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docx
- 文档编号:9522805
- 上传时间:2023-02-05
- 格式:DOCX
- 页数:28
- 大小:28.65KB
青岛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docx
《青岛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岛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青岛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青岛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认识正、负数
单元教学内容:
教科书2-8页.
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情景.了解正、负数的意义.会用正、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能借助温度计比较正、负数的大小.
2.在用正、负数描述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量的过程中.体会正、负数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正、复数的意义.
课时计划:
3
单元教材分析:
1.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认识自然数、小数和分数的基础上编排的.是对数的认识的又一次扩展.是对今后学习有理数及其运算的基础.
2.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是:
初步认识正、负数的意义.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比较正、负数的大小.
3.本单元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素材.以“中国的热极—吐鲁番”为现实背景.提供了其温度、海拔高度等方面的信息.为学习正、负数知识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学生从温度的表示方法入手.借助温度计来学习正、负数的知识.并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习新知.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同时.又能够了解一些自然科学知识.既增长了知识.又开阔了视野.用海拔高度示意图认识正、负数.既直观形象.又具有典型性.由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熟悉的数量.延伸到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的其它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进行归纳概括出正、负数的意义.这样遵循了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
4.《我学会了吗》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完本单元内容后安排的.以达到进一步巩固知识和检测学生学习情况的目的.使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正负数的意义.熟练运用正负数表示实际问题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回顾、交流自己在本单元学习中的收获.看到进步和不足.以促进自我完善与发展.
信息窗1:
认识正、负数
第一课时
活动内容:
教科书2—3页.
活动目标:
1.引导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结合负数的历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情感和数学态度.
重点、难点:
正、负数的意义.
教、学具准备:
课件、温度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谈话:
同学们喜欢旅游吗?
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去领略一下我国最热的地方—新疆维尔族自治区吐鲁番盆地的奇异风光.
(教师出示课件.伴随音乐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认真观察)
师谈话:
从情境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提出与本节课学习有关的数学问题)
教师板书课题《认识正、负数》.
【设计意图】从学生感兴趣的教学素材入手.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提出与正、负数有关的问题.感受数学就在身边.从而产生求知的欲望.
二、分析素材.理解概念.
(课件出示第一红点问题)
小组合作探索第一红点问题.
师谈话:
谁能说一说零上13度与零下3度表示什麽意思?
怎样用数学符号表示呢?
请同学们动动脑筋.并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好吗?
(学生分组交流)
师谈话:
哪个小组愿意交流一下你们的想法?
(各小组展示自己的交流结果)
师小结:
用一组相反的符号表示出零上与零下的温度.通常这样表示:
(师板书+13℃-3℃)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独立探索.合作交流.主动获得新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借助素材.总结概念.
(课件出示第二个红点问题)
1.小组自主探索第二红点问题.
师谈话:
比海平面低115米怎样表示?
(请各小组自己解决.并交流解决办法)
师谈话:
地势高度称为海拔高度.是相对于海平面来说的.一般的以海平面为分界线.海平面以下115米通常表示为“-115米”.
(课件出示海平面示意图)
师归纳总结:
像+13℃、+38℃、+49℃……都是正数.“+”是正号.通常省略不写.像-3.-10.-155都是负数.读作负三.负十……“-”是负号;0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独立思考.加深概念理解.
师谈话:
看小电脑中的问题.你能用正、负数来描述生活中的现象吗?
(学生讨论.师提醒学生要从生活中找)
全班交流.
师谈话:
同学们都能用、负数表示生活中的一些量.你能说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吗?
学生再次讨论.
交流总结:
描述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可以用正、负数.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主探索.教师适时总结.帮助学生建立了正、负数的概念.
对生活中的一些鲜活的数学问题.学生会有不同的看法.教师鼓励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与同学们分享自己的见解.使课堂气氛、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
四、巩固拓展.应用概念.
1.自主练习第一题:
这是一道认识正负数的基本练习题.
(练习时.可让学生读出正、负数.再将正负数填写在相对应的集合圈里.提醒学生注意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课件出示自主练习第3题.
先让学生仔细看图.分析题意.然后独立填空.再集体交流.交流时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给予评价.
3.自主练习第4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订正时.教师主要看学生能否正确运用正负数的意义解答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有层次的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形成初步的应用意识.
五、反思总结.提升认识.
谈话:
今天.我们又学习了一种新的数.你有什么收获?
能和大家分享吗?
学生谈收获.教师及时给予合适的评价.
第一课时课后反思
1.《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要让学生在现实的、有趣的情境中学习数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节课情境的创设旨在让学生在新奇、有趣的情境中学习正、负数.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重视概念形成的过程.本节课给学生搭建了一个探究的平台.给学生提供丰富的素材.让学生在感性的素材中体会正和负的含义.从而更好的理解正、负数.
3.生活是现实的、丰富的.把抽象的数学与丰富的现实问题结合起来.可以使数学变的生动有趣.因此.我创造条件让学生把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和生活密切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第二课时
活动内容:
教科书4-7页.
活动目标:
1.结合现实生活.进一步了解正、负数的意义.会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2.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对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进一步认识正、负数.
教、学具准备:
课件、标签.
一、师生谈话.复习导入.
谈话:
同学们.上节课老师和你们一起领略了我国的热极—吐鲁番盆地的奇异风光.从中你都收获了些什么?
(引导学生复习正、负数的知识)
小结:
同学们真了不起.上节课我.们不仅学习了正负数的知识.还丰富了自己的课余知识.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正、负数.好吗?
【设计意图】由于本节课是第二课时.首先以情境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提高对原知识的运用能力.以及继续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二、自主合作.探究新知.
谈话:
上节课我们就知道吐鲁番三月份平均最低气温在零下3℃左右.冬季则到零下10℃左右.你会表示这两个温度吗?
(学生写出—3℃、—10℃)
谈话:
很好.那么你知道哪个温度更低一些吗?
课件出示第三个红点问题:
—3℃与—10℃哪个温度更低?
师说:
同学们先来猜一猜.并说说为什么?
讨论:
可以用什么方法进行比较?
借助温度计比较:
学生会发现—10℃表示的温度低.
【设计意图】以上环节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在猜测、观察、交流中通过两个负数的大小比较.进一步理解负数的意义.
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1.自主练习第2题
(这是一道用正、负数表示温度并比较大小的题目)
①先让学生看懂第2题中每一幅温度计图所表示的温度.
②独立完成用正负数表示这些温度.
③学生独立把这些温度从高到低排列起来.
④集体交流.引导学生说出比较的办法.
⑤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给予评价.鼓励其进步.
2.自主练习第5、7题
①学生认真观察信息图.分析所示信息.
②根据题据独立填统计表.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练习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1.课件出示自主练习第8题
(这道题目是用正负数表示现实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量的题目)
①先让学生读懂题目.分析题意
第8题:
某商场上半年的经营情况.
①讨论确定什么情况下用正数表示?
什么情况下用负数表示?
②交流得知.习惯上一般将进货、盈利等用正数表示.与之相对应的出货、亏损就用负数表示.
2.课件出示自主练习第6题(是进一步巩固正负数意义的题目)
引导学生观察标签(课前要准备好标签)
②组织学生对“1500±25毫升”和“500±10克”表示的意思充分发表见解
③通过讨论.学生明白意思.
“1500±25毫升”表示容量许可范围为(1500—25)毫升到(1500+25)毫升;
“500±10克”表示容量许可范围为(500-10)克到(500+10)克.
1.自主练习第9题(是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量综合练习题)
先引导学生分析题意.
让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讨论.(对于得分栏的填写.不要提要求.只要学生得出正
确结果即可)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形式练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让学生找出做题的方法和思路.还发展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进一步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
五、总结收获.评价提高.
谈话: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你能谈谈自己的感受吗?
第二课时课后反思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引领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同时也在生活中发现隐藏着的有关数学的奥秘.让他们感受数学的博大精深.领悟数学文化的无穷魅力.
本课的练习设计充分运用教材资源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知识上从认识正负数的读写到意义.在思维上从理解到运用.再到拓展应用.这样分层次的练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既巩固了新知.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感到所学的内容不再是简单枯燥的数学.而是非常有趣、富有亲近感.他们被浓厚的生活气息所带动.兴致勃勃的投入学习中.同时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与共享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第3课时
活动内容:
教科书第8页.
活动目标:
通过情境图中所展示的信息.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巩固本单元.所学知识.
1.通过巩固、梳理本单元所学知识、技能.促进知识系统化.深化基础知识.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提高学生自我认识和自我完善的能力.
重点、难点:
运用正、负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具准备:
课件、存折.
教学过程:
一、揭示主题.引入课堂.
师谈话:
同学们.本单元的学习已接近尾声.那这一单元我们学得怎样呢?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测一测.看看自己学会了吗?
(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
简洁语言揭示本节活动主题.激起学生回顾与整理本单元知识的兴趣与愿望.让学生树立回顾与反思意识.
二、联系生活.解决问题.
师谈话:
同学们见过存折吗?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好吗?
(多媒体课件出示一页存折图.)
师谈话:
同学们.在这一页存折上.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独立思考后.学生提问题.共同解决.复习本单元知识.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巩固对正负数的理解.
三、强化练习.拓展提高.
(课件出示):
1.下表记录了某星期内股市的升跌情况.请完成下表:
时间
升跌情况
用正负数表示
星期一
上升100点
+100
星期二
下跌50点
星期三
上升60点
星期四
下跌30点
星期五
上升2点
2.(课件出示):
在4个不同的时刻.对同一水池中的水位进行测量.记录如下:
上升3厘米.下降6厘米.下降1厘米.不升不降.
如果上升3厘米记为+3厘米.那么其余3个记录怎样表示?
3.联系生活实际举出3对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并分别用正负数表示.
(1)同桌交流.
(2)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发言板书
4、(课件出示):
明天小学五年级
(1)班学生的平均身高是145厘米.
下表给出了该班6名同学的身高情况(单位:
厘米).试完成下表:
姓名
小明
小宾
小丽
小亮
小颖
小山
身高
144
140
165
身高与平均身高的差值
-1
+2
0
+3
(1)谁最高?
谁最矮?
(2)最高与最矮的学生身高相差多少?
【设计意图】由浅入深的几个练习.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现了学习数学的价值.
四、丰收园里谈收获.
师谈话:
你觉得自己都有哪些收获?
小组同学互相说一说.
(集体交流)
师谈话:
看来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同学们都有了不少的收获.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相信你们在今后学习中一定会拥有更多的收获!
第三课时课后反思
新课程强调在经历、体验、感悟和实践中学习数学.在学习中体会学数学的乐趣.就是指在教师引导下.在数学活动中主动参与.亲身经历获得对数学事实和经验的理性认识和情感体验.它让学生以认知主体的身份参加丰富生动的活动.完完全全的参与学习过程.在实践活动中深化感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在体验和创造中学会数学.
本节课的练习设计.由浅入深.分层设计.给学生提供了足够的时间和思考的空间.让学生真正成为解决问题的
主角.
第二单元校园科技周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信息窗1: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页.
教学目标:
1、在说一说、分一分、画一画等活动中体会单位“1”的含义.理解分数的意义.学会用分数描述生活中的事情.
2、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悟“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这一过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价值.获得成功、兴趣、愉悦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把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看作单位“1”.
教具:
教学情境图和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谈话: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分数的初步认识.对于分数你已经知道哪些知识?
举例说出分数的各部分名称.联系实际说出分数表示的意义.
谈话:
对于分数还想了解的知识.进而导入新课.
二、合作探究.构建新知
(一)初步感知.
出示情境图1“船模试航”.
教师谈话:
同学们.请你仔细观察这幅图.从图中你能发现哪些数学
信息?
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提出:
5只航模平均分给5个同学.每个同学分得的航
模数占总数的几分之几?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画有5只船模的题卡分一分.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最后在全班进行交流.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分组活动时.教师参与到学生的小组学习.然后在全班进行交流.全班交流时.教师适时引领:
把5只船模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5份.1份占这个整体的1/5.
在学习1/5的基础上.老师可以继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如两个同学分得的航模数占总数的几分之几.3个同学呢?
深入探究
出示情境图2“航模放飞”
谈话:
同学们.航模要放飞了.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请你观察这幅图.根据图中的这些信息.你又能提出哪些与分数有关的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教师适时梳理.
如:
一小队每组放飞的飞机架数占本小队飞机总数的几分之几?
二小队呢?
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摆一摆、分一分.分别解决“一小队每组放飞的飞机架数占本小队飞机总数的几分之几?
二小队呢?
”
解决第一个问题:
学生分组学习.教师要参与学生的小组活动中.
全班交流时.学生先利用4个飞机模型动手摆一摆.可能会出现1/2、2/4两个答案.然后全班进行交流、辩析、补充.得出结论.教师适时引领:
每份是2架飞机.为什么说是占这个整体的1/2呢?
通过摆模型得到第一问题的结论:
把4架飞机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2份.每份占这个整体的1/2.
课件演示将4架飞机平均分的过程.并板书结论.
解决第二个问题:
先让学生交流自己的答案;再组织学生动手操作验证.并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全班交流时.适时点拨:
“每份是2架飞机.为什么占总数的1/3呢?
”.从而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三)观察比较
谈话:
请同学们观察我们所得到的分数.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引导学生质疑:
两个小队每组放飞的都是2架飞机.为什么表示出来的分数却不一样呢?
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同桌讨论.全班交流得到结论.
通过对两个小队飞机放飞情况的比较.得到:
将一个整体平均分成的份数不一样.表示出来的分数也不一样.所以同样是2架飞机.表示出的分数一个是1/2.一个是1/3.
(四)拓展应用
谈话:
想一想.还可以把什么看作一个整体?
可以利用老师提供的材料.也可以自己找材料.动手分分看.你能得到哪些分数?
是怎样得到的?
学生动手操作.可以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1张长方形纸片、8根小棒、长1米的绳子).也可以自己找材料.得到不同的分数.
交流:
你利用什么材料.得到一个什么分数.你是怎样得到的?
总结:
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五)总结概括
谈话:
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许多个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
举例:
学生举例还可以把哪些量看作单位“1”?
并区分单位“1”与自然数1的不同.
结合操作过程.讨论、交流、总结分数的意义.引导学生总结概括分数的意义.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六)看书质疑.
学生阅读67—69页.质疑问难.教师巡视.解答学生困惑、疑难问题.
三、巧设练习.深化理解
1、自主练习1、2
2、涂色部分能用分数表示吗?
(课件出示)
3、游戏:
“取糖果”.学生按要求取糖果:
盒子里有11块糖.取出总数的2/11;取出剩下的1/9;再取出剩下的1/4;如果取出2块.是取出了剩下的几分之几?
……
独立完成.进行交流.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1-13页.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体会单位“1”的含义.理解分数的意义.正确解决自主练习中的有关分数描述的生活中的事情.
2、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悟“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这一过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在联系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价值.获得成功、兴趣、愉悦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把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看作单位“1”.
教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通过回忆梳理旧知
谈话: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谁愿意来介绍一下分数?
”
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适时板书:
分母、分子、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一个物体一个整体分数单位
请你结合生活实际说一个分数.并说出这个分数表示的意义.
二、基本练习适时拓展
1、自主练习4
(1)出示红、黄、绿不同颜色的铅笔.
教师提出问题:
红色的铅笔占铅笔总数的几分之几?
你是怎么样知道的?
看到这些铅笔.你还想到了哪些分数?
(2)观察第二幅图.你又能想到哪些分数?
让学生结合分数的意义说一说得到的分数是怎么得到的.
2、自主练习5
(1)出示题目
(2)独立思考.想一想.括号里可以添哪些分数?
(3)交流.让学生介绍所填的分数.以及为什么这样填/
(4)拓展.你能再举出一些这样的例子吗?
可以完成自主练习8.
3、自主练习6
用直线上的点表示下面的分数.
(1)先想一想.每个分数表示什么意思?
(2)用直线上的点表示分数.是把谁看做单位“1”.
(3)学生试做.交流.
4、自主练习7.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
(1)学生独立完成.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借助实物折一折.比一比.
(2)观察这些分数的分子和分母.你能发现什么?
三、综合练习张扬个性
1、自主练习9
(1)模拟真实情境“发奖品”.班级开展了口算比赛的活动.老师要把第一盒彩笔的1/4奖给小华.把第二盒彩笔的1/4奖给小明.学生把奖到的彩笔给同学们看.
让学生谈谈想到什么?
引导学生提出:
为什么两人分得的不一样多?
通过交流.进一步明确单位一的问题.
(2)继续模拟真实情景.
我们班级开展向雷锋学习读书活动.小明每天读了这本书的总数1/8.小华每天读了这本书总数的1/9.他们谁先读完呢?
结合学生的讨论回答.明确分数的意义.以及这个分数背后的一些信息.
2、自主练习10
开展游戏活动.完成表格.再用分数表示胜的次数和负的次数分别占总数的几分之几?
3、自主练习11
判断哪根纸条长?
你是怎样判断的?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新的收获?
信息窗2:
分数与除法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4—19页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
2.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知道带分数是一部分假分数的另一种书写形式.能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
3.渗透辩证思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教学难点:
假分数与带分数或整数的互化
教具:
课件和带有方格的纸条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
在寒假中.小红和小明自己动手制作了些日常用品.请看大屏幕.
出示课本14页的情境图.根据上面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板书:
①平均每个衣架用多少米木条?
②平均每个书签用多少米塑料板?
谈话:
同学们提的问题比较准确.下面我们分别来解决这些问题.
二、合作探究.获取新知
1、解决问题一:
谈话:
平均每个衣架用多少米木条?
怎么求?
学生列出算式:
1÷3=
谈话:
怎么想的?
引导学生说出要求平均每个衣架用多少米木条.就是把1米平均分成三份.每份是多少?
所以列式为1÷3.
谈话:
1÷3得多少?
学生可能用循环小数表示或保留两位小数.还有可能说得三分之一.
谈话:
可以.不过保留两位小数不够准确.算式的结果一般不用循环小数表示.用1/3表示.是怎样想的?
谁能说一说.下面我们用手中的纸条表示1米来研究一下.
学生操作后交流.
谈话:
两数相除.除不尽时.商可以用分数表示.1÷3就等于1/3.
2、解决问题二:
平均每个书签用多少米塑料板?
列出算式:
2÷9=
学生可能得出2/9.
谈话:
谁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借助手中的纸条来研究.
实验后请几名学生交流各种分法.教师总结几种不同的分法.
谈话:
把2米平均分成9份.每份占2米的1/9.每份是2/9米.所以2÷9=2/9.
随机练习:
1÷4=2÷5=8÷6=
学生可能用小数表示.师点拨也可用分数表示.
3、认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观察刚才所得结果:
1÷3=1/32÷9=2/9
谈话:
同学们想一想:
两个自然数相除.在不能得到整数商的情况下.还可以用什么数表示?
用分数表示商时.除式里的被除数、除数分别是分数里的什么?
③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是怎样的?
教师板书课题: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学生分组讨论.讨论完毕后.指几名同学代表自己的小组总结.学生口述的过程中.
教师板书:
被除数÷除数=被除数/除数
谈话:
如果分别用字母a和b表示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数和除数.分数与除法的这种关系怎样表示?
学生回答.师板书:
a÷b=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青岛 年级 数学 下册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