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五千年》解说词 第八集 芳华永驻.docx
- 文档编号:9684944
- 上传时间:2023-02-05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27.90KB
《汉字五千年》解说词 第八集 芳华永驻.docx
《《汉字五千年》解说词 第八集 芳华永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字五千年》解说词 第八集 芳华永驻.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汉字五千年》解说词第八集芳华永驻
《汉字五千年》(解说词)第八集芳华永驻
《汉字五千年》(解说词)
第八集芳华永驻(点击链接,欣赏视频)
法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都长眠在这里,在这些人物中,思想家伏尔泰被供奉在最醒目的位置上。
这位启蒙主义大师,不但改变了法国的历史,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也改变了世界的历史,“人生来就是平等的”,这句话不仅写进了法国大革命时的经典文献《人权宣言》,而且被写进了美国宪法。
但很少有人知道,在这句名言的背后,还站立着另一位来自古代东方的思想家孔子,伏尔泰经常引用这位东方哲人的一句话来解释“平等”的概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先贤祠法国巴黎】
【汉说文礼事神至福也】
在巴黎最大的百货商场,汉语导购册逐渐成为需求最多的宣传品,而能说一口流利的中国话,更成为就业的优势。
一家法国通讯社这样解释造成“汉语热”的原因,“自1979年的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来,中国从昔日落后的农业国成长为一个令世人瞩目的经济强国,在过去二十年间,中国的经济始终保持着平均百分之九的年增长速度,那些几年间在中国的沿海城市耸起的摩天大厦,昭示着这个国家惊人的活力。
”
【法国教育部汉语教学总督学教授白乐桑】
也就是说现在,普通老百姓的心目中,汉语不是像过去一样,光是作为一种神秘的语言,而是作为一种21世纪有一定价值的王牌。
【美国堪萨斯大学孔子学院院长】
在将来,中国和美国的关系会越来越密切,越来越重要,不管你从事什么行业,什么专业,你都需要跟国外的人沟通,而那些国外的人,有相当一部分是讲汉语的,汉语是一种世界语言。
【肯尼亚留学生茹丝】
有很多公司,有很多人,中国人在肯尼亚做生意,那么我就想一想,去学中文,就可以跟他们交流。
这样语言的方式也可以更容易更简单。
【日本立命馆孔子学院院长周玮生】
每年新生有八千名,但是其中学习汉语的就有两千名左右,有四分之一的人是学习汉语。
以前第二大外语是德语或者法语,现在第二大外语绝对的是中文。
一些西方的历史学家、经济学家认为,中国经济的崛起是世纪之交人类历史中最重要的事件之一。
汉语、汉字在全世界范围内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广泛传播,正是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之上。
2008年11月22日,美国《华尔街日报》撰文称,即将上任的奥巴马政府会面临严峻挑战,“在新体系中,美国仍然是最大的经济体,但它不再是全球经济健康运行的唯一决定力量,新的赢家将是资金和中国。
”“在发达国家经济集体疲软的时候,中国对全球体系正变得更加重要”。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教授陈雨露】
经过过去三十年的改革和发展,中国通过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通过创造性地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通过创造性地吸收西方经济文明中的市场经济体制,实现了一个“中国模式”,这种模式得到了大家共同的赞许。
所以在现在全球金融海啸来临的时候,大家都寄希望于中国能够承担起国际大国的责任来。
在亚太经合组织年度峰会上,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发表讲话说,“中国愿继续同国际社会一道,共同维护国际金融市场稳定”,“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这个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们在发展进程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无论是规模还是复杂性,都是世界罕见的”。
显然,这是积极与谨慎并存的态度,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这个这个占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大国,对世界最大的贡献就是努力保持自己的稳定和发展。
【瑞典斯德哥尔摩汉学家罗多弼】
我觉得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如果从一个历史的角度去看,与其说它了不起,或者与其说它是一个奇迹,不如说这个发展是一种正常化,中国就恢复了这么大的国家,人口这么多的国家,这世界上应该扮演的一个角色。
【国际计划组织驻中国首席代表马克-雷登】
中国的经济就应该是属于全世界经济最大的,中国已经是一个成功的典范,由于中国的经济发展,从某种程度上说,邓小平已成为了世界其他各国的榜样。
在过去的二十年中,消灭贫困卓有成效。
全球贫困人口已经减少了五亿人口。
人类的基本道德是人人都能享有幸福的生活,世界银行的调查数据表明,在过去二十五年,全球脱贫所取得的成就中,百分之六十七归功于中国。
毫无疑问,在日益扩大的国际交往中,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汉语,在世界舞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是历史的必然。
拥有掌握汉语并了解中国文化的人才,已经成为国际竞争的一个重要优势。
那么,汉语今天在全球的处境究竟算不算热呢?
【国务院参事室主任陈进五】
还没有真正热起来,第一个要用平常心,我在日本演讲时讲了一个数字,就是各个开放以后,中国人学英语的,学法语的,学德语的,学西班牙语的,学世界各种语言的,成了一种真正的热潮,有三亿人,中小学生加起来有三亿人。
结果怎么样呢?
这很好啊,我们中国人的心态很好啊,多了一种同外国朋友打交道的工具,确实是促进了中国对外的交流与合作。
反过来说,道理也是一样的。
【美国芝加哥市市长理查德-戴利】
世界变得更小了,世界不是由概念分隔开来的,而是被河流山川隔开的。
但是人类始终是人类,我认为我们是一个整体,我们有着共同的梦想,共同的抱负,我们必须同甘共苦。
汉语教学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
据统计,现在全世界有一百多个国家的两千三百余所大学开设了汉语教程,中小学增设汉语课也成了新的趋势。
在可以预计的未来,一场席卷全球的“汉语热”如期而至。
不仅与未来世界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一致,而且也符合全人类共建和谐家园的美好愿望。
美国《时代周刊》分析说,尽管英语也许是唯一真正的国际语言,但许多人在不辞辛苦地学习另一种正迅速成为通用语的语言—汉语,他们认为,汉语是把他们的未来与中国的经济崛起挂钩的关键技能,汉语正日益成为“通用货币”。
这篇文章的标题是“先人一步学汉语”。
【汉说文义己之威仪也】
2008年3月,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在接受中国媒体的采访时公开表示,过去十年,中国基本实现粮食进出口平衡,中国粮食产量完全满足自给自足。
而十四年前,正是布朗的一篇文章《谁来养活中国》,第一次提出“中国粮食威胁论”,并在全世界的范围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
如果中国只进口百分之十的粮食,对整个世界来说都是很大的数字,因为这会给出口国带来巨大的压力。
中国在不管是石油消耗量,粮食消耗量,大豆或是其它能源的消耗量上,都能引发世界范围内的普遍关注。
我认为原因是中国太大了。
谁来养活中国,十几年过去了,言犹在耳。
但十三亿中国人不仅养活了自己,世界粮食共给状况也并没有因为中国的巨量消费而受累。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应该感谢布朗先生,为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敲响了警钟。
无知是恐惧的来源,我们没有必要责备西方世界对这个的另眼相看,甚至也没有必要去刻意反驳,因为一个与西方世界主流意识迥然不同的文化的崛起,是全球化的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先例。
全人类都没有过这样的经验。
【法国凤凰书社负责人于莲】
一个是因为中国很大,人口也很多,所以现在他们的力量就可以对其他国家也有一点影响,所以其他国家有一点害怕,太大,人太多,力量太大了。
【意大利罗马大学
教授马西尼】
每次意大利的媒体采访我,问我这个怎么样怎么样,意大利怎么样怎么样,意大利跟这个的未来怎么样怎么样,我都给他们回答,中国人对我们的了解比我们对他们的了解多不多。
【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汉学家罗多弼】
需要更多西方人学汉语,需要更多西方人到中国去,亲眼去看看中国到底怎么样。
中西交流方面,当然从开始就面临很多困难。
今天世界上运行的一切规则,包括法律、军事、经济等等,都是由西方世界按自己的理念制定的,所以当中国崛起后,势必要合理化地修改这些规则。
有些国家甚至担心,中国近代受尽了屈辱,如今中国强大了,会不会针对性地去报复。
2007年1月4日,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的一篇文章是这样开头的,纽约、夏威夷、堪萨斯、加利福尼亚、墨西哥、法国、塞尔维亚、韩国、埃及、澳大利亚、俄国和卢旺达,这些国家和地区有什么相似之处,几乎没有。
除了现在他们都在主办语言和文化中心,一百三十多个孔子学院,已经在过去的几年里,在五十多个国家设立。
美国已经建成十二个,还有其他一些正在建设。
【十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许嘉璐】
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外国朋友通过他们的教育部,通过大使馆,急迫地要求成立在我们控制速度的情况下,还不得不建了二百五十几所,这反映了世界要了解中国这种欲望和势头。
当然也符合我们中国要走向世界。
只有在这一点上,中外是没有分歧的。
2005年2月18日,欧洲第一所“孔子学院”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举行揭牌仪式,瑞典著名汉学家林西莉教授作为嘉宾,见证了这一标志性的时刻。
四十五年前,二十七岁的中学教师林西莉,决定离开斯德哥尔摩到中国去,中国对她最大的吸引力之一就是汉字。
在那个人为隔阂的时代对于中国人正在经历的三年自然灾害,林西莉一无所知。
【瑞典汉学家教授林西莉】
我不能与中国学生在一个食堂,而是到一个特殊的地方吃饭,中国政府给我们提供那个时期可以得到的最好的食物。
我突然在我们教室外面看到所有中国学生都在树上,他们爬上去折断树枝开始吃新芽。
对于从小在优裕的生活条件下成长的林西莉来说,这无疑是一种破坏自然环境的恶劣行为。
虽然她没有办法,制止这些不文明的举动,但林西莉仍然把自己的抱怨告诉了老师。
【瑞典汉学家教授林西莉】
我非常生气,我对老师说,难道没有人能够阻止他们吗,他们在破坏树木。
但是老师说,你要理解,他们从去年秋天就没有吃过绿色的食物了,他们非常需要新鲜的绿色蔬菜和新鲜的食物,现在树上长出来新的叶子,这对他们来说是非常好的食物,我不能对他们说不准他们爬树。
她的这番话让我感到很惭愧。
宁愿自己忍饥挨饿,也不让客人受一点委屈,这就是中国人。
后来,林西莉教授常说,认识一个汉字就像认识一个人一样,正是通过汉字,她开始认识中国人。
林西莉将这段难忘的经历写在了自己的著作《汉字王国》中。
在这本书中,林西莉不仅想告诉自己的同胞,汉字为什么是这个样子,她还想让人们知道,是什么样的人创造了汉字。
他们古往今来是如何吃饭穿衣,如何耕种劳作,如何生活思想,如何看待这个世界,以及如何对待别人。
【汉说文智无所不知也】
大事件往往有个小开端,2004年11月,在美国马里兰大学和韩国韩中文化协力研究院的门前,几乎同时举行了简短的仪式,一个非赢利性的汉语教学机构“孔子学院”挂牌成立。
随后,新华社编发了一则只有四百三十个字的短消息。
这则消息称,设立孔子学院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推广汉语教学,向其它国家的汉语学习者提供优秀的学习资料。
主动地向世界提供学习汉语汉字的服务,这在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上是一件开天辟地的大事情。
但是如果从东西方文明史的角度衡量,它可能依然只是一个小小的开端。
东西方文明的直接交流,始于15世纪。
公元1415年,葡萄牙军队攻占了直布罗陀海峡的咽喉休达港,开启了欧洲征服世界的历史。
而在此之前,从公元1371年到1433年,中国明朝的皇帝已经派遣“三宝太监”郑和率领船队七下西洋,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远航的壮举。
郑和的船队无论是技术准备,还是知识水平,都远在当时的欧洲人之上,但为什么历史最终却是将西方的洪流导向了东方呢?
【同济大学文化批评研究所教授朱大可】
主要还是认为,朝贡贸易是难以为继的。
当然也有一种看法,是因为中国人的观念是一种所谓中央帝国的观念,它既要捍卫住自己的中央农业帝国,大陆国家的这样一个基本的地位。
而对于海洋,它本质上是不感兴趣的。
朱棣也是要那些小国家来朝拜他,来满足它中央帝国的威权的这样一种信念。
而最终当它完成了这样一种自我地位的设定以后,远洋就变得没有必要了。
恰恰相反,探索和发现却是欧洲人的天性。
公元1492年8月3日,哥伦布怀揣着寻找基督徒和香料的梦想,带着西班牙女王写给中国皇帝的书信,踏上了远航的旅程。
虽然哥伦布至死都没有到达东方,但是后继的航海家很快就实现了他的理想。
到16世纪末的时候,越来越多的欧洲商人和传教士已经出现在广东沿海。
一本收藏于里斯本国立图书馆的笔记本,清晰地记录了当时葡萄牙人学习汉语时积极开放的精神。
你学中国话吗?
学是学,但不前进。
你学中国话好,因为如今风俗,众人说这一国的话。
当公元1601年的春节到来之际,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终于跨进了紫禁城的大门。
为了这一天,他已在中国整整等待了十九年。
而为了这次进京,耶稣会在澳门也作了充分的准备。
【意大利罗马大学教授马西尼】
第一个是准备了一些机器,比如说自鸣钟,你就可以看时间,这是可以计时间的机器,而且是自动的,所以这个肯定会引起皇帝的注意。
另一方面就是,他准备了一些科学方面的内容,就是他能不能利用那些知识来吸引皇帝的兴趣。
科学知识没能引起紫禁城的注意,倒是自鸣钟很快成了万历皇帝的宠物。
从此,庄严肃穆的中国宫殿内响起了滴嗒滴嗒的机械声。
利玛窦被恩准留在北京,盖起了天主教堂,甚至每个月他还能领到十二两俸银。
在给家人的信中,利玛窦这样写道:
“我已不太会用意大利语写作,快成中国人了”。
从1582年踏入中国后,利玛窦再也没有离开过这片土地。
公元1610年5月,明神宗下诏,赐北京城西的滕公栅栏墓地用于安葬利玛窦。
今天在这里还保存着六十三名欧洲传教士的墓碑,到清朝初年,中国的基督教徒已经达到了三十万人。
然而物极必反,一场无法调和的“礼仪之争”,已经在紧锣密鼓地上演了。
公元1721年1月18日,康熙大帝的一纸诏令,让京城的基督徒们惊慌失措,以后不必西洋人在中国行教,禁止可也。
一向对基督教优礼有加的中国皇帝,为什么突然变脸了呢?
是什么原因让被西方人称作“哲人王”的康熙大帝做出如此令人难以理喻的举动呢?
一切还得从利玛窦的去世谈起。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张荣明】
利玛窦传播天主教,他很适应当时中国的国情,他认为对造物主的称呼,可以用“天主”、“上帝”、“天”这些概念,而且把原来中国的“尊孔”、“祭祖”理解为是传统礼仪,不是宗教活动。
可是,利玛窦去世以后,他的继任者就反对这种做法,认为汉字的“上帝”、“天主”不是基督教的“GOD”那样一个概念。
同时更的反对“祭孔”、“祭祖”,认为这是“偶像崇拜”。
这样一来,在当时的耶稣会内部就造成了很大的问题和困扰。
【意大利罗马华裔学苑汉学家弥维礼】
罗马教皇决定,任何可以解释为迷信的事情,都不被允许。
比如说过年时贴的代表好运的“福”字,或者倒贴福,寓意“福到(倒)”的做法,都被认为的迷信并被禁止。
这就是罗马教廷经过多次讨论之后所明令禁止的。
我们今天无法轻易判断,当时对这一难题的决定是否正确。
但当得知罗马的决定之后,中国皇帝和学者对基督教的态度发生了彻底转变。
康熙皇帝龙颜大怒,“譬如立于大门之前,论人屋内之事,众人何以服之”。
“礼仪之争”的背后,是中西方意识形态的对抗,双方都坚信自己所信守的是普世真理。
由此,文明的差异变成了权利与信仰的争执。
康熙皇帝站在维护中国传统文化的立场上,反驳西方天主教对于中国文化的指责,并由此决定全面禁教。
公元1723年,大清王朝将教皇在华传教士尽行驱逐,精神和传统的守护者将自己的大门关闭起来。
【汉说文信诚也】
沟通是建立信任的开始,1905年8月,第一届国际世界语大会在法国的海滨城市布轮成功举行,来自二十多个国际的六百八十八名世界语学习者参加了大会,由此开始了人类历史上一次勇敢的实践。
世界语的倡导者是一名叫柴门霍夫的波兰人。
【中华全国世界语协会副会长于涛】
柴门霍夫出生在一个犹太人的家庭,他的邻居里面有德国日耳曼人,有波兰人,还有俄罗斯人。
这些人信仰不同,语言不同,来自不同的文化,那么他们也会经常发生争斗。
【波兰克拉科夫孔子学院院长翟伯单】
所以,要想沟通的话并不容易,在这种非常复杂的情况下,促使柴门霍夫希望能创作出一种新的语言,以消除这种隔阂。
“人类应该使用同一种文字”,为了实现这一理想,柴门霍夫从小就开始了对语言的钻研,到中学时他已经掌握了波兰、德、俄、希腊、拉丁、法国、英等多种语言。
1867年,十九岁的柴门霍夫,拟定了一种世界语的初步方案,但这个方案却招来了方方面面的嘲笑和非难,迫于社会压力,他的父亲将柴门霍夫的世界语手稿付之一炬。
【中华全国世界语协会副会长于涛】
柴门霍夫在上大学选择的时候,也是选择了医科,毕业之后他就成为了一个医生。
当然一一直没有放弃他的理想,一边行医,一边继续去完成他的世界语方案。
最终是在1887年的七月份,柴门霍夫以“希望这博士”这样一个名义,自费出版了他的世界语《第一书》,向社会公布了他的世界语方案。
尽管全球化是在弱肉强食的过程中,掀开了它祸福相因的大幕,但人类的理性对所有的霸权都怀有一种天然的警觉,语言文字也不例外。
从哥伦布发现美洲起,葡萄牙语,西班牙语,法语、英语,伴随着殖民者的步伐,一波接一波地蔓延到世界各地。
但与之相对应的是此起彼伏的民族解放运动。
每一个民族都在竭尽全力地维护着语言文字的独立性。
世界语运动,试图超越民族属性和国家意识,希望以一种中立的状态在世界舞台上体现它期待的平等。
但是它忽略了语言文字的背后所代表的历史和文化因素。
所以,柴门霍夫的努力只能是一种善良的愿望。
【法国教育部汉语教学总督学教授白乐桑】
为什么世界语失败了,我觉得有一点很清楚,是他们这些创始人的一种误解,是以为语言只是一种工具而已,其实任何一个语言是有根的,而世界语的最大的弊病,就是没有根的语言。
【日本北陆大学理事长北元喜郎】
统一语言从功能上来讲,和本来语言拥有的历史的、文化的、精神的独创性是两回事。
因此,语言不管是不是通用的,人的人格、思想,还有哲学、文化等,都基于它的民族和历史,这个永远也抹消不了的。
多种语言文字,包括其背后的文化历史长久并存,是我们可以预见的未来。
但世界上究竟有多少种语言,并没有准确的数字。
研究显示,目前世界上约有四百多种文字,而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使用的文字不过百种,汉字仅仅是其中的一员。
“世界语”的实践像一个巨大的问号矗立在人们面前。
一方面拥有一种世界语言,人类可能提升交往的效率,但是另一方面,人类也可能会因此承受不能承受的损失,那就是人类可能因此损耗丰富的文化经验。
而这些来源于历史的经验,都与每一种特殊的文字血肉相连。
那么,人类将如何达到共生中的和谐呢?
2007年春,主题为“文明对话和和谐世界”的世界汉学大会在北京召开,一百四十余名中国学者和七十多位国外汉学家会聚一堂,就“中国形象”、“汉语国际推广”等议题展开广泛的对话。
与此同时,一份来自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寻人启事吸引了众人的目光,寻找失踪一百零一年的丁天龙。
公元1901年,可能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屈辱的年份。
这一年9月7日,奕劻、李鸿章代表清政府,同侵略中国的十一个国家正式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但就在这一年,远在地球的另一半,一位名叫卡朋蒂埃的大哼,向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校长捐献了十万命运,并致信,我以诚悦之心献给您筹建一座中国语言、文学、宗教和法律的系,并愿您以“丁天龙汉学讲座教授”之名,为之命名。
这是丁天龙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历史文献上。
那么这位美国大哼为什么要出资以一个中国人的名义创建一个汉学系呢?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保罗·安德尔】
卡朋蒂埃早期积累了大量财富,他创办了加州银行并出任总裁,他还创建了奥克兰市并自任市长。
但是我们也了解到他脾气暴躁,在敛财过程中,更是胆大妄为,不择手段。
1870年,卡朋蒂埃的随从队伍里增加了一名来自中国的劳工,他就是丁天龙。
丁天龙在人们的印象中是一个很安静的人,对邻居和孩子都很友善,他经常到火车站去接客人,途中在村里的商店里逗留,买些牡蛎和蛤蜊。
有一次,卡朋蒂埃酒疯发作,不仅赶走了所有的仆人,而且对丁天龙大发雷霆,并当场解雇了他。
第二天早上,清醒过来的卡朋蒂埃突然意识到,空荡荡的大房子里只剩下了他一个人,这令他感到无比懊丧,他甚至不知道该如何应对未来的生活。
【美国文化学者米亚·安德尔】
但丁天龙却留了下来,并像往常一样给他端来了早餐,这让卡朋蒂埃感到非常震动。
他问丁天龙,我待你这么不好,为什么你还不走呢?
丁天龙回答说,孔子教导我们要忠诚,所以我不能这样突然离开你。
宽厚仁慈,是每一个深受传统文化浸润的中国人最基本的操守。
在丁天龙看来自然而然的事情,却让这个暴虐的美国大哼感到万分。
从此,卡朋蒂埃不再把丁天龙看作一个可以颐指气使的仆人,而是把他当作了终生信赖的朋友。
在晚年,卡朋蒂埃问丁天龙这么多年忠心耿耿,想得到什么回报。
丁天龙回答说,希望美国人能够更多了解中国和中华文明。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保罗·安德尔】
就我们所能查到的珍贵档案来看,丁天龙与卡朋蒂埃共同的捐赠,为哥伦比亚大学汉学系提供了第一笔基金。
正如我对卡朋蒂埃的了解,他努力说服各位校董,要用基金的一部分,以丁天龙的名义来设立一个教授席位。
丁天龙也捐献了自己的积蓄,并在纸条上写道:
“先生,我在此寄上一万两千美元的支票,作为贵校汉学研究的资助。
丁天龙一个中国人”。
对于丁天龙来说,这即使不是他的全部积蓄,也是他的大部分财产了。
按照美国当时的黄金官价,一美元可以兑换一点三七克黄金,今天这些黄金价值三百二十多万元人民币。
1901年7月,写给哥伦比亚大学校长的书信中,卡朋蒂埃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我不是中国人,也不是中国人的子孙,也不是残酷和落后的中国的辩护者,其统治者的罪恶,使得它在行进途中蹒跚踉蹌,步履艰难。
但是对我们而言,是应该去多了解住在东亚及其周边岛屿上大约七亿人们的时候了“。
【美国文化学者米亚·安德尔】
哥伦比亚大学所记载的丁天龙最后行踪的资料,是当时的校长尼古拉斯·墨瑞写给卡朋蒂埃的信,信中尼古拉斯提到,他知道丁天龙已经回国,他不知道丁天龙只是回国去探亲,还是永远不回来了。
这个相貌和善的中国人,没有人指使他,没有人任命他,尽管我们根据英文的记载,还不能确定他究竟是叫丁天龙,田龙,还是丁龙。
但是我们相信,他是一种伟大文化深情哺育的孩子,他是一个古老民族自觉的使者。
一百年过去了,饱经忧患的中国终于能主动向全球的汉语学习者提供服务了,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进程,这是一个具有世界意义的跨越!
刊登在寻人启事上的这一段话,也同样能够准确地表达出建立孔子学院的意义所在。
“丁天龙捐出来的是钱,但更重要的是,他贡献了他的视野和理想,我们这个机构存在的意义,就是要在当今这个时有冲突与对抗的世界里,建立一种属于我们自己的理解和对话的方式“。
两千五百年前,孔子曾想过乘竹筏出海,但遗憾的是,由于时代的局限,他一直没有离开中国。
两千五百年后,这位先哲未竟的夙愿变成了现实。
2004年3月,当中国决定在海外设立推广汉语的教学机构时,特意为这个机构起了一个朴素而意味深长的名字——“孔子学院”!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教授陈雨露】
对于中国的文化,我们讲它的精髓,是一种包容的文化,是一个主张以人为本,主张文明多元共生的这样一种文化,也就是它是一种和谐的文化。
所以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那么大家,全世界都在看,中国崛起以后是不是一个和平的力量,是不是一个对世界文明有建设性的一个力量。
所以文明的孔子学院向全球的推广,与中国的汉语向全球的传播,就是为了让世界更多的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精神和和谐理念,这个对于未来和谐世界的建设会铺平道路。
2008年12月18日,是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纪念日,在这个总结历史展望未来的特殊时刻,《人民日报》隆重推选出改革开放三十年科教十件大事,“在海外建立孔子学院”赫然在列。
这是两千五百年前,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和弟子之间的一段对话:
子贡问曰:
“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自己不喜欢的,为什么要强加于给别人呢?
也许孔子所说的“人”,还可以推而广之,涵盖一切天地万物,这便是中国儒家文化中“仁”的精华。
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汉字五千年 汉字五千年解说词 第八集 芳华永驻 汉字 千年 解说词 第八 芳华 永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