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教案.docx
- 文档编号:9539589
- 上传时间:2023-02-05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1.12MB
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教案.docx
《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教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教案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教案
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学习目标】
1.了解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
2.认识隋唐时期的制度创新、民族交融和区域开发的新成就。
重点:
隋唐盛世局面的形成、民族关系。
难点:
三国两晋南北朝与隋唐盛世的关系、藩镇割据的形成。
一、隋朝
材料一:
运河在隋代的开通关系到其后千余年间政治文化(巩固统一)、物质文化(物资交流)、精神文化(新文化、新意识)等诸多方面的发展。
——全汉昇《唐宋帝国与运河》
材料二: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
材料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思考修建开通大运河的利弊。
二、唐朝
(一)唐朝全面繁荣的表现:
阅读下列材料,体会总结唐朝的“繁荣”
材料一:
唐初以均田、租庸调等制,奠下立国根基,又以无比的自信包容异族文化,融铸出多彩多姿的大唐风采。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二:
7世纪的初唐,是中国专制时代历史上最为灿烂光辉的一页。
当帝国对外威信蒸蒸日上之际,其内部组织,按照当时的标准看来,也近于至善,是以自信心也日积月累。
……在最初的100年内,人户的登记不断增长,国家仓廪库藏也愈为充实,上下之间呈现一片和谐融洽的景象。
——摘编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二)民族关系
材料一:
626年(武德九年九月)“王者视四海如一家,封域之内,皆朕赤子。
”
627年(贞观元年)“朕以天下为家。
”
644年(贞观十八年)“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
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
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为仇敌。
”
647年(贞观廿一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
材料二:
尽管“天可汗”这个新头衔主要是象征性的,但并非无足轻重,而且它证明了太宗的帝国理想既包含中国人也包含游牧民族,他认为这是自己特有的贡献。
于是,他声明夷狄与中国人享有共同的天性,统治者的仁慈保护必须包括两者。
都护府散布于中国边境:
安西(西突厥、西域和吐蕃)、北庭(突厥诸部)、单于(统治东突厥)、安北(回鹘和其他的铁勒游牧民族)、安东(朝鲜、契丹、奚和)和安南(现在为越南的外族人)等六大都护府。
与严重胡化且听命于非汉族军事长官的唐代边境军队一起,这些都护府形成了唐边境防卫和治理的基础。
——潘一红《天子与天可汗》
材料三:
李唐不唯政制多袭前代之旧,一切文物亦复不间华夷,兼收并蓄。
当时的长安几乎为一国际都会,各种人民,各种宗教,无不可于长安得之。
于是,长安胡化盛极一时,此种胡化大率为西域之好:
服饰、饮食、乐舞、绘画,竞事纷泊;其及社会各方面,隐约皆有所化,好之者盖不仅帝王及一二贵戚达官已也。
——向达
材料反映出唐朝(唐太宗)实行了怎样的民族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政策的历史作用。
(三)唐末五代藩镇割据
材料一:
唐初开边之后,对当地民族采取羁縻式管理,委其首领自治,驻军较少。
……为防御边疆诸强敌,守住已开拓的疆土,唐廷吸取教训,被迫大量增加边防驻军,形成若干边防大军区,其长官称为节度使。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安史之乱平定后,唐政府任命一批安史降将为节度使,内地军将、地方长官也被委任为节度使,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削弱了中央集权。
——《中国大通史·隋唐五代上》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分析唐朝中期以后出现“藩镇跋扈割据”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唐朝时期的藩镇有何危害?
【知识拓展】
1.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隋唐经济繁荣的原因
(1)国家统一,政治清明,社会稳定。
(2)政府推行轻徭薄赋、劝课农桑的政策。
(3)政府实行较为开放的政策,民族之间、中外之间交流频繁。
(4)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
2.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唐朝民族政策的特点和作用
(1)特点:
以通婚、和亲方式促进民族融合,以议代战,尊重民族习惯,交换使节,文化交流行德政。
(2)作用:
开明的民族政策对于各民族的发展是有利的,社会安定有利于经济等方面的发展,有利于各民族的发展,主要从民族交往的双方去理解相互发展的好处。
3.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启示
(1)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则国家兴盛富强,海纳百川,积极吸收先进文明,有利于社会进步,闭关锁国则导致落后。
(2)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了中华文明。
(3)加强民族团结,实行对外开放,对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史料解读】
1、唐太宗对突厥等周边少数民族的政策
材料一自突厥颉利破后,诸部落首领来降者,皆拜将军中郎将,布列朝廷五品以上百余人,殆与朝士相半,唯拓拔不至,又遣招慰之,使者相望于道。
──[唐]吴兢《贞观政要》卷九《安边》
材料二贞观八年三月甲戌,高祖宴西突厥使者于两仪殿,顾谓长孙无忌曰:
“当今蛮夷率服,古未尝有。
”……是岁,阅武于城西,高祖亲自临视,劳将士而还。
置酒于未央宫,三品已上咸侍。
高祖命突厥颉利可汗起舞,又遣南越酋长冯智戴咏诗,既而笑曰:
“胡、越一家,自古未之有也。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卷一《高祖本纪》
夏四月丁酉,御顺天门,军吏执颉利以献捷。
自是西北诸蕃咸请上尊号为“天可汗”,于是降玺书册命其君长,则兼称之。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卷三《太宗本纪》
材料三唐兴,初未暇于四夷,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
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
虽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然声教所暨①,皆边州都督、都护所领,著于令式。
……大凡府州八百五十六,号为羁縻云。
──[北宋]欧阳修《新唐书》卷四三《地理志七·羁縻州》
【解读】以上材料说明:
①唐太宗时期,比较好地解决了周边民族问题。
②唐太宗对任用少数民族首领在朝中为官,没有采取歧视的态度。
③唐太宗的地位得到周边少数民族的共同承认。
④唐太宗实行的民族政策,就是历史上惯称的羁縻政策。
所谓羁縻政策,就是不改变被征服民族的生产方式、风俗习惯,任命他们的贵族做羁縻州府的官员,继续统治本民族。
这些地方不编户口,不向唐中央纳税。
【注释】①暨:
达到。
2、对西藏的政策
材料一十五年,妻以宗女文成公主,诏江夏王道宗持节护送,筑馆河源王之国。
弄赞率兵次柏海亲迎,见道宗,执婿礼恭甚,见中国服饰之美,缩缩愧沮。
归国,自以其先未有昏①帝女者,乃为公主筑一城以夸后世,遂立宫室以居。
公主恶国人赭面②,弄赞下令国中禁之。
……袭纨绡,为华风。
遣诸豪子弟入国学,习《诗》、《书》。
又请儒者典书疏。
──[北宋]欧阳修《新唐书》卷二一五《吐蕃传上》
材料二高宗嗣位,授弄赞为驸马都尉,封西海郡王,赐物二千段。
弄赞因致书于司徒长孙无忌等云:
“天子初即位,若臣下有不忠之心者,当勒兵以赴国除讨。
”并献金银珠宝十五种,请置太宗灵座之前。
高宗嘉之,进封为宾王,赐杂彩三千段。
因请蚕种及造酒、碾、硙、纸、墨之匠,并许焉。
乃刊石像其形,列昭陵玄阙之下。
(左图唐蕃会盟碑)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卷一九六《吐蕃传上》
材料三太宗常御安福门,谓侍臣曰:
“闻西蕃大好为打球,比令亦习,曾一度观之。
昨升仙楼有群胡街里打球,欲令朕见此胡,疑朕爱此,骋为之。
以此思量,帝王举动岂宜容易。
朕已焚此球以自戒。
” ──[唐]丰演《丰氏见闻记》卷六《打球》
【解读】唐丰演所著《丰氏见闻记》对研究唐代前期政治、文化、风俗提供了较多材料。
上述材料说明:
①在和亲后,一方面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传入到西藏地区;另一方面西藏地区也主动到内地学习中原文化。
②西藏地区的文化如球类也被传入到中原地区。
二地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交流。
【注释】①昏:
通“婚”。
②赭面:
在脸上染色。
3、唐代的方镇
及府兵法坏而方镇①盛,武夫悍将虽无事时,据要险,专方面,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以布列天下。
然则方镇不得不强,京师不得不弱,故曰措置之势使然者,以此也。
夫所谓方镇者,节度使之兵也。
原其始,起于边将之屯防者。
唐初,兵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曰城,曰镇,而总之者曰道。
……
其军、城、镇、守捉皆有使,而道有大将一人,曰大总管,已而更曰大都督。
至太宗时,行军征讨曰大总管,在其本道曰大都督。
自高宗永徽以后,都督带使持节者,始谓之节度使……
及范阳节度使安禄山反,犯京师,天子之兵弱不能抗,遂陷两京。
……久之,大盗既灭,而武夫战卒以功起行阵,列为侯王者,皆除节度使。
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
──[宋]欧阳修《新唐书》卷五○《兵志》
【解读】这段资料叙述了唐代方镇的兴起经过。
资料显示:
①最初节度使只管兵。
②随着府兵制的破坏,节度使的权力越来越大,可以专制一方,不仅管军事,也管地方的民政、财政,俨然成为各州县之上军政合一的一级权力机构。
③安史乱后,方镇越来越多。
④方镇的规模不固定,大者可以有十多州,小者则有三四州。
⑤因为具体的方镇置废不常,方镇的规模、权力也因时因地因人而异,所以方镇虽然拥有地方行政机构的权力,但它还不是正式的一级行政组织。
【注释】①方镇,亦称藩镇,方镇的长官即节度使。
答案一、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思考修建开通大运河的利弊。
利:
①大运河贯通南北,对巩固统一、促进南北经济交流以及运河沿岸城市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弊:
①过度役使民力,给劳动人民带来了沉重的徭役负担;
②促阶级矛盾被激化,开凿过程中滥用刑法,引起民众不满,推动了起义的爆发。
二、材料反映出唐朝(唐太宗)实行了怎样的民族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政策的历史作用。
民族政策:
唐太宗实行的是开明团结的民族政策;
作用:
有利于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巩固发展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分析唐朝中期以后出现“藩镇跋扈割据”的原因。
①唐玄宗开元年间,在边境增设军镇,军镇节度使兵力随之扩大;
②安史之乱削弱了唐朝中央集权;
③安史之乱期间和以后,唐朝增设节度使,节度使拥有政治自主权和财权,军事上拥有强悍的武装。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唐朝时期的藩镇有何危害?
藩镇割据局面在唐朝后期持续了100多年,藩镇之间、藩镇与中央之间不断争战,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严重削弱了唐朝统治。
最终导致了唐朝的灭亡。
二、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论述题
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就提出,“我们在国际上是属于以苏联为首的反帝国主义战线一方面的。
真正的友谊的援助只能向这一方面去找,而不能向帝国主义战线一方面去找。
”在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中间,“中立”是不可能的,中国必须站在以苏联为首的和平民主阵营一边。
明确宣布“一边倒”,打破了帝国主义的幻想。
这一外交方针对新中国建设起了重大作用
——靳德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二“一边倒”外交政策的实施不仅使新中国在经济援助、外交等方面倚重苏联,并且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的某些方面也照搬前苏联经验,产生了许多弊端,走了许多弯路。
同时也加剧了中美关系的冻结程度,限制了中国外交向纵深的发展
——游艳丽《美国对华政策与新中国“一边倒”外交政策之联系》
选择材料中的一个或两个观点进行评述。
注意①评述要围绕主题展开②论点应由史实支持③论述要层次分明④语言要通顺流畅。
【答案】第一种观点:
“一边倒”外交政策具有重大的积极影响。
评述:
从政治上看,为新中国获得国际承认、发展对外关系、粉碎帝国主义的封锁、孤立政策起了积极的作用;从经济上看,为我国迅速医治战争创伤,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提供了援助和支持;从军事上看,为我国挫败美国的包围与挑衅提供了坚强后盾,维护国家安全和民族尊严,提高国际地位。
第二种观点:
“一边倒”外交政策产生很多消极影响。
评述:
从国家安全与领土完整来说,与美国敌对树立了更强大对手,中国领海及沿海弧形地带承受的压力骤然上升;从得到的国际承认来说,同美国敌对导致中国不被很多国际组织接纳,越来越走向自我封闭,与世界的发展潮流相脱节;从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来说,参加朝鲜战争和长期面临战争威胁,以及美国经济上的封锁和禁运,使中国无法利用外部条件发展自己。
【解析】
【详解】
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着国内外的复杂形势,采取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这一政策在为我国经济建设赢得了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的同时也给我国的政治经济发展带来消极的影响,材料一从一边倒政策的积极影响来论述,分别当时我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均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而材料二从一边倒政策的对我国当时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的消极影响来说明。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未代与文艺复兴时期西方科技成就简表(部分)
日本著名科学史学家薮内清在论述宋代的科技成就时指出:
“北宋时代是中国划时代意义的时代,北宋时代可以和欧洲的文艺复兴以至近代相比。
”
对这一观点你是否赞同?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要求:
围绕一种立场展开论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
【答案】示例:
观点一:
赞同。
北宋的科技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印刷术在雕版印刷之外出现了活字印刷,加速了印刷业和文化传播业的发展,有利于文化普及,为市民文化的兴起创造了条件;同时印刷术的外传,推动了欧洲思想解放和文化发展。
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促进了当时的航海贸易,商品经济更加活跃,有利于中外的文化交流;指南针传人欧洲,在新航路开辟和资产阶级开拓世界市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北宋科技发展在推动文化下移、经济发展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社会发展方向,也有利于世界文明的进步。
(若学生答出火药的成就及作用、天文学、农学、建筑学等成就也可酌情给分。
)
观点二:
反对。
北宋的科技与文艺复兴近代科技有着巨大差异。
北宋科技属于古代传统科技,实用性强,重经验总结,且主要分布在和农业密切相关的农业、天文历法等领域。
而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方科技属于近代科技,注重实验,注重总结科学定律,且主要集中在天文学、物理学、数学、生物学等与工业密切相关的领域。
宋代科技发展虽然取得很大成就,但最终没有推动中国的社会转型。
而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方科技发展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助推了西方社会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型。
综上所述,宋代科技在科技范畴、社会作用等方面均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科技存在很大的差异,故不能等而视之。
【解析】
【详解】
此题为开放性试题,首先应当表明立场,即对材料观点“北宋的科技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持赞成或者反对意见。
然后结合史实说明自己的立场。
本详解以赞成为例:
观点一:
赞同。
北宋的科技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结合材料中涉及的印刷术、指南针对宋代和世界的影响进行说明,来体现其意义所在。
如印刷术在宋代有所创新,出现了活字印刷,从其对宋代文化事业、市民阶层以及欧洲文化发展的影响展开说明即可。
最后对论证过程进行总结,生化观点,即北宋的科技发明不仅影响了中国社会发展方向,也有利于世界文明的进步。
4.下表根据《中外历史纲要(上)》的目录及课文内容摘编,阅读下表,回答相关问题
章节标题
课时标题
正文子目
第五专题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第16课鸦片战争的冲击与回应
①
②
③
第17课寻求国家出路的探索和列强侵略的加剧
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第七专题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
第21课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④
⑤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⑥
第22课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1)阅读上表,并结合所学知识,在下列备选项中选出合适的子目序号,填入材料一中①②③④⑥处。
A.师夷长技以制夷B.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
C.两次鸦片战争D.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E.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2)请结合所学知识,編写⑤子目下的课文内容。
(编写要求:
注意包含历史叙述的基本要素,如背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经过、结果、影响等等。
逻辑通顺,史实正确,内容完整,字数200字左右)
【答案】
(1)BCAED
(2)示例:
五四运动的实践使部分先进知识分子看到改造中国的新途径,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社会广泛流传。
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秘密召开(最后一天的会议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举行)。
毛泽东、董必武等13名代表参加了大会,共产国际也派代表列席会议。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适应了近代以来社会进步和革命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开天辟地的大事。
【解析】
【详解】
(1)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说明英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完成和正在进行工业革命,资本主义蒸蒸日上,中国则处在封建社会,日益走向衰落;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为了扩大市场,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鸦片战争的失败惊醒了先进的中国人,他们开始正眼看世界,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①②③分别是BCA;结合所学可知,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阶级和思想基础,1924年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开展了国民大革命,故④⑥应该是ED。
(2)⑤子目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结合所学,分别从中国共产党诞生的背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经过、结果、影响等进行叙述即可。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如表为古代儒家思想著名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表
孔子
儒家学派创始人,提出“仁”,具有古典人道主义的性质。
孟子
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劳动时间,宽刑薄税。
董仲舒
主张“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他的思想集中于《天人三策》和《春秋繁露》.
韩愈
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道的观点。
朱熹
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这实际上是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
王阳明
反对朱熹把心与理视为两种事物,促进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
黄宗羲
提倡“法治”,反对“人治”,反对重农抑商。
﹣﹣摘编自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结合上表信息与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社会变迁与儒家思想”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
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至少须有两个史实依据,史论结合。
)
【答案】观点:
儒家思想不断发展变化,适应了社会变迁.
论证:
1.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受冷落.原因:
孟子在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提倡放宽刑罚,减轻赋税.这些主张在战国纷争的时代,无助于实现国家统一,必然受到统治者的冷落.
2.秦朝时期儒家思想遭到压制.原因:
秦朝时期,儒生依然遵循旧思想主张,非议郡县制,以古非今,站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对立面,阻碍历史的前进,必然会遭到压制.
3.西汉时期儒家思想处于“独尊”的地位.原因:
汉武帝时,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了发挥,增加了“君权神授”和“大一统”等思想,适应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不仅为封建专制政治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为政治上的统一奠定了思想基础,因而获得“独尊”的地位.
4.宋朝时期儒家思想被取代.原因:
宋代理学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新儒学.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
5.明清时期儒家思想成为封建专制精神的支柱.原因:
明清时期统治者为进一步加强思想控制,实行愚民政策,培养忠实奴仆,采取八股取土的办法,科举考试在四书五经内命题,文体为呆板的八股文.这就使得儒家思想成为维护封建专治制度的精神支柱.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概括材料信息和结合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题在总体上具有一定难度,属于观点评析题,解答本题,要做到:
一、要对材料所表述的史实进行准确归纳、概括,二、对提炼出来的相关观点,要结合所学相关史实进行论证说明,做到有理有据,论证说明要充分;要符合史实,言之有理,言之成文。
根据材料“古代儒家思想著名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表”“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提出“仁”,具有古典人道主义的性质。
”“孟子,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劳动时间,宽刑薄税。
”“董仲舒,主张“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他的思想集中于《天人三策》和《春秋繁露》。
”等相关信息,围绕主题可概括观点为儒家思想适应了社会变迁不断发展变化,根据该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政治、经济、思想方面进行阐述,言之有理即可。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有学者认为科举制的作用在于“用客观标准挑选人才,消融社会阶级和促进政治统一”。
请用所学知识对这一观点进行说明论证。
【答案】科举制根据考试成绩来选拔人才,主考官不能随自己的主观好恶来决定被考者的仕途;科举制有一套严密的考核制度,不得随意变更,具有“客观标准挑选人才”的特点。
科举制向社会大众开放,使平民子弟也可通过科举进入社会上层,促进了社会阶级的流动,也缓和了阶级对立,故科举制有“消融社会阶级”的功能。
科举制将人才选拔的权力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权威;科举制还将地方的知识分子纳入中央政权,增强了国家的凝聚力,故科举制有利于“促进政治统一”。
【解析】
【详解】
本题实际是考查科举制的影响。
在论证时,可以把设问分解成三部分“客观标准挑选人才”、“消融社会阶级”和“促进政治统一”。
关于“客观标准挑选人才”,可以从科举制的选官标准和程序来说明。
关于“消融社会阶级”可以从科举制自由报考而促进了社会阶级的流动来说明。
关于“促进政治统一”可以从科举制将选官权收归中央而加强了中央集权来说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统编 人教版 必修 中外 历史 纲要 上册 隋唐 盛世 五代十国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