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必修一教学目标.docx
- 文档编号:9522818
- 上传时间:2023-02-05
- 格式:DOCX
- 页数:24
- 大小:63.50KB
化学必修一教学目标.docx
《化学必修一教学目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学必修一教学目标.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化学必修一教学目标
1.3《物质的量》(鲁科版必修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 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知道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意义。
2. 熟悉物质的微粒数、物质的量、质量和体积四者之间的运算关系。
3. 掌握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及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配制的方法;了解溶液
的体积、物质的量浓度和溶液的物质的量之间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 体会运用分析、概括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
2. 体验定量研究化学问题的过程,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 激起学生探讨未知知识的兴趣,享受探讨未知世界的乐趣。
2. 培养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重、难点】
(一)知识上重、难点
物质的量、摩尔、摩尔质量、阿伏加德罗常数、气体摩尔体积和物质的量浓度的
概念及其基本的转换关系。
(二)方法上重、难点
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选择解决问题的途径。
【教学方法】问题推进法实验探究法
第二章元素与物质世界
第一节元素与物质的分类
一.教材分析
(一)知识脉络
学生在初中化学中已经认识了几种具体物质的性质和单质、酸、碱、盐、氧化物的一般性质,但他们只是从单个物质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性质,尚未从一类物质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性质,更未建立起元素与物质的关系。
因此,通过元素与物质的关系的研究,引导学生以元素的观点认识物质;通过研究用不同的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使学生建立分类的观点。
在分类的基础上,研究纯净物——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已存在溶液、浊液等混合物的观点,进而引进一种新的混合物——胶体,建立分散系的概念,丰富学生对混合物的认识,并使学生了解胶体的一般性质,学会从粒度大小的角度对混合物进行分类。
(二)知识框架
(三)本节教材的主要特点
从单个物质向一类物质过渡,体现分类思想的应用,为形成元素族奠定基础,并以概念同化的方式引入新概念——胶体。
二.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初步接触各种元素及其化合物,知道元素以游离态和化合态两种形态在物质中存在,以及每一种物质都有自己的物质家族,建立起元素与物质家族的关系,了解110多种元素为什么能组成上千万种物质。
(二)从物质组成和性质的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为研究物质的通性建立认识框架,同时知道可以依据不同的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
了解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反应关系,掌握一类物质可能与哪些其它类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体验了解研究一类物质与其它类物质之间反应的关系的过程方法。
(三)知道胶体是一种重要的分散系,了解胶体的丁达尔现象、电泳、聚沉等特性,能够列举生活中胶体的实例,了解胶体性质的简单应用。
三.教学重点
(一)知识与技能:
元素与物质的关系;胶体的性质。
(二)过程与方法:
探讨各类物质的通性及其相互反应关系,学会如何以元素为核心认识物质,从多角度依据不同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并体验分类的重要意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分类的重要意义,依据不同的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让学生树立运用化学知识,使自己生活得更健康。
四.教学准备
(一)学生准备
要求学生复习初中化学中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关系,复习第一章第二节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为学习本节教材做准备。
(二)教师准备
教学媒体及课件;概念图;实验探究的药品及仪器。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
教学方法——引导探究法;学习方法——合作学习法。
第二节电解质
一.教材分析
酸、碱、盐的水溶液能导电
电离
离子
离子反应
离子方程式
离子反应
的条件
电解质
应用
概念
实例
离子反应
的应用
简单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一)知识框架
(二)新教材特点:
新教材较旧教材相比,一其知识的衍变关系更具逻辑性,简洁明了;二是新引入了离子反应实质的实验探究分析过程,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三是在离子方程式书写的教学过程安排上,较传统教学有新的、本质上的突破。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了解电离、电解质、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含义;
2、掌握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和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并能准确书写常见的酸、碱、盐的电离方程式及相互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3、了解常见离子Cl-、SO42-、CO32-的检验方法并能应用于常见物质的推断。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稀硫酸与Ba(OH)2溶液反应实质的探究和白色粉末的鉴定,使学生学会运用以实验为基础的实验研究方法。
2、在电解质知识学习中,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3、通过“质疑”、“猜测”、“归纳”等活动,提高学生分析、联想、类比、迁移以及概括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以“联想·质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以“迁移·应用”让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功感、能通过“交流·研讨”活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能借助“知识点击”让学习有余力的同学感受化学学习的无穷魅力。
2、通过对电解质知识框架中各知识点有序的衍变分析、推导,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学习中的逻辑美。
3、通过“身边的化学——电解质与细胞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其实离我们不远,它就在我们的身边,让学生关注化学与生命活动的联系。
三、教学重点、难点
(一)知识与技能的重、难点
电离及电解质概念、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反应的实质、离子反应、常见酸、碱、盐的电离方程式及简单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二)过程与方法的重、难点
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选择解决问题的思维路径
第3节氧化剂和还原剂
(宝安中学李跃)
一、教材分析
(一)知识脉络
本节教材主要介绍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从物质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的角度引出氧化剂和还原剂,以铁及其化合物为例,应用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研究物质的氧化性和还原性。
在第一部分内容中,教材从分析初中熟悉的化学反应中元素的化合价有无变化入手,引入了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通过锌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验“活动·探究”,使学生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电子转移,联系生活、生产实际,了解氧化还原反应对人类社会的利弊。
第二部分内容,教材从分析氧化还原反应中元素的化合价的升高和降低,直接定义了氧化剂和还原剂的概念;通过讨论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可推断该物质的氧化性和还原性,并通过KMnO4与KI反应进行验证;最后介绍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第三部分内容通过“铁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和还原性”实验探究活动,应用氧化还原反应的原理,分析铁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和还原性,使学生掌握铁及其化合物的相互转化关系,进一步巩固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
(二)知识框架
1、氧化还原反应对立统一关系的两条线:
反应物反应物性质实质元素(判断依据)反应过程
还原剂→还原性→失e-→化合价升高→氧化反应
氧化剂→氧化性→得e-→化合价降低→还原反应
2、铁及其化合物的相互转化关系
Fe
Fe2+
Fe3+
弱氧化剂(H+、S、Cu2+、I2、Fe3+)
Al、Zn
强氧化剂
Al、Zn
强氧化剂
Fe、H2S、I-、Cu
强氧化剂主要有:
Cl2、Br2、浓硫酸、硝酸、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三)新教材的主要特点:
1、新教材注意以生动的语言、严密的逻辑推理、严格把握教学的深广度,注意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教材不要求补充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的概念,不要求用“双线桥”法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不要求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
2、重视化学实验的作用。
教材收集一些典型有效的实验来描述氧化还原反应等化学概念和原理,加强教学的直观性,例如,采用锌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验,电流计指针的偏转有力说明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
3、重视加强化学与社会的联系。
教材介绍了氧化还原反应在工农业生产、科学技术和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应用,同时辨证地介绍了氧化还原反应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和防治方法。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化学反应的分析,使学生能从化合价的变化,认识并建立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通过“锌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验探究,初步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转移。
2、通过对一些化学反应的“交流·研讨”活动,使学生能从化合价变化和电子转移认识并建立氧化剂、还原剂的概念。
初步了解化合价与氧化剂、还原剂关系的一般规律。
3、掌握用化合价的变化或电子转移来判断反应类型是否是氧化还原反应。
能用化合价的变化或电子转移来判断氧化剂、还原剂,根据元素的化合价推断物质的性质。
4、通过“铁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和还原性”实验探究活动,使学生掌握铁及其化合物的相互转化关系,进一步巩固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学习,使学生学会怎样从特殊到一般规律,再从一般规律到特殊的认识问题的科学方法。
2、通过引导学生对氧化剂和还原剂这一矛盾体的学习,初步培养学生能用对立统一的观点分析问题的意识。
3、通过“铁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和还原性”实验探究活动,使学生学会用氧化还原反应原理预测和验证未知物性质的科学方法。
4、通过“迁移·应用”、“交流·研讨”、“活动·探究”等活动,提高学生分析、联想、类比、迁移以及概括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的
1、通过“迁移·应用”、“交流·研讨”、“活动·探究”活动,激发学生探索未知知识的兴趣,让他们享受到探究未知世界的乐趣。
2、通过“铁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和还原性”实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精神。
3、联系生活、生产实际,初步了解氧化还原反应对人类社会的利弊。
三、教学重点、难点
(一)知识上重点、难点
1、认识并建立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转移。
2、认识并建立氧化剂、还原剂的概念,能根据元素的化合价预测物质的性质。
3、使学生掌握铁及其化合物的相互转化关系,进一步巩固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
(二)方法上重点、难点
“铁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和还原性”实验探究方案的设计,用氧化还原反应原理预测和验证物质性质的科学方法。
四、教学准备
(一)学生准备
1、复习初中化学中常用的元素的化合价,回顾“氢气还原氧化铜”反应中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定义。
2、预习51页“资料在线”,铁及其化合物的颜色,思考“活动·探究”的实验方案。
(二)教师准备
1、教学媒体、课件;
2、拓展实验“氢氧化亚铁的形成与氧化”
五、教学方法
问题推进法、实验探究法
第一节碳的多样性
一、教材分析
(一)知识脉络
碳及其化合物在自然界中的广泛存在以及在我们的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与碳的多样性紧密相关。
本节教材在初中化学知识的基础上,通过介绍、归纳金刚石、石墨、C60、碳纳米管的物理性质和用途,体现碳单质的多样性;通过探究碳酸钠、碳酸氢钠的化学性质,认识碳酸盐与碳酸氢盐这些含碳化合物的性质及转化关系,体现碳的化合物的多样性;通过介绍自然界和生产、生活中碳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认识碳单质、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盐、碳酸氢盐之间的转化,体现碳元素转化的多样性。
(二)知识框架
碳的多样性
碳单质的多样性
碳的化合物的多样性
碳元素转化的多样性
金刚石、石墨、C60
碳酸钠、碳酸氢钠的性质及转化
碳单质、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盐、碳酸氢盐之间的转化
(三)新教材的主要特点:
知识更具有时代性和实用性。
通过活动探究的形式使学生获取知识,在关注获取知识结果的同时,也关注获取知识的过程。
更容易实现三维目标的培养。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介绍各种碳单质,使学生了解同素异形体的概念,知道碳有三种同素异形体,它们的物理性质有较大的差别,导致物理性质相异的主要原因是碳原子的排列不同。
2、知道含碳元素的化合物种类繁多,一般分为含碳的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两大类,通过活动探究认识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主要性质,初步体会它们性质的差异。
3、根据生产、生活中的碳元素转化的实例,了解碳单质、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盐、碳酸氢盐之间的转化,从而进一步了解它们的性质。
使学生能够解释与含碳化合物有关的现象和解决简单问题,如水垢的形成与消除、木炭燃烧的现象、工业上炼铁的原理等,体会化学在人类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探究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主要性质,进一步熟悉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培养学生利用实验科学探究的能力。
2、体会将自然界中的转化与实验室中的转化统一起来的科学思维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探究化学的兴趣,发扬合作学习的精神,养成严谨科学的学习习惯。
2、了解人们经常利用科学知识实现碳元素的转化,为人们服务的案例,体会化学科学的伟大,增强求知的欲望。
3、通过介绍人类的活动破坏了自然界中碳转化的平衡所造成的后果,激发学生应用化学知识,维护生态平衡的热情和责任。
三、教学重点、难点
(一)知识上重点、难点
重点:
碳元素之间的转化,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
难点:
碳元素之间的转化,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
(二)方法上重点、难点
通过探究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主要性质,进一步熟悉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培养学生利用实验科学探究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
(一)学生准备
1、预习第一节碳的多样性
2、查阅资料,了解C60、碳纳米管的用途,大胆想像,对于C60这种结构独特的物质,化学家们可能进行哪些研究工作?
3、设计活动探究方案
(二)教师准备
3、将学生每四人编为一组;
4、编制“活动·探究”活动报告及评价表;
5、针对学生设计的活动探究方案配合实验老师准备实验器材与药品。
五、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自主归纳
第二节氮的循环
一、教材分析
(一)知识脉络
氮及其化合物是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节教材通过闪电这一自然现象,激发学生思考自然界中的含氮物质,通过自然界中的氮循环,引出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氮气、NO、NO2、氨、铵盐、硝酸等,然后通过观察思考、实验探究认识这些重要物质的性质、用途。
在学习过程中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界氮循环和环境的影响。
氮的循环
氨与铵态氮肥
硝酸及其应用
人类活动对氮循环和环境的影响
氮气与氮的固定
(氮气的性质,氮的固定)
(氨的性质,
铵盐的性质)
(硝酸的性质)
(酸雨、光化学烟雾、富营养化)
(二)知识框架
(三)新教材的主要特点:
从培养学生终身发展所必备的知识和能力出发,重点介绍重要代表物的性质与用途,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自然界中的氮循环及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
2、通过了解生物固氮和人工固氮形式,认识N2、NO、NO2的性质;
3、通过观察思考活动,认识NH3、铵盐的性质及铵态氮肥的使用问题;
4、通过观察思考活动,认识HNO3的性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分析物质性质的能力;
2、初步体会物质的浓度对化学反应产物的影响,进一步认识实验中变量控制的思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介绍合成氨发展的艰辛历程,体会从实验室研究到工业生产的过程,渗透化学与技术关系的教育;
2、通过介绍酸雨,光化学烟雾和富营养化等环境问题,了解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一)知识上重点、难点
重点:
氮气、氨、铵盐和硝酸的性质。
难点:
硝酸的氧化性。
(二)方法上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分析物质性质的能力,并使学生初步体会物质的浓度对化学反应产物的影响,进一步认识实验中变量控制的重要性。
四、教学准备
(一)学生准备
1、预习第二节-氮的循环
2、查找氮循环的资料,小组合作画出氮循环图示,写出短文。
重点说明氮循环中涉及到哪些含氮元素的物质,它们是如何转化的?
(二)教师准备
1、教学媒体、课件;
2、补充实验。
五、教学方法
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归纳。
第三节硫的转化
一.教材分析
(一)知识脉络
硫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性质之一在于氧化性和还原性。
而不同价态硫元素间的转化正好能够体现各种含硫物质的氧化性和还原性。
本节教材突出了“不同价态的硫元素”及“硫的转化”的观点,从硫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和转化接触含硫元素的物质以及它们在自然界中的存在,进而探讨硫的主要性质——氧化性和还原性。
然后以探讨硫的主要性质的思路和方法为基础,借助方法导引,在实验室中实现不同价态硫元素间的转化,从中总结二氧化硫和浓硫酸的主要性质。
最后通过介绍“硫酸的工业生产”和“酸雨及其防治”的有关知识,体现硫的转化在工业生产和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二)知识框架
硫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和转化
认识硫单质
生产、生活中不同价态硫元素间的转化
实验室探究不同价态硫元素间的转化
接触含硫元素的物质以及它们在自然界中的存在
了解硫磺的主要性质
了解不同价态硫元素的氧化性和还原性,归纳二氧化硫的主要性质
硫酸的工业生产,酸雨及其防治
(三)新教材的主要特点:
1、实用性和教育性。
教材从实验室探究不同价态硫元素间的转化到了解生产、生活中不同价态硫元素间的转化,既体现了化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又激发了学生关注环境、保护环境的热情。
2、注重三维目标的培养。
教材通过活动探究的形式使学生获取知识,在关注获取知识结果的同时,也关注获取知识的过程。
从而实现三维目标的培养。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硫单质,了解硫磺的主要性质;
2、应用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在实验室探究不同价态硫元素之间的相互转化,从而了解不同价态硫元素的氧化性和还原性,归纳二氧化硫和浓硫酸的主要性质。
3、通过硫元素在生产、生活中的转化实例,了解硫及其化合物在生产中的应用,体会在应用过程中的环境问题,了解酸雨的危害,能够提出减少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硫的措施。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探究不同价态硫元素之间的相互转化,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动手实验的能力;观察实验的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归纳实验结果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体会研究化学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通过了解硫及其化合物的“功”与“过”,知道“功”与“过”的关键取决于人类对化学知识所掌握的程度,进一步增强学生学好化学的责任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
(一)知识上重点、难点
重点:
硫、二氧化硫的主要性质。
难点:
探究不同价态硫元素之间的相互转化。
(二)方法上重点、难点
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选择解决问题的途径。
四、教学准备
(一)学生准备
1、预习第三节-硫的转化
2、先个人思考,然后小组讨论形成探究不同价态硫元素间的转化的实验方案。
3、查阅资料,了解酸雨的危害及防治。
(二)教师准备
1、将学生每五人编为一组
2、教师需要充分预计到探究活动中出现的各种情况以及解决的方法,试剂、仪器的准备要为学生的探究提供完全开放的环境。
3、编制“活动·探究”活动报告及评价表;
第四节海水中的化学元素
一、教材分析
(一)知识脉络
本节教材内容以海水中化学资源的开发利用为线索展开,简单介绍了海水中化学元素的种类和存在形式,重点介绍了金属镁的提取原理、重要的化学性质和主要用途;然后通过实验探究,得出溴和氯、碘的氧化性强弱关系,以此为启示,介绍溴单质的提取原理和主要用途。
(二)知识框架
(三)新教材的主要特点:
本节内容既承载了元素化合物知识,又使学生认识到开发利用海洋的重要性和艰巨性。
既关注了知识的获取、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又关注了海水化学资源综合利用的方向。
体现了新课程的基础性和时代性。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观察思考,交流研讨等教学活动,使学生认识镁单质的还原性和重要用途。
2、通过实验探究、交流研讨等教学活动,使学生认识到氯、溴、碘单质的氧化性和氧化性递变顺序及溴单质和溴的化合物的重要用途。
3、了解海水中微量元素的存在和应用及在工业生产和高科技领域的潜在价值,认识到综合开发利用海水化学资源的重要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氯、溴、碘单质的氧化性和氧化性递变次序的活动探究,学会应用氧化还原反应原理设计实验,探究物质氧化性或还原性相对强弱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海水中化学资源的开发利用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海洋对人类的重要性,学会关注和珍惜自然资源。
三、教学重点、难点
(一)知识上重点、难点
重点:
金属镁的还原性;氯、溴、碘单质的氧化性和氧化性递变次序。
难点:
氯、溴、碘单质的氧化性和氧化性递变次序。
(二)方法上重点、难点
学会应用氧化还原反应原理设计实验,探究物质氧化性或还原性相对强弱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
(一)学生准备
预习:
第四节-海水中的化学元素。
重点思考“交流·研讨”中所提出的问题。
(二)教师准备
编制“活动·探究”活动报告及评价表。
五、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交流研讨
第四章元素与材料世界
硅无机非金属材料(2课时)
一、教材分析
(一)知识脉络
本节教材以无机非金属材料和硅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两条线索相互交叉而展开,介绍了硅、二氧化硅的性质,硅单质的制法,硅、二氧化硅在计算机及通信等高技术领域的应用,常见的硅酸盐材料玻璃、水泥、陶瓷和新型无机硅酸盐材料的主要成分和用途。
与旧教材相比,本教材加大了各种材料在社会日常生活中应用介绍的力度。
(二)知识框架
1.半导体材料与单质硅
①单质硅的物理性质:
②硅的化学性质:
常温下不活泼,除氟气、氢氟酸和强碱外,一般不与其他物质反应。
加热条件下,可与氧气反应。
Si+O2加热=====SiO2Si+2F2===SiF4Si+4HF===SiF4↑+2H2↑
③硅的工业制法:
工业上,用焦炭在电炉中还原SiO2得到含有少量杂质的粗硅后再提纯。
SiO2+2C高温=====Si+2CO↑
④硅的主要用途:
作半导体材料;制造太阳能电池;制造硅合金等。
2.二氧化硅与光导纤维
①物理性质
②化学性质
SiO2+2NaOH==Na2SiO3+H2OSiO2+CaO高温=====CaSiO3
SiO2+4HF==SiF4↑+2H2O
③二氧化硅的用途:
制造电子元器件、光学仪器、精密仪器轴承、光导纤维、石英钟、工艺品、玻璃等。
3.硅酸盐与无机非金属材料
①玻璃、水泥
玻璃
水泥
原料
纯碱(Na2CO3)石灰石(CaCO3)石英(SiO2)
主要原料石灰石粘土
辅助原料适量的石膏等
原理
高温下复杂物理化学变化
高温下复杂物理化学变化
化学方程式
Na2CO3+SiO2Na2SiO3+CO2
CaCO3+SiO2CaSiO3+CO2
主要成分及特性
普通玻璃钠玻璃
(Na2O·CaO·6SiO2)玻璃是非晶体,称为玻璃态物质无固定熔点,在某一温度范围内软化可加工成制品
3CaO·SiO2硅酸三钙、2CaO·SiO2硅酸二钙、3CaO·Al2O3铝酸三钙
②无机非金属材料:
高温结构陶瓷、生物陶瓷、压电陶瓷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掌握硅、二氧化硅的物理化学性质,粗硅的制法。
认识硅、二氧化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化学 必修 教学 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