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教案.docx
- 文档编号:9606675
- 上传时间:2023-02-05
- 格式:DOCX
- 页数:42
- 大小:1.91MB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教案.docx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教案.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教案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教案
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课标解读】
课标阐述:
(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课标领会:
1、学生要掌握的主干知识有: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经济体制。
2、由于本课概念较多,涉及经济史故需要提前设想好学生可能不懂不会的地方,进行充分准备。
尤其总结其经验教训。
【内容调整】无
【进度安排】新授课1课时
【本课分析】
两次工业革命,人类进入工业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俄国走上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后,进行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曲折探索,历经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以及工业化、农村集体化建设,终于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也就是斯大林模式。
受此影响,二战后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都先后实行这一经济体制,留下了许多经验和教训。
由于涉及概念较多,学生接受起来有一定难度,需要提前布置学生预习。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识记: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的主要内容。
(2)理解:
苏俄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历史原因、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斯大林模式的影响。
(3)运用:
探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对当代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借鉴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图表、文字材料及其它新情景的创设,以及问题探究等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的能力,使学生通过学习进行较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苏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探索充满艰难和曲折的学习,认识任何一种经济体制的确立,都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都要随社会的发展不断调整,改革是社会主义不断完善和保持自身活力的重要手段。
【重点难点】
重点:
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
难点:
斯大林模式及其评价
教学方式
教师引导学习和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相结合。
教学用具
采用制作PowerPoint课件的方式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
复习提问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指导学生阅读第三单元的序言,解释两次工业革命和“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的关系,接着问十月革命胜利后俄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经济体制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成为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所面临的的新课题,那么,俄国进行了那些经济体制的探索?
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将会有个初步的了解。
这就是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
【阅读课文,感知历史】
教师:
请同学们结合本课序言和标题,思考本课三个子目与本课标题的关系。
学生: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讲的是苏俄经济体制的探索,“斯大林时期的经济”则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教师:
同学们分析的很好,请速览课本,归纳本课的主干信息,并标注在课本上,完成知识体系的初步构建。
要求单元组内交流纠正。
请看图示: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原因:
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制度需要。
背景:
残酷的战争环境。
外有,内有
战时共产内容:
农,工,
主义政策商,分配。
作用:
积极,消极
探索背景:
经济困难,政治危机。
新经济政策内容:
农,工,
商,分配。
作用:
经济上,政治上,
思想上:
过程:
经过,实施,取消
确立表现:
所有制上,管理上,市场上
评价:
积极,消极
学生:
读书、标注并小组交流。
设计意图:
学生通过图示引导自学,初步了解俄国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史实,回归了学习目标,并构建起简略的知识体系。
教师:
(过渡语)我们通过上述史实的初步了解可以看出一条贯穿始终的主线,这就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探索。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从三个方面深入探究这一体制的探索过程吧。
【深入分析,探究历史】
一、内战时期的探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教师布置自主学习任务:
请阅读“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相关内容,先标注出其实行的背景、主要内容、主要作用及其评价,然后回答。
学生:
读书、标注。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背景
教师:
我们先看第一个问题,十月革命后,苏俄面临怎样的形势?
学生:
照着课本读。
教师:
请不要照课本读,那样我也会。
请根据设问自己概括。
学生:
面临着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或者残酷的战争环境。
教师:
“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分别指什么?
学生:
政治形势指外国的武装干涉,本国的反革命势力叛乱。
经济形势指粮食严重缺乏,工厂停工。
教师:
根据背景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字面可知其实行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
应对战争,巩固政权;并直接向社会主义经济形式过渡。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
教师:
“余粮征集制”中“征”字带有什么特点?
说明了什么?
学生:
带有强制性特点。
说明农民不愿意交粮,也说明这一政策具有集权的色彩。
教师:
你们的思路非常好。
这一政策表明在战争的环境下,为了战胜共同的敌人,农民做出了巨大的牺牲。
请结合右下角“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设想”资料,思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工业、商业、分配方面的内容又反映了什么?
学生:
反映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马克思主义的设想是一致的。
也说明这一政策含有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意图。
教师:
这种高度的一致性恰恰说明俄国教条照搬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犯了急于求成的错误,以至于导致了许多消极的后果。
我们应该怎样评价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呢?
3、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评价
学生:
在当时最大限度的集中了全国的力量,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但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
教师:
这说明同学们对课文概括的较好,其实这也体现了全面的看问题的思路。
在当时小农经济的俄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除超越战时需要外,还超越了什么?
这将对内战后的苏俄经济产生怎样的影响?
学生:
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
加剧苏俄经济的困难。
教师:
经济困难导致了严重的政治危机,为巩固政权,苏俄决定实行“新经济政策”。
二、内战后的探索——新经济政策(1921年3月)
教师:
请阅读P65“新经济政策”的相关内容,先标注出其实行的时间、主要原因、主要内容、主要作用。
学生:
看书、标注。
1、新经济政策的背景
教师:
请用八个字概括新经济政策实行的背景。
学生:
经济困难、政治危机。
2、新经济政策的内容
教师:
请根据课文内容完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内容简表”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农业
工业
商业
分配
教师:
请根据上表的内容指出新经济政策“新”在何处?
结合课本上列宁的言论思考它最主要“新”在什么地方?
由战争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的转变说明了什么?
学生:
“新”在农业上以固定粮食税代替余量征集制;工业上不再完全归国有,可以允许资本家经营;商业上允许自由贸易。
最主要“新”在允许资本主义(或商品经济)的存在。
说明制定经济政策要符合生产力发展水平。
教师:
同学们回答的很好,新经济政策主要“新”在利用资本主义恢复发展国民经济,在此基础上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也即是说,商品经济阶段不可逾越。
在当时新经济政策到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
3、新经济政策的作用
教师:
展示图片,
请结合课文和图片,概括新经济政策的历史作用。
学生:
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和苏维埃政权。
教师:
同学们从经济和政治两个角度回答了新经济政策才作用。
从思想角度看有何作用?
学生:
找到了一条符合俄国国情的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教师:
因而新经济政策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正是因为新经济政策的这些作用和特点,列宁指出“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无产阶级同农民的联盟,是先锋队无产阶级同广大农民群众的结合。
”
教师:
正在苏联经济恢复取得重要成就时,列宁病逝。
三、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教师:
请阅读P65“斯大林时期的经济”的相关内容,在课文中标注出斯大林经济体制确立的时间、过程、主要表现、主要作用。
1、确立的概况
教师:
哪位同学能回到斯大林模式确立的时间、过程,不要看书回答。
学生:
时间是20世纪30年代中期。
过程是经历了工业化、农业集体化、发展国民经济的五年计划,取消新经济政策四个阶段。
教师:
同学们的回答很好。
这儿需要适当给大家指出斯大林模式的含义及其成因。
所谓斯大林模式是指苏联工业化和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采用的、并且延续约70余年的一种经济体制,即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
这种模式的形成,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俄国专制主义传统、落后的经济文化、帝国主义的威胁、斯大林的个人因素等。
你们了解一下即可。
这种体制的表现是必须把握的。
2、主要表现
教师:
那位同学能用最快的时间记忆住这些主要表现?
这一体制又叫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可从字面中看出其最主要的表现是什么?
学生:
主要表现有实行单一公有制,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指令性计划经济,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最主要的表现是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指令性计划经济。
3、主要评价
合作探究:
应该如何评价斯大林模式这一模式?
(提示:
评价一个事件一般包括性质地位、意义、局限三个组成部分,有时也包括特点。
)
学生:
看书、思考、回答。
这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其意义主要是苏联短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为战胜德国法西斯奠定了物质基础。
其局限性主要有:
片面发展重工业,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忽视轻工业,不利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从农业上取走过多,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造成农业长期落后;长期僵化执行指令性计划,压抑了企业的积极性。
教师:
同学们概括的很好。
由斯大林模式的这些主要表现和作用可知,这一体制特别适合国民经济恢复和应对战争时期,是与这一国情相适应的。
换句话说,它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
【总结升华,运用历史】
教师:
斯大林模式在实践中给我们留下了哪些经验教训?
学生: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要从国情出发,制定经济政策要符合生产力发展水平;国民经济要按比例协调发展;不能实行指令性计划。
教师:
回答的很好。
现在请同学们结合本课开始时初步构建的知识体系,进行丰富完善,形成更清晰的结构。
学生:
归纳整理。
设计意图:
依据课标要求,突出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两个重点内容,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逻辑关系,把课本内容整体化,可以简化记忆,也易于理解知识。
这也符合诱思探究教学论的精神,当然有些地方是可以省略的,不需要一一回答。
【练习反馈】
1、读表,苏俄(联)粮食作物耕作面积和产量得到发展主要得益于()
1913年
1921年
1923年
1925年
粮食作物耕种面积(万公顷)
9446
6620
7860
8730
粮食作物产量(亿普特)
39.79
22.13
34.55
44.24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B.社会主义政权建立
C.苏俄彻底粉碎外来的干涉D.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反馈:
仔细阅读表格,从表格中可以看到1921年粮食产量很低,但1923、1925年逐步提高。
相对应的历史事实是苏俄这个时期实行新经济政策。
故选D。
2、列宁指出:
“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是同下层脱离的,这一政策没有造成生产力的提高,而这一点在我们的党纲里却被认为是刻不容缓的任务,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就在经济上遭到了严重的失败。
”下列对本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列宁认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存在弊端
B.列宁否定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历史作用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妨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能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
反馈:
列宁的话指出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但并非否定其历史作用,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当时主要是保证了军事的胜利,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答案B.
3、毛泽东对苏联某一时期的经济发展曾作过生动的评价:
“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米吃。
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
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
”这里批判的主要是()
A.戈尔巴乔夫的政治体制改革B.苏联牺牲农业发展工业的政策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D.只抓农业不抓工业
反馈:
毛泽东的这段话是对苏联牺牲农业发展工业的政策的批判。
斯大林体制下,国家从农民身上拿走的太多,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造成苏联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答案B.
【板书设计】
一、内战时期的探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背景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
3、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评价
二、内战后的探索——新经济政策(1921年3月)
1、新经济政策的背景
2、新经济政策的内容
3、新经济政策的作用
三、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1、确立的概况
2、主要表现
3、主要评价
【反思应对】
1、本教案使用中的亮点:
依据课标要求整合课本知识,根据思维逻辑进行由简到繁的设计,处处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能较好的完成教学任务,达成学习目标。
2、推荐资源:
吴于廑等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宫达非等主编《苏联剧变新探》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年版
邢广程《苏联高层决策70年——从列宁到戈尔巴乔夫》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年版。
张伟垣等主编《苏联兴亡和社会主义前景》,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
张建华主编《俄国史》,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第16课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
【课标解读】
课标阐述:
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课标领会: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吸取三十年代大危机的教训,接受凯恩斯主义,采取了利用国家政权大力干预经济的政策,实行“人民资本主义”和“经营者革命”,并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使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了经济高速增长时期。
【本课分析】
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暴露出了传统资本主义体制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弊端。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继罗斯福新政,发达国家相继进行改革和调整,资本主义经济体制发生了很大变化,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使经济发展出现了一个“黄金时代”。
一、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大致情况,初步认识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政权在社会经济运行着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战后资本主义所有制关系和经营方式变化的主要趋势、资本主义国家的福利制度及其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影响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新特点等重要问题。
二、过程方法
引导学生结合已经学习过的知识来完整的认识“二战”前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对比不同的经济制度之间的差异以及相互的影响,培养学生通过比较掌握社会历史现象本质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当代世界经济发展与运行的特点和趋势,培养学生面向世界、认识世界的开放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对外交往能力。
重点:
国家对经济的大力干预和福利国家的有关内容
难点:
“人民资本主义”、“经营者革命”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阅读材料思考:
“二战”和战后美国经济的飞速发展
1.美国在1946年的工业产量超过1937年水平的50%。
2.“二战”期间,美国生产效率空前提高。
制造一艘战列舰在和平年代需要半年,战争后期平均只需两周。
美国消灭了失业现象。
3.1946年到1948年,美国钢产量由6000万吨升至8000万吨。
汽车由309万辆增到528万辆。
通用汽车公司的利润1949年比1939年增加了258%。
4.1945年底,政府解除了30多万件合同,
赔偿635亿美元未付价款。
1946年1年,因政府减税10%而使资本家增加了20亿美元的收入。
思考:
美国经济为什么发展如此迅速?
参考答案:
原因主要有:
(1)战争需要,市场扩大;
(2)政府集中管制及战争体制;
(3)罗斯福新政的调整;
(4)凯恩斯理论的成功。
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深刻影响和罗斯福新政中国家干预经济手段的成功实践,促使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普遍放弃了国家不干预经济的传统做法,由传统的自由经济政策转向凯恩斯主义,纷纷以各种方式干预经济。
二、讲授新课
(一)国家对经济的大力干预
思考:
这些国家的中心任务是什么?
单靠“看不见的手”能解决好吗?
发达国家为什么会从单纯依靠“看不见的手”转为兼用“看得见的手”?
参考答案:
中心任务:
恢复经济、重建国家,解决失业等社会问题。
不能。
国家干预经济
原因:
1、1929年——1933年经济危机的惨痛教训;2、二战后出现的高科技产业和第三次科技革命需要巨额的资金和对各部门有效的管理超出了私人垄断资本的承受能力。
3、二战的特殊作用,二战中国家对工业部门实行集中管理以应对战争,这为战后的国有化政策及建立国营经济奠定了物质基础;4、私人垄断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思考:
二战后发达国家大力干预经济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1.经济的国有化
材料一:
1945年底,(英)议会通过大英银行国有化法案,建立英国第一个国家银行。
1946年开始实施煤炭工业国有化。
——1947年政府先后在铁路、电力、航空、通讯等企业部门推行国有化。
材料二:
1977年发达国家国有经济比重
邮政
电站
煤炭
铁路
航空
英国
100
100
100
100
75
法国
100
100
100
100
75
西德
100
75
50
100
100
日本
100
私有
私有
75
25
美国
100
25
私有
25
私有
思考:
材料反映了战后英国恢复经济的什么政策?
(1)国有化,建立国营经济。
思考:
哪些国家国有化程度搞?
哪些行业实行国有化?
英国、法国;铁路、电力、通讯,基础工程,公用事业;
思考:
为什么这些行业实现国有化?
原因:
投资数额大、见效慢、利润低等;
思考:
这种变化对国家经济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影响:
所有制变化,“混合经济”
法国国营核电美国肯尼迪国家宇航中心
2.经济计划.
材料一:
20世纪30年代苏联形成斯大林体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用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这帮助苏联取得了巨大成就,1940年苏联经济跃居世界第二。
材料二:
戴高乐说:
“计划能补偿自由的缺点,而同时又不使他失去优点。
”
材料三:
1960年日本制定《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提出10年之内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国民收入增长一倍,并规定了实现这一目标的相应配套措施。
思考:
材料反映各国开始认识到用什么管理经济了?
制定经济计划。
——日本、法国
思考:
结合教材,此政策的作用是什么?
指导经济,保证经济有序进行。
思考:
其侧重点是什么?
这与苏联管理方式有何区别?
经济发展的规划和引导;不是指令性要求。
3.扩大政府开支、政府直接采购以及利用税收等财政政策调节社会生产
材料:
二战后,美军方取消轰炸机订货;波音工厂关闭,七万工人失业。
20c60s在美国政府资助下,波音取得了重大进展;国会在1971年给波音公司资金“断了电”,波音公司大量裁员;到1983年,美国防部又订购了大批军用飞机,波音公司衰退开始减缓。
思考:
根据材料思考,国家还通过什么方式干预经济?
扩大政府开支、政府直接采购以及利用税收等财政政策调节社会生产;—美国
问题探究1、国家干预经济有什么利弊?
在发达国家中,美国的政府采购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最高,1960.1970.1980年分别为19.8%、22.3%和20.8%,其中大部分为军事订货,为生产提供了最大的稳定市场。
自朝鲜战争起,美国全球扩张和争霸进一步加强,海外军事开支和各种“援助”名目繁多。
这些开支在20世纪50年代平均每年53亿美元,60年代平均每年近60亿美元,70年代前三年平均达71亿美元。
参考答案:
增加政府投入、扩大开支、容易引发财政赤字。
其他影响:
利:
避免盲目生产,保证生产社会性。
弊:
经营不善,效率低下。
4.建立福利国家,缓和社会矛盾
(1)、建立前提:
生产力提高、社会财富巨大增长
(2)、资金来源:
由个人缴纳、企业缴纳和国家补贴三部分组成。
(3)、特点:
①是公民的社会权利,有法律和制度的保障(并非单纯的救济);
②福利种类多:
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养老保险
③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
(4)、实质:
是国家干预对社会财富的再分配的一种形式,反映了分配领域社会化的趋势。
(5)、主要福利国家:
1950年英国宣布为世界首个“福利国家”;
福利国家的典型代表是——瑞典
瑞典法律规定,每周法定工作时数为40小时,每一劳工均可获得每年最少五周的有薪假期…
在瑞典,凡登记失业的人都有失业救济金,其金额多少视工作时间长短而定。
被正式解雇一年以上的人,失业后每天可领取500瑞典克朗的失业救济金,半年到一年的,每天领取240克朗;…
问题探究2:
如何评价社会福利制度?
材料一:
对于一个正常的德国公民来说,他失业后的18个月内,每月可从政府那里领取1000马克的救济金。
这笔钱虽然不多,但足够他支付房费、水电开支、食物和外出度假的汽油费,还能去观看拜仁队的比赛,生病的费用另算。
于是很多德国人在下岗后不愿立刻找工作,宁愿在家享受政府的救济,成为国家巨大的负担。
材料二:
英国最懒家族。
英格兰西北小城布来克朴的麦高雷一家一母五女,六人都不外出工作,她们和8条宠物狗住在一套政府提供的房子里,收入居然也近3万英镑,被称为英国最懒家族。
虽然年入3万英镑现钞,她一家居然还不知足,抱怨住的太挤,正申请更宽敞的大福利房。
参考:
积极:
①使低收入阶层的生活得到基本保障,缓解了社会矛盾;
②扩大了社会消费。
局限:
①国家财政支出扩大,造成财政赤字;
②培植社会惰性(“养懒人”),降低人们的工作积极性。
(二)“人民资本主义”和“经营者革命”(企业改革)
1、人民资本主义
⑴背景: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企业规模的扩大,股份公司成为发达国家经济的主体。
⑵含义:
二战后,发达国家许多公司开始发行大量股票,特别是发行大量小额股票和推行“职工持股”(ESOP)……随着股票的分散化,资本家拥有企业全部所有权的情况基本已经不存在,企业的普通职工也拥有股票,普通公民都是资本家,这种现象在发达国家被称为“人民资本主义”。
⑶实质:
反映了资本社会化的趋向,但是资本主义制度本质不变,企业决定权掌握在少数大股东手中。
⑷影响:
①股票的分散化和社会化,既吸收了大量的社会资金,也起了缓和社会矛盾的作用;
②但企业的决定权仍掌握在少数大股东手中。
2、“经营者革命”
⑴背景:
随着企业生产科技含量的增加和生产过程的日益复杂,要求企业经营者具有很高的管理才能和专业技术知识。
⑵表现:
企业所有者退出了经营第一线,而由专门的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从事经营。
⑶影响:
提高了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水平,经营管理人员不断增加并成为“新中间阶层”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中间阶层:
介于富裕阶层和贫困阶层之间,主要包括管理人员、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和白领工人)
(三)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趋势
1、“黄金时代”(1950-1973年)
⑴出现原因:
①第三次工业革命;
②战后各国的经济调整和改革实施
⑵表现:
经济高速增长,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岳麓版 高中历史 必修 第三 单元 各国 经济体制 创新 调整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