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电影产业化发展进程中若干问题的思考.docx
- 文档编号:9529822
- 上传时间:2023-02-05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24.73KB
关于中国电影产业化发展进程中若干问题的思考.docx
《关于中国电影产业化发展进程中若干问题的思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中国电影产业化发展进程中若干问题的思考.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于中国电影产业化发展进程中若干问题的思考
关于中国电影产业化开展进程中假设干问题的思考
近年来,我国电影产业化改革的步伐进一步加快。
应该说,就播送影视行业而言,无论是政策措施层面还是实践操作层面,电影界的改革力度至少在目前要相对领先于播送和电视。
但是,如何判断电影产业化改革的成败得失?
要不要继续改革?
改革还需要解决哪些课题?
对这些问题,业内外却有着不同的认识。
下面,笔者想就中国电影的现状〔包括舆论现状〕、前景以及如何更好地在改革中开展,谈几点自己的理解和思考。
一、两种聚焦
不管是业界还是业外,一个有目共睹的事实是:
电影正在回到社会文化舆论的话题中心。
不同于上个世纪的八九十年代,进入新世纪以来,以报纸为代表的平面媒体,不再只是在副刊中间隔性地为电影提供学术性的“影评〞篇幅,而是开始高密度地刊登电影的投拍消息、明星花絮、导演行踪;而在以电视为代表的视听媒体中,对电影事件和电影人物的报道也愈来愈占据文化娱乐栏目的首要位置。
与此同时,关于电影创作整体动向和导演个人艺术行为的议论分析的声音,也越来越多地来自从事娱乐报道的媒体记者,而少数专家学者的声音在众声喧哗之中已然不复往日的荣耀。
确实,从总体而言,电影在经历了一度的边缘化之后,正在重新位移到人们谈论的焦点区域。
这当然是好现象。
但是,在引起社会舆论热情关注的同时,电影界也正在遭遇出于种种目的的责难。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这些责难似乎集中在了这样一个话题:
每年拍摄的这么多国产片为什么不能经常在电影院看到?
有的平面媒体和网络媒体甚至用“迷失〞、“消失〞、“失踪〞这样的富于文学性的字眼,作为文章的关键词;而有的报纸那么更是赫然以?
出得了电影局,进不了电影院?
、?
银幕“废〞电,千部国产片有“影〞无踪?
作为文章的标题。
于是问题就变得严重起来:
与假设干年前相比,电影是否真的开始迈向繁荣了?
改革到底是“好得很〞还是“糟得很〞?
笔者认为,对于上述问题,需要进行冷静的思考才能找到答案。
二、历史中的现实
让我们先来做一点简单的回忆和比照。
中国电影的改革之路,始于1993年。
这一年,一些制片单位开始越过中央级或省市级电影发行放映公司,而直接向下一级发行放映机构销售影片。
已经维持了数十年的统购统销局面开始被打破,地域性垄断的防线也开始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冲击。
但是,电影发行的初期振荡,并没有很快催发当时电影体制的整体创新,电影界仍处于大变革的前夜。
由于长期形成的观念桎梏,上个世纪整个90年代的电影业几乎处于连年滑坡状态,其负面效应甚至延续到了2001年——这一年,连电影频道节目中心拍摄的20来部16毫米胶片电视电影计算在内,全国的故事片产量总共才88部。
与影片产量减少相伴而行的是:
电影观众人次以每年近10亿的速度下降〔而1979年我国电影观众的人次曾经到达过293亿〕,专业电影院在渐离主营业务的同时数量也不断减少,一贯享受拍片特许权的电影制片厂度日艰难。
至此,长期被作为文化事业的电影业,与日益开展壮大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间的不适应性甚至矛盾性,严重凸现了出来。
正是在这样一种为难的窘境中,根据电影自身的特性,把电影作为产业来管理和经营的观念渐渐明朗起来。
2000年10月,国家广电总局公布了?
外商投资电影院暂行规定?
;2001年12月,又公布了新修订的?
电影管理条例?
。
这两个法规性文件,在总结实践和履行引导职能的根底上,对过去一些限制性的政策做了调整,开始从某种程度上显现出开放搞活的胸襟。
而政策的局部调整,渐渐使电影的局面有了变化——2002年,尽管整个电影市场票房涨幅不是很大〔总票房约9亿元,在前些年的根底上止跌略升〕,但国产故事片的生产数量却爬升到了100部;其中,由非国营制片单位〔社会力量〕独立或联合出品的故事片到达34部,较上一年的19部增长了12%。
与此同时,全国23个省市以“合纵连横〞方式组建的30条院线横空出世。
院线制的建立,彻底打破了放映发行跨地区经营的壁垒,有效整合了多种资源,其规模效应在下一年度的票房业绩中很快就有了显现。
2003年可以说是电影产业化改革初见成效的一年。
随着上一年?
关于取得〈摄制电影许可证〔单片〕〉资格认证制度的实施细那么〔试行〕?
的制定和实施,影片投资和拍摄进一步向全社会开放。
电影作为产业的概念更加明晰,电影的生产和市场活力得到了激发。
这一年,尽管经受了“非典〞的严峻考验,但国产故事片的产量到达了140部,较上年增加了40部;国内票房到达10亿元,较上年增长了1亿元。
2004年和2005年,电影的产业化开展更是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
随着?
电影制片、发行、放映经营资格准入暂行规定?
〔2003年12月〕、?
关于加快电影产业开展的假设干意见?
〔2004年1月〕、?
中外合作摄制电影片管理规定?
〔2004年7月〕、?
电影企业经营准入资格暂行规定?
〔2004年11月〕等几个重要文件的相继出台,电影作为产业的概念全面确立。
在进一步降低准入门槛、鼓励非公资本〔包括境外资本〕积极进入的政策环境下,电影的创作生产、影院经营、市场发行等各个方面,形成了活泼的多主体投资局面,从而使得整个行业呈现出迅猛攀升的势头。
2004年,国产故事片的产量跃升到212部〔其中社会力量独立或联合出品100部,较上年的49部增长了近500%〕;国内票房到达15亿元,较上年增长50%;电影的主业收入〔包括国内票房、电视播映、海外销售〕到达36亿元,较上年的22亿元增长66%。
而到了2005年,国产故事片产量又上升为260部〔其中社会力量独立或联合出品172部,就资金数量论,民营资本和境外资本在全年16亿元制片投资总额中占到了80%〕;国内票房到达20亿元,同比增长33%;电影的主业收入到达48亿元,同比亦增长33%〔参见表1、表2〕。
表1.2000-2005年国产故事片产量统计表年份总产量国有制片厂出品社会力量独立或联合出品
〔部〕数量〔部〕百分比数量〔部〕百分比
2000年916875%2325%
2001年886978%1922%
2002年1006666%344%
2003年1409165%4935%
2004年21211253%10047%
2005年2608834%17266%
表2.2002-2005国内票房及主业总收入情况表
〔单位:
亿元人民币〕
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
国内票房9101520
主业总收入〔含票房、不详223648
电视播映、海外销售〕
同样是2005年,国产影片的单片票房最高纪录和国产影片的总票房,继上两年之后第三年超过进口影片;18部影片在24个国际电影节上获得了32个奖项。
与此同时,院线制也获得了长足的开展,参加院线的影院数量较院线制建立初期大幅度增加。
截止到2005年底,全国的院线数量到达37条,下辖影院达1,243家,银幕总数达2,668块①〔参见表3〕。
表3.院线情况统计表院线数量〔条〕所辖影院〔家〕银幕总数〔块〕
2002年308721,581
2004年361,1882,396
2005年371,2432,668
三、市场辨析
在做了上述历史的审视之后,我们再来对所谓国产电影“市场失踪〞问题进行一番辩证的审视。
在方案经济的统购统销时代,国产新片一般都由各级发行公司通过统一排片的手段与影院观众见面,唯一不同的只是影片映期或长或短。
但随着统购统销局面的彻底打破,影片的制片、发行、放映各方都拥有了自主选择的权利。
作为市场主体,制片、发行、放映各方既可以通过在全国范围内以统一档期的形式向影院供片,也可以通过某条院线或某个地区在不同时间段以分销的形式向影院供片,这是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一种必然。
由于影片供销方式和市场需求变得日益灵活多样,因此,就会出现有的影片在全国不同步放映甚或只在局部地区放映的情况。
这大概就是影迷和关心电影的媒体产生“新片在影院上映数量太少〞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
但事实上,某部影片未在某个地区上映,并不能说明该片未能进入影院市常据?
中国电影报?
的不完全统计,“2005年进入院线放映的国产片增多,全国院线在2005年发行新片180部左右,其中国产新片125部〞。
④这125部国产新片,有的进入跨地区院线,有的进入局部院线,而院线还不是全国影院的全部。
如果按另外至少有40部影片以各种形式进入二级市场统计的话,2005年在影院上映的国产新片数量应该到达165部左右,占当年产量的63%。
诚然,近些年确有一局部影片由于艺术质量问题而未能为市场所接纳,也有一局部影片由于缺少后期推广资金或版权纠纷问题暂时没有发行,但就总体而言,大多数国产新片还是以不同的方式进入了影院,因此,所谓绝大多数影片拍摄完成后就扔进了仓库的说法,只是局部媒体从局部角度出发的一种臆断,与事实并不相符。
在谈到影片是否进入市场的问题时,我们还需辨明一个观念:
对于电影产品来说,影院放映虽然是重要的营销渠道,但并不是唯一的营销渠道;其票房收入也并不是衡量一部影片市场成败的唯一标尺。
世界电影产业开展到当代,传统的以影院为主的单一盈利模式,越来越为多元盈利模式所取代,影院放映、电视播映、碟带发行、网络点播及其他新媒体开发,共同构筑了电影的多渠道、多层次的立体市场空间,从而也使电影拥有了更多的产出方式。
与此同时,影院票房在电影产业综合收入中的比重也处于不断下降的位置。
以美国为例,上个世纪50年代,票房占整个美国电影产业总收入的90%,1980年这一数字下降为76%,而到了1990年和1995年又分别下降为32%和30%。
在票房比重下降的同时,各项后电影开发的收入那么大幅度上升。
目前,在美国电影总的产出结构中,非银幕收入已占到80%,形成了典型的“二八结构〞。
而即使在票房收入这一块中,美国近年来的情况也主要集中于少数影片,即以2004年为例,美国电影市场共投放影片400部左右,其92.14亿美元总票房的90%来源于排在前40名的影片。
这也就是说,其他数百部影片在分切剩下的10%票房的同时,更多是依靠影院之外的多种渠道来回收本钱或获得盈利。
由此可见,在盈利渠道日趋多元的情形下,电影产品的市场效益不能完全凭其是否上影院或影院放映规模、影院观众人次来判定。
就我国而言,有的制片方由于投资规模较小,出于节省拷贝印制、宣传推广等后期本钱的考虑,采用投放局部影院或直接进入电视播映、音像发行等非银幕市场的方式销售影片,也属正常现象。
如果这种方式能够使相当一局部制片方维持投入产出的平衡,或由此获得利润进行扩大再生产,那么,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恰恰是我国当代电影产业从总体上走向成熟的表现。
四、乐观的预测
2005年3月,国内知名投资机构易凯资本在其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中称:
中国电影市场当年的产值规模预期能够到达41亿元人民币左右。
当易凯资本的e王冉将这份报告亲自送到默多克手中时,这位传媒大亨说:
“41亿元?
这么少?
〞
默多克感到吃惊是有道理的。
按照中国目前的经济和社会生活开展水平,电影的产业规模还实在是太校但从默多克此话的背后,我们或许也能读解出中国电影产业还应该有更大的增长空间之意。
根据国外的经验,当人均gdp接近1万美元时,文化产业将进入高速增长期。
当前,我国的文化娱乐消费正呈现出持续增长的态势,而随着产业化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中国电影也将获得一个更为乐观的产业前景。
从可以预测的角度而言,在未来几年中,中国电影在产出方面是有可能持续增长的。
〔一〕银幕放映市场
银幕市场的票房产出,大局部来自城市中的影院设施。
目前,我国有相当一局部影片未能在银幕上获得放映收入,很大程度上也与影院银幕数量太少有关。
我国现有影院3,000多家,除37条院线下辖的1,243家影院2,668块银幕外,非院线影院以1家1块银幕计,全国银幕总数大约为3,600块左右。
按城市人口比例,我国的银幕数量与美国的30,000多块和韩国的约1,500块相比,尚有非常大的增长空间。
从过去的几年看,我国大城市的影院投资正处于方兴未艾阶段,业外民营资金和境外资金正在不断涌入这股投资热潮中〔这之中也包括房地产商在商业设施甚至居民住宅区中的影院投资〕。
在传统影院数量增多的同时,我国的数字影院也呈急速增长之势〔参见表4〕,数量已处世界领先地位。
表4.数字影院银幕数量增长表〔单位:
块〕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
3454146211
而随着经济的开展,这股影院投资热潮可能会很快向中小城市辐射。
在影院环境改善和银幕数量增加的情况下,我国近4亿城市人口假设每人每年看一次电影,按每次15元计,影院票房也有可能到达60亿元。
此外,我们也不可无视农村电影市场的巨大潜力。
目前,我国在农村传统的16毫米胶片放映之外,正在大力开展农村数字电影的放映。
新研发的ds系统在试点地区获得了良好的反响和市场效益。
随着广电总局和当地政府扶持力度的加大和市场机制的引入,农村电影放映将进一步普及,农民“看电影难〞的问题将逐步得到解决。
我国现有9亿农村人口,假设每人每年看0.5次,按每部5元计,其市场规模也有可能到达20亿元以上。
〔二〕非银幕市场
如前所述,当代世界电影的营销渠道和盈利模式正在日益多元化。
随着技术革命和各种新媒体的开展,电影的视听终端不断增多。
在家庭电视机接收和录像机放映之外,新的非银幕方式的视听终端至少包括:
影碟机、电脑〔包括机上dvd和网络下载〕、楼宇电视、公交和列车移动电视、航空器电视、酒店vd点播、等。
从某种意义上说,视听终端的增多一方面使得电影的消费人群增多了〔而不是相反〕,另一方面也使电影“作为节目〞而越来越成为“内容产业〞。
而当电影一旦成为“内容产业〞,无疑将为整个行业带来巨大的增值空间。
仅以电影的宽频网络下载一项而论,我国现有1.1亿网民,假设按一半人有在网上下载看片的习惯,以每部1元每月看两部计,全年也应有11多亿元的收入。
⑤在知识保护环境得到改善的前提下,电影的各种新媒体传播收入的前景,可谓未可限量。
五、必要的正视
当然,预测还只是预测。
尽管中国电影近年来的产业化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在整个文化娱乐产业中,电影当前还仍然是弱势行业。
中国电影更大开展的整体拐点尚未到来。
而在迎接这个整体拐点的过程中,笔者认为至少还面临以下一些有待改善或有待解决的问题:
〔一〕创作质量
毫无疑问,在影响人们电影消费欲望的诸种因素中,影片创作质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而近年来国产影片在生产数量快速递升的同时,在创作质量上还缺少整体的提升。
平庸和劣质的影片屡有出现,甚至占有很大的比例。
这些平庸和劣质影片的产生,除了某些制片商的投机行为所致之外,创作观念的陈旧和艺术功力的缺乏也是其中一大原因。
与此同时,一些影片虽然在艺术上有一定的探索,但由于主创人员过于沉醉干个人化的生活体验及其影像表述,也使得作品缺少市场竞争力。
此种现象,在已经有过多年拍片经历的“后第五代〞导演身上显得较为普遍。
而问题还在于,对于这些相对年轻的导演来说,他们的影片不仅经常“手法跟不上想法〞,而且其所表现的内容也常常显得“老气横秋〞。
在接受?
中国电影报?
记者的采访时,屡次来华的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主席沙吉·罗塞克如是说:
“在与‘第五代’、‘第六代’导演接触的过程中,我发现‘第六代’拍出来的电影不一定就是年轻时尚的,虽然他们掌握了前卫的表现手法。
〞⑥应该说,沙吉·罗塞克的批评确实不无道理。
〔二〕产品结构
当前中国电影的整体产品结构,低本钱或较小投资影片的数量过多,而投资规模在1000万元以上和票房在1000-1500万元之间的中等片,在产品数量上和整体产值中并没有起到中坚作用。
只有中等规模影片在产品结构中的比例逐步扩大,电影的整个产业根底才能得到有效的夯实。
如何使中等规模影片在获得良性循环的同时增加生产数量,应该是投资商、发行商、政府主管部门需要共同考虑的一个问题。
〔三〕投资体系
尽管业外民营资本已经开始越来越多地介入电影业,但目前较完善的电影投资体系尚未建立起来。
一个完善的电影投资体系,至少应该有风险投资机构和金融贷款的积极介入。
而目前,由于版权交易不标准、知识产权状况不佳、数据统计手段匮乏及统计信息不透明〔包括偷漏瞒报现象严重〕等原因,电影业还较难获得风险投资和金融贷款。
而缺少既熟悉融投资业务、又深谙电影行业规律的职业经理人,以及国有电影企业缺少现代企业管理的机制和经验,也是中国电影在突破资金瓶颈时面临的一大问题。
在政府的资金支持机制方面,目前的一些做法或许也有需要适当改良之处。
国家对主旋律重点片、科教片、儿童片、动画片、纪录片、少数民族题材和农村题材影片,通过“政府购置〞、评奖、补贴等方式给予资助,当然是必要的和必需的。
但是,这些影片在得到政府资助的同时实际上也就具有了全部或局部的公共产品功能,而作为公共产品就有一个如何使社会效益发挥到最大化的问题。
因此,在政府资助环节,还应该建立一种效益评估机制,对资助对象的前期预算报表、生产周期方案、目标市场分析以及后期的推广手段和效果,进行较细致和严格的审核,这样才能使资金使用决策进一步科学化,同时也才能更好表达政府公共管理的公平性和导向性。
〔四〕知识产权保护
与以上几个方面相比,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应该是当下中国电影产业开展中面临的最为严重的问题。
作为“内容产业〞,电影的市场交易说到底是一种版权经济。
但是,在电影产业链日益延伸并日益开拓出可观的增值前景的同时,各种形式的未经权利人许可的盗版、盗播行为却呈现愈演愈烈之势。
目前国内电视频道〔尤其是各级地方频道〕所播出的电影节目,绝大多数均属盗播行为。
而光盘盗版也屡禁不止,并且极大地冲击了音像市场的合法交易,甚至已经严重威胁到音像企业的生存⑦;电影版权拥有者与音像经营机构业已经初步建立的良性互动关系,正在面临严峻的挑战。
至于在各种依靠新技术开展起来的新媒体中,损害影片权利人利益的非法行为更是极为普遍;尤其在网络宽频业务中,肆意盗播和免费下载电影节目可谓触目惊心。
上述种种盗版、盗播行为之所以愈演愈烈,一方面自然与提供者和使用者版权意识模糊有关,但更重要的还在于违法本钱过低和维权本钱过高。
作为转变政府职能、改善公共效劳的题中应有之义,相关部门尚需加大行政投入和司法力度,建立真正有效的市场监管体系,这样方能为包括电影在内的文化生产提供良好的产业环境。
⑧
注释:
①2005年全国电影院线较上一年新增加影院55家,新增银幕272块。
据?
中国电影报?
2006年第2期?
解读中国电影市场产业结构之变?
一文估算,2005年我国在影院建设上的投资总额应不少于10亿元。
②范丽珍?
数字解读春季影市?
,?
中国电影报?
2006年第16期。
该文所列全国电影总票房,仅限于已参加计算机联网的影院的票房数据,不含未参加“联网〞的影院票房和买断影片折算票房。
③朱玉卿?
水涨船高,增幅喜人——2006年第一季度全国电影市场评述?
,?
中国电影报?
2006年第14期。
④刘嘉、丁一岚?
解读中国电影市场产业结构之变?
,?
中国电影报?
2006年第2期。
⑤根据中华传媒网(张洪忠、许航、何艳〕一文调查,北京地区大学生有91.3%通过电影院、电脑、电视等各种渠道在每个月看过至少一部电影,其中,看过1-2部的为22.3%,看过3-5部的为36.3%,看过6-10部的为23.4%,而平均接触率到达5.74部。
而通过网络下载方式和使用vd、dvd方式在电脑上看电影的比例,分别到达46.83%和23.30%。
根据这个调查推论,目前中国1562万在校大学生,假设平均每人每月在网上看1.5部电影,以每部1元计,此项收入也可到达2亿元以上。
⑥?
中国电影报?
2006年第14期第5版。
⑦据?
中国电影报?
2006年第8期周星撰写的?
2005中国音像产业现状与开展分析?
一文,“全国音像市场销售总额2005年下滑50%,广州、北京、上海等地下滑80%。
据统计,作为中国音像业的晴雨表,广东音像城在到达2003年16亿元的销售顶峰后,发行数额持续大幅下挫,2005年根本已下探到谷底。
据初步统计,截至2005年11月,广东音像城音像制品发行量仅7500万盘,发行额约2.15亿,较2004年下降55%,缺乏2003年的1/6。
上海音像城,2005年上半年的营业额仅有600多万元,而2002年全年有1亿元。
据上海市文化局一项调查显示,2005年上半年上海市正版音像制品的销售额仅为2.07亿元,相比2004年同期的12.8亿元下降70%左右。
一批大型音像经营企业出现亏损,具有一定规模的音像经营单位除新华书店系统外,营业额均下降30%左右〞。
⑧但愿2006年5月30日发布的?
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能够成为政府部门加大行政投入和司法力度的一个信号。
而事实上,加大司法力度还应该包括维权和执法向盗版使用者延伸。
据悉,继香港唱片界向香港高等法院起诉数十名以bt方式下载歌曲的网民后,香港三家电影公司近日又向香港高等法院提出对存在非法下载电影行为的网民起诉。
高等法院要求4家网络供应商于21天内向3家电影公司提供被疑心通过bt方式从网上非法下载电影人士的个人资料,其中包括49名本地网民的姓名、身份证号码等。
香港的此种做法,值得效仿。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关于 中国电影 产业化 发展 进程 若干问题 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