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桑子重阳赏析.docx
- 文档编号:9586432
- 上传时间:2023-02-05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24.78KB
采桑子重阳赏析.docx
《采桑子重阳赏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采桑子重阳赏析.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采桑子重阳赏析
采桑子重阳赏析
篇一:
《采桑子重阳》鉴赏
序号:
162姓名:
冯璐班级:
税务1302《采桑子重阳》鉴赏
采桑子?
重阳
一、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
湖南湘潭人。
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1949至1976年,毛泽东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领导人。
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
因毛泽东担任过的主要职务几乎全部称为主席,所以也被人们尊称为“毛主席”。
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也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毛泽东不仅是全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也是一位思想深刻的哲人、诗人。
他在各个时期的诗词或抒情或咏物或怀古,描写了世间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形势和中国人民从黑暗走向光明的历程。
著名诗人臧克家说:
“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
”
二、重阳
重阳节,又称“踏秋”,汉族传统节日。
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也是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
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重阳与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倾室而出,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
三、关于重阳的诗句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孟浩然《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四、创作背景
1929年秋季,毛泽东和朱德抓住军阀重开战的有利时机,率红四军转战赣、粤、闽三省边界,在闽西汀江歼灭土著军阀,攻克了上杭,发展和扩大了根据地。
所以“战地黄花分外香”。
当年6月下旬,红四军第七次党代会后,毛泽东离开红四军领导职务。
11月26日,毛泽东重返领导岗位。
所以以《重阳》为题,艺术地表现了作者革命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1929年10月11日是重阳节,此时毛泽东因患疟疾达三个月之久,毛去上杭与朱德会合,闽西山区仲秋的风景,如湍急的汀江和遍地黄菊,给毛留下深刻印象,精神振奋之余,吟成这首小令。
这首词以突兀劲炼、清新健朗、富含哲理的起句,形象阐发了无产阶级革命者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表达了乐观进取、投身革命、争取自由的奋斗精神。
五、采桑子?
重阳
采桑子?
重阳
一九二九年十月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六、诗词赏析
上阕:
(1)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重阳是泛指,“天难老”三字是纲,笼罩全篇。
人生易老
天难老
“天难老”是说宇宙间一切事物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生生不已,光景常新。
“天”就是自然,“难老”就是指发展变化的过程无穷无尽。
岁岁重阳,则使“人生易老天难老”升华。
诗句的意思是说:
人生固易老,但这又何妨?
天是难老的呀。
这意义是丰富的,这情绪是昂扬的。
它揭示出不朽的历史发展规律,它体现了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像格言一样精警,真是耐人寻味。
(2)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重阳是特指诗人在战地重逢的重阳,1929年的重阳。
岁岁年年,都有重阳,重阳是过不完的
为什么“战地”的“黄花”会“分外香”呢?
战地播种着英雄的头颅,灌溉着烈土的鲜血,在炮火连天中野菊挺立开放,绽黄吐芳,使人看了怎能不感到格外美丽,怎能不感到加倍喜悦
诗句洋溢着高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下阕:
(1)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紧承上片意,写景,写的是真实感受。
自是秋风劲厉,不似春光妩媚。
“秋风劲”,使人联想到革命形势的不断发展和革命力量的不断壮大;“春光”,使人联想到如花似锦的和平生活。
(2)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为什么“胜似春光”?
春天里哪能有这天高气爽、江净波平的既鲜明又绚丽的寥廓景象呢?
“寥廓江天万里霜”,这可同杜甫的“天宇清霜净,公堂宿雾披”,大不相同。
同是秋霜,杜甫联想到的是“公堂”,毛泽东联想到的是“春光”。
而以秋比春,所作出的审美评价,显然根据不全然在于春与秋的自然属性,关键还是在诗人的战斗性格更喜欢劲厉,不接近妩媚。
因而在这种借景抒情之中,自然便有了寓意,有了寄托。
“秋风劲”,使人联想到革命形势的不断发展和革命力量的不断壮大;“春光”,使人联想到如花似锦的和平生活。
于是,“胜似春光”,便是合乎逻辑的推论了。
“江天”句则预示了革命前途的光明,表现了胜利信心的坚定。
这些寓意和寄托,都是在写景言情中的“言外意”,“味外味”,其妙处是“味在咸酸之外”。
不得把诗的形象看作某种概念的象征,这比那种托物言志的手法又高一筹,是真正的诗意与精深的哲理的统一,是浓郁的诗意中放射出的巨大哲理光辉。
它首先给人以强烈的美感享受,并从而又给人以刚毅的意志的鼓舞和智慧的理性的启发。
这是诗的最高的意境。
题解:
一九二九年六月二十二日在闽西龙岩召开了红四军第七次代表大会,会上毛泽东被朱德、陈毅等批评搞“家长制”,未被选为前敌委员会书记。
毛泽东随即离开部队,到上杭指导地方工作,差点死于疟疾。
直到十一月二十六日,大病初愈的毛泽东才在上海中央(当时由周恩来主持)“九月来信”的支持下恢复职务。
这首诗反映了病中的心情。
重阳节的经典诗篇——毛泽东《采桑子·重阳》赏析
时逢深秋,人在战场;西风萧瑟,万里飘霜。
那是一个愁煞人的季节,那是一个令人容易意志消沉的场景。
然而,对一个壮志凌云的战士,肃杀的秋风、泠洌的霜天,却能益增其奋发的气概;一如盛开的秋菊,在无情的战火中,所吐露的芬芳,益显浓烈。
九九重阳本是一个与家人团聚,登高郊游,煮酒促膝的好时节。
如今却身在战地,烽火连天,生死于旦夕之间,思亲之情皆须割绝。
国事当前,个人的一切皆须放下。
社稷之不保,何以家园?
唯有化亲情为国情,融个人于全体;视绊脚石为梯阶,化阻力为助力,方为大丈夫。
毛泽东在出生入死的战地,犹有停下来赏菊赞花香的闲情逸兴;在秋风霜天的季节里,还能把它看如春光,胜似春光!
红军最终能战胜军备与人数皆比它更强大的国民党军,最主要的关键便在其具有更高昂的斗志。
这应当是一种积极昂扬乐观的革命精神,表达了一个大无畏的革命者的开朗胸襟与豪情,是一个壮志凌云的战士,敢于面对无情残酷的革命斗争在肃杀的秋风、泠洌的霜天,却能益
增其奋发的气概;一如盛开的秋菊,在无情的战火中,所吐露的芬芳,益显浓烈正是他人格的写照!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这两句起势突兀。
前句是虚,后句是实;前句泛论人生天道,后句带出重阳入题。
这里化用了李贺的诗句“天若有情天亦老”(见于《金铜仙人辞汉歌》)。
“天难老”是将宇宙人格化。
为什么难老?
因为那是无情的。
宇宙间一切事物都在不断的发展变化,生生不已,无穷无尽。
如寒来暑往,日出月落,春秋更替,光景常新,周而复始。
“人生易老”是说韶光易逝,人生短促。
但诗人不是慨叹人生如朝露。
恰恰相反,正由于“人生易老”,更当努力进取,建功立业,莫让年华付流水。
所以必须把有限的生命献给无限壮丽的革命事业,让小我化入大我,尽可能发光发热,生命才更充实更宝贵。
这里诗人情绪是昂扬的,体现了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人生易老”与“天难老”构成对比,丝毫不含有消极感伤的意味。
一有尽,一无穷;一短促,一长久。
既对立又统一,提示了人生的真谛和宇宙永恒的真理,闪耀着唯物主义的思想光辉。
这是一句极富哲理的警句。
“战地黄花分外香。
”胜利可喜,人逢喜事精神爽,诗人异常兴奋。
战地有着烈士的鲜血,战地的“黄花”(满山遍野的野菊花)经过硝烟炮火的洗礼,依然在秋风寒霜中挺立开放、绽黄吐芳,它平凡质朴而生机勃勃,具有现实和象征的双重性。
使人看了怎能不感到格外美丽,格外芬芳?
怎能不感到加倍喜悦?
“分外香”写出了赏菊人此时此地的感受。
这一句有情有景,有色有香,熔诗情画意于一炉,形成了生机盎然的诗境,既歌颂了革命战争,又显示了诗人兼战士的豪迈旷放的情怀。
古人也有于军中写重阳的,如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这是什么情调?
厌战思家。
岑参本来是以反映边塞生活而著称的诗人,而在战地重阳,想到的只是长安故园,只是故园的菊花,还未能免俗,了无新意。
至于一般的骚人墨客,那就更不用说了。
再看看古人的重阳诗词,无论陶潜的“露凄喧风息,气彻天象明”(《九日闲居》)、“清气澄余滓,杳然天界高”(《己酉岁九月九日》);无论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无论李白的“携壶酌流霞,摩菊泛寒荣”(《九日》)、“九日龙山饮,黄花无数新”(《九日》)、“坐开桑落酒,来把菊花枝”(《九日杨奉先会白水崔明府》);无论杜牧的“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九日登高》);无论苏轼的“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边愁”(《南乡子》);无论黄庭坚的“花向老人头上笑,羞羞,白发簪花不解愁”(《南乡子》)┅┅无一例外,都没有摆脱俗气。
读过这首词便可以“一览众山小”了。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写的是诗人的真实感受。
“劲”字,力度极强,写出秋风摧枯拉朽,驱陈除腐的凌厉威猛之势,笔力雄悍,极有刚健遒劲之美,不似春光妩媚。
但绝对不是“春华落尽,满怀萧瑟”(刘克庄《贺新郎?
九日》)。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秋色春光,已有所抑扬。
春天里哪能有这天高气爽、水天相接的寥廓景象和秋色万里的壮丽景象呢?
当然诗人所作出的审美评价,不完全根据春与秋的自然属性,关键还是在诗人的战斗性格更喜欢劲厉。
因而在这种借景抒情之中,自然便有了寓意,有了寄托。
“秋风劲”,使人联想到革命形势的不断发展和革命力量的不断壮大;“春光”,使人联想到如花似锦的和平生活。
于是,“胜似春光”,便是合乎逻辑的推论了。
“寥廓江天万里霜”则预示了革命前途的光明,表现了胜利信心的坚定。
这些寓意和寄托,都隐含在写景言情中的“言外意”,“味外味”。
为了表情达意,词家常用叠句,如辛弃疾词: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又如吕本中词:
“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
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
亏,待得团圆是几时?
”《采桑子》一词,上下片的二三两句:
“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和“不似春光,胜似春光”,都似叠非叠,有反复又有递进,语势跌宕,韵调优美,句法则为创格。
似不着力,却见出深厚功力。
毛泽东诗词赏析之《采桑子?
重阳》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采桑子·重阳》
人生的变化很快,容易衰老,自然界的变化却不易看出来。
每年都有一个季重阳节,不知不觉中今年的重阳节又到了。
战场上的菊花分外地馨香袭人,秋风则刚劲强烈,虽然不像春天里的风光那样温柔,但却远胜春光之美好,绵延万里的江天秋色更是妖娆。
是啊,对于茫茫之历史长河、浩瀚无穷之宇宙,人又算得了什么呢?
可以说是韶华易逝、转瞬经年啊,在毫无察觉之中时光就流走了,也正是在这种无觉中人悄悄地变老了,但宇宙、大自然超级大国年累月却始终如一,自然法则无法抗拒,而具有正确人生观的人是能够坦然面对这一切的,不因“人生易老”“沧然而涕下”,因为自己珍惜光阴,珍视生命,快活人生,管它时光飞逝。
就像诗人这样,以这样的态度看待生命,这样使用生命,也才能于非常时期领略到“战地黄花分外香”。
秋风萧杀,大有摧枯拉朽之势,然独菊花傲然屹立,表现出超然的生命力和抗争力,就如红军战士不怕强敌压境,不怕艰难险阻,在困境中发挥崇高的革命气概和坚强的革命精神。
江天宽高深远,经霜染过的大地更加美丽,虽然没有了春天里的活泼开朗、朝气蓬勃,但却“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更有一番迷人的韵味和独特的景象。
这首诗可以说是作者对美好革命前景的坚定信念同外部世界之美水乳交融的结晶。
就诗本身来说,比前人有很大创新,古者诗人说秋总借以悲观伤感之情感基调,就连“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一代雄豪曹操也感叹人生悲凉,以豁达而著称的“诗仙”李白也“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的叹息,都感“人生之短暂”,只看到了自己的生命在沧桑中变老,却没想到“天难老”,“一代新人换旧人”,人是自然界中之一物,大自然中的一切皆依自然规律而运作,人当然也不例外,况且人还有感官享受,而花草却无,人要幸运多了。
人生在世只要能够善待自己、善待生命,好好度过此生,不也能领悟到那秀美的风景吗?
一个人若想要踏实地驾驭自己的的人生就必须有恒定的信念,不因任何艰难险阻而改变追求,只有在明朗的目标下才能更好地审视自我、享受自我,于悲凉之中也能捡拾希望和温存,于平淡之中寻出奇异与美感,于黑暗之中获取光明和力量,于绝境之中拥有信心与喜悦。
也正是靠着如诗人这样的乐观心态,有这样的信念,所以在敌人的重重包围之下仍泰然自若、依然故我,享受“战地黄花”之“分外香”。
此诗作于1929年,当时红军土著军阀地盘,革命取得了小规模的节节胜利,但仍处于敌人的包围中,诗人有感于美好的秋色,将自己的信念寄托于物,表达出其世界观的深刻涵义,使人能展开联想,给人以振奋。
从诗中我们体悟到作者把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的斗争当作了一种享受,将自己的个体生命赋予大自然及漫漫历史,既然“天难老”,“人生易老”也就是合情合理的,这里的“易老”
篇二:
采桑子重阳赏析
采桑子重阳赏析
[重阳]:
阴历九月初九日叫“重阳节”。
毛泽东1929年10月写这首词的时候,正是这年秋天红四军在福建省西部汀一带歼灭土著军阀,攻克了上杭,所以词中才有了“战地黄花分外香”句。
因是重阳节,此时菊花正开。
古人常于重阳节这天观赏菊花。
《吕氏春秋.季秋纪》有证:
“季秋之月:
?
?
菊有黄华(花)。
”
毛泽东这首词从外观上说,词句晓畅,几乎没有任何费解的地方。
然而这首词却采古之风于现代之韵。
古往今来,歌咏人生的诗词真是太多了,但大多带有悲观色彩,及时行乐的一面。
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便是很典型的。
全诗只四句: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愈是“念天地之悠悠”,便愈是“感人生之短暂”,前瞻后顾,孤独悲凉,再加上人生坎坷,处处失意,便不免“怆然而涕下”了。
毛泽东这里有说“人生易老天难老”且不是悲观面对,而是告诫我们大自然的规律不容回避,应该珍惜生命,造福人类。
虽然古今诗人们看到的是同样的客观存在,是同样的有限与无限的联结,但是经无产阶级革命家这么一说,便没有悲观的味了。
这就是毛泽东和其他诗人在世界观上的不同之处。
这首词的核心,或者说最足以代表这首词的精神的,便是那句“战地黄花分外香”了。
这是对革命战争的由衷赞美。
谁都知道,战争是伴随着牺牲和灾难的。
尤其处在第一线作战的人,随时随地都有牺牲的可能。
如果一是对革命战争具有英勇无畏的献身精神,如果一是把战争看作是一种幸福,一种愉快,
他就不会对“战地黄花”有一种“分外香”的感觉了。
这如同当年马克思回答他女儿的话。
女儿问他:
“你的幸福是什么?
”马克思只回答她两个字:
“斗争。
”这就是说,为全人类的幸福而斗争,才是他最大的幸福。
可见,毛泽东与马克思的人生态度多么一致。
这样的世界观,带给他的是革命的乐观情绪。
这在毛泽东的诗词中,不止一处可以看到。
如《大柏地》:
“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
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
”也是一例。
村壁上留下一些弹痕,按常理说有什么好看的呵?
但是在伟大的革命家笔下就是与常人不同。
那些弹洞村壁,在斜阳、彩虹如带的映照下,就显得与众不同了。
这是词的上半阕。
下半阕主要是描写秋天。
毛泽东很喜欢秋天。
俄罗斯的大诗人普希金,就很喜欢秋天。
每个人都各有自己喜欢的季节,这不算特殊。
值得注意的是,毛泽东对秋天的描写可以说独树一帜。
在古代文学的传统描写中,秋天总多少和悲秋相联系。
老杜的《秋兴八首》,可以说是其中的典型了。
江边、孤舟、悲号中的猿啼?
?
真的叫人泪下。
这些在艺术上的高度成就自不必多说。
而老杜在那年多病羁留孤城的逆境中,忧国思家,心事重重,这是很自然的。
可是,毛泽东笔下的秋天,比起许多诗家却是另种调子。
即使在他青年时期的词作《沁园春.长沙》中,也可看到这种特色。
尽管他“独立寒秋”,而看到的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以及“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红烂漫”,比春天的映山红还要红,还要可爱。
篇三:
毛泽东采桑子重阳赏析
《采桑子·重阳》赏析
人生易老天难老,
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
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
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
寥廓江天万里霜。
译文介绍
人之一生容易衰老而苍天却不老,
重阳节又年年都来到。
今天又逢重阳,
战场上的菊花是那样的芬芳。
一年又一年秋风刚劲地吹送,
那不是春天的光辉。
却胜过春天的光芒,
无涯的汀江之上有绵绵不绝的秋霜。
重阳节(TheDoubleNinthFestival)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又称“老人节”。
因为《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
重阳
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重阳又称“踏秋”与三月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倾室而出,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插茱萸、赏菊花。
自魏晋重阳气氛日渐浓郁,为历代文人墨客吟咏最多的几个传统节日之一。
天难老:
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全诗如下:
魏明帝青龙元年八月,诏宫官牵车,西取汉孝武捧露盘仙人,欲立致前殿。
宫官既拆盘,仙人临载,乃潸然泪下。
唐诸王孙李长吉,遂作《铜仙金人辞汉歌》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采桑 重阳 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