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无锡市普通高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抽测语文试题.docx
- 文档编号:9591149
- 上传时间:2023-02-05
- 格式:DOCX
- 页数:24
- 大小:43.48KB
江苏省无锡市普通高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抽测语文试题.docx
《江苏省无锡市普通高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抽测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无锡市普通高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抽测语文试题.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苏省无锡市普通高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抽测语文试题
无锡市普通高中2018年秋学期期终教学质量抽测建议卷高二语文
2019.01
命题单位:
锡山区教育局教研室制卷单位:
无锡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一、语言文字运用(18分)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晚明时期,徽商将域外文化引入境内,穷极土木,“入歙、休之境而遥望高墙白屋”成为徽州村落的独特________。
除了粉墙黛瓦外,_______的五叠式马头墙以其起伏变化,体现了皖南民居独特的韵律感,加之脊饰吻兽、鳌鱼,更使得山村民居构成一幅幅_______的画面。
A.现象高低错落动人心魄
B.景观高低错落动人心弦
C.现象抑扬顿挫动人心弦
D.景观抑扬顿挫动人心魄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解答本题可用排除法,积累记忆是解答词语题的基础,也是做对词语题的关键。
首先选择自己最有把握的词语,结合词义、句意,正确代入原句中,逐一排除,之后,再进行整体检验。
现象是事物表现出来的,能被人感觉到的一切情况;景观:
指某地或某种类型的自然景色;高屋白墙是“景观”,而非现象,排除AC。
高低错落,成语,形容事物的布局虽然参差不齐,但却极有情趣,使人看了有好感。
抑扬顿挫:
意思是指声音高低曲折,十分和谐。
多用于形容悦耳的声音。
根据语境,“_______的五叠式马头墙以其起伏变化”,应该选“高低错落”,排除D,“动人心魄”,形容使人感动或令人震惊。
“动人心弦”形容事物或语言激动人心.故选B.
2.下列与“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一句所用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A.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B.著阴无隙地,飞焰欲横天
C.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D.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修辞。
解答本题,考生需要掌握诗句所用修辞,然后进行一一对应,进行选择。
题干“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三百颗”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B项“飞焰欲横天”,本是描写荔枝成熟时像红霞满天的样子,像飞起的火焰,想要穿破天宇,运用夸张修辞手法;故选B
3.下列诗句中与“片石孤云窥色相,清池皓月照禅心”的意境最贴近的一项是()
A.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B.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C.幽溪鹿过苔还静,深树云来鸟不知
D.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意境的能力。
解答本题时,需要把握例句和选项的意境特点,一一对比,进行选择。
例句“片石孤云窥色相,清池皓月照禅心”,这里用“片石”“孤云”的“窥”和“清池”“皓月”的“照”衬托出内心宁静的意境;幽溪鹿过苔还静,深树云来鸟不知”这里用“鹿过”、“云来”,衬托出“幽溪”、“深树”、“苔还静”、“鸟不知”的静意。
A项意境特点是恬淡闲适豁达;BD项则是萧瑟凄凉。
故选C
4.下面是某祠堂纪念唐朝诗人的一副对联,正确的一项是()
唐代论诗人,李杜以远,唯有几篇新乐府
苏州怀刺史,湖山之边,尚有三庙旧祠堂
A.李白
B.杜甫
C.韦应物
D.白居易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赏析对联的能力.实际上是考查考生理解对联内容和文化常识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注意题目要求,其次是要领悟对联的含义及诗人的关联.两联均指——白居易。
1、“唐代论诗人,李杜以远”白居易出生时,李白已逝世10年,杜甫也去世2年。
时代需要大诗人,白居易适逢其时。
所以说“唐代论诗人,李杜以远”。
2、“惟有几篇新乐府”《新乐府》是是白氏讽谕诗中重要的另一组诗,共50首。
故选D
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为什么他要追求静寂?
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他说,他在静寂中,与水底行云自在游。
①静寂不仅和外在世界的闹剧形成对比
②因为在静夜中才有天地日月长
③静寂不是外在环境的安静,而是深心中的平和
④静寂中也可对世间事泊然无着染,保持灵魂的本真
⑤在深心的平和中,忘却了时间,艺术家与天地同在,与气化的宇宙同吞吐
A.②③⑤④①
B.④①②③⑤
C.②①④③⑤
D.④③②⑤①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属于语句的排序题。
从题干来看,这是属于有语境的排序题,且从所给语境来看,用句号隔开后三句,且②和前文“为什么他要追求静寂?
”构成因果互答关系第二处,前面说“悲伤”,应对应“坚强”,②第二句“不仅”,对应第三处“也”联系紧密;③⑤符合“顶真”手法,故选C
6.对下面一段文字主要意思的提炼,最准确的一项是()
生命的意义不在奉献或占有,而在创造,创造就是人的真性情的积极展开,是人在实现其本质力量时所获得的情感上的满足。
创造不同于奉献,奉献只是完成外在的责任,创造却是实现真实的“自我”。
至于创造和占有,其差别更是一目了然,譬如写作,占有注重的是作品所带来的名利地位,创造注重的只是创作本身的快乐。
有真性情的人,与人相处唯求情感的沟通,与物相触独钟情趣的品味。
更为可贵的是,在世人匆忙逐利又为利所逐的时代,他接人待物有一种闲适之情。
这种闲情逸致,是指一种不为利驱,不为物役的淡泊的生活情怀。
(《在义与利之外》周国平)
A.生命的意义在于创造。
B.创造是为了实现自我的快乐。
C.奉献是人的责任。
D.只有有真性情的人,才有闲情逸致。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压缩语段和提取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解答本题需综合把握压缩语段的方法和技巧,应从语法角度抓住主干成分.从信息角度把握主要信息.要抓主要信息.。
“生命的意义不在奉献或占有,而在创造”即为中心句,后面的句子都是阐释句:
创造的含义,与奉献、占有的区别,创造的意义。
故选A
二、文言文阅读(2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王彦章画像记
欧阳修
太师王公,讳彦章,字子明。
郓州寿张人也。
事梁,为宣义军节度使,以身死国,葬于郑州之管城。
晋天福二年,始赠太师。
公在梁以智勇闻。
及梁末年,小人赵岩等用事,梁之大臣老将,多以谗不见信,皆怒而有怠心;而梁亦尽失河北,事势已去,诸将多怀顾望。
独公奋然自必,不少屈懈。
志虽不就,卒死以忠。
公既死而梁亦亡矣。
悲夫!
五代终始才五十年,而更十有三君,五易国而八姓。
士之不幸而出乎其时,能不污其身,得全其节者,鲜矣!
公本武人,不知书,其语质,平生尝谓人曰:
“豹死留皮,人死留名。
”盖其义勇忠信出于天性而然。
予于《五代书》,窃有善善恶恶之志。
至于公传,未尝不感愤叹息。
惜乎旧史残略,不能备公之事。
康定元年,予以节度判官来此。
求于滑人,得公之孙睿所录家传,颇多于旧史,其记德胜之战尤详。
又言:
敬翔怒末帝不肯用公,欲自经于帝前;公因用笏画山川,为御史弹而见废。
此皆非也。
公之攻德胜也,被受命于帝前,期以三日破敌;梁之将相闻者皆窃笑。
及破南城,果三日。
今国家罢兵四十年,一旦元昊反,败军杀将,连四五年,而攻守之计,至今未决。
予独持用奇取胜之议,而叹边将屡失其机。
时人闻予说者,或笑以为狂,或忽若不闻;中予亦惑,不能自信。
及读公家传,至于德胜之捷,乃知古之名将,必于出奇,然后能胜。
然非审于为计者不能出奇;奇在速,速在果,此天下伟男子之所为,非拘牵常算之士可道也。
每读其传,未尝不想见其人。
后二年,予复来通判州事。
岁之正月,过俗所谓铁枪寺者,又得公画像而拜焉。
岁久磨灭,隐隐可见,亟命工完理之,而不敢有加焉,惧失其真也。
公尤善用枪,当时号“王铁枪”。
公死已百年,至今俗犹以名其寺,童儿牧竖皆知王铁枪之为良将也。
一枪之勇,同时岂无?
而公独不朽者,岂其忠义之节使然欤!
(选自《王彦章画像记》有删改)
7.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窃有善善恶恶之志恶:
贬低
B.欲自经于帝前自经:
自杀
C.期以三日破敌期:
希望
D.然非审于为计者不能出奇审:
周详
8.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彦章在梁朝时以有勇有谋闻名。
梁朝末,大臣老将因谗言不被皇帝信任,都心怀愤怒而对国事懈怠,梁大势已去,王彦章也内心悲观,也有不少委屈和懈怠。
B.王公没文化,说话很质朴,他的义勇忠信大概是出于天性。
欧阳修读完他的传记,深为他的经历感愤叹息,可惜旧五代史残缺简略,不能详细记载他的事迹。
C.四十年没打仗,若元昊反叛,却仍未制定出攻守的策略。
作者认为,出奇才能制胜,所以他坚持以出奇制胜来反制元昊,但也感叹边防将领屡次失掉机会。
D.两年后,欧阳修又来到滑州做通判。
在铁枪寺看到了王彦章的画像。
当时画像损毁严重,他赶紧安排工匠进行修复,因担心画像失真,而没有在上面增加内容。
9.把文言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志虽不就,卒死以忠。
(2)士之不幸而出乎其时,能不污其身,得全其节者,鲜矣!
(3)或笑以为狂,或忽若不闻;虽予亦惑,不能自信。
10.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王彦章的形象特点。
【答案】7.C8.A
9.
(1)志向虽未实现,最终以自己的忠诚为国捐躯。
(2)不幸出生在那个时代的士人们,能使自身不受污染,且能够保全名节的人太少了!
(3)有人嘲笑我认为我狂妄,有人漠视好像没有听到。
即使我自己也感到迷惘,不敢相信自己。
10.没文化(没读过多少书);武艺高超;有勇有谋;忠信;行事果断;有责任心,敢于担当。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句子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例句不同的一项”,这是针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设题,然后根据词语在句中的位置辨析活用类型。
本题中,例句“期以三日破敌”中“期”,约定,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
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
本题中,A项,“王彦章也内心悲观,也有不少委屈和懈怠”错误,从文中来看,“独公奋然自必,不少屈懈”,只有王彦章内心振奋,怀有为国而死之志。
故选A项。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
本题中,
(1),“就”,“实现,完成”;“卒死以忠”,状语后置;
(2)“乎”,“在”,状语后置句,“士之不幸而出乎其时”应为“不幸出生在那个时代的士人们”;“污”,使动,“使……污染”;“节”“名节”;“鲜”“少”;(3)“或”,“有的人”;“忽”,“漠视、忽视”;“虽”,“即使”;“自信”“相信自己”。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的能力。
解答本题时,学生需要借助文中其他事物,或借对情节的分析或对人物描写的分析来概括人物形象。
“不知书,其语质”没文化(没读过多少书);“独公奋然自必,不少屈懈。
”“盖其义勇忠信出于天性而然”概括为“忠信”“予独持用奇取胜之议”有勇有谋;“公尤善用枪,当时号“王铁枪”概括为武艺高超;“奇在速,速在果”,概括为行事果断;有责任心,敢于担当。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
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
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翻译:
网上查不到参考译文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回答各题。
(一)山园小梅
林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二)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
11.联系语境,分析两首诗歌中的“独”和“独自”分别写出了“梅”的什么特点?
12.《咏梅》中的划线句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艺术手法?
13.简要赏析两首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异同。
【答案】11.“独”:
不畏严寒;风姿独特;性情孤傲;“独自”:
处境凄寒;无人欣赏。
12.拟人;衬托。
13.同:
都表现出不同流俗的高洁情怀(或“孤傲品性”);异:
林诗在对梅的喜爱中,流露出诗人对世俗浮华生活的厌弃,对清幽隐逸生活的向往;陆诗用梅的凄惨境遇自况,折射出诗人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品格追求。
【解析】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中的“炼字”,答题时要借助该字含义、所用手法,还要注意分析其在句中以及全诗中的表达效果及作用,并且区分异同点。
“众芳摇落独暄妍”意为“百花凋零,独有梅花迎着寒风昂然盛开”,可得出“独”突出了梅花风姿独特的形象;“已是黄昏独自愁”意思是“黄昏里独处已够愁苦.又遭到风吹雨打而飘落四方”可概括为“处境凄寒;无人欣赏”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掌握常用的表达技巧,,首先明确诗中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然后结合诗句阐释是如何使用这种表手法的。
最后阐明此种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
根据题干要求,首先要点明本诗所运用的写作手法是整体上采用了拟人和衬托的手法;然后结合诗句阐释手法,“争”“妒”,即是拟人,既不与争奇斗妍的百花争夺春色,也不与菊花分享秋光,而是孤独地在冰天雪地里开放。
但是这样仍摆脱不了百花的嫉妒,这是“衬托”;最后写效果,用百花来衬托“梅花”不同流俗的高洁情怀。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①抓显情语。
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②分析景语。
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
,解答本题时,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梅’喻指什么,再结合全篇分析诗人的情感。
诗歌类型是托物言志,两首诗中“众芳摇落独暄妍”“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都通过梅花表现出作者不同流俗的高洁情怀;林诗“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檀板共金樽”代指世俗浮华生活,“幸有微吟可相狎”表达在对梅的喜爱中,流露出诗人对世俗浮华生活的厌弃,对清幽隐逸生活的向往。
陆诗“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表达了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思想追求。
【点睛】鉴赏古代诗歌的“炼字”艺术,可以从品味字词在诗句中的含义、字词所营造的意境(景象画面)、运用的艺术手法和表达的情思几个方面展开。
首先是炼义,即理解分析所炼之字在诗词句子中的含义,诗句中作者所用的字词已经超越了字词本身的意义,赋予了更多的形象义,如语境义、比喻义以及象征义。
然后是炼象,即描述景象,该字在诗句中所表达的内容景象包括描写的对象、内容、景象等要素。
第三是炼所营造的意境,即用该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氛围,或优美,或雄阔,或幽静。
五是炼表达效果,即分析用该字在描写特点、表情达意上的好处。
六是炼所抒发的情感,分析用该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四、名句名篇默写(5分)
14.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且夫水之积也不厚,_______________。
(庄子《逍遥游》)
(2)朝菌不知晦朔,_______________,此小年也。
(庄子《逍遥游》)
(3)定乎内外之分,_______________,斯已矣。
(庄子《逍遥游》)
(4)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_______________?
(庄子《逍遥游》)
(5)_______________,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
【答案】
(1).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2).蟪蛄不知春秋(3).辩乎荣辱之境(4).彼且恶乎待哉(5).落霞与孤鹜齐飞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
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
本题属于后者。
对于语境型默写,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
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
“蟪蛄”“辩”“恶”“鹜”。
五、现代文阅读(33分)
(一)实用类文本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一部《我在故宫修文物》在国内掀起一股“文物热”,通过传统手工技艺令文物得以修复“重生”。
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文物数字化团队则以文物数字化的科技手段,为文物建立起全面的数字档案,既留住文物的“魂”和“形”,也为大众零距离接解历史宝藏提供了方便,让沉寂的历史文物“走”出了博物馆。
材料一:
太平天国侍王府曾是太平天国侍王李世贤在浙江的军事指挥所,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艺术品最多的太平天国王府建筑群。
侍王府整个建筑分为宫殿、住宅、园林、后勤四个部分,是我国现存太平天国时期壁画、彩画最多的地方。
1988年,侍王府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专家介绍,壁画是指绘在建筑物墙壁或天花板上的画,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绘画形式。
宋以后文人注重卷轴画,壁画趋于衰落。
但太平天国建国后专门设置管理绘画的机构“绣锦衙”,使壁画这一传统艺术重放异彩;据清人记载,凡王府“无一不画”。
侍王府西院大门东西两侧墙上绘有重彩豪放的《太平有象图》等,四进的院内墙壁和房梁上也满是壁画和彩画,《四季捕鱼图》更是拔萃之作。
《四季捕鱼图》画面采用不同季节、不同背景、不同色彩,突出了“动、静、展、收”的艺术构思,把渔夫的心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充分体现了洪秀全所期望的“太平一统乐如何”的太平景象。
而历经岁月沧桑,侍王府壁画表面大面积粉化、褪色,逐渐模糊,有些已经难以分辨描绘的内容。
为使这些珍贵的壁画能够长期保存下去,对侍王府壁画进行加固、保护、修缮和预防性保护已经提上日程。
根据国家文物局的批复,目前已进入壁画保护工程的前期研究和方案设计阶段。
壁画数字化是前期工程的一部分。
借助高科技手段对这些珍贵的壁画进行抢救性数字化采集,为珍贵的历史文物“拍照”存档。
后期再经过数字化处理,可为保护修复前后的对比分析和壁画修复工作提供依据,也可为今后壁画的展示和利用提供技术支撑。
数字化采集给文物建档后,还可以在网上展示,观众点击鼠标便可以零距离接触到我们的馆藏壁画。
将来也可在此基础上开发文创产品,给有需求的观众留点纪念。
材料二:
此前,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文物数字化团队已在湖州完成了一个大项目,即对中国湖笔博物馆和赵孟頫艺术馆内展陈的包括赵孟頫《湖州妙严寺记》(纸本原件被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收藏)在内的20件书法作品碑刻原石和9件拓片进行一系列高科技设备的拍摄、扫描的信息采集。
这批碑刻和拓片的数字化采集重建工作完成后,成果可用于教学科研和传播展示,电子拓片、3D打印的妙严寺记碑等多种多样的衍生品将让更多人领略传世文物的深厚价值。
而在2017年,青岛市文化传媒集团广场顶楼,一尊高9.93米坐佛展现在世人面前,其面部圆润丰满,神态超然。
这是全世界首次用3D打印技术实现的大体量、高精度文物复制工程——位于山西大同的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第3窟“走”出山西,被原比例高精度“复制”到千里之外的青岛。
真窟还是复制窟,肉眼已无法分辨。
材料三:
文化遗产是人类在历史上创造的,是人类过去生活的反映,具有不可再生、不可循环的特点。
文物保护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尽最大努力永久地保存并传承遗产的信息。
文物数字化就是要将先进的数字技术应用到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传承等领域,保障并促进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
上世纪80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图形学、数字图像处理与人工智能等技术逐渐成熟,为文物的保护、复原与研究提供了新的机遇。
利用计算机数字手段对文化遗产进行复原及保护,在虚拟的世界中进行数字化保存和展示,可以实现文物的重建、历史的再现,并长期保存,让历史在数字化中获得“永生”。
中国作为一个重要的文明古国,不能仅靠古老的文明与西方对话,在新时代,还要靠全新的技术与世界沟通,让携带着中华文明基因的文物真正“活起来”“走出去”。
(《文汇报》文物数字化:
让文化遗产永留存)
1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以《四季捕鱼图》为代表的宋代文人卷轴画突出了“动、静、展、收”的艺术构思,不仅把渔夫的心态表现得淋漓尽致,更充分体现了当时人们所期望的太平景象。
B.文化遗产具有不可再生和不可循环的特性,但文物数字化就是通过科技手段不仅留住文物的“魂”和“形”,还要让它们“走”出博物馆,让历史在数字化中获得“永生”。
C.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团队运用3D打印技术让《湖州妙严寺记》和云冈石窟等文物“起死回生”,并以多种多样的衍生品让人们已经领略到传世文物的深厚价值。
D.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我们不能靠古老的文明与西方对话,而要靠全新的技术与世界沟通,让携带着中华文明基因的文物真正“活起来”“走出去”。
16.依据材料内容,对“文物数字化”理解最准确全面的一项是()
A.文物数字化是将先进的数字技术应用到文化遗产(文物)的建档、保护、研究和传承等领域,使之具有完整性、长久性和互动性的现代化科技手段。
B.文物数字化就是用数字记录文化遗产,让它们能从“魂”到“形”的活起来,带给人们无比美妙视觉享受的高科技。
C.文物数字化是浙江大学文物数字化团队,运用3D打印技术让赵孟頫俯书写的《湖州妙严寺记》和山西云冈石窟佛像走进人们生活的技术手段。
D.文物数字化其实就是有别于传统手工技艺令文物得以修复“重生”,并通过对文化遗产的数据信息大量采集,使之保留下来,让后来人作研究或是欣赏的电脑技术。
17.简要概括三则材料中所报道内容的各自侧重点。
【答案】15.B16.A
17.材料一:
用数字为文物“建档”;材料二:
数字化让文物活起来;材料三:
新技术为文物保护和研究提供新机遇。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
本题中,A项属于张冠李戴。
“《四季捕鱼图》为代表的宋代”错误,应是太平天国时期;另外原文是“充分体现了洪秀全所期待的“太平一统乐如何”的太平景象;C项,属于无中生有、或然变已然,“已经领略到”不符合原文的“将要”信息;D项,“不能靠古老的文明与西方对话,而要靠全新的技术与世界沟通”错误,强加因果。
故选B项。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依据材料内容,对“文物数字化”理解最准确全面的一项是,然后到材料中圈出相关信息。
考生根据这些内容进行概括即可。
B“视觉享受”以偏概全;C项是以例证作解释,理解不全面,更不准确。
D项张冠李戴,“数字化”不是“电脑技术”。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中信息,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结合材料四简要论述如何才能使旅游业发展更有前景”,然后到材料四直中圈出接说明该如何做的内容,还可以圈出现在旅游业面临的问题,根据这些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江苏省 无锡市 普通高中 学年 高二上 学期 期末 教学质量 抽测 语文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