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小学语文五上四单元.docx
- 文档编号:9579842
- 上传时间:2023-02-05
- 格式:DOCX
- 页数:25
- 大小:85.04KB
鲁教版小学语文五上四单元.docx
《鲁教版小学语文五上四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鲁教版小学语文五上四单元.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鲁教版小学语文五上四单元
第四单元备课
教材分析:
本单元安排了四篇课文。
其中《将相和》、《草船借箭》为精读课文,《猴王出世》、《景阳冈》为略读课文,一个语文园地。
《将相和》基本是只承袭了《史记》中的故事,语言形式基本是不同了,因为古文今译之后,语言的感觉都会存在很大的差异。
因此,翻译后的《将相和》基本上就属于历史故事性质的文章了;《史记》的文采与韵味基本不存在。
而《草船借箭》则相对保留了原著的一些语言特点,这也跟《三国演义》是近代白话文小说有关。
而后两篇略读课文《景阳冈》《猴王出世》则基本保留了原著的语言,只在个别句子略做调整。
学情分析:
学生对课文的背景或人物了解比较少,教师要引导学生搜集相关资料,为深入理解课文做准备。
学生的阅读水平也不高,在课堂上要采取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认识35个生字,会写23个生字,读写34个词语,读记19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在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感受人物形象,体验人物内心的情感世界。
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3.以“走进名著”为主题,开展以读、讲、演为主要形式的语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阅读名著名篇的兴趣,引导学生学会阅读,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的领域。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在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感受人物形象,体验人物内心的情感世界。
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2.以“走进名著”为主题,开展以读、讲、演为主要形式的语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阅读名著名篇的兴趣,引导学生学会阅读,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的领域。
教学难点:
以“走进名著”为主题,开展以读、讲、演为主要形式的语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阅读名著名篇的兴趣,引导学生学会阅读,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的领域。
教学方法和措施:
1.谈话法,讨论法等
2.进行本组教学,教师要统筹安排,加强教材的整合和课内外学习的结合,努力把读与悟、读与写、读书与活动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认真阅读。
并利用课内阅读的机会,调动学生阅读名著的积极性。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0——13课时主备人:
杜广芳
第四单元导读
——中国古典名著之旅
教学目标:
1.明确单元学习的主体和学习要求.
2.明确本单元的学习方法.
3.认读本单元的词语.
4.初步浏览本组课文,了解本组课文的大致内容、出处和主要人物,明确学习本组课文的基本要求。
教学重点:
1.明确单元学习的主体和学习要求.
2.明确本单元的学习方法.
教学难点:
明确本单元的学习方法.
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1.看图识人。
2.看片段猜人物。
3.读作品识人。
4.激趣导入,把握导语
刚才我们所认识的这些人物都出自我国的古典名著。
在浩如烟海的文学、历史名著中,还有许许多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引人入胜的故事,正等着我们去亲近,去感受,去细细品位。
本组的几篇课文,正是从我国古典名著中节选或根据名著改编的。
让我们马上启程,开始中国名著之旅吧!
板块一:
导语指示牌
1.拿起课本,轻声读一读导语,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出示导语)
本单元的主题——中国古典名著之旅(阅读)
你还知道了什么?
(从第二自然段知道了学习要求)
2.请同学们在书上用波浪线把学习要求划出来。
“导语指示牌”告诉我们:
本单元的学习主题是——我爱阅读(齐读),
学习要求是:
——
(1)理解主要内容
(2)感受人物形象(3)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齐读)
板块二:
明了大意方法指导
1.看目录,读一读,想一想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2.现在,就请同学们带着本单元的三个学习重点快速浏览本单元的4篇课文,注意浏览和默读、预习不一样,不用圈生字,不用标自然段号,要有速度,一目几行,整体上去捕捉信息就可以。
注意不要落掉每篇课文前面的导语提示、下面的注释、后面的资料袋,看看课文介绍了哪几个性格鲜明的人物,这些人物又出自哪本古典名著,作者是谁,找到有关的信息圈圈画画,试着填写下表中的前三栏:
单元学习导读卡
主题:
中国古典名著之旅学习者:
课题你了解到的信息你还想了解的信息
出自哪部名著
作者
主要人物
对主要人物的初步感受
《将相和》
《草船借箭》
《景阳冈》
《猴王出世》
3.交流。
4.四人小组合作,讨论选择一篇大家一致认为比较感兴趣的课文,试着填写上表中的后三栏(大致内容、对主要人物的初步感受、你还想了解的信息)。
5.检查字词和课文预习情况。
(1)读课本的词语盘点
(2)完成语基45页“读准字音”
(3)结合语基45页的“读通文意”说说每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有关资料。
《将相和》司马迁《史记》的资料;《草船借箭》中罗贯中及《三国演义》的资料。
课文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三足鼎立的历史格局。
板块四:
词语大转盘
一、字词认读:
1.这些词语比较难,开火车读。
召集强逼胆怯都督水寨
抵御鼓瑟筛酒吓唬诡计
胸膛霹雳铁锤酥软楷书
2.男生一个,女生一个读四字词语:
(出示)
理直气壮完璧归赵无价之宝神机妙算
同心协力负荆请罪天造地设踉踉跄跄
伸头缩颈抓耳挠腮喜不自胜战无不胜
二、写字指导:
1.老师批阅了大家的单元预习单,发现“瑟”这个字写得有问题。
(点击放大“瑟”)注意上边的两个“王”字,第一个最后一横笔变提。
看老师写,同学们书空,说出笔画的名称。
2.在学习报,“我爱写字”一栏里认认真真地临写两遍。
(巡视)
板块五:
诗词芳草地
这是语文园地“日积月累”中的歇后语:
1.先自由读,读准字音。
2.【点击】引读诗句。
3.总结:
伴随着你们的诵读,不知不觉,单元的主题公园之旅就要结束了,一路走来,你收获了什么?
4.课后给大家留这样两个作业:
必做:
1.在学习报上写一写本单元的生字。
2.背诵日积月累的歇后语。
选做:
搜集一些歇后语。
板书设计:
第一单元导读
(中国古典名著之旅)
瑟
理解主要内容
感受人物形象
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13将相和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复述课文。
2.了解课文内容,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内容,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教学难点:
把握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方法:
讲授法、读书指导法,自学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复习:
给文中三个小故事各加一个小标题,说说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板书:
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后,蔺相如一升再升,这是将相不和的原因,而负荆请罪体现了将相重新和好。
3.指生读三个小故事,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准备和同学交流。
4.跟大家讨论课后思考练习的第三题“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
(1)渑池会上,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
(思考:
秦王叫赵王鼓瑟后,是怎样做的?
为什么这样做?
使学生体会到:
秦王叫人记录下赵王为其鼓瑟,是为了说明秦王可以支配赵王,这对赵王、赵国都是一种侮辱,蔺相如逼秦王击缶,正是为了维护赵国的尊严。
)
(2)秦王击缶后,为什么“不敢拿赵王怎么样”?
(使学生知道:
秦国不攻打赵国,至少有三个方面原因;一是没找到合适的借口;二是赵国将相联手,很难对付;三是秦国暂时没有精力攻打,只想先吓住赵国,占一点便宜)
阅读小资料:
战国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
当时比较强的国家有七个,即秦、楚、齐、赵、燕、魏、韩,称为“战国七雄”,秦国是最强的一个。
秦国地处函谷关以西,其余六国在函谷关以东。
赵国在秦国和齐国之间。
“完璧归赵”的故事发生在秦国全力进攻楚国的时候。
秦国不能集中更多的兵力对付赵国,主要是用威胁的手段占赵国的便宜。
三、总结:
通过交流自学收获,看得出大家对课文内容有了深刻地了解。
学习中,使我们了解了本课是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将相和为中心,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三个小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发生、发展和结果。
那么廉颇、蔺相如各自的性格特点、语言、行动特点又是怎样的呢?
四、 指导朗读,说说你最喜欢课文中的哪个人物,说说人物的特点,并从课文中举出具体事例加以说明。
1.蔺相如:
(1)、机智勇敢;
(2)、热爱祖国;(3)、胸怀宽广;(4)、顾全大局;(5)、不畏强暴等。
2.廉颇:
(1)、英勇善战;
(2)、热爱祖国;(3)、知错就改等。
3.交流时相机理解廉颇的一段话,并指导朗读。
“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
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
”
(1)、廉颇当时是怎么说这句话的?
读一读,体会他的语气。
要读出廉颇的满腔怒气和对蔺相如的不服、不敬。
(2)、你觉得廉颇的话有道理吗?
为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蔺相如是如何凭借唇枪舌剑、舍生忘死不辱使命的,重点结合回答问题,引导学生读出蔺相如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中的语言,读出蔺相如不卑不亢、不畏强暴、誓死捍卫祖国尊严的凛然正气。
五、读喜欢的段落,再主动读给同学听。
总结:
《将相和》中,蔺相如和廉颇是两个同样熠熠生辉的人物,他们的故事之所以千古流芳,除了他们各自的机智勇敢或英勇善战之外,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他们那种顾全大局、热爱祖国的伟大精神!
让我们再读一下几千年前他们那些感人至深的话吧!
齐读“负荆请罪“中的最后两个自然段。
六、看“负荆请罪”插图,观察想象:
廉颇到蔺府负荆请罪,会怎么说,怎么做?
蔺相如又会如何做和说呢。
1.自己练习说一说。
2.把“负荆请罪”的结尾补充丰满,写一个片断。
3.读习作,师生评议,从语言是否符合人物身份、描写是否具体等方面评价。
例文:
廉颇裸着上身,背上荆条,徒步向蔺相如家走去。
蔺相如得知廉颇来了,早已在门口迎候。
廉颇一见蔺相如,扑通一下跪倒,双手抱拳,满脸羞愧地说:
“蔺大人,我是个粗人,见识少,气量小,哪里知道您这样忍让我,我实在没脸见您。
请重重责罚我吧!
”
蔺相如连忙扶起廉颇,说:
“咱们都是赵国的大臣,将军能体谅我,我已感激万分了,怎么还来给我赔礼呢?
“
廉颇感动得直流泪,蔺相如心感快慰。
旁边的百姓见了,纷纷议论,都说:
“赵国有这样的将和相,是我们的福气呀!
七、布置作业:
必做:
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或句子。
选做:
看看或听听表现“将相和”内容的戏曲的录像、录音。
课后反思:
14草船借箭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了解本课的情节,使学生认识到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他的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2.认识学习以记事为主的课文,必须抓住事情发展的线索,理清它的起因、经过及结果,并领会事件的本质意义。
3.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写法。
教学重点:
1.让学生读懂课文,在读的基础上,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2.能从课文所描写的人物性格中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作用。
教学难点:
1.了解本课的情节,使学生认识到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他的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2.通过人物对话,感受人物的特点。
第一课时
一、审题。
1.什么叫草船?
草船借箭是指什么意思?
2.再读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出示:
谁草船借箭?
为什么要草船借箭?
怎么样草船借箭的?
最后借到了箭没有?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这些问题实际上要我们回答什么?
请用陈述句表达。
草船惜箭的原因、经过、结果。
2.我们把草船借箭的经过看成借箭前的准备和借箭的过程。
(出示课后题1/
(2))
三、学习第一段
1.齐读第l句。
什么叫“妒忌”?
(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
)
2.从第二节的人物对话中我们能看出周瑜对诸葛亮的“妒忌”吗?
(1)指名2生分角色读课文第2节,师读旁白。
大家听2人对话共几轮,为每一轮编上序号。
(2)每一轮对话中,都能看出周瑜对诸葛亮的妒忌。
让我们再来看看,周瑜在与诸葛亮对话时,心中是怎么想的吧。
3.学习第一轮对话。
(1)齐读,边读边根据老师提的问题想想周瑜是怎么想的。
师问:
周瑜是大都督,难道他不知道?
生:
周瑜是知道的,他明知故问。
(2)那周瑜这时心里是怎么想的呢?
两人一组讨论。
交流:
2人一组,一人读周瑜说的话,一个说周瑜的心理活动
(可发挥想象,有不同答案)。
(3)过渡:
显然,周瑜正在设计想陷害诸葛亮,那他怎样一步一步进行下去的呢?
4.学习第二轮对话。
(1)指名2人读对话,师在其间提问让大家思考周瑜的心理活动。
“公事”是什么意思?
“推却”又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不能推却?
(周瑜以公事来压诸葛亮,使诸葛亮无法不答应。
)
(2)同桌一起像刚才一样讨论周瑜的心理活动。
交流:
“我用公事来压你,你想推也推不了。
”
5.学习第三--六轮对话。
(1)分四组讨论~六轮对话,学着刚才的方法,先分角色对话,再说说周瑜的心理活动。
最后一轮,周瑜没有问话但有动作——
(2)讨论、交流。
6. 小结,我们看到了,周瑜是步步紧逼,把诸葛亮圈入了他设置的圈套。
从每一次对话中,我们都能看到周瑜的妒忌、怨恨之心。
7. 周瑜设计陷害诸葛亮,而诸葛亮似乎已陷入他的圈套,让周瑜计划得逞了。
真的是这样吗?
思考:
诸葛亮在与周瑜对话时心理活动怎样?
他为什么答应周瑜如此难办到的任务?
默读1~2节,思考这些问题。
(诸葛亮其实已识破了周瑜的计划,但他以国家大计为重,为水战胜利考虑,不顾个人恩怨,答应三天造十万枝箭。
)
分组分角色,指名一生读旁白,朗读第1、2节,体会人物内心活动。
四、学习二—四段
1.全文末尾这句话与开头处的句子什么关系?
指名2人对读。
(首尾呼应。
)
师生配合(师首句,生尾句)读,体会首尾呼应。
2.板:
神机妙算
用词素合成的方法如何解释?
出示:
神机妙算——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情势,决定策略。
诸葛亮到底是怎样神机妙算的呢?
3.默读课文二-四段,找找突出描写诸葛亮神机妙算。
胸有成竹,料事如神的句子,用“—”划下。
交流出示小黑板:
(1)第三天保管有十万枝箭。
(2)不能让周都督知道,否则我的计划就完了。
(3)鲁肃……回来见了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
(4)第一天……第二天……,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诺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5)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6)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夭亮了就回去。
五、学习“知周瑜”
1.默读小黑板上第②句,用“如果……就……”的句子来表达句子的意思。
2.诸葛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假设?
(1)指名读第三节。
(2)口头完成填空。
因为诸葛亮知道周瑜妒忌他有才干会从中阻挠,所以诸葛亮要鲁肃不要告诉周瑜这件事。
两人一组讨论填空、交流。
齐读。
板:
知周瑜心
3.诸葛亮要鲁肃办什么事?
指名读句:
“希望你能借……船的两边。
”
(1)比较句子。
希望你能借船的两边。
希望你借给我一些船,“每只船上要有军士与许多草把子。
两句句子有什么区别?
用哪句好?
为什么?
第一句用了具体数字,写出了诸葛亮对船的具体要求。
用第一句好,表现了诸葛壳对计划早已成竹在胸。
(2)齐读此句。
师:
这排的一千多个草把子的船就是“草船借箭”中的——(生)“草船”。
六、学习“知鲁肃”
1.诸葛亮要鲁肃别把这事告诉周瑜,结果怎样?
齐读小黑板上第③句。
2.理解这句句子。
(1)“显然”是什么意思?
(出示小黑板:
事实与所说或所科的相符。
)
(2)“事实”是什么?
“所说或所料”又是谁所料的什么?
用上“果然”有什么作用?
(事实是鲁肃没向周瑜提借船的事,所料是诸葛让鲁肃不要提此事。
)
问:
相符吗?
(相符)用上“果然”表现事实与诸葛亮所预料完全相符。
(3)齐读句子体会。
3.师介绍:
鲁肃是东吴的一员大将,他为人忠实、守信,正因为诸葛亮知道鲁肃的为人,所以才料到他不会把此事告诉周瑜。
用上“果然”一词也表现了诸葛亮——板:
知鲁肃人
4.到现在,借箭的计划已有条不紊地准备就绪。
齐读第二段体会。
七、学习“识天象”
1.师:
(指小黑板上①④句)诸葛亮曾担保三天管保有十万枝箭,可第一天没有动静,第二天仍不见动静,直到(引读)——
2.指名读6-7节,说说诸葛亮为什么选在第三天四更时候出发?
板:
四更时候(这时候江上大雾弥漫。
)
(1)板:
大雾弥漫
(2)这时候江上大多弥漫到了什么程度?
(引)——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3.有了这样的大雾会有什么结果呢?
与借箭又有什么关系?
出示:
因为江上大雾弥漫,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所以……
先默读6、7节,然后四人一组讨论用多种方法来补充完整句子。
4.显然,大雾弥漫这一气候的变化正是借箭成功必不可少的一个要素,也是诸葛亮选择第三天四更时分出发的原因。
(1)诸葛亮是什么时候决定这一时间出发的?
(三天前立军令状时。
)为什么?
(2)早在三天前,诸葛亮就预测到三天后有一场漫天大雾,这要归功于他识天象,了解天气变化情况。
板:
识天象
(3)齐读小黑板上第①、④句,体会诸葛亮识天象的神机妙算。
5.正因为江上大雾弥漫,诸葛亮在天还没亮时,把船靠近曹军水寨,并怎样布船?
引读书中有关句子。
(船头超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
(1)看示意图1。
(显示出船头朝西,船尾朝东。
)
这样布船的目的是什么?
(准备受箭)
(2)引读,可这样布船,船队离曹太近了,鲁肃不禁吃惊他说:
(引)“……”,可诸葛亮却笑着说:
(引)“……”。
八、学习“知曹操”
1.这是诸葛亮的预料,事实又是怎样的呢?
引读——(曹操在营寨里……箭好像下雨一样。
)
2.“虚实”是指什么?
“虚”与“实”是一对反义词,“虚实”表示内部的实际情况。
文中指哪一方面看不清哪一方的虚实?
用“~~~”划出诸葛亮一方的内部实际情况。
“20只船……排在船上的两边。
”(第四节)
3.这样少的兵士,船上又没有什么武器,曹操丝毫不用害怕,可他为什么不敢派兵?
口头完成填空。
出示:
曹操之所以不敢轻易出动,是因为(江上大雾弥漫,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
师: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是别人还也许有派兵的可能,而曹操是绝不会派兵的,因为曹操是一个生性多疑的人。
4.现在你们看事实与诸葛亮的预料又一一相符,这就可用上刚才我们学的一个词?
(果然)请根据这一内容用“果然”造句。
5.诸葛亮能预料得如此之准,就是因为他知道曹操生性多疑的性格。
板:
知曹操性
6.这时曹操是怎么做的,诸葛亮又是怎么做的?
指名一人读曹操的句子,大家齐读诸葛亮的句子,配合读第8节。
7.看示意图2:
船头朝东,船尾朝西。
师:
这时诸葛亮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这是为什么?
(一边受满了箭,让另一边再来受箭。
)
这不禁使我们想到诸葛亮向鲁肃借草船时说:
“船要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船的两边)我自有妙用。
”
现在你能说说这个“妙”,妙在何处吗?
排在两边的草把,更利于多受些箭,用青布幔子遮着,让敌人看不清虚实……
九、学习“晓地理”
1.过渡:
当曹军一万多个弓弩手,一齐朝草船上射箭,箭好像下雨一般时,诸葛亮和鲁肃正在船中饮酒取乐。
因为诸葛亮这样说——(引)小黑板上第6 句。
2.天亮了,诸葛亮的船队是怎么回去的呢?
默读第9节,找出一个词来概括。
板:
顺风顺水
3.第三次出示图片投影1。
(1)根据“顺风顺水”这个词再次默读第9节,想想水往哪个方向流,当时的风向又是怎样的?
(请学生在示意图上用箭头表示。
)→
(2)师介绍:
长江江水正是由西向东流,正是趁着顺风顺水的时刻,二十条船像飞一样放回二十多里,曹操追也来不及了。
(3)诸葛亮能利用顺风顺水的条件是巧合吗?
这表现了诸葛亮知晓地理的优势,并能利用它。
板:
晓地利
4.齐读第9节。
十、学习第四段
1.学习了借箭经过,我们看到诸葛亮他知周瑜心、知鲁肃人,知曹操性,可算是知人心;他预料四更时刻大雾弥漫,应称是识天象;他更会利用顺风顺水应赞为晓地利,从这三方面看,诸葛亮其无傀为“神机妙算”,难怪周瑜最后也自叹不如。
2.齐读第四段。
+一、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课文,知道了诸葛亮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主要在于他知人心、识天象、晓地利,按事物的规律办事,他的神机妙算也就表现于此。
十二、作业:
必做:
复述故事内容
选做:
读《三国演义》其他故事
板书设计:
周瑜心
知人心 鲁肃人
神机妙算 曹操性
识天象 四更时候大雾弥漫
晓地利 顺风顺水
课后反思:
15景阳冈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了解武松打虎的经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感受武松的人物形象。
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有激发主动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武松打虎的经过。
2.感受武松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除了打虎,课文还写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跟打虎有什么关系。
教学方法:
讲解、自学、讨论相结合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明确阅读要求
(播放《好汉歌》,由电视剧主题曲导出名著《水浒传》。
播放武松打虎的视频)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两篇根据名著改编的课文,让我们再来读读节选自名著的文章。
(板书:
20.景阳冈)
1.你们了解《水浒传》吗?
认识武松吗?
知道的请举手,说说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全班交流。
一起读文后的“资料袋”。
)
2.指名读课文前的导语,其他同学边听边想:
导语提出了哪些阅读要求。
(1)认真读课文,找出具体描写打虎的部分多读几遍。
(2)想一想,除了“打虎”,课文还写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跟打虎有什么关系。
(3)武松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是通过哪些句子感受到的。
3.学习方法交流:
你准备怎样解决这三个问题?
(1)理清课文思路,了解段与段的联系。
(2)通过抓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感受人物的形象。
二、根据阅读要求,自读自悟
1.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由于课文一些语句的意思或用法与现代文有所不同,老师适当做一些提示。
如,“这酒真有气力”──这酒很有劲;“筛一碗酒”──倒一碗酒;“吃酒”──喝酒;“武松把脚往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
”──武松只顾往大虫面门上眼睛里乱踢。
2.老师巡视,指导学生养成一边读书一边思考批注的好习惯。
3.四人小组交流学习情况
三、检查自学效果、组织交流
1.学习汇报:
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武松打虎”,课文还写了哪些内容,找出相关段落。
(课文的8~13自然段写“武松打虎”,除此之外,1~4自然段主要写武松在酒店喝酒,5~7自然段写武松上景阳冈。
)
2.抽查四人小组读“武松打虎”段落。
3.在描写“武松打虎”的段落中,哪些语句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读后有什么感受?
(1)引导学生抓住武松打老虎的几个回合里,描写双方动作的词句进行比较体会。
突遇大虫的“一扑”、“一揪”、“一剪”,他的对策是“躲闪”、“闪在青石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鲁教版 小学语文 五上四 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