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里古镇实习报告.docx
- 文档编号:9571836
- 上传时间:2023-02-05
- 格式:DOCX
- 页数:19
- 大小:1.09MB
上里古镇实习报告.docx
《上里古镇实习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里古镇实习报告.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上里古镇实习报告
上里古镇实习报告
实习内容:
上里古镇建筑数目和类型的调查
专业班级:
环规03级2班
组别:
第9组
学号:
20033831
姓名:
潘熙炜
指导老师:
胡宗达
实习地点:
雨城区上里古镇
实习时间:
2005年12月3日
目录
1.前言--------------------------------------------------------------------------3
1.1实习的内容----------------------------------------------------------------3
1.2实习的目的和意义-------------------------------------------------------3
2.上里古镇基本概况----------------------------------------------------------4
3.上里古镇各个建筑类型典型代表介绍----------------------------------5
3.1上里的宅院-----------------------------------------------------------------5
3.2上里的古桥-----------------------------------------------------------------6
3.3上里的贞洁牌坊-----------------------------------------------------------7
3.4上里的古塔-----------------------------------------------------------------8
3.5上里的古泉-----------------------------------------------------------------9
3.6上里“井”字街道-------------------------------------------------------10
3.7上里古戏台、水车及水磨坊-------------------------------------------10
4.上里古镇建筑类型和数目调查研究指标测度及分析---------------11
4.1建筑类型和数目调查研究指标体系建立和研究方法-----------------------11
4.2主要景点依据指标调查结果及指标测度----------------------------------------12
5.上里古镇历史建筑保护及开发中存在问题分析及规划建议------13
6.结语——实习心得----------------------------------------------------------13
1.前言
不同时期,不同年代,不同地域环境的建筑都有其自身的特点。
因此就形成各具风格的建筑的类型。
这些都是先辈们用其智慧和双手创造文明的淀积与结晶,镌刻着一个民族、国家或地区文化生命的内涵,是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特有的精神机制、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人类活动的信息资料库,是展示人类文明的卷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中,将文化遗产,是指那些从历史、艺术、科学或审美、人种学、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各类文物、建筑群、遗址。
在所有的文化遗产中,古村镇蕴藏着人类优秀的民风民俗,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的历史风貌,传乘着历史的文脉和足迹,是人类的精神文明财富。
因而是重点保护的内容之一。
1.1实习的内容:
这一次我们生态规划课程实习的地点是坐落于四县交接之处,东通名山、邛崃,西达芦山、雨城,的上里古镇,上里古镇历史文化悠久、名胜古迹众多,还有各种各样的别具特色的建筑类型,长期以来形成了以泉文化、桥文化、牌坊文化等为核心的历史文化群。
我们这次生态规划实习是对上里古镇的经济,文化,社会,历史等个方面做详细的调查。
但,由于时间及其他因素的限制,不可能几个人就把所有的内容都调查,因此,胡老师把我们四个班分成几个不同的组,每个组负责调查不同的内容。
我们小组(第9组)调查任务是上里古镇建筑数目和类型的调查。
经过前期的准备我们对要调查的内容以及调查方法有了充分的认识。
以下就我们的实习内容和经过做一些简单的说明:
表一实习基本情况介绍
项目
内容简介
实习日期
2006年12月03日
实习地点
雅安市上里古镇
实习时数
1天
实习内容
上里古镇建筑数目和类型的调查
实习的方式
野外实地考察询问当地老百姓向当地有关部门咨询
参考历史文献资料网上查阅资料其他方式
实习安排
我们小组共9人,分为两个小组调查
1小队:
杜江烽舒晓刚邓琪王雯雯
2小队:
潘熙炜张箭马玉兰向宁川刘强
实习原则
①科学合理性
②全面性
③层次性
④可操作性
1.2实习的目的和意义:
总的来说,生态规划是在生态学原理的指导下,根据经济,社会,自然等方面的信息,从宏观,综合的角度分析研究地区规划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土地利用及资源利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措施。
生态规划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如果只是学习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而缺乏实践操作的话那就很难掌握这门学科的精髓。
因此,实习就是必然的要求了。
通过野外实习,我们能够很好地掌握生态规划的一些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比如说:
(1)怎么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规划范围很目标;
(2)资料的收集;
(3)信息的筛选和指标体系的建立:
(4)如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等
2.上里古镇的基本概况:
上里古镇位于川南(雨城)雅安之北26公里距成都约110+26(公里),行程约3小时,坐落于四县交接之处,东通名山、邛崃,西达芦山、雨城。
上里古镇于1982年被四川省命名为“历史文化名镇”,被称为四川省十大古镇之一。
根据境内尚存的文物记载,古镇初名“罗绳”(因地处罗绳山东面而得名),昔日古道上的驿站、关隘之意,是巴蜀平原通往关外民族地区的关卡之一,从这里到邛崃(临邛城)至芦山(姜城)和雅安(雅州城),各为一日行程。
到了明末清初,由于古镇人口不断增加,经济日益繁荣,便以五大姓氏更名为“五家口”,至今仍流传着这五大家庭的各自千秋,即:
杨家顶子(官宦世家)、韩家银子(经商钱多)、陈家谷子(粮田众多)、许家女子(长得标致)、张家碇子(习武卖药)。
解放后,依据陇西河的流向,三十里建场,因这里位于上十里,故名上里。
(以下是上里的区位地图)
图一上里区位图
古镇特具历史和自然生态两大优势,古镇建在二水环绕,面向田野小丘,与四周古主、修竹、溪水、古桥相映成趣。
镇上古朴的建筑高低错落,风格各异,石板铺街,木屋为舍。
街市以主要是“井”字布局,取“井中有水”防止火患之意。
居高俯览,宛如观赏一幅古老的画卷;身临其间,有又一种时光倒流回到从前的感觉,仿佛置身世外二水环绕的镇内,古桥、古树、古场镇,古塔、古洞、古牌坊,再加上清末的宅院(韩家大院)、唐代的喷泉(渊泽侯白马泉)竞向世人展示她朴实无华的千百年的风韵!
十八罗汉拜观音上里镇自然景观,位于上里镇中心小学对面。
因十八个连续突兀的小山峰,面对“观音峰”而得名,是上里最具庄严神圣、奇拔秀逸的自然景观。
3.上里古镇各个建筑类型典型代表介绍
3.1上里的宅院(以韩家大院为例)
全镇座落四处韩家大院,现具保存完好的韩家建筑群有两处,一位于四家村,一位于古镇内。
大院始建于清代嘉庆年间,院内雕刻历经三代人方完成,雕刻内容以川戏折子戏和历史典故为题材,其独特的镶嵌式雕刻工艺,实为地方一绝。
位于四家村8社的韩家大院,系民间古建筑,始建于清朝乾至道光4年。
系钦点进士及第、署云南省禄权县知事、代署武亭州官韩廷藩和武举韩腾蛟、韩廷锐、痒生韩廷儒家的“华居”,清朝朝廷赐挂“卫守府”金匾。
整个建筑有7个四合天井组成,又称为“七星抱月”,整个院落占地约,7个四合天井为四合院式木结构穿斗,布局严谨,大门呈“八”字两柱撑檐,饰木雕人物图案。
升台阶为正厅华堂,两旁设置厢房、耳房。
大小天井有走廊互相贯通,皆以正方形、长方形地板铺地。
光洁平整。
后院建耍楼、花园。
建筑以镶嵌、木雕称奇,门窗、梁檐、枋柱等多用银杏、楠木、红豆、红杉、檀木等做材料,雕刻人物、鸟兽、花卉、仙房等图案以及民间故事和社会风俗等场面,栩栩如生。
分件雕刻成型后,镶嵌于设计位置,入槽合缝,粘结牢固,一人一物都体态匀称、神情各异、图纹清晰、风格独特。
大院坐南朝北,呈一完整的四合院格局,地势平坦、视域开阔,其中木雕窗格最为精美。
韩家大院窗格分为格类、如意纹以及仕锦嵌花三类,线条流畅、受力均匀,布局巧妙,是上里原有传统营造工艺的典范之作。
位于四家村3社的韩家大院,在经历了民国年间的一场大火后,仅仅保留下一个大门和10余间房屋,虽然经过整修,但仍然未能恢复原貌。
以下是韩家大院建筑特色介绍;
(图一)镶嵌式雕刻
(图二)镂空雕刻
3.2上里的古桥(以二仙桥为例)
上里古镇,之所以能远远超越风景名胜、历史古迹的一般层次,以其水墨画般的中国传统人文风格突破岁月的风尘,正是因为以水为魂。
有水就有桥。
在古镇造型各异的桥共有10余座,其中最为有名的当属“立交桥”、“二仙桥”以及大石板桥。
立交桥,又称高桥,建于清乾十四年。
为三卷供桥,桥下东西两端各有一人行道,桥上、桥下东西两端各有一人行道,桥上、桥下皆可通行。
桥上有红军字刻,在桥的北面,人行道上有著名的红军碑刻遗址。
据镇上老人讲,这座桥可能是我国最老的立交桥,古上里人视其为上里的骄傲。
二仙桥位于古镇西约200米处的陇西河上的治安村1社,为上里杨家所建。
二仙桥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清乾隆初第一、二次建成后均被洪水冲毁,第三次再建于清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建成。
该桥为高卷拱单孔石桥,桥面两侧有石栏,正中雕刻龙头、龙尾,桥头坚一宝塔,正面浮雕神像和二仙桥三个大字,塔壁阴刻文字,记述了曾先后三次建桥过程,此桥与周围山峦、河水、田野相映有江南水乡美景之感。
站立于桥上物影倒影水中,充满着诗情画意,桥南田野间耸立着数十座馒头小山包,人称“十八罗汉拜观音”;桥北为天台山,如遇晴天可观尝到天台山脉由由山脊构成的巨型卧佛。
3.3上里古牌坊(贞洁牌坊)
古镇内尚存有3座石牌坊,即省级保护单位“双节孝”石牌坊;市级文化陈氏“九世同居”和陈氏“贞节”牌坊。
石牌坊“双节孝”石牌坊建于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系褒扬韩氏婆媳两代守节遵诏而建的石牌坊,石质门楼式建筑,四柱三间,重檐五脊,坊高11.25米,基座宽7.8米,出檐1.1米。
坊上刻有戏曲故事20余组,人物100多个,雕工精细,人物形象生动,眉目传神。
坊前有双斗桅杆一对,分别高米,气势颇为恢宏,是我国石刻艺术之精品。
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双节孝"石牌坊
3.4上里的古塔
塔是我国传统的建筑形式,是中华五千年的文明的载体之一。
上里古塔共分为四种,即舍利塔、文峰塔、药王塔以及建桥塔,数目众多,风格各异。
文峰塔,又称字库塔,建于清同治五年(1867年),现座落在四家村2社,属于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塔石质空心、楼阁式构造。
塔共计5层,通高10米,塔身为正六边形,自下而上逐层内敛,塔尖为宝瓶刹尖,塔下有字纸炉,以供当地官宦人家和文人燃烧字纸之用,彰现出本地的儒雅文风。
文峰塔保存完好,但上面雕刻的红军字刻对塔身有一定损伤。
底层四周刻有楹联,其内容如下:
“要好儿孙字必惜,欲高门第善宜建,能培心地广福田,欲求荣华正宜作善,字广配山张文风,石亭锁水保财旺”,对研究当地民风民俗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舍利塔,主要分布在白马寺内,相传是隋文帝杨坚为感谢尼姑智仙对自已的抚养之恩,诏令全国各座名山修建佛塔供奉智仙的舍利子。
药王塔位于白马泉后门100多米出,呈长方形,共3层,塔顶为葫芦形,塔身自下而上逐层变小。
其中底层高1.04米,长1.54米,宽1.2米;第二层高0.94米,第三层高0.84米。
葫芦塔顶下有浮雕“入海寻丹图”。
塔身共两X,上X供奉“药王御医”,两边楹联为“百千万转修君子,一十七世为大夫”,横批为“紫府飞霞”,下X供奉吴道子“坐虎针龙”石雕,两边楹联为:
“元代为医广积阴功于往事,清时得道永著香炉在人间”,横批为“名垂千古”。
3.5上里的古泉
上里的泉主要有白马泉和喷珠泉。
白马泉,位于白马村3社,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白马泉建于唐代贞观年间(627年),宋乾道年间被封为“渊泽侯”,是全国独具特色的十大恒温间隙泉之一,因起潮落潮均能听到马蹄声得名。
水温14度左右。
白马泉所在地,历史上的佛教圣地,该泉原名“龙渊”,仅是一滩水。
相传唐僧师徒从西天取经回来,朝廷派白马到边疆驮经书,沿古道经藏入川,途径雅州,白马脱缰而去,行者追至一泉边,见白马饮泉水发出嘶鸣,故敕泉水为“白马”。
泉底巨石镌有龙马浮雕,临水面有“龙涸”二字。
水从石下溢出,由内潭流至外潭,两潭之间有一石桥,泉涌时淹没石桥,歇时,石桥露出,游人可通行。
泉日涌数次,潮期不定。
每潮一次,长则一小时,短则半小时。
宋乾道元年丁玄(公元1165年),因川西南连续三年大旱,附近州县官民到白马泉求雨。
巧遇泉池涨潮,随之风云交加,天降甘露,禾苗反青,皱章上述,封泉池为“渊泽侯”。
传闻当时观音菩萨路径此地,见当地百姓遭受旱灾,大发慈悲,倾净瓶之水降甘露三日,解除旱情。
当时有一滴甘露洒落于白马泉侧,形成一泉,泉水清澈甘甜,长年不竭。
后人为得知菩萨救助,于唐代永乐年间依托此泉靠山修建观音殿,并将山岩雕刻观音像供奉,将泉命名为“观音泉”以表谢意。
现在的白马寺观音大殿内所供“十八罗汉拜观音”的摩岩雕像就是唐代所塑,殿内那口泉就是“观音泉”,这也是中国佛教中唯一在大殿内有泉的建筑。
喷珠泉,位于白马泉外,泉水终年不枯,泉池随时都可见串串珍珠般的气泡从池底喷出。
池边立有清代雅州太守黄云鹄题写的“喷珠泉”碑。
白马泉
3.6上里的古街道
上里主要街市的“井”字布局由南北向的两条街道以及东西向的两条街道组成,寓“井中有水、水火不容”,“水胜谷丰”之意。
以水制火孽,祈愿小镇平安,为川中场镇不多见的巧妙设计。
究其“井”字街道系统的形成,应源自火灾结果。
古镇集镇建筑以木结构为主,易于火灾的发生。
据杨莲中老人(杨家后人、上里老年协会重要组织者)介绍,古镇历史上曾经多次发生火灾,特别是民国初年的一场大火,除靠山的几处大院幸免于难之外,其余房屋铺面均焚烧殆尽。
灾后重建古场镇便被设计成“井”字格局,意在“井中有水、水能灭火”,又在场镇中心“水巷子”处掏一水井,以进一步落实“井中有水”之意,并且在镇中巧妙布局,以真正起到“水能灭火”功用。
此外,“井”字街道系统还有重要的防洪价值。
3.7上里古戏台、水车及水磨坊
上里是川剧的发源地之一,上里古戏台由石木构建,戏台雕龙画凤,雕刻景物栩栩如生,反映出上里精致的木雕和石雕工艺。
古戏台是古场镇在春节或逢年过节演出川剧的主要地方,而演出的剧目主要依民俗进行选择。
此外在古戏台的背面留有红军的字刻。
水车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进行农业灌溉的重要工具,在上里,陇西河畔的水车是上里最为古老的建筑之一,最早由当地农民创造。
古镇上的水车不仅有汲水灌溉的作用,当地居民还充分利用水能进行研磨,与古磨房共同构成了当地人民磨面、对粮食进行加工的主要工具。
根据镇上老人介绍,水车原为竹子制造,后随着历史发展逐渐衰弱,最终消失,我们现在看到的时前几年在原址上修建的木料结构物。
水磨房坐落在二仙桥的东侧,其作用原理为利用水流落差推动石磨运转。
磨房是古代上里进行农产品加工的主要场所,因而也是最为热闹的地方,但随着现代技术的进步,其作用不断弱化,最终被人遗忘。
重建后的磨房以木板为墙,盖瓦覆顶,周设栅栏,外装水轮,内备石磨,水推磨旋,在加上田园山水间的饴人美景,形成一幅天人合一的壮丽画卷。
上里戏台(上)水车(下)
4.上里古镇建筑类型和数目调查研究
4.1上里古镇建筑类型和数目指标体系建立方案:
(一)指标体系
目标层
项目层
指标层
指标说明
上里古镇建筑数目和类型
古街道
文化价值指数
古建筑遗址的文化内涵及其知名度
宅院
历史久远度
古桥
现存古建筑、遗迹的最早修建年代
古泉
保护等级
牌坊
拥有文保单位的最高登记(县级,市级,省级还是国家级保护单位)
祠堂
书院
建筑的数目和密度
寺庙
所属类型占总的建筑面积的比例
古塔
(二)指标衡量标准
指标名称
高级
中级
低级
文化价值指数
知名度高
知名度中等
不知名
历史久远度
元宋之前
明清时期
近代
保护等级
国家级
省级
县,市级
建筑数目(密度)
多
一般
很少
4.2根据指标建立体系的方案分析列举上里古镇主要建筑类型:
(三)主要建筑列举
序号
建筑物名称
地理位置
建筑年代
现状
保护等级
建筑风格
1
双节孝石牌坊
四家村3社
道光19年(公元1839年)
基本完好
省级
赞扬姑媳两代重节守孝奉旨而建,双桅设计古朴庄重,石坊浮雕精湛
2
白马泉
白马村3社
贞观元年(公元627年)
基本完好
省级
又名“龙渊”,宋到封“渊泽侯”,历史悠久
3
韩家大院
四家村8社
道光四年(公元1825年)
基本完好
市级
镶嵌式雕刻巧夺天工.
4
九世同居牌坊
四家村4社
清嘉庆6年(公元1801年)
基本完好
市级
表彰陈家治家有方,历经9代未分家,人口逾千。
治家之方在全国推广
5
红军石刻标语
五家村4社
1935-1936年
完好
市级
沿临邛古道的石刻标语,形成一条“红军长廊”。
6
二仙桥
治安村1社
乾隆41年(公元1776年)
完好
市级
单空高拱石桥,石板铺砌,坐落于山水田园之间,浑然天成
7
古镇驿站
五家村(场镇)
明、清
基本完好
市级
沿河流而上,景色优美迷人,徒步访古,重走丝绸之路。
8
文峰塔
四家村2社
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
完好
市级
用于焚烧稿纸,张显古镇文风。
依据指标体系的分析方法结合实际调查情况,得出最后的分析结果:
(四)指标测度结果
建筑类型
文化价值指数
历史久远度
保护等级
建筑数目(密度)
古街道
中级
中级
低级
中级
宅院
高级
中级
中级
高级
古桥
高级
中级
中级
高级
牌坊
高级
中级
中级
低级
祠堂
低级
低级
低级
低级
书院
低级
低级
低级
低级
古泉
高级
中级
中级
中级
古塔
中级
中级
中级
高级
寺庙
中级
中级
中级
低级
5.上里古镇建筑物开发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建议:
在前一部分对上里古镇的介绍不难看出上里古镇有以下几个优特点:
(1)建筑类型繁多
(2)各个建筑都有其自身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
(3)建筑与环境结合完美协调
(4)文化层次丰富
但是,上里在开发利用中也存在了众多的缺陷:
(1)古建筑遗址保护力度不够
(2)旅游资源开发投入很少,政府重视不够
(3)缺乏宣传,景点知名度普遍偏低
(4)当地居民对旅游开发的理解和支持很少
(5)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薄弱
对上里古镇规划建设和开发旅游的几点意见和建议:
(1)加强对各个建筑遗址的保护和管理,包括自然历史文化遗产的修复和保护
(2)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上里的知名度
(3)政府积极投入建设,组织带动个方面的力量,提高旅游开发的积极性
(4)搞好基础设施建设,把各个景点有机结合起来
(5)提高民众的环保意识,做好生态规划,使其能够持续健康的发展
6结语---实习心得
这一次生态规划课程的野外实习教学在胡宗达老师的带领和指导下进行的,在胡老师的前期辅导下,我们对实习的内容目的和方法都有了一定的了解。
通过我们组各个成员的积极准备和相互之间的讨论交流,在野外实地调查之前我们就把各项前期工作做好,包括指标体系的建立,调查内容和方法的确立,以及分工协作关系等都安排好了,因此,从总体来说我们的实习过程比较顺利。
当然从实习的过程中不难看出大家都对它抱有极大的热情,无论是在实习前的准备过程中还是在实习进行中,我们组的队员都是积极热情,严肃认真的,这种良好的学习实习态度也给我们带来了丰富的实习成果,既有大量的资料、调查结果,又有对实践教学增加知识与见识,提高动手能力的进步。
在调查的过程中,我们对生态规划的理论知识有更深的了解。
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始终贯穿在整个实习中。
资料的收集;信息的筛选和指标体系的建立;问题的分析和解决等等我们秉承生态经济理论、我国发展国民经济的战略思想以及可持续发展理论与战略的指导思想,做生态规划的技术路线。
短暂的一天实习时间,我们却从中收获颇丰。
不仅仅是知识层面的,就我个人而言,我还收获了对团队精神的理解,提高了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沟通能力以及问题分析与处理能力,受益匪潜!
期待更多这样的实习活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古镇 实习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