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生命活动调节》练习题含答案解析.docx
- 文档编号:9592405
- 上传时间:2023-02-05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162.84KB
高中生物《生命活动调节》练习题含答案解析.docx
《高中生物《生命活动调节》练习题含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生物《生命活动调节》练习题含答案解析.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生物《生命活动调节》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高中生物《生命活动调节》练习题
题号
一
二
三
总分
得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1小题,共11.0分)
1.下列有关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会引起突触后膜产生动作电位
B.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会导致下丘脑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加
C.激素和抗体都具有特异性,只作用于特定的靶细胞
D.过敏反应是人体特异性免疫反应的一种异常生理现象
2.下列有关人体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
A.B淋巴细胞仅在体液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
B.初次接触过敏原的人,不会发生免疫反应
C.特异性免疫功能正常的人不易感染病原体
D.效应T细胞和淋巴因子都能特异性识别抗原
3.动物和人体都是开放的系统,要维持内环境的稳态并与外界环境相适应,都离不开生命活动的调节。
以下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一些多细胞低等动物只有体液调节,而人体内则具有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B.胰高血糖素能使血糖浓度升高的机理是促进肝糖原氧化分解供能,促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其分泌存在反馈调节
C.当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
D.有的内分泌腺直接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可看作反射弧的组成部分
4.下列有关胰岛素和胰蛋白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两者都是由胰腺中内分泌细胞合成并分泌的
B.向两者的混合溶液中加入双缩脲试剂,溶液呈紫色
C.胰岛素调节某些代谢过程,胰蛋白酶参与细胞内代谢
D.人体内环境中失活的胰岛素会被胰蛋白酶催化水解
5.给实验鼠静脉注射不同剂量的胰岛素,测得血糖的补充速率和消耗速率如图所示。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曲线a的下降与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的速率减慢有关
B.曲线b的上升是胰岛素作用于肝脏、肌肉等细胞的结果
C.当胰岛素浓度为40μU/mL时,在较长时间内血糖浓度能维持相对稳定
D.高浓度胰岛素条件下,下丘脑中控制胰岛A细胞分泌的神经中枢将处于兴奋状态
6.免疫是机体的一种保护性生理机能,机体通过免疫可以识别“自己”排除“非己”,下列关于免疫过程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在体液免疫中,T细胞的作用是接受吞噬细胞呈递的抗原并释放淋巴因子
B.在细胞免疫中,效应T细胞使靶细胞裂解死亡,清除靶细胞的过程属于细胞凋亡
C.吞噬细胞在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中都能发挥作用
D.二次免疫的特点是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
7.如图表示反射弧中的传入神经元,a结构位于感受器,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b结构为树突,d结构为轴突
B.c结构位于反射弧的神经中枢
C.若在d处给予刺激,则b处不能检测到电位变化
D.e结构参与构成效应器
8.血浆中的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合成、垂体释放,下列现象会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的是( )
A.饥寒交迫B.大量饮水C.饮食过咸D.组织水肿
9.将植物横放,测量根和茎生长素浓度与其生长状况的关系如甲图所示,则曲线上P点最可能对应于乙图中的位置是( )
A.aB.bC.cD.d
10.为探究人唾液中是否含有促进植物生长的物质,某兴趣小组设计了以下的实验,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过程①是将唾液中的物质转移到琼脂块中
B.因去除了尖端,过程②无须在黑暗中进行
C.胚芽鞘弯曲生长是由于细胞纵向伸长的结果
D.实验结果说明人唾液中含有促进植物生长的物质
11.下列各项中,与生长素(生长素类似物)的生理作用无直接关系的是()
A.摘除棉花的顶芽,可促进侧芽的生长
B.扦插时,保留芽或者幼叶的插条更容易成活
C.将成熟的木瓜放入未熟的柿子中,可促进柿子成熟
D.在未受粉的雌蕊柱头上喷洒一定浓度的2,4-D溶液,可获得无子果实
二、多选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2.0分)
12.如图为人体内某种信息传递机制模式图。
符合该模型的是( )
A.若物质A是抗利尿激素,则细胞B是肾小管、集合管细胞
B.若物质A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则细胞B是垂体细胞
C.若物质A是神经递质,则需经血液循环运送到细胞B传出神经元
D.若物质A是促性腺激素,则细胞B是卵巢或睾丸细胞
三、探究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15.0分)
13.进食可刺激小肠K细胞分泌多肽GIP,GIP可作用于胰岛细胞和脂肪细胞,其作用机理如图1所示,甲〜丁代表细胞膜上的结构。
请分析回答问题:
(1)图1中过程④⑤⑥⑦体现了细胞膜具有______功能。
进食后,GIP和胰岛素通过结构甲、乙作用于脂肪细胞,促进______,从而降低血糖浓度,此时GIP属于______(填序号:
①神经递质 ②激素 ③酶 ④信息分子)。
(2)若给家兔口服或静脉注射适量葡萄糖,让二者血糖浓度变化相当。
与注射相比,口服后血浆胰岛素水平更高,根据图1分析其原因是______。
(3)葡萄糖转运载体(GLUT)有多个成员,其中对胰岛素敏感的为GLUT4,其作用机制如图2所示。
①GLUT1〜3几乎分布于全身所有组织细胞,它们的生理功能不受胰岛素的影响,其生理意义在于______,以保证细胞生命活动的基本能量需要。
②据图2分析,当胰岛素与胰岛素受体结合之后,经过细胞内信号传递,引起______的融合,从而提高了细胞对葡萄糖的转运能力。
③图2所示细胞可能是______。
14.人类血型有ABO血型系统和Rh血型系统。
ABO血型受19号染色体上的H、h基因和9号染色体上的复等位基因IA、IB、i控制(IA和IB对i显性,IA、IB同时存在时都能表达);Rh血型受1号染色体上的R、r基因控制。
图是基因控制红细胞膜上相应抗原合成的机理图,下表是对小明家庭部分成员红细胞膜上抗原和血型调查结果(“+”表示有,“-”表示无)。
请回答下列问题:
成员
外祖父
外祖母
父亲
母亲
姐姐
小明
H抗原
+
+
+
-
+
+
A抗原
-
+
+
-
+
-
B抗原
-
+
-
-
+
-
ABO血型
0型
AB型
A型
Oh型
AB型
0型
Rh抗原
+
+
+
-
+
-
Rh血型
阳性
阳性
阳性
阴性
阳性
阴性
(1)人类血型的遗传遵循______定律。
根据机理图分析,Oh型个体检测不到A、B抗原的原因是______。
仅考虑ABO血型,Oh型个体的基因型理论上有______种。
(2)小明外祖父的基因型是______。
小明舅舅幼年夭折,他与小明妈妈基因型相同的概率是______。
(3)小明姐姐和一个与小明基因型相同的男性婚配,生一个B型血Rh阴性男孩的概率是______。
(4)Rh阴性母亲孕育Rh阳性胎儿,分娩时胎儿的Rh抗原可能较多地进入母亲体内,使母体产生Rh抗体,抗体与Rh阳性胎儿的红细胞结合会引起溶血。
小明姐姐出生后,医生给小明母亲及时注射Rh抗体,其目的是______。
当母亲怀上小明后,医生通过检査确定小明不会发生溶血,其依据是______。
15.某生物研究性学习小组为探究生长素对根生长的影响配制了(10-12~10-2)mol/L 共 11种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分别处理多个生长状况相同的带 3 个芽的插枝的下端相同长的时间,扦插7天后测得所有根的长度并算出每组的平均值,再用溶液的生长素浓度为横坐标,根的相对平均长度(即:
“实验组的平均长度-对照组的平均长
度”的平均值)为纵坐标,绘制出如图所示曲线。
请回答:
(1)本实验共需设______组,其中空白对照组是用______处理插枝的下端。
(2)从曲线可以看出生长素对根生长的作用具有______,即______。
(3)如果用浓度约为______mol/L的生长素溶液处理插枝会得到和空白对照组一样的结果。
(4)已知促进根生长的最适浓度是10-10mol/L,而该实验所得曲线中该浓度不是最适浓度,请解释其原因。
______。
--------答案与解析--------
1.答案:
D
解析:
解:
A、神经递质分为兴奋型递质和抑制型递质,其中兴奋型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含后,会引起突触后膜产生动作电位,而抑制型递质不会改变突触后膜的膜电位,A错误;
B、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会导致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B错误;
C、激素和抗体都具有特异性,激素只作用于特定的靶细胞,但抗体只能与特定的抗原结合,C错误;
D、过敏反应是人体特异性免疫反应的一种异常生理现象,D正确。
故选:
D。
1、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
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
2、人体的水平衡调节过程:
(1)当人体失水过多、饮水不足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
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
(2)体内水过多时→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减少→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
3、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1)过敏反应:
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
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叫做过敏原。
如花粉、油漆、鱼虾等海鲜、青霉素、磺胺类药物等(因人而异)。
(2)自身免疫病:
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
举例:
风湿性心脏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3)免疫缺陷病是指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疾病。
一类是由于遗传而使机体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免疫缺陷病;一类是由于疾病和其他因素引起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病,如艾滋病。
本题考查人体免疫调节和神经调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了解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的类型及特点;识记神经冲动的产生过程,掌握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识记水平衡调节的具体过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2.答案:
A
解析:
解:
A、B淋巴细胞仅在体液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T淋巴细胞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均发挥作用,A正确;
B、机体首次接触过敏原会发生体液免疫反应,已经免疫的机体再次接触过敏原即可发生过敏反应,B错误;
C、特异性免疫功能正常的人同样也易感染病原体,只是对已免疫的病原体不易感染,C错误;
D、效应T细胞特异性识别抗原,淋巴因子不能识别抗原,D错误。
故选:
A。
特异性免疫:
本题考查了人体免疫调节的有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识记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识记淋巴因子只能增强淋巴细胞的杀伤力,掌握过敏反应的机理,再结合所学知识准确判断各项。
3.答案:
B
解析:
解:
A、一些多细胞低等动物只有体液调节,而人体内则具有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A正确;
B、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分解,但不能促进肝糖原氧化分解供能,B错误;
C、人体维持稳态的能力是有限的,因此当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C正确;
D、有的内分泌腺直接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可看作反射弧的组成部分,D正确。
故选:
B。
1、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
(1)实质:
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2)定义:
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3)调节机制: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层面:
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
(5)意义:
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2、与血糖调节相关的激素主要是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其中胰岛素的作用是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胰岛素能促进全身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浓度;胰高血糖素能促进糖原分解,并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
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血糖调节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的稳态的概念、调节机制及意义;识记血糖调节的具体过程,掌握参与血糖调节的激素的种类及功能,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4.答案:
B
解析:
解:
A、胰岛素是由胰腺中内分泌细胞(胰岛B细胞)产生,胰蛋白酶由胰腺中外分泌细胞产生,A错误;
B、胰岛素和胰蛋白酶化学本质都是蛋白质,都会与双缩脲发生颜色反应,呈现紫色,B正确;
C、胰岛素属于激素,作为信息分子,只能调节细胞代谢。
胰蛋白酶是消化道中消化酶,是催化分解细胞外的物质,C错误;
D、胰岛素是内环境中的物质,但胰蛋白酶是消化道中消化酶,因此人体内环境中失活的胰岛素会被内环境中蛋白酶催化水解,胰蛋白酶不能催化分解,D错误。
故选:
B。
胰岛素能促进葡萄糖摄取、利用和存储,使得血糖浓度降低。
胰岛素是由胰腺中内分泌细胞(胰岛B细胞)产生,胰蛋白酶由胰腺中外分泌细胞产生。
胰岛素是内环境中的物质,但胰蛋白酶是消化道中消化酶。
胰岛素和胰蛋白酶化学本质都是蛋白质。
本题考查动物激素和酶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难度不大,另外注意胰岛素是胰腺中内分泌细胞(胰岛B细胞)产生,胰蛋白酶由胰腺中外分泌细胞产生。
5.答案:
C
解析:
解:
A、胰岛素作用是使血糖浓度降低,随着曲线a血糖补充速率的下降,非糖物质向葡萄糖转化的速率变慢,A正确;
B、胰岛素能降低血糖浓度,随着曲线b血糖消耗速率的上升,葡萄糖转变成肝糖原和肌糖原的速度加快,B正确;
C、当胰岛素浓度为10μU/mL时,血糖补充速率是2.0mg/kgmin,血糖消耗速率2.0mg/kgmin,血糖补充速率等于消耗速率,此时血糖浓度能维持相对稳定,C错误;
D、血浆胰岛素含量不断增多,会刺激下丘脑中控制胰岛A细胞分泌的神经中枢将处于兴奋状态,D正确。
故选:
C。
生物实验中经常要排除无关变量的干扰。
实验鼠是健康的,并能通过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达到稳态。
本题的自变量是血浆胰岛素含量,包括胰岛B细胞的分泌量和体外注射剂量两部分;因变量是血糖含量,观测指标是血糖补充速率和血糖的消耗速率。
胰岛素是哺乳动物体内唯一能够降低血糖浓度的激素。
横坐标从左到右,血浆胰岛素含量不断增多,说明血糖浓度从高到低,血糖的补充速率逐渐下降和血糖的消耗速率升高也加以印证。
随着胰岛素含量增加,血糖含量下降,所以a曲线为血糖补充速率、b曲线为血糖消耗速率。
本题重点考查胰岛素降低血糖的功能。
解答本题时要避免两个认识误区:
1是单纯将血浆胰岛素含量当成胰岛素体外注射剂量;2是将血糖含量、血糖的补充速率和血糖的消耗速率等3个概念混为一谈。
本题考查了学生如何通过曲线图获取信息的能力,分析理解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具有一定的难度。
6.答案:
D
解析:
解:
A、在体液免疫中,T细胞的作用是接受吞噬细胞呈递的抗原并释放淋巴因子,A正确;
B、在细胞免疫中,效应T细胞使靶细胞裂解死亡,清除靶细胞的过程属于细胞凋亡,B正确;
C、吞噬细胞在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中都能发挥作用,C正确;
D、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为过敏反应的特点,D错误。
故选:
D。
细胞免疫的过程是:
大多数病原体被吞噬细胞摄取、处理,暴露出特有的抗原,并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T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效应T细胞和记忆T细胞,效应T细胞作用于被病原体侵入的靶细胞,使靶细胞裂解、死亡,释放其中的病原体,少数病原体可以直接刺激T细胞,T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效应T细胞和记忆T细胞,进行免疫反应的效应阶段,当相同病原体再次侵入机体时可以直接刺激记忆细胞进行二次免疫反应。
本题的知识点是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对于免疫过程的记忆是解题的关键。
7.答案:
A
解析:
图解:
A、图示为传入神经元,a结构位于感受器,b是树突,d是轴突,A正确;
B、c传入神经元的细胞体,常位于神经节中,B错误;
C、在一个神经元中,兴奋双向传导,若d处给予刺激,则b处能检测到电位变化,C错误;
D、e为传入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传入神经元的轴突末梢连接的是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元的轴突末梢才参与构成效应器,D错误。
故选:
A。
图示为传入神经元,a结构位于感受器,b是树突,c传入神经元的细胞体,d是轴突,e为传入神经元的轴突末梢。
本题主要考查反射的过程,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
8.答案:
C
解析:
解:
ABD、大量饮水,饥寒交迫,组织水肿,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ABD错误;
C、食物过咸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增加,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C正确。
故选:
C。
大量饮水,饥寒交迫,组织水肿,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食物过咸、血浆电解质浓度增加都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增加,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本题考查抗利尿激素的功能和水盐平衡调节,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难度不大。
9.答案:
D
解析:
解:
甲图显示P点浓度时生长lcm所需时间较多,即促进作用很弱。
乙图中由于重力的影响,对根来说:
c点的生长素浓度低,促进生长的较快;d点因重力影响生长素浓度较高,抑制生长,使该侧细胞伸长生长慢。
对茎来说:
生长素的浓度a点<b点,a点和b点都促进茎的生长,其中b点生长更快些。
因此,甲图P点最可能对应乙图中的d点。
故选:
D。
分析甲图,随着生长素浓度的加大,一条生长曲线受到抑制,这属于根的生长曲线(因为根对生长素的敏感性大于茎),另一条生长曲线为茎,P点属于根的曲线,P点含义是随生长素浓度升高,生长变慢,故为d点(重力作用的结果).
本题考查生长素的两重性以及根和茎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属于对识图、理解层次的考查,属于中档题。
10.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促进植物生长的物质,意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和分析能力。
A.据图分析可知,过程①是将唾液中的物质转移到琼脂块中,A正确;
B.因去除了尖端,过程②无须在黑暗中进行,B正确;
C.胚芽鞘弯曲生长是由于细胞纵向伸长的结果,C正确;
D.实验结果不能说明人唾液中含有促进植物生长的物质,也可能是琼脂块中含有促进植物生长的物质,D错误。
故选D。
11.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顶端优势、植物生长素类似物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的应用,要求考生识记顶端优势的概念,掌握顶端优势形成的原因及应用;掌握生长素类似物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的应用,能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的知识合理解释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
A.摘除棉花的顶芽,降低了侧芽部位的生长素浓度,促进侧芽的生长发育,与植物生长素(生长素类似物)的生理作用有直接关系,A正确;
B.芽和幼叶能产生生长素,生长素能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因此扦插时,保留芽或者幼叶的插条容易成活,与植物生长素(生长素类似物)的生理作用有直接关系,B正确;
C.成熟的木瓜中含有乙烯,乙烯能存果实成熟,因此将成熟的木瓜放入未熟的柿子中,有利于柿子成熟,与植物生长素(生长素类似物)的生理作用没有直接关系,C错误;D.生长素能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因此在没有受粉的雌蕊柱头上喷洒一定浓度的2,4-D溶液,促进果实的发育,获得无子果实,与植物生长素(生长素类似物)的生理作用有直接关系,D正确。
故选C。
12.答案:
AB
解析:
解:
A、若物质A是抗利尿激素,可作用于肾小管、集合管细胞,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A正确;
B、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进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B正确;
C、神经递质不经过血液循环运输,而是在突触间隙的组织液中经扩散作用到达下一神经元,C错误;
D、促性腺激素是由垂体细胞分泌的,D错误。
故选:
AB。
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渗透压感受器(水平衡中枢)、血糖平衡调节中枢,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总枢纽。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于选项进行逆推。
本题主要考查神经-体液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
13.答案:
进行信息交流 葡萄糖进入细胞并转化为脂肪 ①④ 口服葡萄糖刺激小肠K细胞分泌的GIP还能促进胰岛素分泌 维持细胞对葡萄糖的基础转运量 含GLUT4的嚢泡与细胞膜 脂肪细胞
解析:
解:
(1)据图1分析,过程④⑤⑥⑦体现了细胞膜具有进行信息交流的作用。
进食后,GIP和胰岛素通过结构甲和乙作用于脂肪细胞,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并转化为脂肪,从而降低血糖水平。
进食可刺激小肠K细胞分泌多肽GIP,GIP可作用于胰岛细胞和脂肪细胞,说明其可能是激素和信息分子。
(2)给家兔口服或静脉注射适量葡萄糖,与注射相比,口服后血浆胰岛素水平更高,原因是口服葡萄糖刺激小肠K 细胞分泌的GIP还能促进胰岛素分泌。
(3)①GLUT1〜3几乎分布于全身所有组织细胞,它们的生理功能不受胰岛素的影响,其生理意义在于维持细胞对葡萄糖的基础转运量,以保证细胞生命活动的基本能量需要。
②分析示意图,当胰岛素与受体结合之后,经过细胞内信号转导,引起含GLUT4的嚢泡与细胞膜的融合,囊泡的形成直接与高尔基体有关,通过囊泡的活动增加了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载体GLUT4C或GLUT4的含量,从而提高了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或摄取储存和利用能力。
③图中细胞能够将葡萄糖氧化并转变为脂肪等非糖物质,故可能是脂肪细胞。
故答案为:
(1)进行信息交流 葡萄糖进入细胞并转化为脂肪 ①④
(2)口服葡萄糖刺激小肠K 细胞分泌的GIP还能促进胰岛素分泌
(3)①维持细胞对葡萄糖的基础转运量 ②含GLUT4的嚢泡与细胞膜(或含GLUT4的结构①与②)
③脂肪细胞
据图分析:
图1中,进食可刺激小肠K细胞分泌多肽GIP,GIP可作用于胰岛细胞和脂肪细胞,GIP可作用于胰岛细胞使该细胞分泌胰岛素;GIP和胰岛素通过结构甲和乙作用于脂肪细胞,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并转化为脂肪,从而降低血糖水平。
图中结构甲乙丙丁是细胞膜上和信息分子结合的受体,据此答题。
本题考查血糖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属于中档题。
14.答案:
基因自由组合;缺少H基因,不能合成H抗原;6;HhiiRr;
;
;清除小明姐姐出生时可能侵入母亲体内的Rh抗原;小明为Rh阴性,没有Rh抗原
解析:
解:
(1)由分析可知,血型由2对等位基因控制,且位于2对同源染色体上,因此遵循自由组合定律;由细胞代谢途径可知,H控制H抗原合成,H抗原是A抗原、B抗原合成的前提物质,因此没有H基因就没有H抗原,因此没有A抗原、B抗原;仅考虑ABO血型,Oh型个体的基因型是hhIAIA、hhIAi、hhIBIB、hhIBi、hhii、hhIAIB,共有6种基因型。
(2)由分析表格信息可知,小明外祖父的基因型是H_iiR_,小明的母亲不含H抗原、且为Rh隐性(hhIBirr),因此小明外祖父的基因型是HhiiRr;小明外祖母的基因型是HhIAIBRr,其舅舅与小明母亲的基因型相同的概率是hhIBirr=
。
(3)小明姐姐的基因型是HhIAIBRr,小明的基因型是Hhiirr,生一个B型血Rh阴性的概率是H_IBirr=
,生一个B型血Rh阴性男孩的概率是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生命活动调节 高中生物 生命 活动 调节 练习题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