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结题报告.docx
- 文档编号:9615084
- 上传时间:2023-02-05
- 格式:DOCX
- 页数:22
- 大小:37.49KB
课题结题报告.docx
《课题结题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题结题报告.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课题结题报告
、课题研究的成效
(一)丰富了教育教学理论。
1、主体性理论研究。
借助图片、课件等烘托文本情境。
例如,在《识字1》的教学中,当学生汇报了春天的景、事物以后,教师相机归纳并有意识地将学生情感想象迁移到课文内容情景:
“是啊,春天回来了,溪水流淌,冰雪融化,柳枝发芽,小草钻出地面,花儿竞相开放。
还有好多词都是描写春天美丽景色的,它们都藏在课文里呢,赶快打开书,自己读一读吧。
”在此环节中教师正是借生动的语言及音乐画面很好的实现了“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这一目标。
活动情境伴随着活动过程,是活动进展的催化剂。
教师设计活动情境的时候,一定要与活动的内容与形式融为一体。
例如,学生在朗读一篇很美的散文,教师就可以给学生配上柔美的音乐,给学生带来愉悦的享受。
学生在小组竞赛的时候,适度地呼喊一些口号,激励学生进取。
学生集体合作的时候,有计划地组织他们讨论,为他们提供思维摩擦与碰撞的环境,就是为学生的学习搭建了更为开放的舞台。
主体性教学要求在素质教育思想的指导下,通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引导,使学生张扬个性,积极主动地掌握小学阶段各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智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其意志、品质、情感和行为能力得以发展。
课堂教学是发展学生主体性的根本渠道。
在构建主体性教学活动体系的过程中,要体现几个观念:
在学生观上,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在教学价值观上,关注每个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和个性发展;在师生观上,强调师生互动,提倡尊师爱生、民主和谐;在教学方法上,强调知能统一、知情和谐,创设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素质发展的课堂教学氛围,引导学生对知识与规范的内化;在教学评价和教学质量观上,发挥教学评价的导向性和激励性功能,以学生主体性素质生动活泼地发展为主要评价标准。
主体性教学主要表现为:
(1)自主性。
自主性主要是指主体支配自己权力的意识及能力,集中表现为自尊泪立、自强等自我意识以及自我激励、自我调控、自我评价的能力等。
从产生疑问到提出疑问,是学生自主性的充分体现,教师要十分注意这一环节,有机地引导学生勤思考、多分析,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获得成功体验,不断激励自己,认识自己,为主动学习奠定基础。
(2)主动性。
主动性主要是指人积极自觉地认识和行动,并且以一种选择与参与的态度主动地适应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行为。
主动性发展的目标主要表现在成就动机、竞争意识、兴趣和求知欲、主动参与以及社会适应性等方面。
教师应创设竞争氛围,促使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求知,使“教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变为“教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
(3)创造性。
创造性是主体发展的最高表现。
对小学生而言,它意味着独立思考、求新求异、想象力丰富、动手能力强等。
创造性发展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等。
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是不可低估的。
教师只有充分调这一点,用主体教育的理论武装自己,开放教学思想,孩子们的创新精神龙造力才能得到保护和培养。
主体性教学的课堂特征
(1)主动参与。
教学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学习过程,更是学生主体发展的过程。
课堂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更要关注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是通过教师传授的,还是自己主动探究获得的。
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激发和引导学生的学习需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思考和创造的时间和空间。
学生主动参与的要求必须正确、有层次、可操作,时间必须充分合理,形式也要多样,还应是全程参与。
(2)合作学习。
主体性教学把教学过程看作师生间、学生间信息传递的互动过程和情感交流的人际交往过程,将主体间的社会交往作为学生认识活动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其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形式即为学生的主体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氛围和条件,其内容包括相互讨论、评价、反馈、倾听、激励、互为师生等。
(3)深化思维。
主体性教学重视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努力实现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之间的形态转换。
在课堂教学中,提倡扩散性提问,它追求的目标不是唯一正确的答案,而是学生独创的见解;同时注重学生主体思维过程的展开,以深化学生的思维。
(4)尊重差异。
主体性教学的学生观是:
没有差生而只存在有差异的学生。
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差异进行“分层教学”,做到心中有“人”,因“人”施教,评价学生要以正面引导为主。
(5)体验成功。
传统教学注重对学生“揭短”“补短”不少学生积累的是学习失败的体验,强化的是消极的自我意识。
而主体性教学重视学生的个人感受,强调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2、创新理论的研究。
●树立创新教育观
创新教育观认为,在教学中强调发现知识的过程,强调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探索精神;要在适度掌握知识的数量和精确程度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从创新能力和提高素质上衡量教育质量;要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更加注重训练思维能力,认识学科本质,掌握学习方法;要在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同时,特别注意学生的个性发展;要在重视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重视基础知识和人文知识的学习。
只有确立了新的教育观,创新人才培养才有明确的思想保证。
●深化教学改革
①改革教学内容。
首先要加强学生创造性思维意识的培养。
要破除对书本的迷信,反对本本主义,提倡独立思考,探索新知识;要学会抽象思维,利用抽象思维捕捉创意,拓展思考的自由度;要摆脱思维定势,倡导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是打破常规的思维,它有利于创造新思想、新理论。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一定要列入学校的教学日程上来。
其次要更新教材内容。
当前,教材陈旧是一个突出的问题,学校的教学改革要在教材上下功夫。
更新教材,压缩传统学科教学内容,开辟新型的综合性课程和以高新技术为基础的课程,扩大学科前沿知识的学习,注重多学科结合,加快教学内容和课程建设,形成适应培养创新人才的教学体系。
②改变教学方式。
要进行启发式教学,传统的教学多用注入式教学方法,造成学生习惯于“人云亦云”的思维定势,缺乏独立思考。
要改变教学方式,努力把演绎法和归纳法结合起来,强调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交流,推行问题讨论式教学。
学生要从被动学习转入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知识的认知与获取知识的方法的讨论都应是学习的内容,并在这种学习的过程中形成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思维互动,让学生既学到知识,又学会探索。
③改革考评方法。
彻底改变以考试为中心,以知识掌握程度为基础的教学制度。
探索考试制度改革,实行多样的选拔制度,多元的评价标准。
在评价中要体现知识是基础、创新是目标的指导思想,知识的学习与能力的锻炼这两方面的考核要结合起来。
考试的方式也要灵活多样。
3、新课堂架构的研究。
反思我们以往的教育改革,提的最多的也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但是每次改革收效甚微,其根本原因是学生的主体作用仅仅是教师的一种设计,是为教师的教学策略而设置的,体现在教学的局部。
这种设计成为教师体现其“先进”教育思想的一种“摆设”,学生则成了教师运筹帷幄的工具,成了展示其高超技艺的“道具”。
简言之,学生在课堂上还未获得其应有的地位,还未成为课堂的主人。
显然,这与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是相悖的。
美国学者波依尔指出:
“学校是教师和学生这两类主体交互作用形成的‘学习共同体’。
”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交互主体的伙伴关系。
我们传统的教师主宰型的师生关系离这种“交互主体”伙伴型的师生关系相差甚远。
因此,我们必须对传统的课堂重新进行审视、认识,对课堂进行全面的彻底的系统的革新,架构一种“新课堂”。
“新课堂”以生本教育理念为架构的基石,以学生好学为基本价值取向(而非教师好教),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学生,把学生当作课堂最为重要的资源,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新课堂”提倡以学习取向为教学的起点,而非知识的逻辑起点,顺应学生的内部自然,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
这种架构努力使课堂从教师表演的舞台变为师生互动的平台,从知识传授的场所变为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从训练的工厂变为个性发展的天地。
“新课堂”中教师既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服务者,也是一个学习者。
学校的课程不再被视为静止的“跑道”,而被视为“人生的阅历”。
4、教材的呈现方式研究。
通过对“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的研究,验证教材的可行性。
新的时代需要新的教材,具有强烈时代感的教材成了迫切需要。
这个时代最主要的特征是开放性、生成性、综合性。
任何一个系统,大到国家,小到个人,必须保持开放的姿态才能够更好的生存和发展。
事物是处于不断变化过程中的,也就是说“动态”更多于“静态”。
过去静止的、孤立的书本知识在现代社会所具有的意义已经不大。
人们都在注重学习过程中不断产生的新思想、新知识,只有人们注意了学习的生成性,才能真正在学习中学会学习,才能使学习发生质的变化。
由此可见,学科知识不是孤立的、封闭的、静态的体系,而是联系的、开放的、动态的系统。
所以综合性就成了一种时代特征。
不再把课程孤立为学科,是时代的要求。
所以,真正体现时代特征,更应该注意教材的开放、动态和整合。
教材一方面要有利于教师的教,另一方面要有利于学生的学。
从教师角度而言,教材不能禁锢教师的手脚,要让教师教的时候具有一定的主动性,能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取舍和补充,以充分体现教师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从学生角度而言,要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对于有发展潜力和学习愿望的学生,要提供一定数量的额外内容,给他们自主选择学习,尤其是多媒体辅助教材的开发,可以让学生在富足的学习资源中充分学习。
教材不仅要考虑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认知水平,还要尽可能选择具有趣味性的范文,让学生在愉悦的内容欣赏和学习中学到知识,并不断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因此,教材要多选具有时代气息的语言材料,或是在内容上的新奇感,或是艺术上的巧妙感等等,让他们感到这个世界和文学作品的丰富多彩。
3、教学评价的研究。
教学评价的滞后,一直制约着语文教学的发展,在新的教学观下,如何改进评价体系,使教学操作与评价体系共同运行,是当前语文教学迫切解决的问题。
语文教学评价包含了众多要素,如对教学目标、内容、过程的评价;对教学组织、形式、手段的评价;对教学条件、环境、资源的评价;对识字、阅读、作文、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策略的评价等等。
评价应该是立体的,多层次的,也是动态的。
我们应该着重研究评价内容、标准、形式、方法。
有科学的评价体系才能使“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的研究,更具有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二)注重了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策略的实效性。
新的课程理念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我们对语文教学的定位也有了新的认识。
例如,强调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的对话过程,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学生对文本个性化的解读与思考。
注意文本与生活、与社会、与自然的联系。
特别关注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利用教材,合理地开发课程资源。
随着信息技术的革新,大家也比较关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总之,欣赏课堂教学的口味在发生变化,不仅要求有新意,还要要求有创意。
然而,大部分教师不能自我的更新知识,或者对新理念的支离片碎的理解,造成搬用和套用一些新的形式与花样,致使课堂效率大打折扣。
主要表现在:
教学方式改变了——强调了以学生为主体,课堂教学却放任自流了。
教学形式改变了——注重了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却没了合理的秩序。
教学手段改变了——信息化技术占据视野,课堂教学却掩盖了真实的思考。
课程资源开发了——课堂教学的拓展却漫无边际。
等等现象,不能不让我们来思考,什么是有效性的课堂教学。
为了突出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我们从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做了大胆的尝试。
例如:
1.识字教学
语文课程的颁布对识字提出了新的要求,其基本的思想是“认写分流,多认少写”。
那么如何做好分流,如何提高多认少写的效率呢?
教材在编写的时候,进行了精心的策划,无论哪个版本的教材,他们都有一套自己的理论支持。
但识字关键还是如何用好教材。
从人教社教材来看,虽然吸收了众家之长,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可最基本的还是随文识字。
那么,随文识字到底怎么教?
我们认为1-3年级是识字的高峰。
要抓好这个阶段,把识字放在教学的重要的位置上,但是小学语文的任务不是为了识字,在识字的同时还要学文。
也就是说,面对一篇课文,我们既要考虑识字,还要考虑学文。
我们教学的时间是有限度的,这就需要合理的分配课程资源,向课堂的40分钟要质量。
怎么要质量?
我们必须弄清孩子的识字心理,顺应了孩子的识字心理,我们就可以做到事半功倍。
我把孩子的识字心理分成四个阶段:
初步感知阶段——具体细化阶段——复习巩固阶段——指导写字阶段。
初步感知阶段。
随文识字是从文入手的,学生面对的生字都不是孤立的,也就是有一定的语言环境。
在语言环境中识字,这是随文识字的优势。
既然有语言环境,大部分生字学生就自己能解决,比如联系上下文猜字,借助拼音等,所以,我认为学生进入课文阶段,教师先不要范读课文,因为教师一范读,学生凭借临时的记忆,大部分字就顺下来了(临时记住的字,我称为“假认识”)那么学生真的解决了生字问题了吗?
我看未必。
这样学生再自学生字的时候,就忽略了很多本来不认识的字。
如果,教师没有范读,开始就让学生自己读书,那么一遇到生字学生就要动脑去解决(这里也可能出现以前学习过又忘记的字)。
学生自己尝试解决经历了一个不会到会的过程,会在自己的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这个阶段主要是让学生读准字音,初步感知字形,允许模糊记忆。
人教社教材一二年级大部分课文是全篇注音的,这样虽然给孩子学习生字的拐棍,但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原有认知,所以,教师还要让学生离开拼音这个拐棍。
在操作上,学生自己带着拼音读准生字以后,老师要让学生去掉拼音,再次认读。
由于面临学生的识字情况不一样,教师也无法预测哪些人已经学会了或还没有学会哪些生字,所以,教师先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相互考一考,然后,教师要进行全班的检测,检测的重点是课后生字表的字。
在检测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读字组词,因为这样不是孤立的识字了,有了语言的环境,学生记忆更扎实。
在这个阶段,教师还要注意启发学生联系生活识字,比如在检测的时候,教师可以问学生,这个字以前认识吗?
是怎么认识的?
这样就拓展的识字途径,教会学生在生活中识字。
具体细化阶段。
初步读准字音,感知了字形,学生对生字还没有完全的把握。
所以,要让学生进入生字的具体细化阶段。
在什么时候细化合适呢?
有三种处理方式,一是放在学文之前,二是学文之中,三是学文之后。
三种方式各有利弊。
学文之后再精确的认读生字,这样操作的好处是经过了反复的读文,对字形的感知越来越加深,再精确记忆字形就很顺利了。
学文之前就记忆字形,这样操作的好处是为学文打下良好的基础,使学生不再有读文的障碍。
边读文边识字有利于识字与语言环境的结合,但有时会打断学生理解课文的思路。
这样的方式教师不常用。
无论什么时候呈现,我们都要把握识字的重点是什么?
“会认识的字”和“会写的字”在教法上是有区别的。
“会认识的字”重点在字形,也就是想办法让学生记住。
随文识字不像韵语或字串识字那么有规律,所以,要从每个汉字的本身特点出发,如独体字、合体字、形声字、形意字等,老师先不必去讲,让学生自己发现,尊重他们自己的记忆方式,在学生汇报交流的时候,老师根据学生的情况再进行恰当的方法引导,老师教给学生一些识字的策略和方法为他们以后识字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这里强调的是教师与学生双主体的发挥。
这个阶段老师切忌对字形分析的繁琐,老师常常认为不分析字形孩子记不住,其实大部分字不分析字形,孩子凭自己的智慧也能记住的,一节课有十几个生字,每个字都分析,显然要占据大量的时间,那么就挤掉了后面学文的时间了。
教师在检测时,心中要有数,也就是哪些字需要分析字形,哪些字不需要分析字形,要有个充分的把握,把重点放在难记的字上。
另外,教师不要过于拓展识字,有的老师不仅要求孩子记住字形,还要求理解字义,一字多辩,甚至会造句说话。
这样做拔高了识字的要求,使孩子的识字负担加重了。
虽然出发点是好的,但削弱了字形的记忆,以后会出现回生。
复习巩固阶段。
记忆的规律,是由模糊到精确的,但要经历个反复呈现的过程。
学生能不能记住生字,经常复习与巩固很重要,学生记的快忘的也快。
所以每隔时段教师要让学生再次认读。
在操作上,可以分析完字形就认读,也可以学完课文之后,再次认读。
认读的方式要多样化,趣味化,如采取游戏的方式(找朋友、开火车、摘苹果)。
其目的就是让学生再见面。
我主张每课都识字,每课都认读,要不断的强化识字过程。
现在的问题是,一到进入阅读阶段,为了追求阅读教学的完整性和顺畅性,教师不要学生认读生字了,这样的做法不利于打好识字的基础。
对于孩子来说,每一课都有面临的生字,教师不可忽视生字的复习与巩固。
指导写字阶段。
写字也是对生字的巩固,教学时不要为了写字而写字。
人教社教材关于写字的安排,有的字是本课出现的新学的字,有的字是以前课文出现的学过的字。
那么对于学过的字,孩子是不是就记忆扎实了呢?
这也不一定,所以即使学过了也要注意复习巩固,可让学生说说,这个字是怎么记住的。
要求会写的字,不仅要牢记字形,还要懂得意思,所以,对这类字,教学时应该拓展一下,如组词,说话等。
写字指导要严格要求,首先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找规律,以及提出注意的问题。
教师再根据学生的情况,适度的点拨,讲解。
一定要注意结构、笔画、笔顺、起笔、收笔等。
教师的范写很重要,每一笔要让学生看清楚。
在实际操作中,有的老师往往忽略写字过程的指导,盲目地操作,比如,有的学生根本就没看老师是怎么写的,还有的老师站的位置不对,写字时挡住了学生的视线。
有的甚至用课件代替写字。
教师要注意学生写字卫生习惯的养成,要经常地提醒。
每个字写字数量不易多,但要有质量,也就是写一个像一个。
写字后,教师注意检测与评价。
2.阅读教学
新课程标准为阅读教学指明了方向,人们对阅读教学的探究更加活跃,近年来不断地涌现了新的教学方式与方法。
如,研究性阅读,自主性阅读,创造性阅读,体验性阅读,鉴赏性阅读……但无论什么样的阅读改革,核心问题都是在解决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语文的综合素养。
我们针对就当前的阅读教学提出以下思考:
(1)关于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始终是围绕教学目标进行的。
教学目标设计的依据是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内容,以及学生发展的实际。
我把教学目标划分成三个方面,既:
知能目标、方法目标、情感目标。
但是,这三方面的目标,在实际教学中不可能并重,也就是说根据教材特点各有侧重,一般来说知能目标要重些。
知能目标指的是识字与学词、积累与运用,朗读与背诵、听说与练笔、思维与想象等。
方法目标指的是读书方法、观察方法、自学方法、写作方法等。
情感目标指的是教材渗透出来的价值观念、师生之间的沟通,个性的体验,以及行为习惯等。
从理论上说,目标分类很复杂,但在操作上不必求全。
笔者认为目标应该简单化、具体化、有可操作性。
虽然有些目标没有提出来,但在教学过程中能渗透在里面。
例如,获取知识必然隐含着方法与过程问题。
所以,教学目标不要过大,过繁,表述明白就可以。
语文教学目标,既有具体的,也有模糊的。
既有近期的,也有长远的。
既有课内的也有生成的。
(2)关于教学结构
我说的教学结构指的是教学流程。
课堂教学应该不应该有流程,一段时间以来,众说纷纭。
有人认为,新课程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程有很大生成性,所以不应该有完整的流程,更反对教学模式化。
笔者认为,教无定法,教必有法。
课堂教学没有预设的流程,也就成了断线的风筝。
俗话说“成事在天,谋划在人”,这谋划者就是教师。
没有科学的谋划,也就不可能有高效的教学。
因此合理安排教学结构是非常重要的。
按着现代教学方式,我归纳有三种教学流程结构。
即:
“导学”结构、“学导”结构、“双主”结构。
“导学”结构的特点强调教师为主导,也就是问题的设计,活动的开展,生成的体验,练习的设计都是教师来引领的,学生是在教师圈定的范围内完成学习任务。
每个步骤要完成哪些任务,用多少时间都有周密的计划。
“学导”结构的特点强调学生为主体,也就是纯脆的以学论教,例如问题由学生提出,方法由学生选择,练习由学生设计,体验由学生生成,教师的作用就点拨、引导、评价。
“双主”结构的特点是强调教师与学生的都是主体。
教师与学生始终都是以平等、商量的口吻建构学习内容或过程。
教师靠人格的力量获得平等中的首席。
三种教学结构各有其利弊。
在教学设计的时候,我们要根据教材的内容与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不同的方式。
例如小学低年级,选择“学导”结构显然就不适应。
另外识字教学、阅读教学、口语交际等,都有明显的差别。
理想的教学流程,应该三种方式的交错运用。
例如,就一篇课文教学来说,识字阶段采用的学导式,阅读阶段采用导学式,拓展阶段采用双主式,总之,学习任务不同,选择的教学方式也不同。
(3)关于教学情境
课堂教学情境一般包括三个方面,即:
问题情境、文本情境、活动情境。
问题情境也是提出问题的策略,一个好的问题情境有助于对问题的解决,增强学生对问题探索的兴趣。
问题情境从理论上说有六个侧面,即:
解释、阐明、应用、洞察、神入、自知。
例如围绕“营养”主题我们可以这样提出问题:
(解释)你能从营养学的角度解释人体的亚健康问题吗?
(阐明)营养均衡饮食意味着什么?
(应用)如何为班级聚会准备健康而美味的午餐?
(洞察)为什么不同地区饮食习惯各不相同?
(神入)如果因为疾病原因而要控制饮食的感觉会是什么样的?
(自知)你的饮食习惯有利于健康吗?
文本情境是教材本身蕴涵着的情境,学生只有通过解读教材才能体验到。
那么如何引领学生披文入境呢?
a要精心的设计导语。
例如,在学习《江总书记来我家》这篇课文时,我认为理解文章的前提是要了解“江总书记”。
于是,我就先问同学们谁知道新中国自建国以来已有多少届国家领导人了,分别是以哪些人为代表的?
同学们对这个话题很感兴趣,激烈的讨论声中不仅了解了开国以来历届的领导人,开阔了视野,又为深入理解本篇文章扫清了障碍,紧接着抛出关键问题:
江泽民总书记又是一个什么样的领导人呢?
就这样把同学们引入了学习的殿堂。
b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展开想象。
例如,例如讲《穷人》这一课,当学生读到渔夫听到邻居西蒙死了,“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
”引导学生想想:
渔夫当时在想些什么?
如此一来,同学们的想象被激活了,思维活跃起来了,他们马上讨论起来,在讨论的过程中同学们深刻地体会了渔夫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崇高品质,真正从人物的外表体会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C通过反复朗读体验情境。
例如,《有的人》这首诗热情地讴歌了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革命精神,嘲讽和鞭挞了反动统治者的丑恶行径,同时向我们提出了人生价值的重大课题。
全诗结构完整紧凑,感情表达强烈真挚,饱含诗人多年来对历史和现实的观察和体验,融人了作者爱憎分明的真挚感情。
学习时,要通过反复的诵读、揣摩、品味,把握诗人感情的脉搏,加深对诗歌主旨的理解。
D借助图片、课件等烘托文本情境。
例如,在《识字1》的教学中,当学生汇报了春天的景、事物以后,教师相机归纳并有意识地将学生情感想象迁移到课文内容情景:
“是啊,春天回来了,溪水流淌,冰雪融化,柳枝发芽,小草钻出地面,花儿竞相开放。
还有好多词都是描写春天美丽景色的,它们都藏在课文里呢,赶快打开书,自己读一读吧。
”在此环节中教师正是借生动的语言及音乐画面很好的实现了“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这一目标。
活动情境伴随着活动过程,是活动进展的催化剂。
教师设计活动情境的时候,一定要与活动的内容与形式融为一体。
例如,学生在朗读一篇很美的散文,教师就可以给学生配上柔美的音乐,给学生带来愉悦的享受。
学生在小组竞赛的时候,适度地呼喊一些口号,激励学生进取。
学生集体合作的时候,有计划地组织他们讨论,为他们提供思维摩擦与碰撞的环境,就是为学生的学习搭建了更为开放的舞台。
(4)关于教学活动
语文学科不同与其他学科,它不仅蕴涵着深厚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底蕴,还具有独特的学科性质,即工具性、综合性、基础性。
所以语文学科的本质任务就是让学生通过阅读的学习,感知语言、理解语言、鉴赏语言、运用和发展语言,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热爱;通过学习,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课题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