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创意导入语.docx
- 文档编号:9578850
- 上传时间:2023-02-05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26.18KB
桃花源记创意导入语.docx
《桃花源记创意导入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桃花源记创意导入语.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桃花源记创意导入语
桃花源记创意导入语
这是桃花源记创意导入语,是优秀的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桃花源记创意导入语第1篇
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翻译课文。
2.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并体会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
3.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等现象。
4.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学习文章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欣赏图片)同学们,当你们看到这样的美景时,脑海中会想到哪个成语吗?
(引出“世外桃源”这个成语)“世外桃源”这个成语是晋朝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
现在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
2.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字元亮,名潜,世称靖节先生,因其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
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
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
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
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
陶渊明长于诗文辞赋,有《陶渊明集》传世,主要散文有《归去来兮辞(并序)》《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
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
3.本文大约写于宋永初二年(421年),陶渊明约57岁。
他既拒绝过东晋政权的征召,又复拒绝同刘裕的宋政权合作,而以《桃花源诗并记》寄托了自己的社会理想。
“诗”追述了桃花源的形成,歌咏了“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这样一个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记”相当于诗的序,记叙了武陵人偶入桃花源的见闻,富于小说色彩。
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农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选作课文的,就是这篇有新奇情节、有优美环境、有人物、有对话的《桃花源记》。
二、检查预习
晋太元中(jìn)缘溪行(yuán)便舍船(shě)豁然开朗(huò)屋舍俨然(shè)(yǎn)
阡陌(qiānmò)黄发垂髫(tiáo)便要还家(yāo)遂与外人间隔(suì)(jiàn)
及郡(jùn)下,诣(yì)太守刘子骥(jì)
三、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范读课文,清楚、流畅。
清楚:
句读分明,节奏合理,语速适中流畅:
语句流利,音韵铿锵
2.成语:
世外桃源落英缤纷豁然开朗鸡犬相闻
怡然自乐黄发垂髫无人问津不足为外人道
3.通假字世外桃源落英缤纷豁然开朗鸡犬相闻怡然自乐黄发垂髫无人问津
要:
通“邀”,邀请。
4.古今异义词:
鲜美古义:
鲜艳美丽交通古义:
交错相通
今义:
(味道)新鲜今义:
指运输事业
妻子古义:
妻子和儿女无论古义:
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义:
专指男子的配偶今义:
连词,不管
绝境古义:
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足古义:
不值得
今义:
没有出路的境地今义:
不充足,不满
如此古义:
像这样
今义:
这样
4.一词多义
舍:
舍弃乃:
于是,就具:
都
房子竟然详细地
志:
作标记遂:
终于寻:
寻找
所作的标记于是,就随即,不久
5.同义词
具、悉、咸、皆:
都云、道:
说乃、遂:
于是
缘、扶:
沿着
6.课文翻译
7.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
四、熟读课文,质疑探究
1.渔人怎样发现桃花源的?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人。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2.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3.如此奇异幽雅的环境,假如你来到这里,你会有何感想?
你又有何推断呢?
感想:
A、有山有水,人杰地灵。
B、心情舒畅、愉快、惬意。
C、自己完全置身于另一个世界之中。
有一种虽处山外,却身在世外之感。
推断:
A、有人。
B、那么,这里的人的生活又如何呢?
★★第二节:
写渔人进入桃花林,看到桃花源中宁静安乐的生活环境。
1.渔人入山后,看到了怎样的图景?
(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
)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这里的人生活得好吗?
何以见得?
(描写桃花源人人和平劳动、幸福生活的语句)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你能用一句诗句来概括渔人进入桃花源过程的感受吗?
4.讨论:
如此之美的环境,在现实生活中能否找到吗?
对比
只有父子之分有君臣之别,贵贱之分
只有和平劳动无兵火征战为私利而荼毒生灵、鱼肉百姓
自劳自食、和睦相处你争我夺、尔虞我诈
不能(作者希望的理想境界,是“乌托邦”式的幻想。
)
★★第三节:
写桃花源中淳朴的社会风尚。
1.桃花源的人见到渔人有何反应?
说明什么?
“大惊”写出对陌生人到来的惊异。
显示出桃花源与外界隔绝久远。
这与下文“自云....无论魏晋”相呼应。
“设酒杀鸡作食”,“咸来问讯”表现了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民风纯朴。
2.文中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的?
反映了桃花源怎样的社会风气?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表现了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民风纯朴,真诚淳朴的社会风尚。
3.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个地方?
桃花源人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4.探讨:
渔人—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应说的是秦末以来战乱的历史,桃源人听后,为世上的动乱、黑暗而叹惋,也为世上老百姓过着的痛苦生活而叹惋。
提示:
A、陶渊明所处的时代怎样的.时代?
(魏晋时期,战乱年代。
所以桃花源中的人为桃源外边世界的动乱、社会的黑暗、人民生活的痛苦而叹惋。
)
B、从这里我们可知:
作者虚构的这个宁静安乐的环境、美好的风俗、淳朴的人情,是为了寄托作者的那种追求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社会的理想。
C、我们还可以进一步的探讨: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人生哲学和隐居田园而过着清贫生活的思想境界。
(注:
由“此中人”是那些淳朴百姓的化影,他们叹息渔人的生活不如乡村的美好生活。
从而可以推断陶渊明隐居田园的原因。
)
5.为什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是因为他们害怕世人知道桃花源这个地方,扰乱、破坏他们和平安宁的生活。
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
★★第二部分(2-3)写渔人进入访问、桃花源的经过。
(故事的发展)
★★第四节:
写渔人再寻桃花源,终不可得。
(结局和尾声)
1.渔人离开是时为何要作记号,而且还带人来寻找呢?
这里社会生活平静,人们安居乐业,民风淳朴,热情好客,没有战争,没有剥削,人与人之间友好和睦。
真是理想的社会,渔人也想让大家都能过上这样的好生活。
2.渔人离开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境界。
同时增加文章的神秘色彩。
3.最后两段与前又哪句话相呼应?
与“不足为外人道也”一句相呼应。
★★文章主题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
故事曲折回环。
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
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
明确:
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
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
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五、小结
1.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向往一种没有剥削与压迫的幸福美好生活,虽然陶渊明向往的理想社会还带有这样那样的局限性,但他对理想的追求,对黑暗现实的否定,还是值得肯定的。
岁月流逝,沧海桑田。
拓展阅读:
《桃花源记》教学建议
本课拟用一个半课时教读。
由于文章故事性强,语言浅显易懂,学生学起来定会觉得兴味甚浓,疏通文意决非难事。
在此条件下,教师可以凭自己的经验创造出有特色的教法来。
下面提几条建议,以供参考:
一、关于诵读教学
本文共309字,用中速读一遍约需2.5分钟。
假定学生在课前预习中已读过两三遍,课上再读七八遍,必能基本成诵。
再加上教师及个别学生的示范朗读和检查背诵,课上用于诵读的时间不会超过35分钟。
这是学好这篇课文的基本保证,从长远的眼光看,尤其应该如此,决不容忽视。
读和讲可以穿插起来进行。
大致可分三个阶段:
1、在扫清语言障碍的基础上读得顺畅,主要是字音准确,停顿分明,不读破句,并通过多次诵读熟悉故事;
2、对情节作一点分析,激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具体地想像出故事的发展过程,能进行创造性的复述,并牢牢记住文章中所有重要的语句,能读出一点“讲故事”的味道;
3、分析课文的思想内容,能比较熟练地背诵全文。
以上是就水平一般的教学班而言,在水平较高的教学班,也无妨先背下来,然后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式的学习。
二、关于想像力的培养
陶渊明的文章似淡而浓,似癯而腴,很值得品味。
品味的方法之一就是运用想像来探究故事中的某些细节。
例如:
1、渔人“忽逢桃花林”是否出于无意?
过去的诗人对此就有不同解释。
唐代诗人王维曾写道:
“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
”(《桃源行》)按这种说法,渔人这天并非出来打渔,而是为了欣赏山光水色,在不知不觉间来到桃花林的。
南宋诗人谢枋得的看法与此不同,他写道:
“飞花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庆全庵桃花》)这是说,渔人“沿溪行”恰好在溪的下流,桃林中既“落英缤纷”,自然有不少花儿落在水面,随流而下,渔人是在看到这些花瓣后,逆流而上到达桃花林的。
这两种说法都有理,不必辨其是非,却也无妨以此引起学生的想像。
2、渔人何以敢入洞?
渔人见桃林面积之广(“夹岸数百步”),又是纯一色的桃树(“中无杂树”),为人间所罕有,已有“寻仙”之意;待到行至桃林尽头,发现了“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他以为这是“天外有天”的标志,便决意去追寻光源,满心希望能由此而直达仙境。
3、村人听渔人“具言所闻”后,为什么“皆叹惋”?
桃源村人为“避秦时乱”而来此,至晋太元中已将近六百年。
文中没有提到渔人所说的具体内容,但从村人“皆叹惋”的反应中,可以推知他说的是外界的人们在改朝换代的战争浩劫中所遭受的灾难。
为培养学生想像力而提出探究性的问题不宜过多,更不宜琐碎,要给学生留出自己发挥想像的余地,办法就是要求学生创造性地复述故事。
桃花源记创意导入语第2篇
一、复习导入
名家名篇大家谈。
(回顾七年级学过哪些文言文,接触了哪些作家作品。
)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古代的大文豪──陶渊明,并且来学习他的一篇脍炙人口的作品《桃花源记》。
二、检查预习
1、交流作者的有关资料: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
浔阳柴桑(今九江西南)人。
我国古代杰出的文学家。
是大司马陶侃的曾孙,其祖父、外祖父都做过官。
他受家庭教养和儒家思想的影响,年少时就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
时值东晋和宋的易代之际,社会不安,壮志难酬,二十九岁开始,先后做过几任小官,他在几次仕途中,深感官场污浊、仕途凶险,终于在41岁辞官回乡,并作《归去来兮辞》以明其志。
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
他所做的诗文多描写农村生活情趣,表现田园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愿与农民来往而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但又包含了消极遁世的因素。
2、识记生字词:
豁(hu)然开朗俨(yǎn)然阡(qiān)陌垂髫(tiáo)
诣(yì)太守刘子骥(jì)
三、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
(对课文的感知,以朗读为切入点,又以朗读为重点。
)朗读的设计如下:
一读:
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意在听准字音;
二读:
学生放开声音,自由朗读,意在读通课文,培养语感;(此处提出要求:
“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
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
”──朱熹语)
三读:
请班上朗读课文好的同学有感情的读。
并请其他同学思考:
这篇文章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用几句话概括一下。
2、分小组细读课文并自己试着疏通文意。
(不懂的地方做好记号,准备质疑。
)
3、每一小组派一名代表质疑,全班答疑,教师参与。
4、集体逐段朗读,“开火车”翻译,贯通文意。
5、把握叙事线索和故事情节。
分组讨论,明确:
以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开端,写渔人发现桃花林。
第二部分(第2、3段)发展,写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见闻和经历。
第三部分(第4段)结局,写太守派人寻找桃花源未果。
第四部分(第5段)尾声,写桃花源无人问津。
四、布置作业
1、初步背诵课文。
2、抄写并识记字词、对译课文2、3两自然段。
桃花源记创意导入语第3篇
教学目的
1.朗读、背诵文育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理解文章的叙事线索。
难点:
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豁然(huo)俨然(yau)阡陌(qianmo)诣(yi)
2.熟读课文,查字典,参考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
二、导入
1.作者简介:
陶渊明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
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
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
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
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
后称靖节先生。
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
他拒绝同刘格的来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2导语:
同学们学过“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吗?
它是晋朝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
现在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
三、课文分析
1.朗读课文。
(或听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后齐读课文)
2.请同学们试翻译课文。
(每生翻译一句)
3.掌握课文注释的词语。
(补充注释如下)
为业:
靠……谋生。
缘:
沿。
夹岸:
夹着溪流两岸。
杂:
别的。
鲜美:
鲜艳美丽。
异:
诧异。
穷:
穷尽。
舍:
舍弃,放弃。
豁然:
开通、敞亮的样子。
开朗:
开阔明亮。
平旷:
平坦开阔。
属:
类。
悉:
全。
信然自乐:
喜悦,心满意足。
所从来:
从哪儿来。
咸:
都。
问讯:
打听消息。
先世:
祖先。
妻子:
妻子儿女。
邑人:
同乡人。
不复出焉:
不再从这里出去。
焉:
于之,从这里。
间隔:
断绝了往来。
皆:
都。
叹惋:
感叹,惋惜。
延:
请。
语告:
告诉(他)说。
不足:
不值得。
既:
已经。
志:
做记号。
诣:
拜见,卧…·怯。
如
此:
像这样。
遣:
派。
欣然:
高兴地。
四、小结
1.古今词义。
鲜美古义:
鲜艳美丽芳草鲜美今义:
(味道)新鲜
交通古义:
交错相通阡陌交通今义:
交通运输
妻子古义:
妻子儿女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今义:
指男方的配偶,老婆
绝境古义:
与世隔绝的地方来此绝境今义:
没有出路的地方无论古义:
不要说,更不必说无论魏晋今义;不管(连词)如此古义:
像这样说如此今义:
这样缘古义:
沿缘溪行今义:
缘故,缘分延古义:
请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今义:
延长.延伸津古义:
渡口这里问津指探访。
后遂无问津者今义:
口液
2.一词多义舍:
舍弃便舍船房子屋舍俨然寻:
寻找寻向所志不久寻病终志:
做标记处处志之标记寻向所志向:
以前寻向所志
3.判断句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南阳的刘子骥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五、作业
第二课时
一、导人
上节课我们已疏通了文章意思,这节课我们一起分析文章的内容。
二、课文分析
1.朗读课文,试背诵课文。
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按渔人行踪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第二部分(第2~3节)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第三部分(从第4节到完)写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派人先后探访桃源未果的情形。
3提问:
渔人怎么发现桃花源的?
讨论归纳: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人。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4.提问:
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讨论并归纳: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5.提问:
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
讨论并归纳:
土地平旷,屋舍产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呼陌交通,鸡犬相闻。
6.提问:
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的?
讨论并归纳: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7.提问:
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
讨论并归纳:
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源与世隔绝的久远。
8.提问:
渔人—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讨论并归纳:
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9.提问: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
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
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
10提问:
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讨论并归纳: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
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11.提问:
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
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
讨论并归纳:
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
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
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三、小结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
故事曲折回环。
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中心思想)
四、板书设计
景色优美-环境良好-生活安定-民风淳朴-热情好客-理想社会(世外桃源)
五、作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桃花源记 创意 导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