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育管理中的惩戒教育.docx
- 文档编号:9640253
- 上传时间:2023-02-05
- 格式:DOCX
- 页数:37
- 大小:53.62KB
浅谈教育管理中的惩戒教育.docx
《浅谈教育管理中的惩戒教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教育管理中的惩戒教育.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浅谈教育管理中的惩戒教育
浅谈教育管理中的惩戒教育
摘 要:
惩戒是教师依法对学生不合规范的行为施以否定性的制裁,以促进其合规范行为的产生与巩固的一种教育权利,它与体罚有根本的区别,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
在实施惩戒教育过程中,要注意了解惩戒的代价和风险,把握好教师惩戒的权限,并遵循有关的原则施教,才能发挥惩戒教育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
惩戒教育;必要性;注意事项
当前,我国教育领域普遍倡导激励教育和赏识教育,强调家长和教师都要以平等的态度和学生对话,尊重学生,并给学生创造一种宽松自由的气氛。
进而有人认为,好学生是“夸出来的”。
用激励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信固然是一种方式,然而,当学生犯了严重的错误,该怎么办?
激励和赏识是否意味着不能批评?
对这些问题,教育工作者进行了深入探讨。
在我们的教育管理中,教师是否拥有惩戒权呢?
实施惩戒的范围有多大?
谁来给惩戒裁判?
一系列的问题摆在面前,我们有必要对惩戒教育进行理性的分析。
一、惩戒与体罚的辨析
何谓惩戒?
这是在探讨惩戒教育时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为了更好地界定和理解惩戒这个概念,需要先对惩戒和体罚加以辨析,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把二者混为一谈。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曾指出,“惩戒绝不等于体罚,更不是伤害,不是心理歧视”。
《上海教育》杂志常务副总编金志明也曾指出,“教育的惩戒应该首先是教育,其次是处罚”。
在教育中,惩戒是“通过给学生身心施加某种影响,使其感到痛苦或羞耻,激发其悔改之意,从而达到矫正的目的”的一种教育手段。
体罚则是指“施加惩罚使学生身心感受到痛苦,以促使其为避免痛苦而改正错误”。
从字面上看,这二者的差异确实不大,因而人们在实践中常常将它们混淆,认为惩戒即体罚,其实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
我认为,惩戒是指“施罚使犯过者身心感觉痛苦,但不以损害受罚者身心健康”为原则的一种惩罚方式。
惩戒有惩罚、警戒之意,是对学生成长过程中所犯过失的责任追究,是让学生去承担错误引起的后果,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成长。
它在目的、手段、方式和产生的后果上都与体罚有着本质区别,其中最关键的在于,体罚损害了受罚者的身心健康。
首先,从目的上看,惩戒是为了帮助学生真正认识错误,悔过自新,重在教育改过,从而“不愿”犯错;体罚则重在发泄不满,侧重于使学生惧怕皮肉之苦,从而“不敢”犯错。
“不愿”和“不敢”,仅一字之差,却体现了不同层次的道德诉求。
其次,从程度上看,惩戒是不以损害学生身心健康为原则的一种教育方式,是教师的职业权利之一;而体罚则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更是一种违法行为。
第三,从手段上看,两者都是通过实施处罚使学生身心感到痛苦来达到最终的目的,但痛苦的内涵不同,惩戒中的痛苦是学生悔悟后的痛苦,多是内发的;体罚中的痛苦更多的是教师施加给学生的,多是外在的。
第四,从效果上看,惩戒能促使学生改正错误,当面临相似的道德情境时,学生能主动引起注意并做出正确的判断;而体罚时学生完全是被动的,学生往往还会对教师产生抵触情绪甚至导致更加严重的违规行为。
通过以上辨析不难看出,惩戒是教师依法对学生的不合规范行为施以否定性的制裁,避免其再次发生,以促进其合规范行为的产生与巩固的一种教育权利,它是教师用于惩处违反学校学习生活规范的学生的权利,是维持教育教学的正常秩序、保证教育教学活动正常开展的教育手段。
二、惩戒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惩戒在教育领域中有存在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吗?
这是涉及到惩戒在教育领域存在的合理性问题。
一些人倡导“无惩戒教育”,认为教育从本质上而言是与惩戒不能相容的,真正的教育就应当“让学生像田里的那些稚嫩的幼苗一样,能够沐浴明媚的阳光,接受润物无声的春雨,尽情地开花结果”。
也有人认为,惩戒只是一种直接的和武断的行为方式,不应成为为教育目的服务的外在手段,是一种非人性的方式。
通过惩戒实施的教育不利于学生的正常发育和健康成长,不利于学生完善的个性的形成和健康心理的培养,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
那么,在我们的教育管理实践中真的应当排除惩戒教育吗?
我们知道,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教育者的点拨和启发,需要信任和宽容、激励和关爱、尊重和尊严。
学生具有可塑性,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还没有形成,在其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我们去呵护,同时也需要我们对他们“修枝去杈”。
对学生的错误,一味地姑息和迁就是教育的的失败。
我们的教育不应只是在“和风细雨”中进行的,历史和现实都证明,温情教育无法“包治百病”,必要的惩戒教育是必须的,也是可行的。
常有人把欧美等国的教育拿来为中国教育应当宽松和自由说话,这种认识未免失之于偏颇。
首先是学生不一样,其次是国情不一样,他们的教育可以借鉴但不能移植。
再者,欧美的教育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宽松”。
黄全愈博士的《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中谈到,在美国,如有学生将不允许带的东西带进学校,如传呼机、手机之类,学校一律没收,并不再还给学生。
而在澳大利亚,一些公立学校对学生犯错的处理很简单,每个学校都设有两个警戒室,学生要是犯了错误,教师就请他到警戒室去,由专门的教师依照其不同的心理问题或行为问题,与之进行交流,然后采取赔礼道歉或写检查等不同的方式处治。
如果再不起作用,该学生就会被送到特殊学校去。
最严重的惩戒是开除,在停学的日子里,家长是其法律监护人。
惩戒教育作为学生不良行为的警戒灯与矫正器,不仅有利于学生自觉遵守社会所认可的行为规范,而且更重要的是,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法律观念与责任意识。
因此,惩戒教育作为教育的应有之义,是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三、实施惩戒教育的注意事项
1.了解惩戒的代价和风险
任何一种手段的采取,都会涉及到“风险”和“代价”的问题。
惩戒在教育管理中作为一种手段被应用,也不例外。
在我们的教育管理中,惩戒通常被看做是一种维持正常教育秩序的手段和消除学生不正确行为危害的措施。
惩戒也可能使学生经历尴尬或者遭遇贬斥,即实施惩戒要“冒险”,如学生相信逃一次课(去找朋友或钓鱼)比放学后留校几个小时还要值得的话,那么留校就不足以阻止他的行动。
在教育管理中,实施惩戒应是一种通盘考虑和权衡利弊后的选择,是一种消耗精力最少而产生效果最大最持久的教育。
2.把握教师惩戒学生的权限
既然教师有权对学生实施惩戒,与之相应的一个问题就是教师惩戒学生的权限问题。
可以说,在不同的法律条文中对惩戒的权限问题都有涉及。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二章权利和义务的第八条教师应履行的义务中规定,“一,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二,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三,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的发展;四,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阻止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十六条明确规定,“禁止体罚学生”。
从以上的法律条文中,我们都能体会到对教师惩戒学生权限的规定,这为教师实施惩戒教育提供了法律依据。
3.惩戒应遵循的原则
实施惩戒应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要可行。
在我们的教育管理中,教师采取惩戒的目的是为了教育学生使其改正缺点和错误,而学生个性的千差万别要求在使用惩戒时,要具体情况具体对待,要对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做深入的了解,注意惩戒的可接受性。
第二,要适度。
教师在惩戒学生的时候不仅要看场合,要充分顾及学生的面子,考虑学生的自尊心,而且要注意不要巨细不分,事事指责;动辄得咎,只会导致学生不知所措,无所适从。
第三,要到位。
这主要是指惩戒的一贯性。
如果错误的行为没有受到惩戒,或者教师放弃了对违规行为的惩戒,那么更多的错误行为就有可能发生。
惩戒的力度应该与违规行为的破坏性程度具有一致性,同时,对同样的违规行为的前后惩戒要具有一贯性。
对教师而言就是要知道什么样的违规行为和相应的惩戒是比较恰当的,对学生而言,他们应该知道对各种违规行为的惩戒是什么,以及在什么情况下惩戒的教育手段才能被应用。
第四,要注意惩戒方式的多样化。
要注意把握学生的特点,如年龄特征、性别差异、智能水平和个性差异等,并据此做出怎样的惩戒。
第五,要注意惩戒的针对性。
教师在实施惩戒的时候,应该对事不对人,应以某一事件引起的后果为根据,而不是那个人活该倒霉。
而且,惩戒要把握时机,要在学生错误发生后及时进行,这样有利于学生很快地认识和反省,也有利于其他学生从事件中吸取教训,以减少违规事件的再次发生,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责任和义务的理解。
综上所述,对学生进行教育需要和风细雨式的教育引导,同时也离不开严格的惩戒。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和挫折,当学生有了问题,有了错误,我们不能一味地宽容,一味地给他们机会。
作为教师,应让学生在惩戒中认真地面对过失,让学生在惩戒中得到进步和发展。
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正面教育和反面的惩戒都是必不可少的。
“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惩戒教育是对学校教育管理体系的有机补充和完善。
惩戒犯错误的学生,不只为了教育误犯错学生本人,更重要的是能对其他学生起到教育和警示作用,使他们引以为戒。
惩戒教育,能让学生在其亲身经历的教训中更加清楚地认识对与错,并通过适度的外在压力使学生的内在因素发挥作用,自觉抑制错误行为过分膨胀,产生对错误行为的趋避意识,防止再犯同样的错误。
参考文献:
[1]周秀龙.实施无恐惧教育,创建成长的乐园[J].中小学管理,2001
(2).
[2]王辉.对国外中小学学生惩戒的方式探析[J].教学与管理,2001(12).
[3]谭晓玉,唐关胜,金志明.“惩戒”三人谈[J].国内外教育文摘,2003
(2).
[4]黄全愈.素质教育在美国[M].广州:
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
初探当代中小学爱心教育管理
摘要]爱心教育不仅关系着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还关系着受教育者个人的发展和命运。
爱心教育的成败与中小学校的爱心教育管理有着必然的联系。
当前我国部分青少年爱心缺失,有些教师爱心意识淡薄,暴露了中小学校爱心教育及爱心教育管理中存在着问题。
文章着重探寻了这些问题的现象及产生的原因,并初步探索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可行性策略。
[关键词]中小学;爱心教育;爱心教育管理
温家宝总理在北京景山学校考察时,援引陶行知先生的一句话: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张文质先生也说过“: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爱,人活得就不像人。
爱意味着更多的尊重、理解、关怀和期待。
爱使学校成为真实的人的学校。
”爱心教育不仅关系着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还关系着受教育者个人的发展和命运。
爱心教育的成败与中小学校的爱心教育管理有着必然的联系。
那么,我国中小学应如何面对这一问题?
一、爱心教育及其管理的内涵
(一)爱心教育的内涵
何为爱心教育,目前还没有一个确切的概念。
有人认为,爱心教育就是作为教师如何以一颗爱心去教育学生。
比如,李笑燃(2008)认为,教师之爱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高尚的、负责的、道德的专业意识、专业情感和专业态度,它将人类最崇高的感情倾注到培养人的事业中,是教师职业情感的灵魂。
也有人认为,爱心教育就是如何培养学生的爱心,是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比如,彭斌(2008)认为,爱心教育首先应该从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体验和尊重生命的价值做起;其次是要对青少年进行善良品质的教育;再次是对青少年进行“仁爱”教育;最后是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
李庆华(2008)认为,品德教育就是让学生懂得如何做人,而好的做人品德中最基本的要素是要有一颗爱心。
笔者认为,爱心教育应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它既是教师用爱心去从事教育,又是教育学生富有爱心。
爱心教育也就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爱心和以爱心去从事教育的活动。
爱心教育不仅是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而且是所有教育活动都要融入的内容。
(二)爱心教育与爱心教育管理
爱心教育与爱心教育管理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
笔者认为,所谓爱心教育管理就是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或教育者为爱心教育的开展所作出的决策,计划,组织,指导,协调控制等活动。
爱心教育管理的主体可以是教育主管部门、学校,也可以是教育者,在学校主要指班主任或教师。
其客体主要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学校主要指教师和学生。
爱心教育的主体在学校,主要指教师,当然也包括学生的自我教育。
爱心教育的客体主要是学生。
爱心教育是爱心教育管理的中心内容,爱心教育管理是爱心教育的重要保证。
有时爱心教育管理所制定的策略、要求、内容、方式或方法,就是爱心教育的内容。
二、我国中小学爱心教育管理现状及问题
(一)我国中小学爱心教育管理现状
目前,我国中小学校爱心教育管理可以说还是一个空白,并没有真正作为学校管理的一部分。
比如:
一些教师对爱心教育的认识不够,不仅自己不以一颗爱心向学生,而且还缺乏对学生爱心的培养。
学校教师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事件屡见不鲜。
为了追求考试成绩或升学率,实现自己的名利,教师歧视学生的现象依然存在。
由于很多学校没能制定出明确的爱心教育的内容、目标以及缺乏有效的引导,使得对学生爱心培养的操作困难重重。
这样,教师不知怎么做,或干脆不做。
由于观念上存在主科、副科的原因,政治课时常被挤占,学生也没兴趣,老师也是应付。
由于现在大多数学生在家娇惯,只知道被人关爱,却不知关爱别人,来到学校又缺少爱心培养,造就他们自私,冷漠,孤僻等性格缺陷。
(二)我国中小学爱心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
由上述爱心教育及管理的现状可以看出,我国中小学爱心教育管理存在如下问题:
首先,对教师的管理没作出明确的爱心教育要求。
大多数中小学校只是在师德方面涉及一些爱心教育的相关内容,至于如何实施,做何要求,怎么评估等几乎没有涉及,事实上是一纸空文。
其次,对学生爱心的培养没有具体的内容。
现在中小学校普遍的做法是,把对学生的爱心培养放在思想品德课中,成为品德课的一部分。
再次,爱心教育的观念并没有为学校领导和师生所接受。
三、我国中小学爱心教育管理问题原因分析
(一)社会和学生家庭因素
由于生存和就业压力的增大,及高考指挥棒的权威依然存在,社会对高分的需求丝毫没有减弱。
由于学校间的恶性竞争,追求高分和升学率等智育无形中成为学校办学的目标和方向。
学校要生存、要发展,就要满足学生家长的需要、社会的需要。
德育,甚至体育在有些学校已名存实亡了,更不要说爱心教育了。
(二)学校领导和老师的观念因素
虽然学校有来自社会和家长的压力,但如果学校领导能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认识到德育工作及爱心教育的重要性,积极开展爱心教育,加强爱心教育管理也是有可能的。
我国中小学绝大部分是政府出资,政府办学,因此,学校有条件也有必要加强爱心教育管理。
这不仅符合党的教育方针,而且还会由于教师充满爱心的教育而提高教学成绩。
对于教师而言,爱心教育不但会提高学生的爱心,还会提高学生的成绩,爱心教育与智育并不矛盾。
关键的问题是教师并没有认识到爱心教育的重要作用,认为严厉的批评、甚至惩罚才是促使学生好好学习的有效方式。
他们还错误地认为爱心教育浪费时间,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三)爱心教育管理操作的实际困难
爱心教育管理的实际困难表现在:
首先,确立爱心教育的目标和标准比较困难。
其次,选择爱心教育评估的方式或方法比较困难。
爱心是一种心理活动,很难有一种好的方法能准确地测量出教师和学生爱心的质和量。
再次,由于爱心教育标准难以确定,评估很难准确操作,势必影响爱心教育管理的其它环节,比如奖惩,控制等。
最后,教师制定学生爱心培养的内容,由于本身学识等方面的限制,有一定困难。
学校在制定这方面内容时,也会有一定难度和局限性。
总之,爱心教育管理实际操作上的困难,是影响爱心教育管理和开展爱心教育活动的最主要原因。
四、我国中小学爱心教育管理策略初探
(一)学校层面爱心教育管理策略
爱心教育的成败与学校爱心教育管理关系甚大,只有学校层面认识到位,措施得力,爱心教育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1.学校领导层要对爱心教育有个正确的认识。
文化教育学家斯普朗格认为,教育的本质就是以爱为中介的文化传递,他曾指出:
“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在于它是对一个人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
”作为学校领导层要认识到爱心教育不仅会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而且还是教育的内在要求,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
2.学校要建立健全相应的组织、制度,拟定相关内容及要求。
学校要把爱心教育管理作为学校管理的重要内容,有具体的人负责,有具体的组织落实。
要制定具体的针对教师实施爱心教育的要求和对学生实施爱心教育的内容,并建立相应的奖罚措施。
尤其要把爱心教育作为教师量化、班级量化和学生评估的一项重要内容和指标。
要在全体教师的参与下制定爱心教育的目标、标准和评估办法。
对教师和学生的爱心评估可采用“360度评估法”,即让学生、同事、领导、家长、自己等全方位进行评估。
3.学校要营造良好的爱心教育的组织文化。
娄成武、魏淑艳(2008)认为,组织文化是组织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组织成员共同认可和遵守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情感、规范、假设的总和。
组织文化具有导向功能,凝聚功能,制约功能和与特定社会的文化相互作用的功能。
一种蕴含着丰富爱心教育的学校组织文化,必然对学校爱心教育管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4.学校要积极组织各种爱心教育的活动。
实践证明,活动对学生的影响要远大于苍白的说教。
学校可举办比如爱心教师、爱心学生评选活动,献爱心捐款等活动,营造良好的充满爱心的氛围,强化师生的爱心观念。
(二)教师层面爱心教育管理的策略
教师既是爱心教育管理的客体,又是爱心教育管理的主体。
作为用一颗爱心去从事教育活动的教师,他是爱心教育管理的客体;作为培养学生爱心的老师,他又是爱心教育管理的主体。
所以,教师在爱心教育管理实践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教师层面的爱心教育管理,主要是教师如何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爱心的问题。
1.教师要加强师德修养,拥有一颗爱心。
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要认识到自己职业的崇高、伟大和所肩负的使命,不断加强师德修养。
别林斯基说过“:
教育者是多么伟大,多么重要,多么神圣,因为人的一生幸福都操在他的手里。
”爱心不仅是师德的核心内容,而且还是教师教育活动成败的关键因素。
陶行知先生的至理名言,“谁不爱学生,谁就不能教育好学生。
”可见,教师要教育好学生,尤其是在培养学生爱心的教育过程中,教师的爱心是十分重要的。
2.教师要善于探索爱心教育的方式和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
“不了解学生,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他的思想、兴趣、爱好、才能、察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
”他还曾指出:
要把学生当作活生生的人,要尊重学生的自尊心,不要让差生感到他是一个不合格的人。
可见,教师要进行爱心教育必须了解学生、理解学生,信任学生和尊重学生,与学生建立平等互信的关系。
只有这样,师生之间才能更好的进行有效沟通,也才能有效的开展爱心教育。
教师要善于在实践中总结中小学生爱心发展的规律,不断探索爱心教育的新方式和方法。
3.要把爱心教育融入日常教学工作中。
学生爱心的培养,不应仅仅限于思想品德课和有限的爱心教育活动,而要融入日常的课堂教学中。
这是一个需要研究的课题。
有人曾提出将德育融入日常教学,这给我们一些启示,我们可以探索爱心教育融入日常教学的有效途径。
笔者认为,课堂教学内容中蕴藏着丰富的爱心教育的素材,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和挖掘,积极探索有效的方式和方法,爱心教育融入日常课堂教学是可能的也是可行的。
4.教师要积极举办各种丰富多彩的爱心教育活动。
比如,成立爱心互助小组,雷锋小组,举办献爱心活动,爱心故事讲述会等等。
总之,只要我国中小学的领导和教师能真正认识到爱心教育的重要性,积极地投身到爱心教育和爱心教育管理中去,认真总结青少年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爱心教育管理的规律,创造性地探索爱心教育管理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陈先平,佘娟.浅谈教师的爱心[N].井冈山医专学报,第12卷,2005(3).
[2]李微微.浅谈教师的爱心[J].中国教育研究丛论,2006.
[3]李笑燃.浅谈教师的爱心教育[J].内蒙古教育,理论研究版,教育研究,2008.
[4]李庆华.送人玫瑰手有余香—浅谈学校爱心教育[N].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
(1).
情感效应在学生教育管理的体现
[内容提要]情感教育是教育学生的起点和基础,是打开学生心灵大门的一把金钥匙。
德育工作者只有对学生献上爱心,才能在教育管理中产生情感效应,赢得学生的尊重、信任和亲近,奠定良好的感情基础,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关键词]高校;学生管理;情感效应
学生教育管理离不开情感,情感投入得多少,直接影响着管理的效益和成败。
作为教师,更应根据学校教育“培养人、管理人”这一特殊性,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在教育管理中加大感情的投入,实行“人情味”管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提高教育管理的效益。
一、爱是形成情感效应的基础
著名教育家夏丐尊先生说:
“教育上的水是什么?
就是情,就是爱,教师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池之水,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了一个空虚。
”爱学生才能管理好学生,与他们产生的情感效应是搞好学生管理的基础。
我们现在的学生来自全省各地,各地的风俗习惯、生活习惯、家庭教育背景不尽相同,且独生子女占了很大比例。
因此,教师要想在学生教育管理中取得成功,除了对教育事业,对所教学科有一种执着的爱以外,还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情感投资,以自己真挚的爱,增进师生间“以心换心,将心比心”的情感交流,才可以使学生产生亲切感、信任感,并据此唤起学生对老师的爱,进而将这种爱延伸为对其所教学科的好感,最终从这种好感中培养出对该学科的兴趣,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
多年的教学实践中,让我遵循这一情感效应的原则,并由此在学生教育管理中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这说明:
爱的情感效应是搞好学生管理的基础。
只有与他们产生爱的情感效应,才能发现他们身上的淳朴和闪光的品德。
他们才能像爱自己的父母一样爱老师,关系融洽了,对学生的批评教育他们才能从思想情感上接受,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才可以事半功倍。
师爱是滴滴甘露,即使枯萎的心灵也能苏醒;师爱是融融春风,即使冰冷的感情心会消融。
我们常说爱的力量是伟大的,那就用爱的情感效应去教育管理学生,让我们用交流、沟通的爱,关心学习及生活的爱,根除陋习的爱,诚心诚意的爱去引导我们的学生吧!
二、尽职尽责是产生情感效应的必备素质
虽然说爱心是教育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光有爱心是不够的,还需要一份为学生为诚心服务的责任心。
责任,是一种使命,责任心,是一种使命感,不但要尽心尽责,还要爱的细微,更要管的严格。
教师尽职尽责严以律己、率先垂范、乐于奉献、满腔热情地为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服务,是教师的美德。
它体现在广大教师热爱教育事业,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做好本职工作,以高度的责任心完成所担负的教育管理上。
对工作积极主动、认真负责是责任心的集中体现。
这种尽职尽责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全体学生负责。
教师在教育管理中应是面对全体学生。
我们当教师一踏进校门的那一天起,便对每一位学生负起责任,必须关爱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他们在品德、智力、体质各方面都得到发展。
2.对学生未来负责。
我们常说:
“一年树木,百年树人。
”对于教育管理工作是一个长期发展过程,同时又是环环相扣的过程。
一个环节出现缺陷会给其他环节构成困难,从而影响学生的正常成长。
我们教师应该立足现今,着眼未来,以苦为乐,甘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浅谈 教育 管理 中的 惩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