
c.汇报交流。
师:
请一个小组上来师范给大家看看,哪个小组愿意?
大家仔细观察,你们觉得他们做的对吗?
他们是怎么做的?
生1:
他们是用数学书靠着墙边量的。
生2:
数学书是一本接着一本,不可以分开。
谁还有不同的测量方法?
(让学生自由发挥)
要求填表说明:
用什么去量的?
测量的结果是多少?
3.小组汇报结果
测量工具
铅笔
数学书
脚掌
……
测量结果
40
30
25
……
师:
小朋友想的方法真多。
但是,你们看看,测量同一个教室的长度,为什么数据都不一样呢?
生:
因为我们用来量的东西不一样。
师:
这些东西哪里不一样了,我们一起来看看。
生:
这些东西有些长,有些短
师:
如果我们用跳绳来测量还需要30根吗?
生:
不要,比30根少。
师:
为什么呢?
生:
因为跳绳长,用的就少了。
铅笔比较短,需要的就多。
小结:
这样看来,用不同长度的东西去量,所得出的数据是不一样的。
(三)巩固练习
1、课件展示第2题,让学生仔细观察图意,独立完成题目。
2、课件展示第4题,可以让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对于估测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应给予具体指导。
(四)归纳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安排
(1)课堂作业本
(2)拓展题:
趣味练习:
在一根8米长的竹竿下端有一只蜗牛,从底部向上爬。
白天向上爬3米,夜晚滑下去2米,这只蜗牛何时爬到竹竿顶端?
2.3条绳子绕在3个大小相同的瓶子上,哪条绳子最长?
六.板书设计:
教室有多长
测量工具
铅笔
数学书
脚掌
……
测量结果
40
30
25
……
用不同长度的东西去测量同一个物体,量出的结果是不一样的。
七.教学反思:
虎山学区二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测量》教案2
课题:
课桌有多长(教材第51、52页)
课型:
新授课
主备教师:
储肖燕
审核教师:
王强富
一.教学目标:
1、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会用刻度尺中的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3、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初步观察、操作的能力及估测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三.教学难点:
能正确地用直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四.教具学具准备:
直尺、铅笔、数学书、课件、投影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学校要给我们班换新课桌啦,新桌子和现在坐的桌子差不多长,你能估计一下我们现在使用的课桌有多长吗?
学生尝试估计课桌的长度,可以用自己的想法来说。
小朋友们,你想知道我们的课桌到底有多长吗?
(二)探究学习
1.活动一:
组织估量
想一想,你们能用哪些方法来说明课桌的长度。
(1)学生独立思考,尝试用自己想到的方法进行测量;
(2)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方法和测量的结果;
(3)学生汇报的方法和结果:
大约3本数学书的长;大约4支铅笔的长;大约3个文具盒的长……
引导学生观察:
刚才小朋友们汇报了各种不同的方法,你们对汇报的结果有什么疑问吗?
生:
发现都是测量桌子的长度,但量的结果却不一样。
师引导:
为什么会这样呢?
生独立思考后和同桌交流想法
小结:
我们用了不同的测量工具,所以的得出的结果也就不同了。
师趁机提问:
那有什么办法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发言后,教师小结:
统一测量工具非常重要,那你知道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一般用什么工具测量物体的长度吗?
(板书:
尺子)
2.活动二:
认识尺子
请你们仔细看看,常用的尺子上有些什么呢?
(学生观察后汇报,教师课件演示,使学生了解尺子的结构)
(1)认识刻度线
让学生按顺序轻轻地读一读。
(0、1、2、3等)
学生可能说:
我发现尺子上还有很多线,有的长,有的短。
教师指出这些线是刻度线,并和学生一起数一数。
(2)认识0刻度
0以前我们就认识了,想一想,这个0在尺子上会有什么用呢?
生:
0表示尺子的起点
师:
0对着的这根长刻度线表示起点,当我们测量物体的长度时,一般都要把物体的一端对准这个0,我们给它取个名字叫0刻度。
(板书:
0刻度)
(3)认识1厘米
认识1厘米
让学生说一说1厘米有多长。
从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从2刻度到3刻度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
(学生试说,教师引导学生评价纠正)
让学生找一找,还有几刻度到几刻度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
(同桌互说)
体会1厘米的实际长度
让学生用手势表示1厘米的长度,找一找生活中什么东西的长度或者厚度是1厘米。
(4)认识几厘米
数一数:
从0刻度到2刻度之间是几厘米?
从3刻度到7刻度是几厘米?
为什么?
打手势:
4厘米大约有多长?
7厘米大约有多长?
10厘米大约有多长?
同桌合作。
3.活动三:
测量物体的长度
(1)要求学生取出一只双色圆珠笔,小组讨论并试着测量,再汇报结果。
当结果不统一时,让学生充分发挥意见。
找一位同学上台演示,得出结论:
量物体时,先把一端对准0刻度线,再看另一端对着刻度是几,就是几厘米。
(2)他们这样量对吗?
(出示教材51页下面小熊测量铅笔图)
学生讨论,问学生是怎么想的,对于小熊没有量对的,让学生说一说怎样量才是正确的,并进行测量方法的指导。
(4)活动四:
量一量,画一画
测量教材51页的线段有多长
画一条长4厘米的线段。
学生画线段时,教师加强指导:
从尺子的“0”刻度开始画起,是几厘米长的线段就画到尺子几厘米的地方。
(三)巩固练习
1.量一量,我们的课桌有多长。
2.估一估,量一量
量一量数学书有多长
估一估你的铅笔、橡皮、文具盒的长度,再量一量。
填写在书本52页第一题。
提问:
量的结果不是整厘米数该怎么办?
(大约是多少厘米?
)
3、“练一练”第2题。
画一条8厘米的线段。
4、“练一练”第3题。
5“练一练”第4题。
(四)归纳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五)作业安排
课堂作业本
拓展题:
两根同样长的木棒像下图捆在一起,
每根长8厘米,你能求出总长度吗?
六.板书设计:
课桌有多长
尺子0刻度厘米
七.教学反思:
虎山学区二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测量》教案3
课题:
1米有多长(教材第53、54、55页)
课型:
新授课
主备教师:
储肖燕
审核教师:
王强富
一.教学目标:
1、认识米,体会米的实际意义,掌握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能估计和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2.通过一系列活动,形成测量和初步估测的意识。
3.在测量活动中,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米,会测量和估测物体的长度。
三.教学难点:
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估测物体的长度。
四.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米尺。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前活动:
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出示2根5厘米的小棒)现在请2名同学用老师手中的小棒量出教室地面的长度,看谁量的快而准确。
师:
老师要采访一下正在工作的2名同学,你们觉得这种测量方法怎么样?
生:
太麻烦了,小棒又短,教室又长。
师:
说的真好。
厘米是用来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而要测量较长距离的长度就不合适了。
今天老师带来了长度单位家族中的一个新成员,它叫“米”。
(板书:
米)
(二)探究学习
1.介绍米尺
(1)这是把米尺,仔细观察,说说你观察到的米尺是怎样的?
生:
米尺直直的长长的,一面有线和数。
(都有些什么数啊)
(2)米尺上的线叫刻度线;数是从0到100,从0刻度线到100刻度线的距离就是1米。
(板书:
1米)
(3)请你们仔细观察米尺上的刻度,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会发现一米长的尺子,其实就是100厘米)
师:
1米和100厘米是一样长的,我们可以把它们的关系用式子写成1米=100厘米。
(板书)
2.初步感知,建立1米的观念。
a感知1米的长度
(1)每个小朋友手中都有一根1米的软尺,请你轻轻地拉起绳子的2端,这时你两臂之间的距离就是1米,手臂不要动,轻轻放掉软尺,看一看你两臂伸开是距离就是1米。
(2)不依靠尺子,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 教案 年级 上册 数学 第六 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