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教案推荐五篇修改版.docx
- 文档编号:967723
- 上传时间:2022-10-14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24.21KB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教案推荐五篇修改版.docx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教案推荐五篇修改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教案推荐五篇修改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教案推荐五篇修改版
第一篇: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教案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用显微镜能看到肉眼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
2、在水中生活着很多形态各异的微生物。
3、微生物通常都有特殊的构造和功能,以适应周围的环境。
4、微生物具有生物的特征,如:
对环境有一定的需求、对外界的刺激有反应、能繁殖等。
过程与方法:
1、在显微镜下观察水中活着的微生物,用图文方式记录它们的形态和行为特征。
2、发现微生物的生物特征。
3、对照资料识别微生物的种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发展对微生物进行研究的兴趣。
2、培养微生物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的意识。
教学重点:
运用显微镜观察认识一些水中的微生物。
教学难点:
记录并识别水中的微生物。
教学准备:
实验器材:
显微镜、水中的微生物如草履虫、眼虫等。
滴管、载玻片、盖玻片、脱脂棉。
演示器材:
介绍微生物的图片教学过程:
一、观察水中的微生物
1、故事导入:
罗伯特·胡克最早在显微镜下发现了生物的细胞结构,而列文·虎克用他自制的显微镜发现了曾经不为人知的奇妙的微生物世界,他在他的观察记录里这样描绘:
“大量难以相信的各种不同的、极小的‘狄尔肯’„„它们活动相当优美,它们来回地转动,也向前和向一旁转动„„”“一个粗糙沙粒中有100万个这种小东西;而在一滴水中,‘狄尔肯’不仅能够生长良好,而且能活跃地繁殖——能够寄生大约270多万个‘狄尔肯”。
“狄尔肯”(拉丁文中“细小活泼的物体”的意思)就是后来人们常说的微生物。
1675年,雨水成了列文虎克的观察对象,他描述到:
“我用4天的时间,观察了雨水中的小生物,我很感兴趣的是,这些小生物远比直接用肉眼所看到的东西要小到万分之一„„这些小生物在运动的时候,头部会伸出两只小角,并不断地活动„„如果把这些小生物放在蛆的旁边,它就好
像是一匹高头大马旁边的一只小小的蜜蜂„„”。
雨水中的小生物其实就是原生动物。
1683年,牙垢成了列文虎克关注的对象,他发现人口腔中竟然躲藏着许多“小动物”,它们像蛇一样用优美的弯曲姿势运动。
他惊叹地记录道:
“在人的口腔的牙垢中生活的动物,比整个荷兰王国的居民还要多。
”这就是人类第一次观察到细菌时发出的感叹。
今天我们借助显微镜来观察和认识一些水中的微生物。
2、制作装片准备好一块载玻片
在玻片中央放少量脱脂棉纤维
在池塘水或培养液中取一滴水滴在棉纤维上轻轻盖上盖玻片
辨认所观察到的是什么生物。
如果与资料提供的生物不相符,课外再找资料查证。
老师也可在课前对培养液中的微生物进行观察,并事先寻找相关的资料与图片提供给学生作为参考。
微生物和我们
请学生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a)除了水中有微生物,哪些地方也有微生物?
b)它们是如何生存的?
c)微生物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微生物的特征
1.体积小,面积大
微生物的个体极其微小,必须借助显微镜放大几倍、几百倍、上千倍,乃至数万倍才能看清。
表示微生物大小的单位是微米(1米=106微米)或纳米(1米=109纳米)。
用细菌中的杆菌为例可以形象地说明微生物个体的细小。
杆菌的宽度是0.5微米,因此80个杆菌“肩并肩”地排列成横队,也只有一根头发丝的宽度。
杆菌的长度约2微米,故1500个杆菌头尾衔接起来仅有一颗芝麻长。
2.吸收多,转化快
由于微生物的比表面积大得惊人,所以与外界环境的接触面特别大,这非常有利于微生物通过体表吸收营养和排泄废物,就使它们的“胃口”十分庞大。
而且,微生物的食谱又非常广泛,凡是动植物能利用的营养,微生物都能利用,大量的动植物不能利用的物质,甚至剧毒的物质,微生物照样可以视为美味佳肴。
3.生长旺,繁殖快
微生物以惊人的速度“生儿育女”。
例如大肠杆菌在合适的生长条件下,12.5-20分钟便可繁殖一代,每小时可分裂3次,由1个变成8个。
每昼夜可繁殖72代,由1个细菌变成4722366500万亿个(重约4722吨);经48小时后,则可产生2.2×1043个后代,如此多的细菌的重量约等于4000个地球之重。
4.适应强,变异频
微生物对环境条件尤其是恶劣的“极端环境”具有惊人的适应力,这是高等生物所无法比拟的。
例如,多数细菌能耐0℃到-196℃的低温;在海洋深处的某些硫细菌可在250℃-300℃的高温条件下正常生长。
耐酸碱、耐缺氧、耐毒物、抗辐射、抗静水压等特性在微生物中也极为常见。
微生物个体微小,与外界环境的接触面积大,容易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而发生性状变化(变异)。
尽管变异发生的机会只有百万分之一到百亿分之一,但由于微生物繁殖快,也可在短时间内产生大量变异的后代。
正是由于这个特性,人们才能够按照自己的要求不断改良在生产上应用的微生物。
5.分布广,种类多
虽然我们不借助显微镜就无法看到微生物,可是它在地球上几乎无处不有,无孔不入,就连我们人体的皮肤上,口腔里,甚至肠胃道里,都有许多微生物。
85公里的高空、11公里深的海底、2000米深的地层、近100℃(甚至300℃)的温泉、零下250℃的环境下,均有微生物存在,这些都属极端环境。
至于人们正常生产生活的地方,也正是微生物生长生活的适宜条件。
因此,人类生活在微生物的汪洋大海之中,但常常是“深在菌中不知菌”。
第二篇: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
(一)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
(一)
彬县龙高中心小学
孙化志
教案背景:
当前,在有效教学不断趋于成熟,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已初见雏形的教学新形势下,我校区在狠抓课堂教学、细化教研教改的工作的基础上,通过“推门听课”等行之有效的课堂管理模式,不断将精品课推向科学化、高效化。
作为一名科学课教师,我们必须推陈出新,不断改进。
经过认真分析,我们发现学生通过科学课的学习,已经认识和了解了生物的一些特征,尽管学生对显微镜的发展史有了简单的了解,但对显微镜的结构、使用方法和观察到的现象还缺乏比较深入的了解,对于生物在“微观世界”方面的特征,更是知道很少。
本课学习显微镜的使用方法、步骤,并亲自制作洋葱表皮装片,观察洋葱表皮细胞,学生一定会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
因而,我怀着大胆尝试、力求高效的初衷,特设计本课教案。
教材分析:
我们身边的各种各样的生物有着自己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但它们存在一些共同特征,其中最主要的特征之一是生物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功能和结构单位。
本课首先介绍了1663年英国科学家胡克用自制的复合显微镜观察发现软木细胞的故事,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细胞的发现过程,并激励学生的观察兴趣。
本课教学内容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
制作洋葱表皮装片。
在显微镜下观察洋葱表皮必须撕去洋葱表皮薄而透明的薄膜,需要制成装片,才能在显微镜下便于观察。
制作装片具体方法仿照教材图片的形式和方法去做。
第二部分:
正确使用显微镜的方法。
教材中详细介绍了正确使用显微镜的七个步骤和方法,应简单概括归纳为五个步骤,即:
安放——对光——上片——调焦——观察。
第三部分:
观察、记录、描述洋葱表皮细胞。
本部分要求学生分别用肉眼、放大镜、显微镜仔细观察洋葱表皮,并绘图,再比较三次观察到的图像有什么不同;在显微镜下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形状和结构用语言叙述。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具有一定的结构。
2、显微镜是精密观察工具过程与方法:
1.学习制作洋葱表皮玻片标本。
2.使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用图画记录观察到的洋葱表皮细胞。
3.对比用肉眼、放大镜、显微镜看到的洋葱表皮有什么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养成细致观察、详尽记录是重要的2.培养观察生物标本、研究生物标本的兴趣。
3.懂得由于观察工具的改进,人们才能观察到许多自然界的秘密【教学重点】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教学难点】掌握正确使用显微镜的方法。
【教学准备】分组实验材料:
洋葱、小刀、清水、滴管、吸水纸、载玻片、显微镜、放大镜。
教学方法:
1、教师演示法
2、分组实验法
3、小组合作学习法【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
这是一个洋葱,如果从它的内表皮上揭下一块薄膜,你能看到些什么?
如果用上放大镜又能看到些什么?
如果用上显微镜又能看到些什么?
这节课我们就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
板书课题: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
(一)》
二、制作洋葱表皮玻片标本
1、师:
为了能更好地观察它,首先我们要制作一个玻片标本。
(师演示)1)在一个干净的玻璃载片中间滴一滴清水(板书:
擦拭玻片、滴水)2)用镊子把取下的洋葱表皮放到栽玻片的水滴中央,注意标本要平展开,不能折叠。
(板书:
撕皮与展评)
3)用盖玻片(或另一个玻璃载片)倾斜着盖到标本上面,放盖玻片时,先放一端,再慢慢放下另一端,注意不要有气泡。
(板书:
盖盖玻片)
4)从标本的边缘滴一滴稀释的碘酒,并把玻片微微倾斜,再用吸水纸吸掉多余的水。
(板书:
染色)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作玻片标本
三、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洋葱表皮
1、先用肉眼观察洋葱表皮,将看到的画在科学记录本上(或书上13页)
2、材料员发给每位同学放大镜,大家用放大镜观察洋葱表皮将看到的画到科学记录本或书上。
3、交流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到的有何不同。
四、用显微镜观察记录洋葱表皮细胞
1、师:
如果我们将洋葱表皮的玻片标本放到显微镜下观察,又会有什么新的发现呢?
2、师出示显微镜,介绍各部分的名称、功能。
3、正确使用显微镜的方法和步骤:
(如果五年级学生使用过,也可叫学生介绍老师指导更正,具体操作内容见13页)。
师言:
使用显微镜的方法和步骤,可简要归纳为:
安放——对光——上片——调焦——观察。
4、每4人一个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不会使用的同学可根据13页的提示进行操作。
每组的材料员监督大家进行规范的操作,对不规范操作且不改正的同学取消其使用资格。
同样将显微镜下的发现画到科学记录本或书上。
5、交流我们用肉眼、放大镜和显微镜观察下的发现,讨论以下问题,进行总结。
(1)对比用肉眼、放大镜、显微镜看到的洋葱表皮有什么不同?
通过用肉眼、放大镜和显微镜分别观察同一洋葱玻片标本,发现用放大镜比肉眼观察的清晰,但看不清洋葱表皮的微小结构,用显微镜比放大镜观察更能看清洋葱表皮的微小细胞,从观察的实际范围(视野)来看,用显微镜比放大镜看到的小,肉眼看到的最大。
(2)在显微镜下观察洋葱表皮是什么样儿?
这说明了什么?
细胞中还发现了什么?
(先小组交流,然后让小组代表汇报,再让教师指导进行小结)。
我们在显微镜下看到的洋葱表皮由一个个近似长方形的“小格子”组成。
每个“小格子”就是一个细胞。
这说明洋葱表皮是由细胞组成。
在每个细胞中我们看到的“小黑点”是细胞核,泡状的结构是液泡。
五、课堂小结
教师提问: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
师生总结:
本课我们学会了制作洋葱表皮玻片标本的方法,其步骤归纳为:
“擦拭玻片——滴水——撕皮膜并展平——盖盖玻片——染色”;掌握了正确使用显微镜的方法和步骤,即:
“安放——对光——上片——调焦——观察”;在显微镜下我们发现了洋葱表皮由细胞组成,并且看到了细胞核和液泡等结构。
六、课堂训练
1、仿照制作洋葱表皮标本的方法和步骤,制作大葱表皮玻片标本。
2、用显微镜观察大葱表皮玻片标本,并画图。
七、作业
1、请简要描述在显微镜下观察到洋葱表皮结构。
2、查找资料:
细胞的作用。
八、板书设计:
5、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
(一)
活动
一、制作洋葱表皮装片:
1、材料和用具:
洋葱、小刀、镊子、放大镜、显微镜等
2、制片:
擦拭玻片——滴水——撕皮膜并展平——盖盖玻片——染色。
活动
二、使用显微镜的方法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 显微镜 观察 身边 生命 世界 教案 推荐 修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