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 文化常识训练试题及答案.docx
- 文档编号:9544310
- 上传时间:2023-02-05
- 格式:DOCX
- 页数:18
- 大小:54.14KB
精品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 文化常识训练试题及答案.docx
《精品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 文化常识训练试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 文化常识训练试题及答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品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文化常识训练试题及答案
【精品】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文化常识训练试题及答案
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
文化常识
1.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个级别,“连中三元”指的是三级考试都获得第一名。
B. 《我的叔叔于勒》作者是法国作家莫泊桑,文中以孩子若瑟夫的视角展现了现实社会中金钱对人际关系和人性的扭曲,强化了小说的批判性。
C. “杨志却要辰牌起身,申时便歇”中的“辰牌”、“申时”都是用地支记时,“申时”相当于下午三时至五时。
D. 根据议论的方式,议论文分为立论和驳论,《敬业和乐业》属于驳论文,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则属于立论文。
【答案】D
【解析】【分析】D项有误,《敬业和乐业》属于立论文,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则属于驳论文。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文学、文化常识的辨析能力,考查的是课内篇目的出处、作家作品、相关的文化常识等有关的内容。
解答此题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
2.下列文学常识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礼记》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儒家经典之一,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B. 朱自清是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春》和《背影》均是他的作品。
C. 普希金,俄国诗人、小说家,被称为“俄罗斯文学之父”,著有《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等。
D. 明代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会试、乡试、殿试三级,会试考中的称举人,俗称“孝廉”。
【答案】D
【解析】【分析】D文学常识说法不正确。
乡试、会试、殿试三级:
乡试考中的称举人。
会试考中的称贡士。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常识的掌握情况。
选择前,最好先理顺清楚科举考试中的各种考试制度和名称。
3.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新闻稿通常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个部分,其中背景和结语是必要部分。
B. 《藤野先生》选自《朝花夕拾》,主要讲述作者在日本留学时与藤野先生之间的故事。
C. 佃农指旧时农村中自己不占有土地,以租种土地为生的农民。
D. 郦道元所著《水经注》是我国古代地理名著,并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答案】A
【解析】【分析】A错误,背景和结语不是必要部分。
故答案为:
A
【点评】文学常识的考查主要集中在中外的作家、作品、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
死记硬背作者名字、书名及书中的重要人物。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范仲淹,字希文,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他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激励了一代又代人。
B. 智取生辰纲的关键在于下蒙汗药的时间和方式,吴用等好汉引诱对方上钩全然不露疾迹,杨志虽极精细,仍然中了计。
C. 词,又称长短句,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是一首豪放词,“红城子”是词牌名,“密州出猎”是题目。
D.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表明了一年中气候变化和农事季节。
“清明”“端午”都属于二十四节气。
【答案】D
【解析】【分析】D项有误,端午节不属于二十四节气。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的掌握和辨析。
答题时应注意,把各个选项对照相应相关的语文知识或文学文化常识,找到关键语句,仔细推敲斟酌句子的意思和关键词含义,然后提取最关键的核心的扣题的语句,比照辨析正误。
5.下列有关文化知识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 “社”是谷神,“稷”是土地神,古代文化中,常用“社稷”作为国家的代称。
这样的代称还有很多,如:
“桑梓”代指家乡,“庙堂”代指朝廷,“汗青”代指史册。
B. 律诗共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颈联,第三联为颔联,第四联为尾联。
C. 端午节是我国传统节日,该节日与纪念屈原有关。
有吃粽子、赛龙舟、赏菊花等习俗。
D. 《礼记》,我国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
《礼记》中的《学记》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
【答案】D
【解析】【分析】A项有误,“社”是土地神,“稷”是谷神。
B项有误,正确应是:
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
C项有误,“赏菊花”是重阳节的习俗,不是端午节的习俗。
D项正确。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考查对语文知识文化常识的掌握和辨析。
答题时应注意,把各个选项对照相应相关的语文知识或文学文化常识,仔细推敲斟酌句子的意思和关键词含义,比照辨析正误。
6.下列文学常识、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成语“教学相长”“宁静致远”“三顾茅庐”分别出自《礼记》、诸葛亮的《诫子书》、罗贯中的《三国演义》。
B. 《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复旦大学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出自儒家经典《论语》。
C.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诗经》里经常使用比、兴手法。
比,即比喻;光,指先说别的事物,引出所吟咏的对象。
D. 古人讲究礼节,对对方或对方亲属用敬称,如“令郎”“家君”“贤弟”,对自己一方则用谦辞,如“尊君”“舍妹”“小儿”等。
【答案】D
【解析】【分析】D项中“家君”是对人称自己父亲,并非对对方亲属的敬称。
“尊君”是对对方父亲的敬称。
故选D。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考查考文化、文学常识的理解与辨析能力。
考生要注意平时知识的积累,对选项的内容要逐项审读,运用知识去辨析理解。
7.下列关于文化、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成语“门庭若市”、“无人问津”、“咏絮之才”,分别出自《战国策》《桃花源记》《世说新语》。
B. 契珂夫,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代表作有《变色龙》等,他与《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作者普希金,都是俄国作家。
C. 古人对年龄有特定的称谓,按从小到大的排列有:
“而立”、“始龀”、“不惑”、“弱冠”、“耄老”。
D. 古诗词中常可见到“节气”的身影,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分别写到了“白露”、“惊蛰”两个节气。
【答案】C
【解析】【分析】C:
从小到大排列:
“始龀”、“弱冠”、“而立”、“不惑”、“耄老”。
故选C。
故答案为:
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
识记文学常识关键在平时积累,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
作者名(字、好)、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
8.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左传》是一部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主要历史人物活动的编年体史书。
B. 泰戈尔,印度诗人,著有诗集《吉檀迦利》等。
雨果法国作家,代表作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
C. 我们常以桑梓指代故乡,婵娟指代月亮。
称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为阴,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为阳。
D. 《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宣扬豪侠仗义、除暴安良英雄壮举的传记。
【答案】D
【解析】【分析】D“传记”错。
《水浒传》是中国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小说。
小说鲜明地表现了官逼民反的主题。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和文化常识的积累能力。
文学常识包括各种常见文体、作家作品、史书体例等。
文化常识包括传统文化中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文化典籍等相关知识。
这些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繁多,学生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
解题时需细心对比,防止张冠李戴,时代混淆等。
9.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高尔基的《海燕》写在法国革命前夕最黑暗的时期,用“暴风雨的预言家”海燕象征英勇的革命先驱。
B. 明清小说《水浒传》《红楼梦》《三国演义》《儒林外史》和《聊斋志异》等都是中国古典章回体小说。
C. 古代对尊长和朋辈的敬称有君、公、足下、先生等,《唐雎不辱使命》中的“寡人”,是对国君的敬称。
D. 《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的“庆历”和《桃花源记》“晋太元中”的“太元”都是封建王朝的年号。
【答案】D
【解析】【分析】A.有误。
《海燕》写在俄国革命前夕最黑暗的时期;
B.《聊斋志异》是短篇小说集;
C.“寡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故选D。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
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
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
10.古代行为礼仪中,不全属于表示敬意的一组是( )
A. 避讳 避席
B. 顿首 下拜
C. 拱手 作揖
D. 拂塵尾 轼车
【答案】D
【解析】【分析】D塵尾,是一种于手柄前端附上兽毛(如马尾、麈尾)或丝状麻布的工具或器物,一般用作扫除尘迹或驱赶蚊蝇之用。
不是表示敬意的。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文化常识的辨析能力。
考生要注意平时对课内文章和注释内容的识记和积累。
11.中国国学博大精深,是一代又一代先民智慧的结晶。
作为华夏子孙,你知道下面这些问题的答案吗?
(1)王先生的QQ签名档最近改成了“庆祝弄璋之喜”,王先生近来的喜事是________。
(2)“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写宝玉对黛玉的第一印象,其中“靥”是指________。
(3)我国古代对于年龄有很多独特的称呼,其中女子十五岁被称为“________”。
(4)我们常说的“鸿雁传书”源自于历史故事________。
(5)“沉鱼落雁”这一成语中“沉鱼”是指西施,“落雁”是指四大美女中的________。
【答案】
(1)妻子生了男孩
(2)酒窝
(3)及笄
(4)苏武牧羊
(5)王昭君
【解析】【分析】
(1)弄璋,汉族民间对生男的古称.古人把璋给男孩玩,希望他将来有玉一样的品德.旧时常用以祝贺人家生男孩.
(2)“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中的“靥”即酒窝儿。
(3)女子十五岁被称为:
及笄
(4)“鸿雁传书”源自于苏武牧羊的典故
(5)此题考查了对四大美女常识的识记.此题答案为:
王昭君
故答案为:
(1)妻子生了男孩
(2)酒窝
(3)及笄
(4)苏武牧羊
(5)王昭君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积累及识记能力。
文化常识内涵十分丰富,有许多内容,随着历史的发展,本身也在不断地发展演变,所以,更显示出它的复杂性。
答此题学生要注意平时的识记积累。
例如:
中国古代“四大美女”:
西施、貂蝉、王昭君、杨玉环。
四大美女享有“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的美誉。
“闭月”,是述说貂蝉拜月的故事。
“羞花”,说的是杨贵妃观花时的故事。
“沉鱼”,讲的是西施浣沙时的故事。
“落雁”,就是昭君出塞的故事。
12.下列文学常识、文化常识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表,是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如《出师表》;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如《陋室铭》。
B. 《文山先生文集》《宋学士文集》《柳河东集》《范文正公集》分别是文天祥、宋濂、柳宗元和范仲淹的文集,其命名方式各不相同。
C. 科举制度时代,每三年举行一次全省的考试,叫“乡试”,由秀才去应试;乡试中举,第一名称“会元”,第二名至第十名称“亚元”。
D. 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叫作阴,如江阴市因地处长江以南而得名;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叫作阳,如东阳市因地处东阳江以北而得名。
【答案】C
【解析】【分析】正式科举分“乡试”、“会试”、“殿试”三级。
乡试三年在省城举行一次,称“大比”。
取中者称“举人”,其第一名称为“解元”,第二名称为“亚元”。
会试则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礼部举行,取中者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殿试则由皇帝亲自主持,只有贡士才有资格参加,分“三甲”录取,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会称“三状甲”。
C项,“会元”改为“解元”。
故选C。
故答案为:
C
【点评】题考查考生对文学、文化常识的积累和辨析的能力,要求考生注意平时的积累,注意对选项进行逐项的审读,认真的判断。
13.八年级(3)班开展“遵义旅游资源调查”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请把以下遵义市旅游文化资源按照一定标准归类,并阐述归类理由。
(每一类只需选择2至3项,并填写序号。
不能与示例重复。
)
①贵州茅台酒②赤水丹霞地貌③凤冈锌硒茶、循潭翠芽、正安白茶④沙滩文化遗址⑤乌江小三峡⑥娄山关⑦海龙屯军事古堡⑧遵义会议会址
答题示例:
分类①③理由:
按照地区特产分类
(2)在小组活动交流会上,语文老师把上述资源的某一项用谜语形式展示了出来,请你写出谜底,并简述你猜出谜底的方法。
谜面:
起楼不要木,有人便是仙。
天上两滴雨,残阳铺满天。
(打一遵义旅游景点)
(3)老师准备儿童节开展本次主题的交流展示活动,要求全班同学参加。
下面是语文小组写的一则通知.请找出三处错误。
通知
全班同学:
请大家于6月1日下午到学校礼堂参加语文老师开展的活动,望大家做好准备,准时参加。
2018年5月30日
八(3)班语文小组
【答案】
(1)示例一:
④⑥⑦⑧;按照人文风景分类;示例二:
②⑤⑥按照自然风景分类;示例三:
⑥⑧按照红色旅游(革命遗址也可);示例四:
④⑦按照历史古迹;示例五:
⑥⑦按照战斗遗址(军事类)
(2)娄山关。
理由:
一是拆字法;二是根据“残阳铺满天”一句联系到“残阳如血”从而想到《忆秦娥·娄山关》猜出即可。
(3)①“通知”要居中。
(位置不对)②“全班同学”称谓要顶格。
(位置不对)③没有写活动的具体时间。
④没有写出活动主题。
⑤落款署名和时间位置颠倒了。
【解析】【分析】⑴可分别按人文风景、自然风景、红色旅游等分类。
人文风景:
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了文化特质而构成的风景。
自然风景:
没有人为因素的大自然景观。
红色旅游:
以中国共产党相关的历史纪念地为资源的旅游。
熟知景点内容,才能准确分类。
⑵谜语中的拆字法是根据汉字的字形结构特点和人们的认识规律,把一个字拆开,分解成几个独体字,或者给一个字的组成部分赋予一定的意义。
而“起楼不要木”就是去掉“楼”中的左偏旁“木”。
由“有人便是仙”推知“无人便是山”,而“残阳铺满天”一句即可联系到《忆秦娥·娄山关》,整合在一起便是“娄山关”。
另外还有注意一个关键性提示,即“打一遵义旅游景点”。
⑶①标题:
第一行正中间写“通知”两字,也可根据需要在“通知”前加一些有标示内容的文字,如“紧急通知”、“××(单位)关于××××的通知”。
②通知对象:
一般在正文之前第一行顶格写,下加冒号。
在日常简单的通知中,正文内容已经明确了通知的对象,那么开头的对象名称可省略。
③正文:
另起一行空两格写。
内容要具体明了,写清原因、目的、时间、地点及具体要求。
④署名和日期:
发出单位和时间分两行写在正文末尾的右下方。
本题在标题、称呼、活动时间、活动主题以及署名和时间都有问题。
按上面的要求一一改正即可。
故答案为:
⑴示例一:
④⑥⑦⑧;按照人文风景分类;示例二:
②⑤⑥按照自然风景分类;示例三:
⑥⑧按照红色旅游(革命遗址也可);示例四:
④⑦按照历史古迹;示例五:
⑥⑦按照战斗遗址(军事类)
⑵娄山关。
理由:
一是拆字法;二是根据“残阳铺满天”一句联系到“残阳如血”从而想到《忆秦娥·娄山关》猜出即可。
⑶①“通知”要居中。
(位置不对)②“全班同学”称谓要顶格。
(位置不对)③没有写活动的具体时间。
④没有写出活动主题。
⑤落款署名和时间位置颠倒了。
【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分类整理的能力。
答题时要熟知景点内容,才能准确分类。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识记与辨析能力。
解答文学文化常识类试题,关键在平时的识记与积累。
(3)本题考查学生修改通知的能力。
答题时要熟悉通知的格式和通知的内容,才能准确作答。
14.欣赏下面的书法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1)下列对这幅书法作品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笔画清劲优雅,节奏和谐。
B.字体干净匀称,温润如玉。
C.楷行两书并用,墨色浓淡相宜。
D.作品柔美不足,刚劲有余。
(2)用正楷或行楷将下面作品内容抄写在方格中。
要求:
正确、流利、美观。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答案】
(1)D
(2)略
【解析】【分析】
(1)本题考查书法作品的赏析。
仔细观察书法作品,可以确定其为行楷。
它的特点是行笔轻盈,点画灵动,字体匀称,由此可知ABC三项都是正确的。
D项“柔美不足”的分析是错误的,从“黄”“空”“江”等字可以看出字体的柔美。
(2)汉字的书写是语文学习最基本的能力之一,但现在的许多中小学生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甚至连笔画的先后顺序都没掌握。
笔划要清楚,要写成方块字,不要潦草,偏旁部首比例要合适。
此题要注意“鹤”“碧”“惟”的结构要安排合理。
故答案为:
(1)D;
(2)略
【点评】
(1)本题考查书法作品的赏析。
欣赏书法作品,一般先观其气势和神采如何,然后欣赏章法与结构,最后是意境。
(2)本题考查学生汉字的书写能力。
书写汉字要做到规范、工整和美观。
书写时注意汉字的间架结构,避免写错别字。
15.读下面的民谣,完成问题。
五月五是端阳,
门插艾,香满堂。
吃粽子,洒白糖,
龙舟下水喜洋洋……
(1)端午节是纪念谁的?
是在每年的什么时间?
(2)从课文中可以看出人们纪念他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
(1)屈原;农历五月初五。
(2)他热爱祖国,痛恨黑暗,向往光明,敢于伸张正义。
【解析】【分析】
(1)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是上古先民以龙舟竞渡形式祭祀龙祖的节日。
因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端午节抱石跳汨罗江自尽,后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个别地方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
(2)相传,屈原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
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诗篇。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自尽,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屈原投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
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
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
故答案为:
(1)屈原;农历五月初五。
(2)他热爱祖国,痛恨黑暗,向往光明,敢于伸张正义。
【点评】
(1)本题考查对传统节日的掌握。
答题时应注意, 端午节起源于龙图腾祭祀,把端午视为“恶月恶日”起于北方,注入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附会纪念屈原跳江自尽等历史人物纪念内容,最后形成如今端午节文化内涵。
(2)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
答题时应注意,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故事情节、人物的言行举止、文章对人物的各种描写等来整体感知的。
概括时要做到既全面,又要突出重点。
16.填空。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涉及中唐时期的两位大诗人,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_两人志同道合,写诗互赠。
(2)《水调歌头》的作者是________,他与父亲________、弟弟________合称为“三苏”。
他们父子三人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被后人誉为“________”。
【答案】
(1)白居易;刘禹锡
(2)苏轼;苏洵;苏辙;唐宋八大家
【解析】【分析】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涉及的人物一是作者刘禹锡,二是标题中的乐天:
白居易。
(2)《水调歌头》是苏轼的名作,他父子三人:
苏洵、苏轼和苏辙合称“三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五人被后人誉为唐宋八大家
故答案为:
⑴白居易;刘禹锡
⑵苏轼;苏洵;苏辙;唐宋八大家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的掌握能力,考查的是课内篇目的出处、作家作品等有关的内容。
解答此题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
⑵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的掌握能力,考查的是课内篇目的出处、作家作品等有关的内容。
考查题型为填空题,解答此题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及相关知识的延伸,考生要注意平时的积累。
17.汤姆到孔子学院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他在学习活动中遇到一些困难,请你给予帮助。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1)辨年龄排座位。
出席活动中某宴会的人,年龄有如下特点:
①耳顺 ②垂髫 ③而立 ④不惑
请你按照从年长到年幼的顺序排好座位。
座位排序是(只写序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古诗获报酬。
汤姆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被某杂志登载了,稿费按每字5元来计算(只算正文,不计标题和标点),请你核算一下他能获得多少稿费,用大写数字写出金额总数。
汤姆的稿费金额总数是:
________。
(3)读经书长知识。
汤姆想读“四书五经”,因没有借书证,今天就写借据向高凉图书馆借出“四书五经”中的四本来阅读一个月,但借据不够完整,请你帮他补充。
借据
我从高凉图书馆借《中庸》《论语》《________》《________》四本书。
借期为一个月。
借书人:
汤姆
①请从“四书五经”里面再选另外两部补写上去。
②借据的格式不完整,请指出并改正过来。
________
【答案】
(1)①;④;③;②
(2)贰佰圆整
(3)孟子;大学;没有日期(借据没写时间)。
改正:
在借书人下方写上“×年×月×日”。
【解析】【分析】
(1)①六十而耳顺;②垂髫指小孩;③而立是三十岁;④四十而不惑。
故从年长到年幼的顺序排列应为:
①④③②。
(2)五言律诗每首八句话,每句话八个字,共四十个字,每个字5元,共200元,根据平时对汉字字形的积累用大写数字书写总额度为:
贰佰圆整。
注意“佰”不要写成“百”。
(3)①四书包括《中庸》《论语》《孟子》《大学》 这张借据没有写日期,应在在借书人下方写上借书的时间:
“×年×月×日”。
故答案为:
⑴①④③②
⑵贰佰圆整
⑶孟子 大学 没有日期(借据没写时间)。
改正:
在借书人下方写上“×年×月×日”。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化常识。
文化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繁多,包括传统文化中人物称谓、历法、节气、职官、地理、科举、宗法、礼俗、古代音律、名人事迹、文化典籍等相关知识,解题时需细心对比,防止张冠李戴,时代混淆等。
⑵本题考查有关诗歌的文学常识及字形的积累。
律诗通常每首八句,每句或五言,或七言,分别称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
五律规定每句五字,全首共四十字;七律规定每句七字,全首共五十六字字。
⑶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积累及修改应用文的能力。
文学常识主要是考查考生对课文所涉及到的重要作家作品以及作品内容、作品人物的识记情况和相关文体知识的识记情况。
平时要以课文为依托作相应的知识积累。
应用文在日常生活中会经常用到,考试时经常涉及,要想做好这样的题,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应该掌握常用应用文的写作格式并经常运用,达到熟练的目的。
18.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我的叔叔于勒》是法国作家雨果写的一篇短篇小说。
小说中刻画了菲利普夫妇的冷酷自私、唯利是图的形象,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精品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 文化常识训练试题及答案 精品 部编人教版 中考 语文 文化 常识 训练 试题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