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总复习资料整理打印版.docx
- 文档编号:9638936
- 上传时间:2023-02-05
- 格式:DOCX
- 页数:49
- 大小:56.41KB
新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总复习资料整理打印版.docx
《新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总复习资料整理打印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总复习资料整理打印版.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总复习资料整理打印版
七年级下册语文总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
第1课《邓稼先》
1.文学常识
《邓稼先》是一篇传记,作者是杨振宁,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传记,是一种常见的文学形式。
主要记述人物的生平事迹。
传记一般不虚构,纪实性是传记的基本要求。
2.文章思想内容
本文将邓稼先这一人物放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中描写、评价,抓住了他忠厚平实、真诚坦白的性格特点,突出了他对民族的贡献,高度赞扬了他深沉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3.重点字词
至死不懈xia:
懈,放松。
锋芒毕露lù:
比喻锐气和才干全都显露出来。
多形容人气盛逞强。
任人宰zǎi割:
比喻任凭侵略、压迫、剥削。
可歌可泣qì:
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
妇孺rú皆知:
连妇女儿童都知道,形容知道的人非常多。
鲜xiǎn为人知:
很少人知道。
元勋xūn:
立大功的人。
鞠jū躬尽瘁cuì:
指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
当之无愧kuì:
没有什么可以惭愧的地方。
奠diàn基:
奠定建筑物的基础。
截ji?
然不同:
形容差别很大。
截然,形容界限分明,像割断的一样。
家喻户晓xiǎo:
每家每户都知道。
马革裹尸:
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将士战死于战场。
挚zhì友:
亲密的朋友。
筹ch?
u划:
想办法;定计划;筹措。
仰慕:
敬仰思慕。
彷páng徨huáng:
犹豫。
殷yān红:
带黑的红色。
4.重点句子
(1)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来写?
奥本海默→拔尖人物→锋芒毕露;邓稼先→真诚坦白→从不骄人。
通过对比,更能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
(2)默读第五部分,想一想:
这部分开头引用《吊古战场文》,有什么作用?
引用《吊古战场文》渲染了古罗布泊荒无人烟、凄凉萧索的环境气氛,从侧面写出了邓稼先工作环境的艰苦,同时也含蓄地将研制“两弹”比作一场鏖战,而科学家工作的地方就是一个不见硝烟的战场。
(3)“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
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
”试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为广大人民的利益,奉献自己的一生,这是邓稼先的人生。
走这样的人生道路,是邓稼先的性格与品质决定的。
所以作者说,如果邓稼先再次选择人生,还会这么走。
这两句话总写出了邓稼先的伟大之处。
(4)作者为什么称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作者称邓稼先是“奠基人”“开拓者”,充分赞扬了邓稼先在我国核武器的基础建设和发展方面作出的巨大贡献,肯定了他在我国核武器事业发展领域的地位。
(5)“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
是说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讲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和睦相处,讲究为人忠厚、谦虚、真诚、朴实。
邓稼先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这些优秀的部分,并变成了自己的气质品格。
(6)“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
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领导、团结广大人民一起前进,就是把这些奉为自己的的行动准则,因此他是理想党员。
第2课《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1.文学常识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是选自人民日报,作者臧克家,现代诗人,因代其代表作《老马》广泛流传,被誉为“农民诗人”。
2.文章思想内容
本文用夹叙夹议的方法记述了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和作为革命家方面的所说所做,表现了闻一多先生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高尚人格,赞扬了他为国家、为民族、为民主献身的精神。
3.重点字词
诗兴不作:
作,起。
典籍jí:
记载古代法制的图书,泛指古代图书。
锲qia而不舍:
不停地雕刻,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迥jiǒng乎不同:
很不一样。
兀wù兀穷年:
用心劳苦地一年到头这样做。
群蚁排衙yá:
指整齐地排列着。
深宵xiāo:
深夜。
独裁cái:
指当时蒋介石的专制统治。
慷kāng慨kǎi淋漓:
形容情绪十分激动;说话、写文章意气昂扬,言辞畅快。
气冲斗dǒu牛:
形容气势之盛可以直冲云霄。
斗、牛,星宿名,借指天空。
4.重点句子
(1)文章写了闻一多先生的哪几件事?
学者方面:
闻一多先生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
革命家方面:
闻一多先生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这三件事。
(2)作者在叙述过程中穿插了哪些形象的描写?
试分析其作用。
肖像描写:
炯炯目光,目不窥园。
细节描写:
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
作用:
使闻一多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具体再现,使他的精神、品格、作风可以具体感知。
(3)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比喻的说法,指寻找使我国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
自20年代末起,闻先生过了十多年“书斋生活”,企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
(4)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
仰看起来越高,攀登起来就越起劲;钻研起来越困难,就会钻研地越锲而不舍。
整齐的句式,叙议结合,写出了闻一多对“说”与“做”的态度和原则——严谨踏实、勇往直前、坚持不懈。
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1.文学常识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选自《萧红全集》,作者萧红,代表作《呼兰河传》、《生死场》。
2.文章主题思想
这篇回忆性散文,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感觉,捕捉鲁迅先生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事,在我们眼前展现了一个生活化、真实化的鲁迅,让我们亲临到鲁迅平凡而伟大的精神,先生关心、扶持青年人和热爱祖国、支持革命的崇高形象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3.重点字词
轻捷:
动作轻快敏捷。
忧郁:
忧伤郁结;忧虑烦闷。
深恶痛绝:
指对某人或某事物极端厌恶痛恨。
揩kāi:
擦,抹。
阖hé:
闭合。
不以为然:
不认为是对的。
表示不同意或否定。
4.重点句子
(1)在作者眼中,鲁迅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作者眼中的鲁迅是一个开朗、热诚,关心青年,关爱家人,矢志创作,珍惜时间,热爱生活,博爱苍生的伟大而又平凡的人。
第4课《孙权劝学》
1.文学常识
(1)体裁:
编年体通史
编年体指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的体例。
编年体是以时间为经,以史事为纬,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
以编年体记录历史的方式最早起源于中国,代表作有《春秋》《左传》《资治通鉴》等。
(2)作者:
北宋司马光
(3)作品:
《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通史。
历时十九年完成,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长于描写战争。
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
2.重点字词
当涂:
当道,当权。
涂,通“途”。
掌事:
掌管政事。
辞:
推托。
务:
事务。
治经:
研究儒家经典。
经,指《易》《书》《诗》《礼》《春秋》等书。
博士:
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邪:
语气词,后写作“耶”。
但:
只,只是。
当:
应当。
涉猎:
粗略地阅读。
见:
了解。
往事:
指历史。
耳:
表示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
若:
比得上。
以为:
认为。
益:
好处。
才略:
才干和谋略。
非复:
不再是。
复,再。
士别三日:
有抱负的人分别几天。
三,泛指多天。
更:
重新。
见事:
知晓事情。
拜:
拜访,拜见。
3.句子翻译:
①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了,不可以不学习!
②卿言多务,孰若孤?
你说(你)事务繁忙,谁比得上我(的事务多)呢?
③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当年吴县的那个阿蒙了!
④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
⑤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⑥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有抱负的人分别多日,就要重新用新的眼光看待。
⑦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长兄为什么知晓事情这么晚啊!
⑧蒙辞以军中多务。
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
4.重要问题
(1)《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该书是北宋(朝代)司马光(人名)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2)孙权劝学的原因是“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孙权劝学的学习方法是“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孙权劝学劝的语言是“卿言多务,孰若孤?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孙权劝学的成果是“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以上均填课文原句)
(3)鲁肃的话表现了他惊讶、敬佩的情感,也从侧面写出了吕蒙学有所获;文末的“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更进一步阐明了这一点。
(4)写出出自本文的成语:
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刮目相待、开卷有益。
(5)孙权是用什么方法劝吕蒙学习的?
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
(6)注意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所表示的语气。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邪:
通“耶”,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吗”。
②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耳:
表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
③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乎:
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7)“不可不学!
”表现了孙权怎样的心理?
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8)“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表达了孙权怎样的心态?
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9)“卿言多务,孰若孤?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这样说有何作用?
孙权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10)“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
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
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12)“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
(13)本文告诉我们的道理有哪些?
①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
②我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事物。
③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放弃学习,坚持读书是有益的。
④要善于听取他人的建议或意见。
⑤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广泛涉猎总会学有所成。
(14)本文虽短,但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刻画了鲜明的人物性格。
请概括他们的性格特点。
孙权:
豁达、大度,待人坦诚、平易,有幽默感的一位明君;关心部下,对部下要求严格,善劝。
吕蒙:
乐于接受劝告,勤奋好学;机敏精干、虎虎有生气的将才。
鲁肃:
直爽、敬才、爱才;忠厚的长者。
(15)找出鲁肃赞扬吕蒙的语句,并指出这里是什么描写。
其作用是什么?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这里是侧面描写。
作用:
突出表现吕蒙学有所成。
(16)孙权的哪些主张和行动值得我们重视和效仿?
孙权认为广泛地学习很有益处,不能因为事务多、时间少就不学习。
(17)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文章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结尾。
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志同道合。
这最后的一笔,是鲁肃“与蒙论议”的余韵,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18)表明吕蒙自己治学的毅力和自信心的语句是哪句?
蒙曰: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
(19)这篇短文省略了一部分内容,你知道是什么吗?
结合我们已掌握的写作知识,谈谈这样写的好处。
省略的内容:
吕蒙的学习过程。
好处:
这一部分与中心内容无关,可以省略,这样既节省笔墨,又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第二单元
第5课《黄河颂》
1.文学常识
《黄河颂》是一首现代诗歌,作者是光未然,现代作家、评论家,939年3月,创作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
2.文章思想内容
诗人借歌颂黄河歌颂了我们的民族,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祖国。
3.重点字词
烽fēng火:
古时边防报警点的烟火,也用来比喻战火或战争。
气魄pō:
魄力;气势。
澎p?
ng湃pài:
形容波浪互相撞击;比喻声势浩大,气势雄伟。
掀起:
揭起,往上涌起。
宛转:
文中是“辗转”的意思,指经过了很多地方。
也作“婉转”。
狂澜lán:
巨大的波浪,比喻动荡不定的局势或猛烈的潮流。
(谰斓)
屏障:
像屏风那样遮挡着的东西(多指山岭、岛屿等)。
哺bǔ育:
喂养,培养。
九曲连环:
曲折,回环,多弯道。
发扬滋zī长zhǎng
4.重点句子
(1)这首诗由朗诵词和歌词两部分组成,从全诗来看,朗诵词起什么作用?
朗诵词提纲概括了黄河的性格,引出下面的唱词。
(2)歌词部分,在歌颂黄河之前,对黄河作了一番描绘。
这些句子表现了黄河的什么特点?
描绘黄河的句子是“望黄河滚滚”所统领的四句。
表现了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特点。
(3)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黄河的英雄气魄?
反复出现的“啊!
黄河!
”在诗中起什么作用?
“啊!
黄河!
”一句在诗中出现了三次,把歌词主体部分从“啊!
黄河!
/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到“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分为三个层次,从三个方面赞颂了黄河的英雄气魄,即黄河哺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勇往直前。
(4)如何理解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民族的屏障”?
把黄河比喻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形象地说明了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滋养了世代炎黄子孙。
把黄河比喻为“民族的屏障”,则表明黄河天险作为军事屏障对中华民族起着保卫作用,黄河的伟大坚强精神,足以成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这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制胜法宝。
(5)如何把握《黄河颂》语言上的特点?
语言节奏鲜明,韵律和谐,具有雄浑豪迈的风格。
诗歌节奏感强,章节洪亮。
以短句为主兼以长句,自由奔放而错落有致。
在韵脚上,隔二三句押韵,形成自然的韵律。
第6课《最后一课》
1.文学常识
《最后一课》的作者是19世纪法国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都德,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小东西》,短篇小说《最后一课》《柏林之围》。
2.文章思想内容
这篇小说以小弗朗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上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刻画了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两个典型形象,真实的反应了法国沦陷区人民对侵略者的仇恨和对争取祖国解放的坚定信念,集中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3.重点字词
诧chà异:
觉得意外和奇怪。
喧闹:
喧哗热闹。
懊悔:
做错了事,说错了话,自悔不该这样。
婉转:
形容抑扬动听。
惨白:
(面容)苍白。
惩chéng罚:
严厉的处罚。
踱duó:
慢步行走。
祈qí祷dǎo:
向神默告自己的愿望。
钥yào匙shi
思量:
动词,考虑。
哽gěng住
4.重点句子
(1)谁能介绍一下本文的创作背景?
文中哪些内容暗示这一背景?
背景:
1870-1871年,法国同普鲁士王国之间爆发战争,法国战败,被迫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
文中开头写“普鲁士兵正在操练”,写“布告牌”,以及结尾处提到的“普鲁士兵的号声”等,都暗示了这一历史背景。
(2)文中主要塑造了哪两个人物?
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
(3)请按照地点、时间的变化理清故事情节。
(开端)上学路上
(发展)上课(课前、课中)
(高潮与结局)宣布下课
(4)你认为本文要表现什么主题?
法国人民的爱国感情。
(5)通读课文,想一想小弗朗士上课前后心情、态度有何变化?
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基础原因:
小弗朗士本质上并不坏,尽管贪玩,不爱学习,但还能管住自己;本能的反应:
对即将失去的美好事物的眷恋;
根本原因:
最重要的原因:
韩麦尔先生充满爱国激情的言行的感染,亡国的惨痛带给他巨大的震撼,激发了小弗朗士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猛醒。
(6)“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
”
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小弗朗士天真的热爱祖国的深情。
(7)屋顶上的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
“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
这一联想表现了小弗朗士对敌人强迫法国人学德语的愤慨和讽刺。
(8)小弗朗士这一形象在文中除了起到深化主题的作用外,还有哪些作用?
充当线索人物贯穿故事情节
把不同的场面、众多的人物串联在一起;从小弗朗士的视角来写韩麦尔先生。
第7课《土地的誓言》
1.文学常识
《土地的誓言》作者端木蕻良,20世纪30年代“东北作家群”中的代表作家之一。
2.文章主题思想
表达了作者热爱故乡、思念故乡的情感,抒发了作者因失去故乡的忧伤、愤怒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愿意为故乡而牺牲的坚定信念。
3.重点字词
挚zhì痛:
诚恳而深切。
嗥háo鸣:
(野兽)大声嚎叫。
斑bān斓lán:
灿烂多彩。
谰lán语:
没有根据的话。
怪诞dàn:
奇怪,古怪。
亘gan古:
远古。
默契qì:
双方的意思没有明白说出而彼此有一致的了解。
镐gǎo头:
刨土用的工具。
(蒿hāo篙gāo)
田垄lǒng:
田埂;田地中种植农作物的垄。
蚱zhà蜢měng:
昆虫,像蝗虫,是害虫。
污wū秽huì:
肮脏的东西。
4.重点问题
(1)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或技巧来表达对故土的深情?
答:
(1)运用拟人的手法,以“她”相称,隐含将故土比做“母亲”,直接对着故土倾诉自己的感情。
(2)大量运用排比造成连贯的、逐渐增强的气势。
(3)选择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组成叠印的一个又一个画面,像电影镜头一样闪现,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
(4)移情于物。
如:
“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声音是那样的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
”明写故乡呼唤“我”,实则是“我”思念故乡。
(5)巧用第二人称“你”,表达强烈的感情。
如:
“你必须被解放!
你必须站立!
”
第8课《木兰诗》
1.文学常识
乐府:
汉朝的音乐机构,本是汉武帝设立的音乐机构,其职责为训练乐工,制谱度曲,采集民间歌谣等。
后人将乐府中收集编录的诗称为“汉乐府诗”,简称汉乐府。
六朝时,乐府乃由机关的名称变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的名称。
2.重点字词
当:
对着。
户:
门。
机杼声:
织布机发出的声音。
杼,织布的梭子。
军帖:
军中的文告。
可汗:
我国古代西北地区民族对最高统治者的称呼。
十二:
表示多数,不是确指。
下文的“十二年”,用法与此相同。
市:
集市。
辔头:
驾驭牲口用的嚼子和缰绳。
旦:
早晨。
但:
只。
戎机:
战事。
度:
越过。
朔气:
北方的寒气。
朔,北方。
金柝:
古时军中白天用来烧饭、夜里用来打更的器具。
策勋:
记功。
强:
有余。
欲:
想要。
红妆:
指女子的艳丽装束。
霍霍:
磨刀的声音。
著:
穿。
裳:
古代女子的下裙。
云鬓:
像云那样的鬓发,形容好看的头发。
帖:
同“贴”。
花黄:
古代妇女的一种面部装饰物。
火伴:
同伍的士兵。
扑朔:
动弹。
迷离:
眯着眼。
傍地走:
贴近地面跑。
安:
怎么。
3.句子翻译:
(1)不闻机杼声。
(机杼声)
不能听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
(2)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流水鸣溅溅)
只能听到黄河汹涌奔流的哗哗声。
(3)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胡骑鸣啾啾)
只能听到燕山胡人的战马啾啾的鸣叫声。
(4)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远行万里,投身战事。
像飞一样地越过一道道关塞山岭。
(5)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将士们经过无数次出生入死的战斗,多年之后壮士(得胜)归来。
(6)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木兰)记最大的功,被赏赐很多的财物。
(7)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希望驰骋千里马,(借助它的脚力)送我回故乡。
(8)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城外(迎接她)。
(9)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对着窗子整理漂亮的头发,对着镜子在脸上贴装饰物。
(10)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雄兔的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的两只眼睛时常眯着。
4.重要问题
(1)“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四句排比,写出战事紧急,木兰紧张地购买战马和乘马用具。
(2)“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
这里夸张地表现了木兰行进的神速、军情的紧急以及心情的急切,使人感到紧张的战争氛围。
其中写“黄河流水鸣溅溅”“燕山胡骑鸣啾啾”之声,还衬托了木兰的思亲之情。
(3)“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
概括上文的内容,夸张地描写了木兰身跨战马,万里迢迢,奔往战场,飞越一道道关口、一座座高山的情形。
(4)“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
描写木兰在边塞军营的艰苦战斗生活的一个画面:
在夜晚,凛冽的朔风传送着打更声,寒光映照着身上冰冷的铠甲。
(5)“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
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
将士们多年征战,历经一次次残酷的战斗,有的战死,有的归来。
而英勇善战的木兰,则是有幸生存、胜利归来的将士中的一个。
(6)写“黄河流水鸣溅溅”“燕山胡骑鸣啾啾”声音的目的是什么?
衬托了木兰的思亲之情。
(7)表明军情紧急和木兰奔赴沙场矫健英姿的句子是什么?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8)描写边塞军营艰苦战斗生活的画面是什么?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9)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的句子是什么?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10)侧面表明木兰功劳之大的句子是什么?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11)“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木兰辞官还乡除了因为她眷恋家园生活外,还可能有别的原因吗?
还可能因为自己是女儿身,不便向天子明言。
(12)表明家人团聚的欢乐气氛的句子是什么?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13)“开我……坐我……脱我……著我……”这一排比句通过木兰一连串的行动表现了木兰的什么心情?
对故居的亲切感受,对女儿妆的喜爱,以及情不自禁的喜悦。
(14)巧妙解答木兰从军十二年没有被发现的奥秘的句子是什么?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5)全文最后一段有什么特点?
这样结束全诗好不好?
使用隐喻作结。
这样结束全诗,不但十分形象地解释了“火伴”们的惊讶,对读者必然产生的疑问做出了回答,还表明了木兰富有机趣智慧而又充满自豪的神态表情,丰富了木兰的形象;同时使全诗锦上添花。
(16)为什么全诗将战斗过程写得格外简略,对其余内容却写得特别详尽?
作者要突出的是对木兰孝敬父母、勇担重任的品格的颂扬,所以对残酷的战争一笔带过,而对能反映美好心灵的内容不惜笔墨。
也隐含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对战争的冷淡和远离。
再者,这样写,女儿情、英雄气汇集于木兰一身,使其形象有血有肉、真实感人,从而丰富了木兰的性格。
这样安排突出了人物性格和作者的思想倾向。
第三单元
第9课阿长与《山海经》
1.文学常识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1918年5月,他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编 人教版七 年级 下册 语文 复习资料 整理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