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课检测题旧人教高二下.docx
- 文档编号:962043
- 上传时间:2022-10-14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29.78KB
第五课检测题旧人教高二下.docx
《第五课检测题旧人教高二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课检测题旧人教高二下.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五课检测题旧人教高二下
高二哲学第五课检测题
一、单项选择题
1.2005年10月,我国“神舟”六号载人飞船顺利发射成功,我国是继俄、美之后,第三个能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
人类能把飞船送上太空,说明()
A、主观能动性是人区别于物的特点B、规律是可以改变的
C、人类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精神力量是无穷的D、客观规律制约着人的主观能力性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使全党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
运用所学知识,回答2——3题。
2.全党之所以要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是因为:
()
A.意识是物质和产物B.精神状态对于人们认识世界观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有着巨大的影响
C.精神状态决定着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否取得积极的效果D.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3.必须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这一要求符合下列哲理()
A.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B.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
C.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应当随着事物的进程而不断深化D.感性认识应当上升到理性认识
4.我国农民缺乏商品意识,缺乏市场竞争意识,参与市场、改进技术的积极性不高,常受“小富即安”、“福不可重受”等观念的影响。
这表明()
A.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进一步发挥受业已形成的观念、能力、方法和心理等主观因素的制约
B.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进一步发挥受客观规律的制约
C.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进一步发挥受物质生活条件的制约D.农民活动的利益出发点是不利于人类社会发展的
5.恩格斯指出:
“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进行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便认识到什么程度。
”这句话说明()
A.由于实践条件的限制,人们每一正确认识在深度上是有限的
B.在一定时代,人们不可能获得对某一具体事物的正确认识
C.人们认识事物所能达到的程度,完全取决于客观条件D.客观条件会妨碍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古诗、俗语、名言中往往包含有十分丰富的哲学道理。
依据下列各内容回答6——8题:
6、俗话说:
“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它告诉我们()
A、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和前提B、按规律办事,常常是事倍功半
C、客观条件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D、办事能否有成效,取决于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
7、同样是写江南水乡自然风光的诗句,白居易形容为: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王勃则描绘为: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这两位诗人的不同诗句表明()
A、认识事物必须透过现象把握本质B、对同一现象不同的人必定会有不同的认识
C、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D、看问题必须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
8、“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合理因素在于()
A、发挥主观能动性受主观因素的制约B、发挥主观能动性是按客观规律办事的前提
C、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规律的制约D、只要主观努力就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9.2005年7月4日下午1点52分左右,“深度撞击”撞击器按原计划与坦鲁尔1号慧星发生相撞,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局为全世界上演了一幕耀眼的太空焰火,这是人类探测器在慧星上留下的第一个印记。
这说明()
A、人类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规律B、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越来越具有创造性
C、人能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世界,造福人类D、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10.有条件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从哲学上看,这句话是( )
A.夸大主观能动性的唯心主义.B.只承认物质作用的形而上学主义.
C.强调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要受客观条件的制约
D.强调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客观条件,又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11.一些传销活动披着“崎科技”、“新经济”的外衣,利用互联、股票、期货等新形式从事传销,从而更具隐蔽性和欺骗性。
这要求我们()
A、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B、认识事物必须透过现象抓住本质
C、认识事物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D、办事情要抓住重点
12.下列选项中,对“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分析错误的是()
A、“明修栈道”是现象,“暗渡陈仓”是本质B、“明修栈道”是假象,“暗渡陈仓”是真象
C.“明修栈道”和“暗渡陈仓”有着共同的本质D.“明修栈道”和“暗渡陈仓”都是本质的表现
13.据专家介绍,消费4000张贺卡就等于毁掉一棵大树,以前人们没有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但是近年来,一些大中小学开展了“减卡救树”活动,倡议“少寄一张贺卡,多留一片绿色”。
这件事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B、人们对事情的认识是不断深化和提高的
C、科学的预见离不开对客观规律的认识D、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认识的根本任务
14.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水生生物资源及其生态环境面临着诸多的威胁,专家提醒,“水域生态荒漠化”正在逼近。
水域荒漠化,罪魁是污染。
人们过度捕捞,越密度繁殖,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可见()
A.人类的活动对自然的发展起消极作用B.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体现
C.人类的活动不能违背客观规律D.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立的
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据此回答15~20题。
15、作为事物的现象是指()
A、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B.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外在表现
C.只能由理性认识去把握的东西D.感性认识
16、现象是能够为人的感官直接感知的,但“眼见不一定为实”.这主要是因为()
A.认识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B.现象包括真象和假象
C.本质只能由理性思维夫把握D.感觉是没有用处的
17、人们能够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是因为()
A.人们占有了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B.现象和本质不是直接合二为一的,而是相互区别和对立的
C.本质和现象是统一的D.事物是可知的
18.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事物的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从认识的作用这个角度来说,这是由于()
A.感性认识是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B.认识了事物的现象不等于认识了事物的本质
C.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可靠,更正确
D.只有对事物的本质有了正确的认识才能对实践起科学的指导作用
19、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因为()
①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正确、更可靠②感性认识具体、生动、形象;理性认识抽象、间接③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④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要深刻得多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20.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前提条件是()
A.占有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B.善于思考,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
C.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D.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21.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上,下列说法中既坚持唯物论,又坚持辩证法的有()
A、感性认识依赖于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从感性认识中来
B、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
C、只有经过理性认识,才能达到抽象思维D、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和源泉
22、菜农在蔬菜大棚里安装自控装置后,可以根据农作物的需要自动给水、自动断水,可以由上进行喷灌、由下进行滴灌。
这样既可以合理有效地利用电源、水源,又可以提高蔬菜的产量,还可以大量地节省人力。
这说明()
A.人们能自觉地创造条件,改变自然规律起作用的形式B.人们能发挥主观能动性改变或创造规律
C.客观规律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产物D.客观规律始终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我国科学工作者经过十几年的研究,运用金相显极镜、显微硬度计。
X光衍射仪、膨胀仪、透射电镜、原子力显微镜等多种实验仪器进行观测,得到了清晰的x射技衍射分析图。
结果表明,在常温常压下,固态物质里面存在着类似于液体的流动状态。
这种“类流态”在金属非金属、矿物等几乎所有材料中都存在,是人们以前没有注意到的一种物质形态。
“类流态”现象的研究,为人们研究地震机理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实验模型。
据此回答23~25题。
23、我国科学工作者的实验研究成果,丰富了人们对物质形态的认识,说明了()
A.人的认识来源于客观物质对象B.客观事物是无限多样和变化发展的
C.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过程D.客观事物是无限的,人的认识是有限的
24、科学工作者利用多种科研工具进行实验研究,并取得重要成果,说明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
A.决定人能否获得正确的认识B.对认识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
C.揭示了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本质D.丰富了世界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25、科研人员的研究成果,应用于深入开展地震研究工作,这体现了()
A.认识的任务是指导实践B.正确的认识具有能动性
C.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D.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26.苏北一位农民诗人为某些地方的"城镇化"发出这样的感慨:
"为筑洋房,抠破钱箱,忍看农民新饥荒,层楼起,债台长,束紧裤带奔小康"。
这位农民对“城镇化”的认识()
①看到事物的现象,没有看到事物的本质②看到了盲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危害
③这种认识属于感性认识④这种认识属于理性认识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27.“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的把握它。
”这是说:
()
A.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深刻、更可靠B.感性认识比理性认识更容易理解和把握
C.正确的理性认识有更大的指导作用D.对事物现象的认识是多余的
28.“追求真理比占有真理更宝贵。
”德国诗人莱辛的这一著名诗句所包含的哲理是( )
A、认识经历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B、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C、认识不能停滞,而应不断扩展和深化 D、改造世界比认识世界更重要
29.古时候,人们砍树全靠斧子,一天砍不了几棵树。
一天,鲁班上山的时候,一不小心,手被一棵带齿的小草划破了。
这件事启发了他,他照小草的样子用铁片打了一把有齿的锯,用它锯树比用斧子砍树又快又省力。
这个故事说明()
A.只要大胆地想,大胆地做,就会有所发明,有所创造B.一切发明创造都是瞬间在人脑中产生的
C.合理的想象和创造性思维会使人的认识能力得到进一步发挥
D.鲁班掌握了科学理论和正确的思维方法
30.几年来,青藏铁路技术人员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
掌握了丰富的材料,召开了青藏铁路技术问题讨论会300多次,现场设计讨论会1600多次,形成会议纪要4400多万字,终于形成科学的设计方案,取得工程的阶段性胜利。
由此可见()
A. 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B.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获得
C对技术的精益求精,是科学研究的根本目的D.只要掌握了科学的理论,一切难题就都解决了
31.英国过去有个名叫亚克敏的人,可以称得上是读书很多的人,除了读遍家中七万册藏书外,还博览群书,见书就读。
可是,他一辈子也没写过一篇文章,终生一事无成。
这一事例主要说明()
A. 只有从实践中获得知识才是真正有用可靠的B.读书是获取知识的惟一途径
C.不以实践为目的的认识是毫无意义的D.学习书本,不能真正获得知识
32.下列过程属于认识的第二次飞跃的是()
A. 制订“十一五”计划的过程B.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的过程
C.李四光发现我国地质成油规律的过程D.根据李四光的理论,我国相继开发大庆等油田的过程
33.“多想出智慧”、“学而不思则罔”这两句名言的共同哲学寓意是()
A.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B.人们开动脑筋,就能获得理性认识
C.思考在认识事物的现象中有重大作用D.思考对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起重大作用
34.锯刀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五 检测 旧人 教高二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