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备考初中高中化学知识衔接.docx
- 文档编号:9655175
- 上传时间:2023-02-05
- 格式:DOCX
- 页数:27
- 大小:132.91KB
中考化学备考初中高中化学知识衔接.docx
《中考化学备考初中高中化学知识衔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化学备考初中高中化学知识衔接.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化学备考初中高中化学知识衔接
中考化学备考:
一只眼睛看自己一只眼睛看未来
日本近代有一个著名的练剑故事:
宫本武藏是当时的剑术大师,柳生义寿郎向他拜师学艺,问宫本:
“师父,根据我的条件和现在的这种练剑方法,您认为我需要多少年可以成长为一流的击剑手?
”师傅回答:
“需要10年。
”“那我如果用现在两倍的时间练剑呢?
”师傅回答:
“那就要20年了。
”柳生一脸狐疑,又问:
“那我除了吃饭、睡觉,剩下的时间都用来练剑呢?
”宫本答道:
“那你一辈子都成不了一流的剑客。
”
柳生非常吃惊,问:
“为什么?
”宫本答道:
“因为你的两只眼睛只顾盯着前方的目标,已经没有时间留一只眼睛看自己了。
”柳生听了恍然大悟,最终也成了一名一流的剑客。
这个故事给人的启迪十分深刻,作为有志于报考一流重点高中的优秀初三同学,在最后几个月的复习备考过程中,除了紧跟老师的复习安排、不断弥补自己的知识薄弱点之外,还必须留出一只眼睛,提前思考初高中知识衔接点。
从近几年初中自然科学中考命题来看,提前接触一些相关的衔接知识,对备战中考有很大的作用,同时对进入高中后迅速适应高中学习也很有帮助。
下面举几个初高中的化学知识衔接作为说明:
一、元素化合物知识衔接
●内容一:
物质的分类及其性质
初中化学对物质的分类主要是一种限于物质成分是否单一或组成元素有什么不同而进行的表面形式上的分类,便于学生初步认识化学物质,如把元素分为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把化合物分为酸、碱、盐、氧化物等;高中化学则更侧重于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同时,因为分类是人们最熟悉、也是最方便的工作方法之一,使学生在学习分类的过程中,感受和掌握学习的方法,认识到分类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简单易行的科学方法。
如:
人教版教材介绍的树状分类法和交叉分类法等。
因此,我们在高中看待物质的类别时要注意多尺度,站在更高的角度去审视问题,同时注意补充初中未介绍的知识。
初高中知识要求比较
初中
高中
酸
只介绍常见几个酸是“强酸”还是“弱酸”,不从电离的角度讲解酸、碱的概念
根据电离理论(电离程度)理解“强酸”、“弱酸”的概念
不涉及酸的氧化性
从H+的氧化性感受非氧化性酸,从硝酸、浓硫酸感受氧化性酸
碱
主要只涉及常见的几个强碱。
不从电离的角度讲解碱的概念。
不介绍弱碱,但简单介绍铵根离子的检验方法
根据电离理论(电离程度)理解“强碱”、“弱碱”的概念
盐
主要依据酸跟碱是否完全被中和分类,不介绍酸式盐和碱式盐的概念。
但学生会遇到碱式碳酸铜这种物质
电解质溶液中,主要考虑盐类的水解等,依据盐所对应的酸、碱的电离能力分类
氧化物
从能否跟酸(碱)反应生成盐和水分类
还涉及过氧化物和两性氧化物的重要性质
物质的分类初高中在教学内容的要求上本来就有脱节的现象,加上初中新课程对于酸、碱、盐的各种分类要求的降低,建议补充以下内容进行衔接。
知识链接
(一)分类体系
(二)各类无机物的分类
1.酸
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叫做酸。
(1)依据组成中是否含有氧元素
(2)依据电离出氢离子的数目
(3)依据溶解性
(4)依据电离能力
2.碱
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碱。
(1)依据电离出氢氧根离子的数目
(2)依据溶解性
(3)依据电离出氢氧根离子的能力
3.盐
(1)依据酸跟碱是否完全被中和
(2)依据盐所对应的酸、碱的电离能力
4.氧化物
(1)不成盐氧化物:
不跟酸或碱反应生成相应盐(如:
NO、CO)
(2)成盐氧化物
(提示:
①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
②非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也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
)
5.氢化物
(1)气态氢化物:
气态、共价化合物、氢为正价(如HCl、H2S、NH3…)
(2)固态氢化物:
固态、常见的为离子化合物、氢为负价(如NaH、CaH2…)
6.单质
●内容二:
酸碱盐的相互转化
初中化学中,酸、碱、盐等无机物的相互转化是学习的重点之一,这部分内容在初中主要表现为物质种类多、化学反应多、必须记忆的多、实际运用的多、题型变化多。
而它恰恰又是认识和进一步研究各类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基础,是高中化学元素化合物部分的基石。
新课程中,由于对酸、碱、盐等的概念的弱化,对物质在水中的电离知识和能力要求的降低,对习惯于把初中化学知识在通晓一些基本概念的前提下,理解其反应的规律,加强实际运用,在运用中理解其重要意义的教学来说产生了一定的困难。
有的老师片面理解新课程的要求,没有理解新课程要求的引导学生通过科学探究的方式,从身边的化学物质人手学习有关物质构成和变化的知识,然后应用所学化学知识解决社会实际问题;没有认真研究和处理化学教材,没有做到全面理解其内容,在学和教中,体现教材的内在特征,分析并设计落实学习重点、难点和关键的教学纲要。
有的教师片面追求知识的记忆,忽视过程、方法和能力。
而高中化学除了要积累更多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外,还要做到敞开思维,勇于接受一个个可能及自己原有知识发生冲突的事实,如在初中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之一是“要有水生成”,到高中则要扩展为“有弱电解质生成”,换句话就是不一定要有水生成,也能发生复分解反应等等。
初高中知识要求比较
初中
高中
酸
石蕊遇酸变红、活泼金属及酸反应放出氢气
钠及水、铝及强碱反应也会放出氢气;
活泼金属及硝酸反应主要不生成氢气;
铁、铝及浓硫酸(浓硝酸)常温下钝化,加热生成SO2(NO2)等
盐酸、硫酸、硝酸三大强酸
高氯酸酸性更强
不要求酸的通性
石蕊遇浓硝酸先变红后褪色
碱
碱跟及酸反应生成盐和水
不要求碱的通性
氢氧化铝既能跟强酸反应生成盐和水,也能跟强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盐
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排在前面的金属能够把后面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钠能从盐溶液中置换出氢气,非水状况下的置换反应,电化学反应;很少从初中的四个基本反应类型去看反应,主要从氧化还原反应的角度去分析。
金属活动性比较
非金属氟、氯、溴、碘的氧化性比较
氧化物
金属氧化物跟酸反应生成盐和水
氧化铝既能跟强酸反应生成盐和水,也能跟强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有沉淀、有水或气体生成
有难溶物、难电离物质或挥发性物质生成
初中化学中氧化物的反应及酸、碱、盐等无机物的相互转化要求降低,特别是通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明显降低。
知识链接
(一)酸的通性
1.及酸碱指示剂的作用:
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2.非氧化性酸及某些金属发生置换反应生成盐和氢气
(如:
Zn+H2SO4ZnSO4+H2↑)
3.及碱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如:
CuO+2HClCuCl2+H2O)
4.及碱的中和反应(如:
Cu(OH)2+2HClCuCl2+2H2O)
5.及盐的反应
(二)碱的通性
1.及酸碱指示剂的作用
2.及酸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如:
2NaOH+CO2Na2CO3+H2O)
3.及酸发生中和反应(如:
NaOH+HClNaCl+H2O)
4.及盐的反应(遵循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可溶性的碱及可溶性的盐反应生成新的碱和盐(生成物至少有一种为难溶或难电离物)
(如:
2NaOH+CuSO4Cu(OH)2↓+Na2SO4)
(三)盐的性质
1.某些盐及某些金属的置换反应(遵循金属活动性规律)
(如:
Fe+CuSO4FeSO4+Cu)
2.某些盐及某些非金属单质的置换反应(如:
Cl2+2KI2KCl+I2)
△
3.可溶性盐及可溶性碱的反应(遵循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如:
2NaOH+CuSO4Cu(OH)2↓+Na2SO4;NH4ClNH3↑+HCl↑)
4.某些盐及某些酸的反应(遵循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如:
CaCO3+2HClCaCl2+H2O+CO2↑)
注:
多元弱酸盐可以及过量的该弱酸反应生成酸式盐。
CaCO3+CO2+H2OCa(HCO3)2
5.盐及盐的反应(遵循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如:
CaCl2+Na2CO3CaCO3↓+2NaCl)
(四)氧化物的性质
1.酸性氧化物
(1)及碱反应(如:
CO2+2NaOHNa2CO3+H2O)
(2)及碱性氧化物的反应(如:
CO2+Na2O2NaOH)
(3)及某些盐溶液的反应(如:
Na2CO3+CO2+H2O2NaHCO3)
2.碱性氧化物
(1)及酸的反应(如:
CuO+2HClCuCl2+H2O)
△
(2)及酸性氧化物的反应(如:
CaO+SO2CaSO3)
(3)某些碱性氧化物及氢气的置换反应(如:
CuO+H2Cu+H2O)
3.两性氧化物的性质
(1)及强酸的反应(如:
Al2O3+6HCl2AlCl3+3H2O)
(2)及强碱的反应(如:
Al2O3+2NaOH2NaAlO2+H2O)
(五)金属单质的性质(熟记金属活动性顺序表)
(1)某些金属及非氧化性酸的置换反应
(如:
Zn+2HClZnCl2+H2↑)
(2)某些金属间的置换反应
(如:
Cu+2AgNO32Ag+Cu(NO3)2)
(3)金属单质及非金属单质的反应
(如:
2Na+Cl22NaCl;2Mg+O22MgO)
(注:
非金属单质性质,此处暂不涉及太多)
(六)酸碱盐的相互转化关系(“八圈图”)
特别要从电离的角度探讨酸为什么有一些相似的化学性质,碱也有一些相似的化学性质入手,认清本质,感悟科学探究的过程、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注重在方法和能力上的衔接。
●内容三:
物质的变化
★物质的存在形式
初中化学认识物质主要是,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探究身边常见的物质,认识到物质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体会科学进步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所作的巨大贡献,初步认识到物质的用途和性质的关系,初步形成科学的物质观和合理利用物质的意识。
主要学法有,注重从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去选取学生所熟悉的素材,注重观察和实验探究活动,注重让我们从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中去体验化学美。
高中化学认识物质主要是,能根据物质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在初中已学溶液、浊液的基础上对分散系及其胶体的物理性质及化学性质有一定的了解,以此作为整个高中化学必修及选修模块的学习基础。
学法上,高中化学对物质的认识比初中化学对物质的认识上了一个层次,不仅仅要对现有的具体的物质世界能好奇、感知、感悟、体验,而且要能对自然物质世界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提升对化学物质学习的科学素养,感受到高中化学物质世界的人文性,通过对物质世界的认识,让学生能形成基本的化学观念和科学的探究能力。
初三教科书中出现的有关需衔接的内容
1
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但不介绍游离态、化合态的概念)
2
碳的单质中介绍金刚石、石墨的结构及用途,介绍、C60的分子结构(但不介绍同素异形体的概念);出现红磷和白磷的色、态,均可在一定条件下和氧气反应
3
介绍原子的构成、只举例介绍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情况,知道原子核外的电子式分层排布的;知道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特别是最外层的电子数目,跟元素的化学性质有密切关系。
知道离子是由于原子得失电子形成的
知识链接
1.物质存在的形式学习情景素材
(1)物质的三态及变化:
水的三态;干冰的形成和升华;空气的压缩
(2)同种元素的不同形态:
金刚石、石墨和C60;白磷和红磷
(3)相同元素形成的不同物质:
酒精及醋酸;甲烷及乙炔;水及双氧水
(4)同种元素存在的不同价态:
氧化亚铁、氧化铁、四氧化三铁等
(5)同一物质的不同存在方式:
无水硫酸铜、硫酸铜晶体、硫酸铜溶液
(6)自然界元素的存在形式游离态及化合态存在及原因
2.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学习情景素材
(1)物质的粒子性:
分子、原子和离子;合金;纳米材料
(2)粒子的运动性:
布朗运动;“空中生烟”;氨的扩散;盐酸的挥发
(3)粒子的可分性:
原子结构的发现;质子、中子的可分性(夸克理论)
(4)具有相同电子数的粒子:
CH4、NH3、H2O、HF、Ne
NH2-、OH-、NH4+、H3O+
Na+、Mg2+、Al3+、O2-、F-
(5)基本粒子之间的转变及实质:
原子是如何结合成分子的;原子及简单阴阳离子之间的转变,复杂阴阳离子(如NH4+、H3O+)的构成。
3.对化学元素的认识及物质组成的表示学习情景素材
(1)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及人类密切相关的元素;人体内所含常量及微量元
素
(2)学会对周期表一定的应用门捷列夫及周期表;地壳和空气中常见元素;农作
物生长所需元素
(3)常见元素化合价及标定原因初步知道原子间电子得失及共用后化合价的由来
(4)根据元素化合价书写物质组成氧化物、酸、碱、盐(正盐、酸式盐、复盐)
的化学式及特殊价态的标定方法双氧水、过氧化钠、次氯酸、亚硝酸钠等
(5)利用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食品、药品标签上物质成分、元素含量的求算;
质量进行组成的简单计算国家饮用水标准;氮肥包装说明书上含氮量认识
★无机化学反应
认识物质的各种化学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这些规律是化学的精髓,是化学学习的主要内容,需要下功夫学习。
初中化学主要让我们掌握化学变化的特征、化学反应类型、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质量守恒定律和化学反应的表示方法等内容。
其学习的主要方法是要我们密切观察一些生动、具体的化学现象,形成“物质是变化的”的观点。
因此,学习的过程中主要是紧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通过一定的实验探究化学变化规律。
而高中化学主要是通过必修1、2和选修的各模块的学习,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来认识学习化学反应及其规律。
宏观层面主要是研究化学反应的方向性、化学反应进行的速率、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微观层面主要是从微观粒子相互碰撞以及分子“活化”的程度和能量的方面来研究化学反应发生的本质因素和外观表象,两方面都是学习化学反应原理的重要基础内容。
学习的主要方法是要深刻把握住反应的本质特征,善于用合理的“概念模型”去解决微观问题。
知识链接
1.化学反应的的基本特征学习情景素材
(1)认识化学反应的基本特孔雀石的分解;干冰的升华;钢铁的熔化;镁铝
征及现象和本质的联系:
金属分别及同浓度的盐酸反应;氢气分别及氧气;氧化铜、氮气反应条件的比较等。
(2)化学变化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新制氧化钙加入水中能煮鸡蛋;照相底片感光;
可充电池;化学暖炉;黑火药的爆炸;热敷袋。
(3)认识催化剂对反应的重要性:
双氧水中加入二氧化锰;化石燃料的形成;酿酒。
(4)认识到化学变化过程的复杂性:
石油、煤的形成;石灰岩溶洞和钟乳石的形成等
(5)学会从不同角度去认识分析从不同角度选择较为典型的反应(四大反应类型、
不同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等)
2.无机反应类型学习情景素材
(1)理解化合、分解、置换和复分解铁粉及硫粉混合加热;“湿法炼铜”;电解氯化铜
反应及其本质特征:
水溶液;石灰石或贝壳煅烧;“叶脉书签”等。
(2)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的应用:
金属分别及酸溶液、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规律。
(3)化学反应在日常生活、生产土地酸、碱性测定;铁、铜器翻新;镀金银手饰;
中的应用农药、化肥等合理使用;日常生活用品如肥皂。
3.质量守恒定律学习情景素材
(1)认识质量守恒定律中反应物恰好完全反应;充分反应;完全燃烧及不完全燃烧
及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以碳、甲烷为例)
(2)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进行反应适量及过量;并列反应及连续反应
物和生成物质量的有关计算[研究CO2及Ca(OH)2反应]
(3)认识定性及定量研究对于化进行化学实验的重要依据;开源节流;
学科学、生产实际、生态环物质纯度测定;杂质成份分析;对物质组分的判断;
境的重大意义原子的利用率;化工生产损耗
●内容四:
溶液
初中学习过程中的知识系统及概念形成及运用方面,受到教学条件及资源的影响,极易形成不同层次的差异。
高中在分散系的认识基础上,重新认识溶质和溶剂,及固态物质的溶解度和气体的溶解度,对浓度的表示方法和概念进一步扩充,更注重反应原理及定量的方法分析和研究。
初高中知识要求比较
初中
高中
溶液
初步认识溶液。
能对溶液的组成、性质以及溶液中发生的化学变化等,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要求以初中化学相关内容为基础,通过学习分散系、胶体等内容,扩大视野,认识分散系。
溶解度
初步认识如何区分物质的溶解性;
完善对饱和溶液及不饱和溶液的量化分析,初步形成固体溶解度概念,知道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
能对海水产盐的物质分离、物质结晶等化学知识及技能等,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完善溶解度的概念,补充有关溶解度的计算,如结晶水合物的计算,溶解度和物质的量浓度的换算,溶剂变化、温度变化及几个条件同时变化等条件下的计算。
不仅要求计算固态物质的溶解度,还涉及气态物质的溶解度等。
根据溶解度曲线的变化选择实验方法等,则要求从控制变量、定量分析的层面上,形成较为完整的溶解度的应用。
能从化学平衡的角度认识和分析溶液中建立的平衡等。
对化学感兴趣的同学,则要求从化学反应原理的层面上,重新认识学习分散系的要求,研究溶液中的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知识链接
1.溶液的含义及组成
学习情景素材
⑴由知道到了解溶液的含义。
分析海水组成;食盐、酒精、二氧化碳溶于水的实验;
⑵从宏观认识溶解现象、知道常见的溶质和溶剂,到了解溶液的组成。
食盐、硝酸铵、氢氧化钠溶解时的热变化现象;常见溶液的溶质及溶剂的辨别;
⑶认识溶液的微观组成,从分散粒子的角度区分溶液及浊液。
解释固体溶质溶解及结晶现象;比较食盐水、油水、泥水;为什么溶液中进行的化学反应比较快;
2.溶质质量分数
学习情景素材
⑴由知道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表示溶液组成的一种方法,到理解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
不同组成硫酸铜溶液的比较及分析;溶质质量分数的表示方法及基本计算。
⑵由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到能进行有关计算。
配制一定质量溶液时,溶质、溶剂质量(体积)的计算;溶液稀释的计算。
⑶由初步学会到了解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配制6%的食盐水50g;自制汽水。
3.初步认识酸碱的电离
学习情景素材
⑴由知道几种酸碱在水溶液中能解离,到初步认识酸碱的电离。
几种常见物质的导电性的实验及结论;分析解释酸溶液、碱溶液具有相似性质原因。
⑵能从电离角度分析典型酸碱盐在溶液中的反应。
氢氧化钠及盐酸反应的分析;盐定义的描述;酸、碱的单元小结;附录Ⅰ:
部分酸碱盐的溶解性表;活动及探究:
硫酸、硝酸钡、氢氧化钠、碳酸钾溶液两两间是否反应。
⑶由会用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到了解溶液pH概念和测定方法。
使用pH试纸测定唾液、食醋、果汁、肥皂水、雨水和土壤溶液等的酸碱性;溶液酸碱度对头发的影响。
4.饱和溶液
学习情景素材
⑴由了解饱和溶液的涵义到形成概念。
溶质、溶剂质量对饱和食盐水的影响;温度对饱和硝酸钾溶液的影响;
⑵由了解结晶现象到初步认识动态平衡。
海水晒盐;冷却热饱和硝酸钾溶液;制取明矾晶体。
⑶由知道影响饱和溶液的条件到认识控制变量。
饱和溶液及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条件;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及原理。
5.溶解度
学习情景素材
⑴由了解溶解度的涵义到形成概念。
如何定量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性的大小。
⑵由认识和绘制溶解度曲线到运用溶解度曲线分析综合性问题。
绘制几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讨论溶解度曲线可提供有信息。
⑶由知道影响气体溶解的因素到认识气体溶解度。
汽水中含有大量二氧化碳;如何增加养鱼池中的含氧量;氮气溶解度的表示方法;保存氨水的注意事项。
6.有关溶解度中的定量分析
学习情景素材
⑴由初步分析溶解度曲线中相关质量的关系到学会依据溶解度进行控制变量的分析。
运用溶解度曲线查找某温度时几种物质的溶解度;温度改变后溶解度相应发生的变化。
⑵由初步认识根据溶解度可进行简单计算,到了解依据溶解度进行各种计算的基本技能。
溶解度中相关质量之间的比例关系;蒸发溶剂后,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的改变情况。
二、化学实验知识衔接
●内容一:
实验原理的确定
衔接要点
初中要求
高中要求
知识能力视角
了解基本的实验原理,设计简单实验方案,根据化学常识初步分析方案的合理性。
如分析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选择制气的反应原理和装置。
掌握化学实验原理的确定的一般方法和运用化学知识设计一些综合实验方案。
根据实验要求,设计综合实验方案的能力,并进行方案的评价的能力。
学习方法视角
在相关的信息的提示下,自主学习,对实际问题初步分析、简单探究,得出初步结论的方法。
如:
会应用简单的实验,通过控制变量法确定实验原理,根据实验条件,完善实验方法。
感受最基本的化学实验探究方法。
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突出化学学科特征,更好地发挥实验的应用功能。
知识链接——1
实验原理的确定要求联系所学过的实验知识和技能,进行知识类比、迁移和重组,全面、周密地思考才能确定出正确的实验方案和回答提出的问题。
1.化学实验原理的确定应遵循:
①科学性,实验原理,准确,实验流程合理;
②安全性,保护人身、保护环境、保护仪器;
③可行性,条件允许,效果明显,操作正确;
④简约性,做到步骤少,时间短、效果好等基本要求。
2.如何迅速、准确地确定实验原理
(1)明确目的原理
首先必须认真审题,明确实验的目的要求,弄清题目有哪些新的信息,综合已学过的知识,通过类比、迁移、分析,从而明确实验原理。
(2)选择仪器药品
根据实验的目的和原理,以及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性质、反应条件,如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状态,能否腐蚀仪器和橡皮、反应是否加热及温度是否控制在一定的范围等,从而选择合理的化学仪器和药品。
(3)设计装置步骤
根据上述实验目的和原理,以及所选用的仪器和药品,设计出合理的实验装置和实验操作步骤。
应具备识别和绘制典型的实验仪器装置图的能力,实验步骤应完整而又简明。
(4)记录现象数据
根据观察,全面而准确地记录实验过程中的现象和数据。
(5)分析得出结论
根据实验观察的现象和记录的数据,通过分析、计算、图表、推理等处理,得出正确的结论。
3.制备实验原理的确定
制备实验原理的确定,对巩固元素化合物知识和掌握好各类有机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全面训练实验技能,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有益的。
制备实验原理的确定,应遵循以下原则:
①条件合适,操作方便;
②原理正确,步骤简单;
③原料丰富,价格低廉;
④产物纯净,污染物少。
即从多种路线中优选出一种最佳的制备途径,合理地选择化学食品及药品,设计合理的实验装置和实验操作步骤。
4.探索性实验、性质实验原理的确定
分析其结构特点或从所属类型的典型代表物去推测物质可能具有的一系列性质,而后据此分别设计出合理的实验方案,去探索它所可能具有的性质。
5.验证性实验性质实验原理的确定
对物质具备的性质去求证,关键设计出简捷的实验方案,操作简单,简便宜行,现象明显,且安全可行。
知识链接——2
实验操作:
1.仪器连接的顺序
(1)所用仪器是否恰当,所该仪器是全用还是选用;
(2)仪器是否齐全,如制有毒气体及涉及有毒气体的实验是否有尾气的吸收装置;
(3)安装顺序是否合理,如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考 化学 备考 初中 高中化学 知识 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