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第二卷复习纲要.docx
- 文档编号:9670371
- 上传时间:2023-02-05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30.94KB
古代文学第二卷复习纲要.docx
《古代文学第二卷复习纲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文学第二卷复习纲要.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代文学第二卷复习纲要
一、文学常识:
1、秦文学值得后人称道的有两部作品:
《吕氏春秋》和《谏逐客书》。
《吕氏春秋》是秦统一以前,吕不韦召集门客集体编纂的。
全书由十二纪、八览、六论组成,共二十余万字。
《谏逐客书》是秦相李斯的代表作,是谏劝秦王取消错误的逐客令而要有气量容纳人才的一篇上书。
颇有战国纵横说辞之风。
鲁迅说:
“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汉文学史纲要》)这是一篇趋向骈偶化的政论文。
前人曾追认它“是骈体初祖”(李兆洛《骈体文钞》)。
2、西汉政论文代表作家是贾谊、晁错。
贾谊代表作:
《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
晁错代表作《论贵粟疏》。
东汉政论散文代表作家王充,《论衡》是其代表作,体现了“疾虚妄”的创作宗旨。
与王充并称东汉政论散文三大家的是王符和仲长统。
3、西汉史传散文的代表作是《史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以写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通史,全书由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组成,计130篇。
司马迁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为目的进行《史记》的创作。
东汉史传散文的代表作是班固的《汉书》,《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汉书》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苏武传》。
4、汉赋分为骚体赋、散体赋(汉大赋)和抒情小赋三类。
骚体赋如贾谊《鵩鸟赋》、董仲舒《士不遇赋》、司马迁《悲士不遇赋》。
汉代散体大赋是由隐语和战国散文演变而成的,多采用主客问答体形式,句式灵活,韵散相间。
汉赋四大家是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和张衡(四大家代表作)。
张衡既是散体大赋代表作家,也是东汉散体大赋向抒情小赋转变时期,抒情小赋的代表作家,代表作《归田赋》,它是现存东汉第一篇完整的抒情小赋。
5、汉代诗歌可分为民歌和文人诗歌,民歌以汉乐府诗最重要,文人诗歌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
采收乐府诗最完备的诗歌总集是《乐府诗集》,宋人郭茂倩编。
汉乐府诗主要保存在其中的郊庙歌辞、鼓吹曲辞、相和歌辞和杂歌谣辞中,而以相和歌辞数量最多。
汉乐府诗中成就最高的作品是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
此诗又名《焦仲卿妻》,最早见于梁代徐陵的《玉台新咏》。
现存最早的文人五言诗是班固的《咏史》,“质木无文”。
标志着汉代文人五言诗渐趋成熟的作品是张衡《同声歌》和秦嘉《赠妇诗》。
《古诗十九首》代表着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都是抒情诗,艺术性很高,刘勰称之为“五言之冠冕,钟嵘誉之为“一字千金”。
《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梁代萧统所编的《文选》(或称《昭明文选》)。
6、魏晋南北朝诗歌发展线索:
建安诗歌是中国诗歌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次大丰收,其代表人物有“三曹”、“建安七子”和蔡琰。
正始诗歌,其代表人物有“竹林七贤”,而真正代表正始诗歌成就的是阮籍、嵇康。
太康诗歌,作家众多,有“三张”、“二陆”、“两潘”、“一左”,除左思外,成就不太高。
永嘉诗坛,代表人物有刘琨、郭璞与玄言诗人许询、孙绰等。
晋宋之际,陶渊明是成就最高的诗人,田园诗之祖。
齐、梁永明体诗,代表人物有谢朓、王融、阴铿。
梁、陈之际的宫体诗。
北朝文学以庾信成就最高,庾信是南北朝诗歌的集大成者。
曹操诗歌用乐府古题写时事,是建安诗坛的领军人物,他的《步出夏门行·观沧海》是我国现存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
曹丕的七言诗《燕歌行》被认为是我国早期七言诗走向成熟的标志,是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
曹植的诗确如钟嵘《诗品》所说:
“骨气奇高,辞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
”曹植是建安时期最杰出的诗人。
真正代表曹植辞赋艺术成就的是后期巨作《洛神赋》。
“七子”之称首见于曹丕的《典论·论文》,指的是建安时期蜚声文坛的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禹、应瑒、刘桢七人,建安七子中王粲成就最高,刘勰誉之为“七子之冠冕”,其辞赋代表作是《登楼赋》。
蔡琰的五言体《悲愤诗》成就也最高,是其代表作。
正始诗坛“竹林七贤”指阮籍、嵇康、山涛、王戎、向秀、刘伶、阮咸七人,其中阮籍、嵇康文学成就最高。
阮籍诗歌的代表作《咏怀诗》八十二首,这些诗不是一时一地之作,而是阮籍生平诗作的总题,这些诗抒感慨发议论,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政治抒情组诗的先河。
嵇康的诗歌创作以四言之作成就最高,代表作是《赠秀才入军》十八首。
嵇康之文长于论著,极富政治色彩,风格峻切豪壮。
《与山巨源绝交书》是其散文代表作。
西晋太康年间三张、二陆、两潘、一左,比肩文坛,蔚为兴盛。
诗坛以陆机、潘岳为代表,讲究形式,描写繁复,辞采华丽,诗风繁缛。
左思的《咏史》诗,喊出了寒士的不平,在当时独树一帜,被称为咏史诗的“变体”。
郭璞的《游仙诗》借游仙写其坎壈之怀,文采富艳。
东晋诗坛被玄风笼罩,刘琨的诗歌抒写国破家亡之痛,英雄末路之悲,慷慨激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扶风诗》是其代表作。
以王羲之、孙绰、许询为代表的玄言诗人,作品哲理性强,缺少诗意,“理过其辞,淡乎寡味”。
东晋末年的伟大诗人陶渊明,是魏晋南北朝成就最高的诗人,他以平淡自然的语言和白描的手法描写田园景物,歌咏生产劳动,抒发真切的生活感受,被后人称为中国田园诗之祖。
但陶渊明并非全然的静穆,他的《咏荆轲》《读山海经》被鲁迅称作“金刚怒目式”的作品。
7、南朝文学:
谢灵运是我国第一个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他的诗以山水为主,开山水诗一派。
刘勰说他:
“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词必穷力而追新。
”(《文心雕龙·明诗》)对于自然山水的刻画可谓精妙,但有佳句而无名篇。
如“芰荷叠映蔚,蒲稗相因依,”(《石壁精舍还湖中作》)如《登池上楼》中“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初去郡》)等。
鲍照与谢灵运、颜延之并称为“元嘉三大家”。
鲍照代表作是《拟行路难》18首和《拟古》八首。
鲍照诗歌的艺术风格俊逸豪放,奇矫凌厉。
鲍照是南朝诗人中第一个大量写七言诗的诗人,创造了以七言体为主的歌行体。
鲍照的辞赋《芜城赋》(骈俪化),骈文《登大雷岸与妹书》。
齐梁时期,随着声律说的兴起,诗体发生了重大变化 “永明体”(新体诗)的出现。
代表人物是谢朓、沈约、周颙和王融等。
谢朓山水诗的艺术成就较高,诗风“清新流丽”, 富有意境美,如“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喧鸟复春洲,杂英满芳甸”(《晚登三山还望京邑》),“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等表现出诗人平静和谐的心境。
宫体诗盛行于梁后期和陈,代表作家为梁简文帝父子萧纲、萧绎及徐摛、庾肩吾、徐陵和早期庾信等,陈后主及其侍从文人也可归入此类。
宫体诗风格轻靡绮艳。
其内容主要以宫廷生活,游戏娱乐为主,描写女性。
词采华丽,追求声律对偶,是永明新体的进一步发展。
徐陵编选《玉台新咏》全书收录自汉迄梁诗歌660多首,是《文选》之外,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南北朝时代的诗歌总集,其中包括古代最杰出的叙事长诗《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即《孔雀东南飞》。
萧统主持编纂的《文选》,是文学史上一部重要的典籍。
《文选》又称《昭明文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
《文选》崇雅而《玉台》趋俗,《文选》不重民歌而《玉台》收录尤多。
《古诗十九首》出自《文选》。
8、骈文与骈赋
骈文:
孔稚珪《北山移文》是齐代骈文的代表作品。
梁代陶宏景《答谢中书书》和吴均的《与宋元思书》。
庾信《哀江南赋序》
骈赋:
江淹《恨赋》和《别赋》。
庾信的《哀江南赋》是南北朝骈赋创作的高峰之作。
9、郦道元《水经注》和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是北朝时期出现的重要散文著作。
10、南北朝民歌:
南朝民歌温柔旖旎,精致华美。
北朝民歌大气雄浑,呈现刚健之美。
南朝民歌中的抒情长诗《西洲曲》和北朝民歌中的叙事长诗《木兰诗》,堪称南北朝民歌的杰出代表。
11、魏晋南北朝时期产生了新的文学样式——小说,出现了众多作品,是我国小说史上的重要阶段。
从内容上看,可分为两大类,谈鬼神怪异的“志怪小说”和记录人物轶闻琐事的“轶事小说”,也称“志人小说”。
志怪小说的代表作是干宝的《搜神记》。
志人小说的代表作是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葛洪的《西京杂记》和邯郸淳的《笑林》等。
12、魏晋南北朝文论:
曹丕的《典论·论文》我国现存第一篇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专论,提出“诗赋欲丽”的文体要求。
陆机的《文赋》是我国第一篇文学创作专论,用赋体写成,提出“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的文体主张。
钟嵘的《诗品》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部诗论,专门评论五言诗和五言诗人。
刘勰的《文心雕龙》是一部体大思精的文学批评巨著,是文学理论的集大成之作,全书共五十篇,包括总论、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四大部分,最后为《序志》篇,是全书的总序。
《文心雕龙》初步建立了文学批评的方法论。
二、释词
1、七体:
汉初枚乘的《七发》“说七事以启发太子”,它全篇是散文,辞藻繁复,多用比喻和叠字,以叙事写物为主,是一篇完整的新体赋,标志着汉赋体制的正式确立。
自此以后以七段成篇的赋成为一种专门文体,号称七体,各朝作家时有模拟,亦简称七。
七体之名始见于《文选》。
2、乐府:
本是上古掌握音乐的行政机关。
西汉时设置掌管民间歌乐的音乐机构,时间不会晚于汉武帝时。
乐府有采集民间诗歌、组织文人创作及负责演唱等职责。
乐府机关汇集了大量的民间和贵族、文人的创作。
魏晋之后,人们把汉代乐府演唱的诗歌也称之为乐府,于是“乐府”又成为诗体的名称。
其中的民歌部分即称乐府民歌。
两汉乐府民歌今存四十首左右,它们主要保存于宋人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的《郊庙歌辞》、《鼓吹曲辞》、《相和歌辞》、《杂曲歌辞》和《杂歌谣辞》几类之中,是两汉乐府中的精华所在。
3、《古诗十九首》:
最早见载于萧统编的《文选》,因作者佚名,时代莫辨,风格相近,萧统泛题为“古诗”。
诗非一人一时之作,作者是中下层文人,创作时代为东汉末年的桓帝、灵帝之世,思想内容呈现出复杂的时代特点,都带有生命意识觉醒后的感伤色彩。
艺术上浑然天成,言近旨远,语短情长,耐人寻味。
是汉代文人五言诗成熟的标志。
4、建安风骨:
所谓“建安风骨”既是建安时期诗歌所表现出来的总体风格特点。
“风”主要是指作品的思想内容,“骨”主要是指作品的艺术表现形式。
汉末社会动乱,生计艰难,这一方面给士人建功立业提供了可能,激发他们积极进取的强烈愿望。
又一方面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的现实,又使他们又岁月不居,人生无常的深沉叹息,加上诗歌中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故使这一时期的诗歌总体上呈现出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风格特色,具有鲜明的时代和个性特征,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
代表作家为三曹,七子及蔡琰。
5、“建安七子”:
“七子”之称首见于曹丕的《典论·论文》,指的是建安时期蜚声文坛的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禹、应瑒、刘桢七人,他们与曹丕、曹植兄弟有密切的文学交往,形成一个文学集团,共同开创了建安文学的兴盛局面。
由于“遭乱流离,自伤情多”,他们的诗歌反映了社会动乱以及个人建功立业的抱负,现实性都很强。
其中王粲成就最高,刘勰誉之为“七子之冠冕”。
6、永明体:
“永明体”是指南朝齐武帝永明年间出现的一种新诗体。
在佛经翻译的过程中,周颙发现了汉语的平、上、去、入四声规律,沈约、谢脁等诗人将其运用于诗歌创作中,结合汉魏以来的对偶、用典等修辞手法,讲究“四声”“八病”等,以规范诗的声韵。
这种新诗体,人称永明体,代表诗人有王融、周颙、沈约、谢眺。
永明体是中国格律诗的开端,此后,诗即从自由状态开始走向格律化。
7、正始文学:
魏曹芳正始年间的文学。
当时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激烈,老庄哲学风行,文学创作受到严重影响。
宣扬消极思想,滋长了脱离现实的倾向。
只有阮籍、嵇康的作品还能以隐蔽的手法表现彷徨苦闷的心情,流露出不满现实的情绪,成就较大。
8、玄言诗:
玄言诗兴盛于东晋,所谓“玄言诗”,顾名思义就是那些专述老庄哲理的诗。
从西晋末年开始,由于清谈玄理风气的盛行,“因谈余气,流成文体”,诗坛渐为玄言诗所垄断,其代表作家为孙绰、许询等人。
玄言诗的特点钟嵘概括为“理过其辞,淡乎寡味”“平典似道德论”。
9、宫体诗:
宫体诗之称始于梁简文帝萧纲,以萧纲为首的一批宫廷文人,诗歌创作清辞巧制,止乎衽席之间,诗歌题材单调狭窄,脱离社会生活,伤于轻艳,号为宫体,代表诗人梁简文帝及徐摛、徐陵父子和庾肩吾、庾信父子,故人又称“徐庾体”。
10、北地三才:
指在北朝文人中能自觉学习南朝文化,对南北文学的合流起到推动作用的作家温子升、邢劭和魏收的并称。
总的来说他们都是南朝文风的模仿者。
温子升一部分诗风格清婉,辞藻华丽,讲究对偶,近似南朝,一部分诗受到过北方民歌的影响。
邢劭诗文多模仿魏晋和南朝人。
魏收所长在史传文。
11、志怪小说:
志怪小说是魏晋南北朝小说的一大类别。
它起源于魏晋时期,繁荣于两晋和南北朝。
其主要内容是杂谈神仙鬼怪。
其中也保存了一些优秀的民间故事,如《李寄斩蛇》、《三王墓》等,当然也有不少宣扬佛、道因果报应的内容。
志怪小说以干宝的《搜神记》为代表,不但保存较为完整,而且在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上,都代表了志怪小说的最高水平。
魏晋南北朝的志怪小说在取材和艺术技巧方面,都对唐传奇、宋笔记小说、宋元体、戏曲及明清小说产生了极大影响。
12、志人小说:
志人小说产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
所谓“志人小说”,内容主要记述人物的轶闻琐事、言谈举止,从中可见当时社会清淡玄理,品藻人物,标榜名士的社会风气和面貌。
代表作是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三、问答论述题(仅提供要点,答题时要结合作品分析阐述)
(一)《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色
《古诗十九首》是汉代文人五言诗成熟的标志,被称为“五言之冠冕”。
其艺术成就首先表现在它浑然天成的艺术风格上。
其创作大都有感而发,不虚情,不矫饰,情真,景真,事真,意真,随语成韵,随韵成趣,自然而然,由此铸就了其浑然天成的艺术风格。
其次,《古诗十九首》长于抒情。
其抒情的方法灵活多变,或用比兴手法,如“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或融情于景,寓景于情,如《青青河畔草》;或以事传情,如《西北有高楼》,总是自然高超,曲尽其妙。
再次,《古诗十九首》每首语言都浅近自然,务求平淡,如话家常,而又意蕴丰厚,耐人寻味。
(二)分析曹植诗歌创作前后期的变化。
曹植早期诗歌充满了昂扬奋发的精神,后期诗歌慷慨悲凉。
诗风变化的原因是由于其政治地位的变化导致题材与艺术手法的变化。
曹植早期才华横溢,颇受宠爱,故诗歌多歌唱建功立业的理想抱负,如《白马篇》,也有感时伤乱、述写宴饮游乐的作品,洋溢着浪漫乐观的情调。
后期备受猜忌,故主要抒写自己遭谴被弃的悲愤与不平,或述写朋友和自己遭受迫害的愤懑,代表作是《赠白马王彪》,或借传统闺怨题材表明自己的心志,或自抒胸臆,或借游仙以排遣内心的苦闷。
大量地运用了比喻和象征手法表现诗人反抗迫害的精神。
(三)论述汉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
(1)最突出的特色是以叙事为主,善于剪裁和安排情节。
汉乐府民歌虽也有一些抒情诗颇具时代特征,但最能体现其特色的还是大量的叙事诗。
这些诗或描写一个场面,或叙述一个完整曲折的故事,在叙事上取得了突出成就,其中最成熟的作品是《陌上桑》和《孔雀东南飞》。
两诗都注意以人物关系构建叙事情节,以人物冲突推动情节的发展,并注意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
(2)善于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刻划人物的性格特征。
如《东门行》中妻子与丈夫的对话,,《孔雀东南飞》中焦母捶床大怒、刘母拊掌而悲等都是其例。
(3)善于运用比兴、拟人、夸张、铺陈和烘托手法。
如《白头吟》以“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比喻女子的爱情纯洁;《陌上桑》以铺陈手法,表现罗敷的美丽等。
(4)语言朴素自然,生动活泼。
句式上打破《诗经》的四言,以杂言为主,逐渐趋于五言。
(四)试述司马迁生平经历中与写作《史记》有密切关联的事件,试列举简述。
司马迁的一生,据王国维先生《太史公行年考》推断,当是“与武帝相终始”。
关于他的生平事迹,有三点与他的写作《史记》有重要关系。
其一,司马迁的家世和家庭。
司马迁的先代都是周代的史官,父亲司马谈在汉武帝时任太史令,著有《论六家要旨》,立志修一部史书,并为此做了一定的史料准备,遗命司马迁完成。
司马迁的学术思想、事业理想均受到他的家庭环境和他父亲的影响。
其二,青、中年时期的漫游。
司马迁二十岁那年开始了漫游生活,广泛地访问遗闻旧事,考察各地社会状况和了解风土人情。
这些实践活动丰富了司马迁的历史知识和生活经验,扩大了司马迁的胸襟和眼界,更重要的是使他接触到广大人民的经济生活,体会到人民的思想感情和愿望。
这对他后来著作《史记》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其三,遭李陵之祸。
李陵抗击匈奴,兵败投降。
司马迁认为李陵投降出于一时无奈,必将寻机报答汉朝。
就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汉武帝。
武帝以为这是替李陵游说,并借以打击贰师李广利。
司马迁就这样遭受“腐刑”。
他的著作事业却从这里得到了更大的力量,并在《史记》若干篇幅中流露了对自己不幸遭遇的愤怒和不平。
(五)《史记》和《汉书》异同比较。
1、相同点》:
1.史家一以贯之的实录精神。
和《史记》一样,《汉书》也是一部带有作者独立见解的实录之书。
班固非常推崇司马迁的实录精神。
他在《汉书》中能够尊重历史事实,在真实记载汉朝历史功绩的同时,也暴露了统治者的种种罪恶。
2、不同点:
(1)在思想上,《汉书》是官修的史书,班固又以儒家道统为指导思想,因而在材料的选择处理上,往往表现出适应封建统治者的正统思想。
而《史记》是私人著述,思想不主一家,司马迁能独立思考,富于批判和创造精神。
(2)在取材上,《史记》雅俗并收,而《汉书》的取材,除取材于《史记》之外,《汉书》增载了许多历史文献,包括当时的经济制度、社会状况、疆域政区、等有关典章制度,因而《汉书》多带文献性质,更多学术气息。
(3)在史传人物方面,《史记》写人物真实与夸张相结合,具有浪漫主义色彩,感情强烈,形象突出,文学性强。
《汉书》则重在写实,遵照历史写作原则,没有《史记》的激情、夸张,历史性强。
(六)比较《史记》与《汉书》在人物传记写作上的异同?
第一、《史记》最精彩的篇章是楚汉之争时和西汉初期的人物传记,《汉书》汉书的精华在于对西汉盛世各类人物的生动记叙。
《史记》所写的秦汉之际的杰出人物是天下未定是草莽英雄,多为战将和谋士,极富传奇色彩。
《汉书》写的盛世人物则是在四海一定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更多的是经师儒生,富有戏剧性。
第二、除《世家》外,《史记》人物传记都是以写单个人为主,很少全面叙述家族兴衰史。
而《汉书》记叙了许多世袭官僚家族的历史,通过此,对西汉社会变迁做了多方面的展示。
如《张汤传》、《韦贤传》等。
第三、《史记》具有浓郁的悲剧色彩,有大量的悲剧人物的传记。
《汉书》的悲剧人物不多,但李凌和苏武的传记和史记的许多名篇一样,酣畅淋漓,悲剧气氛很浓。
第四、《史记》疏宕往复的笔法,《汉书》则重视规矩绳墨,行文谨严有法。
如对各类生活轶事,《史记》写作时没有固定位置。
《汉书》则不同,此类小故事全放在篇末。
总之,《汉书》具有学者之文的特点,叙事简练整饬,详赡严密,雍容典雅,语言简洁规范,辞赡韵远,不像《史记》那么骀荡疏宕,生动鲜明,感情浓烈,气势雄放。
(七)分析《史记》的风格特征。
1、《史记》的英雄主义精神。
在时代风气的感染下,司马迁怀抱着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他向往奇伟不凡的事物,崇拜英雄。
司马迁刻划了一大批品行卓异、具有英雄性格的人。
2、《史记》的悲剧色彩。
司马迁总爱淋漓尽致的渲染主人公们英雄失路,壮志难酬的悲哀、怀才不遇,无所归依的痛苦和信而见疑,忠而受谤的愤懑,以寄托自己的生活感受,表现了自己激荡不平的内心世界。
3、《史记》的传奇色彩。
《史记》富有传奇色彩。
司马迁喜欢猎奇,把许多传说故事写入人物传记中,造成一种神秘感。
《史记》所写的许多真人真事也带有传奇色彩。
鲁仲连为人排患解难而无所取,是一位奇士。
《留侯世家》中的张良是位传奇人物,圯上老人受兵书等许多故事都疏离常规,出乎人的意料之外,富有传奇性。
(八)结合作品说明《史记》刻画人物形象的基本方法。
1、人物个性与共性的展现。
《史记》人物形象各具姿态,都有自己鲜明的个性特征。
不但不同类型的人物迥然有别,就是同一类型的人物形象也罕有雷同,如同是以好士闻名的贵公子,信陵君和其他三公子在人格上有高下之别
2、复杂人格的多维透视。
司马迁笔下的人物显露出多方面的特征,有血有肉,生动丰满。
如项羽(分析略),司马迁在刻画人物时一方面能把握他的基本特征,同时对其性格的次要方面也能给予充分的重视,多侧面地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3、互见法。
即在一个人物的传记中着重表现他的主要特征,而其他方面的性格特征则放在别人的传记中显示。
(九)谢灵运山水诗的艺术成就。
谢灵运是诗歌史上自觉以山水入诗的第一人。
他以富丽精工的语言、生动鲜明的辞采,细致逼真地刻画了自然景色,表现了山水的绚丽多姿:
1、一些佳句显示了他工于摹画的高超本领和在艺术技巧方面的创造。
2、多按游览顺序,采用移步换形法将沿途所见景物收入诗中。
3、多按照叙事——写景——抒情的模式来写,结构比较单调,影响了诗歌意境的浑成和完整。
(十)鲍照诗歌的艺术风格及其对诗歌发展的贡献。
鲍照诗歌分五古与乐府两大类,继承汉魏乐府诗形式及传统,笔力雄健,抒发了强烈的感情;工于写景,长于比兴,声调抑扬顿挫,句式长短不齐;奇特瑰丽,气象雄浑,风格豪迈俊逸,雄恣奔放,颇富浪漫色彩。
鲍照继承和发扬了汉魏风骨,代表诗歌发展的正确方向,对诗歌发展的贡献:
一是对边塞诗的创新,增加了边塞风物和征人边愁的内容。
二是对七言体的创制,他是第一个有意识致力于七言诗创作并取得高度成就的诗人,变七言歌行逐句韵为隔句韵,又开创了杂言式七言歌行。
另外,模仿南朝乐府的小诗和边塞题材的诗歌对唐代五绝的形成颇有影响。
(十一)《世说新语》的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
(1)《世说》主要记述汉末至东晋士族阶层的遗闻轶事,特别着重士族人物的玄虚清淡。
它按《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门,反映士族阶层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方式,揭露魏晋时期的黑暗社会、腐败政治以及统治集团的残暴和荒淫。
其内容体现了当时一些真实的社会史实和文学思想,具有史料价值。
(2)《世说》的艺术风格在于:
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善于采用多种表现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以短小文字突出事件的中心,以特征性的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和精神面貌。
语言精练,简约含蓄,隽永传神,既有典雅辞句,又有生动口语。
往往一言一行即表现人物的肖像和精神面貌。
(十二)试述魏晋南北朝文学进入了自觉的标志。
所谓“文学自觉”,就是把文学当作与经学、史学、哲学相并列而不是从属的一门艺术,充分发挥文学的独特审美功能,抒情言志。
文学理论与批评的兴盛是与文学的自觉联系在一起的。
所谓文学的自觉有三个标志:
第一,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
第二,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
第三,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
(十三)分析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成就。
陶渊明诗歌的风格是平淡自然,他的田园诗集中表现了这一特色。
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情、景、事、理的浑融统一,陶渊明善于用白描及写意的手法勾勒景物、点染环境,意境浑成高远,不纯客观地刻划景物,在他的笔下景物总是饱含着诗人的感情,体现着诗人的性格,诗人常在抒情写景中用朴素的语言,说明一些生活哲理,既富于情趣,又富于理趣,将兴寄与自然美融为一体。
如《饮酒》其五,将人、山川、空气、飞鸟,构筑了一个和谐的世界,物我泯一,这就是韵味。
二是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
由于在创作中情绪平和,没有大的感情起伏,因而陶诗中多写田家生活中日常之景之物,令人觉得亲切平和,所以形成质朴无华,不加雕饰的纯净之美。
达到平淡与醇美的统一,陶诗在平淡的外表下,含蓄着炽热的思想感情和浓郁的生活气息,意味隽永,淡而有味。
如《饮酒》其五: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描绘了一个宁静恬淡、高远舒展的境界。
诗歌平淡,然淡而有味,其味隽永,令人心驰神越,想慕千古。
总之,陶诗语言不露斧凿却高度艺术化。
如“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语俗而意雅,平常之景而蕴含深意。
(十四)陶渊明田园诗的主题分析。
1、陶渊明的田园诗写描写了农村在战乱中的饥寒残破和自身生活的困窘:
“徘徊丘垄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古代文学 第二 复习 纲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