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混合运算教案.docx
- 文档编号:9533098
- 上传时间:2023-02-05
- 格式:DOCX
- 页数:8
- 大小:102.12KB
最新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混合运算教案.docx
《最新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混合运算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混合运算教案.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混合运算教案
最新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混合运算教案
2.解决问题……………………2课时
3.整理和复习…………………1课时
第一课时:
同级运算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两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够进行正确运算。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情境理解乘加的运算顺序,通过知识迁移应用到除加或除减混合运算,学会解答两级两部混合运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含有两级的两步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知道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16+9+8=
32-10-6=
25+20-10=
48-8+17=
二、探究新知
(一)仔细观察,收集信息,解决问题
(四)下面的计算对吗?
如果不对,把它改正过来
问题:
1.谁读懂题目的意思了?
2.你能说说错误的原因吗?
3.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四、课堂作业
作业:
第50页练习十一,第4题。
第三课时:
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用迁移类推的方法,对含有小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进行脱式计算。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含有两级运算(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和运用含有两级混合运算(有括号)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理解规定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必要性。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并计算。
10-5+3=7+(7-6)=
10-(5+3)=7+7-6=
问题:
1.每组中上、下两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为什么数字相同,运算符号相同,可运算顺序不一样呢?
小结:
我们在一年级时就知道一个算式里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同样,在混合运算里,如果一个算式里有括号,我们要先算括号
里面的。
二、探究新知
(一)独立尝试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7×(7-5)(77-42)÷7
问题:
上面的题你们能用脱式做一做吗?
(二)反馈交流,有小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
问题:
1.这两道题你们是怎么算的?
2.先算什么?
再算什么?
3.在有小括号的混合算式中,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呢?
小结:
算式里有小括号的,我们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在脱式计算时要
注意在算式下面第一行抄下没有参加计算的数和运算符号,在
第二行写出第二步计算的结果。
等号要对齐。
三、巩固练习
(一)计算
34-(28-13)6×(7+2)(88-56)÷8
76-(12+25)(12-5)×348÷(8-2)
问题:
1.这6道题有什么相同点?
2.有小括号的算式,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二)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并计算
4+5×7(72-18)÷924÷4+2
(4+5)×772-18÷924÷(4+2)
问题:
每组中上、下两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小结:
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四)在数字间填写适当的运算符号使等式成立
2222=2
问题:
1.你看见什么了?
2.你能在前三个“2”之间填上合适的运算符号,使这个
算式的运算结果等于第四个“2”吗?
四、课堂作业
作业:
第51页练习十一,第7题。
第52页练习十一,第11题。
第四课时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色条图(线段图的邹形)分析数量关系,感受其使问题简明、直观、便于分析的作用,渗透数形结合思想,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
2.使学生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学会用找出中间问题的方法解决需要两步解决的问题,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
3.在分步列式解决问题的基础上,逐步学会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会合理运用小括号改变运算顺序。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四能,体会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同时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利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掌握解决需要两步解决的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教学难点:
会找出隐藏的中间问题,并合理利用小括号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口算。
(30-20)÷5=72÷(18-9)=
65-8×5=20+7×5=
问题:
先算什么?
再算什么?
二、探究新知
(一)仔细观察,收集信息
问题:
1.综合算式先算什么?
求出的是图上的哪个部分?
2.要求“剩下的还要烤几次”,需要知道什么?
3.这两个在题目中,哪个告诉我们了?
哪个没告诉我们?
4.要先求出“剩下多少面包需要烤”,需要知道什么?
5.谁能完整地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三)检查反思,归纳总结
剩下的要用5天挖完,平均每天挖多少米?
问题:
1.你知道了什么?
2.要求“平均每天挖多少米”你会解答吗?
画一画,算一算,把你的想法表示出来。
(60-15)÷5
=45÷5
=9(米)
4.解答正确吗?
你是怎么知道的?
3.为什么这道题要用两步来解决?
剩下的要用5天挖完,平均每天挖多少米?
3.
(26+19)÷5
=45÷5
=9(个)
问题:
1.你知道了什么?
2.能列个综合算式表示你的思路吗?
3.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4.为什么要加小括号呢?
5.解答正确吗?
3.
8×3-10
=24-10
=14(瓶)
问题:
1.你知道了什么?
2.要求“还剩多少瓶”,你们会解决吗?
能列综合算式
表示你的思路吗?
3.说一说你的想法。
4.这道题需要加小括号吗?
5.解答正确吗?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
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
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
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
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
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
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
三、课堂作业
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
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
“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
”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
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
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
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
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
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
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
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
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
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
作业:
第58页练习十三,第1~3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人 数学 年级 下册 混合 运算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