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羁押制度与人权保障观念.docx
- 文档编号:9546929
- 上传时间:2023-02-05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27.19KB
刑事羁押制度与人权保障观念.docx
《刑事羁押制度与人权保障观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刑事羁押制度与人权保障观念.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刑事羁押制度与人权保障观念
刑事羁押制度与人权保障观念
享有充分的人权,是长期以来人类追求的一路理想。
——《中国人权状况》
对公民的荣誉、财富、生命越重视,诉讼程序就越多。
——孟德斯鸠
严格的刑事诉讼程序和完善的司法审查制度被公以为现代人权保障的两大宝贝。
原因就在于对人权最大的要挟来自于国家,而刑事诉讼又是直接致使国家与个人两个主体彼此直接对抗的程序,其中的侦查、羁押和审判后的执行都直接的剥夺诉讼相对人的一种或一般是几种包括生命权在内的最大体的权利。
因此,把刑事诉讼和人权的保护放在一路考察是有超级重要的意义的。
一、人权与刑事羁押的概念辨析
人权是个进口货,而不是个土特产。
人权(humanrights)概念产生于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它是在资本主义启蒙运动时期由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提出,后来为资产阶级革命所承认所实践。
对人权概念的理解见仁见智,资产阶级通常在两种意义上熟悉和理解人权,一种就是自然法意义上的权利,以为这种权利“与生俱来”,不可剥夺或不可转让,主要表此刻个人的权利和自由。
另一种是实在法意义上的人权,就是指由宪法规定的公民大体权利和自由,主要包括平等权、自由权、受益权、社会权、参政权等等。
人权也有许多的代名词,比如法国人讲“公共权利”(lesdroitspublics),英国人说“臣民之权利”(therightsofthesubjects),美国叫做“公民权利”(civilrights)等等。
一般以为,人权就是指基于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而具有的不可剥夺的权利和自由,是“人之为人的权利”。
《联合国宣言》第2条写到:
“人人有资格享受本宣言所载的一切权利和自由,不分种族、肤色、性别、语言、宗教、政治或其他国籍或社会身世、财产、诞生地或其他身份等而有任何区别”。
英国人权学者M•Granston以为,“人权可概念为普遍的道德权利:
有些权利是非经法律程序不可剥夺的权利,有些权利是每一个人简单的因为其是人所应当享有的权利”。
英国《牛津法律大辞典》中对人权的描述是“人权,或称作人的大体权利、自由,要求保护或有时要求阐明哪些应在法律上受到承认和保护的权利,以便使每一个人在个性精神道德和其他方面的独立取得最充分最自由的发展,作为权利,它们被以为是生来就有的个人理性,自由意志的产物,而不单单是由实在法的授予或取消。
”
国内有学者将人权分为三种,即:
应有人权,法定人权和实有人权,并对这三者的关系做了细致和详尽的考察。
也有人以为“人权实际上就是公民权”或公民的大体权利。
对人权的概念之所以会如此不同,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其本质和外延的理解不同。
我以为人权这个概念至少具有以下性质:
(1)、道德性。
人权首先是一种道德权利。
哲学上的人道概念和法学上的权利概念是人权概念的两大组成要素。
若是离开人道谈人权就会令人权停留在实在法的规定上,也就是仅有法定人权和实在人权而没有应有权利这个更大的外延;而离开人权空谈人道,则是一种没有保障,流于形式和空泛的人道。
人权具有道德性,从根本上说人权是一种需要道德而不是法律来支撑的权利。
英国哲学家米尔恩把任何社会都不可缺少的一路道德归纳为九项,即:
善行、尊重生命、公正等等。
所以,当这些一路道德和人性连在一路的时候,人权的产生也就有了最大体的条件和渊源。
人权可以也应当表现为法定权利,但这绝不是人权的全数内容和含义。
(2)、普遍性。
正是基于普遍的一路道德产生的人权固然具有普遍性。
人权的普遍性是指人权的存在是不以某些以上所列举的逐如国籍,种族等的不同而不同。
人权是一切人享有的,决非某些人的专利,不然人权的基础就会倒塌,人权就不成其为人权。
人权之所以拥有这么大的诱惑力,归根结蒂就是人权不是某些人的人权而是全人类的人权。
人权就是人所具有的或所应当具有的权利,是人类普遍的权利。
固然,普遍老是通过特殊表现出来,但那只是个形态问题,何况人权的特殊性往往指的是法定权利,因为特殊的国情特殊的时期人们被给予了不同的人权可是其应得的最大体的人权仍然是一样的,是普遍存在的。
(3)对抗性。
人权从一诞生就是个好战者。
从1215年的自由大宪章,1628年的权利请愿书到1776年的独立宣言,1791年的权利法案再到1789年的人权宣言和1814年的德国宪章,人权都是因对抗而产生,为对抗而产生,伴随着对抗而产生。
美国的独立宣言是美洲殖民地招架英国殖民压迫的结果,而且在其后的权利法案也是为了对抗政府而产生和存在,可以说若是没有对抗,人权就不会有这么顽强的生命力。
人权是人的权利,而权利是要靠斗争来争取的,即便你可以把这种斗争理性化,将它们限于法庭,但斗争的本质没有变,也不可能变。
人权对抗的对象主如果国家,但又不限于国家。
所以,人权是个道德权利,它是人之为人的权利,人权必需取得保障。
这一方面是人权理论和人权观念发展的必然结论,另一方面也是国家制度稳定发展的基础,更是顺应了社会发展的潮流,“享有充分的人权,是长期以来人类追求的一路理想。
”
而刑事羁押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羁押的本意是指“拘留,拘押”,就是指以强制力将其对象限制在必然的活动范围之内。
从这个意义上说,在刑事诉讼中羁押与监禁同意。
它即包括审前的拘留羁押,批捕羁押,也包括审判进程中的羁押和审判后自由刑执行中的羁押。
可是咱们通常所理解的羁押是狭义上的,按照国内较新的一本法律词典的解释,羁押就是指“司法机关将被拘留、批捕的犯法嫌疑人、被告人关押在看管所或其他规定的场所,限制其人身自由的一种办法”。
对此概念各国也有不同的说法,在法国刑事羁押原来叫做“预防性羁押”,1970的司法改革改成了“先行羁押”,在德国叫做“待审羁押”,而英美国家一般将它称作“审判前羁押”。
我国学者过去通常理解为“审前羁押”,可是为了将起诉后审判中包括审判后裁决未生效这一段期间也包括进去,有学者改称为“未决羁押”。
我以为,为了表达意义的明确性,将排除执行刑罚的羁押称作“未决羁押”是适合的,可是咱们只要从狭义上理解,只称之为羁押也是不会发生疑义的。
刑事羁押是一种最严格的强制办法,这是因为强制办法的目的仅仅是为了保证刑事诉讼的进行或预防再次发生犯法,保全证据,但按照现代的刑法司法理念,人们普遍接受无罪推定的原则,也就是说在有罪的宣判生效之前任何人都是无罪的,而一个国家有无权利将一个无罪的人予以羁押,剥夺其最大体的自由权?
这是现代人权理论应当给予答案的一个问题。
刑事羁押的最大体的特点就是其强制性,它强制性的将一个人的行动限制于一个特定的地址,而且在相对人不服从的时候还有利用武力的权利。
刑事羁押还具有程序性,就是说对任何人实施拘留批捕并由此带来的羁押都必需履行必然的程序,而且在执行中严格的依照程序执行,不然就组成非法。
刑事羁押还具有其他一些大体的属性比如法定性、暂时性等等。
总之,要弄清刑事羁押的合理性,就必需先弄清刑事羁押和人权保护的关系,不然在现代提倡人权的时期,刑事羁押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就成问题。
二、刑事羁押与保障人权的辩证关系
任何一个国家,无论其制度、发展水平如何,其进行刑事诉讼的目的无非有二,即:
惩罚犯法与保障人权,但各国在惩罚犯法与保障人权的偏重点上有所不同。
在现代刑事诉讼的价值理念中,准确的追诉和惩罚犯法人而不伤及无辜侵犯人权是一国刑事司法活动的最高利益选择和最高理想。
在追究犯法人与保护无辜、保障人权二者之间出现矛盾冲突而必需作出惟一选择时,必需毫不犹豫地选择保护无辜、保障人权,这是现代人权观的必然要求。
刑事羁押与人权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一方面,刑事司法机关依法对犯法嫌疑人、被告人采取刑事强制办法的目的是为了惩罚犯法,而惩罚犯法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国家、集体和公民的合法权益,说到底就是为了保障人权;另一方面,在对犯法嫌疑人、被告人羁押时,又必需严格依法进行,以避免使无辜公民的人身自由权利受到侵犯。
在此,一样有个人权保障的问题。
严格的说刑事羁押并非是剥夺了整个人权,而仅仅是剥夺了一部份人权——自由权。
美国独立宣言一开始就明确了这样一些权利:
生命权,自由权,财产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在人权的若干内容中有一些是独立的,不依赖于其它权利的存在而存在的,而有些则必需依赖于其它一些权利的存在为前提。
比如,若是没有人身自由权,就不可能有迁移权。
因此,生命权和自由权是其它一切权利存在的基础,若是没有这两项前提性权利其它权利就不能真正取得实现,或能实现也变得极为困难。
正如哈耶克所言,这些权利为其他方面和人所享有的一切权利提供了“物理可能性”。
刑事羁押和人权保障具有对立统一的关系。
其对立性就在于刑事羁押就是要强制性的剥夺一个人的人身自由权这一最大体的权利,并进而影响其它权利的实现。
一方面,刑事诉讼的一个目的就是保障犯法嫌疑人的人权,对于发现真实的刑诉目的而言,根本不需要太多的程序来作保障,因此现代的刑事诉讼程序从性质上说是反效率的,正是为了保障犯法嫌疑人的人权才有了现代的刑事诉讼制度。
若是说“刑法是犯法人的大宪章,”那么“刑事诉讼法可以被看做被告人的大宪章。
”而另一方面,为了达到追诉的目的或为了预防再犯和保全证据的需要,把犯法嫌疑人强制于某地,侵犯了其大体人权。
刑事诉讼还有一个目的就是保证无辜的人免受刑事追诉,按照无罪推定的理念,对于嫌疑人予于羁押,实在有太大人权损失的风险和道德风险。
刑事羁押关乎公民的人身自由权,所以它是一柄“双刃剑”,正确实施,就可以准确、及时地完成惩罚犯法的任务;而错误实施,则会侵犯公民的人身自由权。
因此,各国对刑事羁押的采用均规定了较为严格的条件和程序。
二者的同一性也就存在于这一矛盾当中,并调和与此。
在近现代社会刑事司法中,人们源于对人权的高度重视就愈来愈推崇这样一种原则,即:
宁纵勿枉。
正如王牧教授说的那样:
“罪案是已经发生了的一种危害社会的行为,纵了,是事情没办好,已然的犯法没有受到惩罚,可是没有给社会造成新的危害;枉了,不仅没有使真正的犯法受到惩罚,而且给社会造成了更大的危害,使无辜的人受到惩罚。
不知道这个道理,就不能掌握刑事司法的精髓。
法律追求秩序,因此它首先是限制恣意横行、无法无天的现象。
从这个意义上说,刑事诉讼法首先是减少和杜绝冤假错案的法律,批捕作为一种重要的刑事司法制度必需符合这个原则。
”而有批捕所带来的羁押固然更应当遵守这一原则。
从根本上说,羁押与人权有着一路的道德基础,一方面,人权是道德权利,不尊重人权的法律制度就不是好的、善的法律制度,它们不人道,而羁押一样源于道德。
羁押是刑事诉讼顺利进行的必要保障,是国家保护秩序保障人权的必要手腕,是道德给予国家的一项责任和义务,所以羁押与人权有着一路的依归,它们有着一路的道德基础,尊重人权成其为人道,正确的有控制的羁押也是人道的。
人权保障与刑事羁押的同一性集中的表此刻:
一、人权是羁押的根本起点。
国家之所以设立刑事诉讼,就是为了保障犯法人的人权,国家之所以设立刑事诉讼也是为了惩罚犯法,而惩罚犯法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也是为了保障人权。
二、刑事羁押是人权的重要保障。
咱们既不能无视羁押对于公民人权的侵害,也不能忽略刑事羁押对人权的保障功能,若是没有刑事羁押,则犯法行为得不到纠正。
对人权的侵害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也是主要的方面是国家对人权的侵害,另一方面是他人或社会对人权的侵害,刑事羁押存在的合理性就在于后者。
另外人权受到限制也是20世纪宪政的一大特点,反映了人权观念相对化的趋势,限制的目的是为了整个社会的公共福利和社会秩序、国家安全保障,这是受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影响,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固然按照前者的要求应当尽可能的少作羁押,所以现代各国都毫不例外的规定了刑事羁押制度,但同时也都规定了严格的法律控制,希望使这一侵犯降到最低。
三、刑事人权观和刑事羁押制度的比较性考察
(一)、英美法系
英美国家在刑事领域一般以为法律保障的人权主如果一种个人权利,为公民所享有,人权所要保护的主要就是个人的自由和权利,国家不得任意的剥夺和限制,与之对应的就是人权保障的制约对象主如果国家机关,以为国家对人权的侵害具有最大的要挟性和危害性,人权保护的中心人物就是被告人,以为被告人在被宣判前是无罪的,可是基于社会防御的目的却被壮大的国家机关所限制和制约,理应受到更多的人权关注。
在那里,“保护人权成了刑事诉讼程序设计和适用的首要和大体的目标。
”在刑事诉讼中的这种人权观念必然会对刑事诉讼的理论和实践产生庞大的影响。
英美国家从来重视“合法程序”,充分保障涉诉公民的合法权利严格限制司法权利成了他们司法制度的一大特色。
这一理念的来源要溯及到英国的政治学和哲学上去,英国传统的自然权利和政府权利有限的观念深深影响了英美国家的刑事人权观,在那里嫌疑人和被告人取得了更大更充分的保障。
制度永远随着理念走。
西方国家,一般实施批捕与羁押相分离的原则。
在英美法系国家批捕分有证批捕和无证批捕两种,有证批捕一般属于事前审查,警察检察官必需向司法官提出申请,由后者进行合法性和必要性审查,符合条件的签发批捕令状,不然不予批准。
而无证批捕在现实中被加倍普遍的采用,具体包括公民和警察的批捕两种,但都必需尽快提交司法官进行审查,而且在适用上还有严格的限制,如公民的批捕必需针对重大犯法的现行犯或在逃犯。
有证批捕和无证批捕并非必然带来一按期间的羁押,但它们都受司法官的审查。
除不该当与与羁押的外,无证批捕带来的羁押的期限一般很短,而有证批捕的后果,就是较长时间的羁押,但仍有必然的救济途径。
“在批捕时受到司法抑制,在羁押时也受到司法抑制,即保障双重审查”是英美国家羁押合法性和合法性的标准。
在美国,警察对于批捕的嫌疑人,必需当即将其解送到最近的联邦治安法官或州地方式官处,而且有警察负责“合理按照”的证明,一般而言他们将被传出庭然后将有一些被告知的权利并保证取得律师的帮忙,律师与警方都有代表出席,两边可以就是不是羁押应否保释等问题展开讨论。
美国判例要求警察不得有“不合理的拖延”将被捕的嫌疑人提交到法官眼前。
什么是不合理的拖延,一般以为是6个小时,不然其供诉的志愿性就会受到怀疑。
在日本,基于令状主义原则的要求,成立了羁押前的审查制度,司法警察和检察官应当将嫌疑人在法按期限内交给法官,并提出羁押请求,其中“司法警察实施的批捕提交法官的最长时间为72小时,而检察官提交法官的最长时间是48小时。
”法官应当将犯法事实告知嫌疑人,并听取其申辩,但日本的这种“羁押质问”是秘密进行的。
(二)、大陆法系
在大陆法系国家,刑事人权观与英美国家又有很大的不同,比较而言,大陆法系国家加倍重视通过追究惩罚犯法来保障社会上的大多数人的个人权利,并视之为刑事诉讼的主要目的,而对于犯法嫌疑人的保护放到了更次一级的层次上。
固然,大陆法系国家也并非不重视个人权利,只是相对而言加倍看重社会利益。
固然,这一刑事人权观也受到多人的指责,并在最近做了许多的司法改革,将关注更多的投给了犯法嫌疑人和被告人。
卢梭就曾说过,“英国人的自由就是个人摆脱强迫的自由,而法国的自由观则是在政府的权威下人人自由的生活”。
这样,政府就更多的考虑了社会的整体利益,即便在某个局部对个人权利有所侵害也在所不吝。
在德国,对于符合羁押理由的嫌疑人,经检察官申请法官一般先行签发羁押命令,特殊情况下乃至可以不通过批捕程序直接羁押,反映了职权主义诉讼模式的特点。
法国的情况也大体如此。
(三)、两大法系国家刑事人观观念和刑事羁押制度的比较
在观念的层面上,两大法系国家各有偏重,英美国家加倍偏重于对于个人权利的保护,而大陆法系国家则更多的关注社会大多数公民的大体权利不受侵害,我以为,单纯的对个人权利和社会的所谓“集体权利”予于太大的重视都会损害另外一方,这样都会损害人权的普遍性和道德基础。
在制度的层面上,两大法系国家有某些一路的地方,他们都要对批捕和羁押两方面作出事后或事前的审查,并决定是不是羁押及羁押的期限。
在德国,受职权主义的影响法官有时可以在没有申请的情况下进行主动的羁押审查,方式一般也没有英美国家那样绝对强调两边对抗,而仅仅是秘密审查,一般不进行辩论等听审程序。
但这并非绝对,此刻律师也愈来愈多的参与其中了。
鉴于羁押对人权的侵害性,所以对羁押行为各国都做了详细严格的限制,归结起来主要在以下方面加以限制:
1羁押目的。
羁押的目的,通行的说法是为了保证刑事诉讼的顺利进行,避免犯法嫌疑人和被告人串供,隐匿,毁灭或伪造证据,保证及时的搜集证据,避免嫌疑人逃跑,避免犯法嫌疑人再次犯法。
可是,羁押的主要目的应该是程序性的而非实体性的,更不能成为踊跃的惩罚办法。
羁押不是刑罚,不该当具有惩罚性。
在西方,对于羁押的目的也有两种理由,一是提供程序上的保障、一是避免发生新的危害社会的行为,一般以为前者是有其合理性和合法性的,但对于后者争议颇大,站在人权的角度上看,这不符合法治的要求和无罪推定的原则。
同意论者的唯一的理由就是实用主义的考量,因为这一目的有利于社会的防卫和公共利益的保护。
虽然争议一直存在,可是在任何一个国家羁押的这种目的一直在盛行,或因为是其工具意义上的重大以至于人们可以放任其对人权的部份侵害吧。
固然,人权应当取得应有的重视,因此对羁押的严格限制在一个法治国家里是必要的和必备的。
2羁押期限。
要对羁押作出严格的限制,就必需对羁押的期限作出明确的规定和严格的执行,并严格限制羁押的延长。
大多数西方国家都对羁押的期限和延长确立了明确的规则,比如在英国,一般情况下,嫌疑人被批捕后羁押期限超过24小时,必需予以释放或向治安法官起诉。
对于严重罪,可以延长12小时,但最长的也不能超过96小时。
期限一旦被违背,嫌疑人就必需予以释放或取得保释,且保释不得附加任何条件。
在意大利,对于羁押期限也做了明确的限定。
期限有长有短,一般和犯法的性质,所处的诉讼阶段,嫌疑人的状况有关系,应看成出不同的裁定。
3场所限制。
羁押场所的问题往往为人们所轻忽,可是羁押场所的归属是个关系到刑事审判的许多原则可否贯彻的根本性问题。
一般而言,在司法审查前的羁押由警察机关负责,而对于审查后的羁押一般都转移到司法机关或司法行政机关负责。
在日本,刑事羁押的场所是牢狱,它是由“法务省在全国设置的专门用来关押未决犯的拘置所”完成的,这一机构“独立于司法警察机构,以避免其滥用侦查权”。
4救济途径。
“没有救济就没有权利”,“有权利就必有救济”,没有救济的权利是危险的,没有保障的,若是对于人身自由侵犯的非法羁押没有任何救济的途径,那么非法羁押就会加倍的肆虐,作为重要人权内容的自由权就将失去。
英美法国家对非法羁押的救济途径主如果保释和人身保护令制度,而大陆法系国家一般实施申请司法复审制度。
5羁押条件。
并非对于一切的犯法嫌疑人都应当羁押,只有那些严重犯法比如可能被判处徒刑以上的犯法嫌疑人,对于有严重危险性的犯法嫌疑人,有可能毁灭证据的嫌疑人材有羁押的必要。
而且这种条件的认定必需由中立的司法官主持,且相对于批捕应当有独立的标准。
基于人权保障的要求,刑事羁押的危害性必需限制到最小,必需在程序上设立严格的法律规制,刑事羁押必需坚持一些大体的原则。
四、刑事羁押应当遵循的大体原则
(一)羁押法定原则
羁押法定原则是指,对犯法嫌疑人被告人的羁押,在适用的条件,程序,理由,按照,期限,场所,延长,变更等多个方面都应当在刑事诉讼法中予以明确的规定,在刑事司法活动中应当严格的依法办事,对于羁押的自由裁量应当有一个中立者——司法官进行。
在功能上羁押法定原则与刑法中的罪行法定原则有着相同的作用和价值,它们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必要和比例原则
这一原则的含义就是羁押的实施不但要坚持羁押法定的原则,还要坚持合目的性,必要性和成比例性。
坚持羁押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刑事诉讼的进行而在例外的情况下才是为了避免犯法行为再次发生,即以坚持程序性目的为主,以坚持实体性目的为辅。
必要性就是指,羁押办法具有对人权的严重侵害,若非必需,就尽可能不作羁押或少作羁押。
比例性原则就是说对于不同的犯法嫌疑人,不同的案情,不同的诉讼阶段司法官应看成出不同的考虑,作出是不是羁押,羁押期限或是不是延长的裁定。
(三)持续性审查原则
持续性审查原则就是指对于羁押的审查不是一次性的,而应当是持续的,当初的情况一旦发生改变就应看成出新的裁定。
当羁押的条件不知足的时候就应当裁定解除羁押。
这对于避免自由权受到踩踏具有重要的意义。
固然,还有许多重要的原则必需在羁押的整个进程中予于重视,比如诉权救济原则等等。
只有对法治原则的深刻领悟和严格执行才能真正的保证刑事羁押的合法性、合理性,才能有效地保障人权不受到侵害和受到侵害时取得及时的救济。
五、人权保障视野下的我国刑事羁押制度及其改良
中国提出和讨论人权是最近才有的事情,1990年国务院发布《中国人权状况白皮书》论述了我国大体的人权观念和人权保障制度。
我国受苏联模式和大陆法系国家法学思想的影响长期以来坚持程序工具主义,而且区分了集体人权和个人人权,在刑事诉讼中比较而言加倍注重集体人权,偏向于通过集体人权的保障来保障整个人权,以为集体人权是个人人权的前提所以先保证了集体人权才能保证个人人权,而相对忽略个人人权的保护,中国也保护个人人权,但与西方国家的那种特殊保护不能相提并论。
在中国,司法机关的任务首先是工具性的,是为整个政治经济发展保驾护航,是为了捍卫社会治安和秩序,而不是为了保障个人的人权,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只要做到了这一点就是成功的,至于个人人权的保护则放到了一个更次一点的位置上,在刑事诉讼中典型的是司法机关的审问色彩和审判的职权色彩较浓,无论是在理论界仍是在实务界个人人权都没有取得应有的保障和重视。
“犯法嫌疑人和被告人的人权无论在立法仍是在实践中始终得不到应有的关注和保护,乃至不及已决罪犯。
”
与之对应的是刑事诉讼中的羁押制度带有任意性,工具性,长期性,并得不到应有的审查制约机制,这一点在96年刑诉法修订后有了一些进步,但距离人权和法治原则的要求都还有必然的距离。
在中国对批捕和羁押未作分离,只要被拘留或批捕就会致使一按期间(通常较长)的羁押,姑且称之为批捕羁押一体主义。
在96年刑诉法修改废除收容审查制度后,收容审查的一系列制度原则并无销声弥迹,而是变相的跑到刑诉法中去了。
中国能够致使羁押的除拘留和批捕之外还有一种留置权,可是比较而言其剥夺相对人自由时间相对较短,且并非刑诉法所规定,所以大体的羁押原因主要就是拘留和批捕,固然《人民警察法》中规定的留置权也能剥夺公民的人身自由达48小时,这一点也应当引发大家的关注。
刑诉法对拘留和羁押的条件做了规定,可是这种规定在实践中并无起到限制羁押的目的。
刑事羁押的任意性体此刻刑诉法中仅仅对于拘留和批捕的条件作了规定,但对于何种情况下可以羁押并未作任何说明,所以在中国只如果拘留和批捕就往往意味着一按期间的羁押,虽然中国也有替代的监视居住和取保候审制度,但实践中也很少利用。
所以,羁押可以说是依附于拘留和批捕的,没有独立性,固然更没有独立的羁押标准。
这样,对于杀人强奸的犯法嫌疑人可以拘留,对于一般的偷盗也可以拘留,而且二者的区别在实践中似乎也并非明显,批捕虽然是由检察院批准,但在实践中只要一批准一切就都是警察说了算了,得不到应有的监督和限制。
从羁押的场所看,看管所归公安机关管理,所以在羁押中嫌疑人的某些重要的诉讼权利得不到保障,比如此刻律师帮忙权没有落到实处,即便有律师帮忙也带来一系列逐如会面难的问题。
再者,看管所掌握在公安机关手中,加上中国自古就有重供词的传统,刑讯逼供也就顺理成章了。
中国的刑事羁押制度带有很大的工具性,从大处讲整个刑事诉讼都是刑法的工具和方式,从小处讲刑事羁押制度又是整个刑事诉讼的工具,因此只要有犯法行为发生嫌疑人往往就会被羁押,嫌疑人的诉讼主体地位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不能有效地参与到整个诉讼中去。
羁押期间也成了侦查人员办案的工具,“致使羁押期间严重地依附于诉讼期间或办案期间,使得羁押期间的延长完全服务于侦查破案、审查起诉乃至审判的需要。
”羁押的目的除必要的保证诉讼进行的需要外,很大的程度上是为了侦查的需要,比如我国刑诉法规定的期间的延长理由大体上都是“案情复杂”,“流窜作案”或“到期不能侦结的”等等,也就是说羁押要随着侦查跑,只要没有侦查到有罪的证据就可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刑事 羁押 制度 人权 保障 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