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爱国人物故事事迹.docx
- 文档编号:952111
- 上传时间:2022-10-14
- 格式:DOCX
- 页数:4
- 大小:21.17KB
中国古代爱国人物故事事迹.docx
《中国古代爱国人物故事事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爱国人物故事事迹.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古代爱国人物故事事迹
中国古代爱国人物故事事迹
优秀先进事迹材料
中国古代爱国人物故事事迹
中国古代爱国人物故事事迹1
戚继光
戚继光(1528--1587)明朝抗倭名将,军事家,民族英雄。
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祖籍安徽定远,生于山东济宁。
出身将门。
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17岁袭父职为登州卫指挥佥事。
三十四年(1555年)调浙江都司佥事,次年升参将,镇守宁波、绍兴、台州3府。
9月,倭寇800人进掠龙山所,戚继光等即率10倍于敌的明军前往阻击。
倭寇分3路冲杀,1万多明军竟不堪一击,阵渐大乱,纷纷溃退。
戚继光看到形势危险,纵身跳上一块高石,连发3箭,3个倭寇头目应声而倒,倭寇群龙无首,仓皇退逃。
三十八年(1559年)台州倭乱频繁,百姓深受其害。
数千名倭寇包围桃渚千户所,戚继光从宁波率兵连夜驰援台州,解桃渚之围,歼入侵海门倭寇。
之后,亲去金华、义乌等地招募精壮农夫和矿工3000余人,以岳家军为榜样进行编练,终成有名天下的戚家军。
戚继光针对南方的地形和倭寇作战特点,制造了长短兵器协作,因敌因地变换队形、攻防兼宜的“鸳鸯阵”,使用飞刀、飞枪、飞箭的火箭等,屡次打败倭寇。
三十九年(1560年)春,改任台(州)、金(华)、严(州)参将,驻守台州。
在沿海造烽堠,修城墙,训练守军。
四十年(1561年),数千名倭寇在台州登陆。
戚继光率军出击,在宁海健跳(今属三门),临海花街、上峰岭、白水洋和太平(今温岭)新河、长沙等地,连续9次挫败倭寇的进犯,救出数千名被掳难民。
史称台州大捷,亦称台州九战九捷。
次年夏援闽,捣破倭寇在横屿的老巢,并乘胜破牛田、兴化的倭寇,连克60余营。
四十二年(1565年)与俞大猷剿平广东倭寇,解除东南倭患。
后戚继光在蓟州镇守16年,边备修饬,外敌不敢轻易进犯。
因受排挤,于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调广东戍守。
后遭诬陷,夺职回乡。
戚继光对练兵、治械、阵图等都有创见,他的优秀军事理论着作《纪效新书》、《练兵实纪》、《止止堂集》,倍受兵家重视。
中国古代爱国人物故事事迹2
文天祥
文天祥是我国南宋时期的文学家、政治家。
公元1275年,元军侵略南宋。
元军在元朝统帅伯颜的率领下,离南宋的都城临安只有30里路。
大兵压境,南宋朝廷无计可施,决定求降。
伯颜声明,只有南宋的丞相才有资格与他谈判。
这时,南宋朝廷的左右丞相都闻讯逃跑了,朝廷只好让文天祥为右丞相,去和伯颜谈判。
文天祥见了伯颜后,义正词严地问:
“贵国是要与我国交好呢,还是要灭掉我国?
”
“我们不想灭掉宋国!
”
“既然如此,请你们后撤百里,以表诚意,否则我们将以死相拼!
”
伯颜感到文天祥像是向元朝下挑战书的,就扣留了他,并让其随行人员回去传话说,假如南宋不投降,元军马上就发起进攻。
南宋朝廷在伯颜的威逼下,向元军投降。
文天祥得知真相后,痛哭流涕,仰天长叹。
四年后,文天祥带兵到广东潮阳抗元,全军覆没,文天祥被俘。
元世祖很敬佩文天祥的忠心,把他软禁在大都的“会同馆”里,每天派人去轮番劝降,但都被文天祥骂走了。
元世祖见劝降不成,就把他移送到兵马司衙门,戴上脚镣手铐囚禁起来。
在狱中艰苦的环境下,文天祥写下了千古传诵的《正气歌》,其中留下了千古名句: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
过了几年,元世祖决定亲自劝降文天祥。
文天祥见了元世祖,不愿下跪。
元世祖和颜悦色地劝说道:
“你的忠心,我特别佩服。
假如你能转变主意,做元朝的臣子,我照旧让你当丞相,怎么样?
”
文天祥慷慨地说:
“我是宋朝的宰相,怎么能再做元朝的臣子?
假如这样,我死了以后,哪还有脸去见地下的忠臣烈士?
”
元世祖说:
“你不愿做丞相,做个枢密使怎样?
”
文天祥看了看元世祖,斩钉截铁地说:
“我别无他求,只求一死!
”
元世祖知道劝降已没有期望,就下令把文天祥处死。
刑场上,文天祥面色从容。
他对监斩官说:
“我的祖国在南方,我要面对南方而死!
”说完,整整衣冠,朝南方拜了几拜,仰天长叹道,“我事已毕,心无悔矣!
”
中国古代爱国人物故事事迹3
屈原
公元前342年屈原诞生于楚都丹阳,屈原自幼勤奋好学,胸怀大志。
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常与怀王商议国事,参与法律的制定,主张章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提倡“美政”。
在屈原努力下,楚国国力有所增加。
屈原为人性格耿直,却因在修订法规的时候,不愿听从上官大夫的话与之同流合污,再加上楚怀王的令尹子兰、上官大夫靳尚和他的宠妃郑袖等人,受了秦国使者张仪的贿赂,不但阻挡怀王接受屈原的意见,并且使怀王疏远了屈原。
公元前305年,屈原反对楚怀王与秦国订立黄棘之盟,但是楚国还是彻底投入了秦国的怀抱。
使得屈原亦被楚怀王逐出郢都,开始了流放生涯。
结果楚怀王在其幼子子兰等人的极力怂恿下被秦国诱去,囚死秦国。
楚襄王即位后,屈原连续受到迫害,并被放逐到江南。
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带兵南下,攻破了楚国国都,屈原的政治抱负破灭,对前途感到无望,虽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只得以死明志,就在同年五月怀恨投汨罗江自杀。
百姓听到噩耗很哀思,争先恐后的来打捞他的尸体,结果一无所获。
于是,有人用苇叶包了糯米饭,投进江中祭祀屈原,这种祭祀活动一年一年流传下来,慢慢成为一种风俗。
中国古代爱国人物故事事迹4
辛弃疾
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
广为传颂的便是他的爱国。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山东济南人。
辛弃疾出生时,北方大片地区已成为金朝的统治区。
辛弃疾自幼丧父,他是由祖父辛赞抚养长大的。
宋朝廷南渡时,辛赞因受家口拖累,只能留在北方,并且担当了金朝的开封府知府等职。
但辛赞身在曹营心在汉,念念不忘的是大宋政权。
他常带领子孙们登高望远,放眼山河,希图恢复中原。
他对辛弃疾寄予的期望尤其殷切,曾两次让辛弃疾去金都燕京参与科举考试,乘机侦察、了解金人的形势。
在祖父的培养教育下,辛弃疾不仅诗文写得好,剑术高超,而且从小就立下了抗金爱国的大志。
他曾豪迈地说:
我要用词骂尽天下的贼,用剑杀尽天下的贼!
公元1161年,金国的海陵王完颜亮率兵大举南下,想灭亡南宋,统一江南。
但这时中原地区的百姓因不堪金朝的压迫,纷纷起义。
当时二十二岁的辛弃疾,也毅然率众起义,组织了有两千多人的队伍。
后来他又带领起义部队,投奔了在山东影响的农夫起义军领袖耿京,受到耿京的器重,让他掌管全军的文件和大印。
1162年,完颜亮被杀,金世宗完颜雍即位。
他对起义部队采取了劝降诱降、分化瓦解和调集兵力、严酷镇压相结合的政策。
耿京领导的起义军,是他们重点镇压的目标。
面对这样的形势,辛弃疾力劝耿京取得南宋朝廷的支持,接受南宋朝廷的领导,与宋军协作作战。
耿京即派辛弃疾等十一个人为代表,去和南宋朝廷联系。
宋高宗在建康接见了他们,并任命耿京为天平军节度使,辛弃疾为天平军掌书记。
辛弃疾等人回山东复命,走到海州(今江苏东海四周)却听到了一个坏消息:
耿京的部下张安国、邵进等人在金朝的收买下,杀死了耿京。
起义军大部分溃散了,一小部分被张安国带去投降了金兵。
张安国也被金兵任命为济州(今山东巨野)的知州。
辛弃疾既生气又哀痛,他立刻约海州统制王世隆,带了五十名精锐人马直奔济州,捉拿张安国。
到达济州的那天晚上,张安国正和金朝的将领在中军帐中喝酒。
辛弃疾率众出其不意地闯进有五万金兵的大营,活捉了张安国。
他还向金兵宣称:
宋军十万人马即将开到,劝他们赶快投降。
军中不少将士都是耿京的旧部下,听辛弃疾这么一说,当场就有上万人投到了辛弃疾一边,跟着他南下。
张安国后来在临安被斩首示众。
辛弃疾的壮举在南宋朝野引起极大震惊,不仅军民们特别敬佩,连宋高宗也连声赞扬。
此后,辛弃疾便留在了南方。
他被朝廷派往江阴做官。
江阴虽靠近前线,但在主和派的势力下,辛弃疾的理想和才能根本无法施展。
宋孝宗即位后,重用主战派的张浚,南宋王朝第一次主动出击。
但张浚在符离大败,宋金签订了隆兴和议,主和派又占了上风。
尽管如此,辛弃疾仍向宋孝宗上奏了他的着名的《美芹十论》(又称《御戎十论》)。
在文中,他分析了当时宋金双方的形势,从而提出了恢复中原的大计和克敌制胜的战略战术。
但他的主张、建议都没引起朝廷的重视,这使他感到了极大的悲愤和苦闷。
这时期他写了不少词,大都是抒发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不平和悲愤的。
从1168年起,辛弃疾先后到建康府、滁州等地任职,后来又当过江西、湖南的安抚使,成了职位颇高的封疆大吏。
可是主和派当道,他职位再高也实现不了杀敌报国的志向。
他只能花力气整顿地方政府,并创办预备北伐的飞虎军。
这却又给主和派们抓到了把柄,公元1181年,他被主和派排挤,罢官回江西上饶的带湖闲住。
十多年后,直到宋光宗绍熙年间,他才又被起用,担当过福州知州、福建安抚使等职。
不久又被罢官。
公元1203年,他再度被起用,担当了绍兴知府、浙东安抚使等职。
在绍兴期间,他特地去拜会了年近八十的陆游。
这对文坛骁将、抗敌志士喝酒做诗,相见甚欢。
这年底,宋宁宗召辛弃疾去临安,征求军国大计。
临行前,辛弃疾又去向陆游告辞。
陆游特地写了一首七言长诗《送辛幼安殿撰造朝》,为他壮行。
诗中有稼轩落笔凌鲍谢,青史英豪可雄跨的句子,这是陆游赞扬辛弃疾的词作超过南北朝的着名诗人鲍照、谢灵运,并且具有非凡的才能,可以超过历的英雄们。
陆游对这位文坛后起之秀,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公元1205年三月,辛弃疾被任命为镇江知府。
正值他乐观备战时,朝廷却以他所推举的官员有不法行为而把他连降两级,后来又把他罢了官。
公元1207年,宰相韩侂胄在北伐失败后,又召辛弃疾等人去挽救局势。
可是辛弃疾已重病在身,于当年九月十日与世长辞,终年六十八岁。
辛弃疾去世后,留有词集《稼轩长短句》,后人辑录的有《辛稼轩诗人钞存》,存词六百多首,数量为宋代词人之冠。
他的词继承苏轼的风格,以慷慨豪放为主,是南宋词人中豪放派的杰出代表,在文学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他的作品内容丰富,有写自己的报国心声的,有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的,也有揭露主和派投降丑行的,也有吟咏大好河山的。
但作品的中心主题只有一个,那就是抗金御敌,恢复中原。
此外,辛弃疾的文章也写得很好,特殊 是政论文,和他的词一样大气磅礴,布满激情,很有说服力。
中国古代爱国人物故事事迹5
苏武
公元前100年,汉武帝正想出兵打匈奴,匈奴派使者来求和了,还把汉朝的使者都放回来。
汉武帝为了答复匈奴的善意表示,派中郎将苏武拿着旌节,带着副手张胜和随员常惠,出访匈奴。
苏武到了匈奴,送回扣留的使者,送上礼物。
苏武正等单于写个回信让他回去,没想到就在这个时候,出了一件倒霉的事儿。
匈奴中有人造反,苏武的手下牵连其中,苏武知道自己有辱使命,决定自尽,未遂,单于就把他关押起来不给饭吃,苏武吃雪和毡毛活了下来,匈奴人认为很神奇,就把他流放北海边牧羊。
全部羊都是公羊,要求他让公羊生下小羊才让他回来。
苏武到了北海,旁边什么人都没有,和他作伴的是那根代表朝廷的旌节。
匈奴不给口粮,他就掘野鼠洞里的草根充饥。
日子一久,旌节上的穗子全掉了。
始终到了公元前85年,匈奴的单于死了,匈奴发生内乱,分成了三个国家。
新单于没有力气再跟汉朝打仗,又打发使者来求和。
那时候,汉武帝已死去,他的儿子汉昭帝即位。
汉昭帝派使者到匈奴去,要单于放回苏武,匈奴谎说苏武已经死了。
使者信以为真,就没有再提。
后来汉朝又有使者来到匈奴,苏武的手下静静与其取得了联系,告诉他们苏武还活着。
这才让苏武返回大汉。
这中间度过了十九年。
苏武出访的时候,才四十岁。
在匈奴受了十九年的熬煎,胡须、头发全白了。
回到长安的那天,长安的人民都出来迎接他。
他们瞧见白胡须、白头发的苏武手里拿着光杆子的旌节,没有一个不受感动的,说他真是个有气节的大丈夫。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古代 爱国 人物 故事 事迹