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咏史怀古类阅读训练.docx
- 文档编号:9550847
- 上传时间:2023-02-05
- 格式:DOCX
- 页数:22
- 大小:28.81KB
高考语文咏史怀古类阅读训练.docx
《高考语文咏史怀古类阅读训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咏史怀古类阅读训练.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咏史怀古类阅读训练
2019高考语文咏史怀古类阅读训练
一、【2016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文后各题。
八声甘州
辛弃疾
夜读《李广传》,不能寐。
因念晁楚老、杨民瞻①约同居山间,戏用李广事,赋以寄之。
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
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桃李无言。
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
落魄封侯事,岁晚田园。
谁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马,移住南山?
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②。
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
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
【注】①晁楚老、杨民瞻:
辛弃疾的友人。
②杜甫《曲江三章》其三:
“自断此生休问天,杜曲幸有桑麻田,故将移住南山边。
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
”此处化用杜诗。
1.本词上阕选取了李广的哪些事迹?
这样选材有什么表达效果?
第一问:
霸陵受辱亭尉,射虎中石,功高难封侯。
第二问:
通过对这些事迹的提炼铺陈,营造了英雄晚景落魄的氛围,暗寓了作者有相似的境遇。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读懂诗句大意,然后再根据诗句意思归纳概括。
本词的上阕寥寥数语,约略叙述了李广的事迹。
答题时要注意的是,诗中语句只是简单概括,而答案则要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以简要叙述;特别要注意的是比如是诗句中“故将军”的“故”所饱含的情感等字眼。
2.下阕寄寓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请简要分析。
化用杜诗,回应朋友邀约同居山间的盛情,赞赏朋友的高风;借李广自比,表达了对南宋当局的不满;结句融情于景,抒写了壮志难酬的悲凉。
名师点睛
1.抓住题目。
诗歌的题目往往透露了诗歌的感情基调,抓住题目,往往就抓住了解答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类试题的“要害”。
如李白的《送友人入蜀》,一个“送”字便透露了诗中的惜别之情。
再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着眼题目,即可知词中所蕴含的是怀古伤今之情。
2.抓住关键词。
有些诗歌,作者会有意识地用一两个关键词来点明感情基调。
如李清照的《一剪梅》,作者用“相思”和“闲愁”两个关键词就把这首词的思想感情揭示得清清楚楚。
3.抓住题材类型。
如思乡诗多抒发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闺怨诗多抒发思念征人的孤寂愁苦之情。
4.抓住意象特点。
如在段克己的《满江红》中,菊花这个意象的特点是孤寂、高洁,抓住了这个特点,作者的思想情怀便容易揣摩了。
5.抓住注释。
命题者给出注释,介绍写作背景,用以暗示作者的创作动机及诗歌的思想内容;介绍作者,用以暗示诗歌的写作风格、感情基调等。
6.看意象。
意象就是含有情感的物象,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许多意象常常含有特定的意义。
如:
松,往往寓含坚贞的意思;梧桐,常常表现凄苦之情;残月,往往暗示离散;柳,表示离别时的难舍之情,也含有挽留之意;杜鹃,往往表示凄凉、哀伤。
考生平时备考时应加强这方面知识的积累,这样,考试时以诗歌的意象作为切入点来解读诗歌的内容和作者的情感,往往可以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7.看表达技巧。
有些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情感态度的表达主要是借助于某些特定的表达技巧,如比喻、用典、反衬、托物言志、象征等。
因此,把握诗中的表达技巧,分析它们的表达特点,也是鉴赏诗歌的有效方法。
只要掌握了这些知识点,考生就能够快速而准确地把握住全诗的思想情感。
二、【2011年高考课标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春日秦国怀古
周朴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③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
~878):
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
②消魂:
这里形容极其哀愁。
③泾水:
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
萦纡:
旋绕曲折。
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请简要分析。
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
诗人春日眺望泾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
①触景生情;②寓情于景;③写哀景抒哀情。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公安县怀古①
杜甫
野旷吕蒙营,江深刘备城。
寒天催日短,风浪与云平。
洒落君臣契,飞腾战伐名②。
维舟倚前浦,长啸一含情。
【注】①本诗作于大历三年深秋。
是年夏,吐蕃进犯灵武、邠州,京城震动。
杜甫因好友严武去世,便离开蜀地到荆楚一带的公安县暂住。
②此二句主要写了三国时刘备君臣的关系及吕蒙的战绩。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五言古体诗。
全诗八句四联,对仗工整,颇显诗人的诗律功底。
B.首联构思精巧,用笔着力表现出“山野”之“旷”、“江水”之“深”。
C.颔联中,“催”字将深秋季节里昼短夜长的自然情状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
D.整首诗层次清晰明了,首叙古迹形胜,次写想象之景,后直抒怀古情思。
2.本诗与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在思想情感上有何异同?
请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题周瑜将军庙
胡曾
共说生前国步难,山川龙战血漫漫。
交锋魏帝旌旂退,委任君王社稷安。
庭际雨余春草长,庙前风起晚光残。
功勋碑碣今何在,不得当时一字看。
赤壁
胡曾
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开国虎争时。
交兵不假挥长剑,已挫英雄百万师。
1.“交锋魏帝旌旂退”“烈火西焚魏帝旗”两句所写的场景有何不同?
请简要分析。
2.周瑜的形象有怎样的特点?
请结合两首诗加以分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过贾谊旧居
戴叔伦
楚乡卑湿叹殊方,赋人非宅已荒。
谩有长书忧汉室,空将哀些吊沅湘【注】。
雨余古井生秋草,叶尽疏林见夕阳。
过客不须频太息,咸阳宫殿亦凄凉。
【注】吊沅湘:
沅湘是沅水和湘水的并称。
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遭放逐后,曾长期流浪沅湘间。
贾谊曾写《吊屈原赋》表达对屈原深深的同情。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感叹楚乡卑湿偏远,人去宅荒,表达了诗人对贾谊被贬的深切同情,对斯人已逝的追怀。
B.“长书”之“长”,显示出贾谊的赤诚和才能;而“谩”则突出了诗人对其才志不得伸的遗憾之情。
C.诗人来到贾谊旧居,不由得也想起和贾谊一样赤诚忠心的屈原,也表达了对屈原的悼念之情。
D.五、六句写景,在前文“宅已荒”的基础上进一步描写贾谊旧居的荒凉,感情蕴含其中。
2.如何理解诗歌最后一联?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一
1.C
2.①相同点:
诗人在两首诗中均流露出了对古人王昭君、吕蒙、刘备的缅怀、敬仰之情以及自己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无奈伤悲。
②不同点:
主要表现在诗人对古人缅怀敬仰的具体情感。
《咏怀古迹(其三)》中,诗人主要表达对王昭君凛然勇毅的家国大义的敬佩;《公安县怀古》中,诗人主要表达对像刘、关、张等君臣和睦关系的向往。
二
1.“交锋魏帝旌旂退”写出了赤壁之战期间周瑜带领大军击退曹军的豪壮场面,“烈火西焚魏帝旗”写出了赤壁之战时曹军旗帜被焚烧的惨烈场景。
【解析】两首诗均出自同一作者,所写的主要人物都是三国东吴名将周瑜。
本题要求分析两首诗中含意相关的两句诗所描写的场景的不同,答题时应从分析两句诗的含意入手。
“交锋魏帝旌旂退”写的是两军交锋之后,魏帝(曹操)一方军队撤退的情景;“烈火西焚魏帝旗”则描绘的是在战争中,魏帝的旗帜被烈火焚烧的情景。
2.受到君王重用、有军事才能、功绩卓著。
“交锋魏帝旌旂退,委任君王社稷安”“烈火西焚魏帝旗”写他在战场上指挥有方,表现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并受到君王重用,能保社稷平安;“功勋碑碣今何在”则从侧面表现了他的功绩卓著。
【解析】本题要求分析鉴赏周瑜这一人物形象。
从第一首诗来看,刻画周瑜形象的诗句主要是三、四、七句,三、四句通过写周瑜率大军击退曹军和周瑜被委以重任后社稷安定的情况,突出了周瑜指挥有方、受到君王重用的特点;七句通过写其功勋碑碣的零落从侧面交代他曾建立了不朽功勋。
第二首诗前两句写周瑜作为开国元勋在指挥战斗中表现出的军事才能,这一点与第一首诗的三、四句内容相近。
分析时一定要结合具体诗句,做到言之有据。
三
1.C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
C项,第三、四句说的都是贾谊,意思是贾谊虽然向往屈原的人格,也为振兴汉室写下长书,但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一切成空,表达的是对贾谊的深切同情。
所以此项说“也想起和贾谊一样赤诚忠心的屈原,也表达了对屈原的悼念之情”错。
2.尾联两句的意思是:
来访的人不必为贾谊的不幸频频叹息,如今的咸阳宫殿不也是一片凄凉吗?
尾联两句的内涵是:
贾谊的怀才不遇固然令人惋惜,但既然朝代的更迭都是历史的规律,不可避免,个人命运就更不必太过忧心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咸阳宫殿是秦朝的宫殿,但此处当指代汉朝。
咸阳宫殿
边塞征戌类诗词
一、【2015年高考福建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秋夜纪怀
【宋】陆游
北斗垂莽苍,明河①浮太清②。
风林一叶下,露草百虫鸣。
病入新凉减,诗从半睡成。
还思散关③路,炬火驿前迎。
④
(选自《四库全书》本《放翁诗选》)
【注】①明河:
银河。
②太清:
指天空。
③散关:
即大散关。
④炬火驿前迎:
举着火把到驿馆前迎接。
1.第二联写景精细,请简要分析。
①上句写微风穿过树林,叶子悄然落下;②下句写露水沾湿秋草,百虫鸣叫;③全联细致地写出了秋夜的寂静,营造出一种凄清的氛围。
2.三、四两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请简要分析。
抒发了诗人的爱国情怀:
诗人虽秋夜病卧,仍壮心不已,念念不忘昔年在大散关的战斗生活,还想重返战场,报效国家。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
解答本题需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三、四两联”“情怀”。
第三联写诗人秋夜病卧,而从最后一联中“思散关路”“驿前迎”可以看出,诗人仍然不忘大散关的战斗生活,想要报效国家。
二、【2013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
古风(其十)
李白
齐有倜傥生,鲁连①特高妙。
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
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②笑。
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注释:
①鲁连:
鲁仲连,战国齐人。
他说服魏与赵合力抗秦。
②平原:
即平原君,赵国重臣。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四句与曹植诗句“大国多良材,譬海出明珠”都运用比喻的方法表达赞誉之情。
B.“后世仰末照”句,感叹鲁仲连的功绩如同就要落山的太阳一样将被后人渐渐遗忘。
C.本诗最后两句,以“澹荡人”与开头的“倜傥生”相呼应,意在表明诗人的志趣。
D.李白在诗中盛赞了鲁仲连的高风亮节,并把他引为“同调”,内容显豁,感情深挚。
B
【解析】B项,“感叹鲁仲连的功绩如同就要落山的太阳一样将被后人渐渐遗忘”错误,这句诗说的是鲁仲连的光芒能照耀后人,使之景仰。
2.前人评此诗:
“此托鲁连起兴以自比。
”结合诗句,谈谈李白借鲁仲连表达了自己怎样的人生理想。
要点一:
辅弼天下,建功立业。
结合诗句:
“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要点二:
不慕名利,功成身退。
结合诗句:
“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
”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汴河怀古二首(其二)
皮日休①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②,共禹论功不较多?
【注】①皮日休:
唐后期的诗人,当时唐王朝政治腐败,民生凋敝,统治者却奢侈依旧,残暴日甚。
②水殿龙舟事:
当年运河竣工后,隋炀帝率众二十万出游,自己乘坐高达四层的“龙舟”,还有高三层、被称为浮景的“水殿”九艘,此外杂船无数。
1.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请做简要分析。
2.这首诗既以“赖通波”来论大运河之功用,又以“共禹论功”来论隋炀帝之功德,似乎是赞扬隋炀帝,你认为呢?
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看法。
二、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
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
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
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南乡子》中的“千古兴亡多少事?
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与《永遇乐》中的“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在内容和情调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B.《南乡子》“何处望神州”中的“神州”与《永遇乐》“望中犹记”中的“望中”意义不同,前者指中国,后者指中原地区。
C.《南乡子》“千古兴亡多少事”中的“千古”与《永遇乐》“千古江山”中的“千古”意义相同,都是“久远的年代”的意思。
D.《南乡子》中的“曹刘”指曹操和刘备。
《永遇乐》中的“佛狸”指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佛狸”是他的小名。
2.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简要概括。
三、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问题。
钱塘观潮
施闰章
海色雨中开,涛飞江上台。
声驱千骑疾,气卷万山来。
绝岸愁倾覆,轻舟故溯洄。
鸱夷①有遗恨,终古使人哀。
【注】①鸱夷:
皮袋,这里借指潮神伍子胥。
据《吴越春秋》等记载,春秋吴国大夫伍子胥因劝谏吴王夫差而被疏远、赐死。
伍子胥临死时,嘱咐家人把他的眼睛挖出来或者把头割下来悬挂在南城门上,以便看到吴国的灭亡。
吴王大怒,下令用鸱夷把他的尸体包裹起来,投入钱塘江。
后来伍子胥化为钱塘江潮潮神。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海色雨中开,涛飞江上台”表明作者是在雨中观潮,潮水来时,在迷蒙的雨点和潮水的冲击下,海色随潮水展开。
潮来时,浪涛飞向钱塘江上的观潮台,极写潮水声势之大。
B.颔联“声驱千骑疾,气卷万山来”同时运用了比拟、夸张、视听结合等修辞手法,写出了钱塘江潮仿佛驱赶着千军万马,又仿佛将千万座山席卷而来的气势,惊心动魄。
C.“轻舟故溯洄”一个“故”字,写江中弄潮儿故意在潮水上涨时随着潮头起伏腾跃,在水中回旋,写出了弄潮儿的高超本领。
“故”与“愁”两字的对举富有生趣。
D.前三联写观潮所见之景象,诗人运用多种表现手法,极力描写潮声之大,水势之猛,写实中渗透想象,描摹形象生动,体现了作者非凡的语言驾驭能力。
2.诗歌的尾联对表现诗歌的主题有何作用?
请简要分析。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陶公旧宅
【唐】刘眘虚
陶家习先隐,种柳长江边。
朝夕浔阳郭,白衣【注】来几年?
霁云明孤岭,秋水澄寒天。
物象自清旷,野情何绵联。
萧萧丘中赏,明宰非徒然。
愿守黍稷税,归耕东山田。
【注】指晋王弘遣白衣使送酒给陶潜的故事。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歌前两句紧承题目中的“陶公旧宅”而来,写陶渊明效法昔日的隐士,把柳树栽种在长江边。
B.“种柳长江边”“白衣来几年?
”均采用用典的手法,分别写出了陶渊明的隐居之志和归隐时间之长。
C.诗歌第五、六句,通过霁云、孤岭、秋水、寒天等意象,描绘了陶公旧宅明丽、澄澈的环境。
D.“明宰非徒然”肯定了陶渊明归隐田园的选择,也暗示了官场黑暗,诗人想要逃离的心理。
2.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物象自清旷,野情何绵联”在诗歌中的作用。
一
1.①借古讽今:
通过讽刺为一己淫乐而倾尽国力开凿运河导致隋朝灭亡的隋炀帝警示当朝统治者。
②先扬后抑:
“千里赖通波”是对隋炀帝开通大运河功绩的肯定,是扬;“若无”则表明作者对他的批评,是贬。
2.我认为不是赞扬,而是讽刺。
“千里赖通波”肯定了大运河在客观上仍是后世福祉,“共禹论功”也将隋炀帝开凿运河的功德与大禹治水相提并论,看似赞扬隋炀帝,其实蕴含着深刻的讽刺。
因为诗中对隋炀帝与大禹的论功有一个前提,即“若无”。
“水殿龙舟事”深刻地揭示了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在主观上并非与大禹治水为民谋福相同,而是为一己之享乐。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首先表明观点:
不是赞扬,而是讽刺。
再结合诗句分析:
“水殿龙舟事”注解中的解释表明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并不是为民造福,而是为了自己享乐,所以他在运河竣工后,率众二十万出游。
本诗用“若无”一词表明了作者的看法。
二
1.B
【解析】B项,“神州”与“望中”意义相同,都指中原地区。
2.本词借登亭遥望中原并追忆三国时期孙权旧事,含蓄地讽刺了南宋统治者的昏庸和软弱无能,抒发了词人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
赏析时要抓住其中的关键词,如“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再联系作者的生平和所处时代,便不难概括出答案。
三
1.B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和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项,“视听结合”不属于修辞手法,属于描写手法。
2.①尾联,把钱塘江的滔天巨浪及其排山倒海的不凡气势,想象成是伍子胥充满遗恨的冤魂兴起的。
②借江潮的怒态象征伍子胥的“遗恨”之大之强。
③表达了作者对伍子胥充满深深的同情、惋惜与慨叹。
④深化了诗歌的思想主题。
四
1.D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的能力。
D项,“暗示了官场黑暗,诗人想要逃离的心理”错,此句只是表达对陶渊明的赞颂之情。
2.①“物象自清旷”写出景物的明丽澄澈的特点,对前面的景物描写进行总结。
②“野情何绵联”直接抒发了对隐居生活绵绵不断的羡慕向往之情。
为下文进一步抒发情感作铺垫。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的能力。
分析可知,“物象”指的就是前面两句诗写到的几种意象,而“清旷”则是对这些意象特征的概括,所以这句话是对上面景物特征的总结。
“野情”是隐居之情,此句由写景转向抒情,诗歌从这里开始有层次地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赞美及向往之情,因此这句话有为下文抒发情感作铺垫的作用。
【2011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蝶恋花·出塞
【清】纳兰性德
今古河山无定据。
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
满目荒凉谁可语?
西风吹老丹枫树。
从前幽怨应无数。
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
一往情深深几许?
深山夕照深秋雨。
1.这首词开篇有何特点?
总领全词,点明主旨;议论开篇,奠定感情基调。
【解析】“今古河山无定据”指古往今来,大好河山并没有一定属于谁的准则。
首句破空而来,对苍茫大地之变化无常做了诗哲式思考,奠定了全诗的深沉雄浑的格调。
诗歌以议论开篇,其作用在结构上是引领全文;在内容上是奠定了全词的格调或揭示主旨。
2.简析画线句的表现手法。
①以情相问,以景作答;②化抽象之情为形象之景,增强了全诗的抒情效果;③“深山”“夕照”“秋雨”三个意象连用,委婉地表达出词人心中的孤寂、惆怅之情。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塞下曲四首(其一)
王昌龄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共沙尘老。
不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1.下列对诗歌内容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开头四句写边塞秋景,无限肃杀悲凉,诗歌开篇刻意描写肃杀的秋景是为后来的抒情、议论做铺垫。
B.“从来幽并客,皆共沙尘老”,与王翰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可谓英雄所见,异曲同工,感人至深。
C.“不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意思是劝告游侠儿不要只知道自恃勇武,炫耀紫骝,耀武扬威地游荡,而应该上阵杀敌、建功立业。
D.此诗写边塞秋景,有慷慨悲凉的建安遗韵;写戍边征人,又有汉乐府直抒胸臆的哀怨之情。
2.说说“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中“寒”的妙处。
诗人写“幽并客”与“游侠儿”这两种不同的人,用意何在?
二、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问题。
谪岭南道中作①
李德裕
岭水争分路转迷,桄榔椰叶暗蛮溪。
愁冲毒雾逢蛇草,畏落沙虫避燕泥。
五月畲田收火米②,三更津吏报潮鸡。
不堪肠断思乡处,红槿花中越鸟啼。
【注】①这首诗大约是李德裕在唐宣宗即位后被贬岭南时所作。
李德裕为政敌所排挤,被贬为以太子少保身份留守东都洛阳,不久再贬潮州司马。
②畲田:
用火烧掉田地里的草木,然后耕田种植。
火米:
指赤谷米。
学科¥%网
1.颔联写诗人害怕担忧什么?
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2.《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中有云: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联系诗歌背景谈谈诗人在尾联中写到“越鸟”的用意是什么。
三、阅读下面这首清词,然后回答问题。
清平乐·弹琴峡题壁
纳兰性德
泠泠彻夜,谁是知音者。
如梦前朝何处也,一曲边愁难写。
极天关塞云中,人随落雁西风。
唤取红襟翠袖,莫教泪洒英雄。
1.本词中,词人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边塞画面?
有何作用?
2.这首词表现出作者哪些复杂的情感?
请简要概括。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剑门关①
陆游
剑门天设险,北向控函秦②。
客主固殊势,存亡终在人。
栈云寒欲雨,关柳暗知春。
羁客垂垂老,凭高一怆神。
【注】①这首诗是乾道八年十一月诗人赴任成都途经剑门关时写的。
②函秦:
泛指长安一带。
当时已经被金人占领。
1.请简要赏析颈联的表现手法。
2.这首诗蕴含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
请简要分析。
一
1.C
2.一个“寒”字,寒冷,突出了边塞的天气恶劣,暗示了戍边将士的艰辛。
构成对比,作者对保家卫国、献身沙场的“幽并客”这些勇武的将士的讴歌,对只知游荡街市炫耀自夸的“游侠儿”的批评讽刺,这一“褒”一“贬”的强烈对比,表现了作者不畏艰险、以身许国的崇高责任感和强烈的爱国热情。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第一问是一道炼字题,首先要解释该字的含义,其次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这个字所描写的景象,指出该字的特点,最后赏析该字在营造意境、情感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第二问中的“幽并客”指“幽、并两个地方的豪侠”,“游侠儿”指“骄矜恣纵、自夸勇武的人”,很显然这里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作为盛唐诗人王昌龄,他的边塞诗很好地体现了盛唐精神,结合全诗可见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不畏艰险、立功边塞的壮志豪情。
所以这里的两类人代表了作者的两种态度,结合诗句分析即可。
二
1.颔联写在谪贬途中处处提心吊胆的情况:
害怕遇到毒雾,碰着蛇草;更担心那能使人中毒致死的沙虫,连看见掉落的燕泥也要畏避。
颔联写到毒雾、蛇草、沙虫、燕泥,有力地衬托了岭南地区的荒僻险恶,“愁冲”“畏落”这样细致的心理状态的刻画,道出了谪贬途中处处提心吊胆的情况。
2.尾联是作者在惊叹岭南环境艰险,物产风俗大异于秦中之后,起了身居异地的怀乡之情,更加上听到在鲜艳的红槿花枝上越鸟啼叫,进而想到飞鸟都不忘本,依恋故士,何况有情之人。
此时自己迁谪远荒,前途茫茫,不知何日能返回故乡,思念家园,情不能已,到了令人肠断的地步。
此句是暗用《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中“越鸟巢南枝”句意,十分贴切而又意味深长。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谋篇布局的能力。
答好此题,要理解“越鸟”的含义。
《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中说“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这里的“越鸟”是说一种南来的鸟,总是把巢筑在树的南面枝头上,比喻远游人心怀故乡。
了解了这一意象的含义,就不难理解诗人用“越鸟”来表达身居异地的怀乡之情了。
三
1.词人为我们描绘了水声泠泠、关塞入云、秋风苍劲、鸿雁低飞的边塞画面。
这些画面中的景象渲染了苍凉肃杀的气氛,烘托出作者行旅天涯的悲凉凄苦,同时为结尾的抒情做铺垫。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
对于本题,要抓住一些具体的意象来分析画面,如泠泠的水流声、云中之关塞、秋风、落雁等,然后再点明意象所营造的氛围特点,阐述其作用。
2.这首词表现出作者复杂的情感,既有知音难觅的苦闷,也有关塞行役的艰辛;既有背井离乡的无奈,也有英雄失路的落寞,同时还有对朝代兴衰的深沉感叹。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
对于本题,考生可以根据“谁是知音者”“边愁”“莫教泪洒英雄”等词句解读出词中包孕的情感,另外,可以借助知人论世的方法,通过纳兰性德的生平际遇来揣摩这首词包含的情感。
四
1.借景抒情和比喻。
颔联描写了具有凄凉色彩的“栈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 语文 怀古 阅读 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