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及其对经济的干预.docx
- 文档编号:9688105
- 上传时间:2023-02-05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36.09KB
第十一章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及其对经济的干预.docx
《第十一章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及其对经济的干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一章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及其对经济的干预.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十一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及其对经济的干预
第十一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及其对经济的干预
一、垄断组织(p185)
卡特尔
辛迪加
托拉斯
康采恩
关系
同类产品
同类产品
生产有密切联系的企业
多部门
经营
协议规定产量、市场份额和售价
统一销售,统一采购原料
统一生产,财物、销售
大垄断企业为核心
经营
生产、销售和法律
生产、法律
丧失
形式上
混合联合公司
投资经营
分散、非长期化异类性
二、金融资本及其垄断统治
银行垄断形成银行资本集中
垄断银行的新作用万能的垄断者
金融资本:
银行垄断资本与工业垄断资本融和生长而形成的一种新型资本
金融资本形成途径:
1.资本相互参与2.人事结合
金融寡头:
是指掌握庞大金融资本的最大的金融资本家或金融资本家财团。
金融寡头统治:
经济上—参与制政治上—个人联合
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1.含义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资本同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的一种垄断资本主义。
2.形成
3.迅速发展的原因
⑴它是解决科技进步和生产社会化带来的一系列新矛盾新问题的需要;
⑵它是经济恢复的需要;
⑶它是克服经济危机,实现经济稳定发展的需要;
⑷它是适应日趋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的需要。
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和实质
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
1.国有企业—最典型、最高层次
⑴途径:
国家财政拨款直接投资开办企业;实行私人垄断企业国有化。
⑵分类
①满足国家机构自身需要的国有企业
②从事公用事业的国有企业
③高科技、高风险新兴工业部门中的国有企业
④一般工业部门中的国有企业
2.国私共有企业—战后的主要形式
•国有企业将一部分股份出售给私人
•国家和私人共同投资开办合资企业
•由国有企业与私人垄断资本企业合并而成
•国有企业对私人企业参股
•国有企业转由私人承包或租赁经营
3.国家通过多种方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
⑴国家向私人垄断企业大量订货
⑵国家通过各种形式的津贴和补助
⑶国家用大量资金发展教育和社会福利事业
⑷国家科研投资委托私人企业进行科研
㈡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
资产阶级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在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各个主要方面紧密地结合起来,以保证垄断资产阶级获取更高的垄断利润;资产阶级国家代表垄断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并凌驾于个别垄断资本之上,调节社会经济和各种阶级矛盾,以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转和维护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生存。
第十三章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一、资本积累及其后果
㈠资本积累
1.概念
在扩大再生产需要增加投资的情况下,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叫做资本积累。
源泉源泉
剩余价值资本积累扩大再生产
2.资本积累的实质
⑴必然性
①追求剩余价值—内在动力②市场竞争—外在压力
⑵实质
无偿占有M扩大剥削、资本规模榨取更多M
⑶影响资本积累量的因素:
利润率的高低
预付资本的多少
生产要素效率的提高
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的差额
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
所用资本:
投入生产中的全部资本。
所费资本:
生产中实际耗费的资本。
积累率的高低
㈡资本积累的后果
1.相对过剩人口:
劳动力的供给超过了资本对它的需求,而形成的失业和半失业人口。
⑴产生原因
资本积累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劳动力需求相对减少
妇女儿童、破产者、农民进入生产劳动力供给绝对增加
K总额C:
VCV需要工人(设工资20元/人)每千元需要人数
10,0004:
18000200010010
40,0007:
13500050002506.25
K总额C:
VCV需要工人数(设工资20元/人)
10,0004:
18,0002,000100
10,0007:
18,7501,25062.5
⑵含义
所谓相对过剩人口,是指超过资本对劳动力需求的失业或半失业人口。
之所以是相对过剩,是因为这些劳动力相对于资本的需要是多余的,而不意味着他们是社会经济发展所不需要的。
⑶作用
A.劳动力蓄水池B.加强在业工人的剥削
⑷形式
流动的过剩人口、潜在的过剩人口、停滞的过剩人口
2.平均利润率下降趋势
⑴原因
资本积累C:
V提高V在总资本中比重减少
P’下降P’下降
⑵注意:
①不表明剩余价值率降低。
②不意味利润量绝对减少,还可能增加。
⑶阻碍平均利润率下降的因素
M’提高C价值降低相对过剩人口存在对外贸易发展
⑷规律内部矛盾的展开
•剩余价值生产和剩余价值实现的矛盾
•生产扩大和价值增殖的矛盾
•人口过剩和资本过剩的矛盾
•社会各阶级阶层矛盾的加深
二、经济危机与经济周期
1.经济危机
⑴含义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指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性爆发的生产过剩危机。
⑵实质
资本主义生产过剩不是绝对过剩,而是相对过剩。
⑶根源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趋势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
2.经济周期
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一般包括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四个阶段。
•主周期:
朱格拉周期(7-11年),又称投资周期
•次周期:
基钦周期(3-5年)
•库兹涅茨周期:
又称建筑周期(15-25年)
•长波或康德拉捷夫周期(45-60年)
题
1.资本积累;相对过剩人口;经济危机
2.资本积累如何引起相对过剩人口产生?
3.资本积累如何引起平均利润率下降?
第十五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及其基本经济制度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1.理论的形成
⑴马克思、恩格斯的划分
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过渡时期
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
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
⑵列宁的划分
初级形式的社会主义
发达的社会主义
完全的社会主义
⑶斯大林
1936—社会主义社会
1939—共产主义第一向第二阶段过渡
⑷我国的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十五大-总结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涵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涵义:
第一,从社会性质上说,我国的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
第二,从发育程度上说,我国的社会主义还不成熟、不完善,还处在它的初级阶段。
3.处于初级阶段的原因
⑴我国的工业化和生产的社会化、商品化程度很低。
⑵生产力发展总水平仍然很低。
⑶生产力的发展不平衡。
⑷由我国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性质决定
4.理论和实践意义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是马克思理论与我国实践结合的结晶。
是指导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
5.主要矛盾
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6.根本任务-大力发展生产力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1.依据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
已是我国现实经济中客观存在的事实。
2.公有制及其形式
⑴含义
公有制是指一个社会群体(一个社会的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指生产资料归社会主义国家的全体或部分劳动者共同占有或支配的一种所有制。
(2)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公有经济的范围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正确认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不在绝对数量上,而是体现在它的质量上。
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要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公有制占主体地位是就全国范围来说的,不同地区、不同领域要因地制宜。
①全民所有制:
生产资料归全体劳动人民共同所有的一种公有制形式。
形式—国家所有制A.社会化大生产要求有个协调中心
B.全民是个整体概念,要有个代表整体的机构来行使所有权
②集体所有制:
部分劳动群众结合在一起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一种公有制形式
•
•
•
•
与全民所有制的关系
联系—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
区别—A.范围不同B.同一集体内部同工同酬,不同集体之间可能同工不同酬C.每个集体要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形式
A.农村集体所有制B.城镇集体所有制
③股份制、股份合作制与其他公有制实现形式
A.股份制—财产组织形式
特点
a.以资本占有量为基础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b.所有权和经营权相互分离以及所有者、经营者和生产者之间相互制衡的治理结构
c.产权多元化、社会化和市场化
类型
a.公有企业之间的股份制
b.公有企业与非公有企业组成的股份制,公有股东掌握控股权
c.公有企业与非公有企业组成的股份制,公有股东只参股
B.股份合作制—企业组织形式
股份合作制股份制
资本联合、劳动联合资本联合
一人一票一股一票
按劳分配与按股分红结合按股分红
C.社会基金—财产组织形式
投资性基金社会保障性基金
公益性基金科教文方面的资助性基金
3.非公有制经济
⑴个体经济:
指劳动者个人占有生产资料并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支配劳动产品的一种经济形式。
⑵私营经济:
指企业资产属于私人所有,存在雇佣关系的经济成分。
⑶外资经济:
指在我国开办的中外合资、合作经营所形成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和外商独资的企业。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㈠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1.国民收入及其构成
⑴含义
是社会总产品的一部分,从社会总产品中扣除补偿生产过程中消耗的生产资料以后,剩下的那部分社会总产品就是国民收入。
或者说,它是社会各个生产部门的劳动者在一定时期(通常指一年)内新生产的物质资料的总和。
⑵构成
劳动者在为自己的劳动时间内创造的价值
劳动者在为社会的劳动时间内创造的价值
2.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
⑴含义
在物质生产领域进行的分配
⑵过程
C+V+mV+m政府收入税收、利润发展基金
企业收入企业基金福利基金
补偿基金个人收入职工工资奖励基金
⑶国家或政府收入、企业收入和个人收入三种“原始收入”,作为再分配的前提和基础。
3.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⑴含义
在初次分配的基础上在整个社会范围内进行的分配
⑵原因
非物质生产部门的需要
宏观调控国民经济的需要
重点建设、协调发展的需要
维持社会公平的需要
⑶途径
经济建设支出
科教文卫与行政、国防支出
转移支付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分配结构
1.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因
所有制结构多元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生产力的发展状况
2.按劳分配
⑴具体涵义:
它是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原则,具体表述是:
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社会按劳动者提供给社会的劳动数量和劳动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
多劳多得,少劳少得,有劳动能力而不参加社会劳动的人没有权利向社会领取报酬。
⑵客观必然性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按劳分配的前提
生产力水平低是按劳分配的物质条件
旧分工(劳动的差别性、谋生性)
⑶内容
①分配的对象—有折有扣的分配
②分配的前提—各尽所能
③分配的尺度—劳动
⑷性质和作用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它体现着国家、集体、劳动者个人根本利益相一致的社会主义经济关系
3.非劳动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及其实现形式
⑴必然性
①从生产力看—社会成员要分为不同的生产要素所有者或不同的利益主体,有收入索取权
②从生产关系看—多种所有制结构
⑵非劳动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形式
K—P土地—地租资金—利息
公有制(全民、集体)按劳分配
(3)个人收入分配中的公平与效率
①公平与效率的涵义
公平指权利和机会平等。
按照公平原则的要求,收入应与决定收入的尺度相对应。
效率指通过充分利用和有效配置劳动和其他生产要素,充分发挥各种要素的作用,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
②二者的矛盾
效率给予要素所有者报酬生产要素—集中度高、劳动力—分散度高
收入差距
③正确处理公平和效率的关系
A.在效率优先的前提下兼顾公平。
B.在不同时期抓住问题的主要方面协调两者关系:
在经济领域和初次分配时强调效率,在社会领域和再分配时更多地考虑公平。
C.要首先保证遵循公平和效率兼顾的某些原则。
⑷深化分配制度改革
•妥善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建立健全市场分配机制,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调节作用
•加强宏观调控,健全法制,对个人收入分配实施有效的宏观管理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题
1.公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按劳分配;国民收入
2.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原因分析。
3.确定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依据。
4.我国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以及确立的依据。
5.如何正确处理个人收入分配中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第十六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经济体制改革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其特点
㈠社会主义经济是市场经济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认识过程
⑴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不存在商品经济
商品社会分工交换的必要性消灭商品
Pm私有制交换的可能性Pm公有制货币关系
实行计划经济消灭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
⑵列宁的观点—两个阶段
1921年前,与马恩一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921年后,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新经济政策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十一章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及其对经济的干预 第十一 国家 垄断资本主义 及其 经济 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