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海东市平安县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
- 文档编号:9606911
- 上传时间:2023-02-05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30.11KB
青海省海东市平安县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
《青海省海东市平安县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海省海东市平安县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青海省海东市平安县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次月考语文试题
青海省海东市平安县第一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二、论述类文体
“中国式过马路”无关素质
最近“中国式过马路”成为热议的话题,说的是中国人过马路不看红绿灯,“凑够一撮人就能走”。
而在这个话题讨论中“国人素质论”再次成为焦点。
大量的观察表明:
中国城市文明问题的根源在于现代制度建设进程短,人性化设计意识弱,人口密度大等,从而造成所谓“素质论”迷局。
我们观察行人乱穿马路现象时不难发现:
道路越宽,车速越快,则行人乱过马路现象就越少;道路越窄,车速越慢,则行人乱穿马路现象就越多。
当汽车拥堵时,宽阔的马路也会有行人乱穿的现象。
这种乱穿行为的支撑是:
行为博弈。
这也很好地解释了“凑够一撮人就能走”现象频发的原因。
当一个人过马路时,往往心理上不占安全优势。
而当一群人时,心理上就占了优势;司机在行人出现违规时,也会因应急反应而减慢速度,这个反应又进一步让其他行人领会从而加入违规行列,司机自然不得不踩刹车而让道行人。
这不是素质问题,而是心理学现象。
那么为何西方或香港等城市的交通密集区域,却较少出现这种现象呢?
观察表明,交通设施的完善有助于缓解行人的焦虑情绪。
同济大学的研究表明,红绿灯规则涉及行人等待的忍耐度问题,中国行人等红灯能忍90秒,这个忍耐度是较大的,因为德国人是60秒,英国人是45秒。
而国内有的红绿灯转换时长超过100秒,有的甚至达到了145秒。
过长的等待时间必然导致行人的不耐烦表现。
而且,研究者发现,“国内在交通信号灯的设置上更加偏向机动车,这就会导致行人被动违规”。
这也进一步说明,行人闯红灯不是百姓素质问题,而是设施与规则设计出了问题。
一条视线良好的宽阔马路限速50公里每小时是否合理?
限速过低,自然产生大量的超速现象,这不是司机素质问题,而是交管部门缺乏专业的科学论证和测试,从而导致了两种后果,一是明显降低了车辆的通过效率,并因快慢不一形成车流不畅;二是交警难以执法而造成“法不责众”的观感。
所有的交通规则,应该是以利于大众常识判断的形式来制定的,这样才有利于疏导交通。
中国城市化的发展速度是世界各国少有的,正是这种快速变化的状况导致了管理设计水平和交通配置之间的不协调状况频频显现。
道路拥堵了就建道路,而建设又使得道路更拥堵;汽车越来越多,事故越多,道路越堵;道路越堵,心情就堵,秩序就更糟。
如此往复,恶性循环。
欧美国家早就认识到“扩充道路无法解决交通拥挤”的现实,道路的建设会增加拥堵的节点,而“混沌效应”(或称为“蝴蝶效应”)就会逐渐显现。
显然,拥堵不可能绝迹,但是可以通过设计来减少频次和缩短拥堵时间。
唯有政府提高设计意识,研究人的交通行为和心理,进行有节奏的文明引导设计,从而减少交通参与者之间的行为博弈,使之转化为礼让文明的动力。
1.下列关于“中国式过马路”形成原因的表达,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行人乱穿马路和“凑够一撮人就能走”现象,缘自交通参与者之间的行为博弈。
B.由于交通设施的不完善从而增加了行人的焦虑情绪是造成“中国式过马路”的一个重要原因。
C.行人“闯红灯”并非都是故意的,有的是因为在交通信号类的设置上更加偏向机动车而导致行人被动违规。
D.现代制度建设进程短、人性化设计意识弱、人口密度大,造成“中国式过马路”现象频发。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A.车速高低、道路宽窄、行人数量都与“中国式过马路”发生的几率相关,这种现象可以从心理学中找到合理的解释。
B.中国的红灯等待时间比外国的红灯等待时间都要长,过长的等待时间必然导致行人不耐烦。
C.由于交管部门在制定交通规则时缺乏专业的科学论证和测试,影响了车辆通过效率,也给交警执法带来困难。
D.欧美国家的治堵经验告诉我们,单靠扩充道路是无法解决交通拥挤问题的,尽管拥堵不可能绝迹,但可以通过设计来减少频次和缩短拥堵时间。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本文主要从交通行为和心理、交通设施和规则设计两个方面对“中国式过马路”进行了分析,得出了“中国式过马路”无关素质的结论。
B.文章指出,以有利于大众常识判断的形式来制定交通规则,才能有效地保证车辆通过效率,消除“中国式过马路”现象。
C.中国城市化的发展速度是世界各国少有的,面对这种快速变化,管理设计水平和交通配置之间的不协调的状况应引起重视。
D.减少交通参与者之间的行为博弈,使之转化为礼让文明的行为,需要政府在研究人的交通行为和心理的基础上,进行有节奏的文明引导设计。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国危矣。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
”公曰: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
夜,缒而出。
见秦伯曰: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
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
“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4.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晋,何厌之有?
(讨厌)
B.焉用亡郑以陪邻(增加)
C.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供给)
D.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撤走)
5.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不能早用子(古代对人的尊称)
B.夜缒而出 (在夜里)
C.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只有)
D.吾其还也(表示商量语气,还是)
6.下面关于“微”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则名微而众寡(细小,轻微)
B.微闻鼠有作作索索(暗暗地)
C.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略微,稍微)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没有)
7.翻译下列句子
(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3)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4)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
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
“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秦王谓轲曰:
“起,取武阳所持图!
”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
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
拔剑,剑长,操其室。
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
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
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函:
盒子。
B.北蛮夷之鄙人 鄙人:
粗鲁、地位低下的人。
C.自引而起,绝袖 绝:
断绝,挣断。
D.剑坚,故不可立 剑坚:
坚固、锋利。
9.从加点字中选出与“秦王还柱而走”中的“还”用法不同的一项
A.秦武阳色变振恐B.轲既取图奉之
C.图穷而匕首见D.使工以药淬之
10.下面各句中的“兵”字的含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左右欲兵之 C.不得持尺兵
B.不及召下兵 D.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今行而无信信:
相信。
B.顾计不知所出耳顾:
不过,只是。
表示轻微的转折。
C.秦王必说见臣说:
通“悦”,喜欢,高兴。
D.进兵北略地略:
掠夺、夺取。
12.对下列句中文言句式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父母宗族,皆为戮没②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③大王来何操④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B.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三、选择题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旅游业已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这里巧夺天工的自然美景闻名天下,每年都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赏。
B.持续多日的强降雨导致部分地区山洪暴发,农田被淹,房屋倒塌,灾情扣人心弦,相关部门正全力以赴组织救灾。
C.两位多年未见的战友在火车上意外相逢,他们一见如故,回忆起一同出生入死的战斗经历,不禁感慨万千。
D.没有强大的创新设计、生产制造能力,国家实力的提升就无从谈起,民族复兴的宏伟蓝图也只能是空中楼阁。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A.从意外致残、生活无望到残奥会夺冠,并获得“中国青年五四奖章”,他走出了一条不平凡的人生道路。
B.该型飞机在运营成本上是其他同级别机型的1.3至2倍,优势明显;在商载、航程、航速等方面也极具竞争力。
C.学校宿舍、教学楼等人群密集区,一旦发生火灾,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学生掌握火灾中自救互救相当重要。
D.央视《大国工匠》系列节目反响巨大,工匠们精益求精、无私奉献的精神引发了人们广泛而热烈的讨论和思考。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在我国古代,人们盛物用的器皿陶器等之外,还有一种容器,是葫芦。
______,______。
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
①早的记载见乏《诗经》,如《公刘》篇中“酌之用匏”的“匏”就是指葫芦
②用葫芦作容器是先民们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结果
③葫芦是一种葫芦科爬藤植物的果实
④葫芦成熟后,掏空里面的籽孤,即可当容器使用
⑤它大多呈哑铃状,上面小下面大
⑥我国劳动人民使用葫芦盛物的历史昨常悠久
A.⑥②③⑤④①B。
⑥①④②⑧⑤
C.⑤③④①⑥②D.③⑤④⑥①②
四、语言表达
16.某同学从自己所写的文章里选出以下三组,为每组文章拟一标题,编成集子。
所拟标题与各组文章对应最恰当的一项是()
第一组:
《看见<看见>》《书虫诞生记》《对话苏东坡》《家有书窝》
第二组:
《同桌的你》《伴我同行》《奔跑吧,兄弟》《没有麦田的守望者》
第三组:
《感悟青春》《我的“离经叛道”的话》《扪心自问》《当我发呆时我在想些什么》
A.读书万卷寸草春晖我思我在
B.悦读生活寸草春晖指点江山
C.悦读生活那些花儿我思我在
D.读书万卷那些花儿指点江山
17.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我们曾说,中学生初学文言文时①不要依赖译文。
②并不是说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绝对不去参看译文。
其实,③肯动脑筋,④不盲目机械地看待译文,⑤,只要译文不是太差,看着译文也无妨。
有时候把译文跟注释对照起来揣摩学习,⑥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方法。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
这
如果
而且
那么
也
B
最好
当然
一旦
/
而且
就
C
一定
也
如果
并且
因此
/
D
尽量
/
因为
进而
所以
仍
18.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三句话,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
谅解是一股和熙的春风,能消融凝结在人们心中的坚冰;
谅解是一场绵绵的细雨,能洗涤飘落在人们心头的尘埃;
谅解是一束温暖的阳光,能驱散积聚在人们心上的阴云。
五、句子默写
19.
(1)携来百侣曾游,______。
恰同学少年,______;______,______。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在雨的哀曲里,____,_____,消散了,甚至她的 ______,_____。
(戴望舒《雨巷》)
(3)寻梦?
_____,_____,____,____。
(徐志摩《再别康桥》)
(4)失其所与,_____;______,不武。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5)①君子坦荡荡,_______。
(《论语•述而》)
②学而不思则罔,_______。
(《论语•为政》)
参考答案
1.D
2.B
3.B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
1.从原文第1段中第3句可知,“现代制度建设进程短、人性化设计意识弱、人口密度大”是“中国城市文明问题的根源”,这一根源又是“造成所谓‘素质论’迷局”的原因,而不是“中国式过马路”形成的原因。
“造成‘中国式过马路’现象频发”原因的分析见第2段,概括说是“行为博弈”和“心理上的安全优势”,而不是选项说的“现代制度建设进程短、人性化设计意识弱、人口密度大”。
考点: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
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
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
B项,文中只是将中国行人等红灯能忍耐的时间与德国人、英国人作了比较,不能以偏概全地说中国的红灯等待时间“比外国的红灯等待时间都要长”。
考点: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解答这类题目,先要把握准选择的标准;接着分析选项,找出选项对应的原文内容,将两者进行仔细比较,注意用词和词序的不同,从而判断选项与原文有无意义的差别。
此外,还要注意选项中绝对化、以偏概全和张冠李戴的说法。
该题中与此项对应的信息区是第4段末句,该句说的是“……才有利于疏导交通”,并没有说“有效地保证车辆通过效率,消除‘中国式过马路’现象”。
而且,“消除‘中国式马路’现象”说法过于绝对。
考点: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A
5.C
6.D
7.
(1)因为郑文公对晋文公无礼,而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
(2)越过晋国而把远地郑国作为秦国的边邑,您知道这是很难的。
(3)他已经把郑当作东部的边疆,又想扩张他西部的边界。
(4)损害秦国而让晋国受益,希望你还是多多考虑这件事。
【解析】
4.试题分析:
题干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和用法。
考生应根据语境,借助语法知识来辨析。
A项,“夫晋,何厌之有”,“厌”如解释为“厌恶”与语境不合;从“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这一表现来看,这体现了晋国的贪得无厌,“厌”应解释为“满足”。
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
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
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
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
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
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
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
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
5.试题分析:
题干要求选出“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从选项来看,既考查实词的意思,也考查虚词的用法。
C项,“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唯”放在句首,一般表示“希望”之意;且前面烛之武帮秦伯分析了利弊以及晋国的为人特点,此处说“唯君图之”,意思是“希望您考虑这件事”。
A项,考查文化常识,“子”作为敬辞,指称对方;B项,考查词类活用,“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D项,“其”是虚词,放在主谓之间,表示商量语气。
6.试题分析:
题干要求选出“下面关于‘微’的解释,错误的一项”,这是考查文言实词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考生应结合词语的词性、在句中的位置来辨析。
“微”的意思如下:
作为形容词,微小,轻微,卑贱,精深,精妙;作为动词,隐秘地行走;无,非。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根据其在句中的位置,可以联系《岳阳楼记》中的句子“微斯人,吾谁与归”,“微”应解释为“假如没有”。
7.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
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然后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
第一句中,“以”,因为;“其”,代指郑文公;“无礼于晋”,介宾短语后置句,应为“于晋无礼”;“贰于楚”,依附于晋的同时又依附于楚。
第二句中,“以”表目的;“鄙”,名词意动,把……当作边邑;“其”,这;“远”,形容词做名词,远地。
第三句中,“既”,已经;“封”,名词意动,把……当作边疆;“肆”,扩张;“封”,名词,边界。
第四句中,“阙”,损害;“利”,使动用法,使……获利;“唯”,希望;“图”,考虑。
参考译文:
(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郑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郑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伯说:
“郑国处于危险之中了!
假如让烛之武去见秦伯,(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
”郑伯同意了。
烛之武推辞说:
“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
”郑文公说:
“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
”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
“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
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
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
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
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
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
(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
晋国,怎么会满足呢?
(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
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
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
”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
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于是秦国就撤军了。
晋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
晋文公说:
“不行!
假如没有那个人(秦伯)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
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散乱(的局面)代替整齐(的局面),这是不符合武德的。
我们还是回去吧!
”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
8.D
9.B
10.A
11.A
12.A
【解析】
8.试题分析:
题干要求选出“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和用法。
考生要分析实词的语境,一是句子的小语境,二是文章这一大语境。
D项,“剑坚,故不可立”,“坚”如解释为“坚固、锋利”与语境不合;从语境来看,“故不可立拔”,意思是“所以不可以立刻拔出来”,不能立刻拔出剑是因为剑插得太紧,可见句中的“坚”应该是“剑插得紧”的意思。
9.试题分析:
题干要求选出“与“秦王还柱而走”中的‘还’用法不同”,这是考查文言实词中的通假和活用现象。
从句中来看,“走”是“跑”的意思,“还柱”是跑的状态,此处的“还”是通假字,通“环”,环绕,意思是“秦王绕着柱子跑”。
A项,“振”通“震”。
C项,“见”通“现”,显露出来。
D项,“淬”通“焠”。
B项“奉”意思是“奉献,捧送”,此处的“奉”不是通假字,“奉”的意思就是“奉献”。
10.试题分析:
题干要求选出“下面各句中的‘兵’字的含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这是考查文言实词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兵”的意思如下:
作为名词,指武器、战士、军队以及与军事或战争有关事物的统称;作为动词,用兵器攻击,刺杀,伤害。
A项,“左右欲兵之”,根据“兵”在句中的位置可以知道,此处的“兵”应活用为动词,含义是“杀”。
其余三项中“兵”都是名词,含义都是“兵器”。
11.试题分析:
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这是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和用法。
A项,“今行而无信”,“信”如解释为“相信”在语法上讲不通,同时也与语境不合;“信”应解释为“凭信之物”。
回到句子中,“无信”是一个动宾结构,“信”是“无”的宾语,应为名词;根据语境,这句话是荆轲对太子丹所说,语境是“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从语境来看,此处的“信”应解释为凭信之物。
12.试题分析:
题干要求选出“对下列句中文言句式的判断,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文言特殊句式。
首先应了解文言特殊句式的类型,然后把握其特点,最后分析所给的句子。
①②为被动句,“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为”表被动;“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见”表被动。
③为宾语前置句,“大王来何操”应为“大王来操何”,意思是“大王来的时候拿了什么”,前置的原因是“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常常前置”。
④“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为判断句,标志是“……者,……也”。
因此答案选A。
对于特殊句式,平时复习要学分归类。
点睛:
本题考查文言特殊句式,主要考查了被动句、倒装句中的宾语前置句以及判断句。
常见的判断句式有以下几种:
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者……也”式。
这种判断句式,是古汉语中表示判断的典型格式。
本题中“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就属于这种类型。
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而谓语后面不用“也”,即“……者……”式。
这种判断句式中的“者”不译,只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
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只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也”式。
这种判断句式中的“也”同样不译,只在主、谓语之间加“是”。
“者”“也”都不用。
译成现代汉语时,只需在主、谓语之间加“是”。
用动词“为”表示判断,即“……为……”式。
用“乃、即、则、皆、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用“是”作判断动词,文言文中也有,但出现较晚并且少见。
常见的被动句有以下几种形式:
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表被动,即“谓语+于……”式。
在动词前边用“见”“受”表示被动,构成“见(受)+谓语”的形式。
本题中的“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就属于这种类型。
在动词前边加介词“为”,构成“为+动词”的形式。
这种句式的“为”和“见”不同:
“见”是助词,不能带宾语,所以它总是紧挨着动词;“为”是介词,它可以紧挨着动词(省略了宾语),也可以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本题中的“父母宗族,皆为戮没”就属于这种类型。
用“为”引进主动者,谓语前再加“所”,表被动,构成“为……所……”式。
“为……所……”自产生后,就成了古汉语最常见的一种被动句形式,并且一直沿用到现代汉语里。
但是,在古汉语里,“为”的行为主动者有时可以不出现,或被承前省略了,变为“……为所……”的形式。
用介词“被”引出主动者,构成“被+动词”的形式,这种形式和现代汉语的被动句一样。
无任何标志的被动句。
这种被动句中没有出现任何被动词,可以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补出。
参考译文:
荆轲捧着装了樊於期头颅的盒子,秦武阳捧着地图匣子,按次序进宫,到达殿前的台阶下,秦武阳脸色都变了,十分害怕,秦国的群臣对此感到奇怪。
荆轲回过头来对秦武阳笑了笑,上前替他向秦王谢罪说:
“北方蛮夷地区的粗鄙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青海省 海东市 平安县 高级中学 学年 上学 月考 语文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