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docx
- 文档编号:9679539
- 上传时间:2023-02-05
- 格式:DOCX
- 页数:21
- 大小:54KB
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docx
《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
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
“引导学生自我发展的实践与理论研究”之子课题
拓宽小学生自我发展的新视野
————“小学生自我发展教育研究”结题报告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西山小学
二00六年三月
[报告摘要]:
自我发展教育作为一种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素质为核心的新的教育思想及教育模式,已成为基础教育研究的热点。
重视学生的自我发展是对学校传统教育教学的继承与突破,是更好地实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关键。
集中地研究培养学生自我发展能力的操作策略,强调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觉、主动、自主地学习,能动地发展,帮助小学生从小找到自我、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当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的小主人,以最优的教育促进学生的最优发展,是我们研究的重点。
在研究活动中,我们不仅仅强调小学生的主体,更重要的是把小学生更多的看成是自然人而不是超前的小大人(社会的人)。
这里的主体因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而赋予新的内涵。
教师的作用重在唤起小学生的自我意识,激活学生内在本能的生命元素,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
小学生自我发展教育关注儿童的心灵感受及个体生命的和谐发展,把“自觉的自我教育”看成小学生持续发展的动力与源泉。
该课题从三个方面进行实践探索。
在德育方面,学校开展“国旗下的讲话”、“校园热点论坛”、“我为学校添亮点、校园天天有亮色”、“让我们储蓄文明”和“今天我当家”等多种形式的交流、实践活动,唤醒学生的主动发展意识。
在教学方面,教师按照自我发展教育的思路,重构学科教学模式,提倡七个“多一点”,创设“自主作文三部曲”等自我发展教育的模式。
在网络环境方面,我们在学科教学中引入计算机网络技术,引导学生网上学习,网上讨论,网上擂台等等。
这些都促进了学生的自我发展。
“小学生自我发展教育研究”结题报告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西山小学
一、课题确定的背景分析
1.社会现代化的一个最重要的前提和条件就是人的现代化。
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
教育要适应社会发展及现代化建设,就必须重视人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等主体性素质的培育,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具有强烈的主体意识,自主、自立、自律的品格,坚强的意志和奋斗精神及敢于创新、百折不挠、不断追求新知且能独立思考的现代人。
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教育,至关重要的任务就是紧紧把握时代对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核心,实现从传统知识教育观向主体性教育观的转变,努力研究和丰富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自我发展性教育理论。
2.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中指出:
“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
这种个人和他自己的关系的根本转变,是今后几十年内科学与技术革命中教育所面临的最困难的问题。
”美国的个性化教学、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科因的《自我论》、詹姆斯的《人生发展心理学》和上九十年代以来我国的“主体教育”热潮,都更多地关注了学生个体的自我发展。
引导学生自我发展的教育是对现代教育模式的一种探索,它以引导学生主体逐步按照社会方向学会自已教育自已、自己发展自已为核心,其最终目的是引导学生自我发展,成为马克思所说的具有人的类本质:
“自由自觉的活动”。
自我发展教育作为一种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素质为核心的新的教育思想及教育模式,已成为基础教育研究的热点。
3.学生的教育发展必须立足于“自我”这一基本点。
面向未来的教育要让孩子尽早找到“自我”,教育才不致于大而无当。
教育的发展趋势是极力将学生由教的客体转化为学的主体,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观能动作用将成为教育的第一要义。
传统教育忽视了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和个性的生动、丰富性。
在信息时代和社会经济转型时期,我国基础教育的观念和人才培养模式“相对滞后”的问题突出。
小学教育“保姆情结”尤甚,对孩子自育、自学和自我发展的主观能动性认识不足,长期存在“抱着不放”、过度扶持的消极教育现象。
重视学生的自我发展是对学校传统教育教学的继承与突破,是更好地实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关键。
4.在“九五”期间,我校已开展了“发展性教育模式”的实验研究,在学生发展目标、发展性教育操作策略等方面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
本实验的研究是在“九五”课题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学生的主体能动性,集中地研究培养学生自我发展能力的操作策略,强调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觉、主动、自主地学习,能动地发展,帮助小学生从小找到自我、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当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的小主人,以最优的教育促进学生的最优发展。
同时,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和教学认识论的指导下,立足于现代教育的高度,以转变教育观念为根本,以主体教育思想为主线,培育和提高学生的主体性,承认和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使他们在掌握人类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使教育成为人的自我发展的外部条件与人自我发展主体作用的最佳结合,为青少年终身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通过对受教育者自我发展的研究,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校整体教育质量,把学校办成高水平、优质化的现代新型学校。
二、课题的基本界定
1.“自我发展”的涵义是:
学生强化自我意识,逐步主动、自觉地按照社会发展方向协同发展自己的知、情、意、行,并尝试实现自我价值。
自我发展可以分为前后衔接、互相渗透的阶段:
认识自我、调控自我、发展自我和自我发展。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方法、习惯和能力,是实现学生自我发展的前提。
2.“自我发展教育”是最大程度地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开发人的潜能,使之与教育要求达到和谐统一,实现人的持续发展,是一种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育教学活动,培养自我意识和进取精神,使个性全面、和谐、主动地得到发展的教育模式。
这一界定包含以下涵义:
①自我发展教育要求教师利用各种环境,组织各种活动,运用各种激励方法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
②自我发展教育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使之充分认识“我”的价值,不断自我激励,超越自我。
③自我发展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个性全面、和谐、主动地发展,具备适应社会的基本素养。
综上所述,“小学生自我发展教育”既要研究自我发展教育的普遍规律,也要研究小学阶段儿童在自我发展教育中的特殊规律。
我们认为,传统教育也是为了学生的发展,但学生的发展是被动的,更多的是教师主导教育全程。
主体教育也提倡尊重学生,但局限在学生参与形式的思考与研究,多是学生外在的表现。
在研究活动中,我们不仅仅强调小学生的主体,更重要的是把小学生更多的看成是自然人而不是超前的小大人(社会的人)。
这里的主体因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而赋予新的内涵。
在小学生自我发展的教育中,教师的作用重在唤起小学生的自我意识,激活学生内在本能的生命元素,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其作用不可替代。
也就是说,小学生自我发展教育关注儿童的心灵感受及个体生命的和谐发展,把“自觉的自我教育”看成小学生持续发展的动力与源泉。
三、实验研究的内容及具体目标
课题研究的内容是:
1、在德育、综合实践、科技等活动中培养小学生自我意识的研究;
2、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训练与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
3、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促小学生自主发展的研究。
本课题的实施目标是:
开展并完善“认识自我、调控自我、发展自我和自我发展”的教育活动,重点培养小学生“自知”、“自学”、“自育”、“自健”等以“自我发展”为核心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学习能力。
——自我认知(自知)能力培养
自我意识的确立是自我发展的前提。
逐步认识自己是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个体,确立自己作为个体和主体的尊严感、自豪感和责任感。
能了解和分析自已的思想品德状况及行为同社会、学校要求的距离,并对自已在社会群体中的价值和地位有客观、清醒的感知。
——自我学习(自学)能力培养
知道学习的价值意义,明白自已的学习状况,能主动了解具体的学习目标,确定短、中、长期的学习目标(自定向),并选择适合的学习方法、策略和学习计划。
做学习的主人,不怕困难,主动、自觉学习,找到学习的乐趣,善于反思、探究、扬长补短,逐步形成有个人特点的学习策略和方法。
——自我教育(自育)能力培养
从小学会做人,逐步确定自已思想品德发展的目标,并有短、中、远期做人目标的具体计划或打算,善于对自已的人格进行正面的激励和自我鼓励,能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外在环境的要求,及时控制和调整自已的思想和为人,逐步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感,以符合规范又自觉自愿的行为最终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从而通过自已的努力实现做人的目标,不断超越“旧我”、“小我”,成为“新我”、“大我”。
——自我健体(自健)能力培养
从小养成自觉讲究卫生、注意饮食、劳逸结合和爱护、保养身体及积极锻炼身体的
良好习惯。
能进行心理上的自我调适,从小学会控制、调节自我心态,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四、实验研究的方法
本实验属综合实验,采用多种方法结合进行:
1.理论研究与行动研究相结合,以行动研究法为主。
2.调查研究与观察分析相结合,以抽样调查法、问卷法、阶段总结法为主。
3.群体研究与个案研究相结合,以实验法、个案分析法为主。
五、实验研究的过程
我校2001年向中国教育学会实验研究会提出了立项申请,并于2002年批准为教育部“十五”重点课题“引导学生自我发展的实践和理论研究”的子课题。
其实验过程是:
1.准备阶段(2001年5月——2001年12月)。
加强了教育科研理论的学习,对实验教师进行了培训,完成学校总课题和校内部分子课题实验方案的制订和立项工作;
2.实施阶段(2002年1月——2005年10月)。
对子课题进行探索性的实验工作;
3.总结阶段(2005年11月——2005年12月),阶段总结,撰写课题实验报告,结题。
六、课题内容的分解及操作
自我发展,教育之元。
在实验中,我们努力探寻小学生自我发展的教育教学策略。
1.在自主参与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唤醒学生的主动发展意识,正确引导小学生了解和认识自我
绝大部分小学生自我意识还处在朦胧或萌芽阶段。
学校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与习惯,让学生在不断参与的过程中消除认知障碍,触发自我意识,逐步认识自我,形成积极参与、主动进取的品质。
我们用多种活动方式引导学生参与,如在交流活动中引导参与,在竞赛活动中引导参与,在公益活动实践中促发展,在社会劳动实践活动中促发展,在社会交往活动中促发展,激发参与意识,使学生在参与中得到体验和感受,促发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1)开展“国旗下的讲话”和“校园热点论坛”活动。
每周的“国旗下的讲话”,我们都精心组织、细致安排,做到内容新颖,紧帖学习、生活主题。
在“校园热点论坛”中,每周就一些热点问题,如学习生活问题、师生同学父母交往问题、国内国际大事等等引导队员观察、关注、分析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培养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自我教育能力。
一周一论题,队员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增加教育的“鲜活”成分。
(2)开展“我为学校添亮点,校园天天有亮色”主题班队活动。
倡导队员主动为学校、班级服务,做学校、班级的小主人,主动寻找不同岗位,鼓励队员争当文明小天使、校园美容师、保洁员、特色星等。
(3)自主开展“让我们储蓄文明”活动。
校园里雪白的墙壁,光洁的地面,精致的饮水机,厕所里免费提供的纸巾等,无需太多的说教,无需刻意的要求,同学们都精心爱护。
自觉捡起地上的一片纸屑,双手接过饭菜并说声“谢谢”,轻轻摆放整齐餐具,图书阅览室里的“义务管理员”利用课余时间整理图书。
他们的行动无声地告诉大家:
文明就是这样一点点储蓄起来的。
(4)开展“今天我当家”主题活动。
在活动中,培养了队员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队员自主开展“我是家庭好帮手”、“我为家庭分忧愁”、“美化小阳台”、“今天我买菜”、“今天我做饭”等系列活动。
在教育活动中,实验教师始终引导学生学会选择,学会适应,学会创新(简称“三个学会”)。
学会选择是一种对事物主次、轻重进行区别的能力,也是一种价值判断能力,是学习自主性的重要特征之一,只有让学生选择才能提高自我意识,满足求知欲望,培养创新精神。
学生要根据实际需要和兴趣爱好出发选择所学内容,既培养兴趣,又培养创新能力。
还要根据学习目标和要求选择学习重点。
学习重点能选择重点是学习能力的重要表现。
学会适应是指让学生具备自尊、自信、善于交往的良好个性,较强的竞争意识和协作意识、以及承受挫折,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
学会创新是让学生经历敢问到善问的过程,打破陈规,学会提问和学会多角度思考,具备求异创新的意识及思路开阔、想象丰富的思维品质。
例:
思品课前社会调查——课中情景模拟——课后生活拓展
1、课前社会调查,激发主动发展的欲望
在实施新课标的过程中,我们认识到学生总是对贴近自己生活的活动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而儿童所处的社会是他们最大的经验来源。
因此,课前社会调查活动有助于发挥学生自主精神,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提高学生的兴趣与效率,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如《美化家园》一课,为了引导学生懂得合理妥善地处理垃圾对美化家园、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
课前,老师组织学生开展多项小调查(比如调查自己班级、家庭垃圾的产生及处理情况等)到垃圾场参观访问,搜集垃圾对人类生活环境影响的资料,动手用废旧物品做装饰品等活动,这不仅为课上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也极大激发了学生参与的兴趣,而这主体参与是主动性发展的前提。
2、课中情景模拟,强化主体发展的策略
注重在课中模拟各种情景,让学生自主参与,强化学生主动发展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多媒体再现渲染情境、生活情景的再现、实验演示创设情境、游戏竞赛创设情境、换位体验创设情境。
如教《不要打扰别人》一课,老师并没有刻意地说教,谁谁谁做得不好,而在课中创设了一个从学生生活中提炼出来的情境;让孩子扮演放学回家“咚咚咚”地大步冲上楼梯及边上楼梯边喧哗的情景,由于很多孩子放学后都喜欢这样,所以,他们乐意表演自己熟悉的东西,表演起来格外投入,格外逼真,根本用不着旁人做导演。
但是,这时,左邻右舍有意见了,一个个皱起了眉头。
这创设的真实情景让乱冲乱吵的孩子脸红了,意识到了自己这样做打扰了别人,进而得出结论;走路脚步轻,说话声音小,心中有他人,文明品德好。
这一结论是学生自主进入角色,自主进入情境所得出来的,是学生自我调节、自我评价的结果。
3、课后社会生活拓展,放飞主动发展的空间
学生走向社会,通过对周围环境的体验、学习、探索、宣传、推广等一系列活动,能增强主动探究的意识,使学生的主动性得到发展。
如《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老师要求孩子们课后为2008年在北京举办的奥运会出谋划策,设计奥运会会徽,环保标语,为治理北京存在的沙尘暴、大气污染、固体废物污染、缺水的现状提建议,为举办“绿色奥运”出一份力。
孩子们不仅提出建议,还走上街头,向市民们宣传呢。
这一活动,将课内课外结合起来,把同学们关注的热点纳入学习过程中,轻松愉快地学到书本上没有的知识。
2.在自我发展的“四自”课堂中探究自我学习的模式,展现儿童的生命活力
传统的课堂是由教师设计并负责组织施教的,教师课上的自主权要比学生的自主权大得多。
实施自我发展教学,教师应注重学生的人格发展,尊重学生现实生活的需要,尊重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主体权利,重塑师生关系,不断改革传统的教师主宰课堂的模式,尽量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
实验教师注重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和实践活动的时间,改革教学方法,重构新的课堂:
(1)自定向——揭示目标、引导方向。
教师布置可供选择的学习内容,学生自主选择、接纳,或根据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提出或设置问题,激发自主学习动机,明确要达到的学习目标和要采用的学习方法。
(2)自调节——指导方法、授以技能;激发疑问、引发思维。
将学生组成一个有差异质和共同目标的小组,突破课堂教学的程序化,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去思考、去创造,边读边思考边记笔记,为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合作学习、公平竞争创造条件。
在每个学生自学的基础上,经过学生讨论,教师再有针对性精讲重点,疑难点和知识结构、及其规律。
(3)自评价——引导反馈、及时矫正。
自主学习的学生能够意识到学习的结果,并对学习过程进行自我监控。
(4)自激励——激发动机、引起兴趣、保持热情。
自主学习的动机应该是内在的或自我激发的。
用“四自”理念教学,重在自我学习方法的引导。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学生提供质疑、思考、创造的时间与空间,注重学法指导,使学生会观察、会操作、会质疑、会想象、会创造。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及生活实际出发,提出小学生自我发展的课堂要做到“七个多一点”,即:
让学生多一点圈点批画,多一点品读评议,多一点质疑讨论,多一点动手操作,多一点情景实践,多一点发散活用,多一点想象创新,努力让学生得到经常性多方位的活动和练习,扩展思维,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探索了一些教学的基本模式及符合学科特点的特殊模式,如:
a.激发兴趣→自主探究→巩固运用→反馈交流;
b.创设情景→定向自读→小组研讨→质疑点拨→反馈练习;
c.自定目标→独立思考→尝试总结→教师点拨→交流评价。
…………
下面是我校体现“四自”理念的小学生自我学习的教学策略及应用案例:
例一、小学生自主作文三部曲
1、自定向,产生交流的欲望,找到习作的信息,进入“我想倾诉”的境界;
2、自运作,脑中有图景,学会对生活信息进行合理的取舍与组织,掌握构想习作内容的基本形式,增强“我会习作”的信心;
3、自调节,对已完成的习作进行修改,从语言和内容等方面进行自主调整,让笔下产
生符合儿童特点的妙语,在习作中获得快乐和成就的体验。
三年级习作教学《记一次自己购物的经历》是这样体现的:
自定向:
教师以聊天的形式,创设宽松的氛围,引导学生自主回忆生活,捕捉素材,让学生“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心”。
一开始,学生汇报自己去哪里买了什么,引导学生从不同时间、地点、购买不同物品(吃、用、看、玩……)激活学生购物经历的库存,让每个学生都有话说,为书面交流作好心理和材料准备。
自运作:
教师以“你是怎样去买的?
”引路,请几位学生说自己购物的经历。
如:
买的过程是否很顺利、买得不开心的、买东西时有什么新发现等。
在师生互动,生生交流中,教师及时总结学生发言中说得具体的方面(看、说、想、做、心情、听),渗透如何把经历说清楚的方法,这样开阔了学生的思路,不仅让学生有话说,而且知道怎样说,为整理生活信息,构想习作内容作铺垫。
自调节:
以自主修改习作题目为例,学生根据自己的习作内容调整的文题有:
我长大了、退货、薯条真香、买好菜不容易、大减价?
货比三家、上当了、讨价还价、过期牛奶……
例二、一节活动课的“四导”、“四自”教学及反思
A、意外发现
一次下课后,我见一大群孩子正在生物园全神贯注地做着什么,有的半蹲着,小脑袋探到树叶下认真看着;有的趴在草地上仔细地观察;有的手里捉着小虫子往笔套里装……
我好奇地问道:
“你们在干什么呀?
”孩子们听了,兴奋地说:
“老师,我们在捉剽虫呀。
”
“你们很喜欢瓢虫吗?
”
“是啊,不知为什么,这段时间生物园里有好多瓢虫。
”
“这些瓢虫很有意思,很好玩的。
”
“连女孩子也都跟着来捉呢?
”(自定向)
一时间,孩子们炸开了锅,叽叽喳喳地说个不停。
“瓢虫竟然有这么大的魔力?
”我思索着。
“咦,何不顺着他们的兴趣,让他们去捕捉、去观察、去发现,去表达……”我脑子里倏地冒出这个想法。
(导定向)
“那我们现在就到生物园上活动课怎么样?
”
“好哇,老师万岁!
”孩子们欢呼起来。
(反思:
这不是从导定向到自定向,而是从学生的自定向激起了教师的导定向了。
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从学生的生活出发,这是一个良好的契机。
)
B、精心设计
“请小组长立即组织组员进行以下活动:
1、捉瓢虫。
条件是小心一点,不能破坏花草。
2、小组成员交流捉瓢虫的经过,要把发现瓢虫、捉到瓢虫的过程说具体。
3、仔细观察你们捉到的瓢虫,看看有什么发现。
4、可以进行瓢虫爬行、飞行比赛……”(导定向,导运作)
C、童真再现
刹那间,学生们像接到命令的战士一样迅速散开,蹑手蹑脚地走到花丛中、小树下捉瓢虫去了。
有的全神贯注地盯住瓢虫,有的小心翼翼地靠近瓢虫,有的在捉住瓢虫的一刹那大声地欢笑……(自运作)
十分钟过后,在小组长的组织下,一堆堆小脑袋又凑到了一起,有的开始进行瓢虫爬行、飞行比赛,有的在介绍刚才捉瓢虫的经验、有的则在进行瓢虫选美,叽叽喳喳地说得异常热烈。
D、细腻观察
“哇!
你的瓢虫背上有七个黑圆点,怎么我的才三个呢?
”
“哎呀,我的有五个圆点呢!
”
“咦,我的怎么没有黑点,全是橙色呢?
”(自运作)
“你们连这都不知道,瓢虫是有很多种的。
如果只看外表,就可以分为二星、三星、四、五、六、七星等等,还有二十八星的呢!
”我们班的智多星发话了。
(自激励)
“你们快看,我这只瓢虫的翅膀好光滑,亮晶晶地闪闪发光呢!
”
“那有什么了不起的,我们捉的瓢虫不都是这么漂亮吗?
”
“不对呀,我的这只翅膀上有好多密密麻麻的细绒毛呢,不是光滑的。
”(自运作)
E、及时点拨
“谁能说说看,瓢虫有益虫和害虫之分吗?
”(导定向、导运作之一——科学知识的积累)
“我知道,我知道!
”一个小女孩叫起来,“我外婆教过我一首儿歌:
小瓢虫,真美丽,身上穿件花花衣。
数数它有几颗星?
一二三四五六七。
小瓢虫,真卖力,一飞飞到棉田里,专抓蚜虫当点心,乐得棉桃笑眯眯。
”
听着这首儿歌,大家都开心地笑起来。
(自运作)
趁着余兴,我赶紧抛出一个问题:
“瓢虫到底有哪些种类,它们吃什么,怎样来区别益虫和害虫呢?
你们怎样知道呢?
”(导定向之二——探究方法的启发)
“可以上网找。
”
“可以问科学老师。
”
“科学问题不能马虎,我们现在就去图书室查资料吧。
”
“是啊,我们这就去吧。
”
“且慢,我告诉你们,大多数瓢虫都是益虫,既然如此,我们该怎么做呢?
”(导定向之三——价值观的导向)
“老师,我们肯定知道。
”孩子们一个个都扮着鬼脸,用自己的方式给瓢虫放生。
一时间,生物园的上空成了五彩缤纷的世界。
(自运作)
“我还想知道你们今天捉瓢虫时感受最深的是什么,能不能把它写下来呢?
”我又抛了一个诱饵。
(导定向、导运作之四——习作兴趣的激发)
“那当然。
我是好不容易才捉到一只瓢虫的,我就写我捉瓢虫的经过(事)。
”
“我这只瓢虫最懒了,怎么逗它它都不飞,只是慢吞吞地爬,我就写写这只懒瓢虫吧(物)。
”
“我们还要去查资料,最后应该写写获取的有关瓢虫的知识!
(说明)(自运作)
“好,如果你们有兴趣,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写一个瓢虫系列呀!
”面对一个个充满智慧的小脑袋,面对一双双求知的大眼睛,面对一张张绽开的笑脸,我欣慰地笑了。
(反思:
这一堂活动课通过“捉瓢虫”、“看瓢虫”、“玩瓢虫”,学生在活动中尽情释放情感,自主积极地丰富自己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他们玩得开心,活动目标的达成水到渠成。
学生“说瓢虫”“写瓢虫”的兴趣得以激活,倾吐欲望强烈,真正做到了生活(活动)中有知识,知识中有生活)
例三、小学体育课堂的教学模式创新策略:
这一模式改变了传统体育教学以教材为中心,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乐于怎样学的弊端;也改变了传统体育教学过细的教学步骤、教学方法压制学生学习热情和个性发展的状况。
建立起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重点指导学生结合自身能力自选、自定学习目标;自选、自创练习方法;自由组合练习小组;自主研究、探索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
该模式由于将学生要学习的内容、方法、心理期望及其能力实际整合起来,并提供机会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和个性张扬,使学生在学习中常常获得快乐的成功体验。
例四、小学生自我识字教育新思路
(一)单元自主识字策略(整体策划、高度综合):
1、摸底排查(寻老朋友找熟字)
2、分类自学(生活环境识新字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全国 教育 科学 十五 规划 重点 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