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V制作流程前期准备之文字稿本或拍摄提纲.docx
- 文档编号:9555181
- 上传时间:2023-02-05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28.47KB
DV制作流程前期准备之文字稿本或拍摄提纲.docx
《DV制作流程前期准备之文字稿本或拍摄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V制作流程前期准备之文字稿本或拍摄提纲.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DV制作流程前期准备之文字稿本或拍摄提纲
DV制作流程——前期准备之文字稿本或拍摄提纲
一、文字稿本及其作用
(一)“剧本”与“稿本”
演戏、拍电影故事片、电视剧都需要有剧本。
“剧本、剧本、一剧之本”,剧本是以文字的形式写出来的戏剧作品,它是排戏、演戏、拍戏的基本依据。
“稿本”是剧本的另一种叫法。
在电视节目的大家庭中,有另外的一些节目类型如科教片、教学片以及其它有专门主题的专题片(如介绍烹调、礼仪、养花、养鱼、健美操、居室装修等一类的社教节目),这些电视片的制作也需要预先编写好类似拍故事片、电视剧那样的底本(剧本),但从性质上说,这些节目又不是剧、不是故事性的,因此不称这类底本为“剧本”,而称之为“稿”。
(二)什么是文字稿本
文字稿本是用文字语言把电视教材所要表现的内容按“画面”和“解说词”相结合的格式写成的稿本。
它是电视教材拍摄和录制的基础。
(三)文字稿本的作用
文字稿本的作用可以从文字稿本创作阶段的主要工作体现出来,文字稿本的创作主要由学科教师担任,在文字稿本的创作阶段必须通过学科教师与导演的共同配合,确定电视教材的主题,根据科学性、教育性的要求,完成教学内容的视觉造型设计并配以相应的解说词。
因此说文字稿本是整个电视教材制作的基础性工作,如同建筑工程中的“设计蓝图”,在这个基础上,导演才能以它为依据进行分镜头的创作工作,把“设计的蓝图”转化成为可以实施拍摄的“施工蓝图”。
二、文字稿本的形式
不同表达形式的电视教材,文字稿本有不同编写的形式。
例如讲授型电视教材一般采用“讲稿式”的稿本。
讲稿式的稿本相当于教师讲课时的详细讲稿。
它不但详细准确地写出教师要讲的话,还要标明何处出示图片、字幕、何处插播事先准备好的资料,何处提问学生等。
图解型的、表演型的专题性电视教材采用的是“声画式”的文字稿本。
声画式文字稿本常用的又有“对应式”、“穿插式”、“混合式”、“提纲式”四种写法。
(一)对应式文字稿本的格式
对应式稿本的格式是“画面设计”与“解说词”分左右两栏写如:
画面
解说词
护旗兵敬礼
五星红旗,请接受这崇高的敬礼吧,她代表万里长城的每一块砖石,她代表滚滚长江的每一朵浪花。
飘扬的国旗
护旗兵敬礼
飘扬的国旗
巍峨的长城
壮阔的长江
飘扬的国旗
(二)穿插式文字稿本和格式
穿插式的稿本是把画面与解说词分上下两段写,先写一段画面,接着写一段解说词。
科教片“生物进化”的文字稿本就属于这种格式。
如下:
画面相继出现:
松鼠、大象、蓝鲸、眼虫。
镜头从眼虫拉开,生物进化示意图。
(解说词)“生物是进化来的,这个认识来得不容易,并且经过漫长、曲折的斗争过程,才被人们所承认。
”
(画面)天空、云层、光芒四射。
(解说)“已经几千年了,总是认为:
冥冥上天存在一个有人格有意志的神,是自然和社会的主宰。
”
……
(三)混合式文字稿本的格式
混合式稿本是指画面与解说词混合写。
科教片《一枝铅笔》的文字稿本就采用这种格式。
如下:
铅笔人:
当然啦!
他打开自己的身体,你们瞧,我分两个部分,身子是石墨和粘土做的,衣服是木头做的,我们的衣服出在祖国的长白山,我带你们去参观。
说完铅笔人合上自己的身体,从桌子上跳到地上。
四个孩子赶紧往地上瞧。
小刚瞪着一双大眼睛,看铅笔人怎么变。
地面上,小铅笔越伸越长,越变越大,成了象火箭一样的大铅笔。
四个孩子不知所措地望着。
铅笔人:
来呀,你们骑在我身上,我带你们到长白山去。
……
(四)提纲式文字稿本的格式
拍摄教学专题片,一般来说内容是比较确定的,有条件在拍摄前对教学内容进行视觉造型上的画面设计,并精心安排整片的结构。
而对于另一类型的专题片,例如一些表现客观生活中发生的真人真事的纪录片,这种纪录片是反映正在发生、发展的人和事,因此只能对录制过程进行大致的预测。
对这类题材,文字稿本的写作就不能太具体,而应当采用提纲式的稿本形式,只写大致的方案,而且要随着事件的发展变化进行切合实际的调整。
甚至,往往出现作品完成后,完成本与最初的提纲相差很远,甚至完全不一样,这种情况在纪录片的创作中经常出现。
下面是纪录片《当代大学生印象》的拍摄提纲。
一
大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片断:
解说词介绍高等教育的发展,受教育人数比例,目前的竞争等。
二
主持人讲:
建国以来三代知识分子的特点,以及当代大学生的不同之处,社会上人们对此众说纷纭,很难有一个统一的结论。
三、文字稿本的写法
文字稿本的创作包括以下几项主要工作:
编写说明部分;确定主题;安排结构;设计画面;编写解说词等。
(一)编写说明部分
文字稿本要有个简要的“说明”,其内容包括本教学片的教学目的、主要内容、结构、长度及适用的教学对象等。
(二)确定主题
选题立意。
选题就是根据教学中解决重点与难点的需要选择拍摄制作的题材。
选题时题目不要太大。
主题单一、宁短勿长,应当作为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
题目太大,什么都想讲、什么都讲一点,最后什么都讲不清楚,制作难度也大;反之,主题单一,一片一题,内容集中,有时选取问题的一个侧面、一个角度,相对集中地阐明一个主题,少则几分钟,多则十几二十分钟,最长不超过二十分钟,这样的题材容易创作出质量高的片子,能给人留下深刻鲜明的印象。
题材确定了之后,就要立意。
立意就是确立主题。
写文章、创作文艺作品、拍一部片子,都是有目的的,总是要说明点什么,或是为了介绍一件事,或是为了宣传一种思想,或是为了表达作者的某种情绪和感受。
这种目的性就是节目要确立的主题。
历来的文学艺术创作都把主题作为创作之首,所谓“意者一身之主也”。
主题是什么?
一般地说,主题是作者对客观事实材料的一种认识、判断或评价;表现在作品中则是内容表达出来的基本意思和中心思想。
主题一旦确立,就必须围绕主题选择材料,围绕主题确定表现风格,围绕主题形成结构,因此有人比喻说,主题象是灵魂,材料象血肉,结构象骨架。
处理好三者的辩证关系是作品创作中的重要问题。
如何确立主题?
通常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意在笔先”,即创作之初先立意,先确定下一个主题,然后根据这个主题来选材、结构;这是一种意念性较强的立意方法,这需要作者对所掌握材料有全面的了解和认识,有较高的认识水平和分析水平,专题电视教材总是为着解决教学的重点难点而制作的,主题的确立总是“意在笔先”的。
另一种是在创作中不断修整,在作品的形成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显露出主题。
这是一个从虚到实的创作过程,这种情况在纪录片的创作中经常遇到。
立意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贯穿在整个创作的过程中,不管是“意在笔先”也好,在作品形成的过程中最后形成主题也好,主题的确立都是在材料的占有、积累和分析的过程中,不断修整、提炼出来的,不要试图用固定不变的主题框架去指导创作的全过程。
(三)结构的处理与安排
当我们确定了主题,选择了大量形象材料之后,接下来就是要考虑如何根据主题表达的需要,按照表现内容的内在联系和观众的思维规律,对有关材料进行处理和安排,使之组织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一部完整的作品。
这个材料的组织布局工作就是处理结构。
结构是支撑整体的骨架,处理好结构是创作文字稿本的重要环节。
科教片、教学片以及各种专题片的整体结构一般都有开头、中间主要内容的展开、结尾等几部分。
在动手写作“画面栏”与“解说词栏”之前,事先拟定一个结构提纲是很有好处的。
在这个提纲里根据主题表达的需要初步拟出如何开头、中间如何展开(讲几个问题、分成几个层次、如何形成高潮)、如何结尾?
各部分占多少比例,需要使用哪些材料等,形成一个结构的基本线条。
有了这个框架,然后才动手设计画面与解说词。
1.如何开头
开头的任务在于开门点题,引起兴趣。
一开头就交代出主题,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发学习的动机。
因此开头如何开?
如何提出问题至关重要。
所谓“一个好的开头,等于成功了一半”就是这个道理。
因此开头必须简短,提出的问题要响亮、直截了当,开宗明义交待主题,而不要转弯抹角、兜圈子。
开头的方式是很多的,没有固定的框框,可以作为规律的只有一条,即不能偏离主题,要想方设法吸引人。
以下介绍常见的几种开头的方法。
(1)开门见山
例如介绍《擦洗法制作投影片》制作工艺的专题教学片(见本书附录三)的开头,用积累式的蒙太奇镜头,展示几幅用擦洗法工艺制作成的,色彩鲜艳,图案美观的作品。
解说词:
“这是几幅用擦洗法工艺制作成功的投影片。
擦洗法制作的投影片字画清晰、色彩鲜艳。
下面介绍制作工艺。
”既开门点题,又能一下子引起学生对“擦洗法”工艺的兴趣,很快地进入介绍制作工艺的主题。
又如专题电视教材《长江三角洲》的开头:
画面
解说词
航摄:
衬景,坦荡的平原,绿色的田野,河湖交错,密如珠网。
村镇广布,宛若繁星。
叠印出片名《长江三角洲》。
长江三角洲是我国美丽富饶的地方,也是世界上人口密度大的地区之一。
稿本的第一个画面就把片名连同长江三角洲主要的特征表现出来了,开头开得很简洁,给学生的第一印象就是本质的东西。
(2)提出问题,形成悬念
应该指出,教学片不能追求故事片中的那种悬念。
这里的悬念是借用的,它指的是以提问的方式开门点题,引起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从片中寻求答案的一种“开门”方法。
例如教学片《神奇的眼睛》,中心思想是向学生介绍半导体光电管的构造、原理和应用。
开头是几个小朋友围着小猫、公鸡、机器人的模型观看,当小朋友用手电筒照射它们的眼睛时,它们便发出叫声。
不了解光电管构造原理的学生们看后,自然会产生疑问,为什么用手电筒一照,它们就会发声呢?
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展开主题。
(3)安排序幕,烘托气氛
这种序幕式的开头方法是人们比较喜欢应用的,但要用得恰当,用得不好反而会造成兜圈子,影响主题的进入。
所谓安排序幕,常常是在片名出现之前加上一组镜头,交代背景,说明教学的目的意义。
例如《金小蜂与红铃虫》中,片名前就用了一个小序,这个序展现了自然界里昆虫吃昆虫的现象,与将要介绍的科学工作者怎样利用昆虫间的相互吃食来防治农业害虫的主题,紧密相关,用序提出主题,恰到好处。
画面
解说词
青菜地,蝴蝶飞来飞去。
在自然界到处都可以看到形形色色的昆虫。
蜜蜂在花上采蜜。
青虫在吃菜叶。
这些昆虫,大部分靠吃各种植物维持生活。
粘虫在咬大麦。
螳螂捕住一条虫,
可是也有一些昆虫喜欢吃肉食。
螳螂在吃虫。
蚂蚁咬虫腿。
它们有的直接拿别的昆虫作食料。
瓢虫在吃蚜虫。
小茧蜂在产卵。
有的用别的昆虫的肉体来繁殖它的后代。
小茧蜂幼虫从青虫身上钻出。
一条青虫身上钻出许多小茧蜂。
昆虫吃昆虫,这是自然界常见的现象。
这部影片将介绍科学工作者怎样利用昆虫间的互相吃食来防治农业害虫。
片名:
金小蜂与红铃虫
2.主题的展开
教师讲课、编写教科书,一般都由现象引入,由感性认识引入。
教学片也不例外,由感性到理性,由现象到本质,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符合通常的教学规律。
教学片主题的展开通常按讲清一个教学问题的逻辑顺序来安排结构。
处理结构时,要注意围绕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进行详略处理。
主题鲜明,重点突出是结构一部成功的教学片的关键,切忌平均使用力量。
对于所要阐明的主要问题(重点、难点),对于那些揭开知识奥秘的核心部分,要充分展开,反复交待——多给篇幅、多给镜头。
要调动各种电视表现手法,从不同角度和方面在时空上充分展开,或多用近景、特写加以强调;或者利用特技手段,打箭头、加闪烁、打字幕加深印象;或者设计动画加以剖析等等,使之形成高潮。
一部片子总要有一点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东西,这个部分就是高潮。
而对于那些次要的部分或内容浅显、容易理解的部分则可以一带而过,要压缩过场戏。
没有省略,不压缩过场戏,重点就不能突出出来。
这叫有起有伏、有详有略,强调和省略都达到高度概括的目的。
下面介绍几种主题展开的结构方式。
(1)递进式
这种结构的方式是按照事物发展或人们认识事物的逻辑顺序来安排层次的。
这种结构方式有明显的发展线索,循序渐进、层层递进。
例如教学片《擦洗法制作投影片》,在开门点题后,就按照“绘制底稿”、“用漆覆盖”、“渲染彩底”、“洗漆”等制作步骤一一展开,并用字幕标题加以分隔,段落分明、层次清楚。
又如教学片《离合器》,先简单介绍离合器的作用(使两根轴随时分离和结合),那么如何实现呢?
接着介绍常见的啮合类和摩擦类两类离合器机械,进而第三层次才介绍比较复杂的特殊用途的离合器--安全离合器和定向离合器,这是以认识事物的顺序来安排层次,内容由浅到深、又简到繁逐步展开,不断深化主题。
还有一种是纵横交叉式地安排层次。
以时间推移为纵线,同时又以空间展开作横线,把某一时间不同地点发生的事紧凑地交织在一起。
例如《擦洗法制作投影片》在介绍“绘制底稿”部分,就在空间上加以横向展开:
有的制作者先在白纸上写美术字打底稿,有的在白纸上画某个图案……分别介绍几种不同底稿的样式。
(2)集合式
这种结构的特点是把几部分不同的材料用一条主线串在一起,从事物的不同方面展现同一个主题。
具体的做法有:
①集不同空间的事例。
例如反映文明校园建设的新风貌,可以通过几个院系几个景点的事例,从各个不同侧面、多层次地表现学校通过文明校园建设,面貌焕然一新的主题。
②集不同的典型。
例如有一个以表现大学生的思想风貌和共性为主题的纪录片《大学生》,开头简单叙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交待人物活动的环境背景;然后就引出第一个典型人物,介绍他放弃留在大城市工作的机会,回到他山区老家的中学任教,当班主任,以及为改变山区落后的教育面貌而忘我工作的材料;接着过渡引出第二个人物——另一个女学生,她兴趣广泛,多才多艺;转到女学生临睡前的“卧谈会”。
再引出第三个大学生,他把对理想的追求同个人品格的锻炼联系起来,表现他放假回家下田挑粪在果园里搞试验等。
又通过学生课余劳动,大学生自愿献血,表现大学生们用自己的行动谱写自己的历史;引出第四个人物,她自愿要求到西藏支边,去发挥自己的才智,成为新一代大学生思想情操的代表者。
最后毕业联欢会引出火炬接力赛。
(3)对比式
这种结构方式是把两种相互对立又相互关联的内容组织在一个整体里,通过内容的撞击显示出某种思想意义。
例如,表现百万军民万众一心抗洪救灾的专题,可以把几十天来在抗洪现场拍摄下来的军民团结,高度组织严防死守的各种镜头、解放军官兵抢救灾民的镜头、医疗队送医送药抗洪防疫的镜头与历史上洪水灾害造成的惨状、大灾大疫流行的资料、数字加以对比。
以对比的方式形成总体结构,来说明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把灾害的损失减小到最低程度这样一个思想意义。
纪录片《零的突破》是我国参加奥运会前拍摄的一部反映新中国体育“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影片。
作者采用了对比式的总体结构。
主要分前一部分,旧中国先后三次奥运会捧“零”而归的悲惨历史;后一部分表现新中国的体育腾飞。
欲扬先抑,形成痛苦和痛快的层次起伏。
在内部构造中(即影片各局部的构成和转换的把握中)也采取了多层次、多侧面的对比形式,有从旧中国一无所有到新中国100个世界冠军的对比;有我国的纪录和世界差距的对比;也有一系列事实细节和人物面貌的对比,如把金杯高高举过头顶的年青运动员和满头白发的老教练的对比等。
在大量的事实、大量的人物的对比中,使人感受到一种高昂而振奋的总的情绪基调,显示出巨大的感情震撼力和思想穿透力。
(4)放射式
这种结构形式是用几大块相对独立的内容并列地组织在一起,每大块有一条自己的发展线索,但都从一个基点出发,综合起来表现一个主题。
专题片《园丁的歌——记福建师范大学物理系李述华教授》由三大块组成。
片头画面福建师范大学校门,芒果树上丰茂的果实。
通过画外音开头点题。
第一段集中表现李教授身处没有荣誉、只有屈辱的境地。
当年他作为福建师范学院物理系助教,当他深感到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为此而自豪的时候,却万万没有想到被划为“右派”,他仍然要到课堂去上课,但作为“右派”,学生不能在他进入课堂时喊“起立、敬礼”,学生和他打交道时,不能称他为“老师”。
当一个没有尊严的教师,这实在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可是他的课程受到了空前的欢迎,在6-7年间,先后讲授了8门不同课程,承担五项教改任务,几乎是年年有新课,门门有改革。
第二段,是另外一条线索,他被下放到山区的一个乡村,在中学教物理,实验条件差,他把自己家里的收音机、电风扇、万用表拿出来,安排了十多个实验。
第三段的线索是“文革”之后,他调回福建师大,“右派”问题得到平反,他的教学理所当然得到学生的赞赏,但生命中最严重的打击突然降临了,他的右眼视网膜破裂,失去视力,只留左眼还有视力,靠唯一的又必须借助放大镜才能读书的一只眼睛,坚持教学和科学研究,十年来在全国性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2篇,在历届全国性学术会议上提供交流论文32篇。
这种结构,不是以简单的逻辑联系为分割的依据,而是以作者(记者)独特的感受面为依据,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而内容的表现又要求真实、朴实,通过材料自身树立起主体的反射面,使师生对李教授这位辛勤的园丁有全方位的多方面的了解。
另外在层次的演进上,也不再是单线条式的开头、中间展开、高潮、结尾,而是呈放射性线条,每一部分都有自己的线索沿自己的方向向外发散,而总标题“园丁的歌”又把这几块的内容收回到主题的中心。
以上介绍了几种专题片主题展开的结构样式。
结构方式是创作中最活跃的一个因素,每个作者、每一次新的创作都应该有所不同,确实不可能规定出几种可供套用的模式。
3.结尾
结尾的任务是总结深化、启发思考,如同讲完课作必要的复习、总结一样。
结尾要求干净利落,见好就收。
结尾要结得住,防止走题,越讲内容越多,偏离主题越远。
结果要么收不住,最后草草收兵;要么拖泥带水,归结不到点子上,给人以拖沓冗长的感觉。
好的结尾应当做到简洁有力、发人深省,有如豹尾那样刚劲有力,有如钟声那样清音袅袅,余味无穷。
以下介绍几种结尾的方法。
(1)前后呼应,回答问题
片子开头提出的问题、形成的悬念,结尾给予解决,作出回答。
例如科教片《不平静的夜》的开头是写几个野外实习的学生,在树下发现一堆圆形的黑色渣滓团,引起了他们的兴趣,从而提出问题,这些渣滓团是什么呢?
经过对猫头鹰生活史的观察和了解,他们得知,这些渣滓团就是猫头鹰排出的。
在影片的结尾,学生把渣滓团剖开,发现里面有老鼠的骨头和鼠毛,证明猫头鹰是吃鼠的益鸟,是农作物和人类的“朋友”,应该保护它。
(2)概括总结,得出结论
运用复现式蒙太奇选择前面出现过的几个关键性的镜头重现,加上简明扼要的总结解说。
也可以重新拍摄一组总结性的镜头,进行概括总结。
(3)意犹未尽,创造意境
这种结尾,通过画面和音响,创造一种意境,委婉含蓄,余味无穷。
例如电视片《雕塑家刘焕章》的结尾:
画面
解说词
镜头从刘焕章家渐渐远去,越走越远……
假如你要寻找刘焕章,那太容易了,你不必记门牌号码,而只要记住胡同就行了。
因为他家的窗户外面常年累月堆放着那么多怪里怪气的大树桩。
那么,他在不在家呢?
请听一听吧--(越来越响的凿木声)
这远远离去的画面和越来越响的凿木声,创造了一种言犹未尽的意境,重重地撞击着观众的心,给观众留下了引发遐想的广阔天地。
(4)提出问题,启发思考
这种结尾是在内容结束后提出或引出新的问题,引起观众的思考,让观众自己去思索,寻求答案。
这种结尾对于学生掌握电视教材的主题很有好处。
例如教学片《溶液》的结尾。
画面
解说词
三个装液体的瓶子,标明是牛奶、墨汁、醋。
迭化,推出一个“?
”完
利用溶液的知识,请你分辨牛奶、墨汁、醋各是什么液体?
为什么?
更多的结尾是自然结尾。
一件事发展过程结束了,一个问题的叙述告一段落,自然也就收尾了。
这种自然的结尾顺着事实的发展,水到渠成,瓜熟蒂落,显得朴实自然。
(四)画面设计
写文字稿本难在写画面,即完成从教学内容向形象画面转化的设计。
我们在本书的开头曾经引用过前苏联电影大师普多夫金的一段论述:
“编剧必须经常记住这一事实,即他所写的每一句话将来都要以某种视觉的造型的形式出现在银幕上。
因此他所写的字句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这些描写必须能在外表上表现出来,成为造型的形象。
”这里的“编剧”在教学片中就是“编稿”人,教学片的编稿人通常是学科的教师,让他们把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个画面形象,用画面语言的形式来表达,常常感到为难,但也不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鸿沟。
在文字稿本的创作阶段,根据说清楚教学内容,由教师提出应该使用什么样的画面形象才能最科学、最准确、最符合教学的要求,这一点,当教师的最清楚,难度并不大。
至于怎样分镜头实施拍摄,怎么组接成电影电视的画面语言,这更多是导演的职责。
这样一来,要求学科教师只负责画面形象的设计,教师只管考虑需要拍什么?
在画面里应当看到什么?
或做什么?
怎么做?
不管怎么拍,困难也就不大了。
大量事实说明,在专业人员的配合下,教师是能够写出好稿本的。
那么,如何写好画面呢?
应当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画面”栏中写到的,必须是可以用视觉形象表现出来的。
写“画面形象”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动笔之前先在脑子里过一遍“电影”(过一遍“画面”),待想好一幅幅具有具体的视觉形象的画面之后,再考虑如何用文字把脑子里浮现的画面如实地写出来。
2.对“画面形象”的叙述要具体。
要让学生(观众)看什么,就要如实地具体地写出来,避免过于抽象和简单。
例如“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象”、“教室里同学们在忙碌着”就不具体,到底是拍什么样的自然景象?
高山?
大海?
田园?
同学们在忙什么?
打扫卫生?
还是在出墙报?
温书迎考?
下面的例子对“画面形象”的描述就很具体、很明确。
画面:
一位实验人员从实验台一旁的一盆鸭跖草上用镊子摘下一朵花放入培养皿内,走到显微镜前坐下,用镊子摘取花丝上的小毛放在载玻片上,盖上盖片,放在物镜下,观察,调焦,可见排列成单行的植物细胞。
又如《擦洗法制作投影片》文字稿本中的一段
画面
解说词
一个学生用铅笔、直尺等工具在白纸上细心地写美术字。
画面上可见到已经写好“改革教育”四个字,正在第二行上写头一个字“电”的最后一笔。
另一人在白纸上绘画小汽车的图案,也已经画好了一半以上。
先在白纸上设计好底稿。
他准备制作的是字幕片。
他准备制作图案片。
3.画面形象准确,具有典型性。
科学性、教育性是教学片的灵魂。
“准确”,就是要求“画面形象”中所使用的仪器、道具、呈现的颜色、演示的动作必须真实、准确、规范,动画的设计要符合科学性的要求。
解剖动物,就要按解剖动物的操作规范,在实验室的环境中,使用专用的解剖器械及严格的一套操作要求进行,忽略任何细节例如不穿白大褂、不麻醉、使用不规范的工具,都是违反科学性的要求。
做“青鱼的胚胎发育”使用的一定是青鱼的胚胎标本,不能因为青鱼的胚胎标本难得,而用其它家鱼的胚胎来代替等等。
“典型”,就是要精选画面。
每一个概念都可以有几种造型方案,要从若干种表现方法中选择最明确、最生动、最富有表现力的画面形象,唯有这个画面才是最好的、最精当的。
例如要表现我国幅员广大,南北气候相差悬殊的特点,选用哈尔滨市的冰灯展览和广州市的花市盛况做对比的画面,就比用温度计来表示要生动得多。
一“静电实验”的教学片,在做"静电屏蔽"实验时,选用了一个金属网笼,里面有两只活泼的小白鼠,在接通高压后,用验电器接触金属网笼外壁时,触点冒出火,而笼内的白鼠都安然无恙,这个“画面形象”的选择就很典型,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4.画面的内容要具有活动性。
“活动性”是利用电视手段表现教学内容的一大特点。
如果在电视教材中出现的都是静止的画面,则可以不必采用电视作为媒体,制作一套幻灯片也就可以了。
有些题材如历史、考古、美术等,往往静止的材料居多,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DV 制作 流程 前期 准备 文字 稿本 拍摄 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