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之歌.docx
- 文档编号:958528
- 上传时间:2022-10-14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21.79KB
浪之歌.docx
《浪之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浪之歌.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浪之歌
《组歌》之《浪之歌》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感知海浪、海岸的形象,体会作者对祖国的情感。
2、感受文章的语言之美。
教学过程:
1、导入:
日月光华、风雨雷电,浪花海燕……这一组组壮阔而美丽的形象,在多情的作者笔下,化成一行行充满激情的文字,深深打动了我们的心。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黎巴嫩文坛骄子纪伯伦的优美散文诗《浪之歌》。
2、字词检测
你能读准下面的字吗?
执拗礁石馈赠憔悴真谛长吁短叹
3、自由美读课文,自由批注(对课文中的美点、疑点进行批注)
美读要求:
1、朗读中感知诗歌的形象。
2、朗读中体味情感,注意流畅(节奏、停顿、重音等)
3、朗读中重在进入情境,体会抒情性。
4、朗读思考,合作探究
“浪”在文中是怎样的形象?
它唱出了怎样的歌?
浪——热情洋溢、无比忠诚、温柔善良、人世间的守护神、就像一个热恋中的女子。
5、走进作者,探究主旨
这首诗仅仅写浪对岸的爱情吗?
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在诗人纪伯伦笔下,浪是如此的多情,如此的有生命、有灵气、有个性,它对海岸的感情是如此的难舍难分,那么,同学们想一下,难道作者写这篇文章仅仅是为了写海浪与海岸的忠贞情感吗?
对,当然不是。
我们说“诗根情”,作者写诗,其根本就是要抒发内心充溢的情感。
而这种情感往往借助于具体的形象来传达。
也就是说,诗的形象(意象)之中渗透着作者的情感。
那么我们来看看本文的这些意象中渗透着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呢?
让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作者。
纪伯伦:
黎巴嫩诗人、画家。
著有散文诗集《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
《组歌》包括五首散文诗,《浪之歌》是其中之一。
黎巴嫩文坛骄子纪伯伦在短暂而辉煌的生命之旅中饱经了颠沛流离。
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他在自己的国土上,连立足之地都没有,不得不长期旅居异国,身老他乡。
然而,这种因为贫穷困苦和统治阶级的罪恶而造成的与故土的别离,不仅没有淡化对国土的思恋,冷却他炽热的赤字深情。
相反,他爱之深,思之也更切,他除了将旅居海外的阿拉伯作家组织起来,共同为祖国独立和自由民主而抗争呼号外,还常常在自己的诗作里,对祖国寄予深厚的恋情。
《浪之歌》就是这类诗歌的代表作。
他借助海浪与海岸这对热恋形象,曲折地表达了对祖国忠贞不渝的爱和火热的衷肠。
孩子们,让我们用动情的朗诵把这份赤字之情读出来好吗?
海浪——游子(浪漫的女性形象)
海岸——祖国
海浪与海岸难舍难分——诗人对祖国忠贞不渝
礁石——对祖国漠不关心,反而排挤、打击作者这类热爱祖国的人。
主旨:
本文借海浪对海岸忠诚,表达诗人对祖国忠贞不渝的感情。
6、走进文本,探寻美点
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个人兴趣,选择其中一段或一句认真品读,自选角度,如人称、修辞、用词、句式、韵脚等,说说作者是如何借浪的形象表达自己的感情的。
1、人称美。
以第一人称展开,便于抒情。
(可以让“浪”敞开胸怀,尽情倾诉,另外,语言也更加生动活泼。
)
2、用词美。
(1)一组拟人化的动词:
“搂抱”、“亲吻”、“拥抱”、“扑倒”等,生动贴切地描绘热恋中的“浪”与“海岸”相亲相爱、难舍难分的情态。
(2)一组成语:
“碧海丹霞”、“长吁短叹”、“纹丝不动”、“死里逃生”等,言简意赅,让人产生无穷联想。
(3)一组叠词:
“相亲相爱”、“相离相分”、“紧紧”、“嘻嘻哈哈”等,富有韵律,极具音乐的美感。
3、句式美。
(1)对比句。
2、3段。
语意对举、反衬组合,具有对称美。
(2)排比句。
5段。
层次分明地表现星空、美人鱼、礁石和情人组成的画面中的“浪”的守护者的形象。
(3)特殊句式。
尾段。
在语意层次上显得丰富而有气势、显出独具特色的语言魅力。
4、押韵美。
7、拓展延伸,模仿创作
一粒沙、一棵树、一株草、一片云……都可以触动我们的情感,引发我们的想象。
请用第一人称,运用拟人手法以及其他修辞手法,选取一物,以“——之歌”为题,写一首散文诗,展示你对人生的思考。
(200字左右)
8、结束语:
让我们一起再有感情的诵读课文,感知海浪对海岸的感情,感知本文美美的语言,感知作者对祖国的那份赤诚的爱,火热的情吧。
教学的第一环节我要学生自己高声朗读,并要求大家选择至少五处地方作批注,准备进行交流。
教学契机正是在交流的时候出现的。
生:
老师,我读到最后一句的时候,总觉得不太舒服。
你看“这就是我的生活;这就是我终生的工作。
”这首散文诗的语言整体给人的感觉都是非常雅致的,但最后这“工作”一词很口语化,和全文的风格不谐调。
生:
我也有同感。
结尾在一篇文章中是非常重要的,老师经常说“卒章显志”,我认为结尾不仅是作者的情感抒发的高潮,也应该是作者写作风格得以突出展现的时候。
我也和伍勇俊同学感受一样,“工作”的意思表述是清楚的,但这个词很一般,力量不够。
师:
有道理,这是语体风格不统一的问题,可能是翻译的原因造成的。
那大家改一改。
生:
可以改成“事业”,你看,“这就是我的事业”,更庄重了,更神圣了。
生:
如果要表达神圣的化,我认为还可以改成“这就是我的使命”。
生:
还可以改成“这就是我的理想”。
师:
那咱把大家改后的句子再朗读一遍,体会一下。
(生动情朗读,改后结尾的表达效果果然增强了)
【教学回顾: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伍勇俊同学的发言,提醒我作为“翻译文学”,《浪之歌》还应该有另一个层次的阅读价值。
我马上调整了我的教学思路】
师:
伍勇俊同学的发现很可贵。
老师没有去查阅过《浪之歌》是什么时候翻译成中文的,但是,同学们应该知道,翻译外国文学作品本就是很不容易的事情。
翻译者自身的文学水准思想水准以及时代的背景都可能影响到翻译的质量。
所以译文中出现不太完美的地方是很正常的。
说不定《浪之歌》中就还有一些地方表达不是最好的,刚才朗读的时候同学们有发现吗?
现在咱们就来议一议如何?
(学生精神大振,跃跃欲试)
【教学回顾:
在学生的启示下,迅速改变教学方向,及时挖掘教材潜力,课堂教学就会呈现出“柳暗花明又一春”的境界。
】
生:
有的,我刚才朗读的时候就觉得很别扭。
比如第二句“爱情让我们相亲相近,空气却使我们相离相分”,“空气”是无所不在的,怎么把“使我们相离相分”的责任让它承担呢?
这不合逻辑。
师:
有意思,改改。
生:
可以改为“时间却使我们相离相分”。
浪和海岸只有涨潮的时候才能相拥,退潮的时候就必须分别,这难道不是“时间”让他们相离相分吗?
生:
还不如改为“时空使我们相离相分”,既有时间的限制,又有空间上的阻隔,这样更准确。
生:
对,这样的爱情更无奈,更让人同情。
生:
紧接着的下边一句也让人特别不舒服。
“我要用自己的津液让它的心冷却一些”,“津液”这词不对劲。
生:
对,我查了字典,“津液”是指人体的体液,有时也特指“唾液”,唾液怎么冷却海岸的炽热啊?
太少了吧?
生:
还脏。
(众笑)
生:
还让人产生不文明的联想。
师:
确实有道理,这个翻译不太符合中国人的审美习惯。
生:
改成“汗水”。
生:
不好,“汗水”是热的,怎么冷却?
而且“汗水”同样不太干净。
生:
改成“泪水”,既美还有感情。
生:
“热泪”?
不是还是热的吗?
生:
“热泪”的热不是指泪水的温度,而是指情感的温度。
(众笑)
师:
漂亮!
写这种散文关键就是要抓住所选之物的自然性特点,这样才能让人感觉浑然天成,不造作。
来,读一读,体会一下。
(生朗读:
我要用自己的热泪让它的心冷却一些,别那么过分炽热。
)
生:
我觉得“别那么过分炽热”也应该修改一下,这个句子表达不出浪对岸的心疼,反而有教训斥责的感觉。
生:
还有这个句子有点短,读起来意犹未尽。
师:
尝试加点东西?
生:
这样好不好?
“我要用自己的热泪让他的心冷却一些,让他别因为过分炽热而伤害了自己”。
生:
“伤害”可以改为“灼伤”,更形象。
师:
看来同学们都很懂得心疼自己所爱的人啊!
(众大笑)再读读。
(生动情朗读这一句)
生:
第二自然段也有不完美的地方。
分号前边是“于是他把我紧紧搂抱在怀中”,而分号后边是“于是他将我亲吻”,前边用了修饰短语“紧紧地”,很有表现力,而后边只用一个“亲吻”,表现力就不强。
生:
那好办,也加点东西,改成“于是他深情地将我亲吻”。
师:
“深情”这词很笼统,没有具体情景,表现不出特定的时间背景下岸对浪的情感。
【教学回顾:
现在孩子的写作中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是写不具体,只习惯用评价性的词语,没有细节描写。
所以我希望通过比较让他们对这点能领悟更多。
】
生:
改成“依依不舍地将我亲吻”比“深情”好。
这句写的是退潮时候的情景,浪和岸肯定是难舍难分的,他们应该是在吻别吧。
师:
真聪明,知道联系前后文往深处品味这就是进步了。
生:
第四自然段的“我围绕她们跳过舞”这句我觉得也不太漂亮。
这段文字中除了第一句是这样用外,用分号隔开的后面的几个句子的结尾都用四字短语,你看“长吁短叹、衷情吐露、同席对饮、纹丝不动、嘻嘻哈哈、面无笑容、死里逃生……”四字短语的应用让散文文字很雅致也很整齐,只有第一句翻译的是“我围绕他们跳过舞”,显得很单薄的。
师:
你读书真是很仔细!
生:
改成“翩翩起舞”就整齐了。
师:
不仅知道从意思上去考虑,还懂得从句式篇章上去考虑,咱们班的同学真是进步了。
【教学回顾:
评价很重要:
既要热情洋溢,又要实事求是,还要具有“点化”功能。
】
生:
老师,倒数第二段的最后三句感觉很混乱,读不懂,是不是也是因为翻译的原因啊?
师:
这句话是很费解,一直没有同学提出来,我还以为大家都读懂了呢!
来,咱们先朗读几遍再说。
(生反复朗诵:
呜呼!
彻夜不眠让我形容憔悴。
纵使我满腹爱情,而爱情的真谛就是清醒。
)
师:
先不管表达,说说你的理解,猜猜看,揣摩着说,不要怕说不明白。
生:
好像是表达浪对岸的一种无怨无悔的爱。
师:
爱到了一种什么程度?
生:
形容憔悴的程度。
师:
那海浪后悔吗?
生:
不悔。
师:
就如我们学过的一首诗——衣带……
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众笑)
师:
这句话中最费解的是哪个词语?
生:
“清醒”!
为什么说爱情的真谛就是清醒。
师:
问得好。
先弄清楚海浪清醒什么?
生:
清醒他和海岸不可能时时刻刻地在一起,他们只能够聚少离多,不能长相厮守。
生:
清醒他的爱情不可能朝朝暮暮,永远都在等在盼,是一份苦恋。
师:
这种爱情有点像现在正热播的一部获得大奖的电影,徐静蕾导演并主演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生:
我看过,是那种执着而热烈,绝望而永恒的爱。
(生大悟,感慨)
师:
那咱们说说为何海浪认为这就是爱的“真谛”呢?
海浪的爱情观是什么?
生:
他认为爱就要爱得毫无保留,纯纯粹粹地去爱,对爱的结果不要求任何回报。
生:
只有明知痛苦而依旧热烈地去爱,这样的爱才是伟大的。
生:
没有私心,无怨无求才是爱的真谛。
师:
这样理解比较到位了。
那再看看原文,再朗读一遍,为什么这个句子让我们觉得很拗口,甚至给理解造成了难度呢?
生:
主要是关联词的应用没有形成搭配,不符合中国人的语言习惯。
生:
标点上好像也有点问题。
师:
那咱们重新组合一下。
生:
可以把“纵使”改成“因为”。
师:
来,读一读。
(生动情朗读:
呜呼!
彻夜不眠让我形容憔悴。
因为我满腹爱情,而爱情的真谛就是清醒。
)
生:
这样改不错,句子中就包含了两重因果关系,思路很清晰。
生:
我还是不懂,两个句子之间的内在关系何在?
为什么说有两重因果关系呢?
师:
谁帮忙?
在原句中再加点词语,把因果关系表达得清楚一点儿。
生:
呜呼!
彻夜不眠让我形容憔悴。
憔悴是因为我满腹爱情,而爱情的真谛就是清醒。
因为我清醒地爱着,所以幸福和痛苦都让我憔悴。
师:
不错,理解得比较准确。
生:
也可以这样理解:
呜呼!
彻夜不眠让我形容憔悴。
憔悴是因为我满腹爱情。
纵使我形容憔悴,但是我依旧决定爱到地老天荒。
因为我深深地知道爱情的真谛就是清醒,我宁愿承受这份清醒的苦痛。
生:
哦,原来是这样。
不过如果作者真这样写语言就太罗嗦,诗味儿就没有了。
看来散文还是要凝练一点好,给人回味的余地多一点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浪之歌.doc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