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九年级初中语文阅读理解专项练习题及答案资料含答案.docx
- 文档编号:9553730
- 上传时间:2023-02-05
- 格式:DOCX
- 页数:42
- 大小:101.68KB
长春九年级初中语文阅读理解专项练习题及答案资料含答案.docx
《长春九年级初中语文阅读理解专项练习题及答案资料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春九年级初中语文阅读理解专项练习题及答案资料含答案.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长春九年级初中语文阅读理解专项练习题及答案资料含答案
长春九年级初中语文阅读理解专项练习题及答案资料含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
1.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后,完成下列小题
丝绸之路能更名吗?
①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首次提出“丝绸之路”这个概念,因为他通过考察,认为当时路上运输的主要货物是丝绸。
尽管西域考古挖掘出一些丝织品,但这只说明“丝绸之路”确实运送过丝绸,而不能说明运送的主要物品是丝绸。
今天“丝绸之路”大名鼎鼎,也是西北旅游的黄金招牌,但仔细想来,这个名称只是一个西方人站在西方的立场和角度提出来的。
一条路的货物流向应是双向的,从东向西运送的是丝绸,那么从西向东运什么?
②社科院考古所的巫新华先生和同事们所进行的“玉石之路”考察,不仅回答了这个问题,而且使这个问题更进一步地深化。
如果说“丝绸之路”从东向西运送的是丝绸,那么大量的事实证明,从西向东运送的重要货物是玉石。
历来的考古发掘中,都会发现大量的玉器。
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中出土了750多件玉器,其中一部分玉经鉴定是来自新疆的和田玉。
这说明至少在商代“玉石之路”就运行了。
殷商以后,新疆的和田玉开始源源不断地进入中原,形成一个又一个用玉、赏玉的高潮。
③更为奇特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服药成风,玉的功用竟然在饰品、礼器、艺术品之外,又添一项:
口服。
当时服用的药主要是用玉屑制成的“玉石散”。
著名思想家,药学家葛洪说:
“玉亦仙药,但难得……当得璞玉,乃可用也,得于‘于阗’(古时于阗下辖和田县)白玉尤善。
”可见,一般的玉勉强可用,如果能服用“和田玉”,那就相当今天服用“脑黄金”了。
唐宋元明清,新疆和田玉一直是中原最受欢迎的紧俏商品,甚至一直到今天,如果你到北京的民间文物市场潘家园去看看,就会发现新疆和田玉仍然紧俏如初。
至此,可以认为“丝绸之路”似乎叫做“丝玉之路”更为贴切。
④无独有偶,与西北“丝绸之路”相对应的是蜿蜒在我国西南横断山区和青藏高原的“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这名称是一个年轻的中国学者李旭和他的5个朋友首先提出来的。
李旭解释说:
茶是古道上运输的主要物品,马是运输的主要工具,因此谓之为“茶马古道”。
有意思的是,还有一篇讲茶马古道的文章,作者是一位藏族学者格勒,但他对“茶马古道”的解释是“茶马互市”。
“茶马互市”是指从宋朝开始,朝廷在四川等省设茶马司,专门负责用茶叶与少数民族交换马匹,因此“茶马古道”是茶与马互换的通道。
这种解释与李旭等的解释有些差别,这种差别也许双方都没有意识到。
然而正是这种无意识的差别,蕴含有深层的文化内涵。
“茶马古道”四个字在李旭等汉族学者脑海里唤起的画面是,大山褶皱中艰难跋涉的马帮和马背上的茶叶,而在藏族学者格勒眼前推出的却是高原草地上纵横驰骋的骏马和以马易茶的场景。
(1)简要分析本文标题的特点和作用。
(2)第③段划线句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
有何作用?
(3)联系全文内容,谈谈你对第②段“社科院考古所的巫新华先生和同事们所进行的‘玉石之路’考察,不仅回答了这个问题,而且使这个问题更进一步地深化。
”一句的理解。
【答案】
(1)采用问句的形式,引起读者对丝绸之路名称的思考;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概括了文章说明的主要内容。
(2)引用或引资料,通过说明魏晋时期玉石口服的特点,说明丝绸之路从西向东运送玉石的事实,增强说服力。
(3)社科院考古所“玉石之路”的考察不但解答了货物流通的双向问题,而且揭示了“丝绸之路”命名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解析】【分析】
(1)标题“丝绸之路能更名吗?
”,从语言角度分析,采用疑问句的形式来设置悬念,引起读者关注,能起到引人入胜的作用。
从内容上分析,揭示了文章说明的主要内容。
这样分点来答,既使答案内容完整无缺,又使答案内容层次清晰。
(2)“玉亦仙药,但难得……当得璞玉,乃可用也,得于‘于阗’(古时于阗下辖和田县)白玉尤善”一句明显运用了引用的说明方法。
准确地说明了第2段中的观点句“那么大量的事实证明,从西向东运送的重要货物是玉石”或“新疆的和田玉开始源源不断地进入中原,形成一个又一个用玉、赏玉的高潮”。
在答作用时一定要找到文段中的观点句或说明对象。
说明方法就是为说明观点和说明对象服务的。
(3)“社科院考古所的巫新华先生和同事们所进行的‘玉石之路’考察,不仅回答了这个问题,而且使这个问题更进一步地深化”一句的前半句很好理解,难在对“使这个问题更进一步地深化”含意的理解。
通过阅读全文,我们可以分析出“使这个问题更进一步地深化”,是指揭示了“丝绸之路”命名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文章不但解答了“丝绸之路”的命名问题,而且揭示了“丝绸之路”命名所反映的文化背景。
故答案为:
⑴采用问句的形式,引起读者对丝绸之路名称的思考;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概括了文章说明的主要内容。
⑵引用或引资料,通过说明魏晋时期玉石口服的特点,说明丝绸之路从西向东运送玉石的事实,增强说服力。
⑶社科院考古所“玉石之路”的考察不但解答了货物流通的双向问题,而且揭示了“丝绸之路”命名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标题的理解能力。
考生要注意对文章整体感知,了解文章内容,理清思路,注意平时对文章标题理解角度和方法的积累,及基本术语的掌握和运用。
⑵标题考查说明方法及作用的理解。
解答此题考生要掌握常用说明方法技巧作用,要结合句子进行分析理解,掌握答题的基本模式。
⑶标题考查关键语句的理解能力。
考生要熟读文章,理解句子的意思,结合具体的段落进行分析理解。
2.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我父亲脸色早已煞白,两眼呆直,哑着嗓子说:
“啊!
啊!
原来如此……如此……我早就看出来了!
……谢谢您,船长。
”他回到我母亲身边,是那么神色张皇。
母亲赶紧对他说:
“你先坐下吧!
别叫他们看出来。
”
他坐在长凳上,结结巴巴地说:
“是他,真是他!
”然后他就问:
“咱们怎么办呢?
”母亲马上回答道:
“应该把孩子们领开。
若瑟夫既然已经知道,就让他去把他们找回来。
最要留心的是叫咱们女婿起疑心。
”
父亲神色很狼狈,低声嘟哝着:
“出大乱子了!
”
母亲突然暴怒起来,说:
“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
现在把钱交给若瑟夫,叫他去把牡蛎钱付清,已经够倒霉的了,要是被那个讨饭的认出来,这船上可就热闹了。
咱们到那头去,注意别叫那人挨近我们!
”她说完就站起来,给了我一个5法郎的银币,就走开了。
我问那个卖牡蛎的人:
“应该付您多少钱,先生?
”他回答道:
“2法郎50生丁。
”我把5法郎的银币给了他,他找了钱。
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纹的水手的手。
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
我心里默念道:
“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
我给了他10个铜子的小费。
他赶紧谢我:
“上帝保佑您,我的年轻的先生!
”
……
后来大家都不再说话。
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
那就是哲尔赛岛了。
(1)本文段属于故事情节的________部分,给它加一个小标题:
________。
(2)分析下列句子的描写方法并分析其作用①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
②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
(3)“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这句话属于什么描写?
有什么作用?
(4)小说运用第一人称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答案】
(1)高潮;巧遇于勒
(2)①外貌描写,突出于勒叔叔的穷愁潦倒。
②自然环境描写,突出全家人沮丧的心情。
(3)心理描写对于勒叔叔的同情;对父母六亲不认的不满和对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的批判。
(4)这样写法的好处是①事情是“我”耳闻目睹,使人感到真实可信。
②通过“我”的眼睛和心灵,便于揭露丑恶的现实。
③用讲故事的方式,有更多的自由。
【解析】【分析】
(1)《我的叔叔于勒》的情节可以进行如下概括:
盼于勒——赞于勒——遇于勒——躲于勒。
本题语段是“遇于勒”的部分,该部分集中体现了小说的矛盾冲突,所以属于高潮部分。
(2)①此题主要是赏析语句运用的人物描写方法,该句侧重描写于勒叔叔的脸,属于外貌描写,突出于勒叔叔的穷愁潦倒。
②此题主要是赏析语句运用的自然环境描写,通过描写“紫色的阴影”,突出全家人沮丧的心情。
(3)“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这是“我心里默念”的内容,属于心理描写。
心理描写,是通过剖析人物的心理活动(如内心感受、意向、愿望、思索、思想斗争等),挖掘人物的思想感情,以刻画人物形象内在性格特征的一种描写方法。
是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心理活动。
揭示人物内心,刻画人物性格。
此处心理描写揭示了“我”对于勒叔叔的同情;对父母六亲不认的不满和对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的批判。
(4)此题考查文章使用第一人称写法的作用。
使用第一人称,便于抒发情感,进行详细心理描写。
使文章更具真实性、故事性,更生动形象,使读者能更具体得体会作者心情。
本题可以从以下角度思考:
事情是“我”耳闻目睹,使人感到真实可信;通过“我”的眼睛和心灵,便于揭露丑恶的现实;用讲故事的方式,有更多的自由。
故答案为:
(1)高潮;巧遇于勒。
(2)①外貌描写,突出于勒叔叔的穷愁潦倒。
②自然环境描写,突出全家人沮丧的心情。
(3)这样写法的好处是①事情是“我”耳闻目睹,使人感到真实可信。
②通过“我”的眼睛和心灵,便于揭露丑恶的现实。
③用讲故事的方式,有更多的自由
(4)这样写法的好处是①事情是“我”耳闻目睹,使人感到真实可信。
②通过“我”的眼睛和心灵,便于揭露丑恶的现实。
③用讲故事的方式,有更多的自由。
【点评】
(1)本题考查概括情节内容。
答题时应注意,概括情节内容首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梳理情节,按着题干中的提示,先找出所示情节,然后再根据情节要素(地点、时间)和情节之间的关联性了解情节的变化,抓住主要人物的主要活动概括。
文段属于船上巧遇于勒的情节,是故事的高潮部分。
(2)本题考查分析描写方法的作用。
答题时应注意,外貌描写(肖像描写),对容貌、姿态、服饰的描写称之为外貌描写或肖像描写。
作用在于揭示人物身份、境遇、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形传神,表现人物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
景物描写主要有以下几个作用。
一是交代故事的时代背景;二是渲染气氛;三是烘托人物性格;四是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此外,还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映衬人物的心情,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等。
结合本文具体分析。
(3)本题考查分析心理描写的作用。
答题时应注意,心理描写,是通过剖析人物的心里活动(如内心感受、意向、愿望、思索、思想斗争等),挖掘人物的思想感情,以刻画人物形象内在性格特征的一种描写方法。
是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心理活动。
主要表达对于勒叔叔的同情;对父母六亲不认的不满和对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的批判。
(4)本题考查分析第一人称的好处。
答题时应注意,第一人称是一种直接表达的方式,不论作者是否真的是作品中的人物,所叙述的都像是作者亲身的经历或者是亲眼看到、亲耳听到的事情。
它的优点是能使读者产生一种真实、亲切的感觉。
要点:
使人感到真实可信,便于揭露丑恶的现实,用讲故事的方式,有更多的自由。
3.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藤
鲍尔吉·原野
①藤不是树,不是根,又似根似树。
树直立,根在地下爬行。
藤选择做一根藤,是植物里的龙蛇。
②藤想去一切地方。
它想知道泉水从什么地方流出,野果边上有没有刺猬的洞。
藤从悬崖爬上爬下,把阵线搞乱。
没有哪一棵树像藤这么胡闹。
树像士兵一样站在哨位,一辈子没往前走过一步。
③藤直不起腰,它需要挂在什么东西上。
藤做的事情叫作借力。
它认为所有的地方都是肩膀。
它拍过石头、树和草的肩膀,然后向上爬。
藤好奇心重,想知道高处有什么,想知道高处的高处还有什么,藤编织了森林里的蛛网。
④藤被庄子的故事吓住了:
树越成材越近刀斧,树一旦丰厚挺直就成了床,供人坐榻,成了桌椅板凳和皇帝的案子。
树不读书也被迫充当书架。
藤是明白人,“材”勾连着“用”。
树成了材也不过是大立柜,变成夹肉的筷子自己却吃不着。
藤以不材自喜,它要做一个山野流浪汉,东奔西走,居无定所,就这么办了。
⑤藤不开花,它情愿寒伧,像穿褐色雨衣的药农。
在雨里,藤的衣衫像石头一样黑湿黏滑,不开花。
植物开花只是一个富贵的梦想。
花开过,花瓣被风撤走,被流水偷走。
花记不住自己到底有几个花瓣。
开花的树多少有一些矜持,像做家务的男人,更像粉墨面世的梅兰芳。
藤没有开花的基因,这不算什么,不开就不开。
藤假如开了花,必定妖邪,像身怀杂种的茨岗女人。
藤把开花的力量变成皮革般的纤维,坚韧不拔。
⑥日本这个地方国小藤多。
他们建立户籍制度时国人无姓,阿三阿四。
官令民有姓,民取“田、山、松、井”等山野事物作姓,缀以状态助词“中、上、间、下”,也有“藤”。
藤野、佐藤不是一根藤。
山多藤就多,平地有草没有藤。
日本的藤是造床材料、造桥材料,藤条抽人人疼。
⑦中国的文人画里,写藤见到笔墨功夫。
毛笔先天适合写藤,藤之老劲虬顽,以墨之滞迟枯涩应对之。
黄宾虹说,笔做什么?
分明;墨作什么?
融洽。
黄宾虹把笔墨最上境界称为“融洽分明”。
他的画语录常说笔法,笔分八面是黄宾虹的标志性言论,但他的画最好的地方仍在墨法,茂朴华滋显示黄墨的神力。
有画家研究黄宾虹一辈子,不知他作哪一种皴法。
我说黄宾虹山水无皴法。
他问是何法,我说不告诉你。
画藤也无皴,见清楚笔法,所谓线。
朱耷画荷茎与藤何其相似,只是墨性不同。
毛笔的线——齐白石称运笔要迟,石鲁的线却飞快——在画藤时显出疾徐枯润,显示毛笔的霸蛮,齐白石说毛笔可夺天工。
一般画家不画藤,也画不了藤,怕别人说他在画蛇或画井绳。
徐渭是墨藤祖先,其藤怒而刚烈。
齐白石的藤显露金石章法。
藤在文人画里上了厅堂,化大野为大文。
文人画的藤叛逆,臣服朝廷的人肯定不画藤。
藤在笔墨之间不止纠结,是不求纠结,纠结自来。
大师的墨藤肚子里有火,是身在江湖不屑江湖,是好纸好墨,是不皴,是仿家画不来的黑道道。
藤是国画里的美人。
⑧就这样,艺术远离着生活。
在所谓“生活”里,藤变成屁股下的椅子,被屁熏得油汪汪的黄。
藤是蛮人孟获的盾,是西南少数民族孩子上学路过的桥梁,是供养苔藓、昆虫的共生体。
森林里,藤比树烂得慢,它属于筋一类炖不烂的东西。
藤是高加索山民采野蜂蜜的梯子,它见过无数采蜜人摔进山谷。
(文段有删改)
(1)段④中画线句子表现力强,请简要分析。
(2)段⑦叙写文人画里的藤,运用什么记叙顺序,有何作用?
(3)你怎样理解第⑧段中作者说的“艺术远离着生活”?
【答案】
(1)①用拟人的笔法来写藤的精神,即追求自由,活得坦然。
②与“树”作比较,似在表达不求材用的观点,实际上突出其想活出个性的追求。
③“就这么办了”,口语化的表述,再现了藤的内心的决定。
(2)插叙。
藤在文人画里上了厅堂,化大野为大文,它是经过艺术升华的藤,是具有文化意义的藤。
写文人画藤,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内涵。
大师笔下的藤,表现了叛逆、刚烈的精神,寄托着具有独立人格的中国文人的精神。
与上文所描写的藤的个性是一致的,映衬深化。
为下文升华“艺术源于生活”的观点做了铺垫。
(3)作者从对藤的观察感悟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是说在一般人的眼睛里,所谓“生活”就是物质,就是实用,如椅子、盾、桥梁等等;在懂得艺术的人的眼里,藤的意义则远远不只是这些,它有着令人遐想的内涵,它是一种精神的存在,它给人以精神的享受、美的遐想、情感的寄托、思想的启迪。
【解析】【分析】
(1)赏析语句题目,首先要分析句子有没有使用修辞手法,了解常用的比喻、排比、等常用修辞手法的特点,并明确其修辞手法在选文中的表达作用。
结合具体语言环境做具体分析。
比喻排比修辞能增加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和语言气势如果是描写人物的句子,还要思考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然后再具体说出它的作用。
划线句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突出了藤对自由的追求。
(2)此题考查对插叙的辨析以及其作用的分析。
插叙可以使文章内容更加充实,情节更加充分,起到补充主要事件、衬托主要人物的作用;可使文章的结构,避免呆板、拘谨,使行文起伏多变,为下文做铺垫。
文章插叙了文人画藤的内容,不仅丰富了文章的内容,提高作品内涵,而且为下文做了铺垫。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语句含义的能力。
要从全文的主旨和情感基调入手,品味语句所包含、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这句话告诉我们,一般人所谓的“生活”指的就是实用;只有懂艺术的人,才会意识到藤的精神价值之所在,突出它带给人们的精神方面的愉悦和享受。
4.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苦恼
契诃夫
我向谁去诉说我的悲伤?
……——题记
暮色昏暗,大片的湿雪绕着刚点亮的街灯飘飞。
车夫姚纳·波达波夫在赶车座位上坐着,一动不动,那匹小马也一动不动。
他们在午饭以前就从大车店里出来,至今还没拉到一趟生意。
“赶车的,到维堡区去!
”姚纳听见了喊声,“赶车的!
”
姚纳猛地哆嗦一下,从粘着雪花的睫毛里望出去,看见一个穿带风帽军大衣的军人。
他坐上了雪橇,车夫伸长了脖子,微微欠起身子,挥动一下鞭子。
那匹瘦马也伸长脖子,弯起它那像棍子一样的腿,迟疑地走动起来……
“你往哪儿闯,鬼东西!
”姚纳立刻听见那一团团川流不息的黑影当中发出了喊叫声。
“你连赶车都不会!
靠右走!
”军人生气地说。
姚纳在赶车座位上局促不安,他回过头去瞧着乘客,努动他的嘴唇……他分明想要说话,然而却没有吐出一个字来,只发出咝咝的声音。
“什么?
”军人问。
姚纳撇着嘴苦笑一下,嗓子眼用一下劲,这才沙哑地说出口:
“老爷,那个,我的儿子……这个星期死了。
”
“哦!
他是害什么病死的?
”
姚纳掉转整个身子朝着乘客说:
“谁知道呢……他在医院里躺了三天就死了……”
“赶你的车吧,快点走!
”
车夫又伸长脖子,微微欠起身子挥动他的鞭子。
他好几次回过头去看他的乘客,可是乘客闭上了眼睛。
到了以后,他把雪橇赶到一家饭馆旁停下来,湿雪把他和他的瘦马涂得满身是白。
又一个钟头过去了……
人行道上有三个年轻人路过,其中两个人又高又瘦,第三个却矮而驼背。
“赶车的,到警察桥去!
”那个驼子用破锣般的声音说,“一共三个人,二十戈比!
”
姚纳抖动缰绳,吧哒嘴唇,二十戈比的价钱是不公道的,然而他顾不上讲价了,一个卢布也罢,五戈比也罢,只要有乘客就行。
“好,走吧!
”驼子用破锣般的嗓音说,“你到底赶不赶车,老不死的!
你抽它一鞭子!
唷!
使劲抽它!
”
姚纳感到背后驼子扭动的身子和颤动的声音,孤单的感觉就逐渐从他的胸中消散了。
正好他们的谈话短暂地停顿一下,他就回过头去,嘟嘟哝哝:
“我的……那个……我的儿子这个星期死了!
”
“得了,你赶车吧!
”驼子咳了一阵,叹口气说,“什么时候才把我们拉到啊?
”
“老不死的,你听见没有?
我要揍你的脖子了!
”
姚纳与其说是感到,不如说是听到他的后脑勺上啪的一响。
“赶车的,你有老婆吗?
”高个子问。
“我?
我的老婆早就成了烂泥啰……现在我的儿子也死了,可我还活着。
死神原本应该来找我……”姚纳回转身,想讲一讲他儿子是怎样死的,可是这时候驼子轻松地呼出一口气,声明说,谢天谢地,他们终于到了。
姚纳收下二十戈比后,久久地看着那几个人的背影。
他的苦恼刚淡忘了不久,如今更有力地撕扯他的胸膛。
姚纳的眼睛不安而痛苦地打量街道两旁川流不息的人群:
在这成千上万的人当中有没有一个人愿意听他倾诉衷曲?
……他受不住了。
“回大车店去,”他想,“回大车店去!
”
大约过了一个半钟头,姚纳在一个肮脏的大火炉旁边坐着了。
炉台上,地板上,长凳上,人们鼾声四起,空气又臭又闷。
墙角上有一个年轻的车夫站起来,带着睡意嗽一嗽喉咙,往水桶那边走去。
“你想喝水吧?
那就痛痛快快地喝吧……老弟,我的儿子死了……你听说了吗?
这个星期在医院里死掉的……竟有这样的事!
”
一转头,姚纳发现那个青年人已经盖好被子,连头蒙上,睡着了。
老人就叹气,如同那个青年人渴望喝水一样,他渴望说话。
儿子去世快满一个星期了,他却至今还没有跟任何人好好地谈一下这件事……应当讲一讲他的儿子怎样生病,怎样痛苦,临终说过些什么话,怎样死掉……他有个女儿阿尼霞住在乡下……关于她也得讲一讲……是啊,他现在可以讲的还会少吗?
听的人应当惊叫,叹息,掉泪……
他走到马房里。
“你在吃草吗?
”姚纳问他的马,看着它发亮的眼睛。
“好,吃吧,吃吧……既然买燕麦的钱没有挣到,那咱们就吃草好了……我已经太老,不能赶车了……该由我的儿子来赶车才对……只要他活着就好了……”姚纳沉默了一会儿,继续说:
“就是这样嘛,我的小母马……库兹玛·姚内奇不在了……他无缘无故死了……比方说,你现在有个小驹子,你就是这个小驹子的亲娘……忽然,比方说,这个小驹子下世了……你不是要伤心吗?
”
那匹瘦马嚼着草料,听着,向它主人的手上呵气。
姚纳讲得入了迷,就把他心里的话统统对它讲了……
(1)梳理小说情节,填写下列表格。
倾诉对象
姚纳怎么诉说
对方反应
第一次
军人
先吐不出声,后来才沙哑地说出口,直接诉说儿子害病死了一事。
礼貌地询问他具体原因,然后________
第二次
高个子、矮驼子
趁对方谈话停顿时直接倾诉,并倾诉了________的事。
催促赶车,揍他的脖子,并转移话题。
第三次
年轻车夫
________
________
(2)阅读文中划线句,完成小题。
①分析句中人物描写的作用。
他分明想要说话,然而从他的喉咙里却没有吐出一个字来,只发出咝咝的声音。
②揣摩句中省略号的含义。
儿子去世快满一个星期了,他却至今还没有跟任何人好好地谈一下这件事……应当讲一讲他的儿子怎样生病,怎样痛苦,临终说过些什么话,怎样死掉……他有个女儿阿尼霞住在乡下……关于她也得讲一讲……
(3)姚纳最终有没有找到倾诉对象?
请简述你的理由。
(4)假如小说从姚纳的视角用第一人称叙事,与原文第三人称的写法相比较,表达效果会有什么不同?
请简要阐述。
【答案】
(1)直接打断(催促赶车),闭上眼睛不再理睬他。
;老婆儿子(家人)都离他而去;借喝水一事关心对方,把话题转到儿子死了这件事上。
;漠不关心,蒙头睡觉。
(2)①神态描写,写出了姚纳想要说话却发不出声音,“咝咝”声虽然很轻微,却体现了他内心积聚了丧子之痛,想要倾诉却不知怎么开口的巨大悲伤。
②省略号表达了语言的断断续续,体现了姚纳极度伤悲的情绪,儿子去世过程中还有很多遭遇想诉说,关于女儿的命运是一个留白,他想诉说的是他一生的悲惨、孤苦的命运。
(3)示例1:
他找到了倾诉对象,虽然没有人愿意听姚纳诉说,但是他的瘦马跟他同甘共苦,而且那匹马嚼着草料听着,向它主人手上呵气,好像听懂了他的话,姚纳一直以来压抑在内心的悲伤情绪终于找到了通道,一股脑儿对这匹马讲了,马儿的通人性更显出了人的冷漠。
示例2:
他没有找到倾诉对象,姚纳一开口就被军人、高个子、矮驼子、年轻车夫打断了,没有人愿意听他诉说,而马并不能真正听懂他的话,不能真正与他沟通,也不能从情感上安慰他,所以他并没有真正地找到能理解他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长春 九年级 初中语文 阅读 理解 专项 练习题 答案 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