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病理学综合训练习题.docx
- 文档编号:9618655
- 上传时间:2023-02-05
- 格式:DOCX
- 页数:50
- 大小:47.95KB
动物病理学综合训练习题.docx
《动物病理学综合训练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动物病理学综合训练习题.docx(5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动物病理学综合训练习题
动物病理学综合训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
1、病理过程:
是指在多种疾病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病理变化。
2、症状:
指疾病所引起的患者主观感觉的异常。
3、体征:
兽医通过各种检查方法在患病机体内发现的客观存在的异常。
4、发绀:
是指毛细血管中还原血红蛋白浓度大于50g/L,使皮肤粘膜呈青紫色的现象。
5、热型:
指在一定时间内体温曲线的形态。
6、DIC:
是指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英文缩写,它是指在多种原因作用下,以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被激活、凝血酶生成增多为共同发病通路,以凝血功能紊乱为特征的病理过程。
7、心源性休克:
由于心泵功能障碍引起原发性心排出量急剧下降,而发生的一类预后很差的休克。
8、化生:
是指已经分化成熟的组织在环境条件改变的情况下,在形态和机能上完全转变为另一种组织的过程,称为化生。
9、肺气肿:
因肺组织空气含量过多而致肺脏体积过度膨胀称为肺气肿。
10、槟榔肝:
由于淤血的肝组织伴发脂肪变性,故在肝切面形成暗红色淤血与土黄色脂变肝细胞区相间,眼观似槟榔状花纹,故称为“槟榔肝”。
11、栓塞:
血液内正常状态下不存在的物质,随着血流运行堵塞血管的过程称为栓塞。
12、绒毛心:
纤维素性心包炎时,心脏表面覆盖有易于剥落的黄白色薄层纤维素。
病程稍长的病例,这种纤维素因心跳动而摩擦牵引、形成绒毛状,称为绒毛心。
13、出血性浸润:
渗出性出血时,渗出的红细胞进入微小血管周围组织间隙的病变,称为出血性浸润。
14、循环性缺氧:
主要由于血液循环障碍,动脉血流入组织不足,或静脉血回流受阻。
15、黄疸:
由于胆红素代谢障碍,胆红素在血液中积存过多,把机体的浆膜、粘膜、骨膜、脂肪等等染成黄色,称为黄疸。
16、蜂窝织炎:
皮下或肌肉之间疏松结缔组织弥漫性化脓性炎症、称为蜂窝织炎。
17、卡他性炎:
粘膜或浆膜表层轻微的急性渗出性炎,叫卡他性炎。
18、虎斑心:
心脏发生脂肪变性时,在正常心肌之间有灰黄色的条纹或斑点分布,外观上呈黄红相间的虎皮状斑纹,称为虎斑心。
19、病理性钙化:
除骨骼和牙齿外,在机体其他组织发生钙盐沉着的现象,称为病理性钙化。
20、肉芽组织:
是指由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细胞增殖形成的一种幼稚结缔组织。
肉眼观呈颗粒状、鲜红色、质地柔软、类似肉芽。
21、痛风:
是指嘌呤代谢障碍引起尿酸和尿酸盐在某些组织沉着的疾病。
22、化脓:
嗜中性粒细胞死亡后,释放出蛋白水解酶,将其自身和周围坏死组织细胞分解液化形成脓汁的过程,称为化脓。
23、肥大:
由于细胞体积增大,导致它所组成的组织器官体积增大、功能亦增强的状态,称为肥大。
24、细胞凋亡:
是指多细胞生物为维持自身组织稳定,由基因控制的细胞自主性死亡过程。
25、萎缩:
是指发育正常的组织、器官,由于物质代谢障碍而发生体积缩小和功能减退的过程。
26、稳定细胞:
是指细胞在生理状态下不显现明显的增生现象,但当组织发生损伤或受到刺激时,则表现有较强的再生能力,这种细胞称之。
27、痂下愈合:
是指在伤口表面由血液、渗出液、坏死物质脱去水分形成干燥的黑色硬痂,愈合过程在此痂皮下进行的现象。
28、心衰细胞:
是指肺瘀血时,出现瘀血性出血,肺泡腔内的红细胞被巨噬细胞吞噬后,其血红蛋白变为含铁血黄素,这种巨噬细胞常在心力衰竭时出现,故称之为心力衰竭细胞。
29、出血性梗死:
是指多发生在组织疏松的器官瘀血时,当其动脉阻塞后,梗死灶内组织间隙可容纳多量血液,而呈暗红色。
30、急性炎症:
是指病程几日到几个月,局部以变质、渗出为主,渗出细胞主要是中性粒细胞,增生变化不明显。
31、关节炎:
是指关节部位的炎症过程,常发部位有肩关节、膝关节、跗关节、肘关节、腕关节等,多发生于单个关节。
32、疖:
是指毛囊、皮脂腺和附近组织发生的脓肿。
33、败血症:
是指细菌进入血液大量繁殖,并产生毒素,引起全身中毒症状和病理变化,如高热、皮肤粘膜出血等。
34、癌:
是指来源于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
35、肉瘤:
是指来源于间叶组织的恶性肿瘤。
36、心肌梗死:
是指心脏冠状动脉供血区的持续性缺血,导致较大面积的心肌坏死。
37、肿瘤异型性:
是指在肿瘤组织细胞形态和结构上,都与其发源的正常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这种差异称为肿瘤的异型性。
38、心脏扩大:
是指心脏增大,心腔扩大的现象。
39、呼吸衰竭:
是指因外呼吸功能的严重障碍,以致动脉血氧分压低于正常范围,伴有或不伴有二氧化碳分压增高的病理过程。
40、大叶性肺炎和小叶性肺炎:
大叶性肺炎是指以肺泡内渗出大量纤维素为特征的急性炎症。
小叶性肺炎是指由细支气管炎波及临近的肺组织的炎症。
41、结石的形成:
是指在腔状器官、排泄管、分泌管内。
体液中的有机体成分或无机盐类由溶解状态变成固体物质的过程。
称之。
42、胃肠炎:
是指胃、肠道浅层或深层组织的炎症。
因胃炎和肠炎常伴随生,故临床上常将其合称为胃肠炎。
43、传染性肝炎:
是指生物性致病因子(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引起的肝脏炎症。
44、胰腺炎:
是指胰腺蛋白酶的自身消化作用而引起的一种炎症性疾病。
45、酸碱平衡紊乱:
是指许多因素可以引起酸碱负荷过度或调节机制障碍,导致体液酸碱度稳定性的破坏。
46、炎症介质:
是指炎症过程中由细胞释放或体液产生的参与或引起炎症反应的化学物质。
47、恶病质:
是指恶性肿瘤晚期患者所出现的严重消瘦、无力、贫血和全身衰竭的状态,常导致死亡。
48、原发瘤:
是指原发部位的肿瘤。
49、癌巢:
癌实质细胞成团排列呈巢状,称为癌巢。
50、透明血栓:
血栓发生器于微小血管内,只能在显微镜下见到,又称微血栓。
主要由纤维素构成,见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二、判断题:
51、损伤与抗损伤的斗争贯穿于疾病发展的始终。
(√)
52、结核病导致的干酪样坏死属于液化性坏死的一种类型。
(×)
53、凡是使动脉血流中断、血管阻塞的因素都可造成梗死。
(√)
54、增生是细胞体积增大,而肥大是细胞数量增多。
(×)
55、发生炎性水肿时,有大量的白细胞渗出。
(√)
56、良性肿瘤组织学特点,分化良好,无明显的异型性,可见核分裂相。
(×)
57、体温升高就是发热。
(×)
58、肺炎是指肺组织含量异常减少而致体积过度膨大。
(×)
59、休克是生命重要器官循环灌流量危急性锐减,使机体发生严重的机能代谢障碍和细胞损害的病理过程。
(√)
60、急性肾小球性肾炎通常以增生为主。
眼观肾体积肿大,被膜紧张,易剥离。
表面与切面光滑潮红,俗称“大红肾”。
(√)
61、蜡样坏死是特指心肌的坏死。
(×)
62、动脉性充血是指组织或器官因静脉回流受阻,血液在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淤积,使局部组织血量增多。
(×)
63、营养不良性钙化是指钙盐沉着在变性、坏死组织或病理性产物中的过程。
(√)
64、脓细胞是从血液中渗出的中性粒细胞。
(×)
65、肿瘤的实质就是肿瘤细胞,它决定肿瘤的性质。
(√)
66、代谢性酸中毒是由于机体内固定酸生成过多或NaHCO3原发性减少,致血液pH值趋向低于正常。
(√)
67、心脏在缺氧时出现的心率加快,心收缩力和输出量增加提高全身供氧量,对急性缺氧有一定代偿意义。
(√)
68、外周血液中血细胞数量增多的现象叫白细胞核左移现象。
(×)
69、疣性心内膜炎时,其疣状物是由纤维素、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构成。
(√)
70、慢性出血性贫血时间久了,可引起缺铁性贫血,血液中有核RBC和小RBC增多。
(√)
71、生物性致病因素的致病特点是有一定的潜伏期。
(√)
72、栓塞仅指血栓随着血流运行堵塞血管的过程。
(×)
73、转移性钙化是指钙盐沉着在变性、坏死组织或病理性产物中的过程。
(×)
74、发热、白细胞增多、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机能亢进和细胞增生、实质器官的病变可见于炎症的全身反应。
(√)
75、良性肿瘤生长方式多取膨胀性生长,边界清楚,常无包膜。
(×)
76、由于外界环境温度过高或湿度过大,使机体散热障碍而导致的体温升高称为发热。
(×)
77、当大量溶血所形成的未结合胆红素增多。
胆红素定性试验为直接反应阳性。
(×)
78、血液中白细胞从轴流进入边流,靠边的白细胞粘附于血管内皮细胞表面,称为白细胞附壁。
(√)
79、支气管肺炎时,肺组织眼观变化呈现多色彩景象。
(√)
80、浮膜性纤维素性肠炎时,肠粘膜表面形成凝固的纤维素假膜,例如猪瘟。
(√)
81、防御机能包括屏障机能、吞噬杀菌作用、解毒机能、排毒机能。
(√)
82、血栓与血管壁黏着,死后血凝块易与血管壁分离(√)
83、增生是细胞体积增大,而肥大是细胞数量增多。
(×)
84、白细胞朝着化学刺激物作定向移动的现象称为趋化作用。
(√)
85、发生代谢性酸中毒时,机体可以通过血浆缓冲、呼吸和肾脏进行代偿调节的。
(√)
86、发热是机体在长期进化过程中所获得的一种以抗损伤为主的防御适应反应。
因此,发热对机体是有利无害的。
(×)
87、由于胆色素代谢障碍,血浆胆红素浓度增高,使动物皮肤、巩膜等组织黄染的现象称为黄疸。
(√)
88、细胞、组织、器官体积变大的现象称为增生。
(×)
89、慢性肠炎,肠壁结缔组织增生和单核细胞浸润,进一步发展肠腺萎缩。
(√)
90、病毒性、细菌性、寄生虫性和食盐中毒性脑炎的组织学病变有其各自的特点。
(√)
91、引起贫血性梗死的原因是动、静脉同时受阻。
(×)
92、透明血栓是由纤维蛋白和血小板构成的。
(×)
93、脾静脉血栓脱落可引起肺动脉栓塞。
(√)
94、动脉性充血又称为淤血。
(×)
95、动脉性充血只发生于生理状况下。
(×)
96、脾、肾、肠易发生贫血性梗死。
(×)
97、只要消除刺激因子,损伤都可以恢复。
(×)
98、萎缩的基本病变是实质细胞体积缩小和(或)数量减少。
(√)
99、细胞质内脂肪酸蓄积称为脂肪变性。
(×)
100、心肌严重的脂肪变性称为心肌脂肪浸润。
(×)
101、严重的肝脂肪变性称为脂肪肝,严重的心肌脂肪变性称虎斑心。
(√)
102、纤维结缔组织透明变性,只见于纤维结缔组织的病理性增生。
(×)
103、若细胞代谢停止,结构破坏,功能丧失,就可称该细胞死亡。
(√)
104、体内的细胞死亡称坏死。
(×)
105、两端开放的通道样坏死性缺损称窦。
(×)
106、炎症的核心是血管反应。
(√)
107、炎症是防御反应,对机体无害。
(×)
108、免疫反应有时可以引起炎症。
(×)
109、渗出液是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间隙、体腔和黏膜表面的液体成分,但不包括细胞成分。
(×)
110、炎性渗出与漏出不同,渗出仅取决于血管壁通透性的变化。
(√)
111、炎症时局部血流动力学力学变化一般按如下顺序发生:
细动脉短暂收缩-血管扩张和血流加速-血流速度减慢。
(√)
112、葡萄球菌和链球菌感染以淋巴细胞渗出为主。
(×)
113、病毒性感染以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主。
(×)
114、炎性增生是指间质细胞增生,不包括实质细胞增生,后者属于修复。
(×)
115、慢性炎的病理变化常以渗出为主,浸润的炎细胞常为中性粒细胞。
(×)
116、任何炎症中都有变性、渗出和增生改变。
(√)
117、肉芽肿的主要成分是浆细胞和淋巴细胞。
(×)
118、在炎症的发展过程中一种炎症类型可转变成另一种炎症类型。
(√)
119、肉芽肿内的上皮样细胞和多核巨细胞吞噬能力很强,有利于杀灭病原微生物。
(×)
120、适应性变化中无细胞及其内部结构的损伤。
(×)
121、肥大常与增生伴存。
(√)
122、不论何种原因引起的器官体积增大,都称为肥大。
(√)
123、化生既可发生在同源细胞之间,也可发生在异源细胞之间。
(×)
124、发生萎缩的组织和器官的体积都缩小。
(√)
125、仔猪食盐中毒可引起嗜酸性粒细胞性脑炎。
(√)
126、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主要临床表现为出血、溶血、器官机能障碍和休克等病症。
(√)
127、由于心肌收缩力无力引起的心源性休克主要发病机理是心排血障碍。
(√)
128、食欲减退和废绝是畜禽疾病的重要标志。
(√)
129、尿中带血称为血尿。
(√)
130、皮肤、粘膜呈蓝紫色称为淤血。
(×)
131、家畜排粪次数增多、粪便稀薄称为腹泻。
(√)
132、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
(√)
133、骨骼肌随意地急剧收缩,称为痉挛。
(×)
134、皮肤、粘膜受到破坏的开放性损伤叫挫伤。
(×)
135、动物失去意识、感觉和随意运动称为瘫痪。
(×)
136、家畜体温升高或降低能反应机体的机能状态和病理变化。
(√)
137、局部组织器官的含血量量增多叫充血。
(√)
139、因血液携带氧的能力降低引起的缺氧,称为循环性缺氧。
(×)
140、一氧化碳中毒时,皮肤和粘膜呈现青紫色。
(×)
141、颗粒变性病变部位是细胞浆内。
(√)
142、纤维素性变性病变部位是结缔组织间质内。
(√)
143、凝固性坏死发生机制是组织水分脱失变干,胞浆凝固明显。
(√)
144、干性坏疽常见于动脉粥样硬化时的四肢末端。
(√)
145、引起心包炎的主要因素是传染性因素和创伤性因素。
(√)
146、动脉管壁的炎症称为动脉炎。
(√)
147、红细胞被破坏的现象叫溶血。
(√)
148、只有生物性因素才会引起动物疫病。
(×)
149、毒素进入血液使机体中毒称为毒血症。
(√)
150、机体发热时,胃肠蠕动减慢、消化液分泌增多,故动物表现出厌食。
(×)
三、填空题:
151、动物病理学是研究动物疾病的规律及患病动物的变化的一门学科。
原因、发生、发展和转归,代谢、机能和结构
152、疾病是在一定病因的损害作用下,因机体而发生的生命活动过程。
自稳调节紊乱,异常
153、病因学是研究疾病发生的和。
原因,条件
154、生物性致病因素对机体的致病作用和侵入机体的数量、侵袭力、、的能力密切相关。
毒力,逃避或抵抗宿主
155、在疾病发生中,病因是因素,它决定疾病的特异性;条件是因素。
引起疾病必不可少,影响
156、疾病发展的一般规律包括和。
损伤与抗损伤的斗争,因果交替规律
157、致病因素的蔓延途径包括组织蔓延、蔓延和蔓延。
神经,体液
158、疾病大致分为四个时期,包括潜伏期、前驱期、和。
症状明显期,转归期
159、完全康复是指致病因素已经清除或不起作用,疾病发生时损伤性变化完全消失,机体恢复了,有些患病动物还可获得。
自稳调节和适应能力,免疫力
160、脑死亡是指。
全脑功能不可逆的永久性停止
161、机体代偿反应有器官储备力的动员、功能代偿、和。
代谢代偿,结构代偿
162、循环血量减少时,肾血流量减少,可激活系统,使醛固酮分泌。
肾素—血管紧张素,增多
163、根据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变化,脱水可分为高渗性脱水、和。
低渗性脱水,等渗性脱水
164、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可刺激感受器,使ADH释放增多,肾重吸收水。
渗透压,增多
165、高渗性脱水时,增高和增高是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的关键环节。
血钠浓度,细胞外液渗透压
166、低渗性脱水的基本原因有和。
等渗体液大量丢失后只补水没补钠,经肾失钠增多
167、脱水热多见于脱水。
脱水征多见于脱水。
高渗性,低渗性和等渗性
168、糖、脂肪和蛋白质氧化分解产生的是体内酸性物质最主要的来源,它经排出体外。
二氧化碳,肺
169、肺通过改变的排出量调节血浆浓度,以维持血pH值相对恒定。
二氧化碳,碳酸
170、代谢性酸中毒的特征是。
可代偿性降低。
血浆HCO-3浓度原发性降低,二氧化碳分压
171、严重腹泻可导致大量丢失,引起中毒。
HCO-3,代谢性酸
172、呼吸性酸中毒的特征是。
血浆可代偿性增高。
血浆碳酸浓度原发性增高,HCO-3
173、酸中毒时心肌收缩力减弱的机制是心肌障碍和心肌障碍。
代谢,兴奋—收缩耦联
174、代谢性酸中毒时,通过肺调节和细胞内缓冲,使继发性降低;继发性升高。
二氧化碳分压,血钾浓度
175、水肿对机体主要有害效应有和对有影响。
物质交换距离增加造成细胞组织营养不良,器官组织的功能活动
176、过多液体在或中积聚称为水肿。
组织间隙,体腔
177、右心衰可导致水肿,左心衰可导致水肿,这两类水肿共同的发病环节是。
全身性,肺,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失去平衡
178、肾病性水肿发病机制的中心环节是及由此引起的。
低蛋白血症,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
179、肾性水肿的治疗原则是,利尿,,补充蛋白质。
限制钠盐摄入,控制蛋白尿
180、血管源性脑水肿的发生机制是,使液体进入。
脑内血管壁通透性增高,细胞间隙
181、肺水肿是指有过多液体积聚和(或)溢入内。
肺间质,肺泡
182、血氧含量取决于和两方面。
氧分压,氧容量
183、血液性缺氧的原因包括贫血、、、血红蛋白和氧亲和力异常增强。
一氧化碳中毒,高铁血红蛋白血症
184、碳氧血红蛋白的颜色呈,高铁血红蛋白颜色呈。
樱桃红色,灰褐色或咖啡色
185、循环性缺氧血氧变化的特点是。
组织性缺氧血氧变化的特点是。
动—静脉血氧含量差增大,动—静脉血氧含量差变小
186、缺氧引起的代偿性心血管反应主要表现为、血流分布改变、肺血管收缩、。
心排出量增加,毛细血管增生
187、缺氧引起的血液系统的代偿性反应主要表现为和。
骨髓造血增强或红细胞增多,氧合血红蛋白解离曲线右移
188、缺氧引起的细胞组织的代偿性反应主要表现为、无氧酵解增强、。
组织细胞利用氧的能力增强,肌红蛋白增加
189、影响机体对缺氧耐受性的因素是和。
代谢耗氧率,机体的代偿能力
190、发热是致热原的作用使体温调节中枢的上移而引起的体温升高。
调定点,调节性
191、发热的机制包括信息分子、、三个基本环节。
中枢调节,效应反应
192、发热的过程大致分为增热期、和三期。
热极期,退热期
193、低容量性休克的主要发病机理是和。
血容量或有效循环血量不足,回心血量及心输出血量减少
194、脂肪坏死可分为坏死和坏死两个类型。
酶解性脂肪,外伤性脂肪
195、病理性钙化主要有和两种类型。
营养不良性钙化,转移性钙化
196、增生一般可分为再生性增生、增生和增生等三种类型。
过再生性,内分泌障碍性
197、器官发生萎缩时,其体积常变小、质地常变、边缘常变锐、及色泽常变。
硬,深
198、鳞状上皮化生除常见的慢性支气管炎外,也可发生于和等病变情况中。
慢性胆囊炎,慢性宫颈炎
199、最常发生脂肪变性的器官是,造成它变性的机制通常是、中性脂肪合成过多和脂肪酸的氧化障碍。
肝脏,脂蛋白合成障碍
200、玻璃样变性又叫。
血管壁发生玻璃样变性时,常在细动脉内膜的,形成均质、红染的玻璃样物质。
透明变性,内皮细胞下
201、化生的方式有和两种类型。
直接化生,间接化生
202、缺氧是由于和所致。
供氧不足,利用氧障碍
203、肉芽组织的功能包括血管套神经细胞变性、、保护创面、。
抵抗感染,机化血凝块和坏死组织、填补组织破损
204、变性可分为、脂肪变性、玻璃变性、五种类型。
颗粒变性,黏液样变性和淀粉样变性
205、纤维素样变性主要发生的部位是和。
间质胶原纤维,小血管壁
206、凝固性坏死时,病变组织呈色,质地较,结构轮廓可。
灰白或黄白,坚实,较长期地保存
207、当细胞发生坏死时,细胞核主要变化表现为核、核和核。
浓缩,碎裂,溶解
208、在慢性消耗性疾病中,脂褐素常可发现于细胞和细胞胞浆内。
肝,心肌
209、肝脂肪变性时,肝体积常,颜色呈色。
轻度增大,轻微变黄
210、在淤血肺脏的肺泡腔内,常见巨噬细胞胞浆内有棕黄色色素颗粒,它的成分最可能
是,这种细胞一般称为细胞。
含铁血黄素,心力衰竭
210、在淤血肺脏的肺泡腔内,常见巨噬细胞胞浆内有棕黄色色素颗粒,它的成分最可能
是,这种细胞一般称为细胞。
含铁血黄素,心力衰竭
211、梗死的类型有和。
出血性梗死,贫血性梗死
212、梗死的结局,脑梗死还可以出现。
机化、包囊、钙化,囊腔
213、长期慢性淤血的后果是水肿、出血、和。
实质细胞变性坏死,硬化
214、贫血性梗死常发生的器官是肾、、。
脾脏,心肌
215、血栓的机化即血栓形成后从血管壁向血栓长入和随即形成肉芽组织。
内皮细胞,纤维母细胞
216、按出血逸出机制可将其分为和两种。
破裂性出血,渗出性出血
217、在活体心血管内,血液发生和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
凝固,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互相粘集
218、心血管内皮细胞下的有强烈的促凝作用。
结缔组织
219、长期慢性肝淤血小叶中央肝细胞萎缩,肝细胞索变窄或断离,增生,最后形成淤血性。
门管区结缔组织,肝硬化
220、充血分为和充血。
动脉性,静脉性
221、出血性梗死发生的条件是、。
高度淤血,组织疏松
222、休克是指由于微循环有效灌流量不足而引起的各组织器官、缺氧、代谢紊乱、,以致严重危及生命活动的病理过程。
缺血,细胞损伤
223、根据血流动力学和微循环变化规律将休克分为三个时期。
微循环缺血期、微循环淤血期、微循环凝血期
224、影响炎症过程的因素有和因素。
致炎,机体
225、每种炎症局部都有、和增生三种基本病理变化。
变质,渗出
226、机体在炎灶中所出现的细胞应主要是,并构成了的主要来源。
白细胞渗出,炎症细胞
227、炎症细胞在炎灶中的主要作用是和作用。
吞噬,特异性免疫
228、血管活性胺主要有和两种。
组织胺,血清素(或5-羟色胺)
229、炎症局部的临床表现是和。
红肿热痛,机能障碍
230、炎症常见的全身反应主要有发热、、、实质器官的变化,
外周血液中白细胞数量增多,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细胞增生
231、根据痊愈的程度,炎症的痊愈分为和两种。
不完全痊愈,完全痊愈
232、根据炎症局部病理变化,将其分为、和增生性炎三种类型。
变质性炎,渗出性炎
233、肿瘤组织结构分为和两个部分。
实质(或肿瘤细胞),间质
234、肿瘤异型性是指在肿瘤组织的形态和结构上,与其发源的有不同程度的。
正常组织,差异
235、肿瘤的形成过程大体上分为和两个阶段。
激发阶段,促发阶段
236、根据病变特征,心内膜炎可分为和两种类型。
疣状血栓性心内膜炎,溃疡性心内膜炎
237、心脏肥大的原因有动脉疾患、、、心包粘连和慢性肾炎。
心脏瓣膜病,肺病疾患
238、心脏扩张分为和两种类型。
紧张性扩张(或机能性扩张),肌源性扩张(或结构性扩张)
239、心力衰竭可分为全心衰竭、和。
左心衰竭,右心衰竭
240、心内膜炎是指的炎症;心肌炎是指的炎症。
心内膜,心肌
241、根据引起动物心包炎的病因,可将其分为和两类。
传染性心包炎,创伤性心包炎
242、脉管炎分为和两类。
动脉管炎,静脉管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动物 病理学 综合 训练 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