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校级联考江苏省无锡市江阴四校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原卷版.docx
- 文档编号:9617205
- 上传时间:2023-02-05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131.14KB
全国校级联考江苏省无锡市江阴四校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原卷版.docx
《全国校级联考江苏省无锡市江阴四校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原卷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校级联考江苏省无锡市江阴四校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原卷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国校级联考江苏省无锡市江阴四校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原卷版
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高二期中考试历史学科试题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20题,每题3分,共计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有学者认为:
“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
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
”该学者揭示了
A.宗法制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
B.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
C.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
D.分封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弊大于利
2.《左传·桓公二年》记载,“晋昭侯封桓叔(昭候之叔)于曲沃。
师服预言:
“吾闻国家之立也,本大而末小,是以能固故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夫有贰宗,……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觊觎。
……今晋,甸侯也,而建国。
本既弱矣,其能久乎。
’”师服意在
A.离间宗亲关系
B.维系统治秩序
C.取消分封制度
D.建立中央集权
3.赵翼《廿二史札记》载:
“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
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天下变局,至是始定。
”材料反映了
A.分封制度开始瓦解
B.中央集权制度建立
C.贵族政治遭到破坏
D.察举制度逐渐形成
4.秦统一后,全国“文字异形”,秦始皇指定官员进行整理,“罢其不与秦文合者”,统一了文字。
下列对此举措评价合理的是:
①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②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
③有利于实现文化专制
④有利于推动文化传播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5.从九卿到六部的变化表明
...............
A.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演进
B.从地方分权向中央集权转变
C.世卿世禄向科举取士的转变
D.国家政务与皇家事务的分离
6.据《汉书》等记载,在郡县制度下“十里一亭,亭有长。
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徼”。
三老掌教化,体制最尊。
啬夫职听讼及赋税,其权尤重,人民竟有知啬夫而不知有郡县的。
这体现了
A.汉代末真正实现统一
B.郡县制未广泛推广
C.一定的地方自治色彩
D.啬夫由中央任命
7.下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
据此可知
皇帝纪年
公元纪年
郡级政区
汉高帝十二年
前195年
15郡
汉文帝十六年
前164年
24郡
汉景帝中六年
前144年
68郡、国
汉武帝元封五年
前106年
108郡、国
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
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
8.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
科举制更有利于
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9.《资治通鉴•唐纪》:
“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
中书侍郎、中书令省审之,给事中、黄门侍郎驳正之。
上始申明旧制,由是鲜有败事。
”这一举措
A.解决了相权与皇权矛盾
B.使得君主专制走向顶峰
C.分工合作减少决策失误
D.导致了中书省一省独大
10.“唐制,任免唐吏,须经吏部;出纳帝命,则为门下省之职。
皇帝欲用何人,须照此程序办事。
中宗时,权庞用事,常用皇帝直接颁下敕书,斜封付中书,任命官吏。
时人称所授之官为斜封官。
”这表明
A.君主权力被削弱
B.用人机制较完善
C.宦官专权已出现
D.行政规则受干扰
11.据宋史载,“朝廷政事,以民为本。
与民亲者,莫如逐路监司,及州长吏。
祖宗以来,常重其选。
故监司辞见皆得上殿,而州长吏,人数猥多,不可人人廷见。
则择其州之要重繁剧、与夫沿边守御之地为长吏者,则许上殿”。
对材料的本质理解正确的是
A.宋代加强对地方要员的控制
B.强调选官采用等级授职
C.宋代防止官员失职危害民生
D.彰显皇帝的信任与恩宠
12.“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此由中央政府常派重臣镇压地方之上,实为一种变相之封建。
而汉、唐州郡地方政府之地位,渺不再得。
此制大体上为明、清所承袭,于地方政事之推进,有莫大损害。
自此遂只有中央临制地方,而中央、地方共同推行国政之意义遂失。
”这说明该制度
A.是中央派出机构,非地方行政机构
B.地方缺乏自主性,不利地方政事推进
C.所辖地区广阔,并且拥有较大权力
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为后世所沿用
13.“廷寄”上谕是清代军机处官员日常工作之一,其内容大都是告诫臣工、指授兵略、查核政事、责问刑法之失当等。
这体现了军机处的职能是
A.传达皇帝旨意
B.参与行政决策
C.总领全国政务
D.负责监察百官
14.“它的设立,本是一种超常规的做法。
这个无端制、无定员、无预算。
名义上仅仅是皇帝的临时秘书机构,却实际上褫夺了内阔的权力,造成了中国特色的机构名实不符现象。
”材料中的“临时秘书机构”
A.凌驾于内阁和六部之上
B.妨碍皇权高度集中
C.削弱相权对皇权的制约
D.强化君主专制统治
15.有论者指出,公元前5世纪末的雅典民主政治,议事会和公民大会在国内政策问题上退缩为背景,法庭占据了舞台的中心口该学者认为这种现象反映了雅典这一时期重要的民主原则是
A.轮番而治
B.法律至上
C.人民主权
D.司司法独立
16.布洛斯是生活在公元前5世纪晚期的一个贫困的雅典公民,下列关于他的政治活动符合历史史实的是
A.作为第四等级的公民无权担任任何公职
B.在公民大会上抽签当上了将军的官职
C.通过选举成为四百人会议的一员
D.参加公民大会还能领取津贴
17.雅典的公民被称为自由民,也就是脱离了生产劳动的公民,他们不用关心生产的事,他们虽然利用这个自由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但在这自由的背后是更多人的不自由。
雅典的民主制有着这样一个不可调和的矛盾:
创造自由的人没有自由,而有自由的人不创造自由。
作者意在阐明雅典
A.经济发展水平落后
B.民众思想深受束缚
C.政治生活特色鲜明
D.民主制衰落的原因
18.《十二铜表法》规定:
如果某人挨着他人的土地筑短墙,他不得越界;他如果建围墙,则必须留出空地一尺,如果是建住所,则留出两尺,如果是挖坑道或沟,则留出的尺度应与挖掘的深度同。
该规定
A.旨在维护平民利益
B.有助于稳固罗马帝国的统治
C.利于调节社会矛盾
D.体现了罗马司法程序的进步
19.公元前242年,罗马增设外务大法官,处理外国人和罗马市民之间以及外国人相互间事件,其主要职责为“依据其职权给予或不给予诉讼当事人以诉讼权、抗辩权或准予恢复原状等,使合法而不合理的权利丧失其法律上的保障,而使合理而不合法的关系则获得事实上的保护,如同合法的权利一样”。
这表明在罗马境内
A.公民与非公民无区别
B.万民法取代公民法
C.外国人获得司法保障
D.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20.法国学者费奈隆评价雅典民主制度时说道:
“民众支配雅典,演说支配民众。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所有的雅典居民对国家大事都享有决策权
B.演说辩论缩短了决策时间降低了决策失误
C.缺乏法制规范的民主容易被浮华形式误导
D.专业人士管理国家促进了雅典文明的辉煌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5题,21题16分,22、23、24、25每题11分,共60分)
21.选官制度是保证封建制度的重要举措,影响着中国社会的政治文化面貌。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四科取士”为:
“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后汉书•百官志注》
材料二如果前期地方推举制还一定程度上基于财产状况的差别(门第),容易造成门阀世家,不利于国家集权向心力的凝聚,那么科举制的妙处,它基于考试录用原则,……士大夫实际已失去了与君主分庭抗礼现实与心理的任何依据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三
材料四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
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材料五(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
……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
……代之以科举制。
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
——樊树志《国史概要》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与之对应的选官制度及其选官标准。
(2)材料二中的“前期地方推举制”是指什么制度?
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制度存在的弊端。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科举制演变的基本特征。
结合材料四、五,归纳科举制度的积极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从选拔标准和选拔方式的角度指出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魏楚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李斯《谏逐客书》
材料三:
九年(即太和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给天下田:
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十年,给事中李冲上言:
“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于是海内安之。
——《魏书食货志》
请回答:
(1)从图一和图二服饰变化中,你获得的最重要的历史信息是什么?
这种变化有何影响?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商鞅为实现民“殷富”所采取的措施。
(3)材料三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怎样的改革措施?
其实行的前提是什么?
有何积极作用?
(4)结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孝文帝改革、商鞅变法内容的相似之处。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安石曰:
“今所以为保甲,足以除盗,然非特除盗也,固可渐习其为兵。
既人人能射,又为旗鼓变其耳目,渐与约免税,上番代巡检下兵士,又令都副保正能捕贼者奖之,或使为官,则人竞劝,然後使与募兵相参,则可以消募兵骄志,省养兵财费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
今之散青苗钱者,无问民之贫富,愿与不愿,强抑与之,岁收其什四之息。
——司马光《司马光集》卷60
材料三:
青苗之钱未及偿,而责以免役;免役之钱未暇入,而重于淤田;淤田方下,而复有方田;方田未息,而迫于保甲。
是徒扰百姓,使不得少休于圣泽
——《宋史·梁焘传》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保甲法是针对北宋存在的哪些问题提出的?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保甲法在当时所起的作用。
(2)、据材料二,归纳青苗法在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王安石制定青苗法的初衷。
(3)、据材料二,三,请就如何有效推行变法措施谈谈你的看法。
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政府寻求平衡地主和农奴的利益,但是解放条款上的种种平衡措施令大多数农民不满意。
政府对土地所有者失去的土地和在这些土地上耕种的农奴进行补偿。
农奴获得了自由,逐渐免除了劳作义务,并有机会成为土地所有者。
但是农民没有获得什么政治权利,还不得不为所获得的土地交纳赎金。
很多失望的农民认为,统治者是在强迫他们为本来就是他们的土地付钱……大多数人发现他们背上了一辈子的债务——这是造成疏远和激进的根源。
解放农奴几乎没有带来农业产量的增加。
——【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材料二这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甚至比美国历史上1863年《解放宣言》更重大。
在美国,《解放宣言》仅关系到少数黑人,而在俄国,废除农奴制的法令涉及到占压倒多数的人口。
解放农奴的影响是如此深远,以致于其他一系列改革证明是不可避免的……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归纳作者对1861年改革的评价;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该观点一致的改革措施。
(2)根据材料二,概括作者对1861年改革的评价;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这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并指出“其他一系列改革”的主要措施。
(3)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分别指出他们评价1861年改革的不同视角。
据此说明历史认识的特点。
25.明治维新是日本实现现代化的起点和基础。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明治政治家们在政治、经济、宗教等各个领域中也都明确规定了国家和人民之间“各得其所”的义务。
其整体安排与美国、英国迥然不同,以至我们常常忽略一些最基本的东西。
其上层阶级拥有强有力的指挥权,无须听从公众舆论的指挥。
——(美)鲁思·本尼迪克特《菊与刀》
材料二对东方,我们乃西方文明之说明者;对西方,我们乃东方文明之代表者……此乃我国国民之理想,日本帝国之天职也
——(日)大隈重信《新日本论》
材料三讲究实际的日本领导人得出了这一明确结论:
每个民族必须为自己去掠夺,软弱和胆小者将一无所获。
一位文职官员表达了如下这一观点:
“这就象乘坐三等火车一样;最初这里有足够的座位,但是,当更多的旅客拥进来后,这里就没有位子给他们坐了。
假如你在肩肩相擦、用双臂支撑自己时失去了自己的地方,那么,你就不可能再恢复原来的位置……必然的逻辑要求人们既要站稳脚跟,又要将双肘伸向任何可能出现的空间;如果你不这样做,别人就会占据这块空间
——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化通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治政治家们设计的现代化管理国家机制中“其上层阶级拥有强有力的指挥权”的主要表现。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大隈重信认为“对东方,我们乃西方文明之说明者”的理由。
(3)综合上述材料,简要分析明治维新在实现和治理国家现代化方面给我们的启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全国 级联 江苏省 无锡市 江阴 学年 下学 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原卷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