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朝圣》读书笔记15篇.docx
- 文档编号:9591019
- 上传时间:2023-02-05
- 格式:DOCX
- 页数:20
- 大小:34.59KB
《一个人的朝圣》读书笔记15篇.docx
《《一个人的朝圣》读书笔记1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个人的朝圣》读书笔记15篇.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一个人的朝圣》读书笔记15篇
《一个人的朝圣》读书笔记15篇
《一个人的朝圣》读书笔记1
因为保罗科埃略的《朝圣》才被这题目吸引,我想又是一个自我发现,探寻人生意义的旅程。
因为《朝圣》带给我很多的思考,特别是其中的几个“灵操”,有的时候也会想起,让我们在无聊乏味的日常生活中注意到那瞬时的美好,嘴角不自觉的上扬,感叹一声:
哦,人生,也挺美好!
哈罗德只是出门将写好的信投递到邮筒,却因为寻找下一个邮筒,而越走越远。
经过一个加油站,女孩不经意的鼓励却让他下决心徒步去贝里克。
因为加油站女孩说:
如果有信念,你就一定能把事情做成。
哈罗德也坚持一个信念:
只要他走,奎妮就会活下去!
就这样哈罗德两手空空口袋里一封写给奎妮的信,就这样开始纵跨英格兰的徒步行走。
路上遇见很多人,有鼓励的有泼冷水的。
几次想放弃,几次又重燃激情、信心坚持走下去。
途中哈罗德对自己的一生不断地回顾思考,家中的妻子莫琳同样在哈罗德离开后独自一人对两个人所走过的一生进行回味反思。
曾经相爱的俩人因为儿子戴维的自杀,各自的心结深藏心底,误会一天天加深,从此俩人成为生活在一个屋檐下的“陌生人”。
最终在各自“独处”的思考中找回失去许久的二人世界,属于他们本该有的生活和幸福!
还有,我想说的可能都在我下面的“字句摘录”里。
《一个人的朝圣》读书笔记2
这本书主要记载了哈罗德从英国最西南走向最东北的途中所见、所闻和所想。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重温哈罗德的自我救赎之旅。
这场自我救赎由星期二寄到的一封信开始。
老友奎妮身患癌症,写信向主人公哈罗德告别。
哈罗德写了回信,但在寄信的路上,他由奎妮想到了自己,于是越走越远,历时87天,行程627英里,横跨了整个英格兰。
旅途中哈罗德遇到了不同的人,聆听了不同的故事,最后实现了自我的救赎:
加油站女孩使他有了朝圣的信念;一个全新的开始使他意识到自己对妻子莫琳的依赖;跟随者维尔夫的出现使他自责对儿子戴维的亏欠;与玛蒂娜的谈话使他释然了父母的行为。
在整个阅读过程中,我能感觉到哈罗德身上渗透出一种安静而勇敢的力量。
在这趟经过自我、走过现代社会百态、跨越时间和地理风景的旅程,哈罗德敞开了自己伤痕累累的心,让世界走进来,让生命重新发光。
《泰晤士报》中有这样一条书评:
“遇见哈罗德那一刻起,我再也不想离开他。
”其实,读完这本书,你会发现哈罗德就是你自己。
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伤疤:
回想,你是否因为害怕伤痛而不敢回忆你失败的恋情?
你是否因为经常没有时间陪伴孩子而不敢再靠近他?
你是否因为错过了父母的老去而不敢面对他们……
没有勇气去触碰,只是一味地逃避,那么什么时候才能活出自己呢?
记得《谁动了我的奶酪》书中的一句话:
“克服你内心的恐惧,改变你自己,释放你自己。
”
记得一句话:
“生而为人,实属不易。
”每个人出生以后,在成长过程中都会经历不同的苦难,这些苦难就像火红的炭,在我们心上烙印一道道印记:
朋友的离去、爱人的背叛、上司的责骂……血淋淋的残酷现实给了我们一个又一个耳光。
最后,我们遍体鳞伤,因而把自己封闭在自己的世界里。
后来,我对世界,冷漠以待。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一旦受过伤,我们就会决定不再触碰它。
有时候这是一种优点:
决心;有时候却是一种缺点:
懦弱。
豺狼虎豹固然可怕,但其实世上最可怕的是人。
没有什么可以战胜人。
可是为什么那么多人是逃兵?
因为打败人的是人本身。
手被刺了,便再也不伸手,那么没有了手的帮助,人又能完成什么呢?
理想远大,奈何目光恐惧;志在千里,奈何止步不前?
“每件事情发生都有它的道理,它在教你人生的道理”云来,为你带来风的抚慰;风来,为你带来雨的问候;雨来,为你带来彩虹的微笑……万事皆有缘由,我们应该养成自我反省的习惯:
挖掘因,寻找果。
世界如此精彩,为什么偏爱蜷缩于一处无光的角落?
面对真实,迎接未来!
“拨开云雾见青天。
”乌云不会一直做天空的主宰。
很多困难并不难,只不过我们把自己困在里面了。
理清思绪,找出解决办法,太阳又将照耀大地。
万丈光芒,仍是少年!
我曾经是一个很缺乏自信的人,因为担心出错不敢在班级回答问题,因为担心出丑不敢当众讲话,因为担心孤立而不敢做自己……但我不喜欢那样的自己,然后我开始挑战自己,例如,现在我敢站在这里与大家分享一本书。
每个人要做的是真实地面对自己,正视自己的不完整,在每一个日子里努力着,整装待发,拾掇一路的零星碎片,拼凑完整的自己。
《肖申克的救赎》中,安迪选择了一条自我救赎之路——他成功穿越自己19年挖成的密道来到自己向往的自由世界;《追风筝的人》中,富家少爷阿米尔在拉辛汗的鼓励下,踏上了充满生命危险的自我救赎之路;《无问西东》中,不同时空、不同主题的四个故事连贯起来表达了听从自己的内心,实现灵魂自我救赎的主题……
思考这样几个问题:
如果你自己都放弃了自己,还有谁会来救你?
你是否属于20岁就死了,80岁才被埋葬的那类人?
再回过头面对自己的生命和挚爱的人,你又是否已留下了诸多遗憾?
人生不是用来埋怨的,要学会领悟其中的真谛。
他人终是过客,不要为离别感伤,学会接受一个人的生活;
所有事情都是经历,不要为失败哭泣,学会微笑每一段旅程;
过往均是云烟,不要为回忆伤感,学会感谢每一场邂逅;
完整的你还在路上,等着你去寻找。
向自己的内心深处看去,克服自己的短处,这样你的旅程才真正揭幕。
学会倾听,学会倾诉,学会释然过往压抑自己的一切。
理解、原谅、支持。
那将是一次内心救赎的朝圣之路,是一次自我发现、爱的回归的朝圣之路。
拂去岁月蒙尘,历经心路孤独,实现自我救赎!
《一个人的朝圣》读书笔记3
走,是最简单的事情吧,如果走路让你横跨大半个英国,身边没有什么专业的徒步工具,目的地有一位随时可能离开的癌症老友在等你,你会觉得这很简单吗?
主人公B,是怎么做到的?
B是一个平凡的中老年男性,有一段失败的婚姻,妻子与他分房睡,彼此见面,不交流,他退休闲置在家,儿子“不能原谅他”不回来看他,有一天,他突然收到一封,英国北部疗养院寄来的信。
信是一个二十年前的好朋友奎妮写来的,她得了癌症。
他听了很震惊,感念老友的好,想为她做些什么,“她一定在等我”于是,他走了起来,走到邮筒,想起没拿手机,妻子也不会认同的,是不是开车去更好?
已经走在路上,目标的天平在他心里倾斜,于是他继续沿着公路向前走,直至人烟渐稀,他,走出了死水一样的生活。
说走就走的旅行开始了,都带有罗曼蒂克的氛围,单纯出于一种关怀于一个目标,不要在意出发的方式以及准备的物品,当你走在路上,你已经启程。
我现在在最好的年纪,有无限的未知与可能,都想做些什么时,如果繁琐的准备他人的冷眼不解,自己内心的动摇,阻止我前进的脚步,不妨什么都不想,先走起来,走起来,在发现,我已经在路上了。
旅行迷人的地方,不只在于欣赏不一样的风景,还有结识不同的人,B的路程中,见到风格各异的人们:
加油站用一个故事给B信念力量的胖女孩;B身体不支,照顾她的失恋的女性;第一个加入B的行走路程的小伙子;激进的商人;温和知性的女人;赞许鼓励的路人……B的故事,丰富了他们的生活,他们精彩了B的旅程。
形形色色的人,都是彼此生活上的过客,B,在朝圣大军离开自己后。
领悟出的:
他的脚印无论多坚定,还是会被雨打风吹去,就像他从来没去过那些地方,见过那些人,一回头就已经再找不到来时的路,看不到他走过的痕迹。
小说精彩的地方,不仅在故事情节和思想感悟,对环境的描绘,也同样细致迷人:
新发的枝叶蓊郁厚重,在树顶聚成一片华盖。
一云云黄黄色连翘,一道道紫色南庭霁,都叫人惊诧不已。
嫩绿的杨柳风中微摆,流光溢彩。
第一批马铃薯芽冒出了头,矮矮的醋栗丛上挂满细小的苞蕾。
就像莫琳戴过的耳环。
想了解更深,请到书中来!
《一个人的朝圣》读书笔记4
《一个人的朝圣》讲述了一位65岁的老人哈罗德,收到近乎20年失去联系的老友奎妮身患癌症时写下的一封道别信,在震惊、悲痛中带着回信去投递,路上尘封许久的记忆零零星星不断浮现在脑海中,走过了一个又一个邮箱,在一处加油站停歇就餐时,受到一个女孩的启发,内心腾起一股信念,只要徒步从自己所在的英国最西南一路走到奎妮所在的最东北,那她便可以活下去。
在没有计划、没有手机,甚至没有一双徒步专用鞋子的情况下,哈罗德仅是凭借信念历时87天、行走627英里,克服重重困难最终来到了奎妮的身边,见到了这位苦苦支撑等待他到来的老友,虽然这场饱含希望的徒步行走并没有挽救奎妮的生命,甚至相见时场面令人痛心,但是此番一个人的朝圣既是结束亦是开始。
这一路,是发现自我的道路。
当用一个窗帘隔开室内与外界的连接,整个人呆坐在一把椅子上,一坐一整天,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错过的不只是鸟语花香,还有人生的各种可能性。
是奎妮的这封来信促使哈罗德走出家门,起初只是觉得回信的分量太轻便不断的走到下一个邮箱,后来当察觉到了内心的舒畅,体会到了自由的味道,尤其是萌生强烈的信念时脚下的步伐便更加坚定。
这一路风餐露宿、食不果腹,哈罗德在行走的过程中欣赏着身边的美景,学会了辨识种类繁多的植物,掌握了通过日月星辰判断天气、方向和时间。
一路上,哈罗德由最初的与他人说话含糊不清到可以侃侃而谈,目光从躲躲闪闪到可以坦然直视。
一路上,哈罗德一直在和自己的身体做斗争,学着让身体和劳累、疼痛达成和解。
一路上,哈罗德一直和肯定、否定两种不同的声音做斗争,在回忆带来的痛苦与现实中的艰难双面夹击的情况下,他绝望到几近放弃,却又再次出发。
这一路,是自我救赎的道路。
哈罗德有一个不幸的童年,父亲酗酒、母亲不带一点眷恋的离开了这个没有温度的家,随后父亲带不同的女人来家里厮混,在他刚刚年满16岁时又被父亲赶出家门,这使得他的内心极度缺乏安全感,怯懦、敏感、内向。
当儿子戴维出生后他实际满心欢喜,却不懂得该如何去爱,他羞于在儿子面前直接表达情感和爱意,总是显得冷漠、自私,甚至冷血。
在亲子关系出现问题时,他的第一反应会是像鸵鸟一样躲避。
在戴维自杀后,他陷入到了深切的自责与悔恨中。
一次酗酒后他去酿酒厂砸了凶残老板保留的母亲遗物,是他唯一的好友奎妮为他顶罪,但是他却没有勇气站出来说出真相,在奎妮被解雇离开时,也没说过一句对不起,亦或是谢谢。
当无法面对这些时,遗忘便成了最好的止痛药,正是这一路的行走让自己内心的爱意再度涌出,虽然痛苦但是能够直面曾经的错误,渐渐平静的接受自己。
这一路,是爱回归的道路。
哈罗德与莫琳曾经也是一对恩爱的夫妻,在儿子戴维自杀后,双方都难以承受那份撕心裂肺的痛楚,由最初的不断争吵到最后的形同陌路。
当恨与责备成了常态,爱不但不会再次出现还会被忘却。
在哈罗德最初离开家时,莫琳对这一疯狂的举动表示不理解,愤怒、焦虑、不安,后来经过认真的思考内心逐渐平静下来,发现了那些过错原来不只是出现在对方身上,发觉了哈罗德对儿子和自己深沉、细微的爱意。
于是莫琳由客房搬回了主卧,重新整理了衣柜,将两人的衣服相互搭配并挂在了一起。
点瓜种豆,再次将荒废的菜园子打理的生机勃勃。
拂去岁月的蒙尘,原来自己内心深处对丈夫依旧充满了爱意。
哈罗德在这一路的走走停停之间,大脑不断由一个个昔日的生活片段填充,他对妻子和儿子的爱逐渐复苏,是生活的苦难遮挡了最温情的记忆。
掩卷而思,感觉自己也跟随着哈罗德的脚步行走,灵魂也随着他的救赎得到了净化。
哈罗德,一个性格上有缺陷的普通人,就是凭借一个让众人看来近乎疯狂、妄想的信念,给自己、妻子的生活带来了重生,也促使奎妮和死神做着顽强的斗争。
这一路,与其说是一个人的朝圣,不如说是芸芸众生行走在人生道路上去朝圣的一个缩影,信念有可能成就一番事业,实现一个梦想,践行一句诺言,履行一份责任,亦或是扮演好一个角色等等。
人生这条朝圣路充满着未知,需要勇气,去面对悲欢离合甚至天灾人祸;人生这条朝圣路充满着孤独,需要智慧,学会与自己和谐相处、学会在众说纷纭中坚持判断、学会拒绝诱惑不忘初心;人生这条朝圣路充满着平淡,需要激情,给漫长、平凡的岁月不断赋予色彩和意义。
《一个人的朝圣》读书笔记5
哈罗德为探望病危的朋友独自行走87天,行程627英里的旅途经历。
选择行走是为了给友人坚持活下去的希望和挑战。
这一路的行走,激起了他对自身和儿子成长过程中缺陷的新认识,以及对多年生活的理解和对現实的接纳。
他回忆起很多人和事:
他的父母,妻子、儿子……神奇的旅途变成了一个人的朝圣。
他最终实现的是:
心灵的自我救赎。
他曾一次次的在心底对渐行渐运的妻子诉说内心的愧疚。
“我欠你一个完整的故事,二十年前我亲手埋葬了我的儿子,这不是一个父亲该做的事情……”.
不得不承认我们大多数人的生活常态就是如此:
“无趣,一无所长,循规蹈矩地读书,坐一辈子办公室、结婚、退休,一辈子没有做过什么特别有意义的事情。
”生活就是这样平常寡淡,既使偶然会有“失落时的自我否定;无助时的哭泣;骨子里的不甘平庸…”这些情绪大多也会像水中的泡沫即显便灭。
多少曾经信势旦旦确定过的目标,却在实施过程中离自己渐远渐变;多少曾经积累的信念总是那么的不堪一击溃不成军……因为我们总是在怀疑或忘记出发的意义,总是在行走时忘记了来时的路。
哈罗德行走的路程有无数艰难,也有过豁然开朗。
他麻木过,困惑过、动摇过也感动过。
他的行动激励了别人,也找到了自我救赎的方式。
“这世上有许多人每天做的事就是不断将一只脚放到另一只脚前面,日子久了,生活显得暗淡无光。
然而每个人的生活又是独特的,每一个人都走在不同的道路上,每个人都在追寻自己的'圣地”。
哈罗德只是芸芸众生中的一面镜子。
不是吗?
我们每一个人都习惯两眼盯着外部的人和事,甚至热衷于评头论足,说三道四,似乎错误都是别人的,却不曾轻易发现并承认自己的不足和错误。
因为我们不敢直面自己,不敢直视内心深处那个渺小,懦弱、自私以及卑微的自己。
这一路是赎罪,也是对个人和生活的探索。
这一段也教会我们,要好好珍惜自己生命和挚爱的人。
“或许我们曾经放弃过,曾经失败过,不管过去怎样,我们只要一直开始就好了,所有的开始都会变成坚持”。
认识我们生来平凡,也都不凡。
坚守信念,一个永远朝着自己目标前进的人,整个世界都会给他让路。
《一个人的朝圣》读书笔记6
最近心情很压抑,有点小崩溃,和同事吃了饭,和同学聊了天,貌似好了很多,但时不时还是会难受,那就找点事情去做,看到静静推荐的书目《一个人的朝圣》,我就利用这段时间看了。
哈罗德并不是个职业的步行者,不懂路线、装备、安排;他甚至不是个热血澎湃的年轻人,自己年轻的时候,并没有做过什么让别人深刻记得的事情。
他要走,仅仅是个念头,是听闻好友奎妮罹患癌症后,他想到两人之间隔着他从不了解、只能想象的千山万水:
道路、农田、森林、河流、野、荒原、高山、深谷,还有数不清的人。
他要去认识它们,穿过它们——没有深思熟虑,也无需理智思考,这个念头一出现,他就决定了。
这样简单的决定和行动吓住了不少人,包括自己的妻子。
可是人们都接受了他的行为,用心说服了理性,选择忽略一切,去期待一种疯狂性、可能性。
最重要的,奎妮相信他,与相隔几十年未蒙面的朋友相聚是他出走的动力,也会是她顽强活下去的信念。
读后感·你信我信你,这就够了,而我貌似是那么多疑的一个人,我不知我该相信什么,可能我需要这样一种无所畏惧的信念吧。
有一句话传得特别广:
我们大多数人,都活在一种平静的绝望里。
我们正在,或是终将会像哈罗德一样的生活着:
只是一团穿着西装的空虚,有时说话,有时听到身边人讲话,每天上车下车,上班回家,却与其他人没有真正的交流。
几年、几十年都会这样过去。
其间会经历若干的喜乐和痛苦,也可能会收获一些慰藉和情意,但最终只有自己铭记。
一生就这样过去。
习惯甚至执着于这种平静的绝望。
我们其实也可以像哈罗德一样,突然间想跳开这样的生活,迈起步,到外面去。
那我也是要改变这种貌似很平静又压抑的生活,去看看不一样的世界,去过一过不一样的生活。
人生的终点,不是在山水踏尽时,亦不是在生命结束后,而是在于放下包袱的那一刻。
放下包袱,去勇敢地做一切想做的事情,所谓勇敢,不是遗忘,而是要和痛苦再一次狭路相逢,然后很淡然的面对。
《一个人的朝圣》读书笔记7
哈罗德·弗莱和夫人莫琳曾经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孩子戴维患了忧郁症自杀,夫妻二人一度失陷在痛苦之中不可自拔,互相猜疑埋怨,导致感情危机。
一次意外哈罗德收到了多年失去联系的同事奎妮·轩尼斯的一封来信,信中寥寥几句,得知奎妮癌症晚期。
65多岁退了休的哈罗德经过反复的思想斗争终于踏上了徒步去另一座城市去看望奎妮。
奎妮年轻有才智是个独身,在工作上相互帮助在事业上有了共同的语言,无话不说,逐步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一次哈罗德惹了祸,差点就被开除,是奎妮挺身而出背了黑锅,最终奎妮被老板开除。
从那以后两人再无缘相见,哈罗德出走以后才鼓足勇气给莫淋打电话告知他内心的想法,但是妻子并没有理解他,出门在毫无准备,一无所有的情况下开始了长达87天647英里的跋涉故事,只凭一种信念,只要他还活着,奎妮就能多延长生命。
一路的种种磨难和艰辛最终从新赢得妻子的理解和感动,圆满地送走了奎妮。
爱的威力,让夫妻两人又一次牵起对方的手,走向海岸,两个小小的身影映在黑色浪花的背景下,越走越远。
只是刚走了一半,肯定有谁又想起了那句话,再次激起一轮狂笑。
两个身影就这样拉着对方的手,站在海边,在笑声中摇晃。
指甲缝里塞着泥土的感觉真好。
重新养育一些东西的感觉,真好。
《一个人的朝圣》读书笔记8
我外出上学时,只有寒暑假才会回家。
没回家的时候,妈妈总是打电话一而再再而三的确认我的归家日期,每次到家都有一大桌美味佳肴在等着我。
可待不了多久,妈妈就会嫌弃我睡懒觉,不收拾屋子,问我为啥还不回学校。
妈妈是同一个妈妈,可为何差别待遇如此之大?
读《一个人的朝圣》时,我亦发现了这个问题。
莫琳是同一个莫琳,可为何对哈罗德态度变化如此快?
莫琳擦好桌子、洗好衣服、铺好床单时,很庆幸哈罗德不在家。
哈罗德在家,她大概又有更多的事情好忙活了。
可这庆幸之情未过一刻钟,她又有些焦虑了,为啥哈罗德还未回家?
他以前从不会这么晚回家。
仔细想想上述的问题,不过是因为待一起的时间久了,会产生厌烦感。
就像一成不变的生活,总要有点新鲜事才能与众不同。
我拿起水杯,浅浅地抿了一口白开水,静静地继续往下读。
莫琳想找点事情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可随处都是哈罗德的影子。
给他打电话,电话又在楼上。
找不到人,不知道他身在何处,莫琳内心开始慌乱,脑子开始乱想。
忽然她的脑子里蹦出一个可怕的想法:
哈罗德遗传了他父亲的老年痴呆,他会不会迷路?
又或者没被人发现?
莫琳被自己的想法吓了一跳,找到鞋子和钥匙就往门外冲。
可冲到门外又觉得自己真荒唐,又回到门内。
慌慌张张确实有些滑稽,可我却怎么也笑不出来。
因为这种事情,我经历过,所以我懂。
去年某日大半夜,凌晨1点左右,我朋友在微信里跟我说她的车抛锚了,停在了半路,真是倒霉。
当时我已经进入梦乡,早上睡醒看到她发的微信被吓得半死。
一个女孩子,三更半夜车子抛锚,想想都后怕。
我立马翻身坐起,忙打电话,可只听到冰冷的女音:
欢迎使用来电助手业务……气得我差点把手机扔了。
那一整个上午,我都不在状态,实验频频出错,脑子总是走神,对同事也是爱理不理。
满脑子都是我朋友的影子,她会不会出事?
她该怎么办?
我一边安慰自己她不会没事,可一边又静不下心来。
直到接到她的平安电话,我才回到正常状态。
当隔壁的好心人雷克斯打电话询问哈罗德有没有回家时,莫琳选择了隐瞒,她说:
已经到家了。
有人说这个善意的谎言是为了让雷克斯放宽心,但我更觉得这个回答是让莫琳自己相信哈罗德没事,相信他会平安到家。
当时的莫琳内心定是无比惶恐,她怕哈罗德出事,她只能一遍遍自我安慰。
或许这个答案本就是下意识的回答。
当莫琳接到哈罗德的电话,她是欣喜的。
终于,听到了他的声音。
可当她知道哈罗德要走路去看奎妮时,她开始慌了。
那么远的距离,他一个六十五岁的老人竟然要走路去?
莫琳一次次地阻止他,希望哈罗德从实际出发,她希望他不要去。
哈罗德一副势在必行的样子,似乎只是告知他的妻子莫琳,而不是与其商量。
莫琳生气、发怒,可电话忽然就断了,她的劝说于事无补。
哈罗德还是上路了,她要去看奎妮,去那个遥远的地方。
他相信只要他在路上,奎妮就不会死。
可莫琳就可怜了,她一个人在家担心受怕忽,这件事对她来说却是噩耗。
毫无疑问,莫琳是爱着哈罗德的,他和她一起牵手走过长长久久的岁月。
可原文却在此埋下了伏笔:
这么多年过去了,那些久埋的回忆,开始在她身体里簌簌发抖。
回忆里的那些东西是什么?
哈罗德、奎妮、莫琳之间又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
让我们拭目以待。
《一个人的朝圣》读书笔记9
不知为何,读到结尾突然想起了哈桑的那句“为你千千万万遍”。
哈德罗终于完成了500公里的朝圣,一开始我狭义的以为朝圣一定是西藏人、尼泊尔人、印度人那样的信徒去朝拜拉萨,朝拜自己心中的信仰。
看完此书才明白朝圣是去朝拜自己心中的那片圣地,并不一定特指什么。
哈德罗一路向北朝圣的途中,慢慢的也救赎改变着自己。
救赎着妻子。
童年母亲出走、父亲遗弃他,让他变得自卑。
中年丧子让他变得自闭。
直到收到多年前好友圭妮患癌症的来信,哈德罗再寄回信的途中偶遇加油站的女孩;决定徒步去看圭妮。
这一路哈德罗遇到形形色色的人,他也渐渐的变得自信慢慢的打开自己;学会了“断”“舍”“离”。
妻子在他的离开中,也渐渐的反省到了自己的不是;知道了丈夫的重要性。
开始接纳哈德罗,开始接受失去儿子的事实。
在现实中,我并不赞成哈德罗的贸然出走。
这是对家庭的不负责任,没有顾虑到家人的感受。
同时突然理解那句“家才是我们温馨的港湾”,我很感谢我的家人,在我成长的这一路,只要是我确定的事情,他们都无可厚非的支持我。
《一个人的朝圣》读书笔记10
《一个人的朝圣》是英国资深剧作家乔伊斯.蕾秋的小说处女作,该书曾荣获20xx年英国最佳小说新人奖。
写剧本的作者写起小说,有这样几个特点:
一是场景鲜明,二是对白细腻,三是金句频出。
有了这么三个特点,读这本书的感受就是两个字:
不累。
这本小说虽说出自剧作家之手,但是它却并不戏剧化,故事朴素、人物平凡,让人感动的正是字里行间的那种简简单单的细腻质感。
这不禁让我想起周杰伦的《安静》:
“睡着的大提琴,安静的旧旧的。
”就像该书的宣传语:
“有关自我发现、爱的回归、日常生活的信念以及万物之美”。
这本书之所以能一度成为欧洲最畅销的小说,大概是因为主人公哈罗德是一个和我们一样,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他的经历、思考也是我们每一个人可能会经历的。
简单地说,平凡人的故事、平凡人的信念,直指平凡人也就是我们的心灵。
在《一个人的朝圣》的扉页上节选了第五章的一段文字:
你还以为走路是世上最简单的事情呢?
这些原本是本能的事情实际上做起来多么困难,吃也是一样的,说话也是。
还有爱。
这些东西都可以很难。
正是因为很难,所以我们不妨跟着哈罗德一路向北,一同发现生活、发现自我。
本书将从十个主题点来带大家领读:
1、如果有信念,你就一定能把事情做成(1-3章)
2、不趁着现在偶尔疯狂,日子就没什么盼头了(4-6章)
3、生活充满了令人恐惧的未知,但一切都会好起来(7-9章)
4、把目光集中在比自己伟大的事物上,希望无比丰盛(10-12章)
5、想要坚持一件事情,你得站定你的立场(13-15章)
6、少一点理性,多一点信念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一个人的朝圣 一个人 朝圣 读书笔记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