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岗乡总体规划说明.docx
- 文档编号:9537716
- 上传时间:2023-02-05
- 格式:DOCX
- 页数:71
- 大小:72.28KB
三十岗乡总体规划说明.docx
《三十岗乡总体规划说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十岗乡总体规划说明.docx(7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十岗乡总体规划说明
三十岗乡总体规划说明
【字体:
大中小】【2009-4-28】 【编辑:
本单位】 【关闭】
第一章 规划总述
一、三十岗乡概况
(一)自然概况
1、区域位置
三十岗乡位于合肥市区西北部,地处东经117。
03’42”-117。
10’21”,北纬31。
51’58”-31。
57’57”,北与长丰以滁河为界,南临董埔水库,与蜀山相望,东与大杨镇相临,西与肥西县一条自然河流相隔。
全乡东西长8.2公里,南北宽5.4公里,总面积32.58平方公里。
人口1.4万,面积32.4平方公里。
距市中心15公里,连接合淮公路的魏武大道直通本乡,大姚路(柏油路面)经姚庙大桥与长丰、肥西相通。
已经完成路基的合阜高速公路贯穿全乡,交通便捷。
2、地形地貌
乡域内地形为岗冲起伏的残丘,属八岗九冲典型的江淮分水岭的脊椎骨,南低北高,东低西高,波状起伏,土地瘠薄,畔畈交错。
乡域内土质大部分为黄白土,兼有少量的褐粘土,北部滁河沿岸为黄砂土。
全区平均高度为30~40米上下。
3、气象气候
该区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与暖温带半湿润气候的过渡地带,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日照充足。
气温:
据1967~1999年33年气象资料(下同)记载,年平均气温17℃,以1978年平均气温19℃为最高、1969年平均气温14℃为最低;7、8月份为最热,平均气温27.6℃;1月最冷,平均气温1.1℃。
气温年较差26.5℃。
春秋两季气温升降率较大,平均每月以6℃左右的幅度上升或下降,东夏两季气温变化较小。
极端最高气温,大多数年份在35℃到38℃之间,其中以1967年的40℃为最高;极端最高气温,以1969年的-17.8℃为最低。
气温日较差,春秋两季较大,平均为9.8℃,其中,最大为10月份的10.5℃,最小为7月份的7.7℃。
日照、积温和风速:
年平均日照时数2163小时,日照率为49%,4~10月日照时数占年平均日照时数的65.3%。
>0℃的积温为5498℃,≥5℃的积温为5235℃,持续日数为264天;≥10℃的积温为4886℃,持续日数为226天。
风向:
春季多东南风,平均风速为2.8~3.5m/s;夏季多南风和偏南风,平均风速为2.7~2.8m/s;秋季东风多于西风,平均风速为2.6~2.7m/s;冬季多偏北风,平均风速为2.6~3.5m/s,一年以东南风和南风频率最高。
4、河流水系与水文地质
该乡位于江淮分水岭南侧,属于长江水系。
滁河干渠自西向东,紧靠北部环绕本乡,西有自然河自北向南流往董埔水库,境内有明星水库、王大塘水库,乡域地下水资源丰富。
滁河干渠流经三十岗乡的西、北部,为渭史杭总干渠的组成部分,于新民坝接大潜山总干渠,全长89.91公里,总灌溉面积达355.5万亩。
规划涉及段的设计流量为31立方米/秒,灌溉面积55.8万亩。
董埔水库位于乡域南界,为合肥市主要饮用水源地之一,其迳流面积207.5平方公里,总库容2.42亿立方米,常年蓄水6000~7000万立主米。
5、自然资源
(1)土地资源
土地总面积为3258.13公顷,其中耕地面积858公顷,人均耕地面积0.0596公顷,合0.89亩。
土壤酸碱度适中,适合多种农作物生长。
主产水稻、小麦,兼产大麦、豆类、山芋、玉米、高梁和棉花、花生、芝麻、油菜籽、烤烟、薄荷以及蔬菜、瓜果等。
(2)植物资源
值被北亚热带和暖温带兼有,以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混交林区居多。
自然值被在丘陵、岗地以疏残林和灌木林为主,覆盖率较低。
值物类别如下:
水本植物类:
主要有用材林木、经济林木两类。
其中,用材林木主要有槐树、柏树、松树、杨树、榆树、梧桐、竹等;经济林木如桃、杏、梨、柿、桑、茶等。
引进树木主要有水杉、油桐、杜仲、枫杨、油茶、银杏、雪松、国外松、法梧、冬青等;野生灌木主要有千年矮(俗名)、老鼠花(俗名)、野蔷薇等。
草本植物类:
主要与一些花卉在一起,草本花卉主要有荷花、风仙花、大丽花、美人蕉、代代红等。
此外,玫瑰、月季、蔷薇、桂花、金银花等比较多。
(3)动物资源
动物资源丰富,品种繁多,野兽主要有黄鼠狼、兔、鼠类、草狐、野猫昭、刺猬;野兽主要有喜鹊、乌鸦(少)、野鸡、天鹅、野鸭、鹭鸶、鹰类、斑鸠。
丹顶鹤(少)、鸳鸯(少)、啄木鸟(少)等;鱼类主要是淡水鱼类,有青鱼、草鱼、鲢鱼、鳍鱼、鲫鱼、黑鱼等;甲贝壳主要有虾、蟹、龟、螺等;两栖动物及爬行动物主要有青蛙、蟾蜍、蛇等;昆虫有蝉、蝴蝶、螳螂等。
(4)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尚没有发现,仍需要进一步探明。
6、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频繁,主要是天气灾害,以旱灾威胁最大,其次是雨涝、低温、大风、冰雹等。
天气灾害的因素很多,夏涝多因梅雨季世连阴雨和大暴雨所致;入伏后副高稳定,控制江淮之间,造成伏旱;秋季常受南下冷高压控制,造成秋旱。
氢1967~1980年的14年资料分析,共出现旱、涝灾害43次,平均每年3次,其中干旱26次,约每年2次,雨涝17次,约每年1次。
旱多于涝,其中伏旱连秋旱,平均3年两遇。
是发生机率最大的灾害。
而且县境处于分水岭一带的农业生产的危害尤为重要。
(二)建制沿革
三十岗乡解放初期属肥西县岗集区,1958年划归合肥市郊区管辖,成立园林松社,1968年并入优胜公社,1973年又从优胜公社分出,成立三十岗人民公社。
1983年农村体制改革,撤社建乡,成立三十岗乡人民政府,乡政府驻地三十岗至今。
三十岗集镇又称火龙三十岗,相传此地坐落于两条龙之间,很久以来当地居民砌炉灶时,只能拐烟囱,不能直砌上去,否则会触怒火神,而火灾降临全村,故附近村民将此地同为火龙地,集镇由此而名。
三十岗镇在解放初期是附近地区的物资贸易集散地,市场景象十分繁荣,后来由于国家实行统购统销政策,以及兴修滁河干渠阻断了部分通往三十岗集镇的交通,导致了三十岗集镇逐渐衰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三十岗集镇建设得以恢复和逐步发展。
三十岗乡境内陈龙村有古城遗址一处,是三国时魏扬州都督满宠为抵抗吴军所筑的合肥新城,距今已有一千七百年。
城址为长方形,现土筑城墙已倒塌,尚存18个大小不等的土墩,为合肥市重点保护文物。
1979年冬人们在遗址上,还出土了“铁撞车头”、“铁逆须钉”等三国时期的防御兵器。
(三)行政村
1、三十岗村
三十岗村位于三十岗乡中部,村民委员会设在三十岗,下设14个村民小组,11个自然村。
现有农户576户,人口1802人,耕地面积1673.5亩,人均耕地面积0.93亩。
农业以种植粮油为主,兼种部分经济作物(主要有良种西瓜)。
村内有两条支渠通过,水利设施条件较好。
2、崔岗村
崔岗村位于三十岗乡西部,村民委员会设在崔岗,下设12个村民小组,8个自然村。
现有农户301户,人口1180人,耕地面积1547.8亩,人均耕地面积1.31亩。
农业以种植粮油为主。
其北部有滁河干渠,东、西均有天然河沟。
3、瞿咀村
瞿咀村位于三十岗乡西部,村民委员会设在瞿小郢,下设14个村民小组,10个自然村。
现有农户370户,人口1765人,耕地面积1707亩,人均耕地面积0.97亩。
农业以种值粮油为主,兼种部分经济作物(主要有良种西瓜)。
其北面有滁河干渠通过。
4、堰稍村
堰稍村位于三十岗乡西部,村民委员会设在磨坊,下设13个村民小组,13个自然村。
现有农户338户,人口1398人耕地面积1983.7亩,人均耕地面积1.42亩。
农业以种植粮油为主。
其北部有雷郢自流支渠和明星水库(小二型水库)一座。
5、陈龙村
陈龙村位于三十岗乡中南部,村民委员会设在三十岗,下设15个村民小组,13个自然村。
现有农户542户,人口1854人,耕地面积2241.8亩,人均耕地面积1.21亩。
农业以种植粮油为主。
村内有官塘支渠通过。
另外,村域内有合肥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合肥市古三国新城遗址。
6、东瞿村
东瞿村位于三十岗乡东部,村民委员会设在魏武大道北侧,下设8个村民小组,6个自然村。
现有农户358户,人口1178人,耕地面积961.6亩,人均耕地面积0.82亩。
农业以种植粮油为主,村以下企业创业值114万元。
7、风景村
风景村位于三十岗乡东部,中科院合肥分院北面,村民委员会设在魏武大道北侧,下设8个村民小组,7个自然村。
现有农户367户,人口1328人,耕地面积942.7亩,人均耕地面积0.71亩。
农业以种植粮油为主,兼种部分经济作物,主要有种子、西瓜、藕、蔬菜等(该村有两个专业蔬菜村民小组);该村区域内有合肥二十一中学和乡转瓦窑厂一座,村办企业有运输队、加油站、百货商店、粮食工厂等。
8、柴冲村
柴冲村位于三十岗乡东部,村民委员会设在柴冲,下设10个村民小组,8个自然村。
现有农户301户,人口1070人,耕地面积1530.2亩,人均耕地面积1.43亩。
农业以种植油为主,兼种部分经济作物。
9、汪堰村
汪堰村位于三十岗乡北部,村民委员会设在卫冲,下设10个村民小组,11个自然村。
现有农户331户,人口1078人,耕地面积1291.42亩,人均耕地面积1.20亩。
农业以种植粮油为主,兼种部分经济作物;村办企业以粮油加工和商业服务为主。
(四)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1、综合经济
2006年全乡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2446万元,比2001年增长0.9倍;农业总产值6944万元,比2001年增长1倍;工业总产值2200万元,比2001年增长5.8倍;财政收入308万元;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亿元,比2001年增长21倍;农民人均纯收入4816元,年均增长388元。
2、国内生产总值及其构成
按比价计算,1996-2002年,三十岗镇GDP年均增长率为3.82%。
国内生产总值及其构成 绝对值:
万元 比重:
%
年份
GDP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绝对值
比重
绝对值
比重
绝对值
比重
1996
2133
1437
67
502
24
194
9.1
1997
2201
1537
70
486
22
178
8
1998
2298
1645
72
498
22
6
1999
2487
1760
71
294
12
155
17
2000
2513
1883
75
156
6
433
19
2001
2848
2015
71
267
9
474
20
2002
2671
2049
77
288
11
566
12
3、国内生产总值变动因素
按90年不变价计算,1996~2002年,三十岗镇GDP净增长538万元,年均增长率为3.82%,增速低于全市平均水平。
增速缓慢的主要因素是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过大,接近80%,二、三产业比重较低,特别是第二产业权占11%,而第二产业一般对GDP贡献较大,增速较快。
第一产业因受自然条件约束和影响较大,一般增速不可能较快。
4、招商引资
截止2002年,三十岗镇协议外资2601万元,其中,第一产业813万元;第二产业1500万元;第三产业388万元。
实际到帐资金313万元。
(五)人口
1、人口概况
2006年,三十岗总人口为14572人。
2002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5%,机械增长率为2.0%。
乡镇名称
总户数
总人口
人口出生率%
人口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三十岗村委员会
576
1802
6.1
5.0
1.1
陈龙村委员会
542
1854
8.6
2.2
6.1
东瞿村委员会
358
1178
6.8
5.1
1.7
汪堰村委员会
331
1078
10.2
4.6
5.6
柴冲村委员会
301
1070
9.3
5.6
3.7
瞿嘴村委员会
377
1245
8.0
4.0
4.0
堰稍村委员会
334
1119
8.9
7.2
1.7
风景村委员会
367
1328
6.0
1.5
4.5
崔岗村委员会
301
1087
11.0
0.9
10.1
2、人口变动
从整体上看:
三十岗总人口变化总体呈现增长势头,截止2001年增长缓慢,年均仅增加61.5人,唯2002年增加较多,达337人。
三十岗人口历年概况 单位:
户、人、年
年份
总人口
出生人口
死亡人口
迁入人数
迁出人数
1997
13589
128
72
30
28
1998
13639
133
70
25
36
1999
13695
115
74
37
21
2000
13779
100
68
63
11
2001
13832
109
56
36
36
2002
14169
97
48
44
15
2006
14572
117
36
资料来源:
1997~2002年三十岗乡人口资料
三十岗人口历年变动情况 单位:
‰
年份
自然人口增长率
机械人口增长率
综合人口增长率
1997
4.1
0.15
4.3
1998
4.6
-0.8
3.8
1999
3.0
1.2
4.2
2000
2.3
3.8
6.1
2001
3.8
0
3.8
2002
3.5
2.0
5.5
资料来源:
1997~2002年三十岗乡人口资料
3、人口结构
就业结构:
2002年,三十岗全乡共有从业人员8500人,其中第一产业7860人,占从业人员的92.5%;第二产业305人,占从业人员总数的3.6%,其中工业从业人员171人,占从业人员总数的2.0%,第三产业335人,占从业人员总数的3.9%。
劳动力详细构成见表。
人数(人)
比例(%)
第一产业
7860
92.5
第二产业
305
3.6
其中:
工业
171
2.0
第三产业
335
3.9
合计
8500
100
从整体来看,三十岗乡村就业结构中,仍然以农业生产为主。
年龄结构:
2006年,三十岗乡少年儿童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26%,65岁以上老人比重为8.2%,虽未达到10%,但未达到10%,但已向10%靠近。
详见表。
三十岗乡人口年龄结构 单位:
人、%
人数
比重
18周岁以下
2724
18.69
18~35周岁
3100
21.27
36~60周岁
6610
45.37
60周岁以上
2138
14.57
合计
14572
100
资料来源:
三十岗乡乡镇府调查数据
文化结构:
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三十岗乡人民的文化程度以小学和初中为主,其中未上学人口占13.7%,小学程度的占36.3%,初中程度占38.6%,高中和中专程度占7.1%,拥有大专及以上文凭的权占总人口的0.7%,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文化构成详见表。
人数
比重
未上过学
1523
13.7
扫盲班
394
3.6
小学
4033
36.3
初中
4287
38.6
高中和中专
785
7.1
大学及以上
73
0.7
二、规划编制背景
(1)“极化发展”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
合肥市城市正在快速发展之中,处于极化阶段,极化阶段的城市就像海绵一样,吸引着周边的人财物向城市集中。
改变分散状态,促使人口和经济向中心城市、中心镇和中心村集中,调整行政建制,实行合理撤并和农业规模化经营,以形成强大的中心城市和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带动和组织全市的发展。
庐阳区作为城市的有机部分应顺应城市的极化发展,整体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2)城乡规划法的颁布实施
2008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是我国的城乡建设的一个新的里程碑,是我国城乡建设走向和谐的重要指导思想,为城乡规划建设提出了新的工作准则。
“新法”的第一条明确规划是“为了加强城乡管理,协调城乡空间布局,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制定本法。
”关键词是协调、改善、促进、可持续、环境。
这些用词表明依主观判断来计划确定的路行不通,更多的是要让“规划”发挥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中的协调作用,通过规划技术促进可持续发展。
(3)安徽省旅游业发展迅速
2005年3月,安徽省提出“经济东向”,即“大力实施东向发展战略,加快融入长三角”战略以来,安徽全省上下一致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长三角的无缝对接,取得了瞩目的成绩。
尤其是旅游业发展速度惊人:
据统计2005年安徽省接待入境旅游者63.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6.3%,旅游外汇收入2.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9.3%。
而三十岗乡优越的生态环境、紧邻合肥市中心区的区位优势是发展旅游业的绝佳条件。
在大发展、大建设背景下,合肥新桥机场、合阜高速、魏武大道(魏武大道)拓宽等建设项目更是直接与三十岗乡的发展建设相关。
三十岗乡应抓住合肥市“大发展、大建设”和旅游快速发展的机遇,及时规划用地布局,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乡镇面貌,促进经济的快速、可持续。
三、相关上位规划解读
1、合肥市总体规划
合肥市总体规划重提出了“强化省会理念,规划现代城市”的城市建设思想,力图在思想上和建设中破旧立新,将合肥打造成现代化的,符合省会城市身份的大城市,为合肥市的建设在战略层面指明了方向!
根据合肥市总体规划,到2020年,合肥市城市人口达到350万,城市面积也将达到350平方公里,成为“宁郑汉”之间最大的区域中心城市。
合肥市将按“141”发展战略着力构建现代化大城市框架,城市空间布局在现有风扇形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与周边城镇呈一体化发展,并由单中心向多中心转变,空间结构形成“141”的发展态势。
同时提出“工业立市,科教兴市”的城市发展策略。
工业发展迅速,为了鼓励工业发展,合肥市出台了一系列针对工业发展的土地、税收、招商引资、基础设施建设等优惠政策。
建立了五大工业组团,重点做大、做强八大产业。
合肥市总体规划中还明确提出将三十岗乡撤乡并镇,与三十岗乡相关的规划项目有新桥机场、环湖大道(即魏武大道)改建以及相关市政管网规划等。
因此,本次规划立足于合肥市总体规划的目标、策略,以建制镇标准进行编制,路网、市政等设施与合肥市总体规划相衔接。
2、合肥市域中心村布点规划(2006-2020)
合肥市域中心村布点规划在三十岗乡范围内的中心村布点规划中包括柴冲、风景、东瞿、陈龙、汪堰、瞿咀、堰稍、崔岗八个中心村,并提出“以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和提高人的生活质量为出发点,正确处理好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数量与质量、建设与保护的关系,实现经济、社会、环境三效益的统一,促进村庄建设与资源合理利用”的规划目标。
3、其它相关规划和条例
《三十岗乡土地利用规划》、《安徽省城镇生活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条例》等相关规划和条例是本次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的重要依据。
四、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2.《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
3.《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城乡规划部分》;
4.《中华人民共和国村镇规划编制办法》(试行)(2000年);
5.《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办法》(建设部2002.2);
6.《安徽省城镇生活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条例》
7.《合肥市总体规划》(2006~2020);
8.《合肥市近期建设规划》(2006~2010);
9.《合肥市城市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2003);
10.《合肥市庐阳区城乡一体化规划》;
11.《合肥市庐阳区三十岗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1-2010)》;
12.《三十岗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划纲要》;
13.其他相关的政策法规和技术规范。
五、规划指导思想和重点
(一)规划指导思想
1、城乡统筹、科学发展观的思想
与“合肥总体规划”衔接,按照合肥建设现代化大都市的要求,从区域整体出发,力求溶入城市建设,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和合理分工。
2、“生态规划”的思想
生态环境是三十岗乡发展的最大优势,充分考虑三十岗乡三面环水,紧临合肥市的“大水缸”——董埔水库上游的环境优势,以“生态规划”的思想为指导,将三十岗乡规划建设为生态型城镇。
3、产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先行的思想
发展是硬道理,只有产业发展才能促进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但是三十岗乡的敏感的生态区位又要求产业发展必须考虑生态环境的保护,需要对产业的发展方向进行科学、合理定位,使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同时优先建设好基础配套设施则是产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先决条件。
4、突出地域特色和发挥地方优势思想
区位条件、生态环境、特色种植业以及历史文化遗存这几个方面是三十岗乡区别于其它乡镇的最显著特色,也是三十岗乡乡镇建设和经济发展上的最大优势。
从规划层面将这些特色在乡镇建设和经济发展加以反映,才能使三十岗乡,一支独秀,全面提高其对外竞争力和吸引力。
5、立足现实、面向未来、统筹兼顾、综合部署思想
规划针对未来、必须要有超前意识,但这种超前意识是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之上。
因此,一切规划应从实际出发,使总体规划牢牢地建立在现实的根基之上。
此外,总体规划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各要素之间关系复杂,这要求总体规划统筹兼顾、综合部署,做到局部与整体相结合,生产与生活相结合,远近期相结合,使各项建设事业的发展均衡得当,全面提高城镇整体素质和综合功能。
在三十岗乡总体规划过程中,一切从现状出发,而又不完全局限于现状。
规划过程中不仅考虑到三十岗乡自身发展的要求,同时,还应考虑合肥市、庐阳区等各层次规划对三十岗乡的要求和影响,注意与其衔接。
(二)规划重点
根据制约三十岗乡的因素,确定本次规划重点如下:
1、产业发展、乡村建设与环境保护之间的辨正关系
2、建设用地发展方向和用地结构与合肥市发展的关系
3、产业发展策略与模式
六、规划期限与规划范围
1、规划期限
结合三十岗乡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确定本次规划期限为
近期:
2008-2012;远期2013-2020
2、规划范围
乡域规划范围以三十岗乡的行政界限为边界,总面积32.58平方公里。
第二章 乡域镇村体系规划
一、竞争力SWOT分析
随着区域要素的改变和社会进步的需要,三十岗乡将面临重大的发展机遇。
本次规划通过从区位条件、资源条件、社会经济发展基础等诸方面的分析,合理确定出三十岗乡在宏观区域发展中存在的竞争优势和制约因素,以期为后续规划内容提供一些指导性建议。
(一)优势(Strength)
1.区位优势
三十岗乡隶属合肥市庐阳区,乡政府所在地距离合肥市中心区仅22公里,为合肥市北部重要的门户和屏障。
乡域位于董埔水库北部,魏武大道贯穿全乡东西,南北贯穿的合肥到阜阳的高速公路即将建成,西北与新桥机场相望,具有十分优越的潜在区位优势。
随着高速公路的通车和新桥机场的建成。
同时三十岗乡与科学院合肥分院和省农科院毗邻,有利于加快科技投入,提升农产品和农产品加工的质量和档次。
2.环境优势
三面环水,北面为滁河干渠,西、南面为南淝河上游和董埔水库。
由于多年的生态保护,区内空气清新,植被繁茂,绝少污染,是合肥市市域范围内生态环境最好的地区之一。
3.特色经济——绿色无公害农业优势
近年来,三十岗乡发展的早熟无公害西瓜已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三十 总体规划 说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