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厘米分米米教案教学设计.docx
- 文档编号:9679536
- 上传时间:2023-02-05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24.09KB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厘米分米米教案教学设计.docx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厘米分米米教案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厘米分米米教案教学设计.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厘米分米米教案教学设计
教
案
样
本
/
年度:
仅供参考,内容可修改
第一单元 厘米、分米、米
第1课时厘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
2、在测量、交流等活动中,激发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体会测量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能估计较短的物体,培养初步的估测意识。
教学重难点:
认识厘米,会用厘米作长度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体会厘米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测量
二、自主探索交流体验
1、估计铅笔和蜡笔的长度,
2、用蜡笔量出铅笔的长度,验证自己的估计。
3、交流自己的测量方法。
渗透归纳出测量的方法。
4、激发学生用实物测量桌面的长度的兴趣,引导学生感悟为什么同是一样的课桌测量的结果会不一样,体会统一单位的必要性。
最后引导学生用统一的工具(小棒)去测量。
5、教师谈话引出直尺。
6、认识长度单位:
厘米。
(1)引导学生观察直尺。
(2)引导学生认识长度单位:
厘米(cm)
引导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
(3)引导学生学习用厘米作单位进行测量的方法,并测量物品的长度。
①测量橡皮的长度。
掌握测量的方法。
②测量新铅笔的长度,学会估计、测量,进一步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
三、综合实践拓展应用
1、小组合作,完成练一练第2题自选几种学习用品,先估计,再测量,把结果都填在统计表中。
2、“个人特别小档案”活动。
从生活实践引入,沟通数学与相识生活的练习,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让学生经历估计——验证——交流——归纳的全过程,培养学生估测意识,提高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积极性。
在交流过程中引导学生归纳出测量的方法。
让学生经历用身边的物品做工具(单位)去测量另一物品长度的过程。
亲自参与测量活动,通过汇报交流,促使学生体会到统一单位的必要性。
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和工具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理解测量方法多样化,提高操作能力。
教师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操作、思考、交流、研讨、汇报,激发学生参与测量活动的兴趣,始终保持积极主动地参与测量、思考、汇报、交流等活动。
让学生始终经历反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
感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通过不同的体验活动,让学生了解直尺,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含义。
测量、划线、用手比划、举出实例等不同的形式和手段,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
在应用厘米做单位测量物体长度的活动中,进一步体验测量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尝试估计,学会测量。
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与同伴共同解决有价值的问题,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小组中取长补短,进一步尝试估测和学会测量,而且充分体验与同学合作解决测量问题,感受成功的喜悦。
学习测量,感受测量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测量延伸到课外。
教师谈话:
(教师拿出一支铅笔和一支蜡笔)要知道这支铅笔的长度,我们怎么办?
要知道这支腊笔的长度我们怎么办?
要知道课桌有多高,又可以怎么办?
分别引导学生回答。
教师归纳,揭示课题
我们都要进行测量。
本学期第一节数学课我们就学习测量。
教师拿出一支铅笔和一支蜡笔,请同学们先估计一下这支铅笔的长度大约等于几根蜡笔的长度?
学生估计后发言。
要知道估计的是否准确,就要测量。
下面就请你拿出一根铅笔和蜡笔来量一量,看你估计得准不准。
学生试量后交流。
(可能出现不同的量法)
首先教师通过谈话过渡引出用身边的物品作工具,同桌合作,测量课桌面的长度。
教师提示参与活动的方法:
先估计课桌面的长度有几个测量物体那么长,然后再测量,
预设交流测量方法和结果:
①用铅笔来量的课桌的长度,有4根铅笔那么长;
②用文具盒量的课桌的长度,有3个文具盒那么长;
③我们是用拃量的,大约有6拃。
教师谈话和学生一起思考、感悟为什么同是一样的课桌测量的结果会不一样。
引导学生思考得出:
用文具盒量,用铅笔量,还有用拃量;┅┅测量的工具不一样,所以测量结果不同。
教师引导:
要是我们测量的课桌的长度结果一样,我们必须用同样的一种测量工具而且一样长的来测量。
下面我们就都用小棒去量,看结果是多少?
请学生用一样长的小棒再测量一下课桌面的长度。
(学生按照要求去操作,然后汇报交流)
教师:
今后测量长度只要都用这样的小棒不就可以了吗?
(让学生质疑)别人没有这样的小棒怎么办?
看来要知道物品的长度,就要使用统一的工具和长度单位来测量。
那现在都用什么工具呢?
(尺子)
教师:
请大家都拿出直尺,认真观察一下,然后用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后交流汇报:
直尺上有“厘米”;有小格;有数字0、1、2、3、4……;还有cm等。
尺子上的“厘米”就是国际上统一使用的一个长度单位。
“厘米”用字母“cm”来表示。
请大家找到1厘米,从“0”到“1”就是1厘米长。
请学生用在直尺上找一找、用
手比一比、在练习本上画一画1厘米的线。
然后进行比较,结果都一样长。
学生自由找出几种约长1厘米的物品。
如:
手指的宽度、图钉的长度、订书钉长度等。
教师引导:
同学们,我们又认识了一位新朋友——厘米,你能用它正确测量物品的长度吗?
请大家用直尺测量一下一块新橡皮的长度,测量、交流、汇报,同时展示他们的测量方法。
重点让学生展示要从“0”开始量。
教师引导学生测量新铅笔的长度:
要求先估计,再测量。
然后交流、汇报,说出是如何测量的,和测量的结果。
教师引导学生参加测量活动:
然后展示各组的测量成果,表扬合作出色,测量正确的小组同学,并以发“合作优秀”卡奖励。
学生在测量前往往不喜欢先估计,教师应给与重视:
可让学生比一比谁估计的最准确,这样也有利于学生估测意识的培养。
为了使小组合作学习顺利有效的进行,可以这样安排:
学生前后桌4人一组,分工测量文具长度,测量前每个人都要估计,填在估计表格中,然后一人用直尺测量,一人监督,一人读书,一人记录。
如此轮换分工,比一比谁估计的最接近,谁测量、读数不出现错误。
教师深入到各组参与,指导。
学生随便测量自己的身体各部位,然后填“个人特别小档案”表。
第2课时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经历以米、厘米为单位正确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验1米到底有多长,并会估计物体的长度。
2、在活动中体验测量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体会米的含义,知道厘米、米之间的关系,知道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
教具准备:
新铅笔、米尺、数学课本、文具盒、1米多长的绳子。
一、创设情境
1、师生利用课前共同准备的直尺、三角板、等工具测量小组中各物品的长度。
2、指导学生同桌合作,用不同的测量工具测量绳子的长度。
学生在测量的过程中会随机比较、选择用哪些测量工具比较合适。
(主要是直尺或米尺)
3、用米尺测量课桌的长度。
二、体验探究
1、认识米,、知道1米有多长。
2、让学生以组为单位,直观体验1米有多长。
3、学生在观察、交流过程中认识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
归纳:
100厘米=1米1米=100厘米1m=100cm
4、让学生联系身边的事物,找出几种长度是1米的物品。
三、实践应用
1、1米大约等于几枝铅笔的长度?
2、学生自主量一量教室中比较大的物体的长度(或高度)。
教师要与学生共同完成测量活动。
3、出示书中5页练习题。
4、课外小作业:
让学生回家测量家中物体的长度。
让学生自己操作既符合儿童的心理需求,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可以为后面的测量做好铺垫,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通过动手操作亲自感知,从实践中总结出“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距离,通常用‘米’做单位”。
对1米多长的绳子的测量以及1米20厘米的书写既是对用米做单位的再次体验,又为后面的练习做好了铺垫。
让学生以一把米尺为准,直观体验1米有多长。
这种徒手做动作既使学生感兴趣,乐于参与的活动,又是让学生再次体验,从而建立1米有多长的空间观念。
让学生亲自动手去数,从而建立1厘米和1米的空间观念,并通过数自己探索出1米=100厘米。
联系生活实际,第三次体验1米到底有多长。
根据低年级孩子的认知规律,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以身边的数学为窗口,将学生的视野拓展到丰富的现实生活中,让学生从中体会数学知识的重要作用,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在已经建立1米有多长的空间观念的基础上,让学生亲自去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能力、以及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进一步对比较短的物体用厘米作单位,比较长的物体用米作单位进行巩固练习。
同桌合作进行测量(对个别测量方法不正确的,教师进行指导)
教师引导学生说出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用“厘米”做单位。
请学生说出哪些物体的长度用“厘米”做单位。
请你们用尺子(包括米尺)来测量一下绳子的长度。
指导学生总结测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通常用“米”做单位。
开展测量课桌的比赛,看那个组测量的又快有准。
可能有的学生用自己的尺子测量,有的学生用老师准备好的米尺进行测量。
汇报交流时学生很容易比较出用米尺测量又快又准。
你们还知道哪些物体的长度需要用米作单位?
小朋友们,测量比较长的物体用米做单位,那么你们知道1米到底有多长吗?
让学生用手比划一下。
老师告诉你们这是一把米尺,它的长度就是1米。
预设可能:
有的用手感知;有的会看一看1米到自己哪儿;有的学生会说墙围的宽度是1米。
学生可能有多种方法
让学徒手比划1米的长度,1米的高度 ;
米尺上有多少个1厘米。
让学生观察一下米尺上的1厘米有多长,用手比划一下,数一数有多少个1厘米。
学生通过一边做动作,一边归纳比划:
1厘米这么长,100个这么长就是1米。
小朋友们,你们能从教室中找出几种长度大约是1米的物体吗?
可能找到:
教室中的日光灯的长度、黑板左右两边的长、门上下两边的长、课桌的长等。
在生活中,一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花池的宽、我小弟弟的身高、我家电视的宽……
先估计,再测量
先让学生用手比划1枝铅笔的长,再比划2、3、4、5、枝铅笔的长度,从而估计出1米大约等于几枝铅笔的长(5或6枝)
让学生先估计教室中的黑板、门、讲台等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然后再进行实际测量。
重点使学生学会测量结果不够整米时,怎样描述测量的结果。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
让自主进行实际测量。
(教师适当进行指导)适时进行汇报。
第3课时认识分米
教学目标:
1、经历小组合作、交流探索出米、分米与厘米的关系的过程。
2、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初步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3、在与同学合作的学习活动中,获得与同伴解决问题的经验。
了解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激发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
教具准备:
米尺、尺子、线绳、电脑课件、长纸条。
教学重难点:
1、知道1分米有多长。
认识米与分米、分米与厘米的关系。
2、知道1米=10分米,1米=10分米=100厘米。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1、师生谈话,回忆、展示1米和1厘米的长度。
2、通过观察,引出比厘米大、比米小的长度单位“分米”。
二、体验探究
1、认识分米。
2、小组合作探索厘米、米、分米之间的关系。
(1)观察直尺得出分米与厘米的关系。
(2)探索分米与米之间的关系。
(3)小练习。
三、实践应用
1、巩固练习。
2、本课知识与生活相联系,使学生了解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通过师生动手操作,巩固已有知识,在此基础上引出新内容,让学生直观感知长度单位“分米”。
通过观察与实际操作让学生直观感知1分米的实际长度。
初步感知分米、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通过用手反复比划,使学生充分感知1分米的实际长度。
通过观察想象,加深学生对分米的认识。
在小组合作中让学生真正体验到1分米的实际长度,及时内化所学知识。
达到对分米的真正体验。
小结:
有了上面分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得出米和分米,米、分米、厘米三者之间的关系,相信学生能学会,给学生想象的空间和时间,使学生真正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及时的反馈练习,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及检验学生应用新知的能力。
改变以往教师单一出题的形式,由学生出题来考其他的同学,学生会有一种成就感,同时也加大了训练的力度。
达到了事倍功半的效果。
通过学生身边的数学,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使数学知识生活化,让学生对数学有亲切感。
并培养了学生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先展示两根线绳(一根长1米,1根长1厘米):
现在老师要考考你们的眼力,比一比,看一看老师手里的绳子大约有多长?
你们的眼力可真好,简直就是火眼金睛了。
看:
老师这还有一根线绳(师拿出1分米的线绳)。
请同学们再用手比一比,并想一想:
这根线绳与刚才拿出来的这两根线绳比较有什么不同。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后说:
这根线绳用什么长度单位表示呢?
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个比厘米大、比米小的长度单位——分米。
也可以用dm表示。
教师板书:
分米(dm)
认识1分米的实际长度。
(1)请大家拿出你们准备好的尺子,1厘米1厘米地数,数到10厘米,看看10厘米有多长。
用手比一比。
这10厘米就是新的长度单位“1分米”。
观察直尺上的一分米的长度你能知道什么?
1分米就是10厘米,教师板书:
1分米=10厘米。
学生齐读两遍。
学生伸出手比一比1分米的长度,感受1分米的实际长度,用尺子量一量你的手腕到指尖大约有多长?
现在我们大家来在教室里找一找,看一看,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闭上眼睛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请大家拿出课前准备好的长纸条,量出1分米、2分米、3分米的长度给同桌看,互相验证一下是否准确。
认识米与分米的关系。
(1)我们再来数数,米尺上有多少个1分米。
1米和1分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操作,得出1米里有10个1分米。
1米=10分米
(2)请学生想想,已经学会了哪些长度单位,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小组讨论得出:
1米=10分米=100厘米
你们可真聪明,老师可要考考你们。
50分米=( )米
100厘米=( )分米=()米3米=( )分米40厘米=( )分米
现在我们来做个小游戏,检查一下你学的怎么样?
以小组为单位,每组运用今天你学会的知识出两道题,考考其他组。
数学活动:
谈话:
同学们,假期里去旅游,你坐火车买票了吗?
你知道乘火车时购买儿童票的有关身高的规定吗?
(出示情景图)
可以根据图或自己知道的和大家说一说,
你还知道哪些有关身高的规定?
第4课时我们的测量
教学目标:
1.经历选用合适的工具,选择适当的长度单位测量身体某部位或物体长度的过程。
2.使学生获得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体会测量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初步的估计意识和习惯。
教具准备:
直尺、米尺,记录卡片。
教学重难点:
了解自己身上的数据,能用手拃、步长等作标准估测物品的长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活动。
利用体检场面,请同学们在小组中选择适当的测量工具按体检表上的要求进行估计和测量。
二、自主测量、体验探究。
1、学生分组活动,自主操作记录自己的现在。
2、小组间交流测量的方法和结果,并说一说在测量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问题,你们又是通过怎样的方法解决的呢?
”
3、突出问题:
“在测量物体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请学生解决。
三、实践与拓展。
充分放手,让学生到室外自主测量。
充分把握教材资源,通过情景的再现,将课本知识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以争当出色的小小测量员这一情节,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与能力,使学生得到知识技能的互补,从而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通过小组间的汇报交流活动,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能多角度的思考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并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概括能力,又让学生加深了对测量方法的掌握与应用教师的指导和评价是必不可缺的。
培养学生良好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并积累测量的实际经验。
把剩下的时间给学生,让他们来到户外,通过小组活动,在学生的互相检查交流中,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
让他们逐渐学会认识他人,学会合作学习。
培养应用意识,感受数学与我们的密切联系。
教师谈话:
告诉大家一个消息,为了调查同学们的发育情况一会儿要对你们进行全方位的体检,,测量自己身体的这一项就由我们自己来完成.下面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准备的工具,认真完成此项任务,一会小组交流,看看哪个小组完成的好,谁是出色的小小测量员。
学生兴高采烈地准备认真完成此项任务。
教师积极参与其中,并给予适当的指导,提示。
预设小组活动结果:
小组一:
我们小组分头测自己的手长、脚长,其他的小组合作完成。
测量前要先估计一下物体的长度,选用合适的工具,这样会方便很多。
小组二:
通过测量,我认为我们组的╳╳是全班最高的,他125厘米。
小组三:
:
到底是1米29厘米高还是125厘米高呢?
一个用米,一个用厘米,长度单位不统一,怎么进行比较呢?
小组四:
要先统一长度单位,小A1米29厘米就是129厘米,129厘米比125厘米长,因此小A最高。
小组四:
什么是一步长?
小组五:
我们组课前就问过家长,是从前脚尖到后脚尖的距离算一步的长度。
第五小组能够做到积极质疑并自己先找答案,非常好,颁发给他们一颗积极钻研星,我们要向他们小组学习。
小组七:
我们不但完成了规定的测量任务还利用剩余的时间测了课桌间的距离,椅子的高度。
学生一定会自己总结出答案:
生一:
要统一长度单位。
生二:
要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
生三:
第一要先估计一下物体的长度,这可以让我们更准确的选择合适的工具进行测量。
师小结:
在测量物体长度时要先估计一下物体长度,选用合适的测量工具,使用统一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
只要你掌握了正确的测量方法去测量物体,那就是一个出色的小小测量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厘米分米米教案教学设计 小学 数学 年级 下册 第一 单元 厘米 分米 教案 教学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